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简述昆虫的基本特征? 答: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六足总纲、昆虫纲,身体是由若干体节组 成的,其成虫具如下共同特征: (1)身体分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具1对触角,1对复眼,03个单眼和1个口器。 (3)胸部由3节构成,生有3对分节的足,大部分种类有2对翅。 (4)腹部一般由911个体节组成,末端着生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一对尾 须。 (5)身体最外层包有一层坚韧外壳(体壁),称为外骨骼。 2.试述昆虫的基本构造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体壁,特别是表皮层的结构和性能与害虫防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防治害虫时, 使用的触杀性杀虫剂只有穿透害虫的体壁才能发挥作用。低龄幼虫的体壁较薄,农药 容易穿透,易于触杀。高龄幼虫的体壁硬化,抗药性增强,防治困难。所以使用触杀 性杀虫剂防治害虫时,要“治早治小”。表皮层的蜡层和护蜡层是疏水性的,乳油型 杀虫剂容易渗透进入虫体,杀虫效果往往比可湿性粉剂好。如在杀虫剂中加入脂溶性 的化学物质,杀虫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对蜡层较厚的害虫,特别是有蜡质的害虫,如 介壳虫,可以使用机油乳剂溶解蜡质。在防治仓库害虫时,常在农药中加入惰性粉, 这样在害虫活动时,惰性粉可以擦破其蜡层和护蜡层,使害虫大量失水,从而使药剂 顺利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一些新型的杀虫剂(如灭幼脲)能够抑制害虫表皮 几丁质的合成,使幼虫蜕皮时不能形成新的表皮,变态受阻或造成畸形而死亡。 3.昆虫的主要习性有哪些?这些习性与害虫防治有什么关系? 答:经长期演化形成各不相同的行为和习性主要有:食性、趋性、群集性、扩 散与迁飞和保护性适应等。这些行为习性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先天性 行为,掌握昆虫的行为习性,就可正确地进行虫情调查,预测预报,寻找害虫的薄 弱环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害虫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简述昆虫的基本特征? 答: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六足总纲、昆虫纲,身体是由若干体节组 成的,其成虫具如下共同特征: (1)身体分头胸腹三个体段。 (2)头部具 1 对触角,1 对复眼,0~3 个单眼和 1 个口器。 (3)胸部由 3 节构成,生有 3 对分节的足,大部分种类有 2 对翅。 (4)腹部一般由 9~11 个体节组成,末端着生有外生殖器,有的还有一对尾 须。 (5)身体最外层包有一层坚韧外壳(体壁),称为外骨骼。 2.试述昆虫的基本构造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体壁,特别是表皮层的结构和性能与害虫防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防治害虫时, 使用的触杀性杀虫剂只有穿透害虫的体壁才能发挥作用。低龄幼虫的体壁较薄,农药 容易穿透,易于触杀。高龄幼虫的体壁硬化,抗药性增强,防治困难。所以使用触杀 性杀虫剂防治害虫时,要“治早治小”。表皮层的蜡层和护蜡层是疏水性的,乳油型 杀虫剂容易渗透进入虫体,杀虫效果往往比可湿性粉剂好。如在杀虫剂中加入脂溶性 的化学物质,杀虫效果也会大大提高。对蜡层较厚的害虫,特别是有蜡质的害虫,如 介壳虫,可以使用机油乳剂溶解蜡质。在防治仓库害虫时,常在农药中加入惰性粉, 这样在害虫活动时,惰性粉可以擦破其蜡层和护蜡层,使害虫大量失水,从而使药剂 顺利进入虫体,使害虫中毒死亡。一些新型的杀虫剂(如灭幼脲)能够抑制害虫表皮 几丁质的合成,使幼虫蜕皮时不能形成新的表皮,变态受阻或造成畸形而死亡。 3.昆虫的主要习性有哪些?这些习性与害虫防治有什么关系? 答:经长期演化形成各不相同的行为和习性主要有:食性、趋性、群集性、扩 散与迁飞和保护性适应等。这些行为习性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先天性 行为,掌握昆虫的行为习性,就可正确地进行虫情调查,预测预报,寻找害虫的薄 弱环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害虫
4.列举昆虫主要科的特征。 答:(1)直翅目主要科的形态特征:常见昆虫主要有蝗虫、螽斯、蟋蟀、蝼蛄 等,体型为中大型,口器为咀嚼式,下口式。触角为丝状,少数为剑状。前胸发 达,前翅覆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透明。后足为跳跃足,少数种类前足为开掘足。 雌虫的产卵器发达,形式多样,雄虫常有发音器,是不完全变态,多为植食性。 (2)半翅目、同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包括传统的同翅目和半翅目。常见 的昆虫主要有蝉、叶婵、蜡蝉、木虱、粉虱、蚜虫、介壳虫和椿象等。体型为小型 至大型:口器为刺吸式、后口式,口器从头的前端伸出或前端下方伸出:触角短, 呈刚毛或丝状;翅有2对、1对或无翅;翅2对者,前翅为半鞘翅、覆翅或膜翅。 后翅为膜翅,停息时常平叠或呈屋脊状放于体背;半鞘翅常分为革片、膜片和爪 片,有些还具有缘区和楔区:盾片明显,一般呈三角形:无尾须:部分种类身体腹 面常有臭腺:不完全变态:大多为植食性,少数为捕食性。 (3)鞘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鞘翅目昆虫,通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 一个目。其体型为小到中型;口器为咀嚼式,上颚发达;前翅为角质,坚硬,为鞘 翅,后者为膜质,休息时折叠于鞘翅下:前胸背板发达,中胸仅露出三角形小盾 片;成虫触角多样,11节;完全变态,幼虫一般为寡足型。 (4)双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包括蚊、蝇、虻、蠓等,体型为中小型;仅 有1对膜质透明的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口器为刺吸式或舐吸式:触角有丝 状、念珠状和具芒状:完全变态:幼虫为蛆式。 (5)鳞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是昆虫纲的第二大目,成虫通称蛾和蝶,多 为农业害虫,为全变态;体型为小型至大型;口器虹吸式,喙管不用时呈发条状卷 曲在头的下面;下颚区的构造变化很大,下唇须一般为3节,常前伸或向上方弯 曲:复眼大,单眼1对或无:触角形状变化多样,有丝形、梯形、球杆形、羽形 等,有的种类往往雌雄各异;两对翅均为鳞翅,一般前翅大,前翅翅脉1315条, 后翅翅脉最多10条,翅的基部中央脉纹围成一大形的翅室,称为中室,前翅上的 鳞片组成一定的斑纹:卵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二类,一类卵圆形,卵壳表面有网状刻 纹,少有纵行条纹,另一类球形或半球形,卵壳表面一般有纵脊:幼虫口器咀嚼 式,腹足有趾钩,趾钩的长度、数目和排列形式是识别幼虫种类的依据;蛹多为被 蛹,在腹部末端有刺状突起,称为臀棘,有的还有钩状毛;卵散产或成块,多产于
4.列举昆虫主要科的特征。 答:(1)直翅目主要科的形态特征:常见昆虫主要有蝗虫、螽斯、蟋蟀、蝼蛄 等,体型为中大型,口器为咀嚼式,下口式。触角为丝状,少数为剑状。前胸发 达,前翅覆翅为革质,后翅为膜质透明。后足为跳跃足,少数种类前足为开掘足。 雌虫的产卵器发达,形式多样,雄虫常有发音器,是不完全变态,多为植食性。 (2)半翅目、同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包括传统的同翅目和半翅目。常见 的昆虫主要有蝉、叶婵、蜡蝉、木虱、粉虱、蚜虫、介壳虫和椿象等。体型为小型 至大型;口器为刺吸式、后口式,口器从头的前端伸出或前端下方伸出;触角短, 呈刚毛或丝状;翅有 2 对、1 对或无翅;翅 2 对者,前翅为半鞘翅、覆翅或膜翅。 后翅为膜翅,停息时常平叠或呈屋脊状放于体背;半鞘翅常分为革片、膜片和爪 片,有些还具有缘区和楔区;盾片明显,一般呈三角形;无尾须;部分种类身体腹 面常有臭腺;不完全变态;大多为植食性,少数为捕食性。 (3)鞘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鞘翅目昆虫,通称甲虫,是昆虫纲中最大的 一个目。其体型为小到中型;口器为咀嚼式,上颚发达;前翅为角质,坚硬,为鞘 翅,后者为膜质,休息时折叠于鞘翅下;前胸背板发达,中胸仅露出三角形小盾 片;成虫触角多样,11 节;完全变态,幼虫一般为寡足型。 (4)双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包括蚊、蝇、虻、蠓等,体型为中小型;仅 有 1 对膜质透明的前翅,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口器为刺吸式或舐吸式;触角有丝 状、念珠状和具芒状;完全变态;幼虫为蛆式。 (5)鳞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是昆虫纲的第二大目,成虫通称蛾和蝶,多 为农业害虫,为全变态;体型为小型至大型;口器虹吸式,喙管不用时呈发条状卷 曲在头的下面;下颚区的构造变化很大,下唇须一般为3 节,常前伸或向上方弯 曲;复眼大,单眼 1 对或无;触角形状变化多样,有丝形、梯形、球杆形、羽形 等,有的种类往往雌雄各异;两对翅均为鳞翅,一般前翅大,前翅翅脉13~15 条, 后翅翅脉最多 10 条,翅的基部中央脉纹围成一大形的翅室,称为中室,前翅上的 鳞片组成一定的斑纹;卵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二类,一类卵圆形,卵壳表面有网状刻 纹,少有纵行条纹,另一类球形或半球形,卵壳表面一般有纵脊;幼虫口器咀嚼 式,腹足有趾钩,趾钩的长度、数目和排列形式是识别幼虫种类的依据;蛹多为被 蛹,在腹部末端有刺状突起,称为臀棘,有的还有钩状毛;卵散产或成块,多产于
寄主植物上或土内;成虫多数种类无害,幼虫多为植食性。 (6)膜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包括蜂类和蚁类等,其主要特征是前后翅均 为膜质:口器一般为咀嚼式,唯蜜蜂为咀吸式;腹部第一节向前与胸部愈合,称为 并胸腹节,第二节常缩小成“腰”,称为腰柄;产卵器发达,多呈锥状、针状或锯 状:全变态:植食性幼虫属多足型,肉食性幼虫属无足型。 (7)缨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体型为小型至微小型,体小而细长:触角 短,610节;复眼发达,为一些小眼聚合而成,称为“聚眼”;口器为锉吸式,左 右上颚不对称,右上颚口针退化:翅狭长,翅缘密生缨状缘毛,称缨翅;足跗节末 端有一个能伸缩的泡囊,称泡足;为不全变态:多数为植食性。 (8)脉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体形比较纤弱,触角多为丝状或念珠状,口 器为咀嚼式,翅2对,前后翅膜质而近似,翅脉多,纵横脉复杂,成虫、幼虫均为 肉食性,捕食蚂蚁、蚜虫、叶螨及鳞翅目小幼虫等,是重要的益虫。 5.害虫预测预报方法有哪些? 答:害虫的预测预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生期预测: 按照预测时间的长短,害虫预测预报可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①长期预测预预测1年或1年以上某地区某种害虫的发生动态和趋向。由于 预测时间较长,期间气候等环境因素变化较大,故准确性较差。 ②中期预测预测20d到1个季度的害虫的发生情况。通常是预测下一个世代 或1代以上的发生情况。它是根据田间害虫的调查情况,结合害虫发育历期和当地 近期的气象资料,对害虫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③短期预测预测几天到20d内某种害虫的发生动态,通常是根据害虫前一两 个虫态的发生情况,推测后一两个虫态的发生时期和数量,以确定未来的防治时 期、次数和防治方法。准确性较高,使用范围广,对生产指导意义较大。 短期预测根据采用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①发育进度预测法主要根据昆虫前一虫态在田间实际发育进度,加上相应的 虫态历期,预测下一个或几个虫态的发生期。这类方法作为短期预测的准确性很 高,实用价值大,为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发生期预测方法。 根据不同的方法,发育进度预测法又可分为历期法、分龄(分级)推算法和期距
寄主植物上或土内;成虫多数种类无害,幼虫多为植食性。 (6)膜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包括蜂类和蚁类等,其主要特征是前后翅均 为膜质;口器一般为咀嚼式,唯蜜蜂为咀吸式;腹部第一节向前与胸部愈合,称为 并胸腹节,第二节常缩小成“腰”,称为腰柄;产卵器发达,多呈锥状、针状或锯 状;全变态;植食性幼虫属多足型,肉食性幼虫属无足型。 (7)缨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体型为小型至微小型,体小而细长;触角 短,6~10 节;复眼发达,为一些小眼聚合而成,称为“聚眼”;口器为锉吸式,左 右上颚不对称,右上颚口针退化;翅狭长,翅缘密生缨状缘毛,称缨翅;足跗节末 端有一个能伸缩的泡囊,称泡足;为不全变态;多数为植食性。 (8)脉翅目及主要科形态特征:体形比较纤弱,触角多为丝状或念珠状,口 器为咀嚼式,翅 2 对,前后翅膜质而近似,翅脉多,纵横脉复杂,成虫、幼虫均为 肉食性,捕食蚂蚁、蚜虫、叶螨及鳞翅目小幼虫等,是重要的益虫。 5.害虫预测预报方法有哪些? 答:害虫的预测预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生期预测: 按照预测时间的长短,害虫预测预报可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①长期预测预 预测 1 年或 1 年以上某地区某种害虫的发生动态和趋向。由于 预测时间较长,期间气候等环境因素变化较大,故准确性较差。 ②中期预测 预测 20 d 到 1 个季度的害虫的发生情况。通常是预测下一个世代 或 1 代以上的发生情况。它是根据田间害虫的调查情况,结合害虫发育历期和当地 近期的气象资料,对害虫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③短期预测 预测几天到 20 d 内某种害虫的发生动态,通常是根据害虫前一两 个虫态的发生情况,推测后一两个虫态的发生时期和数量,以确定未来的防治时 期、次数和防治方法。准确性较高,使用范围广,对生产指导意义较大。 短期预测根据采用的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①发育进度预测法 主要根据昆虫前一虫态在田间实际发育进度,加上相应的 虫态历期,预测下一个或几个虫态的发生期。这类方法作为短期预测的准确性很 高,实用价值大,为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发生期预测方法。 根据不同的方法,发育进度预测法又可分为历期法、分龄(分级)推算法和期距
法等。 ②有效积温预测法当测得害虫某一虫态、龄期或世代的发育起点(c)和有效积 温(K)后,就可根据田间虫情,当地常年同期的平均气温(T),结合近期气象预报, 利用有效积温公式计算出下一虫态、龄期或世代出现所需的天数(V),从而对该种 害虫下一虫态、龄期或世代的发生期进行预测。 ③物候预测法利用自然界各种生物现象发生时期的相互关系来预测害虫发生 期的方法称为物候预测法。自然界中害虫生长发育的阶段,经常与寄主或其他植物 的生育期相吻合。利用物候预测害虫发生期,不仅简便易行,便于群众掌握,而且 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发生量预测: 根据某一害虫虫源基数、形态特征或其他指标等,预测害虫未来发生数量多少 和为害性大小的方法,称为发生量预测。害虫发生数量的预测是决策是否应该进行 防治以及防治地区、田块、面积的规模和防治次数的依据。目前,虽然有不少关于 发生量预测的资料,但总的研究进展仍远远落后于发生期预测。这是由于影响害虫 发生量的因素较多所致。 (3)害虫调查和测报的新技术: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害虫调查和测报上已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新技术。例如, 利用红外线夜视仪观察夜出性害虫的行为及迁飞等:利用飞机和地球卫星,以红外 线探测仪或多光谱胶片摄影进行遥感探测农作物害虫发生的密度、面积和受害程度 等
法等。 ②有效积温预测法 当测得害虫某一虫态、龄期或世代的发育起点(c)和有效积 温(K)后,就可根据田间虫情,当地常年同期的平均气温(T),结合近期气象预报, 利用有效积温公式计算出下一虫态、龄期或世代出现所需的天数(Ⅳ),从而对该种 害虫下一虫态、龄期或世代的发生期进行预测。 ③物候预测法 利用自然界各种生物现象发生时期的相互关系来预测害虫发生 期的方法称为物候预测法。自然界中害虫生长发育的阶段,经常与寄主或其他植物 的生育期相吻合。利用物候预测害虫发生期,不仅简便易行,便于群众掌握,而且 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2)发生量预测: 根据某一害虫虫源基数、形态特征或其他指标等,预测害虫未来发生数量多少 和为害性大小的方法,称为发生量预测。害虫发生数量的预测是决策是否应该进行 防治以及防治地区、田块、面积的规模和防治次数的依据。目前,虽然有不少关于 发生量预测的资料,但总的研究进展仍远远落后于发生期预测。这是由于影响害虫 发生量的因素较多所致。 (3)害虫调查和测报的新技术: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害虫调查和测报上已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新技术。例如, 利用红外线夜视仪观察夜出性害虫的行为及迁飞等;利用飞机和地球卫星,以红外 线探测仪或多光谱胶片摄影进行遥感探测农作物害虫发生的密度、面积和受害程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