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我们是一家人》教案 授课者:廖美玲授课班级:12汽修3班授课时间:10月22日(周一)3-4节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家的温馨和家人的重要,唤醒学生内心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会爱家人。 平时同学们和家里闹过别扭吗?后来是怎么和解的?(学生自由答) 因为长大,我们有了自己的主见:因为长大,我们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于是,父母的唠叨 成了我们的约東,老师的教导成了我们的束缚,为了追逐自由、独立,我们疏远了父母和老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一篇文章。文中的“我”正处于叛逆 的青春期,那么,在“我”的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寻找 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秦文君,女,1954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作为当代最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秦文君以创作儿童小说闻名。其作品往往从儿童 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所思所行,语言风趣幽默,且不乏感人之外,非常富于感染力。主要 作品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等 秦文君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 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台湾中华儿童文学奖、台湾杨唤 儿童文学奖、台湾九歌文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秦文君的小说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三点:一是鲜明的时代特点,二是鲜活的少年形象, 是浓郁的儿童文学特色。秦文君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以孩子观察生活的视角展示了今天少 年儿童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 秦文君的小说风靡校园。她的作品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她最大的心 愿是以少儿为本位,不断开掘艺术潜能,把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小读者。 三、感受文本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扫除生字词障碍。学生自由读课文 缄(jin)口不语:闭着嘴,不说话。 饥肠辘辘():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刻骨铭(ming)心: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1、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是以什么为线索、按照什么顺序讲述的? 讲述了“我”想独立,碰壁后在母亲的关怀与帮助下,改变了“叛逆倾向”,最后回归 温暖的家的经历 是以“我”对“我们是一家人”这句话认识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 2、“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我”的感情经历了由快乐自由到失落酸楚,再到松弛温暖的过程 (板书:情感经历:快乐自由—失落酸楚—松弛温暖) 作者通过描写这个过程,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表达了“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 宿”这一主旨。家是爱的港湾 3、学生默读课文前2个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反映“我有叛逆倾向”的语句,说说“我”有 哪些“叛逆”行为。 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向往毛姓女生的单身生活:遭到母亲拒绝后,“饿了一顿 以示抗议” 4、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并回答:面对“我”的叛逆,母亲是怎么做的?
第 5 课 《我们是一家人》教案 授课者:廖美玲 授课班级:12 汽修 3 班 授课时间:10 月 22 日(周一)3—4 节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家的温馨和家人的重要,唤醒学生内心感人至深的亲情,学会爱家人。 一、导入 平时同学们和家里闹过别扭吗?后来是怎么和解的?(学生自由答) 因为长大,我们有了自己的主见;因为长大,我们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于是,父母的唠叨 成了我们的约束,老师的教导成了我们的束缚,为了追逐自由、独立,我们疏远了父母和老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一篇文章。文中的“我”正处于叛逆 的青春期,那么,在“我”的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寻找 主人公成长的心路历程吧(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秦文君,女,1954 年生于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作为当代最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秦文君以创作儿童小说闻名。其作品往往从儿童 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所思所行,语言风趣幽默,且不乏感人之外,非常富于感染力。主要 作品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 3 号》等。 秦文君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 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台湾中华儿童文学奖、台湾杨唤 儿童文学奖、台湾九歌文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秦文君的小说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三点:一是鲜明的时代特点,二是鲜活的少年形象, 三是浓郁的儿童文学特色。秦文君从儿童的世界出发,以孩子观察生活的视角展示了今天少 年儿童面临的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 秦文君的小说风靡校园。她的作品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她最大的心 愿是以少儿为本位,不断开掘艺术潜能,把优秀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小读者。 三、感受文本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扫除生字词障碍。学生自由读课文 缄(jiān)口不语:闭着嘴,不说话。 饥肠辘辘(lù):肚子饿得咕咕直响,形容十分饥饿。 刻骨铭(míng)心:比喻牢记在心上,永远不忘。 1、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是以什么为线索、按照什么顺序讲述的? 讲述了“我”想独立,碰壁后在母亲的关怀与帮助下,改变了“叛逆倾向”,最后回归 温暖的家的经历。 是以“我”对“我们是一家人”这句话认识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 2、“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我”的感情经历了由快乐自由到失落酸楚,再到松弛温暖的过程。 (板书:情感经历:快乐自由——失落酸楚——松弛温暖) 作者通过描写这个过程,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表达了“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 宿”这一主旨。家是爱的港湾。 3、学生默读课文前 2 个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反映“我有叛逆倾向”的语句,说说“我”有 哪些“叛逆”行为。 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向往毛姓女生的单身生活;遭到母亲拒绝后,“饿了一顿 以示抗议”。 4、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并回答:面对“我”的叛逆,母亲是怎么做的?
开始坚决不同意,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后来“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准备让我碰壁, 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最后请假在家,帮助“我”走出困境。 她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5、“我”开始“独立”时的生活状况如何? “我”开始“独立”时感到特别自由和快乐:半个月后,快乐消失了,情感上有了一种 被抛弃的失落感:后来又病又饿,以至于落下眼泪。 重新回到家以后又有什么新的感觉?——松弛与温暖。 获得怎样的感悟? 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6、“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一句,母亲为什么有“复 杂的情感”包含了哪些内容? 不希望孩子脱离自己爱的呵护;在孩子“饿了一顿”示威的情况下,先答应孩子的要求, 然后硬下心肠等待女儿碰壁后回心转意 7、“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这让我觉得自己仿佛被抛弃了”两句中的“仿佛”能删去 吗?为什么?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不能删去。因为这只是“我”的一种感受,并不是事实。 这两句话流露出自己“独立”后忽然感受到的一种孤独感。 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请 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最能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模仿刚才老师引导大家品味语言的方法 仔细品味,仔细体会,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品味点,自主揣摩、品味。分组交流。小组推举代表发言(学生发言过 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并适时补充和纠正) 1、第6段我感冒了,“家人正聚在灯下,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这句话在文中 有何作用? 渲染家庭生活的温暖、和谐,反衬“我”当时“独立”的凄楚 2、第6段“我的泪水掉了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己生病了,又饿,而母亲忙着没有察觉 “我”已感受到与亲人之间有距离,有隔膜,感到非常的凄楚与无助。 3、第6段“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挨”能换成“度”吗?为什么? “挨”在这里是艰难度日的意思,表达了“我”不甘心前功尽弃且骑虎难下的处境,以 及因与亲人有隔阂、怄气而产生的凄楚心情。换成“度”则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心情 4、第7段“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一句中,“犹豫”一词表现 了“我”怎样的内心活动? 表现了“我”矛盾的内心活动:自己正饥饿难忍,想吃但又怕给家人留下笑柄 5、所以“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 别饿坏了。’”为我们描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没有强拉”表示并不勉强,因为母亲深深了解孩子的心理,深知“我”在犹豫什么 “悄悄递上一只面包”,透着浓浓的爱意:“只是”二字,流露了母亲的本意,也表现了母 亲的爱。这句话为我们描绘出一位慈爱、深爱孩子心理的母亲形象 6、第8段中,“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地想 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将“涌动”改为“充 满”好不好?为什么?删去“刻骨铭心”有什么不好? “涌动”一词写出了“我”此时此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手无力地颤抖”的动作相照 应,显得比较协调:而“充满”一词只表示了结果,不能反映“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刻骨铭心”一词说明“我”在经历了“独立”失败之后,对母亲的“我们是一家人”这 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加珍爱家庭和亲情:删去后,所表达的情感就要减弱许多。 7、将第9段中“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像沐浴在阳光下, 松弛而又温暖”一句改为:“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是那样的 松弛而又温暖”好不好?为什么?
开始坚决不同意,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后来“答应让我分伙一个月”,“准备让我碰壁, 然后回心转意当个好女儿”;最后请假在家,帮助“我”走出困境。 她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5、“我”开始“独立”时的生活状况如何? “我”开始“独立”时感到特别自由和快乐;半个月后,快乐消失了,情感上有了一种 被抛弃的失落感;后来又病又饿,以至于落下眼泪。 重新回到家以后又有什么新的感觉?——松弛与温暖。 获得怎样的感悟? 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6、“母亲那时对我怀了一种复杂的情感,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一句,母亲为什么有“复 杂的情感”包含了哪些内容? 不希望孩子脱离自己爱的呵护;在孩子“饿了一顿”示威的情况下,先答应孩子的要求, 然后硬下心肠等待女儿碰壁后回心转意。 7、“我仿佛只是个寄宿者”、“这让我觉得自己仿佛被抛弃了”两句中的“仿佛”能删去 吗?为什么?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不能删去。因为这只是“我”的一种感受,并不是事实。 这两句话流露出自己“独立”后忽然感受到的一种孤独感。 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都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请 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最能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句,模仿刚才老师引导大家品味语言的方法 仔细品味,仔细体会,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品味点,自主揣摩、品味。分组交流。小组推举代表发言(学生发言过 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并适时补充和纠正)。 1、 第 6 段我感冒了,“家人正聚在灯下,饭桌上是热气腾腾的排骨汤”,这句话在文中 有何作用? 渲染家庭生活的温暖、和谐,反衬“我”当时“独立”的凄楚。 2、第 6 段“我的泪水掉了下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己生病了,又饿,而母亲忙着没有察觉。 “我”已感受到与亲人之间有距离,有隔膜,感到非常的凄楚与无助。 3、第 6 段“无论如何得挨过这一个月”,“挨”能换成“度”吗?为什么? “挨”在这里是艰难度日的意思,表达了“我”不甘心前功尽弃且骑虎难下的处境,以 及因与亲人有隔阂、怄气而产生的凄楚心情。换成“度”则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心情。 4、 第 7 段“我犹豫着,感觉到这样一来就成了可笑的话柄”一句中,“犹豫”一词表现 了“我”怎样的内心活动? 表现了“我”矛盾的内心活动:自己正饥饿难忍,想吃但又怕给家人留下笑柄。 5、所以“母亲没有强拉,悄悄递给我一个面包,说:‘你不愿意破例,就吃面包吧,只是 别饿坏了。’”为我们描写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没有强拉”表示并不勉强,因为母亲深深了解孩子的心理,深知“我”在犹豫什么; “悄悄递上一只面包”,透着浓浓的爱意;“只是”二字,流露了母亲的本意,也表现了母 亲的爱。这句话为我们描绘出一位慈爱、深爱孩子心理的母亲形象。 6、 第 8 段中,“我接过面包,手无力地颤抖着,心里涌动着一种酸楚的感觉,不由地想 起母亲说的话,我们是一家人。那句话刻骨铭心,永世难忘。”———将“涌动”改为“充 满”好不好?为什么?删去“刻骨铭心”有什么不好? “涌动”一词写出了“我”此时此刻的心理变化过程,与“手无力地颤抖”的动作相照 应,显得比较协调;而“充满”一词只表示了结果,不能反映“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刻骨铭心”一词说明“我”在经历了“独立”失败之后,对母亲的“我们是一家人”这 句话有了深刻的认识,更加珍爱家庭和亲情;删去后,所表达的情感就要减弱许多。 7、将第 9 段中“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就像沐浴在阳光下, 松弛而又温暖”一句改为:“当晚,一家人又在灯下共进晚餐,与亲人同心同德是那样的 松弛而又温暖”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原句用比喻的手法,将与家人同心同德的感受说成像沐浴在阳光下,形象而 生动,也扣住了“松弛而又温暖”:改后的句子没有使用比喻,显得平淡许多 8、最后两段中“是一家人”、“永远”反复出现,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强调“我”经过切身体验,真正理解到家庭的温馨和家人的重要 9、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段有些画蛇添足,完全可以删去,因为上一段的结尾已经点题了, 你是怎么看的? 不能删。这句话将前面的个别故事上升到了一般情况,从而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10、文中说,“家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可是有人说“家是心灵窒 息的牢笼”,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你对“家”的理解 家是温暖的港湾,有家有幸福 四、板书设计 我们是一家人秦文君 情感经历:快乐自由——失落酸楚——松弛温暖
不好,因为原句用比喻的手法,将与家人同心同德的感受说成像沐浴在阳光下,形象而 生动,也扣住了“松弛而又温暖”;改后的句子没有使用比喻,显得平淡许多。 8、最后两段中“是一家人”、“永远”反复出现,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强调“我”经过切身体验,真正理解到家庭的温馨和家人的重要。 9、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段有些画蛇添足,完全可以删去,因为上一段的结尾已经点题了, 你是怎么看的? 不能删。这句话将前面的个别故事上升到了一般情况,从而使文章的主旨得以升华。 10、文中说,“家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可是有人说“家是心灵窒 息的牢笼”,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说你对“家”的理解。 家是温暖的港湾,有家有幸福。 四、板书设计 我们是一家人 秦文君 情感经历:快乐自由——失落酸楚——松弛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