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親: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l、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 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 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己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 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对《古诗十九 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 《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 (一)温故知新 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 《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 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 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 五言诗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 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 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 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对《古诗十九 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刘勰说:“实五言之冠冕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 —《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 (一)温故知新 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 《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 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 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 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PPT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we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3、释句 在舂天的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4、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 所思”) 参考: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 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 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 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5、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 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 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 幅孤寂折花图
(二)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三)诗歌讲解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PPT 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 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3、释句: 在春天的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4、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 所思”) 参考: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 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 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 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5、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 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 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 幅孤寂折花图
香盈怀袖,路远冀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PPT展示,并配图) l、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馨香:香气 致:送到 别经时:离别己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 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 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四)品味总结 1.本诗为什么要以折花写起?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 这是女子怀念远行情人的诗,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 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 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而她们情感 表达也非常含蓄、细腻。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 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 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2、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 盾,表达什么情感?不矛盾)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PPT 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馨香:香气 盈:满 莫:没法 致:送到 别经时: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3、释句: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 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 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四)品味总结 1.本诗为什么要以折花写起?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 这是女子怀念远行情人的诗,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 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 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而她们情感 表达也非常含蓄、细腻。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 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 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2、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相矛 盾,表达什么情感?不矛盾)
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 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对于花的珍奇 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 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 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 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 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五)板书 折花图(奇树发华滋荣遗) 庭中有奇树 思念孤寂 赏花图(馨香盈莫致别经时) 先抑后扬 角虽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朗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龟虽寿》导入 欣赏罢《观沧海》,我们离诗人近了一步,但是,要想真正地了解曹操,改变对曹操已有的看法,读一 首诗是不够的。 这节课我们将欣赏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 活动2【讲授】写作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 时,诗人已经53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活动3【活动】自由朗读,初步感知,借助课下注释,扫清读这首诗的障碍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 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对于花的珍奇 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 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 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 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 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五)板书 折花图(奇树 发华滋 荣 遗) 反衬 庭中有奇树 思念 孤寂 赏花图(馨香 盈 莫 致 别经时) 先抑后扬 龟虽寿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 2.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朗读时用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 重点难点 重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感受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 1【导入】《龟虽寿》导入 欣赏罢《观沧海》,我们离诗人近了一步,但是,要想真正地了解曹操,改变对曹操已有的看法,读一 首诗是不够的。 这节课我们将欣赏曹操《步出夏门行》中的另外一首诗《龟虽寿》。 活动 2【讲授】写作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而《龟虽寿》则是最后一章。这两首诗遥相呼应,写下《龟虽寿》 时,诗人已经 53 岁了,他的北征虽然历尽艰辛,却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统一北方扫除了最后的障碍。他 在为新的胜利所感奋和鼓舞,一面又清醒地认识到,大业未竟,任重道远,应当乘胜前进,不断进取。 活动 3【活动】自由朗读,初步感知,借助课下注释,扫清读这首诗的障碍。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活动4【活动】个性朗读,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个别朗读,要读出重点,读出高潮来。 活动5【活动】抓住诗句,还原诗人的本来面目 前四小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前四小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讲人 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 律有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 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明确: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行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太多的诗人写过有关暮年的诗歌,但是却找不出第二首有如此荡气回肠的暮年赞歌。“夕阳无限好,只是 近黄昏”,很美的诗句,却难掩晚景的悲凉。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首夕阳的颂歌,表现出自己老当益壮、老 益弥坚、永不服老的个性及其永不停歇地对理想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读起来不觉精神为之一振。他 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明确:认得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又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 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明确:指的是物质上的保养和精神上的调养(即身心的保养)。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 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己” 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 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4、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板书设计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腾蛇为喻寿命有限 老骥、暮年自况继续奋斗 在天、永年否定延年益寿 《赠从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 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我非常高兴,要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活动 4【活动】个性朗读,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个别朗读,要读出重点,读出高潮来。 活动 5【活动】抓住诗句,还原诗人的本来面目 前四小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前四小句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讲人 的寿命是有限的,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都到处求取仙丹企图长生不老,但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 律有清醒的认识,在那个时代是可贵的。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 度一生。( 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明确: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行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太多的诗人写过有关暮年的诗歌,但是却找不出第二首有如此荡气回肠的暮年赞歌。“夕阳无限好,只是 近黄昏”,很美的诗句,却难掩晚景的悲凉。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首夕阳的颂歌,表现出自己老当益壮、老 益弥坚、永不服老的个性及其永不停歇地对理想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读起来不觉精神为之一振。他 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是符合历史需要的,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3、“盈缩之期,不但在天。”体现作者何种哲学思想? 明确:认得寿命最后总有终结的一天,但寿命的长短却又不同,这长短之期,不仅仅是天命决定的。 曹操所云“养怡之福”指什么? 明确:指的是物质上的保养和精神上的调养(即身心的保养)。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 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 ————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 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4、幸甚至哉:两句是合乐时加的,跟正文没关系,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强调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板书设计: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腾蛇 为喻 寿命有限 老骥、暮年 自况 继续奋斗 在天、永年 否定 延年益寿 《赠从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 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 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 教学难点 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学会面对挫折 教学过程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 发言) 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 样去面对这一切 了解作者 师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础上,补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仗气爱 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 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因 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三、学习诗歌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诗歌。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4)指名朗读 2、再读诗歌,了解诗意 (1)小黑板出示注释,分小组交流诗的大概意思 亭亭:耸立的样子罹:遭受。凝寒:严寒 瑟瑟:寒风声。一何:多么惨凄:凛冽、严酷。 强调“一何”、“终岁”“罹凝寒”、“本性”等词的含义 (2)联系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3、三读诗歌,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1)现在,老师要看一看大家对诗的理解情况 a.《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哪句??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b.“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关于松柏 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C.松柏有本性,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哪些句子? (“松枝一何劲”,“终岁常端正”。) d.哪句诗更能表现作者对从弟的劝慰和勉励?(“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 教学难点: 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学会面对挫折。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 发言) 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 样去面对这一切。 二、了解作者 师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础上,补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钟嵘说他:“仗气爱 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 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因 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三、学习诗歌。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诗歌。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4)指名朗读。 2、再读诗歌,了解诗意 (1)小黑板出示注释,分小组交流诗的大概意思。 亭亭:耸立的样子罹:遭受。凝寒:严寒。。 瑟瑟:寒风声。一何:多么惨凄:凛冽、严酷。 强调“一何”、“终岁”“罹凝寒”、“本性”等词的含义。 (2)联系注释,理解大意。学生概述,教师补充指正。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3、三读诗歌,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1)现在,老师要看一看大家对诗的理解情况 a. 《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哪句??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b.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借用了孔子的一句关于松柏 的名句,你知道是哪一句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c. 松柏有本性,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哪些句子? (“松枝一何劲”,“终岁常端正”。) d. 哪句诗更能表现作者对从弟的劝慰和勉励?(“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松柏都有哪些品格值得赞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赞美它的? (松柏不怕严寒,经历狂风的吹刮依然坚挺端正,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在诗中,诗人通过描写风的猖狂和 嚣张,来对比出松柏不畏严寒,傲立四季的可贵品格 4、四读诗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们说过,这首诗是作者劝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诗中我们没有读到一句,说弟弟你怎样了?你要 怎么怎么样等等?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 的劝勉之情的呢? 生读诗歌,发言。 师明确:对,本诗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劝勉之诗。同时也是言志诗,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 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借青松的刚劲, 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坚贞。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虽要劝勉,但不明说,而是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 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样面对挫折和 困难要坚强勇敢 五、合作探究 1、《赠从弟》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它生长的环境怎样?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答:青松,例句略 生长环境恶劣,从“风声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看出 2、最后一句中“有本性”指的是什么“本性”? 答:面对寒风、霜雪,依然刚劲挺拔。(不畏严寒,凌风傲雪) 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一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本诗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 励堂弟:做人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托物言志 《梁甫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指明学生谈曹植在这首诗中的感情 进而导入本诗教学。 作者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谁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 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 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三、诗文内容理解
松柏都有哪些品格值得赞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人是怎样来赞美它的? (松柏不怕严寒,经历狂风的吹刮依然坚挺端正,保持着自己的本性。)在诗中,诗人通过描写风的猖狂和 嚣张,来对比出松柏不畏严寒,傲立四季的可贵品格。 4、四读诗歌,感受深情。 前面我们说过,这首诗是作者劝慰自己的堂弟做的,但全诗中我们没有读到一句,说弟弟你怎样了?你要 怎么怎么样等等?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 的劝勉之情的呢? 生读诗歌,发言。 师明确:对,本诗它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劝勉之诗。同时也是言志诗,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 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借青松的刚劲, 表明自己的志向之坚贞。它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诗人虽要劝勉,但不明说,而是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 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那就是希望堂弟也像松柏一样面对挫折和 困难要坚强勇敢。 五、合作探究 1、《赠从弟》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它生长的环境怎样?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答:青松,例句略。 生长环境恶劣,从“风声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看出。 2、最后一句中“有本性”指的是什么“本性”? 答:面对寒风、霜雪,依然刚劲挺拔。(不畏严寒,凌风傲雪) 3、本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却描写了一种景物,你认为作者目的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本诗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 励堂弟:做人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托物言志 《梁甫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2、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熟读成诵,积累诗句。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关心天下黎民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指明学生谈曹植在这首诗中的感情。 进而导入本诗教学。 二、作者简介 曹植(192 年-232 年 12 月 27 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 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 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 曹”。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三、诗文内容理解
1、关键词语理解 [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翔:绕行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 和儿子像禽一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一由穿梭毫无顾忌 四、鉴赏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 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剧酸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 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所以’妻子象禽一兽,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 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 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阃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 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 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 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五、体会感情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 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课后作业 背诵本诗
1、关键词语理解 [1]异气:气候不同。 [2]剧:艰苦。 [3]草墅:用草搭盖而成的简陋房屋。 [4]行止:行动的踪迹。 [5]林阻:山林险阻之地。 [6]柴门: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 [7]翔:绕行。 【译文】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妻子 和儿子像禽一兽 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狐兔在周围自一由 穿梭毫无顾忌。 四、鉴赏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是说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 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这两句突出边海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痛苦啊,海边的人民,他们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 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的与野兽同一居 。所以’妻子象禽一兽 ,行止依林阻。’这是对妻子以及孩子的 整体形象描写,从中我们不但看到海民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的野人一样的粗俗艰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想见他们与 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他们依靠自然环境的险阻,和野兽争夺相间生存,他们不但经受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 还有随时被野兽吃掉的生存忧惧。’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嗦嗦摇荡,狐狸兔子好 象从天上飞来一样从屋檐下飞来窜去。这里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 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本文以白描的手法,言简意赅地全方位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五、体会感情 曹植自曹丕篡汉后,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中,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他在《泰山梁甫行》中,以白描的 手法,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课后作业 背诵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