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论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各 论 第六章 利水渗湿药
【概念】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统称为利水渗湿药。因服用这类药物能 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加,所以又称利尿药。 【作用】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作用趋向偏于下行,有通利小 便,渗利水湿的功效,部分药物性寒兼有清利湿热,利尿通淋和利胆退黄等 作用。 湿邪侵犯的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若留滞在筋肉之间,则感觉肢 体重滞或屈伸不利。若泛滥于皮肤之间,则为浮肿。流窜在肠胃之中,则 为濡泄,甚则小便不利。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 外湿,则恶寒、发热、身重痛。 内湿,常因脾阳不健,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于是聚而成湿,停而成痰 留而成饮,甚则积而为水。 内湿又有上、中、下之别,湿邪在上,则头重,面目浮肿;在中则胸痞 呕恶,脘腹胀满,便溏或泄泻,或发黄疸,或为痰饮;在下,则足胫浮肿或 小便淋浊,或带下
【概念】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统称为利水渗湿药。因服用这类药物能 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加,所以又称利尿药。 【作用】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作用趋向偏于下行,有通利小 便,渗利水湿的功效,部分药物性寒兼有清利湿热,利尿通淋和利胆退黄等 作用。 湿邪侵犯的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若留滞在筋肉之间,则感觉肢 体重滞或屈伸不利。若泛滥于皮肤之间,则为浮肿。流窜在肠胃之中,则 为濡泄,甚则小便不利。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 外湿,则恶寒、发热、身重痛。 内湿,常因脾阳不健,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于是聚而成湿,停而成痰, 留而成饮,甚则积而为水。 内湿又有上、中、下之别,湿邪在上,则头重,面目浮肿;在中则胸痞 呕恶,脘腹胀满,便溏或泄泻,或发黄疸,或为痰饮;在下,则足胫浮肿或 小便淋浊,或带下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蓄体内,或水湿与热相并,或水湿与寒相结 所产生的格种病症: 如水湿贮留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喘,水湿泄泻; 湿与热结的黄疸尿赤,小便淋浊,赤白带下,湿疹、湿疮,风 湿热痹,关节肿痛以及暑湿、湿温等; 此外,部分淡渗利湿药与温里祛寒药同用,还可用于寒湿为患 如寒湿内盛,肢冷脉沉,阴寒水肿;寒湿下注,脚气胫肿;寒痰停 饮,风寒湿痹等疾病。 【分类】 利水渗湿药由于药性及功效、主治病证的不同,可分为利水消 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三类
【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水湿停蓄体内,或水湿与热相并,或水湿与寒相结 所产生的各种病症: 如水湿贮留的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喘,水湿泄泻; 湿与热结的黄疸尿赤,小便淋浊,赤白带下,湿疹、湿疮,风 湿热痹,关节肿痛以及暑湿、湿温等; 此外,部分淡渗利湿药与温里祛寒药同用,还可用于寒湿为患, 如寒湿内盛,肢冷脉沉,阴寒水肿;寒湿下注,脚气胫肿;寒痰停 饮,风寒湿痹等疾病。 【分类】 利水渗湿药由于药性及功效、主治病证的不同,可分为利水消 肿药、利尿通淋药、利湿退黄药三类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本类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主归肾和膀胱经,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 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 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风水水肿:风邪外袭,肺气不宣,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造成 风水泛滥,症见眼脸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浮肿,兼有风寒或风热表证。 湿盛水肿:水湿侵袭,湿阻中焦,脾失健运,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 利,以致肢体浮肿,小便短少,体重困倦,苔白腻,脉沉缓。 湿热水肿:湿郁化热,壅于肌肤经隧之间,膀胱气化不利,通身浮肿,皮 肤光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 阴寒水肿:水肿日久不愈,正气日衰,脾肾阳虚,气化不利,腰以下肿甚 按之凹陷不起,膀胱胀满,食少便溏,腰膝酸重,肢冷畏寒,舌淡而胖嫩 濡缓或沉细
本类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主归肾和膀胱经,淡能渗泄水湿,服药后能 使小便畅利,水肿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 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风水水肿:风邪外袭,肺气不宣,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造成 风水泛滥,症见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浮肿,兼有风寒或风热表证。 湿盛水肿:水湿侵袭,湿阻中焦,脾失健运,三焦决渎无权,膀胱气化不 利,以致肢体浮肿,小便短少,体重困倦,苔白腻,脉沉缓。 湿热水肿:湿郁化热,壅于肌肤经隧之间,膀胱气化不利,通身浮肿,皮 肤光亮,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 阴寒水肿:水肿日久不愈,正气日衰,脾肾阳虚,气化不利,腰以下肿甚, 按之凹陷不起,膀胱胀满,食少便溏,腰膝酸重,肢冷畏寒,舌淡而胖嫩, 濡缓或沉细。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茯苓 【药用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茯苓菌核 药材茯苓
茯 苓 【药用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茯苓菌核 药材茯苓
【药性】甘、裧,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 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利水而不伤正气 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2,痰饮。本品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 痰饮之目眩心悸。 3,脾虚泄泻。本品味甘能补中,淡能祛湿,祛湿则逐水 脾,补中健胃,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
【药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 1.水肿。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 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猛,利水而不伤正气, 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 2.痰饮。本品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可治 痰饮之目眩心悸。 3.脾虚泄泻。本品味甘能补中,淡能祛湿,祛湿则逐水燥 脾,补中健胃,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
4,心悸,失眠。本品入心脾肾经,能益心脾而助生化之 源,开心窍而宁心安神定志,对于心脾亏虚、气血不足之 惊悸,失眠,健忘等可起到健脾宁心安神之功益心脾而宁 心安神。 用法用量】煎服,9~159。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4.心悸,失眠。本品入心脾肾经,能益心脾而助生化之 源,开心窍而宁心安神定志,对于心脾亏虚、气血不足之 惊悸,失眠,健忘等可起到健脾宁心安神之功益心脾而宁 心安神。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茯苓皮、赤茯苓、 白茯苓、茯神与茯神木 茯苓所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亦有差异。 菌核的黑褐色外皮入药名茯苓皮,性味同茯苓,最善走表,善利肌表之水 肿,行皮肤之水,功效方面以利水消肿为长,临床多用于皮肤水肿: 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入药名赤茯蓉,偏入血分,长于清利湿热: 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入药名白茯苓,偏入气分,长于健脾利湿。 白茯苓与赤茯苓性味归经功效基本相似,都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 痰饮咳喘,呕恶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惟白茯苓偏补,赤茯苓偏利 补脾益心,以白茯苓为佳,而通利小便,专除湿热,则赤茯苓胜于白茯苓。 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入药名茯神,又名抱木神,首见于《名医别录》,其 性味功效与茯苓相同,宁心安神为其所长,多用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 痫等; 菌核中的松根入药名茯神木,性味甘平,长于平肝安神,治疗惊悸健忘, 中风不语,脚气转筋等,肝经有热、肝风内动者最为适宜
茯苓所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亦有差异。 菌核的黑褐色外皮入药名茯苓皮,性味同茯苓,最善走表,善利肌表之水 肿,行皮肤之水,功效方面以利水消肿为长,临床多用于皮肤水肿; 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入药名赤茯苓,偏入血分,长于清利湿热; 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入药名白茯苓,偏入气分,长于健脾利湿。 白茯苓与赤茯苓性味归经功效基本相似,都可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 痰饮咳喘,呕恶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惟白茯苓偏补,赤茯苓偏利, 补脾益心,以白茯苓为佳,而通利小便,专除湿热,则赤茯苓胜于白茯苓。 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入药名茯神,又名抱木神,首见于《名医别录》,其 性味功效与茯苓相同,宁心安神为其所长,多用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 痫等; 菌核中的松根入药名茯神木,性味甘平,长于平肝安神,治疗惊悸健忘, 中风不语,脚气转筋等,肝经有热、肝风内动者最为适宜。 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茯神与茯神木
猪苓 【药用来源】为多孔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猪苓菌核 猪苓药材
猪 苓 【药用来源】为多孔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 猪苓菌核 猪苓药材
(药性】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应用】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本品甘淡性平,淡主渗湿,开腠理,通水道,利小便,凡是 水湿滞留,淋浊尿闭,水肿胀满,湿热黄疸,脚气浮肿及泄泻 不止者均可选用。 【用法用量】煎服,6~129
【药性】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应用】 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本品甘淡性平,淡主渗湿,开腠理,通水道,利小便,凡是 水湿滞留,淋浊尿闭,水肿胀满,湿热黄疸,脚气浮肿及泄泻 不止者均可选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