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榕树》教学案例 作者:萧山第十一高级中学童桂香陆明丽 金秋十月,萧山区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会议在我校举行,区教研室要求我们开设两堂 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观摩课,本案例的教学组织者是陆明丽老师。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中对文学鉴赏提出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 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要求,陆明丽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注重了知能人文并重 希望通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赋予教材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 值 案例陈述 课前利用多媒体投影榕树的图片、榕树的植物属性及福建、台湾一带的“崇榕”习俗。 一、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在早自修进行了预习,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文章的语言很美,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描写充满了灵气 生2:题目是《故乡的榕树》,但我感觉到了其中蕴涵着很深的思乡之情 生3:榕树是作者的故乡的一个典型的物,写榕树就是写家乡 师:三位同学说出了他们阅读之后的感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故乡 的榕树。 二、那山那水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朗读品味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2、 进行评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评价,再陈述具体理由) 生:自由朗读,选择喜欢的语段,并写下评价的提纲。 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说说你喜欢的语段。 生4:我最喜欢第3段,我认为这一段文字优美,比如“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 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绘形绘色,从这 样精细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甚至一缕阳光都怀着深深的情感 师:评得很好,你读的一定也不错 生4:朗读(感情投入较充分)。 生5:我也喜欢第3段,因为这段文字感情细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那榕树“浓得化不 开的团团绿云”,正是作者浓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 生6:我最欣赏第10段,故乡的夏夜“似梦境,似仙境”,抚摸着我“慢慢沉入梦乡”。 这一段的描写突出了美的意境,现在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已经没有机会再享受这一切 了,这已经成了“我”的一个梦,一种怀念,一个理想 生7:(深情地朗读第11段)老师,我读得怎么样? (笑,鼓掌) 生7:作者的感情很细腻,“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故乡的一切己经改变,而“我”仍怀 念着故乡的榕树、小桥、流水。在物改人非的淡淡的悲哀中,是一杯浓浓的思乡的酒 (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淡淡的悲哀,浓浓的乡情。 生8:第4段写得很朴实,用“我怀念”领起自己对老榕树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而 且这种怀念是诉诸于视觉的、听觉的,最主要的是引出了全文“爱家乡,怀念家乡”的主题 师:是啊,故乡之于我们是什么呢?是那榕树、小桥、流水,是那夏夜,是那嬉水的鸭子…… 三、故乡的榕树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圈画出文中描写榕树的词语或短语,概括作者笔下榕树的特点。 师:请圈画出文中描写榕树的词语或短语,并概括作者笔下榕树的特点
《故乡的榕树》教学案例 作者:萧山第十一高级中学 童桂香 陆明丽 金秋十月,萧山区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会议在我校举行,区教研室要求我们开设两堂 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观摩课,本案例的教学组织者是陆明丽老师。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标准》中对文学鉴赏提出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 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的要求,陆明丽老师在备课的时候注重了知能人文并重, 希望通过文学作品鉴赏教学关注学生个体的精神生活,赋予教材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 值。 案例陈述 课前利用多媒体投影榕树的图片、榕树的植物属性及福建、台湾一带的“崇榕”习俗。 一、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在早自修进行了预习,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 1:文章的语言很美,作者对故乡榕树的描写充满了灵气。 生 2:题目是《故乡的榕树》,但我感觉到了其中蕴涵着很深的思乡之情。 生 3:榕树是作者的故乡的一个典型的物,写榕树就是写家乡。 师:三位同学说出了他们阅读之后的感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故乡 的榕树。 二、那山那水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朗读品味你最喜欢的一段文字,要求:1、有感情的朗读;2、 进行评价(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评价,再陈述具体理由) 生:自由朗读,选择喜欢的语段,并写下评价的提纲。 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说说你喜欢的语段。 生 4:我最喜欢第 3 段,我认为这一段文字优美,比如“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 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绘形绘色,从这 样精细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的一草一木甚至一缕阳光都怀着深深的情感。 师:评得很好,你读的一定也不错。 生 4:朗读(感情投入较充分)。 生 5:我也喜欢第 3 段,因为这段文字感情细腻,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那榕树“浓得化不 开的团团绿云”,正是作者浓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 生 6:我最欣赏第 10 段,故乡的夏夜“似梦境,似仙境”,抚摸着我“慢慢沉入梦乡”。 这一段的描写突出了美的意境,现在生活在“大都市”的“我”已经没有机会再享受这一切 了,这已经成了“我”的一个梦,一种怀念,一个理想。 生 7:(深情地朗读第 11 段)老师,我读得怎么样? (笑,鼓掌) 生 7:作者的感情很细腻,“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故乡的一切已经改变,而“我”仍怀 念着故乡的榕树、小桥、流水。在物改人非的淡淡的悲哀中,是一杯浓浓的思乡的酒。 (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淡淡的悲哀,浓浓的乡情。 生 8:第 4 段写得很朴实,用“我怀念”领起自己对老榕树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而 且这种怀念是诉诸于视觉的、听觉的,最主要的是引出了全文“爱家乡,怀念家乡”的主题。 师:是啊,故乡之于我们是什么呢?是那榕树、小桥、流水,是那夏夜,是那嬉水的鸭子…… 三、故乡的榕树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圈画出文中描写榕树的词语或短语,概括作者笔下榕树的特点。 师:请圈画出文中描写榕树的词语或短语,并概括作者笔下榕树的特点
生(全体):阅读圈画。 师:说说你找的 生9:青翠、树叶茂盛、顽强、苍老、依然顽强的活着。 生10:苍老、蓊郁、清凉、青翠、遮风当雨、亲切、默默的、有无限爱心、温柔、高大、 魁梧、卷曲。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来,这两位同学找出来的“榕树”的特点分成了两类。哪两类啊? 生(全体):外在的形状和内在的精神。 师:对了,作者笔下的榕树形神兼备。请看屏幕(屏幕投影写榕树特点的词语)。为什么由 榕树会想到故乡呢? 生11:榕树是那样的温柔,富有爱心,庇护着小村庄里的人们,榕树可以说是一种象征 是故乡的象征。 生12:榕树顽强、默默地精神正是故乡人的品质和性格,因此,想起榕树,就会想起故乡。 师:是啊,故乡的平常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会引发我们无限的乡愁,你体会到的作者 “乡愁”有什么特点呢? 生13:乡愁是一种平凡中的不解之情。 生14:乡愁是一种自豪感,为家乡的精神而自豪 生15:乡愁是普通的人、事、景,又是浓浓的心情。 师:淡淡的回忆,浓浓的乡愁。乡愁是游子心中永恒的主题,是诗人歌者永远的吟咏。我们 来听听罗大佑是如何吟唱余光中的“乡愁”的 四、名家笔下的乡愁 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 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 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 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 啊腊梅香 生:听,沉思。 师:乡愁也许是一些小小的东西,是醉酒的滋味,是等待的滋味,是一方雪花白,是窗前的 腊梅香。我们虽然还没有真正离开过家乡,没有亲身经历过作家笔下的乡愁,但我们对家乡 也一定有过一份曾经的感动。 五、这山这水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请以某一景、物或细节作为载体,从记忆深处寻找一份曾经的 感动 生:思考,同桌交流 生16:(举手)我们家前面有一条官河,河堤的都是青石板砌,小时侯我和同伴们 会赤着脚在上面走,石板凉凉的,柔柔的,象母亲的抚摸。现在,所谓的成长使我失去了那 份体验,那份来自心灵的体验 (似乎点燃了学生的情感,跃跃欲试者很多。) 生17:我们家在云石,原来有很多老房子,旧是旧的,但整体的感觉很好,特别是 夏天的傍晚,家家户户都会到场院上吃饭,左邻右舍,展现出一种融洽的氛围,仿佛我们是
生(全体):阅读圈画。 师:说说你找的。 生 9:青翠、树叶茂盛、顽强、苍老、依然顽强的活着。 生 10:苍老、蓊郁、清凉、青翠、遮风当雨、亲切、默默的、有无限爱心、温柔、高大、 魁梧、卷曲。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来,这两位同学找出来的“榕树”的特点分成了两类。哪两类啊? 生(全体):外在的形状和内在的精神。 师:对了,作者笔下的榕树形神兼备。请看屏幕(屏幕投影写榕树特点的词语)。为什么由 榕树会想到故乡呢? 生 11:榕树是那样的温柔,富有爱心,庇护着小村庄里的人们,榕树可以说是一种象征, 是故乡的象征。 生 12:榕树顽强、默默地精神正是故乡人的品质和性格,因此,想起榕树,就会想起故乡。 师:是啊,故乡的平常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会引发我们无限的乡愁,你体会到的作者的 “乡愁”有什么特点呢? 生 13:乡愁是一种平凡中的不解之情。 生 14:乡愁是一种自豪感,为家乡的精神而自豪。 生 15:乡愁是普通的人、事、景,又是浓浓的心情。 师:淡淡的回忆,浓浓的乡愁。乡愁是游子心中永恒的主题,是诗人歌者永远的吟咏。我们 来听听罗大佑是如何吟唱余光中的“乡愁”的。 四、名家笔下的乡愁 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 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 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 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 啊腊梅香 生:听,沉思。 师:乡愁也许是一些小小的东西,是醉酒的滋味,是等待的滋味,是一方雪花白,是窗前的 腊梅香。我们虽然还没有真正离开过家乡,没有亲身经历过作家笔下的乡愁,但我们对家乡 也一定有过一份曾经的感动。 五、这山这水 多媒体投影这一环节的要求:请以某一景、物或细节作为载体,从记忆深处寻找一份曾经的 感动。 生:思考,同桌交流。 生 16:(举手)我们家前面有一条官河,河堤的都是青石板砌,小时侯我和同伴们 会赤着脚在上面走,石板凉凉的,柔柔的,象母亲的抚摸。现在,所谓的成长使我失去了那 份体验,那份来自心灵的体验。 (似乎点燃了学生的情感,跃跃欲试者很多。) 生 17:我们家在云石,原来有很多老房子,旧是旧的,但整体的感觉很好,特别是 夏天的傍晚,家家户户都会到场院上吃饭,左邻右舍,展现出一种融洽的氛围,仿佛我们是
个大家庭。也许当时,没有觉得有多少感动,读了《故乡的榕树》后,我发觉,当我回忆 起这个情景的时候,我想流泪。 生18:家乡的小路,家乡的老屋是我们永远的依恋,家乡的方言更是我们心灵深处 的感动。我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我现在没有离开萧山,但在回家的汽车上,当我听到我们 那个地方的方言的时候,感觉是那么的亲切,扑面而来的是家乡温暖的风。我想,当有一天, 我身处异地他乡,我听到乡音时,我会怎样呢?各位想象一下,你们会怎样呢? 师:的确,家乡,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点点滴滴,让我们铭记这点点滴滴,因为爱这点点滴 滴,就是爱家乡。 案例分析 关于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体验和生成性问题,本案例给了我们如下启 启示一:文学鉴赏的审美生活与学生内心道德情感需要建立共鸣。审美生活是建立 在情感活动基础上的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进而发展到高层次 的树立美。《故乡的榕树》是一篇声情并茂的美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的特点, 让学生首先自主地去感受文本的景美、人美和情美。比如“那山那水”这一环节中,教师要 求学生朗读品味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并进行评价。从具体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感受体验了 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然后通过层层铺垫,在“这山这水”环节中,从学生的表现看,明 显地体现出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因为有了生命主体参与,又可以进一步激发 主体的生命体验,使他们在本质上产生道德情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有过这样的审美 和道德情感体验的主体一定比那些缺乏体验的主体,更能生成有价值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 行为。这是一切牵强附会的德育渗透无法做到的。 启示二: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本案例从教学设计上看,学生的学 习是自主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有独立的空间,让我们的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教师善于创 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并没有把眼光仅仅停留在文本上,而是着 眼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精神品质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那山那水”和“这山这水 两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提升 学生的精神品质,在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真正做到了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 融合。再如“名家笔下的乡愁”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创设了富有诗意的,有 着浓浓的乡愁氛围的音乐情境,在这个空间中,余光中的诗和罗大佑的音乐中的那种乡愁、 乡情和乡思,随着音乐符号,流过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更深层面的心灵对 话。任何的道德说教都无法起到这样的效果 启示三: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生成的,而不是灌输的。学生课堂生活的基本形 式是认知、体验和感悟。审美活动需要体验和感悟,理性活动、道德活动也需要体验和感悟 学科德育的渗透需要在体验和感悟中生成。在本案里中教师并没有讲述很多“爱家乡”的大 道理,而是在开放的、自主的教学环境中,在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生长出德育的 因子。在具体的操作上,通过感知和评析语言、感知和体验形象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感悟意 象的象征意义、体验和领悟生活中的感动等环节,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作者对“故乡”的依恋 和怀念之情,进而迁移文本中的情感,在结尾让学生走进自我的生活中,说说自己对家乡有 过的那一份感动,而这份“感动”生长的土壤正是我们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教学生成知识 是必要的。那么,教学生成情感呢?生成德育体验呢?本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
一个大家庭。也许当时,没有觉得有多少感动,读了《故乡的榕树》后,我发觉,当我回忆 起这个情景的时候,我想流泪。 生 18:家乡的小路,家乡的老屋是我们永远的依恋,家乡的方言更是我们心灵深处 的感动。我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我现在没有离开萧山,但在回家的汽车上,当我听到我们 那个地方的方言的时候,感觉是那么的亲切,扑面而来的是家乡温暖的风。我想,当有一天, 我身处异地他乡,我听到乡音时,我会怎样呢?各位想象一下,你们会怎样呢? 师:的确,家乡,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点点滴滴,让我们铭记这点点滴滴,因为爱这点点滴 滴,就是爱家乡。 案例分析 关于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体验和生成性问题,本案例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启示一:文学鉴赏的审美生活与学生内心道德情感需要建立共鸣。审美生活是建立 在情感活动基础上的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进而发展到高层次 的树立美。《故乡的榕树》是一篇声情并茂的美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充分利用文本的特点, 让学生首先自主地去感受文本的景美、人美和情美。比如“那山那水”这一环节中,教师要 求学生朗读品味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文字并进行评价。从具体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感受体验了 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然后通过层层铺垫,在“这山这水”环节中,从学生的表现看,明 显地体现出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因为有了生命主体参与,又可以进一步激发 主体的生命体验,使他们在本质上产生道德情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有过这样的审美 和道德情感体验的主体一定比那些缺乏体验的主体,更能生成有价值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 行为。这是一切牵强附会的德育渗透无法做到的。 启示二: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本案例从教学设计上看,学生的学 习是自主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都有独立的空间,让我们的学生有选择的权利。教师善于创 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教师并没有把眼光仅仅停留在文本上,而是着 眼与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精神品质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那山那水”和“这山这水” 两个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在这种对话中提升 学生的精神品质,在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真正做到了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的有机 融合。再如“名家笔下的乡愁”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效果,创设了富有诗意的,有 着浓浓的乡愁氛围的音乐情境,在这个空间中,余光中的诗和罗大佑的音乐中的那种乡愁、 乡情和乡思,随着音乐符号,流过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是更深层面的心灵对 话。任何的道德说教都无法起到这样的效果。 启示三:学科德育是在学科教学中生成的,而不是灌输的。学生课堂生活的基本形 式是认知、体验和感悟。审美活动需要体验和感悟,理性活动、道德活动也需要体验和感悟, 学科德育的渗透需要在体验和感悟中生成。在本案里中教师并没有讲述很多“爱家乡”的大 道理,而是在开放的、自主的教学环境中,在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生长出德育的 因子。在具体的操作上,通过感知和评析语言、感知和体验形象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感悟意 象的象征意义、体验和领悟生活中的感动等环节,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作者对“故乡”的依恋 和怀念之情,进而迁移文本中的情感,在结尾让学生走进自我的生活中,说说自己对家乡有 过的那一份感动,而这份“感动”生长的土壤正是我们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教学生成知识 是必要的。那么,教学生成情感呢?生成德育体验呢?本案例给了我们一个圆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