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单元要求: 1.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 2学习戏剧中刻画任务性格的方法 3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为戏剧单元,共选五篇戏剧课文。阅读戏剧要把握剧中矛盾冲突,体会剧 中任务性格特点。掌握戏剧,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组织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思 想性格,展现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生活等基本要求。 单元重点 了解每篇戏剧的矛盾冲突,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欣赏戏剧语言。 单元内容:9.《雷雨》一一曹禺 10.《哈姆莱特(节选)》一一莎士比亚 11.《城南旧事(节选)》一一原著:林海音:改编:伊明 12.《长亭送别》一一王实甫 13.《等待戈多(节选)》一一萨缪尔·贝克特
1 第三单元 单元要求: 1.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 2.学习戏剧中刻画任务性格的方法。 3.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为戏剧单元,共选五篇戏剧课文。阅读戏剧要把握剧中矛盾冲突,体会剧 中任务性格特点。掌握戏剧,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来组织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思 想性格,展现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生活等基本要求。 单元重点: 了解每篇戏剧的矛盾冲突,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欣赏戏剧语言。 单元内容:9.《雷雨》——曹禺 10.《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 11.《城南旧事(节选)》——原著:林海音;改编:伊明 12.《长亭送别》——王实甫 13.《等待戈多(节选)》——萨缪尔·贝克特
9雷雨 曹禺 教学目标:1.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 教学重点: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 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 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 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二、推进新课 (一)、关于戏剧的基本知识 1.什么是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即指 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 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 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2戏剧的种类 戏剧的种类很多,分类标准不同,分法也各有不同: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 雨》);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等待戈多》)、多幕剧(如《雷雨》);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童话剧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 《白毛女》 ①喜剧——以讽刺、幽默为特点,以揭露、嘲笑社会生活中的落后丑恶现象,从而肯定歌颂 美好事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戏剧 ②悲剧——往往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冲突、展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严重斗争。主要 表现主人公所追求的理想、所从事的事业,由于邪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不能实现 并以其悲惨遭遇或自身毁灭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悲愤、崇敬。基调庄重,气氛严肃。 ③正剧——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能够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 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戏剧。正剧既可表现重大、严肃的社会事件,也可以表现富有社会 意义的日常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又有对反面人物的批判 3戏剧的要素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涉及的要素有四点: 1)文学要素:即剧本。尤其是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
2 9.雷雨 曹禺 教学目标:1.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 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 法。 教学重点: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 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 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 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 30 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 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二、推进新课 (一)、关于戏剧的基本知识 1. 什么是戏剧?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即指 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 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 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2.戏剧的种类 ——戏剧的种类很多,分类标准不同,分法也各有不同: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 如《丝路花 雨》) ; 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等待戈多》)、多幕剧 ( 如《雷雨》) ; 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屈原》) 、现代剧 ( 如《雷雨》 ) ;童话剧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正剧 ( 如 《白毛女》) ①喜剧——以讽刺、幽默为特点,以揭露、嘲笑社会生活中的落后丑恶现象,从而肯定歌颂 美好事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戏剧。 ②悲剧——往往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矛盾冲突、展示善恶两种社会力量的严重斗争。主要 表现主人公所追求的理想、所从事的事业,由于邪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不能实现, 并以其悲惨遭遇或自身毁灭引起人们的怜悯、同情、悲愤、崇敬。基调庄重,气氛严肃。 ③正剧——又称“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因素,能够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 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戏剧。正剧既可表现重大、严肃的社会事件,也可以表现富有社会 意义的日常生活;既有对正面人物的歌颂,又有对反面人物的批判。 3.戏剧的要素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涉及的要素有四点: 1)文学要素:即剧本。尤其是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
2)音乐要素:包括戏曲、歌剧中的唱腔、曲子;还包括音乐伴奏和音响效果。 3)美术要素:包括舞台美术设计、布景、灯光 4)舞蹈要素: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舞蹈设计。 4戏剧的特点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 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5相关概念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 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 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是同他的 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 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 外之意)等等。 3)幕和场: 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4)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 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 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6什么是剧本?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主要由人 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 本)。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 会生活的。 7剧本的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 突)、情节结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 3)、人物语言和动作来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8.剧本三要素:矛盾冲突;人物语言:舞台说明 1)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 争 2)戏剧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人物语言 要符合人物身份,而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3)剧本中往往有一些舞台说明,如布景设计,人物服装、动作、表情和上下场等。 9四幕话剧(三一律原则) 1)集中的地点一—集中场景2)集中的时间一一集中时间3)集中的事件—一戏剧冲突 10戏剧鉴赏方法 1)、把握戏剧冲突2)、揣摩人物语言3)、探究舞台说明
3 2)音乐要素:包括戏曲、歌剧中的唱腔、曲子;还包括音乐伴奏和音响效果。 3)美术要素:包括舞台美术设计、布景、灯光。 4)舞蹈要素: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舞蹈设计。 4.戏剧的特点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 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5.相关概念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 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 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是同他的 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 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 外之意)等等。 3)幕和场: 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4)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 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 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6.什么是剧本?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主要由人 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 本)。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 会生活的。 7.剧本的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 2)、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即戏剧冲突,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剧中人物性格冲 突)、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人物语言和动作来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8.剧本三要素:矛盾冲突;人物语言;舞台说明 1)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和斗 争。 2)戏剧演出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故事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尽可能集中;人物语言 要符合人物身份,而且随着剧情发展、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3)剧本中往往有一些舞台说明,如布景设计,人物服装、动作、表情和上下场等。 9.四幕话剧(三一律原则) 1)集中的地点 ——集中场景 2)集中的时间——集中时间 3)集中的事件——戏剧冲突 10.戏剧鉴赏方法: 1)、把握戏剧冲突 2)、揣摩人物语言 3)、探究舞台说明
(二)简介作者 曹禺,原名万家宝。生于1910年,卒于1996年。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祖籍湖北潜江市, 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雷雨》 是其处女作。两年后的1935年夏,又有都市生活剧《日出》发表,奠定了其在中国话剧史 的地位。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笔触,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作品 享誉海内外。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 剑篇》《王昭君》等剧作。其中《雷雨》、《日出》、《原野》这三部为悲剧的代表! (三)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剧本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 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 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虚伪 的道德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 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是四幕话剧,写于1932年,一经诞生,就引起轰动,震惊剧坛,至今长演不衰 课文是其第二幕第一部分。当时避居日本的郭沫若,称赞它“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1935年初,《雷雨》首次被搬上日本舞台,演出盛况空前,不久,它又被译成日文。茅盾后 来也说:“三十年代末,《雷雨》在上海演出,震惊剧坛。” 三、整体感知 (一)雷雨故事梗概: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 十年代初,天津大矿业主周朴园年轻貌美的续弦夫人繁漪,长期被禁锢在豪华的巨宅 中,感到被压抑的苦闷,过着枯寂的生活。大少爷周萍系周朴园前妻所生。周萍同情、爱 慕繁漪,两人发生了暧昧关系。但周萍慑于父亲的威严,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繁漪逐渐疏 远。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产生了恋情。出于嫉妒,又不甘忍受周家两代人 的欺凌,决心报复,她解雇四凤并让其母鲁妈接走。而繁漪与周朴园所生的小儿子周冲是 个具有新思想的新青年,主张自由平等。对四凤产生了特别的好感,想和四风一起去上学, 过全新的生活。鲁妈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侍 萍。她是周萍的生母。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 代表,正准备与周朴园进行谈判。他指责周朴园不答应工人的合理条件,揭露周朴园发家的 罪恶历史。周萍听到鲁大海对父亲的指责,竟在侍萍的面前动手打了鲁大海。 在外省帮佣的鲁妈得悉女儿被周家雇用继而又遭解雇,心急如焚地赶到周家,在客厅与周朴 园不期而遇。交谈之中,周朴园得知鲁妈竟是三十年前遭自己抛弃而自杀的梅侍萍,不禁愕 然,惶恐不安。他给鲁妈一张支票以赎前罪。鲁妈撕碎了支票后,拖着四风回家。她要四凤 发誓“再也不见周家人,否则就遭雷电劈死”。当夜,周萍翻窗潜入四凤房内,被鲁妈发现 四凤跪着祈求母亲,自己已怀身孕。鲁妈顿觉天旋地转,最后她还是同意周萍带四凤远走高 飞,无论生死永不准回来。于是四凤尾随着周萍到周家,正欲离家出走,被繁漪发现、阻挠 繁漪唤出周朴园和二少爷周冲等人,当面揭露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并指着匆匆赶来的鲁妈和 鲁大海,叫周萍认母、认弟。周朴园无奈,当场承认鲁妈确是周萍的生母。此时,周萍 四凤方知他们竟是同母异父的亲兄妹。四凤哭着冲出客厅,室外雷雨如注,花园里四凤和 赶来救援的周冲相继触电身亡。屋里传来一声枪响,周萍倒绝望自杀了。善良的鲁妈痴呆了, 绝望的繁漪疯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 节选部分为第二幕,情节背景是:繁漪因为四凤和周萍热恋,便通知四凤的妈妈—一在
4 (二)简介作者 曹禺,原名万家宝。生于 1910 年,卒于 1996 年。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祖籍湖北潜江市, 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1922 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 年开始演戏。《雷雨》 是其处女作。两年后的 1935 年夏,又有都市生活剧《日出》发表,奠定了其在中国话剧史 的地位。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笔触,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展示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作品 享誉海内外。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解放后,曹禺有《明朗的天》《胆 剑篇》《王昭君》等剧作。其中《雷雨》、《日出》、《原野》这三部为悲剧的代表! (三)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动人心魄的悲剧。剧本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 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 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反动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虚伪 的道德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雷雨》以集中的场景(周公馆客厅)和集中的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表现了周鲁两家 以爱情的、血缘的、阶级的复杂关系为内容的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是四幕话剧,写于 1932 年,一经诞生,就引起轰动,震惊剧坛,至今长演不衰。 课文是其第二幕第一部分。当时避居日本的郭沫若,称赞它“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1935 年初,《雷雨》首次被搬上日本舞台,演出盛况空前,不久,它又被译成日文。茅盾后 来也说:“三十年代末,《雷雨》在上海演出,震惊剧坛。” 三、整体感知 (一).雷雨故事梗概: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 二十年代初,天津大矿业主周朴园年轻貌美的续弦夫人繁漪,长期被禁锢在豪华的巨宅 中,感到被压抑的苦闷,过着枯寂的生活。 大少爷周萍系周朴园前妻所生。周萍同情、爱 慕繁漪,两人发生了暧昧关系。但周萍慑于父亲的威严,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繁漪逐渐疏 远。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产生了恋情。出于嫉妒,又不甘忍受周家两代人 的欺凌,决心报复,她解雇四凤并让其母鲁妈接走。而繁漪与周朴园所生的小儿子周冲是一 个具有新思想的新青年,主张自由平等。对四凤产生了特别的好感,想和四凤一起去上学, 过全新的生活。鲁妈正是 30 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侍 萍。她是周萍的生母。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 代表,正准备与周朴园进行谈判。他指责周朴园不答应工人的合理条件,揭露周朴园发家的 罪恶历史。周萍听到鲁大海对父亲的指责,竟在侍萍的面前动手打了鲁大海。 在外省帮佣的鲁妈得悉女儿被周家雇用继而又遭解雇,心急如焚地赶到周家,在客厅与周朴 园不期而遇。交谈之中,周朴园得知鲁妈竟是三十年前遭自己抛弃而自杀的梅侍萍,不禁愕 然,惶恐不安。他给鲁妈一张支票以赎前罪。鲁妈撕碎了支票后,拖着四凤回家。她要四凤 发誓“再也不见周家人,否则就遭雷电劈死”。当夜,周萍翻窗潜入四凤房内,被鲁妈发现。 四凤跪着祈求母亲,自己已怀身孕。鲁妈顿觉天旋地转,最后她还是同意周萍带四凤远走高 飞,无论生死永不准回来。于是四凤尾随着周萍到周家,正欲离家出走,被繁漪发现、阻挠。 繁漪唤出周朴园和二少爷周冲等人,当面揭露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并指着匆匆赶来的鲁妈和 鲁大海,叫周萍认母、 认弟。周朴园无奈,当场承认鲁妈确是周萍的生母。此时,周萍、 四凤方知他们竟是同母异父的亲兄妹。四凤哭着冲出客厅 ,室外雷雨如注,花园里四凤和 赶来救援的周冲相继触电身亡。屋里传来一声枪响,周萍倒绝望自杀了。善良的鲁妈痴呆了, 绝望的繁漪疯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 节选部分为第二幕,情节背景是:繁漪因为四凤和周萍热恋,便通知四凤的妈妈——在
个很远的学堂里做俑人、两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来周家带走四凤。在周家,侍萍意外地遇 到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课文从这里开始 (二)深入研究 1四幕话剧(三一律原则) 1)集中的地点一一集中场景(周公馆的客厅) 2)集中的时间一一集中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 3)集中的事件—一戏剧冲突(周鲁两家爱情、血缘、阶级的复杂关系) 2.研究课文结构划分层次: 第一场: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再次相见。 第1层: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 (相遇述旧怨) 第2层:周朴园和鲁侍萍“交锋”一一(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针锋相对的斗争冲突 矛盾的冲突 1)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焦点——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 2)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焦点——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阶级斗争) 3.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 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 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 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 2).“相遇述旧怨”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有哪些变化?周朴园认出侍萍后对侍萍的态度 又有什么变化? 明确:①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感情态度上有多次变化: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 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关窗的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 询问“你—一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侍萍平淡的回答,又使气氛稍有 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30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 的事”,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 罪行,于是她悲愤地诉说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 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 表露出自已的身份时,周朴园己经惊恐得语不成声 ②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变化:他认 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地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广“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 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 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侍 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一一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 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 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3)在第二场戏里,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 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 明确: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 故问“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最后恶狠 狠地向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
5 一个很远的学堂里做俑人、两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来周家带走四凤。在周家,侍萍意外地遇 到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课文从这里开始。 (二).深入研究 1.四幕话剧(三一律原则) 1)集中的地点 ——集中场景(周公馆的客厅) 2)集中的时间——集中时间(同一天上午至午夜) 3)集中的事件——戏剧冲突(周鲁两家爱情、血缘、阶级的复杂关系) 2.研究课文结构划分层次: 第一场:三十年后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再次相见。 第 1 层: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相遇述旧怨) 第 2 层:周朴园和鲁侍萍“交锋”——(相认生新恨) 第二场:周朴园同鲁大海针锋相对的斗争冲突。 矛盾的冲突: 1)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焦点——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 2)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焦点——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阶级斗争) 3.阅读课文后思考回答 1)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 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 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 2).“相遇述旧怨”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有哪些变化? 周朴园认出侍萍后对侍萍的态度 又有什么变化? 明确:①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感情态度上有多次变化: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 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关窗的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 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侍萍平淡的回答,又使气氛稍有 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 30 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 的事”,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 罪行,于是她悲愤地诉说了自己 30 多年来的悲惨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 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 表露出自已的身份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得语不成声。 ②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变化:他认 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地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广“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 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 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侍 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 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 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 30 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3)在第二场戏里,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 呢?从他的态度,你看出什么问题? 明确: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 故问“你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最后恶狠 狠地向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
和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质。 四、思考讨论: 1.周朴园还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难道这三十年的纪念仅 仅是一场表演?认出侍萍后的“愤怒”,与前面周朴园的反复表白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 达成共识: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过鲁侍萍。每年四月十八 日,都不忘为她做生日,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我们也的确看到他屋子里的 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而且陈设布置仍按三十年前侍萍用时的样子。甚至因为侍萍 在生周萍时生了病,总要关窗户,还是不许人打开。他穿衣服不管是雨衣、衬衣,都爱穿旧 的而不爱穿新的。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真心喜欢侍萍的。他曾经到德国留学,有着年轻人 的热情和上进。周朴园的后妻繁漪傲慢不驯,不吃他一套,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 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引起对她的怀念。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 能不常常想起她呢?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尤 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他就更 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但他 怀念的是30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 的。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 2.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 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 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 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 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阶级冲突使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 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 3剧本为什么要以雷雨为题 明确: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 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 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 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 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 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五、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1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 身。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和奷诈。作家本人谈《雷雨》: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 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是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对鲁侍萍的欺辱 摧残,对鲁侍萍的软硬兼施,充分显示他的自私,冷酷,残忍,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 君子。 2.鲁侍萍的性格特点: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她善良、勤劳、正直但备受欺辱和压迫。却 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有尊严、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
6 和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质。 四、思考讨论: 1.周朴园还爱侍萍吗?他对侍萍的怀念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难道这三十年的纪念仅 仅是一场表演?认出侍萍后的“愤怒”,与前面周朴园的反复表白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 达成共识: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周朴园三十年来一直没有忘记过鲁侍萍。每年四月十八 日,都不忘为她做生日,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我们也的确看到他屋子里的 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而且陈设布置仍按三十年前侍萍用时的样子。甚至因为侍萍 在生周萍时生了病,总要关窗户,还是不许人打开。他穿衣服不管是雨衣、衬衣,都爱穿旧 的而不爱穿新的。周朴园年轻时的确是真心喜欢侍萍的。他曾经到德国留学,有着年轻人 的热情和上进。周朴园的后妻繁漪傲慢不驯,不吃他一套,于是周朴园就自然而然地从她身 上联想到温顺多情的侍萍,引起对她的怀念。他的确曾喜欢她,何况她还是周萍的母亲,怎 能不常常想起她呢?一个人对于已经失去的东西,总是特别觉得可贵,特别感到恋念的。尤 其是他做了那样一件伤天害理的事,他又以为侍萍已经死去,对他不再有什么威胁,他就更 容易想到她的种种好处而不胜怀念起来。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有真诚的成分的,但他 怀念的是 30 年前的梅小姐,是不会对他的现在构成威胁的梅小姐,从这点看,他又是虚伪 的。现在,现实的利害关系占了上风,侍萍的出现会破坏他的形象,威胁他的名誉、地位。 2. 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 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阶级剥 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 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和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 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阶级冲突使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 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 3.剧本为什么要以雷雨为题 明确: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 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 者又交代了作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 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 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 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 20 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五、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1.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两种不同的性格集于一 身。自私、虚伪、冷酷、残忍和奸诈。作家本人谈《雷雨》: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 了,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的程度。是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代表。对鲁侍萍的欺辱, 摧残,对鲁侍萍的软硬兼施,充分显示他的自私,冷酷,残忍,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 君子。 2.鲁侍萍的性格特点:旧中国劳动妇女的代表。她善良、勤劳、正直但备受欺辱和压迫。却 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有尊严、不甘心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
12长亭送别 王实甫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学习过程 新课导入 《泰坦尼克号》听说过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 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 无私的爱。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 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那么,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 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推进新课 1.引入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 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 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X)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 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远杂 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 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 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 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 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 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 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 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2作家以及写作背景 1)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 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 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13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荼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 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 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 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3)《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 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 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 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
7 12.长亭送别 王实甫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泰坦尼克号》听说过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 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 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 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 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二、推进新课: 1.引入元杂剧的文学常识.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 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 世纪后半期 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xiē)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 “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远杂 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 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 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 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 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 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 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 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2.作家以及写作背景. 1) 作家作品: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与生平 事迹不详。他的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长期混迹于教坊、行院,与伎艺 为伍,是位不得志的落拓文人。编撰杂剧 13 种,只有代表作《西厢记》与《丽春堂》传世, 《贩茶船》、《芙蓉亭》各传曲文一折,余则散佚。 2)王实甫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 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化百家,创造了文彩斑斓的元曲语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文 采派最杰出的代表,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 可以说就是这种风格的一个杰出的代表。 3)《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 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 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可是元稹却诬莺 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妖孽”,而把张生对莺莺的始乱终弃说成是“善补过者
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原始故事: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当地驻军将领去世, 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 难。崔氏酬谢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为他 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 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晩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ˆ将张生 训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 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生科举未中,留在 长安,曾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 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 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过”。一年后, 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 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 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 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 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 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 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 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 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 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课文导学 1、既然本文是长亭送别,那么长亭就是这首元曲的意象长亭是古代设在大道旁边为送别饯行 而用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即描绘了 一幅动人的场面因此,“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 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晩”等。还有那些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 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①、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 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 《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渭 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 ②、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 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 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 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等。 ③、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 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 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同学们熟读课文
8 这就未免颠倒黑白,文过饰非. 原始故事: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当地驻军将领去世, 军士四出骚扰。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 难。崔氏酬谢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为他 献策。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 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 训了一通。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来莺莺主动来了。此后张、 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张生科举未中,留在 长安,曾寄信莺莺。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 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 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过”。一年后, 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 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 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 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 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 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 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 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 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 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课文导学: 1、既然本文是长亭送别,那么长亭就是这首元曲的意象,长亭是古代设在大道旁边为送别饯行 而用的亭子,古语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说法,所以叫十里长亭.>即描绘了 一幅动人的场面,因此,“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 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还有那些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 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①、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 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 《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又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渭 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 ②、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 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 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 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等。 ③、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 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 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2、同学们熟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1、[端正好]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 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课文的结构层次: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1)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2)、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一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长亭饯别—一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一一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一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 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3、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 素与我牺栖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 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一—“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 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 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一一“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 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一一—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 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4、依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 挂、沌迆、快快、早、松、减等。 ②、[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 果?——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 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③、[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一—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 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 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④、【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 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 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 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 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⑤、《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 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9 四、分析课文 1、[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写凄凉的暮秋景象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这首曲子化用了范 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课文的结构层次:本折戏共几个人物,刻画了几个场面? (1)人物角色:夫人,长老(即下文的洁),旦,末,红娘 (2)、由四个紧密衔接的场面组成: ①赴亭惜别(送别途中)——表现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之情。 ②长亭饯别——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③残照离别(临别叮嘱)——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离别愁思(目送行人)——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四个场面,共十九支曲文,将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行时 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3、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表现崔莺莺为离 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主要刻画崔莺莺、张 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 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主要表现崔 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 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4、依据课文回答问题 ①、[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 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②、[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 果?——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 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③、[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 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 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④、【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 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此曲描写了怎样一幅画面?曲中作者是如 何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这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 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这支曲 子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⑤、《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 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舂》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 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 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⑥、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⑦、[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⑧、“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同 ⑨、“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借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⑩[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 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11)“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13)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 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1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5、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釆用因 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 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 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6、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 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 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 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 肠胃。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一一“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本段中莺鸴的感情——恨
10 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 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 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⑥、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⑦、[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⑧、“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 比黄花瘦”同。 ⑨、“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⑩[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 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11)“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范仲淹《苏幕遮》——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 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13)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 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14)[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三个典故,见课本。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5、赏析第一部分的曲词: [滚绣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这段曲词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 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 情及景的手法,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 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6、思考:长亭送别,突出了莺莺的什么思想?体现在哪里? ——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 侵地;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我 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 举案齐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 肠胃。突出了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的思想——“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本段中莺莺的感情——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