06-07高考复习赵孝云教案、学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 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 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 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 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 间不久。 何h 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例②:其间旦暮 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 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①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 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例②:岂有相公
06-07 高考复习 赵孝云教案、学案 18 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一、而 ér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 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 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 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 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 间不久。 二、何 hé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例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 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 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①: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 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 三、乎 hū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
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例② 日食饮得无衰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例 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叫嚣乎东西 3.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 四、乃nai 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例①:今君乃亡赵 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例②:必 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表示出乎意外,可译为“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例①:非 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 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五、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 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 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而余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 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 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
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例②: 日食饮得无衰乎? (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例: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乎!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表舒缓语气,可不译。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①:生乎(在)吾前,其闻道也亦先乎(比)吾。例 ②:吾尝疑乎(于)是。例③:叫嚣乎东西。 3.作词尾。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 四、乃 nǎi 1.副词。 (1)表示顺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例①:今君乃亡赵 走燕。例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表示限制或条件,可译为“才”、“仅”等。例①:臣乃敢上璧。例②:必 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4)表示出乎意外,可译为“竟然”。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例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例②:与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例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乃”有时还作连词用,释为“而且”、“可是”、“却”、“于是”等。例①:非 独聂政能,乃其姊者烈女也。例②: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子都,美男子;狂且, 狂行愚拙之人)。例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五、其 qí 1.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2)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 语(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例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 道”作主语。)例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例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例②:而余 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 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祈使等语气,常和放在句 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
去。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 道。)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 定。)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 还是”。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设。)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表假设。)例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 六、且q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例③:河水清且涟漪。例④:犹且从师 而问焉。(尚且) (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辞!例②: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①:不出,火且尽。例②:卿 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例③且暂还家去。 七、若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①:若毒之乎?(你) 例②: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①: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 若人!” 2.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2.复音虚词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 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①:若夫霪雨霏霏。例②:至若春和景明 八、所su 1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 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例①:于众人广坐之 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例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例③:余在患 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 以兵围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 动。例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例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 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 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例②: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
去。例①: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大概。) 例②: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 道。)例③:汝其勿悲!(表婉商,可要。) 例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一 定。) 例⑤:吾其还也!(表祈使,还是。) 3.连词。 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是…… 还是”。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表假设。)例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表假设。) 例③: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选择或反诘:难道。) 六、且 qiě 1.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例①: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例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例③:河水清且涟漪。例④:犹且从师 而问焉。(尚且) (2)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辞!例②: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例①:不出,火且尽。例②:卿 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例③且暂还家去。 七、若 ruò (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①:若毒之乎?(你) 例②: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①: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 若人!” 2.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2.复音虚词。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 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①:若夫霪雨霏霏。例②:至若春和景明。 八、所 suǒ 1.助词。 (1)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 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例①:于众人广坐之 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例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例③:余在患 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例:夜则 以兵围所寓舍。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 动。例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例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 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示原因。)例②: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表示手段或凭借。)
九、为wei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①:当横行天下,为汉 家除残去秽。例②:公为我献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为其来也,臣请缚 一人过王而行。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①:天下熙熙,皆为利 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例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①: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表示被动。读阳平声wei,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 ①: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例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例③: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2.助词。读阳平声we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 应。可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十、焉yan 1.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例:于是余有叹焉。 (2)有时用于反请语气,可译为“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3)在词或短语后,起附加作用,相当于“然”。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2.代词。 (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凝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焉足道邪! 3.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是”。例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例②:青麻头伏焉 (2)相当于“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十一、也ye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①: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例②:环滁皆山也 (2)表肯定。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在有否定词的句子中,仍然是一种 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3)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4)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例①:吾 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 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①:以故法为其国 与此同。例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例③:问:“何以战?”例④:余船以次俱进
九、为 wèi (1)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①:当横行天下,为汉 家除残去秽。例②:公为我献之。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为其来也,臣请缚 一人过王而行。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①:天下熙熙,皆为利 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例②: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5)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①:吾见其难为,怵然 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例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表示被动。读阳平声 wéi,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 ①: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例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例③: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2.助词。读阳平声 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 应。可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 十、焉 yān 1.语气助词。 (1)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例:于是余有叹焉。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 (3)在词或短语后,起附加作用,相当于“然”。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2.代词。 (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焉足道邪! 3.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是”。例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例②:青麻头伏焉 (2)相当于“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十一、也 yě 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判断。例①: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例②:环滁皆山也 (2)表肯定。例: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在有否定词的句子中,仍然是一种 表否定的肯定。如: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 (3)表疑问。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4)表感叹。“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例①:吾 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例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5)表商量。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 曳屣。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1.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 “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①:以故法为其国 与此同。例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例③:问:“何以战?”例④:余船以次俱进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 强秦之欢,不可。例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 领”、“带领”。例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 军,与赵俱死 2.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①:作《师说》以 贻之。例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用”、“行”等。例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 士。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例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十三、因yi 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 “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例② 变法者因时而化。例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例④: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例⑤: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2.连词。 表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①:因拔刀斫前奏案。例②:相如因持 璧却立。 十四、于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 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 “给”、“由于”等。 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 将军。(向。)例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 史公云。(从、 自。)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例⑧: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对、对于。)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①:良曰:“长于臣。”例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例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①:且以一璧之故逆 强秦之欢,不可。例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 领”、“带领”。例①: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例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 军,与赵俱死。 2.连词。 (1)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表承接,可译为“而”或省去。例: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目的,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①:作《师说》以 贻之。例②:敛赀财以送其行。 (4)表因果,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修饰,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6)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动词。可译为“认为,以为”、“用”、“行”等。例①: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 士。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例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十三、因 yīn 1.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凭借、对象、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 “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例②: 变法者因时而化。例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例④:祥符年间,因造玉清宫, 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例⑤: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2.连词。 表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①:因拔刀斫前奏案。例②:相如因持 璧却立。 十四、于 yú 1.介词。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 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 “给”、“由于”等。 例①:得复见将军于此。(在。)例②: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例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例④:请奉命求救于孙 将军。(向。)例⑤: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例⑥: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 史公云。(从、自。)例⑦: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例⑧:于其身也,则耻 师焉。(对、对于。)例⑨: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例①:良曰:“长于臣。”例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例③: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
等字和它相应。例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 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瓿。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分别相当于 “在这”、“从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十五、与y 1.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例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失天下,可以知之矣。例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同”。例①:客从外来,与坐谈。例 ②: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另一说,“与”为介词,当“为”、“替”解。)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例①:“管 仲非仁者与?”例②:无乃尔是过与? 4.用于句中,无意。例:是盟也,其与几何? 5.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结交”、“参加”等。例①:与斗卮酒。例 ②:不欺其与。例③:蹇叔之子与(yu)师。 十六、则ze 1.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例②:故木受绳则直,金 就砺则利。例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例①: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例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例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例②: 入则孝,出则悌 (4)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例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例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①:此则岳阳 楼之大观也。例②:非死则徙尔。 十七、者zhe 1.助词。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例①: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 之,悲予志焉。例②: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 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例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 之大,有几人欤?例②: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3)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 在沛公也 (4)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例: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 操皆冒行之。 十八、之zhi 1.代词
等字和它相应。例①: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例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 2.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 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分别相当于 “在这”、“从这”等。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十五、与 yú 1.连词,表示并列,可译为“和”、“跟”、“同”。例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与其所以失天下,可以知之矣。例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介词,表示相关,可译为“和”、“跟”、“同”。例①:客从外来,与坐谈。例 ②: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另一说,“与”为介词,当“为”、“替”解。) 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感叹、反诘(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例①:“管 仲非仁者与?”例②:无乃尔是过与? 4.用于句中,无意。例:是盟也,其与几何? 5.动词。可译为“给予”、“授予”、“结交”、“参加”等。例①:与斗卮酒。例 ②:不欺其与。例③:蹇叔之子与(yù)师。 十六、则 zé 1.连词。 (1)表承接,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例②:故木受绳则直,金 就砺则利。例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2)表假设,相当于“假使”、“如果”或“那么”、“就”。例①:入则无法家拂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例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表并列,可译为“就”,或不译。例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例②: 入则孝,出则悌。 (4)表转折、让步,可译为“可是”、“却”,或译为“虽然”、“倒是”。例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例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2.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①:此则岳阳 楼之大观也。例②:非死则徙尔。 十七、者 zhě 1.助词。 (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例①: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 之,悲予志焉。例②: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 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例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 之大,有几人欤?例②: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3)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 在沛公也。 (4)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例: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 操皆冒行之。 十八、之 zhī 1.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 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例②: 鞣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 以负秦曲。 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 的可不译。例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例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不在也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 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 时也可省去。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例②: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 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①:顷之,烟炎张天。例②:毛先生以三 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 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例①: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例②: 鞣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例③: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均之二策,宁许 以负秦曲。 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 的可不译。例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例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不在也。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 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 时也可省去。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例②: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 (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起调 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①:顷之,烟炎张天。例②:毛先生以三 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