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15《论述文选读》 第一章 3、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 谈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 张岱年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 2、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3、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坚守道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 整体感知 (一)限时进行全文阅读,回答问题1和2:(提醒结合题目) 1、中国传统道德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主要的方面进行论述? 最主要特点一—第1自然段:“以人为本” 两个方面一—第3自然段:“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 第11自然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根据归纳出的论点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理清思路。 第一层——(1)中国传统道德的特点:“以人为本”。 第二层——(2——17)从两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道德。 第三层——(18)总结全文 反思: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到不同的划分层次的看法,有两个同学认为第1自然段应该与下文 合并,有同学认为15—-17自然段应该与前面的段落形成并列关系。我在课堂上对第1种看 法的解释是:“作者在第1自然段中提出了总的观点,进而在下面进行分述。”对第2种看法的 解释有些牵强:“作者在15-—17自然段中提到的‘爱国主义’‘孝’‘勤俭’都是对‘人’如
1 粤教版选修 15《论述文选读》 第一章 3、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 -----谈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 张岱年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特点。 2、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3、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白坚守道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二、整体感知。 (一)限时进行全文阅读,回答问题 1 和 2:(提醒结合题目) 1、中国传统道德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个主要的方面进行论述? 最主要特点——第 1 自然段:“以人为本”; 两个方面—— 第 3 自然段:“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 第 11 自然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根据归纳出的论点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理清思路。 第一层——(1)中国传统道德的特点:“以人为本”。 第二层——(2——17)从两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道德。 第三层——(18) 总结全文。 反思: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到不同的划分层次的看法,有两个同学认为第 1 自然段应该与下文 合并,有同学认为 15——17 自然段应该与前面的段落形成并列关系。我在课堂上对第 1 种看 法的解释是:“作者在第 1 自然段中提出了总的观点,进而在下面进行分述。”对第 2 种看法的 解释有些牵强:“作者在 15——17 自然段中提到的‘爱国主义’‘孝’‘勤俭’都是对‘人’如
何作为提出的要求,也属于‘以人为本’的范围。” (二)、限时阅读: 限时阅读第2——10自然段,回答问题3: 3作者论述中国传统道德的第一个基本特点时用到了哪些论据 (提醒结合第59面对论据的定义)一一引出“引证法” (讲解定义和“理论”具体包括的内容,老师建议逐点进行讲解,以留时间给学生作笔记) 教学反思:上1班的课的时候发现比较多的同学都没有作笔记,我提醒学生并留了一点时间 给他们作笔记。 第二课时 、重点突破:引证法 定义(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一—“理论 “怎样论述” 理论一一不可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要简洁,不宜过多 论点一一准确引用理论——恰当阐述理论一一联系论点分析(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 (老师建议不要“空洞”讲解) 反思 在老师的建议下,经过调整,我用了作者引用孟子的话作为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作者的论证 过程,然后我再具体讲解“引证法”;期间讲解引用理论时要注意到的两个问题,课后老师建 议举出例子讲解更好 同时强调从“引”到“证”的过程,“证”更为重要;最后用文章最后 中作者引用列宁的话作为又一例子让学生自己再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到的“引证法”的内 容 限时进行进一步阅读,回答问题4: 4、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如何运用引证法?论证了什么问题? 5、文章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引证法?引用的理论有何不同? 、拓展 (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例子)。”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根据孔子对“礼”的阐述,判断《鸿门宴》中项羽对座次的安排是否符合“礼制”,并说
2 何作为提出的要求,也属于‘以人为本’的范围。” (二)、限时阅读: 限时阅读第 2——10 自然段,回答问题 3: 3 作者论述中国传统道德的第一个基本特点时用到了哪些论据? (提醒结合第 59 面对论据的定义)——引出“引证法” (讲解定义和“理论”具体包括的内容,老师建议逐点进行讲解,以留时间给学生作笔记) 教学反思:上 1 班的课的时候发现比较多的同学都没有作笔记,我提醒学生并留了一点时间 给他们作笔记。 第二课时 一、重点突破:引证法 定义(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理论”——“怎样论述” 理论——不可断章取义或牵强附会;要简洁,不宜过多 论点——准确引用理论——恰当阐述理论——联系论点分析(抓住引文中的关键字句) (老师建议不要“空洞”讲解) 反思: 在老师的建议下,经过调整,我用了作者引用孟子的话作为例子,让学生自己分析作者的论证 过程,然后我再具体讲解“引证法”;期间讲解引用理论时要注意到的两个问题,课后老师建 议举出例子讲解更好;同时强调从“引”到“证”的过程,“证”更为重要;最后用文章最后 一段中作者引用列宁的话作为又一例子让学生自己再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到的“引证法”的内 容。 限时进行进一步阅读,回答问题 4: 4、作者在第 3 自然段中如何运用引证法?论证了什么问题? 5、文章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引证法?引用的理论有何不同? 二、拓展: (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 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例子)。”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根据孔子对“礼”的阐述,判断《鸿门宴》中项羽对座次的安排是否符合“礼制”,并说
明理由。 “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明确:(项羽一方对座次的安排是完全不符合礼制的。亚父只是项羽的谋臣,却被安排 “南向坐”;沛公是反秦义军领袖之一,劳苦功高:就算不能与项羽平起平坐,但至少也应该 比亚父尊贵吧。他只能“北向坐”,可见尊卑不分。张良也是谋臣,只能“西向侍”,连坐的资 格也没有,可见项羽一方早就打算对沛公兴师问罪。司马迁这样写是要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 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 补充:古代室内礼节性的座次, 最尊的座位是:在西墙前铺席,坐在席上面向东,即所谓东向坐;其次是南向坐; 再其次是北向坐;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 顾炎武考证:“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 、)【材料1】又跳海珠桥鲁莽阿伯爬桥推下跳桥男 2009年5月21日,广州海珠桥上演了一场跳桥秀,这回上演的却让人惊心动魄。上 午7时,来自广东化州的陈富超携带横幅标语爬上了海珠桥,5个小时后,在市民的一片惊叫 声中,他被路过的健壮阿伯推了下来。陈富超从7米高的桥上重重落地,腰椎和右手臂骨折 而自称见义勇为的赖老伯像英雄一样挥手回应,最后被警方带走。有律师认为,老汉这种行为 绝对违法,很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材料2】“推人老伯”自荐见义勇为遭拒吃安眠药才能睡 我现在留一脸白须,是因为一肚子冤屈无处可诉。”“我觉得我的行为是真正的见义 勇为”…2009年5月在海珠桥上将上演“跳桥秀”5个小时的陈富超推落下桥的阿伯赖健生 近日又频现公众视线,面对媒体述说“自己的冤屈”,引起了广泛关注。昨日记者就赖伯自荐 见义勇为的言论向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相关人士咨询,该人士表示,去年事发后公安机关对 赖健生以涉嫌故意伤害的名义采取刑事措施即已表明不认定其行为是见义勇为,赖伯的推人举 动是“用一种错误去纠正另一种错误”。 、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在老师的建议下,经过调整,我用了作者引用孟子的话作为例子,让学生自 己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然后我再具体讲解“引证法”;期间讲解引用理论时要注意到的两个 问题,课后老师建议举出例子讲解更好;同时强调从“引”到“证”的过程,“证”更为重要;
3 明理由。 “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明确:(项羽一方对座次的安排是完全不符合礼制的。亚父只是项羽的谋臣,却被安排 “南向坐”;沛公是反秦义军领袖之一,劳苦功高;就算不能与项羽平起平坐,但至少也应该 比亚父尊贵吧。他只能“北向坐”,可见尊卑不分。张良也是谋臣,只能“西向侍”,连坐的资 格也没有,可见项羽一方早就打算对沛公兴师问罪。司马迁这样写是要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 以尊者自居的骄傲心理。) 补充:古代室内礼节性的座次, 最尊的座位是:在西墙前铺席,坐在席上面向东,即所谓东向坐;其次是南向坐; 再其次是北向坐;最卑的位置是西向坐。 顾炎武考证:“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 (二、)【材料 1】又跳海珠桥 鲁莽阿伯爬桥推下跳桥男 2009 年 5 月 21 日,广州海珠桥上演了一场跳桥秀,这回上演的却让人惊心动魄。上 午 7 时,来自广东化州的陈富超携带横幅标语爬上了海珠桥,5 个小时后,在市民的一片惊叫 声中,他被路过的健壮阿伯推了下来。陈富超从 7 米高的桥上重重落地,腰椎和右手臂骨折。 而自称见义勇为的赖老伯像英雄一样挥手回应,最后被警方带走。有律师认为,老汉这种行为 绝对违法,很可能面临牢狱之灾。 【材料 2】 “推人老伯”自荐见义勇为遭拒吃安眠药才能睡 “我现在留一脸白须,是因为一肚子冤屈无处可诉。”“我觉得我的行为是真正的见义 勇为”……2009 年 5 月在海珠桥上将上演“跳桥秀”5 个小时的陈富超推落下桥的阿伯赖健生 近日又频现公众视线,面对媒体述说“自己的冤屈”,引起了广泛关注。昨日记者就赖伯自荐 见义勇为的言论向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相关人士咨询,该人士表示,去年事发后公安机关对 赖健生以涉嫌故意伤害的名义采取刑事措施即已表明不认定其行为是见义勇为,赖伯的推人举 动是“用一种错误去纠正另一种错误”。 三、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在老师的建议下,经过调整,我用了作者引用孟子的话作为例子,让学生自 己分析作者的论证过程,然后我再具体讲解“引证法”;期间讲解引用理论时要注意到的两个 问题,课后老师建议举出例子讲解更好;同时强调从“引”到“证”的过程,“证”更为重要;
最后用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引用列宁的话作为又一例子让学生自己再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到的 “引证法”的内容 民主是个好东西 俞可平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 2、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 3、对民主政治有所思考,有所了解 教学重难点: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论述文知识介绍:论述文一般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问题来构思、 2、本文的主干部分(第1-6段)主要是回答了哪两个问题? 为什么民主是个好东西。(1-3) 怎么办民主是个好东西、(4-6 “是什么”这一步用标题明确了,标题就是作者的基本观点。) 3、作者为什么说“民主是个好东西”?请简要概述其理由。 明确:①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②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③保证人民的基本人权,是人类的基本价值。 4、作者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他有没有论述如何推行民主这个问题?若有,请概述之 明确:首先要了解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其次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 其次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最后,应当尊重人民自己的自愿选择) 三、作者经过主干部分的论述后,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结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密切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 现实条件
4 最后用文章最后一段中作者引用列宁的话作为又一例子让学生自己再进行分析,巩固所学到的 “引证法”的内容。 4、民主是个好东西 俞可平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 2、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 3、对民主政治有所思考,有所了解。 教学重难点:明确文章的论证思路。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论述文知识介绍:论述文一般要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问题来构思、 行文。 2、本文的主干部分(第 1—6 段)主要是回答了哪两个问题? 为什么民主是个好东西。(1--3)) 怎么办民主是个好东西、(4--6) (“是什么”这一步用标题明确了,标题就是作者的基本观点。) 3、作者为什么说“民主是个好东西”?请简要概述其理由。 明确:①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②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③保证人民的基本人权,是人类的基本价值。 4、作者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他有没有论述如何推行民主这个问题?若有,请概述之。 (明确:首先要了解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其次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 其次需要具备相应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最后,应当尊重人民自己的自愿选择 ) 三、作者经过主干部分的论述后,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结论: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密切结合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 现实条件
四、拓展 给则消息评论。再有同学们评论 教学反思:民主问题比较复杂,不易讲清楚,不易过度拓展,立足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二章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准备 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 ①哂:dhe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乖张,不讲情 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 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 、导入语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 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 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 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 些方面呢?——诗歌、戏曲 、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5 四、拓展。 给则消息评论。再有同学们评论。 教学反思:民主问题比较复杂,不易讲清楚,不易过度拓展,立足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二章 6、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宗白华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阅读准备 翻译《谈龙录》、《画筌》的两段引文。 补充注释 ①哂:dhěn,讥笑。②第:只,仅。③位置相戾:虚实不分,互相干扰。戾,lì乖张,不讲情 理,这里是不守规矩的意思。④赘疣:比喻多余而无用的东西。⑤虚实相生:虚和实互相补充, 互相衬托。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 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 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 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 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 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 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 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 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 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 典型化—一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 (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自然主义—一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一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一一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一—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一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6 生答,教师明确: 1、 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 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 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 16 字概括:“虚 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 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 “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 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1)口头翻译课文引用的《谈龙录》、《画筌》里的两段话。 (2)根据课文的具体讨论,解释下列名称术语。 需解释的术语及参考答案: 全——(艺术)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粹——(艺术)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全与粹的关系——既粹且全,辩证地结合、统一。 典型化——对生活和自然加以提炼,去粗取精,提高,集中,达到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加以综合,从典型化的过程、目标两方面组织答案。) 自然主义——只讲“全”而不顾“粹”。 形式主义——只讲“粹”而不能反映“全”。 现实主义——以粹概全,全和粹辩证地结合、统一。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实”——画面中的实景、真境。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虚”——画面中的空景、神境(或“艺术空白”)。 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的艺术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 (3)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 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 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 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 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 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 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 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 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鱗一爪反映龙 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鱗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 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鱗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 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 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
7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 合! (3)本文作者通过对洪、王、赵主人观点的评述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提示:作者认为洪升重视全面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士祺看重一鳞一爪而忽视全体是形式主 义;赵执信指出一鳞一爪的表现方式要能显示龙的“首尾完好,宛然存在”是中国艺术传统中 的现实主义。作者赞成赵执信的观点,提出全和粹要辩证地结合、统一,在艺术表现里做到真 正的典型化。 (4)深人讨论问题,把握文章的精粹。 课文提出,“王渔洋、赵执信都以轻视的口吻说着雕 塑绘画,好像它们只是自然主义地刻画现实,这是大大的误解。”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欣赏艺 术的体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提示:首先,王、赵的看法是片面的。课文指出,中国大画家所画的龙,正是“云中露出一鳞 一爪”,“却使全体宛然可见”。 但是,那种绘制全龙、须眉毕现的雕塑绘画一定就是自然主义因而不足取吗?可鼓励学生发表 自己的看法,允许对课文的观点补充、修正。例如下述说法: 绘制全龙功不可没。世界上本没有龙。龙是画家、雕塑家想像的产物。艺术创作中先有了完整 的龙的形象,画家、雕塑家才能从龙的全体出发画出龙的一鳞一爪,才能通过一鳞一爪反映龙 的全体。观赏者心目中也要有龙的完整形象,在看了画上的一鳞一爪之后,全龙才能在想像中 再现出来。 以具有象征作用和概括力量的一鳞一爪表现全龙是以粹概全;以全龙表现神话世界也是以粹概 全。对于整个神话世界来说,全龙成了精粹的“一鳞一爪”。所以绘制全龙不能一概否定。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 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
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 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 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只画了五只虾足。齐白 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掉,画 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 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 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 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4、建筑、书法也是如此,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 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 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四、布置作业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 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 上作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完整性相对而言。《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是 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典型性极 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妇女战斗生活的 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 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 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一抒情
8 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 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 比如齐白石画虾,早期画了十只虾足,后来减少为八只,晚年时只画了五只虾足。齐白 石画虾没有画水,本来活着的虾只能生活在水中,画活虾就要画水,但齐白石把水省略掉,画 面上用大片的空白代替水。 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 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 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4、建筑、书法也是如此 ,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 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 18 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四、布置作业。 小说《祝福》较为完整地讲述了祥林嫂的一生,《荷花淀》则截取了生活中几个最精彩的 片断,生动地表现了白洋淀妇女纯美的心灵和成长的过程。就完整性问题,在比较分析的基础 上作简要评述。 参考答案: 完整性相对而言。《祝福》写了祥林嫂一生的几个片断,无论是在卫家山、贺家懊,还是 鲁镇,都经过“去粗取精”,凡是与“礼教吃人”无关的内容都舍弃了。所余的都是典型性极 强、足以概括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精彩情节。《荷花淀》虽只截取了白洋淀妇女战斗生活的 一两个片断,也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两篇小说都是全与粹、虚与实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 第二课时 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 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 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诗歌中的虚实 实——写景 虚——抒情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 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 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 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 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 虚,虚实结合。 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 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补充材料:诗歌中的“虚”与“实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 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 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 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9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 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 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 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 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 虚,虚实结合。 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 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 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补充材料:诗歌中的“虚”与“实” 首先,介绍一下诗歌中的“虚”。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 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 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 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 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 《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 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 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 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教学反思:艺术创作的原理都是共同的,本文讲解较为抽象的艺术创作原则时,举例要不拘 格,重视把抽象的原理给讲形象化,生活化,平面化 7、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 教学目标 、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 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2、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3、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2、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 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
10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 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 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 《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 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 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 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教学反思:艺术创作的原理都是共同的,本文讲解较为抽象的艺术创作原则时,举例要不拘 一格,重视把抽象的原理给讲形象化,生活化,平面化。 7、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作者揭示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辩证统一”的艺术规律,体会博大精深的 中国文化艺术之美。 2、学习作者举一反三地说明抽象事理的方法以及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说明语言。 3、培养学生梳理思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作者引入音乐、舞蹈、绘画艺术来说明建筑艺术特点的方法。 2、理解“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如何有机统一。 教学设想: 分汲取、解读(第一课时)与探讨、拓展(第二课时)两个学习步骤,引导学生在深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