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与方法(10.1)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指标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PT,文档页数:9,文件大小:105KB,团购合买
一、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通常 指1年)内运用各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 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定义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的 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 产品的价值。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

第10章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与方法 101国民收入核算的 基本指标

1 第10章 国民收入核算的指标与方法 10.1 国民收入核算的 基本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通常 指1年)内运用各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 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定义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的 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 产品的价值。 第二,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价值,不包括中间 产品的价值 第三,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 而且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也就是要把旅游、服务 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 民生产总值中

2 一、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通常 指1年)内运用各种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 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总和。 理解国民生产总值定义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第一,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的 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 产品的价值。 第二,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价值,不包括中间 产品的价值。 第三,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 而且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也就是要把旅游、服务、 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 民生产总值中

第四,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时期性的概念。这就是说国民 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新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是 年内新生产的而不是新出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相反,在 这一年内生产但没有卖出的那部分产品价值,应该作为这 时期库存计入当期国民生产总值 第五,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当年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的总和,也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市场价格来计算

3 第四,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时期性的概念。这就是说国民 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新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就是一 年内新生产的而不是新出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相反,在 这一年内生产但没有卖出的那部分产品价值,应该作为这 一时期库存计入当期国民生产总值。 第五,国民生产总值指的是当年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的总和,也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市场价格来计算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 民生产总值 (一)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在某一年内,按当年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市场价格计算 的国民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名义生产总值的计算可以 举例列表说明如下: 表10-1 2004年某地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表 产品名称产量(万t)价格(元/t)|国民生产总值(万元) 产品A 500 920.00 460000 产品B 300 1860.00 558000 产品C 400 1220.00 488000 合计 1506000 4

4 二、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 民生产总值 (一)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在某一年内,按当年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市场价格计算 的国民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名义生产总值的计算可以 举例列表说明如下: 表10-1 2004年某地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表 产品名称 产量(万t) 价格(元/t) 国民生产总值(万元) 产品A 500 920.00 460000 产品B 300 1860.00 558000 产品C 400 1220.00 488000 合 计 - - 1506000

(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民生 总值。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表10一32004年某地区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表(按1978年的价格计算) 产品名称产量(万t)价格(元/t)|国民生产总值(万元) 产品A 500 160.00 80000 产品B 300 00 108000 产品C 400 280.00 112000 合计 300000 5

5 (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民生产 总值。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表10 -3 2004年某地区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表(按1978年的价格计算) 产品名称 产量(万t) 价格(元/t) 国民生产总值(万元) 产品A 500 160.00 80000 产品B 300 360.00 108000 产品C 400 280.00 112000 合 计 - - 300000

(三)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称 为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它反映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 的国民生产总值和按某一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的对比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倍数,实际上反映的是从基 期到报告期的物价综合增长指数(在统计学中把计算年 称为报告期,基年称为基期)。计算公式为 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某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某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PQ)∑PQ)×00 上式中,Pτ是报告期的产品价格,Qτ是报告期的 品产量,P。是基期的产品价格

6 (三)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称 为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它反映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 的国民生产总值和按某一基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的对比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倍数,实际上反映的是从基 期到报告期的物价综合增长指数(在统计学中把计算年 称为报告期,基年称为基期)。计算公式为: 上式中,PT是报告期的产品价格,QT是报告期的 产品产量,PO是基期的产品价格。 100% / =     = ( PTQT) ( POQT) 国民生产总值价格指数 某年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某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 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 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指一国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 个地域概念。这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本国 与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这两 者之间的关系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 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一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 产品的价值总和

7 三、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 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 最终产品的价值,是一个国民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指一国范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是 一个地域概念。这也就是说,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本国 与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这两 者之间的关系为: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 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所生产的最终 产品的价值总和

四、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总量指标 (一)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简写为NNP)是一个国家一年中的国 民生产总值GNP)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折旧 费)所得出的净增长量。 (二)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简写为NI)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各种生 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 金和利润的总和。 (三)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简写为PI)是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 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 会保险税,加政府转移支付,就得到个人收入

8 四、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总量指标 (一)国民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简写为NNP)是一个国家一年中的国 民生产总值(GNP)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资本(折旧 费)所得出的净增长量。 (二)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简写为NI)是一个国家在一年内各种生 产要素所得到的实际报酬的总和,即工资、利息、租 金和利润的总和。 (三)个人收入 个人收入(简写为PI)是指个人实际得到的收入。 从国民收入中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 会保险税,加政府转移支付,就得到个人收入

(四)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简写为PDI),指缴纳了个人所得 税以后留下的可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 国民收入核算中这五个基本总量的关系是 GNP折旧=NNP NNP间接税=N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一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 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9 (四)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简写为PDI),指缴纳了个人所得 税以后留下的可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 分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 国民收入核算中这五个基本总量的关系是: GNP—折旧=NNP NNP—间接税=N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 的 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 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PT)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