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人体生物学 人体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 态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而行使特定的生理功能。人体 组织是构成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基础,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基本组织。由几种组 织互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如胃、肝、肺、肾等。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 一系列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某种生理活动而构成系统。人体可分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 内分泌、感觉和神经共九个系统。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既分工又合作,实现各种复杂的生命活 动,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第一节人体基本组织 人体基本组织有四种:上皮和皮肤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和皮肤组织 上皮和皮肤组织由密集排列的细胞组成。细胞间质少,呈膜状被覆在人体的表面或衬贴在体腔和管腔的内 表面。基底面附着于基膜,并借此膜与深部结缔组织相连。上皮和皮肤内神经末梢丰富,感觉敏锐,并具有保 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等功能(图9-1)。 皮脂腺 过真皮乳头 打锁堤 乳头内血管 稳画 A上皮 Q③身 皮脂腺 立毛肌 毛根 汗腺 脂肪组织 结缔组织 上皮组织模式图 皮肤组织模式图 图9-1上皮和皮肤组织模式图 (一)上皮组织 上皮和皮肤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类 1、被覆上皮 按上皮细胞的形态和排列层,可分下列主要类型 (1)单层扁平上皮为一层扁平如鱼鳞状的细胞,核为扁圆形,细胞扁薄。衬贴在心脏和血管内面的单层扁 平上皮称为内皮;衬贴在胸膜、腹膜和浆膜心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这种上皮很薄,由于表面光滑, 可减少摩擦 (2)单层立方上皮为一层短柱状的细胞,细胞近似方形,核为球形。分布于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等处 3)单层柱状上皮为一层高柱状细胞,细胞为长方形,核为椭圆形。此种皮分布于胃、肠和子宫等粘膜处。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是由一层形状不同、高低不等的细胞组成。各种细胞基底部均排列在同一基膜上, 但核的位置却高低不一。在切片中形似多层细胞,而实际上是一层细胞,这种上皮的游离面还有纤毛,故称假
第九章 人体生物学 人体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一些不具细胞形 态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而行使特定的生理功能。人体 组织是构成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基础,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种基本组织。由几种组 织互相结合,成为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如胃、肝、肺、肾等。在结构和功能上密切相关的 一系列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某种生理活动而构成系统。人体可分为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 内分泌、感觉和神经共九个系统。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下,既分工又合作,实现各种复杂的生命活 动,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第一节 人体基本组织 人体基本组织有四种:上皮和皮肤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一、上皮和皮肤组织 上皮和皮肤组织由密集排列的细胞组成。细胞间质少,呈膜状被覆在人体的表面或衬贴在体腔和管腔的内 表面。基底面附着于基膜,并借此膜与深部结缔组织相连。上皮和皮肤内神经末梢丰富,感觉敏锐,并具有保 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等功能(图 9-1)。 上皮 基底细胞 基膜 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 上皮组织模式图 皮脂腺 表皮 真皮 立毛肌 毛囊 皮下组织 毛球 毛乳头 脂肪组织 汗腺 毛根 皮脂腺 乳头内血管 毛干 真皮乳头 皮肤组织模式图 图9-1 上皮和皮肤组织模式图 闭锁堤 (一)上皮组织 上皮和皮肤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两类。 1、被覆上皮 按上皮细胞的形态和排列层,可分下列主要类型。 (1)单层扁平上皮 为一层扁平如鱼鳞状的细胞,核为扁圆形,细胞扁薄。衬贴在心脏和血管内面的单层扁 平上皮称为内皮;衬贴在胸膜、腹膜和浆膜心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这种上皮很薄,由于表面光滑, 可减少摩擦。 (2)单层立方上皮 为一层短柱状的细胞,细胞近似方形,核为球形。分布于肾小管和甲状腺滤泡等处。 (3)单层柱状上皮 为一层高柱状细胞,细胞为长方形,核为椭圆形。此种皮分布于胃、肠和子宫等粘膜处。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是由一层形状不同、高低不等的细胞组成。各种细胞基底部均排列在同一基膜上, 但核的位置却高低不一。在切片中形似多层细胞,而实际上是一层细胞,这种上皮的游离面还有纤毛,故称假 176
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此上皮多分布于呼吸道的粘膜。 (5)复层扁平(鳞状)上皮由许多层细胞组成。表层细胞为扁平形,中层细胞为多边形,深层细胞为立方形 或柱状。深层细胞不断分裂增生,产生的细胞逐渐向表面推移,以补充因衰老或损伤而脱落的表面细胞。复层 扁平上皮分布于表皮、食管和阴道等处。皮肤表层细胞有角化现象 2、腺上皮 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称为腺上皮,以腺上皮作为主要结构的器官称为腺体。腺体根据有无排泄管可分为外 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类 (1)外分泌腺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其分泌物经导管输送到体表或器官内腔,如汗腺、唾液腺等(图9-2)。 (②)内分泌腺腺细胞排列成团块或泡状,无导管。腺细胞的分泌物直接渗入血液或淋巴,进而运到全身 以调节细胞和器官的功能活动,如甲状腺和肾上腺等 排泄管一 分泌管 闰管— 粘液性 细胞 浆液性腺细胞 图9-2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 (二)皮肤组织 人体皮肤总面积为1.5~20m2。除具有保护、分泌、排泄、吸收和调节体温等功能外,因其中分布着 丰富的神经末梢,所以它还有感觉功能。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的下方为皮下组织或称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1、表皮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从深向浅分为五层。 (1)基底层又称生发层,为一层低柱状细胞,具有活跃的分裂增殖能力,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向浅 层推移,以补充表皮衰老脱落的上皮 (2)棘细胞层位于基底层上面,有5~10层细胞。该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向角化阶段发展。 (3)颗粒层由2~3层细胞组成,是由棘细胞层细胞转化形成的。 (4)透明层由颗粒层转化而成,细胞界限及胞核已不清楚。 (5)角化层是表皮的最外层,由已角化的细胞形成,厚度各处不同,其表层不断脱落。 2、真皮位于表皮下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又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1)乳头层呈乳头状凸向表皮。 (2)网状层比乳头层厚,内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3、皮肤的附属器 皮肤的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和汗腺 (1)毛发可分毛干和毛根两部分。毛干露出于皮肤以外,毛根埋于皮肤之内。毛根末端膨大,称 为毛球,该处细胞分裂活跃,是毛发的生长点。毛球底部凹陷,有结缔组织突入,称为毛乳头,内含丰富 的血管和神经。毛根外周有毛囊,其内层为上皮,外层为结缔组织。毛囊开口于皮肤表面。在真皮内有斜
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此上皮多分布于呼吸道的粘膜。 (5)复层扁平(鳞状)上皮 由许多层细胞组成。表层细胞为扁平形,中层细胞为多边形,深层细胞为立方形 或柱状。深层细胞不断分裂增生,产生的细胞逐渐向表面推移,以补充因衰老或损伤而脱落的表面细胞。复层 扁平上皮分布于表皮、食管和阴道等处。皮肤表层细胞有角化现象。 2、腺上皮 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称为腺上皮,以腺上皮作为主要结构的器官称为腺体。腺体根据有无排泄管可分为外 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两类。 (1)外分泌腺 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其分泌物经导管输送到体表或器官内腔,如汗腺、唾液腺等(图 9-2)。 (2)内分泌腺 腺细胞排列成团块或泡状,无导管。腺细胞的分泌物直接渗入血液或淋巴,进而运到全身, 以调节细胞和器官的功能活动,如甲状腺和肾上腺等。 排泄管 闰管 粘液性 腺细胞 浆液性腺细胞 图9-2 外分泌腺的一般结构 分泌管 (二) 皮肤组织 人体皮肤总面积为 1.5~2.0m 2 。除具有保护、分泌、排泄、吸收和调节体温等功能外,因其中分布着 丰富的神经末梢,所以它还有感觉功能。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的下方为皮下组织或称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1、表皮 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从深向浅分为五层。 (1)基底层 又称生发层,为一层低柱状细胞,具有活跃的分裂增殖能力,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向浅 层推移,以补充表皮衰老脱落的上皮。 (2)棘细胞层 位于基底层上面,有 5~10 层细胞。该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向角化阶段发展。 (3)颗粒层 由 2~3 层细胞组成,是由棘细胞层细胞转化形成的。 (4)透明层 由颗粒层转化而成,细胞界限及胞核已不清楚。 (5)角化层 是表皮的最外层,由已角化的细胞形成,厚度各处不同,其表层不断脱落。 2、真皮 位于表皮下面,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又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1)乳头层 呈乳头状凸向表皮。 (2)网状层 比乳头层厚,内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3、皮肤的附属器 皮肤的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和汗腺。 (1)毛发 可分毛干和毛根两部分。毛干露出于皮肤以外,毛根埋于皮肤之内。毛根末端膨大,称 为毛球,该处细胞分裂活跃,是毛发的生长点。毛球底部凹陷,有结缔组织突入,称为毛乳头,内含丰富 的血管和神经。毛根外周有毛囊,其内层为上皮,外层为结缔组织。毛囊开口于皮肤表面。在真皮内有斜 177
行的平滑肌束,称为立毛肌,它一端附于毛囊,另一端止于真皮浅部,收缩时使毛竖立,皮肤呈鸡皮状。 (2)皮脂腺多位于毛囊与立毛肌之间,开口于毛囊,分泌皮脂经毛囊排出,滑润皮肤及毛发。 (3)汗腺是弯曲的上皮管道,分为分泌部及排泄部。分泌部蜷曲成团,有分泌汗液的功能,位于 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内。排泄部细长扭曲,开口于皮肤表面。 4、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表皮无血管,真皮和皮下组织内血管丰富,可以储纳血液总量的1/5。真皮内还有淋巴管网。 皮肤内有极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在表皮细胞之间有游离神经末梢,感受痛觉刺激;在真皮的神经乳 头内有触觉小体;在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内有环层小体。后两者感受触、压觉。此外,还有交感神经纤维 分布于皮肤内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支配汗腺的分泌和平滑肌的活动。 二、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其中细胞数量较少,种类多,散布于细胞间质中。人体的结缔组织 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以及血液和淋巴等。现以疏松结 缔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为例加以说明 (一)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由细胞纤维和基质组成。细胞分散,纤维排列疏松且不规则,象蜂窝状,故又称蜂窝组织(图 9-3)。疏松结缔组织在人体内分布很广,充填在组织或器官之间,有营养、连接和保护作用 (二)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少,纤维多,排列致密,并按一定方式集结成束,如真皮、肌腱和韧带等 林巴细胞 成纤维细胞 脂肪细胞 胶原纤维 肥大细胞 弹性纤维 毛细血管 巨噬细胞 浆细胞 图9-3疏松结缔组织铺片 三、肌组织 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一般细长,呈纤维状,又称肌纤维。肌浆内含有线粒体和肌原纤维等, 后者是肌纤维进行舒缩运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肌组织包括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平滑肌 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成。平滑肌纤维成梭形,中央有一椭圆形细胞核,肌膜薄而不明显(图9-4)。平滑肌受 内脏神经支配,分布于消化管、呼吸道、泌尿生殖管道及血管等。 (二)心肌 主要由心肌纤维组成。心肌纤维呈圆柱状,有分支并吻合成网,核位于肌纤维中央,心肌纤维有横纹。在 两心肌纤维的连接端有一横线,称为闰盘。心肌受内脏神经支配 (三)骨骼肌 1、骨骼肌的组成 骨骼肌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主要由骨骼肌纤维构成,呈长圆柱形,是一种多核的细胞。 核排列于肌纤维的周缘部,并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充满细胞质内。每条肌原纤维都有明带和暗带相间排列,因此, 使整条肌纤维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故又称横纹肌。骨骼肌的两端通常借肌腱或腱膜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
行的平滑肌束,称为立毛肌,它一端附于毛囊,另一端止于真皮浅部,收缩时使毛竖立,皮肤呈鸡皮状。 (2)皮脂腺 多位于毛囊与立毛肌之间,开口于毛囊,分泌皮脂经毛囊排出,滑润皮肤及毛发。 (3)汗腺 是弯曲的上皮管道,分为分泌部及排泄部。分泌部蜷曲成团,有分泌汗液的功能,位于 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内。排泄部细长扭曲,开口于皮肤表面。 4、皮肤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表皮无血管,真皮和皮下组织内血管丰富,可以储纳血液总量的 l/5。真皮内还有淋巴管网。 皮肤内有极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在表皮细胞之间有游离神经末梢,感受痛觉刺激;在真皮的神经乳 头内有触觉小体;在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内有环层小体。后两者感受触、压觉。此外,还有交感神经纤维 分布于皮肤内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支配汗腺的分泌和平滑肌的活动。 二、结缔组织 结缔组织由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构成。其中细胞数量较少,种类多,散布于细胞间质中。人体的结缔组织 包括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以及血液和淋巴等。现以疏松结 缔组织和致密结缔组织为例加以说明。 (一)疏松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由细胞纤维和基质组成。细胞分散,纤维排列疏松且不规则,象蜂窝状,故又称蜂窝组织(图 9-3)。疏松结缔组织在人体内分布很广,充填在组织或器官之间,有营养、连接和保护作用。 (二)致密结缔组织 致密结缔组织细胞少,纤维多,排列致密,并按一定方式集结成束,如真皮、肌腱和韧带等。 淋巴细胞 脂肪细胞 肥大细胞 毛细血管 浆细胞 成纤维细胞 胶原纤维 弹性纤维 巨噬细胞 图9-3 疏松结缔组织铺片 三、肌组织 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一般细长,呈纤维状,又称肌纤维。肌浆内含有线粒体和肌原纤维等, 后者是肌纤维进行舒缩运动的主要物质基础。肌组织包括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一)平滑肌 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成。平滑肌纤维成梭形,中央有一椭圆形细胞核,肌膜薄而不明显(图 9-4)。平滑肌受 内脏神经支配,分布于消化管、呼吸道、泌尿生殖管道及血管等。 (二)心肌 主要由心肌纤维组成。心肌纤维呈圆柱状,有分支并吻合成网,核位于肌纤维中央,心肌纤维有横纹。在 两心肌纤维的连接端有一横线,称为闰盘。心肌受内脏神经支配。 (三)骨骼肌 1、骨骼肌的组成 骨骼肌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主要由骨骼肌纤维构成,呈长圆柱形,是一种多核的细胞。 核排列于肌纤维的周缘部,并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充满细胞质内。每条肌原纤维都有明带和暗带相间排列,因此, 使整条肌纤维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故又称横纹肌。骨骼肌的两端通常借肌腱或腱膜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 178
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当肌收缩时牵动骨产生运动。 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由于它能随人的意志而收缩,也称为随意肌。 骨骼肌的辅助装置主要有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组织, 内含丰富的脂肪、血管和神经。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别包绕每块肌和肌群等结构。 成纤维细胞核 横纹肌(横切面)N 横纹肌(纵切面 肌细胞核 结缔组织 明带横纹 暗带 图验 纵断面横断面 骨骼肌 平滑肌 图94肌组织 骨胳肌通常通过无弹性的腱紧贴在骨骼上,每一肌肉都包着一层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又转而叉开把肌 肉分成小束。肌肉由许多大体成纵向的肌肉纤维所组成,这些肌肉纤维占肌肉总量的75%~92%。每条肌 肉纤维顺着肌肉的长度伸展得很长,有的甚至可以伸到整个肌肉的长度。肌肉纤维的直径一般在10 l00nm范围,每一根纤维由肌纤膜包着。肌纤膜是三层的膜,厚度约为10nm。在特定部位的肌纤膜中的 神经纤维末端称为“运动终板”。电刺激从“运动终板”经过横纹肌微管系统或T系统传达到纤维内的收缩元 素。T系统由包在纤维上的肌纤膜的凹入所引起。T系统的末端在靠近肌质网(SR)的两个末端液囊的细胞 内相遇。SR是小管状细网,同其他细胞的内质网有些相似。 T系统和SR系统有着双重的功能:(1)将电刺激传送到纤维内部;(2)控制肌浆液中钙离子的浓度,在 肌肉收缩时释出钙离子,在肌肉松弛时吸收钙离子。SR膜中含有一种依赖ATP的Ca2+泵,此泵能使静止肌 肉中的肌浆Ca2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浓度(<103mol/L)。此浓度低于在粗肌球蛋白和细肌动蛋白丝之间活化 横桥作用所需的浓度,受到刺激之后,一般电信号会沿着T-系统传送到SR的末端淋巴间隙,使它迅速地将 Ca2释放到肌浆液中,于是Ca2上升到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促进交联所需的浓度(0mo),使肌肉处 于紧张状态 2、骨骼肌的收缩元素 肌肉收缩力是由称为肌原纤维的圆柱形细胞器所产生的,肌原纤维占肌肉量的80%以上。肌原纤维被 肌浆、T-系统、肌浆内质网和线粒体所包围,骨骼肌的组织如图9-5所示。 肌原纤维的直径一般为1~2um,一束普通的纤维至少含有1000个单位,浅色和深色的不同区带来自 粗丝和细丝的排列。 肌肉的粗丝几乎全部由肌球蛋白所组成(图96)。粗丝还含有称作C-蛋白和M-蛋白的两种其他蛋白质 C-蛋白带以有规律的间隔环绕着肌球蛋白丝,而且似乎起着一种作用把所有肌球蛋白分子一起结合到纤维 束中。M蛋白对肌球蛋白具有促使聚集的作用,位于A-带的中
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当肌收缩时牵动骨产生运动。 骨骼肌受躯体神经支配。由于它能随人的意志而收缩,也称为随意肌。 骨骼肌的辅助装置主要有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组织, 内含丰富的脂肪、血管和神经。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别包绕每块肌和肌群等结构。 成纤维细胞核 横纹肌(横切面) 肌细胞核 结缔组织 明带 暗带 横纹 骨骼肌 纵断面 横断面 平滑肌 图9-4 肌 组 织 横纹肌(纵切面) 骨胳肌通常通过无弹性的腱紧贴在骨骼上,每一肌肉都包着一层结缔组织,结缔组织又转而叉开把肌 肉分成小束。肌肉由许多大体成纵向的肌肉纤维所组成,这些肌肉纤维占肌肉总量的 75%~92%。每条肌 肉纤维顺着肌肉的长度伸展得很长,有的甚至可以伸到整个肌肉的长度。肌肉纤维的直径一般在 10~ 100nm 范围,每一根纤维由肌纤膜包着。肌纤膜是三层的膜,厚度约为 10nm。在特定部位的肌纤膜中的 神经纤维末端称为“运动终板”。电刺激从“运动终板”经过横纹肌微管系统或 T-系统传达到纤维内的收缩元 素。T-系统由包在纤维上的肌纤膜的凹入所引起。T-系统的末端在靠近肌质网(SR)的两个末端液囊的细胞 内相遇。SR 是小管状细网,同其他细胞的内质网有些相似。 T-系统和SR系统有着双重的功能:(1)将电刺激传送到纤维内部;(2)控制肌浆液中钙离子的浓度,在 肌肉收缩时释出钙离子,在肌肉松弛时吸收钙离子。SR膜中含有一种依赖ATP的Ca2+泵,此泵能使静止肌 肉中的肌浆Ca2+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浓度(<10-7 mol/L)。此浓度低于在粗肌球蛋白和细肌动蛋白丝之间活化 横桥作用所需的浓度,受到刺激之后,一般电信号会沿着T-系统传送到SR的末端淋巴间隙,使它迅速地将 Ca2+释放到肌浆液中,于是Ca2+上升到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之间促进交联所需的浓度(10-7 mol/L),使肌肉处 于紧张状态。 2、骨骼肌的收缩元素 肌肉收缩力是由称为肌原纤维的圆柱形细胞器所产生的,肌原纤维占肌肉量的 80%以上。肌原纤维被 肌浆、T-系统、肌浆内质网和线粒体所包围,骨骼肌的组织如图 9-5 所示。 肌原纤维的直径一般为 1~2µm,一束普通的纤维至少含有 1 000 个单位,浅色和深色的不同区带来自 粗丝和细丝的排列。 肌肉的粗丝几乎全部由肌球蛋白所组成(图 9-6)。粗丝还含有称作 C-蛋白和 M-蛋白的两种其他蛋白质。 C-蛋白带以有规律的间隔环绕着肌球蛋白丝,而且似乎起着一种作用把所有肌球蛋白分子一起结合到纤维 束中。M-蛋白对肌球蛋白具有促使聚集的作用,位于 A-带的中央。 179
图9-5骨骼肌从粗结构到分子 37 (c) 水平的组织图 (a)骨骼肌;(b)肌纤维 (c)肌纤 维;(d)肌原纤维;(e)肌节;(f~i)在肌 节不同位置的横切面:(j)G肌动蛋白 的分子;(k)一种肌动蛋白丝;(m)肌动 国书向 蛋白分子,表示头部和尾部;(m)肌球蛋 白分子的轻酶解肌球蛋白(LM和重酶 肌节}肌原纤维 解肌球蛋白(HMMD (e) G-肌动蛋白分子 F肌动蛋白质丝 ……°喝骗(k) ()肌球蛋白丝 肌球蛋白分子 醫 轻酶解肌球蛋白重酶解肌球蛋白 肌球蛋白 铰链区 肌动蛋白分子 股 a-螺旋多肽链 相互缠绕 铰链区 重链< 粥弟 图9-6肌球蛋白分子(a)和F-肌动蛋白分 (由二条G-肌动蛋白分子组成的链构 成b)的示意图 肌动蛋白约占肌原纤维的20%~25%,它是细丝中的主要蛋白质。它的基本单位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 小于50000称作G肌动蛋白的球形蛋白。这种单体的基本单位在ATP和Mg2存在下有一形成长的肌动蛋白 丝(称为F-肌动蛋白)的倾向。肌原纤维中还有另外两种蛋白质称为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其浓度各为8 %~10%,这些蛋白质加上Ca2,被认为参与调节由肌球蛋白、肌动蛋白、ATP及Mg2+完成的收缩过程 原肌球蛋白是一种棒状分子,大约40nm长、2m宽,位于F-肌动蛋白的沟中。肌钙蛋白是一种球形蛋白 与原肌球蛋白结合在一起,位于沿细丝间隔385m处。肌钙蛋白由三种多肽链组成:TN-l(相对分子质量 23000),结合原肌球蛋白的亚单位:TN-T(相对分子质量=37000),一种抑制肌动球蛋白ATP酶活性的 亚单位和INC(相对分子质量=18000,结合钙的亚单位。肌原纤维单位的主要特性如表9-1所示
H A I H (a) (b) (c) (d) (j) (k) (l) (m) (n) (f) (g) (h) (i) (e) 肌束 肌纤维 肌原纤维 Z Z 肌节Z 肌丝 带 带 带 带 G-肌动蛋白分子 F-肌动蛋白质丝 肌球蛋白丝 肌球蛋白分子 轻酶解肌球蛋白 重酶解肌球蛋白 图9-5 骨骼肌从粗结构到分子 水平的组织图 (a)骨骼肌;(b)肌纤维之一束;(c)肌纤 维;(d)肌原纤维;(e)肌节;(f~i)在肌 节不同位置的横切面;(j) G-肌动蛋白 的分子;(k)一种肌动蛋白丝;(m) 肌动 蛋白分子,表示头部和尾部;(n)肌球蛋 白分子的轻酶解肌球蛋白(LMM)和重酶 解肌球蛋白(HMM) G-肌动蛋白分子 -螺旋多肽链 相互缠绕 铰链区 铰链区 重链 肌球蛋白头 轻链 (a) (b) 图9-6 肌球蛋白分子(a)和F-肌动蛋白分子 (由二条G-肌动蛋白分子组成的链构 成)(b)的示意图 二股 α 肌动蛋白约占肌原纤维的 20%~25%,它是细丝中的主要蛋白质。它的基本单位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 小于 50 000 称作G-肌动蛋白的球形蛋白。这种单体的基本单位在ATP和Mg2+存在下有一形成长的肌动蛋白 丝(称为F-肌动蛋白)的倾向。肌原纤维中还有另外两种蛋白质称为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其浓度各为 8 %~10%,这些蛋白质加上Ca2+,被认为参与调节由肌球蛋白、肌动蛋白、ATP及Mg2+完成的收缩过程。 原肌球蛋白是一种棒状分子,大约 40nm长、2nm宽,位于F-肌动蛋白的沟中。肌钙蛋白是一种球形蛋白, 与原肌球蛋白结合在一起,位于沿细丝间隔 38.5nm处。肌钙蛋白由三种多肽链组成:TN-I(相对分子质量 =23 000),结合原肌球蛋白的亚单位;TN-T(相对分子质量=37 000),一种抑制肌动球蛋白ATP酶活性的 亚单位和TN-C(相对分子质量=18 000),结合钙的亚单位。肌原纤维单位的主要特性如表 9-1 所示。 180
表91肌原纤维的成分 肌原纤维蛋 蛋白质 位置 白的近似估0相对分子质量 多肽链数和链重 肌球蛋白 粗丝 4600002×190000重链) 1.2×21000A-1轻链) 2×18000DTNB轻链) 0.8×1700004-2轻链) C蛋白质粗丝(位于9个部 1400001×140000 位,与每半个A带 大约相隔43nm) M线蛋白质M线 880002×44000 肌动蛋白 细丝 417001×41700 原肌球蛋白细丝 6 700002×35000 肌钙蛋白 细丝(位于细丝间 6 800001×37000N-T) 隔38.5nm处) 1×23000(N-) a-辅肌动蛋白Z盘 l800002×90000 *其他蛋白质也可能存在于M线和Z盘中。 3、骨骼肌的收缩作用 当中枢神经系统命令肌肉收缩时,动作电位就在肌神经接点开始,沿肌纤膜的纵向前进,并使整条的 长纤维都受到刺激。动作电位的到来引起乙酰胆碱释放到肌肉纤维的“运动终板”上,乙酰胆碱通过微小的 空间扩散到肌纤膜的感受器部位,并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使Na通过细胞迅速扩散。细胞膜的极性反转 去极化波向下通过T系统传到SR系统的末端淋巴间隙,从而引起Ca2+的迅速释出,使肌浆内的Ca2升高到 103moL附近,释放出来的Ca2促进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交联。如图9-7所示。 TN-T 图9-7肌肉细丝的图解 原肌球蛋白 终端向上,处在静止状态时(左)TNT TN-I 亚单位与原肌球蛋白结合,抑制亚单 肌动蛋白 肌动蛋白(TN 位TN-T同肌动蛋白相结合。处在活动 状态时(右),Ca2浓度升高,TN-1和 肌动蛋白之间的连结变松,原肌球蛋 肌动蛋白 白移到肌动蛋白细丝沟的较深处,留 肌动蛋白 出肌球蛋白能够结合的位置。 原肌球蛋白 原肌球蛋白 在Ca2浓度较低时,TN牢固地结合在肌动蛋白上,原肌球蛋白处于阻断的位置,阻止肌球蛋白头连 结到肌动蛋白上。从肌质网中释出的Ca2加强了TNC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的连锁,并使IN与肌动蛋白之间 的连锁减弱。于是TN可以离开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可以自由移动到细丝沟的较深位置。这时肌动蛋白 上肌球蛋白的结合部位就暴露出来,产生了“空位”和横桥。肌球蛋白有高度的ATP酶活性,作用时需有Ca2 及Mg2存在。AIP与Ca2结合时为活性态,与Mg2结合时为惰性态。肌质网“泵”出的Ca2与 ATP-Mg2复合 物作用,生成AIP-Ca2复合物,并刺激肌球蛋白ATP酶,于是释出能量而使肌动蛋白纤丝在肌球蛋白纤丝 之间滑动,形成收缩态的肌动球蛋白。当收缩信号停止时,肌质网将Ca2从肌浆中泵送出去,使细胞内Ca2+ 浓度回复到10mol/L。这时肌钙蛋白改变其构象,原肌球蛋白转到阻断位置。横桥不再连到细丝上,同 时 ATP-M2+复合物重新形成,AIP酶活性受到抑制,肌纤维中的肌动蛋白纤丝与肌球蛋白纤丝互相被动的 滑过,成为分开而又重叠的松弛状态。神经系统发出另一次信号后,整个过程又会这样重复一次。在肌肉
表 9-1 肌原纤维的成分 蛋白质 位置 占肌原纤维蛋 白的近似值% 相对分子质量 多肽链数和链重 肌球蛋白 粗丝 55 460 000 2×190 000(重链) 1.2×21 000(A-1 轻链) 2×18 000(DTNB 轻链) 0.8×17 000(A-2 轻链) C-蛋白质 粗丝(位于 9 个部 位,与每半个 A 带 大约相隔 43nm) 2 140 000 l×l40 000 M-线蛋白质 M-线 88 000 2×44 000 肌动蛋白 细丝 23 41 700 1×41 700 原肌球蛋白 细丝 6 70 000 2×35 000 肌钙蛋白 细丝(位于细丝间 隔 38.5nm 处) 6 80 000 1×37 000(TN-T) 1×23 000(TN-I) 1×18 000(TN-C) α-辅肌动蛋白 Z 盘* 1 180 000 2×90 000 *其他蛋白质也可能存在于 M 线和 Z 盘中。 3、骨骼肌的收缩作用 当中枢神经系统命令肌肉收缩时,动作电位就在肌神经接点开始,沿肌纤膜的纵向前进,并使整条的 长纤维都受到刺激。动作电位的到来引起乙酰胆碱释放到肌肉纤维的“运动终板”上,乙酰胆碱通过微小的 空间扩散到肌纤膜的感受器部位,并改变细胞膜的渗透性,使Na+ 通过细胞迅速扩散。细胞膜的极性反转。 去极化波向下通过T-系统传到SR系统的末端淋巴间隙,从而引起Ca2+的迅速释出,使肌浆内的Ca2+升高到 10-5 mol/L附近,释放出来的Ca2+促进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之间交联。如图 9-7 所示。 原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 原肌球蛋白 原肌球蛋白 肌动蛋白 肌动蛋白 图9-7 肌肉细丝的图解 终端向上,处在静止状态时(左)TN-T 亚单位与原肌球蛋白结合,抑制亚单 位TN-T同肌动蛋白相结合。处在活动 状态时(右),Ca 2+浓度升高,TN-I和 肌动蛋白之间的连结变松,原肌球蛋 白移到肌动蛋白细丝沟的较深处,留 出肌球蛋白能够结合的位置。 TN-T TN-C TN-T TN-C TN-I TN-I 在Ca2+浓度较低时,TN-I牢固地结合在肌动蛋白上,原肌球蛋白处于阻断的位置,阻止肌球蛋白头连 结到肌动蛋白上。从肌质网中释出的Ca2+加强了TN-C与肌钙蛋白亚单位的连锁,并使TN-I与肌动蛋白之间 的连锁减弱。于是TN-I可以离开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可以自由移动到细丝沟的较深位置。这时肌动蛋白 上肌球蛋白的结合部位就暴露出来,产生了“空位”和横桥。肌球蛋白有高度的ATP酶活性,作用时需有Ca2+ 及Mg2+存在。ATP与Ca2+结合时为活性态,与Mg2+结合时为惰性态。肌质网“泵”出的Ca2+与ATP-Mg 2+复合 物作用,生成ATP-Ca 2+复合物,并刺激肌球蛋白ATP酶,于是释出能量而使肌动蛋白纤丝在肌球蛋白纤丝 之间滑动,形成收缩态的肌动球蛋白。当收缩信号停止时,肌质网将Ca2+从肌浆中泵送出去,使细胞内Ca2+ 浓度回复到 10-7 mol/L。这时肌钙蛋白改变其构象,原肌球蛋白转到阻断位置。横桥不再连到细丝上,同 时ATP-Mg 2+复合物重新形成,ATP酶活性受到抑制,肌纤维中的肌动蛋白纤丝与肌球蛋白纤丝互相被动的 滑过,成为分开而又重叠的松弛状态。神经系统发出另一次信号后,整个过程又会这样重复一次。在肌肉 181
收缩的整个过程中,肌质网的作用好像是一个可逆的钙“泵”。 四、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亦称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由细胞体及其突起组成(图9-8)。神经元按突起的数量可 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合神经 、神经细胞体呈球形或星形。胞质内除含有一般细胞器外,还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尼氏体是核外染 色质,呈颗粒状或块状,与神经细胞合成蛋白质有密切关系。神经原纤维是细胞质的细丝状结构,与细胞体内 化学递质的运输有关。 2、神经突起是由细胞体延伸的细长部分,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①神经树突每个神经元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树突,一般较短,分支多,呈树枝状,具有接受刺激并将神经 冲动传向细胞体的功能 ②神经轴突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一般较细长,分支少。其生理功能是把冲动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 肌肉或腺体。 3、神经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神经元之间的相互接触点,称为突触。是神经冲动定向传导的主要结构。 在光镜下观察,突触为轴突末端的杆状或纽扣状膨大,贴附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表面。在电镜下, 在轴突末端与树突或胞体的接触处,均有膜相隔。轴突末端的轴膜称为突触前膜,与其相对的树突或胞体的膜 则称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在靠近突触前膜的胞质里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的小泡 这些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是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到 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向下传导 神经纤维是由轴突及套在外面的神经膜组成。按髓鞘的有无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5、神经末梢是神经纤维的末端在各组织和器官内形成的特殊结构,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 两种 ①感觉神经末梢由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末梢形成,分布在皮肤、内脏和肌肉等处,可感受冷热、疼痛、 触和压等刺激,并将刺激变为神经冲动传入中枢 ②运动神经末梢由运动神经元轴突的末梢形成,按其分布的部位不同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 神经末梢。前者又称运动终板,神经冲动就在这里以类似于突触传递的方式激活肌纤维而产生收缩 (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也是多突细胞,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也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在神经组织内起支持和营 养等的作用。 182
182 收缩的整个过程中,肌质网的作用好像是一个可逆的钙“泵”。 四、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一)神经细胞 神经细胞 亦称神经元,是具有长突起的细胞,由细胞体及其突起组成(图 9-8)。神经元按突起的数量可 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和多极神经元;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合神经 元。 1、神经细胞体 呈球形或星形。胞质内除含有一般细胞器外,还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尼氏体是核外染 色质,呈颗粒状或块状,与神经细胞合成蛋白质有密切关系。神经原纤维是细胞质的细丝状结构,与细胞体内 化学递质的运输有关。 2、神经突起 是由细胞体延伸的细长部分,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 ①神经树突 每个神经元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树突,一般较短,分支多,呈树枝状,具有接受刺激并将神经 冲动传向细胞体的功能。 ②神经轴突 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一般较细长,分支少。其生理功能是把冲动传送到另一个神经元, 肌肉或腺体。 3、神经突触 一个神经元与另一神经元之间的相互接触点,称为突触。是神经冲动定向传导的主要结构。 在光镜下观察,突触为轴突末端的杆状或纽扣状膨大,贴附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表面。在电镜下, 在轴突末端与树突或胞体的接触处,均有膜相隔。轴突末端的轴膜称为突触前膜,与其相对的树突或胞体的膜 则称为突触后膜,两膜之间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在靠近突触前膜的胞质里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大量的小泡。 这些小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是从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到 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向下传导。 4、神经纤维 是由轴突及套在外面的神经膜组成。按髓鞘的有无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5、神经末梢 是神经纤维的末端在各组织和器官内形成的特殊结构,可分为感觉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 两种。 ①感觉神经末梢 由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末梢形成,分布在皮肤、内脏和肌肉等处,可感受冷热、疼痛、 触和压等刺激,并将刺激变为神经冲动传入中枢。 ②运动神经末梢 由运动神经元轴突的末梢形成,按其分布的部位不同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 神经末梢。前者又称运动终板,神经冲动就在这里以类似于突触传递的方式激活肌纤维而产生收缩。 (二)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胶质细胞也是多突细胞,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也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在神经组织内起支持和营 养等的作用
泡小体 神经微丝 神经纤维 尼氏体 朗飞结 轴索系膜 兰切迹 髓鞘板层 雪旺鞘 结间段 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 感觉神经元 图9-8神经元模式图 第二节人体骨骼生物学 人体骨骼、骨连接和骨骼肌构成人体的基本轮廓,具有产生运动、支持体重和保护人体内部重要器官的作 用。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 成人骨共计有206块,分为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和颅骨四部分(图9-9)。 锁骨 肩胛骨题 外环骨板 黄88 哈弗氏骨板 肱骨 夏贝氏纤维 浮克曼氏管 腕骨 指骨关节软骨 骨髓腔 骨膜 图9-9人体骨骼系统
胞体 神经原 尼氏体 纤维 髓鞘 轴突 结间段 神经纤维 朗飞结 侧支 树突 施-兰切迹 神经微丝 神经微管 突触 多泡小体 脂褐体 尼氏体 胞体 神经原纤维 雪旺细胞 轴索 轴索系膜 雪旺鞘 髓鞘板层 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 神经末梢 图9-8 神经元模式图 第二节 人体骨骼生物学 人体骨骼、骨连接和骨骼肌构成人体的基本轮廓,具有产生运动、支持体重和保护人体内部重要器官的作 用。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了人体的运动系统。 成人骨共计有 206 块,分为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和颅骨四部分(图 9-9)。 颅 锁骨 肩胛骨 肋骨 肱骨 胸骨 椎骨 尺骨 桡骨 髋骨 腕骨 掌骨 指骨 股骨 髌骨 胫骨 腓骨 跗骨 趾骨 骨 图9-9 人体骨骼系统 血管 外环骨板 哈弗氏骨板 骨膜 夏贝氏纤维 血管 浮克曼氏管 哈弗氏管 关节软骨 骺线 骨松质 骨密质 骨髓腔 骨髓 血管 骨膜 183
骨的形状 骨的形状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1)长骨分布于四肢,有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呈管装,内有骨髓腔,容纳骨髓;两端膨大,其上有关节面 (2)短骨为近似立方形骨块,分布于手(腕骨)和足(跗骨)等。 (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对腔内器官起保护作用。 (4)不规则骨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等 (5)含气骨骨内具有含气的空腔,如上颌骨、额骨等 、骨的构遣 每个骨块都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以及关节软骨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 (1)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在骨的表层,致密而坚硬:骨松质在骨的内部,呈蜂窝状。 (2)骨髓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网眼内。胎儿和幼儿的骨髓腔内都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6岁以后随着年龄 的增长,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由脂眆组织所代替,称黄骨髓,失去造血能力。在长骨两端、短骨、扁骨 和不规则骨的松质内仍为红骨髓,始终保持造血功能。 (3)骨膜为紧贴在骨表面的一层致密的薄膜,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有营养、保护和再生的 作用。 (4)关节软骨紧贴在骨的关节面上,多为透明软骨 骨的理化特性 成人骨由1/3的胶原蛋白等有机质和2/3的磷酸钙和碳酸钙等无机质构成。有机质使骨具有弹性,无机 质使骨坚硬,所以骨既坚硬又有弹性。骨的理化性质随年龄不同而变化,儿童时期骨内有机质较多,故弹性较 大,不易骨折而易变形;老年人由于骨内无机质较多,有机质减少,故脆性较大易发生骨折。 第三节人体消化系统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管道和消化腺体两大部分组成(图9-10)。 消化管道由口腔至肛门,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和大肠等部分 临床上通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到肛门的一段,称为下消化道。 消化腺体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小两种。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则位于消化 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仅要从外界摄取氧,还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供机 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食物的主要成分,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较复杂的有机物,不 直接被吸收和利用,必须在消化道经过分解成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 血液和淋巴,供组织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营养物质透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 淋巴或粘膜下组织间隙的过程称为吸收。吸收作用的实质是物质透过细胞膜的运动 人体消化系统除具有消化吸收功能外,还具有内分泌和免疫功能。 食物的消化有两种方式,即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前者是通过消化管肌肉的收缩运动,将食物磨碎 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下方推送,以及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后者是由消化 腺所分泌的消化酶分别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进行的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正 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而又密切配合的
184 一、骨的形状 骨的形状可以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1)长骨 分布于四肢,有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呈管装,内有骨髓腔,容纳骨髓;两端膨大,其上有关节面。 (2)短骨 为近似立方形骨块,分布于手(腕骨)和足(跗骨)等。 (3)扁骨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和盆腔的壁,对腔内器官起保护作用。 (4)不规则骨 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等。 (5)含气骨 骨内具有含气的空腔,如上颌骨、额骨等。 二、骨的构造 每个骨块都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以及关节软骨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 (1)骨质 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在骨的表层,致密而坚硬;骨松质在骨的内部,呈蜂窝状。 (2)骨髓 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网眼内。胎儿和幼儿的骨髓腔内都是红骨髓,有造血功能。6 岁以后随着年龄 的增长,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由脂肪组织所代替,称黄骨髓,失去造血能力。在长骨两端、短骨、扁骨 和不规则骨的松质内仍为红骨髓,始终保持造血功能。 (3)骨膜 为紧贴在骨表面的一层致密的薄膜,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成骨细胞,对骨有营养、保护和再生的 作用。 (4)关节软骨 紧贴在骨的关节面上,多为透明软骨。 三、骨的理化特性 成人骨由 1/3 的胶原蛋白等有机质和 2/3 的磷酸钙和碳酸钙等无机质构成。有机质使骨具有弹性,无机 质使骨坚硬,所以骨既坚硬又有弹性。骨的理化性质随年龄不同而变化,儿童时期骨内有机质较多,故弹性较 大,不易骨折而易变形;老年人由于骨内无机质较多,有机质减少,故脆性较大易发生骨折。 第三节 人体消化系统 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管道和消化腺体两大部分组成(图 9-10)。 消化管道 由口腔至肛门,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和大肠等部分, 临床上通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为上消化道;空肠到肛门的一段,称为下消化道。 消化腺体 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小两种。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则位于消化 管壁内,如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消化系统的基本功能 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不仅要从外界摄取氧,还须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供机 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食物的主要成分,如蛋白质、脂肪和糖类都是较复杂的有机物,不 能直接被吸收和利用,必须在消化道经过分解成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 血液和淋巴,供组织利用。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分解过程称为消化。营养物质透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 淋巴或粘膜下组织间隙的过程称为吸收。吸收作用的实质是物质透过细胞膜的运动。 人体消化系统除具有消化吸收功能外,还具有内分泌和免疫功能。 食物的消化有两种方式,即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前者是通过消化管肌肉的收缩运动,将食物磨碎, 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向消化道下方推送,以及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后者是由消化 腺所分泌的消化酶分别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类进行的化学分解,使之成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在正 常情况下,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是同时进行而又密切配合的
蝶筛隐窝蝶窦 咽鼓管咽口 下鼻道 咽腔鼻部 腭扁桃体 咽腔喉部 食管 贲门 十二指肠 胰管 十二指肠大乳头 指肠空肠腔 结肠右曲 左曲 横结肠 升结肠 降结肠 空肠 回肠 直肠 图9-10人体消化系统 腔和咽 (一)口腔消化 口腔为消化管的起始部分,具有咀嚼食物、协助发音、感受味觉及初步消化等功能。口腔上腭扁桃体是淋 巴组织,具有防御功能(图9-11)。 口腔中的舌是随意运动的器官,以骨胳肌为基础,表面覆以粘膜而构成。舌具有感受味觉、协助咀嚼、吞 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等功能。舌上面有一条“∧”形的界沟,将舌分成后1/3的舌根和前2/3的舌体,舌体的 前端称为舌尖。舌下面正中有一粘膜皱襞,称为舌系带。在舌系带根部的两侧有一对小的隆起,称为舌下阜, 阜顶上有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管的共同开口。由舌下阜向后外侧延伸的粘膜隆起,称为舌下襞,此襞深面藏有 舌下腺。舌上面的粘膜表面有许多小的突起,称为舌乳头,按其形态可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等 丝状乳头数量最多,呈白色丝绒状,具有一般感觉的功能。菌状乳头数量较少,为红色圆形的小突起,散在丝 状乳突之间,内含味蕾。轮廓乳头最大,有7~11个,排列在界沟的前方,乳头中央隆起,周围有环状沟,沟 壁内含有味蕾。味蕾是味觉感觉器。 在口腔周围有三对大唾液腺,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其分泌液有湿润口腔粘膜、调和食物及分解淀 粉等作用
上鼻甲 上鼻道 中鼻甲 中鼻道 下鼻甲 下鼻道 硬腭 软腭 舌 喉 气管 肝 胆总管 胆囊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大乳头 结肠右曲 升结肠 盲肠 阑尾 直肠 蝶筛隐窝 蝶窦 咽鼓管圆枕 咽鼓管咽口 咽腔鼻部 腭扁桃体 咽腔口部 咽腔喉部 食管 贲门 胃 幽门 胰 胰管 十二指肠空肠腔 结肠左曲 横结肠 降结肠 空肠 回肠 乙状结肠 图9-10 人体消化系统 一、口腔和咽 (一)口腔消化 口腔为消化管的起始部分,具有咀嚼食物、协助发音、感受味觉及初步消化等功能。口腔上腭扁桃体是淋 巴组织,具有防御功能(图 9-11)。 口腔中的舌是随意运动的器官,以骨胳肌为基础,表面覆以粘膜而构成。舌具有感受味觉、协助咀嚼、吞 咽食物和辅助发音等功能。舌上面有一条“∧”形的界沟,将舌分成后 1/3 的舌根和前 2/3 的舌体,舌体的 前端称为舌尖。舌下面正中有一粘膜皱襞,称为舌系带。在舌系带根部的两侧有一对小的隆起,称为舌下阜, 阜顶上有下颌下腺管和舌下腺管的共同开口。由舌下阜向后外侧延伸的粘膜隆起,称为舌下襞,此襞深面藏有 舌下腺。舌上面的粘膜表面有许多小的突起,称为舌乳头,按其形态可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等。 丝状乳头数量最多,呈白色丝绒状,具有一般感觉的功能。菌状乳头数量较少,为红色圆形的小突起,散在丝 状乳突之间,内含味蕾。轮廓乳头最大,有 7~11 个,排列在界沟的前方,乳头中央隆起,周围有环状沟,沟 壁内含有味蕾。味蕾是味觉感觉器。 在口腔周围有三对大唾液腺,即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其分泌液有湿润口腔粘膜、调和食物及分解淀 粉等作用。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