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2015年6月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共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伦纲常是儒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儒学在三教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 佛教在中国遭到最大的攻击就是它的“不忠不孝”,损害了纲常名教。为此,佛 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提倡孝亲忠君,并且用以出家济世为“大 孝”的理论来回应儒家的抨击。尽管如此,儒家仍然一直抓住佛教的“出世”思 想和行为不放,对其进行批判 程颐曾说,释氏之学无须同圣人之学进行比较,只从“迹”上就可以判其荒谬: 佛氏逃父出家,便是绝人伦、背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对此,朱熹也表示赞同。 但朱熹比其更进一层。朱熹指出,佛教的最高本体是“空”,是一切皆空,儒家 的最高本体是“理”,是“万理咸备”;比较起来,佛教的本体是没有任何具 体内容的“空无”之体,儒家则是体用兼备。在朱熹看来,儒家的“天理”中包 含着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方面的内容,佛教不是没有见到“理”, 而是见到了离开人伦日用的空理,所以是“空虚寂灭 佛教方面并不这样认为,唐代的圭峰宗密就认为儒家的“仁义之义”只是一孔之 见,佛教见到的是“义理之义”,而非“仁义之义”。从佛教的立场看,“有义” 或“无义”是看一个人在做事时候的心态:若是以觉悟之心去做,就是有义之事 若是以狂乱之心去做,就是无义之事。“仁义”只代表儒家对“义”的看法,但 不是最终的“义理”,更不能把“仁义”说成是“天理”。对此,朱熹的意见是, 宗密视“仁义”为世俗的“恩爱”,是情而不是义,因此,佛教是不讲“义理 的。但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则说:仁、义、礼、智、信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 现,但它们本身都不是“性”,儒家只认此“五常”为天理,是见“天”不见 “人”,是“为学”不“为道”,是有缺陷的。 严格地说,朱熹的理事关系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程颢说:“形而 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论今与 后,己与人。”朱熹强调的是程颢的理事无二、道不离日用,亦即程颐所说的“体 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与佛教的“空虚寂灭”并非同一层次的问题。朱熹批评 佛教的“空”是“见地”出了问题,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所以他又说:“释 氏合下见得一个道理空虚不实,故要得超脱,尽去物累,方是无漏为佛地位” 但是,佛教见空,是为超越物累,解脱成佛。从这个意义说,它的空是“心”空 而“事”不空,是以心为体,以事为用,而非儒家的理事不二。儒家“以理为本” 释家“以心为本”,佛教讲的“心空”是为了“去累”,而儒家讲的“理实”是 为了“纲常”。因此,朱熹的“理”是存在论的理,不是形而上的理 (选自《哲学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进行了一些变革,如提倡孝亲忠君,并以出家济世为“大 孝”,以此来应对中国纲常名教的攻击与批判 B.文中的“儒学”即儒教,为中国三教之一,在三教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核 心价值在于人伦纲常的道德要求与行为准则
江西省赣州市 2014-2015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5 年 6 月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 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共 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人伦纲常是儒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儒学在三教中能够占据主导地位的关键。 佛教在中国遭到最大的攻击就是它的“不忠不孝”,损害了纲常名教。为此,佛 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变革就是提倡孝亲忠君,并且用以出家济世为“大 孝”的理论来回应儒家的抨击。尽管如此,儒家仍然一直抓住佛教的“出世”思 想和行为不放,对其进行批判。 程颐曾说,释氏之学无须同圣人之学进行比较,只从“迹”上就可以判其荒谬: 佛氏逃父出家,便是绝人伦、背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对此,朱熹也表示赞同。 但朱熹比其更进一层。朱熹指出,佛教的最高本体是“空”,是一切皆空,儒家 的最高本体是“理” ,是“万理咸备”;比较起来,佛教的本体是没有任何具 体内容的“空无”之体,儒家则是体用兼备。在朱熹看来,儒家的“天理”中包 含着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方面的内容,佛教不是没有见到“理”, 而是见到了离开人伦日用的空理,所以是“空虚寂灭”。 佛教方面并不这样认为,唐代的圭峰宗密就认为儒家的“仁义之义”只是一孔之 见,佛教见到的是“义理之义”,而非“仁义之义”。从佛教的立场看,“有义” 或“无义”是看一个人在做事时候的心态:若是以觉悟之心去做,就是有义之事; 若是以狂乱之心去做,就是无义之事。“仁义”只代表儒家对“义”的看法,但 不是最终的“义理”,更不能把“仁义”说成是“天理”。对此,朱熹的意见是, 宗密视“仁义”为世俗的“恩爱”,是情而不是义,因此,佛教是不讲“义理” 的。但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则说:仁、义、礼、智、信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 现,但它们本身都不是“性”,儒家只认此“五常”为天理,是见“天”不见 “人”,是“为学”不“为道”,是有缺陷的。 严格地说,朱熹的理事关系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程颢说:“形而 上者为道,形而下者为器,须著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论今与 后,己与人。”朱熹强调的是程颢的理事无二、道不离日用,亦即程颐所说的“体 用一源,显微无间”,这与佛教的“空虚寂灭”并非同一层次的问题。朱熹批评 佛教的“空”是“见地”出了问题,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所以他又说:“释 氏合下见得一个道理空虚不实,故要得超脱,尽去物累,方是无漏为佛地位”。 但是,佛教见空,是为超越物累,解脱成佛。从这个意义说,它的空是“心”空 而“事”不空,是以心为体,以事为用,而非儒家的理事不二。儒家“以理为本”, 释家“以心为本”,佛教讲的“心空”是为了“去累”,而儒家讲的“理实”是 为了“纲常”。因此,朱熹的“理”是存在论的理,不是形而上的理。 (选自《哲学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进行了一些变革,如提倡孝亲忠君,并以出家济世为“大 孝”,以此来应对中国纲常名教的攻击与批判。 B.文中的“儒学”即儒教,为中国三教之一,在三教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核 心价值在于人伦纲常的道德要求与行为准则
C.儒学代表人物程颐对佛氏逃父出家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行为是荒谬 的,是绝人伦、背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的行为。 D.朱熹认为,儒家讲究“天理”,如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佛教 却没有见到“理”,而是一切皆空,“空虚寂灭” 思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 项是 A.唐代的圭峰宗密认为佛教讲的是“义理之义”,而儒家讲的“仁义”只代表 其对“义”的看法,而并非最终的“义理”。 B.文章作者认为,朱熹对佛教的“空”的批评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作者完 全赞同朱熹对佛教“空虚寂灭”的判断。 C.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认为,儒家的“五常”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现,但 只认此“五常”为天理,是见“天”不见“人” D.朱熹认为,宗密把“仁义”看作世俗的“恩爱”,把“仁义”视为情而非义, 因此佛教是不讲究“义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由于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地教派,在传入中国后必然会遭到儒家 道家等各种纲常名教的抵制与批评 B.儒家的“义”是“仁义之义”,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要求 佛教的“义”之有无是看做事时的心态。 C.朱熹强调理事无二,意即伦理纲常的原则与日常的为人处事是不可分割的, 他批评佛教之“空”是理事相背离。 D.朱熹之所谓“理”即“天理”,它强调与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即程颢说的 道不离日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瓛字子硅,沛郡相人。年五岁,闻舅孔煕先读《管宁传》,欣然欲读,舅更为 说之,精意听受,曰:“此可及也。”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 为风所倒,无以葺之。怡然自乐,习业不废。聚徒教授,常有数十。 齐高帝践阼,召瓛入华林园谈语,问以政道。答曰:“政在《孝经》。宋氏所以 亡,陛下所以得之是也。”帝咨嗟曰:“儒者之言,可宝万世。”又谓瓛曰:“吾 应天革命,物议以为何如?”瓛曰:“陛下戒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 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及出,帝谓司徒褚彦回曰:“方直乃尔。学士故自过 人 永明初,竟陵王子良请为征北司徒记室,瓛与张融、王思远书曰:“奉教使恭召 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 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量己审分,不敢期荣,夙婴贫困,加以疏懒,衣裳容发, 有足骇者。吾庶欲从九九之遗迹,可得奉温清,展私计,志在此耳。”除步兵 校尉,不拜。 瓛姿状纤小,儒业冠于当时,都下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当世推其大儒,以 比古之曹、郑。性谦率,不以高名自居,之诣于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住 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呼为青溪焉。 竟陵王子良亲往修谒。七年,表武帝为瓛立馆,以杨烈桥故主第给之,生徒皆贺 瓛曰:“此华宇岂吾宅邪?幸可诏作讲堂,犹恐见害也。”未及徙居,遇疾。及 卒,门人受学者并吊服临送
C.儒学代表人物程颐对佛氏逃父出家的行为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行为是荒谬 的,是绝人伦、背离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的行为。 D.朱熹认为,儒家讲究“天理”,如仁民爱物、民生彝伦、格物致知等;佛教 却没有见到“理”,而是一切皆空,“空虚寂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的圭峰宗密认为佛教讲的是“义理之义”,而儒家讲的“仁义”只代表 其对“义”的看法,而并非最终的“义理”。 B.文章作 者认为,朱熹对佛教的“空”的批评确实看到了问题的要害,作者完 全赞同朱熹对佛教“空虚寂灭”的判断。 C.与朱熹同时代的大慧宗杲认为,儒家的“五常”固然是人性的具体表现,但 只认此“五常”为天理,是见“天”不见“人”。 D.朱熹认为,宗密把“仁义”看作世俗的“恩爱”,把“仁义”视为情而非义, 因此佛教是不讲究“义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由于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地教派,在传入中国后必然会遭到儒家、 道家等各种纲常名教的抵制与批评。 B.儒家的“义”是“仁义之义”,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要求, 佛教的“义”之有无是看做事时的心态。 C.朱熹强调理事无二,意即伦理纲常的原则与日常的为人处事是不可分割的, 他批评佛教之“空”是理事相背离。 D.朱熹之所谓“理”即“天理”,它强调与日常生活实践的结合,即程颢说的 道不离日用,“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瓛字子硅,沛郡相人。年五岁,闻舅孔熙先读《管宁传》,欣然欲读,舅更为 说之,精意听受,曰:“此可及也。”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 为风所倒,无以葺之。怡然自乐,习业不废。聚徒教授,常有数十。 齐高帝践阼,召瓛入华林园谈语,问以政道。答曰:“政在《孝经》。宋氏所以 亡,陛下所以得之是也。”帝咨嗟曰:“儒者之言,可宝万世。”又谓瓛曰:“吾 应天革命,物议以为何如?”瓛曰:“陛下戒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 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及出,帝谓司徒褚彦回曰:“方直乃尔。学士故自过 人。” 永明初,竟陵王子良请为征北司徒记室,瓛与张融、王思远书曰:“奉教使恭召 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 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量己审分,不敢期荣,夙婴贫困,加以疏懒,衣裳容发, 有足骇者。吾庶欲从九九之遗迹①,可得奉温清,展私计,志在此耳。”除步兵 校尉,不拜。 瓛姿状纤小,儒业冠于当时,都下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当世推其大儒,以 比古之曹、郑②。性谦率,不以高名自居,之诣于人,唯一门生持胡床随后。住 在檀桥,瓦屋数间,上皆穿漏,学徒敬慕,呼为青溪焉。 竟陵王子良亲往修谒。七年,表武帝为瓛立馆,以杨烈桥故主第给之,生徒皆贺。 瓛曰:“此华宇岂吾宅邪?幸可诏作讲堂,犹恐见害也。”未及徙居,遇疾。及 卒,门人受学者并吊服临送
瓛有至性,祖母病疽经年,手持膏药,渍指为烂。母孔氏甚严明,谓亲戚曰:“阿 称便是今世曾子。”称,瓛小名也。及居母忧,住墓下不出庐,足为之屈,杖不 能起。 梁武帝少时尝经伏膺,及天监元年下诏为瓛立碑,谥曰贞简先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九九之遗迹:相传伏羲画八卦“作九九之数,以合六爻之变”,“九九之 遗迹”即阴阳律数之学。②曹、郑:曹褒、郑玄,东汉大儒。③伏膺:从学,师 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 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B.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 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C.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 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D.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 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指皇位:“祚”还有福 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 B.“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就是指遭逢父母的丧事 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 C.“谥曰”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 称号,比如“东坡居士”即为苏轼的谥号。 D.《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诗经》《尚 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五部书的合称。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瓛笃志好学,安贫乐道。幼时听到舅舅读书,他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地聆 听讲解;成年后虽身居陋室,仍能不改其乐,坚持钻研学问 B.刘瓛方正直率,不求仕进。齐高帝向他咨询为政之道,他直言不讳,提出忠 告,令齐高帝赞叹不已;他一生多次被征召做官,但多次拒绝就任。 C.刘瓛学识渊博,谦逊低调。他儒学精深,冠绝当时,但从不以崇髙的名声自 居:有客来访时,他专门让一门生侍座其后;自己聚徒讲学时,则甘居陋室 D.刘瓛至诚至孝,异于常人。他经年为生病的祖母敷药,以至于手指溃烂;他 为母亲守丧时,足不出庐,腿脚因而行动不便,扶杖都不能站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2)陛下戒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瓛有至性,祖母病疽经年,手持膏药,渍指为烂。母孔氏甚严明,谓亲戚曰:“阿 称便是今世曾子。”称,瓛小名也。及居母忧,住墓下不出庐,足为之屈,杖不 能起。 梁武帝少时尝经伏膺③,及天监元年下诏为瓛立碑,谥曰贞简先生。 (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四十》,有删改) [注]①九九之遗迹:相传伏羲画八卦“作九九之数,以合六爻之变”,“九九之 遗迹”即阴阳律数之学。②曹、郑:曹褒、郑玄,东汉大儒。③伏膺:从学,师 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 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B.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 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C.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 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D.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人/间不习仕进/昔尝 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践阼”亦作“践祚”,指即位、登基,其中“祚”指皇位;“祚”还有福 分之意,如“门衰祚薄”中“祚”即为此义。 B.“居母忧”中的“忧”指父母之丧,比如“丁忧”就是指遭逢父母的丧事, 也称“丁艰”,此处的“丁”意为遭逢、碰到。 C.“谥曰”中的“谥”指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或大官进行评定而给予的 称号,比如“东坡居士”即为苏轼的谥号。 D.《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而“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诗经》《尚 书》《周易》《礼记》《春秋》等五部书的合称。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瓛笃志好学,安贫乐道。幼时听到舅舅读书,他兴趣盎然、聚精会神地聆 听讲解;成年后虽身居陋室,仍能不改其乐,坚持钻研学问。 B.刘瓛方正直率,不求仕进。齐高帝向他咨询为政之道,他直言不讳,提出忠 告,令齐高帝赞叹不已;他一生多次被征召做官,但多次拒绝就任。 C.刘瓛学识渊博,谦逊低调。他儒学精深,冠绝当时,但从不以崇高的名声自 居;有客来访时,他专门让一门生侍座其后;自己聚徒讲学时,则甘居陋室。 D.刘瓛至诚至孝,异于常人。他经年为生病的祖母敷药,以至于手指溃烂;他 为母亲守丧时,足不出庐,腿脚因而行动不便,扶杖都不能站起。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除奉朝请,不就,兄弟三人共处蓬室一间,为风所倒,无以葺之。 (2)陛下戒前轨之失,加之以宽厚,虽危可安;若循其覆辙,虽安必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①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 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 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 [注]①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作者自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至元丰八年(1085 年),退居洛阳,本诗即作于此段时期。君贶( kuang),司马光的朋友,二人 多寄赠唱和之作。潞公,即北宋宰相文彦博,潞国公是其封号。东庄,文彦博洛 阳宅第。②丕构:大厦。③名相萧何辅佐汉髙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 然而终遭猜忌,于是他“置田宅必居穷处”。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5分) 9.诗歌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 好就可以的两句诗是“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名句是 (3)如果后人不吸取历史教训,终将重蹈覆辙,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斑车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弜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 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 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 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 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 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 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 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 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 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 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 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 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 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 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国须柱石扶丕构②,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③。 [注]①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作者自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 年)至元丰八年(1085 年),退居洛阳,本诗即作于此段时期。君贶(kuàng),司马光的朋友,二人 多寄赠唱和之作。潞公,即北宋宰相文彦博,潞国公是其封号。东庄,文彦博洛 阳宅第。②丕构:大厦。③名相萧何辅佐汉高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 然而终遭猜忌,于是他“置田宅必居穷处”。 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5 分) 9.诗歌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抒发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在《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 好就可以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 (3)如果后人不吸取历史教训,终将重蹈覆辙,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 ”。 乙 选考题(25 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 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 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 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 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 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 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 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 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 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 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 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 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 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 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 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 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 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 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 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 可能,今晩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 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 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 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 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 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 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 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 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 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 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 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 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 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 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 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 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 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 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岀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 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 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 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 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 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 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 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 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 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 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 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 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 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 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 有酒有肉,一天每人 20 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 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 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 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 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 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 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 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 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 就回学校去。孩子们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 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 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 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 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 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 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 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 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 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 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 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 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
E.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 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 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沙漠画第一人——黄名芊 黄名芊出生三个月时父亲因肺病去世。他的父亲是位绘画爱好者,遗留了一些梅 兰竹菊的画作在房间里。也许就是这些艺术品的熏陶,让他从小就爱上了艺术。 而他很小就表现出惊人的美术天赋,看到小猫小狗小鸟,他就能用泥巴捏出来 全村的人都赞叹不已 大学毕业后,黄名芊被分配到学校任教。当时学校的老师不多,教学任务很重, 但是他要画画的想法一直都在。后来,学校步上正轨,老师也多了,利用从教之 余一切时间,包括双休日、寒暑假,黄名芊开始致力于自己的艺术创新。 1993年、1997年,黄名芊两次由德方出资在德国举办个人抽象山水画展。展出 期间,他去了卡塞尔、法兰克福、汉诺威等许多城市参观游览 “德国的艺术博物馆和各类博物馆都是免费的…色彩缤纷的流派我有的喜欢, 有的不喜欢,但是我认为他们是敢于创造的。”他对记者说,“德国人看我国的 山水画,实际个人风格不同,而他们看上去会认为是一个人画的。这也启发我 创新必须与他人拉开距离。” 德国流行抽象艺术,黄名芊的抽象水墨画在那里很受欢迎,但回到中国后就不 样了。许多青年很喜欢,但是有些中老年艺术家看了他的画似乎就没什么感觉, 有人甚至在背后道出贬义,而普通观众看后似乎很迷惑,可能是看不懂。这引起 了黄名芊深深的思考和困惑。 一次机缘巧合下,黄名芊终于找到了他今生的艺术归宿一一大漠山水画。1987 年,黄名芊的夫人在南京艺术学院进修工艺美术理论,需要到西部去考察,研究 古代雕塑,黄名芊就陪同夫人一起去了西部。 来到敦煌,第一次见到了沙漠,接着又去了新疆吐鲁番,看到了更多的沙漠,黄 名芊不禁为沙漠的浩瀚壮美所折服,不由爱上了这片金黄大地,一种要把大漠的 粗犷美画出来的感受油然而生。但是,大漠分明是一个不易攻克的山水画创作难 题。沙漠缺水、少树,缺水少树势必消解山水画的亮点。总之,传统山水画、现 代山水画约定俗成的种种活跃审美元素,在面对沙漠构景时,就会产生“无用武 之地”的尴尬。难怪古今画家们很自然地回避了这一难见效果的题材。翻开千年 中国画史,找不到前贤留下的画沙漠范本,也没有可资借鉴的画沙漠经验文字记 载 第一次画沙漠,黄名芊以失败告终。“没画过的可以画,可到底要怎样画呢? 他默默地总结经验:还是看到的沙漠太少,只是在沙漠边缘,没有深入了解沙漠 形态,对沙漠的认识不足。“我一定要再去沙漠的深处看看!” 1994年,黄名芊第二次来到了沙漠,这次他选择了更加壮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儿的沙漠虽美,可也被称为“死亡之海”。没有向导,黄名芊只能在边缘徘徊 无法深入沙漠腹地,他心中十分焦急。一直等到1996年,沙漠通了公路,他才
E.李茂的妻子虽对丈夫有埋怨和挖苦,但从她催促丈夫快些割稻以便赶回学校, 以及想为孩子们准备饭菜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她也是个顾全大局、通情达理的人。 (2)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4)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 探究。(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中国沙漠画第一人——黄名芊 黄名芊出生三个月时父亲因肺病去世。他的父亲是位绘画爱好者,遗留了一些梅 兰竹菊的画作在房间里。也许就是这些艺术品的熏陶,让他从小就爱上了艺术。 而他很小就表现出惊人的美术天赋,看到小猫小狗小鸟,他就能用泥巴捏出来, 全村的人都赞叹不已。 大学毕业后,黄名芊被分配到学校任教。当时学校的老师不多,教学任务很重, 但是他要画画的想法一直都在。后来,学校步上正轨,老师也多了,利用从教之 余一切时间,包括双休日、寒暑假,黄名芊开始致力于自己的艺术创新。 1993 年、1997 年,黄名芊两次由德方出资在德国举办个人抽象山水画展。展出 期间,他去了卡塞尔、法兰克福、汉诺威等许多城市参观游览。 “德国的艺术博物馆和各类博物馆都是免费的……色彩缤纷的流派我有的喜欢, 有的不喜欢,但是我认为他们是敢于创造的。”他对记者说,“德国人看我国的 山水画,实际个人风格不同,而他们看上去会认为是一个人画的。这也启发我, 创新必须与他人拉开距离。” 德国流行抽象艺术,黄名芊的抽象水墨画在那里很受欢迎,但回到中国后就不一 样了。许多青年很喜欢,但是有些中老年艺术家看了他的画似乎就没什么感觉, 有人甚至在背后道出贬义,而普通观众看后似乎很迷惑,可能是看不懂。这引起 了黄名芊深深的思考和困惑。 一次机缘巧合下,黄名芊终于找到了他今生的艺术归宿——大漠山水画。1987 年,黄名芊的夫人在南京艺术学院进修工艺美术理论,需要到西部去考察,研究 古代雕塑,黄名芊就陪同夫人一起去了西部。 来到敦煌,第一次见到了沙漠,接着又去了新疆吐鲁番,看到了更多的沙漠,黄 名芊不禁为沙漠的浩瀚壮美所折服,不由爱上了这片金黄大地,一种要把大漠的 粗犷美画出来的感受油然而生。但是,大漠分明是一个不易攻克的山水画创作难 题。沙漠缺水、少树,缺水少树势必消解山水画的亮点。总之,传统山水画、现 代山水画约定俗成的种种活跃审美元素,在面对沙漠构景时,就会产生“无用武 之地”的尴尬。难怪古今画家们很自然地回避了这一难见效果的题材。翻开千年 中国画史,找不到前贤留下的画沙漠范本,也没有可资借鉴的画沙漠经验文字记 载。 第一次画沙漠,黄名芊以失败告终。“没画过的可以画,可到底要怎样画呢?” 他默默地总结经验:还是看到的沙漠太少,只是在沙漠边缘,没有深入了解沙漠 形态,对沙漠的认识不足。“我一定要再去沙漠的深处看看!” 1994 年,黄名芊第二次来到了沙漠,这次他选择了更加壮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儿的沙漠虽美,可也被称为“死亡之海”。没有向导,黄名芊只能在边缘徘徊; 无法深入沙漠腹地,他心中十分焦急。一直等到 1996 年,沙漠通了公路,他才
得以深入沙漠腹地。之后他去各大沙漠考察不下10次,还多次去各地的治沙研 究所,拜访沙漠专家 多年扎根沙漠,前五年画一张撕一张,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在大漠里吃了无数风 沙,黄名芊终于开创出自己的画法一一沙漠皴。在被问及如何得到这样神奇的画 法时,他说了一句最普通的话:实践出真知,千虑一得。又说,踏遍天涯无觅处, 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黄名芊笔下的沙漠,远看如瀚海波涛,逼真涌动:近看却纹理分明,沙丘上的纹 理丝丝缕缕清晰分明。他说这是两个方面的功夫,一是感受素材,一是画法。素 材来自他不辞辛苦、甚至出生入死一次次进入茫茫大漠,画法则源自十多年间笔 耕不辍、锲而不舍地反复试验。终于他找到用笔墨在表现不同沙漠形态时的恰当 技法,即浓墨铺垫连绵的沙丘底部,继而层层向上叠加整个沙丘,画到沙丘顶部 时墨已干、水分变少,正好用以表现沙丘顶部的轻盈流动。密匝的墨点是沙垄, 也是重墨的沙漠低地:飘逸的点线是沙峰,也是淡墨的沙漠顶部,绵密的笔法恰 到好处地表现出沙漠丝绸般的光滑质感,光色的流转和明暗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 视觉冲击,远处沙漠则以泼墨法写出,不宜多加,这样近实远虚,恰当地表现出 远近变化 黄名芊终于开创出自己的天地。他画了一幅画,画中无边大漠里,漫天黄沙,渺 小的一人一驼一狗正在艰难跋涉。这幅画名为《路漫漫》。黄名芊说:“我画沙 漠数十年如一日……这幅画就是我的自我写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黄名芊多次到沙漠考察,多次笔耕不辍、锲而不舍地试验,经历无数次的失 败后,终于画出绘画史上最逼真的沙漠山水画。 B.在学校任教时,虽然教学任务重,但黄名芊一直想着画画:后来老师多起来 他又利用从教之余,开始致力于艺术创新。 C.黄名芊从小就表现出美术天赋,后来又在德国举办个人抽象山水画展;但他 直都致力于自己的大漠山水画创作。 D.画沙漠,黄名芊最初以失败告终,但在多年扎根沙漠后,他终于开创出自己 的画法一一沙漠皴,取得了重大的艺术成就 E.山水画需要亮点,而沙漠中缺水、少树,沙漠山水画也就无法找到亮点:正 因此,古今山水画家们常常回避沙漠题材。 (2)黄名芊开创出了沙漠山水画的画法一一沙漠皴,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他的哪 些精神特质?(6分) (3)黄名芊之前的哪些活动为他后来画沙漠打下了基础?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4)黄名芊说画作《路漫漫》是他的“自我写照”,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说明 《路漫漫》的寓意,以及给我们的启示。(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年初,一幢3D打印的建筑在苏州正式亮相。建筑墙体上的波浪形纹理层次 分明,层与层之间密不透风,看上去 (2)“一点素心,三分侠气”的李小文院士虽已离我们而去,但衣着朴素、穿 着布鞋作报告的情景仍_,让人难以忘怀
得以深入沙漠腹地。之后他去各大沙漠考察不下 10 次,还多次去各地的治沙研 究所,拜访沙漠专家。 多年扎根沙漠,前五年画一张撕一张,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在大漠里吃了无数风 沙,黄名芊终于开创出自己的画法——沙漠皴。在被问及如何得到这样神奇的画 法时,他说了一句最普通的话:实践出真知,千虑一得。又说,踏遍天涯无觅处, 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黄名芊笔下的沙漠,远看如瀚海波涛,逼真涌动;近看却纹理分明,沙丘上的纹 理丝丝缕缕清晰分明。他说这是两个方面的功夫,一是感受素材,一是画法。素 材来自他不辞辛苦、甚至出生入死一次次进入茫茫大漠,画法则源自十多年间笔 耕不辍、锲而不舍地反复试验。终于他找到用笔墨在表现不同沙漠形态时的恰当 技法,即浓墨铺垫连绵的沙丘底部,继而层层向上叠加整个沙丘,画到沙丘顶部 时墨已干、水分变少,正好用以表现沙丘顶部的轻盈流动。密匝的墨点是沙垄, 也是重墨的沙漠低地;飘逸的点线是沙峰,也是淡墨的沙漠顶部,绵密的笔法恰 到好处地表现出沙漠丝绸般的光滑质感,光色的流转和明暗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 视觉冲击,远处沙漠则以泼墨法写出,不宜多加,这样近实远虚,恰当地表现出 远近变化。 黄名芊终于开创出自己的天地。他画了一幅画,画中无边大漠里,漫天黄沙,渺 小的一人一驼一狗正在艰难跋涉。这幅画名为《路漫漫》。黄名芊说:“我画沙 漠数十年如一日……这幅画就是我的自我写照。”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黄名芊多次到沙漠考察,多次笔耕不辍、锲而不舍地试验,经历无数次的失 败后,终于画出绘画史上最逼真的沙漠山水画。 B.在学校任教时,虽然教学任务重,但黄名芊一直想着画画;后来老师多起来, 他又利用从教之余,开始致力于艺术创新。 C.黄名芊从小就表现出美术天赋,后来又在德国举办个人抽象山水画展;但他 一直都致力于自己的大漠山水画创作。 D.画沙漠,黄名芊最初以失败告终,但在多年扎根沙漠后,他终于开创出自己 的画法——沙漠皴,取得了重大的艺术成就。 E.山水画需要亮点,而沙漠中缺水、少树,沙漠山水画也就无法找到亮点;正 因此,古今山水画家们常常回避沙漠题材。 (2)黄名芊开创出了沙漠山水画的画法——沙漠皴,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他的哪 些精神特质?(6 分) (3)黄名芊之前的哪些活动为他后来画沙漠打下了基础?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分) (4)黄名芊说画作《路漫漫》是他的“自我写照”,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说明 《路漫漫》的寓意,以及给我们的启示。(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 80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1)年初,一幢 3D 打印的建筑在苏州正式亮相。建筑墙体上的波浪形纹理层次 分明,层与层之间密不透风,看上去 。 (2)“一点素心,三分侠气”的李小文院士虽已离我们而去,但衣着朴素、穿 着布鞋作报告的情景仍 ,让人难以忘怀
(3)湖南一家医院的助理麻醉师姚翔,在术前为即将施行剖宫产手术的聋哑产 妇画了6幅漫画,以此来与产妇交流,产妇_,手术顺利完成 A.浑然一体记忆犹新心照不宣B.水乳交融记忆犹新心领神会 C.浑然一体历历在目心领神会D.水乳交融历历在目心照不宣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快餐式阅读的潮流下,互联网文化产品的质量好坏始终是决定互联网文化 产业高水准发展的关键,而网络知识产权则亟需出台相关制度加以规范。 B.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旨在弥补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 使新兴市场国家不再受制于人,从而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C.电影《狼图腾》与其说是关于社会历史、民族精神的寓言,不如说是对人与 自然如何相处的劝诫,是一部与当代社会热点话题密切相关的环境文学。 D.依据杭州出台的国内首部网络交易政府规章,卖家如果骚扰、威胁消费者使 之违背意愿作出或修改交易评价,将对其处以最高两万元的罚款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需 求。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 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 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 展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手机自拍杆在人员密集、空间狭窄的博物院展厅,极易碰触到其他观众和展柜, 安全隐患不可小觑,因此,①。相比国外一些博物馆的“禁杆”,故宫博物院 的“限杆”较为温和,不建议使用,必要时人工制止,但并未明文禁止。对自拍 杆的温和态度,②,而游客也只有通过不断增强自身文物保护自觉,积极践行 “文明旅游”理念,才能够不辜负这份信任和尊重。③,比写在纸上的规范禁 令,效果要更好、更长久。 17.为倡导全民阅读,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请你拟写一则 全民阅读倡议书,不用出现标题、称呼语、日期和落款。要求紧扣主题,语言连 贯、得体,有文采,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1899年,美国军事学院举行士兵越野比赛。比赛当天,19岁的麦克阿瑟正发着 烧,浑身无力,比赛开始不久便渐渐落后,到了一半路程时,他就被远远地抛在 后面。20分钟后,他走到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着“士兵专用”,看过去曲曲 折折,非常坎坷;另一条标着“军官专用”,看过去却平坦很多。当时四下无人 麦克阿瑟本来是可以走军官专用那条路,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士兵专用的那条 道。40多分钟后,疲惫不堪的麦克阿瑟终于到达终点,并被告知获得第一名 原来,军官专用的那条路初看起来很平坦,但越到后来越难走,而且路途很长;
(3)湖南一家医院的助理麻醉师姚翔,在术前为即将施行剖宫产手术的聋哑产 妇画了 6 幅漫画,以此来与产妇交流,产妇 ,手术顺利完成。 A.浑然一体 记忆犹新心照不宣 B.水乳交融 记忆犹新 心领神会 C.浑然一体 历历在目心领神会 D.水乳交融 历历在目 心照不宣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在快餐式阅读的潮流下,互联网文化产品的质量好坏始终是决定互联网文化 产业高水准发展的关键,而网络知识产权则亟需出台相关制度加以规范。 B.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旨在弥补亚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 使新兴市场国家不再受制于人,从而推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C.电影《狼图腾》与其说是关于社会历史、民族精神的寓言,不如说是对人与 自然如何相处的劝诫,是一部与当代社会热点话题密切相关的环境文学。 D.依据杭州出台的国内首部网络交易政府规章,卖家如果骚扰、威胁消费者使 之违背意愿作出或修改交易评价,将对其处以最高两万元的罚款。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 分) 自从“五四”以来,翻译介绍先进国家的文化成果就成了中国人民的迫切需 求。 。 A.这些翻译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书面语言。 B.翻译作品日见其多,一方面这些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另一方面 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展。 C.翻译作品日见其多,这些作品促进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中 国的书面语言。 D.这些翻译作品提高了中国学术文化的素养,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书面语言的发 展。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手机自拍杆在人员密集、空间狭窄的博物院展厅,极易碰触到其他观众和展柜, 安全隐患不可小觑,因此, ① 。相比国外一些博物馆的“禁杆”,故宫博物院 的“限杆”较为温和,不建议使用,必要时人工制止,但并未明文禁止。对自拍 杆的温和态度, ② ,而游客也只有通过不断增强自身文物保护自觉,积极践行 “文明旅游”理念,才能够不辜负这份信任和尊重。 ③ ,比写在纸上的规范禁 令,效果要更好、更长久。 17.为倡导全民阅读,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风气,请你拟写一则 全民阅读倡议书,不用出现标题、称呼语、日期和落款。要求紧扣主题,语言连 贯、得体,有文采,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100 字。(6 分)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1899 年,美国军事学院举行士兵越野比赛。比赛当天,19 岁的麦克阿瑟正发着 烧,浑身无力,比赛开始不久便渐渐落后,到了一半路程时,他就被远远地抛在 后面。20 分钟后,他走到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着“士兵专用”,看过去曲曲 折折,非常坎坷;另一条标着“军官专用”,看过去却平坦很多。当时四下无人, 麦克阿瑟本来是可以走军官专用那条路,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士兵专用的那条 道。40 多分钟后,疲惫不堪的麦克阿瑟终于到达终点,并被告知获得第一名。 原来,军官专用的那条路初看起来很平坦,但越到后来越难走,而且路途很长;
而士兵专业的那条路,虽然有些坡坡坎坎,但却越来越平坦,且长度只是“军 官专用”的一半。 读了上述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 一篇议论文。 赣州市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D偷换概念,“佛教却没有见到‘理’”错误,原文是“佛教不是没有见 到‘理’,而是见到了离开人伦日用的空理”。) 2.B(B以偏概全,“作者完全赞同朱熹对佛教‘空虚寂灭’的判断”与原文不 符,依据原文,作者认为“但是……它的空是‘心’空而‘事’不空”可知。) 3.A(A无中生有,原文并无此信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B(B正确标点: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 人间,不习仕进,昔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5.C(C苏轼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6.C(C“有客来访时,他专门让一门生侍座其后”理解错误,“之诣于人,唯 门生持胡床随后”的意思是自己去拜访别人时,只让一个门生拿着胡床跟随者, 轻装简从) 7.(1)他被授予奉朝请一职,没有就任,兄弟三人同住一间茅屋,茅屋被风吹 倒,而没有钱修葺。(赋分点:“除”,被任命、被授予等;“为……所”,表 被动;“葺”,修葺、修补、修缮等,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给2分。) (2)陛下以前车之失为鉴戒,加上宽厚仁政,即使危急也可以安定;如果重蹈 其覆辙,即使安定也一定有危急。(赋分点:“戒”,以……为鉴戒;“虽”, 即使;“循”,遵循、沿袭、顺着等,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给2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 严,大意翻译从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一幅辽阔恬静的田园山水画。(2分)远处嵩山重峦叠嶂,覆盖着皑皑积雪, 茫茫的伊水水天相连,浑然一色;近处辽阔平整的土地连接着楼台,低垂的柳枝 轻拂水着清泉。(3分;答出一联给2分,答出两联给3分;意思对即可) 9.比喻(双关)。诗人用大厦需要柱石支撑比喻国家需要栋梁之才来辅佐大业, 用人要等待大船帮助才能渡过江河比喻人才需要得到君王的提拔重用才能施展 理想抱负。(4分;答出“修辞手法”给2分,“简要分析”2分;如没有答出 “修辞手法”,但“简要分析”中可以明确看出“修辞手法”的,也可给4分)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能重用治国贤才的忧虑(或:委婉地表达了对重 获君王重用的渴望)。(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而士兵专业的那条路,虽然有些坡坡坎坎,但却越来越平坦,且长度只是 “军 官专用”的一半。 读了上述故事,你有何感想?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 一篇议论文。 赣州市 2014~201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D(D 偷换概念,“佛教却没有见到‘理’”错误,原文是“佛教不是没有见 到‘理’,而是见到了离开人伦日用的空理”。) 2.B(B 以偏概全,“作者完全赞同朱熹对佛教‘空虚寂灭’的判断”与原文不 符,依据原文,作者认为“但是……它的空是‘心’空而‘事’不空”可知。) 3.A(A 无中生有,原文并无此信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4.B(B 正确标点:奉教使恭召,会当停公事;但念生平素抱,有乖恩顾。吾性拙 人间,不习仕进,昔尝为行佐,便以不能及公事免黜,此眷者所共知也。) 5.C(C 苏轼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6.C(C“有客来访时,他专门让一门生侍座其后”理解错误,“之诣于人,唯一 门生持胡床随后”的意思是自己去拜访别人时,只让一个门生拿着胡床跟随者, 轻装简从) 7.(1)他被授予奉朝请一职,没有就任,兄弟三人同住一间茅屋,茅屋被风吹 倒,而没有钱修葺。(赋分点:“除”,被任命、被授予等;“为……所”,表 被动;“葺”,修葺、修补、修缮等,每译对一处给 1 分。大意给 2 分。) (2)陛下以前车之失为鉴戒,加上宽厚仁政,即使危急也可以安定;如果重蹈 其覆辙,即使安定也一定有危急。(赋分点:“戒”,以……为鉴戒;“虽”, 即使;“循”,遵循、沿袭、顺着等,每译对一处给 1 分。大意给 2 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 严,大意翻译从宽。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8.一幅辽阔恬静的田园山水画。(2 分)远处嵩山重峦叠嶂,覆盖着皑皑积雪, 茫茫的伊水水天相连,浑然一色;近处辽阔平整的土地连接着楼台,低垂的柳枝 轻拂水着清泉。(3 分;答出一联给 2 分,答出两联给 3 分;意思对即可) 9.比喻(双关)。诗人用大厦需要柱石支撑比喻国家需要栋梁之才来辅佐大业, 用人要等待大船帮助才能渡过江河比喻人才需要得到君王的提拔重用才能施展 理想抱负。(4 分;答出“修辞手法”给 2 分,“简要分析”2 分;如没有答出 “修辞手法”,但“简要分析”中可以明确看出“修辞手法”的,也可给 4 分)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能重用治国贤才的忧虑(或:委婉地表达了对重 获君王重用的渴望)。(2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1)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2)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分;每答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C项“孩子 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表述绝对化; A项“倒叙”错误,应为“插叙”;D项“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 决定而后悔的心理”分析不当) (2)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 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③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 安;④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 情节作铺垫。(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 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每 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 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 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④自尊,正直: 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6分;答出一点给2分, 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多次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 紧凑,结枃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 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③表 达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④主题上,画 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 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8分;答出一点给2 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以上给8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 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A项无中生 有,原文并无“绘画史上最逼真的沙漠山水画”的相关信息;C项扩大范围,“ 直”错;E项判断太过绝对,“无法找到亮点”错,原文是“缺水少树势必消解 山水画的亮点”。) (2)①不畏艰辛、攻艰克难;②不畏失败;③善于思考、总结;④深入实践; ⑤勇于尝试、反复试验;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每点1分,答出5点给满分) (3)①欣赏父亲遗留的画作,让他爱上了艺术;②小时候把泥巴捏成动物,发 展了他的美术天赋;③从教之余,致力于艺术创新;④在德国画展时,参观游览 德国许多城市及当地博物馆,开阔了眼界,获得要敢于创造的启发:⑤自己的抽 象画在国内外得到不同评价,让他深思。(每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任意三点给 6分) (4)寓意:①题为“路漫漫”,寓意黄名芊在沙漠山水画的绘画探索之路漫长 ②大漠之广阔无边,寓意绘画艺术探索领域永无止境;③一人一驼一狗在沙漠中 显得渺小,寓意个人的力量或探索较之艺术领域显得微乎其微。启示:无论从事 何种职业,在何种岗位,我们都要执着、谦虚、刻苦。(寓意每点2分,共6 分;启示2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 分;每答出一空给 1 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1)答 B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答 A、D 不给分(C 项“孩子 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表述绝对化; A 项“倒叙”错误,应为“插叙”;D 项“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 决定而后悔的心理”分析不当) (2)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 余还要冒着酷热收割稻谷的艰辛;③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 安;④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 情节作铺垫。(6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 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每 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 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 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④自尊,正直: 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6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 其中概括 1 分,分析 1 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4)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多次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 紧凑,结构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 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③表 达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④主题上,画 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 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8 分;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给 5 分,答出三点以上给 8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 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1)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C 给 1 分,答 A、D 不给分(A 项无中生 有,原文并无“绘画史上最逼真的沙漠山水画”的相关信息;C 项扩大范围,“一 直”错;E 项判断太过绝对,“无法找到亮点”错,原文是“缺水少树势必消解 山水画的亮点”。) (2)①不畏艰辛、攻艰克难;②不畏失败;③善于思考、总结;④深入实践; ⑤勇于尝试、反复试验;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每点 1 分,答出 5 点给满分) (3)①欣赏父亲遗留的画作,让他爱上了艺术;②小时候把泥巴捏成动物,发 展了他的美术天赋;③从教之余,致力于艺术创新;④在德国画展时,参观游览 德国许多城市及当地博物馆,开阔了眼界,获得要敢于创造的启发;⑤自己的抽 象画在国内外得到不同评价,让他深思。(每答对一点给 2 分,答对任意三点给 6 分) (4)寓意:①题为“路漫漫”,寓意黄名芊在沙漠山水画的绘画探索之路漫长; ②大漠之广阔无边,寓意绘画艺术探索领域永无止境;③一人一驼一狗在沙漠中 显得渺小,寓意个人的力量或探索较之艺术领域显得微乎其微。启示:无论从事 何种职业,在何种岗位,我们都要执着、谦虚、刻苦。(寓意每点 2 分,共 6 分;启示 2 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