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6年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2016年3月 本试题分第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 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共45分)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产生,承沿了“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 是诗经基础上的发展。赋之名称由诗经而来,它与诗经有着密切关系。赋与楚辞 也有承继关系,只要细读楚辞作品即可发现:楚辞中出现了铺陈现象,有些篇章 显然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但是,楚辞毕竟又不同于赋。楚辞内容长于“言幽怨 之情”,抒情成分浓;而赋“铺采摘文,体物写志”,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 宋玉的《风赋》、《钓赋》,内容为咏物,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描述, 符合“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特征。严格说,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 赋在战国后期形成,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到汉朝,突发勃兴,涌现出大量的 赋家及其赋作品。汉帝国的强盛,使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伴之而成的, 便是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汉代献赋制度的产生,促使文人竞相撰著赋作。 但它们过于追求词藻、堆砌铺陈、多奇字僻字,又因长于铺陈,自不免失之繁琐 累赘、堆砌。而文学成就较髙的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也具有相 当的历史价值,它们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等 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赋发展到魏晋,出现新趋势: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増多。这种趋势, 虽汉时已萌发,并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但整个文坛尚未形成风气,且数量不多 故而主宰汉文坛的仍是大赋:而到魏晋时,由于赋在风格特征上逐步趋向于诗歌 化,因而在赋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安以后文人作赋,大多旨在抒情,而不注重献赋媚上,这使赋成了抒情工具 这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 上限制了篇幅。赋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登临、凭吊、悼亡、伤别、游仙 招隐等内容均出现在了作品中,它们不限于咏物,抒情、叙事、咏物并现,且抒 情味增浓,文字趋向清丽,逐步摆脱了汉大赋大段铺陈、堆砌辞藻的陋弊,作品 中反映现实、表现人生、追求理想、描画田园山水的内容占了主要地位。如曹植 《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等,它们感情真挚,清雅 动人,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这主要是由于赋的作家继承恢复了楚辞的抒 情传统,积极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吸取了建安诗歌的比兴手法,使赋这一文学 形式充分发挥了它的特长,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出了以文寓情、借 文寄情的文学特性,从而提高了文学鉴赏性与审美性。 南北朝时期,赋走上了骈丽阶段,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这一阶段,赋 的内容单薄,文学价值削弱。艺术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文辞的骈偶化 成了一种时尚,与文坛上崇尚骈丽的风气紧相呼应。 赋从开始产生、发展,到南北朝,走过了包括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对 种文学形式来说,它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已没有什么 文学价值了。而文赋,从文学价值看,不少作品在文学史上很有地位与影响,如
江西省赣州市 2016 年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2016 年 3 月 本试题分第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 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共 45 分)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赋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产生,承沿了“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 是诗经基础上的发展。赋之名称由诗经而来,它与诗经有着密切关系。赋与楚辞 也有承继关系,只要细读楚辞作品即可发现:楚辞中出现了铺陈现象,有些篇章 显然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但是,楚辞毕竟又不同于赋。楚辞内容长于“言幽怨 之情”,抒情成分浓;而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抒情成分淡,咏物说理多。 宋玉的《风赋》、《钓赋》,内容为咏物,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描述, 符合“直书其事”、“体物写志”特征。严格说,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 赋在战国后期形成,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到汉朝,突发勃兴,涌现出大量的 赋家及其赋作品。汉帝国的强盛,使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伴之而成的, 便是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汉代献赋制度的产生,促使文人竞相撰著赋作。 但它们过于追求词藻、堆砌铺陈、多奇字僻字,又因长于铺陈,自不免失之繁琐、 累赘、堆砌。而文学成就较高的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也具有相 当的历史价值,它们对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等 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赋发展到魏晋,出现新趋势:篇幅减小,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这种趋势, 虽汉时已萌发,并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但整个文坛尚未形成风气,且数量不多, 故而主宰汉文坛的仍是大赋;而到魏晋时,由于赋在风格特征上逐步趋向于诗歌 化,因而在赋史上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安以后文人作赋,大多旨在抒情,而不注重献赋媚上,这使赋成了抒情工具。 这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 上限制了篇幅。赋的题材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登临、凭吊、悼亡、伤别、游仙、 招隐等内容均出现在了作品中,它们不限于咏物,抒情、叙事、咏物并现,且抒 情味增浓,文字趋向清丽,逐步摆脱了汉大赋大段铺陈、堆砌辞藻的陋弊,作品 中反映现实、表现人生、追求理想、描画田园山水的内容占了主要地位。如曹植 《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感士不遇赋》等,它们感情真挚,清雅 动人,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新风貌。这主要是由于赋的作家继承恢复了楚辞的抒 情传统,积极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吸取了建安诗歌的比兴手法,使赋这一文学 形式充分发挥了它的特长,减弱或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出了以文寓情、借 文寄情的文学特性,从而提高了文学鉴赏性与审美性。 南北朝时期,赋走上了骈丽阶段,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这一阶段,赋 的内容单薄,文学价值削弱。艺术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文辞的骈偶化, 成了一种时尚,与文坛上崇尚骈丽的风气紧相呼应。 赋从开始产生、发展,到南北朝,走过了包括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对一 种文学形式来说,它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已没有什么 文学价值了。而文赋,从文学价值看,不少作品在文学史上很有地位与影响,如
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但仔细辨之,它们 已基本上接近散文,丧失了作为赋文体的基本特征,只是标以“赋”题而已,其 价值与声誉似乎不能全记在赋的账上了。 (节选自徐志啸《赋文 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赋”这一文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在“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且赋之名称就是 从诗经中来的,可以说诗经是赋的远源。 B.在汉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和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的背景下,又正 好产生了献赋制度,文人竞相撰赋,因此汉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 C.魏晋时期,出现了赋史上一个新趋势,那就是产生、发展并盛行了篇幅减小、 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且风格特征趋向于诗歌化的抒情小赋。 D.南北朝时期,赋发展到了内容单薄、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的骈赋样 式,它呈现出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以及文辞的骈偶化的特点 【分值】3分 【答案】C 【解析】C项错在“产生、发展并盛行于当时”,原文是“这种趋势,汉时已萌 发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一般一是比对跟原文内容的出入或差别」 二是比对选项中表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本题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 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 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本题选项跟原文信息正好相反 【考查方向】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选项D的南北朝时期,赋的特点表述,容易误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的特点是“铺采搞文,体物写志”,内容上直书其事,抒情成分淡,咏物 说理多。宋玉的《风赋》《钓赋》是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来描述事物的 B.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文学成就较高,也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对 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具有一定意义。 C.建安之后赋的题材有了拓展,抒情叙事咏物相互结合,有的感情真挚,如曹 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 新风貌 D.唐宋以后的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 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 【分值】3分 【答案】D 【解析】D项错在“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绝对化了, 原文有“基本上”“似乎不能全”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答题时注意审题,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 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 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 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 与全体的区别。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
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等,但仔细辨之,它们 已基本上接近散文,丧失了作为赋文体的基本特征,只是标以“赋”题而已,其 价值与声誉似乎不能全记在赋的账上了。 (节选自徐志啸《赋文 体的概念及其产生与发展》,有删改) 1.下列关于“赋”这一文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在“诗六义”之一“赋”的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且赋之名称就是 从诗经中来的,可以说诗经是赋的远源。 B.在汉帝王贵族奢侈淫逸之风滋长和歌功颂德文学的畸形发展的背景下,又正 好产生了献赋制度,文人竞相撰赋,因此汉涌现出大量的赋家及其赋作。 C.魏晋时期,出现了赋史上一个新趋势,那就是产生、发展并盛行了篇幅减小、 题材扩大、抒情成分增多且风格特征趋向于诗歌化的抒情小赋。 D.南北朝时期,赋发展到了内容单薄、追求形式技巧、讲究韵律音节的骈赋样 式,它呈现出形式的追求大大强于思想内容以及文辞的骈偶化的特点。 【分值】3 分 【答案】C 【解析】C 项错在“产生、发展并盛行于当时”,原文是“这种趋势,汉时已萌 发” 。 【解题思路】本题重在比对原文信息。一般一是比对跟原文内容的出入或差别; 二是比对选项中表述出来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本题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 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 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本题选项跟原文信息正好相反。 【考查方向】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易错点】选项 D 的南北朝时期,赋的特点表述,容易误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内容上直书其事,抒情成分淡,咏物 说理多。宋玉的《风赋》《钓赋》是以不带抒情成分的客观者口吻来描述事物的。 B.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文学成就较高,也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对 研究汉代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风俗、地理、艺术具有一定意义。 C.建安之后赋的题材有了拓展,抒情叙事咏物相互结合,有的感情真挚,如曹 植《洛神赋》、王粲《登楼赋》、陶渊明的《感士不遇赋》展现了魏晋小赋的清 新风貌。 D.唐宋以后的文赋,如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赤壁赋》, 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 【分值】3 分 【答案】 D 【解析】D 项错在“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绝对化了, 原文有“基本上”“似乎不能全”相关内容。 【解题思路】答题时注意审题,在原文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特别 关注题干中一些词语的表述范围,以及时间副词。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 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 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 与全体的区别。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
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 “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 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考査方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B项易误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文段信息有转述,跨 度大容易误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中有些篇章岀现的铺陈现象,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因而赋与楚辞应有 承继关系,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战国后期赋形成了,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 B.建安以后的文人作赋,大多重在抒情,使赋成为文人的抒情工具,并且赋的 篇幅大受限制而成短篇,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的。 C.魏晋时期的赋吸收和继承了楚辞、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的优秀传统,减弱或 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了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提高了鉴赏性与审美性 D.赋到了南北朝时期,已走过了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作为一种文学形 式来说,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就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 【分值】3分 【答案】B 【解析〗B项曲解原意,错在“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原文“这 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 限制了篇幅” 【解题思路】把选项放在原文中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比较时要找 准具体位置,细致比较。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 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 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B项曲解原意,“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 紧密关联”,原文中“这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 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说明有其客观原因的 【考查方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D项“赋”的发展历程表述,信息找不准确,易误为错项。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 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 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世祖曰: “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色,五速音有年《盒在:你 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礼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 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 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汝等在 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书令。有司曰:“允虽蒙宠待,而家 贫布衣,妻子不立。”高宗怒曰:“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是日幸允第, 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 “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 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考查方向】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易错点】B 项易误选。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文段信息有转述,跨 度大容易误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 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中有些篇章出现的铺陈现象,已具备较多赋的成分,因而赋与楚辞应有 承继关系,楚辞也应是赋的近源。战国后期赋形成了,秦时只产生了一些杂赋。 B.建安以后的文人作赋,大多重在抒情,使赋成为文人的抒情工具,并且赋的 篇幅大受限制而成短篇,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的。 C.魏晋时期的赋吸收和继承了楚辞、乐府民歌和建安诗歌的优秀传统,减弱或 避免了它本身的弊病,体现了借文寄情的文学特性,提高了鉴赏性与审美性。 D.赋到了南北朝时期,已走过了从大赋到小赋到骈赋的历程,作为一种文学形 式来说,已走向衰落。唐宋以后,形式上还存在的律赋,就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了。 【分值】3 分 【答案】B 【解析】B 项曲解原意,错在“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原文“这 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 限制了篇幅”。 【解题思路】把选项放在原文中寻找对应文句并进行仔细推敲比对。比较时要找 准具体位置,细致比较。特别要关注结论中的程度词与时间词(如“或许”“大 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 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B 项曲解原意, “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 紧密关联”,原文中“这一时期的赋,多半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 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说明有其客观原因的。 【考查方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易错点】D 项“赋”的发展历程表述,信息找不准确,易误为错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司徒崔浩以《国史》之被收也,敕允为诏,自浩已下 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为,频诏催切。允乞更一见,然后为诏。诏引前, 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余衅,非臣敢知。直以犯触,罪不至死。”世祖曰: “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 高宗践祚,司徒等皆受重赏,允既不蒙褒异,又终身不言。其忠而不伐,皆此类 也。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 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礼 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积日居中。 有上事陈得失者,高宗省而谓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 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朕闻其过,而天下不知其谏,岂不忠乎!汝等在 侧,曾不闻一正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书令。有司曰:“允虽蒙宠待,而家 贫布衣,妻子不立。”高宗怒曰:“盍先言?今见用,方言其贫。”是日幸允第, 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高宗崩, 显祖居谅暗①,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允 曰:“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请制郡国庠序。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 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显祖从之。郡 国立学,自此始也。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 “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劝民学业,风化颇行 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诏不许。卒,年九十八,谥“文”。 (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 【注】“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 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B.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 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C.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 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D.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 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分值】3分 【答案】C 【解析】正确标点为: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 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译文: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皇帝不忍再听 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去。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高允就请求私下进 见,髙宗知道髙允的心意,就在屏风旁迎接并等待他 【解题思路】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 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 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 句断句几个动词是关键,准确把握主语。 【考查方向】文言断句。 【易错点】“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两分句之间容易断开,所以要准确理解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本文中的“有司”与《出师表》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一样, 均指专职官吏。 B.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受皇帝宠爱,也叫“幸”。本文“是日 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这 两个意思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恒呼为“令公”。“令公”之号,播于四远矣。高宗崩, 显祖居谅暗①,乙浑专擅朝命,谋危社稷。太后诛之,引允禁中,参决大政。允 曰:“臣闻经纶大业,必以教养为先。请制郡国庠序。立博士取博关经典、世履 忠清、堪为人师者,学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谨、堪循名教者。”显祖从之。郡 国立学,自此始也。允秋月巡境,问民疾苦。至邵县,见邵公庙废毁不立,乃曰: “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劝民学业,风化颇行。 后允以老疾,频表乞骸骨,诏不许。卒,年九十八,谥“文”。 (选自《魏书•高允传》,有删改) 【注】“谅暗”,指帝王居丧时所住的房子。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 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B.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 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C.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 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D.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 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分值】3 分 【答案】C 【解析】正确标点为: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 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译文: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皇帝不忍再听 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去。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高允就请求私下进 见,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在屏风旁迎接并等待他。 【解题思路】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 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 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 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 句断句几个动词是关键,准确把握主语。 【考查方向】文言断句。 【易错点】“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两分句之间容易断开,所以要准确理解文 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本文中的“有司”与《出师表》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及《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一样, 均指专职官吏。 B.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叫“幸”;受皇帝宠爱,也叫“幸”。本文“是日 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这 两个意思
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 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 就是指学校。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 体,回家乡去。本文的“乞骸骨”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 意思一样。 【分值】3分 【答案】B 【解析】B中“幸”,在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只有第一个意思。 【解题思路】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 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 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 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 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 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本题中涉及到的科举文化平时要掌握,它的等级 考试及相关名称。比如,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 远视,而望幸焉”的“幸”两个意思不一样,应该是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 叫“幸 【考查方向】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易错点】考生对“有司”制度积累不够,容易误解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判灭族,高允进谏,认 为崔浩对朝廷虽有触犯,但判罪过重,宜轻判。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B.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 得到皇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 儿都无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旧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 D.高允重视教育,劝民学业。高允认为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建 议在郡府设立学校;他巡视邵县时鼓励百姓学习问业,使风俗教化盛行起来 【分值】3分 【答案】A 【解析】A项错在“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世祖只是听从了高允的部分 建议,赦免了胁从者的连坐之罪,从原文“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 竟族灭,余皆身死”可以看出。 【解题思路】读懂原文,筛选信息,关注整体,全面理解,找到选项对应的全部 区域。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了解和认识,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 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词句、文章的主旨、作者的立场态度 等等。对于人物传记,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故事的来龙去脉。 同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应付隐秘而细小的错误点。其次,要查找选 项在文中对应的区域,有些选项对应的区域不止一处,是多处归纳概括得来的, 需要特别注意;特别是概括归纳的词语,一定要在文中找到相关的根据。本题从 两处原文“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可以看出。 【考查方向】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庠序”,指古代乡学,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 后泛指学校,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庠序” 就是指学校。 D.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称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 体,回家乡去。本文的“乞骸骨”和《张衡传》“上书乞骸骨”中的“乞骸骨” 意思一样。 【分值】3 分 【答案】B 【解析】B 中“幸”,在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只有第一个意思。 【解题思路】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 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 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 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 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 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本题中涉及到的科举文化平时要掌握,它的等级 考试及相关名称。比如,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与《阿房宫赋》中“缦立 远视,而望幸焉”的“幸”两个意思不一样,应该是指封建时代皇帝亲临某处, 叫“幸”。 【考查方向】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 【易错点】考生对“有司”制度积累不够,容易误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允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判灭族,高允进谏,认 为崔浩对朝廷虽有触犯,但判罪过重,宜轻判。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 B.高允尽职忠君,受帝礼敬。高允忠诚而不自我夸耀,很多情形都如此,并且 得到皇帝高级别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C.高允一心为公,清贫廉洁。高允身为高官,可家里贫穷得如同百姓一样,妻 儿都无以为生,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被子和破旧棉袍,厨房中只有咸菜。 D.高允重视教育,劝民学业。高允认为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建 议在郡府设立学校;他巡视邵县时鼓励百姓学习问业,使风俗教化盛行起来。 【分值】3 分 【答案】A 【解析】A 项错在“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世祖只是听从了高允的部分 建议,赦免了胁从者的连坐之罪,从原文“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 浩 竟族灭,余皆身死”可以看出。 【解题思路】读懂原文,筛选信息,关注整体,全面理解,找到选项对应的全部 区域。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了解和认识,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 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词句、文章的主旨、作者的立场态度 等等。对于人物传记,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故事的来龙去脉。 同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应付隐秘而细小的错误点。其次,要查找选 项在文中对应的区域,有些选项对应的区域不止一处,是多处归纳概括得来的, 需要特别注意;特别是概括归纳的词语,一定要在文中找到相关的根据。本题从 两处原文“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 浩竟族灭,余皆身死”可以看出。 【考查方向】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易错点】D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5 分) 译: (2)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5分) 译 【分值】10分 【答案】(1)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 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2)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 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 修复邵公庙。 【解析】(1)偏义复词“是非”1分,“面”1分,“侃侃”1分,偏义复词“避 就”1分,大意1分。 (2)“阙”1分,“礼”1分,“何望”1分,“闻”1分,大意1分 【解题思路】“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査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 这一考査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 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 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 (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考查方向】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点】“何望”“避就”要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拘捕,世祖下诏令髙允撰写 诏书,自崔浩以下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高允怀有疑问而没有拟写诏书 世祖频频下令急切地催促办理。高允请求再次拜见皇上,然后再撰写诏书。世祖 叫他前去,高允说:“崔浩所犯的罪,如果还有除著述《国史》之外的别的什么 罪行,那不是臣胆敢知道的。(崔浩)凭秉笔直书对朝廷有所触犯,罪还不至于 处死。”世祖说:“如果没有这人对我不满,就该有数千人死了。”崔浩最终被 判处灭族,其余人仅身遭杀戮 高宗即位以后,司徒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赏,高允既没有受到特殊的褒扬嘉奖,又 始终不发一言。他忠诚而不自我夸耀,都像此类情形。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 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阜帝不忍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 去。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髙允就请求私下进见,髙宗知道髙允的心意,就在 屏风旁迎接并等待他。高允得到很高的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 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有人上书陈述治政得失,高宗察看奏章后对群臣说:“我有过失,髙允经常以正 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我认识到自 己的过失而天下人不知他在规劝,这难道不是忠心吗!你们在朕左右,不曾听到 句正直的话,你们就不愧疚吗?”于是高宗任命高允为中书令。有官吏说:“高 允虽然蒙受圣上恩宠,但家里贫穷得像百姓,妻儿都无以为生。”高宗怒道:“怎 么不早说,现在被朕重用,才说出他家境贫困。”当天,高宗来到高允家中,只 有几间草屋,粗布做的被子和粗麻做的袍子,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
【易错点】D 项信息量大,整合内容比较多,容易误导考生。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论,至朕所不乐闻者,皆侃侃言说,无所避就。(5 分) 译: (2)乃曰:“邵公之德,阙而不礼,为善者何望。”乃表闻修葺之。(5 分) 译: 【分值】10 分 【答案】(1)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 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2)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 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 修复邵公庙。 【解析】(1)偏义复词“是非”1 分,“面”1 分,“侃侃”1 分,偏义复词“避 就”1 分,大意 1 分。 (2)“阙”1 分,“礼”1 分,“何望”1 分,“闻”1 分,大意 1 分。 【解题思路】“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分值也最大。 这一考查形式,兼考实词、虚词、句式、修辞、词类活用、文史常识等,带有较 强的综合性。文言文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文如采用了比喻、借代 等修辞手法,可采用意译,其他最好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用词 (转换成双音节词)、语气与句式。 【考查方向】翻译文中的句子。 【易错点】“何望”“避就”要准确翻译。 【参考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拘捕,世祖下诏令高允撰写 诏书,自崔浩以下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高允怀有疑问而没有拟写诏书, 世祖频频下令急切地催促办理。高允请求再次拜见皇上,然后再撰写诏书。世祖 叫他前去,高允说:“崔浩所犯的罪,如果还有除著述《国史》之外的别的什么 罪行,那不是臣胆敢知道的。(崔浩)凭秉笔直书对朝廷有所触犯,罪还不至于 处死。”世祖说:“如果没有这人对我不满,就该有数千人死了。”崔浩最终被 判处灭族,其余人仅身遭杀戮。 高宗即位以后,司徒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赏,高允既没有受到特殊的褒扬嘉奖,又 始终不发一言。他忠诚而不自我夸耀,都像此类情形。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 从容静听,有时有冲撞冒犯之处,皇帝不忍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 去。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高允就请求私下进见,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在 屏风旁迎接并等待他。高允得到很高的礼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 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有人上书陈述治政得失,高宗察看奏章后对群臣说:“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 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我认识到自 己的过失而天下人不知他在规劝,这难道不是忠心吗!你们在朕左右,不曾听到 一句正直的话,你们就不愧疚吗?”于是高宗任命高允为中书令。有官吏说:“高 允虽然蒙受圣上恩宠,但家里贫穷得像百姓,妻儿都无以为生。”高宗怒道:“怎 么不早说,现在被朕重用,才说出他家境贫困。”当天,高宗来到高允家中,只 有几间草屋,粗布做的被子和粗麻做的袍子,厨房中只有咸菜而已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习惯称之为“令公”。于是“令公”之号传 遍四方。高宗去世,显祖居住在守丧的地方,乙浑专权独揽朝政,图谋危及国家。 太后杀了他,召请高允到朝廷参与谋断大事。高允说:“我听说筹划治国大业, 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请在郡府兴建学校。录用博土应是博通涉猎儒家经典 世代忠贞清白、能为人师表的人,学生挑选郡府中家世清白、品行美好谨慎、能 遵循礼教的人。”显祖听从了他的意见。郡府成立学校,就是从此开始的。高允 秋季巡视疆界,询问百姓疾苦。到了邵县,发现邵公庙塌毁而未重新修建,于是 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 呢。”于是上表使阜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之后,鼓励百姓学习问业, 风俗教化很是盛行。后来高允因年老多病,屡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许可 高允去世,年98岁,谥号为“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菩萨蛮① 韦庄 红楼②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③。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④,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注:①这首词创作于韦庄浪迹江南、思乡怀人之时。②红楼:代指富豪家的楼阁 ③流苏帐:装饰着彩须花缕的帐子。④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代指歌女 8.请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词的下片进行赏析。(6分) 【分值】6分 【答案】①“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 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2分)②“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虚写, 分)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爱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又想到花容 月貌的爱人此时正依窗远望,盼我归去。(2分)③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的思 乡怀人的惆怅之情。(1分) 【解析】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岀门时,美人和汨辞。琵琶金翠羽,弦 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是五代十国时期韦庄所写的一首词,是一首流 连缱绻,情感凄恻的离别词。词中所写的场景当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对从前离别场 景的回忆。上片回忆别时情景,红楼香灯,流苏半卷的富丽环境,与残月出门, 美人倾泪的愁苦离情形成强烈对比,愈发增添了离人的惆怅。下片写异乡怀人, 悦耳动听的琵琶声,宛若爱人的耳边叮咛,正劝我早日归家团聚。词一气呵成, 如行云流水,毫无滞碍,格调清丽疏淡,蕴藉风流,手法上则纯用白描,具有浓 郁的民间词气息 【注释】 ①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此指官贵人家女子的闺一说犹青楼, 妓女所居 ②堪惆怅: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③香灯: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点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习惯称之为“令公”。于是“令公”之号传 遍四方。高宗去世,显祖居住在守丧的地方,乙浑专权独揽朝政,图谋危及国家。 太后杀了他,召请高允到朝廷参与谋断大事。高允说:“我听说筹划治国大业, 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请在郡府兴建学校。录用博士应是博通涉猎儒家经典、 世代忠贞清白、能为人师表的人,学生挑选郡府中家世清白、品行美好谨慎、能 遵循礼教的人。”显祖听从了他的意见。郡府成立学校,就是从此开始的。高允 秋季巡视疆界,询问百姓疾苦。到了邵县,发现邵公庙塌毁而未重新修建,于是 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 呢。”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之后,鼓励百姓学习问业, 风俗教化很是盛行。后来高允因年老多病,屡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许可。 高允去世,年 98 岁,谥号为“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菩萨蛮① 韦庄 红楼②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③。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④,弦上黄莺语。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注:①这首词创作于韦庄浪迹江南、思乡怀人之时。②红楼:代指富豪家的楼阁。 ③流苏帐:装饰着彩须花缕的帐子。④金翠羽:本指美人的金钗,这里代指歌女。 8.请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词的下片进行赏析。(6 分) 【分值】6 分 【答案】①“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 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2 分)②“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虚写, (1 分)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爱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又想到花容 月貌的爱人此时正依窗远望,盼我归去。(2 分)③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的思 乡怀人的惆怅之情。(1 分) 【解析】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红楼别夜堪惆恨,香灯半掩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 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是五代十国时期韦庄所写的一首词,是一首流 连缱绻,情感凄恻的离别词。词中所写的场景当是漂泊他乡的游子对从前离别场 景的回忆。上片回忆别时情景,红楼香灯,流苏半卷的富丽环境,与残月出门, 美人倾泪的愁苦离情形成强烈对比,愈发增添了离人的惆怅。下片写异乡怀人, 悦耳动听的琵琶声,宛若爱人的耳边叮咛,正劝我早日归家团聚。词一气呵成, 如行云流水,毫无滞碍,格调清丽疏淡,蕴藉风流,手法上则纯用白描,具有浓 郁的民间词气息。 【注释】 ①红楼:红色的楼,泛指华美的楼房。此指官贵人家女子的闺一说犹青楼, 妓女所居。 ②堪惆怅:堪,“那堪”的省文。此指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 ③香灯:即长明灯。通常用琉璃釭盛香油燃点
④流苏帐: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干车马、帐帐等物 上。此指饰有流苏的帷帐 ⑤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此句是当黎明之时将要出门离去女子留着眼泪与 之辞别 ⑥琵琶:初创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 地,汉代传人我国。后经改造,团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 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八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 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柱垃逐渐増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 子改用手指弹奏,观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 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乐器。 ⑦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 ⑧弦上黄莺语:此句是指琵琶之声犹如黄莺的啼叫。 ⑨绿窗:绿色纱窗。指贫女的闺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闺室 【翻译】 当时红楼离别之夜,令人惆怅不已,香灯隐约地映照着半卷的流苏帐。残月 将落,天刚破晓时,“我”就要出门远行,美人含着泪珠为“我”送行,真是“寸 寸柔肠,盈盈粉泪”的样子。临别时为我弹奏一曲如泣如诉的乐章,那琵琶杆拨 上装饰着用金制成的翠羽,雍容华贵;那琵琶弦上弹奏着娇软的莺语,婉转动人, 那凄恻的音乐分明是在劝“我”早些儿回家,碧纱窗下有如花美眷在等着他。 【赏析】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创作于韦庄浪迹江南一带时,思乡怀念妻子的 惆怅心情。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 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59岁,才结束 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 此词描写是一段艳情牛活的回忆,是一幅夜阑泣别的画图。词的上片,写离 别之夜,爱人和泪送行的动人情景。主要运用赋法。叙说离别之景,抒发离别之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小小的红楼,散发出清香的灯光, 流苏帐半卷着,这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氛。然而这样美好的情景又是那般地让人感 伤悲苦,因为这亦是一个离别的夜晚,明日就山岳相隔,天各一方了,此情此景 令人不堪。“流苏”,是用五彩毛羽或丝绸作成的须带或垂饰,称流苏。“半卷 流苏帐”,指人还未入睡,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次二句写情深似海,难舍难分,一直到残月 将落时,爱人带着泪水,才送我离开家门,分手告别的。良宵苦短,残天晓,和 泪辞别。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考生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词的下片进行赏析。手法已经明确, 内容已经指定。答题时明确实写的内容,“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 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虚写内容,“劝我早 还家,绿窗人似花”,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爱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 又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依窗远望,盼我归去。然后能回答这效果,虚实结 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怀人的惆怅之情。 【考查方向】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易错点】考生容易只概括出画面而疏忽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
④流苏帐:用彩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常饰干车马、帐帐等物 上。此指饰有流苏的帷帐。 ⑤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此句是当黎明之时将要出门离去女子留着眼泪与 之辞别。 ⑥琵琶:初创批把。见《释名释乐器》。此类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 地,汉代传人我国。后经改造,团体修颈,有四弦、十二柱。俗称“秦汉子”。 南北朝时又有曲项琵琶传八我国。四弦腹呈半梨形颈上有四柱,横抱怀中用拨子 弹奏即现今琵琶的前身。唐宋以来经不断改进柱垃逐渐增多改横抱为竖抱,废拨 子改用手指弹奏,观今民间的琵琶有十七柱,通常称四相十三品革新的琵琶有六 相十八品;后者能弹奏所有半音技法丰富成为重要的民族乐器。 ⑦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黄金和翠玉制成的饰物。 ⑧弦上黄莺语:此句是指琵琶之声犹如黄莺的啼叫。 ⑨绿窗:绿色纱窗。指贫女的闺室。与红楼相对,红楼为富家女子闺室。 【翻译】 当时红楼离别之夜,令人惆怅不已,香灯隐约地映照着半卷的流苏帐。残月 将落,天刚破晓时,“我”就要出门远行,美人含着泪珠为“我”送行,真是“寸 寸柔肠,盈盈粉泪”的样子。临别时为我弹奏一曲如泣如诉的乐章,那琵琶杆拨 上装饰着用金制成的翠羽,雍容华贵;那琵琶弦上弹奏着娇软的莺语,婉转动人。 那凄恻的音乐分明是在劝“我”早些儿回家,碧纱窗下有如花美眷在等着他。 【赏析】 《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创作于韦庄浪迹江南一带时,思乡怀念妻子的 惆怅心情。韦庄生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他一生饱 经乱离漂泊之苦。黄巢攻破长安,他逃往南方,到处流浪。直到 59 岁,才结束 了这漂泊流离的生活 此词描写是一段艳情牛活的回忆,是一幅夜阑泣别的画图。词的上片,写离 别之夜,爱人和泪送行的动人情景。主要运用赋法。叙说离别之景,抒发离别之 苦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小小的红楼,散发出清香的灯光, 流苏帐半卷着,这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氛。然而这样美好的情景又是那般地让人感 伤悲苦,因为这亦是一个离别的夜晚,明日就山岳相隔,天各一方了,此情此景 令人不堪。“流苏”,是用五彩毛羽或丝绸作成的须带或垂饰,称流苏。“半卷 流苏帐”,指人还未入睡。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次二句写情深似海,难舍难分,一直到残月 将落时,爱人带着泪水,才送我离开家门,分手告别的。良宵苦短,残天晓,和 泪辞别。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考生从虚与实的角度对词的下片进行赏析。手法已经明确, 内容已经指定。答题时明确实写的内容,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 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虚写内容,“劝我早 还家,绿窗人似花”,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爱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 又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依窗远望,盼我归去。然后能回答这效果,虚实结 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怀人的惆怅之情。 【考查方向】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易错点】考生容易只概括出画面而疏忽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
9.清代张皋文认为此词是词人“留蜀后寄意之作”,看似思乡怀人,实际上借用 了《离骚》中的“众芳之所在”和“美人譬于君”的比喻手法,流露出“惓惓君 国之思”。请结合词的上片进行简要分析。(5分) 【分值】5分 【答案】①开头两句,描写红楼结彩下垂的罗帐和香料加工的红烛,极力铺张“红 楼”之富之美,(1分)暗喻故国之美之富。(1分)②“残月”两句,写美人 带着欲留不可、欲别不忍的无可奈何之情,依依不舍地与自己告别,(2分)以 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眷恋。(1分) 【解析】(见上题)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考生就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必须回到诗句中,开头 两句极力铺张“红楼”之富之美,暗喻故国之美之富。接下两句,写美人依依不 舍地与自己告别,以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眷恋。 【考査方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点】不注意答题规范,答不到得分点上。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崇山叠岭、 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 (3)在《论语十则》中,孔子用 两句话概括了学习的三个层次 【分值】6分 【答案】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共6分,每句1分。有错字、漏字、多字、错序的,该句均不得分。 【答题思路】必须理解语境中给岀的提示语,才能准确作答 【考査方向】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易错点】注意“峨眉”字形的书写。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背灵魂回家 曾晓文 ①回家的路,总是漫长。 ②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 车,终于抵达中原的一座小城。我已疲惫不堪,更不堪的是对别样重逢的期待。 我走进家门,迎面撞见照片上风华正茂的父亲:浓黑的发是青春见证,鼻梁挺直 正如他的个性,而他的眼神穿越岁月的雾霾风尘,明亮坦诚。照片下是他留给我
9.清代张皋文认为此词是词人“留蜀后寄意之作”,看似思乡怀人,实际上借用 了《离骚》中的“众芳之所在”和“美人譬于君”的比喻手法,流露出“惓惓君 国之思”。请结合词的上片进行简要分析。(5 分) 【分值】5 分 【答案】①开头两句,描写红楼结彩下垂的罗帐和香料加工的红烛,极力铺张“红 楼”之富之美,(1 分)暗喻故国之美之富。(1 分)②“残月”两句,写美人 带着欲留不可、欲别不忍的无可奈何之情,依依不舍地与自己告别,(2 分)以 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眷恋。(1 分) 【解析】(见上题) 【解题思路】题目要求考生就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必须回到诗句中,开头 两句极力铺张“红楼”之富之美,暗喻故国之美之富。接下两句,写美人依依不 舍地与自己告别,以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眷恋。 【考查方向】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易错点】不注意答题规范,答不到得分点上。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写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崇山叠岭、 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十则》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话概括了学习的三个层次。 【分值】6 分 【答案】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析】共 6 分,每句 1 分 。有错字、漏字、多字、错序的,该句均不得分。 【答题思路】必须理解语境中给出的提示语,才能准确作答。 【考查方向】常见名篇名句背诵。 【易错点】注意“峨眉”字形的书写。 乙 选考题(25 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不得选做另一大题的小题。考生 作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背灵魂回家 曾晓文 ①回家的路,总是漫长。 ②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 车,终于抵达中原的一座小城。我已疲惫不堪,更不堪的是对别样重逢的期待。 我走进家门,迎面撞见照片上风华正茂的父亲:浓黑的发是青春见证,鼻梁挺直 正如他的个性,而他的眼神穿越岁月的雾霾风尘,明亮坦诚。照片下是他留给我
的全部遗产:大约三千册书。它们立在质地不同的书架上,却拥有同样静默等候 的姿态。 ③上一次回家是在一年多以前,父亲在尝试了多种疗法后,仍勇士般地 与肺癌对峙。谁料不到两个月,他竟在死神面前折戟沉沙。父亲的照片是黑白的, 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他正在读大学中文系,文采出众,担任学生刊物的副 主编。他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甚至荣获省级文学奖。他毕业后自愿到东北边疆 小城教中学语文。他在业余时间把《艾子杂说》等多篇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并寄 给了史学家吴晗先生,得到了赞赏和推荐。文革伊始,吴晗先生惨遭迫害,父亲 因与他的书信往来被定成“黑帮分子”。他的新鲜出炉的小说集被送回印刷厂打 成纸浆,同时被打碎的,还有他的文学梦。我出生那天,他正被关在“牛棚”里 “反省罪行”。他请看守带一张纸条给我的母亲,上面写着给我取的名字。晓文, 通晓文学,他是以我的名字寄托文学梦想啊。 ④我慢慢地抚触一排排的书籍,书脊上似乎还有父亲的温热。上世纪六 十年代,父亲被发配到东北偏远的小山村劳改,7年后才回城,仍被剥夺教书的 权利,只能在学校的工厂里打杂。1976年夏天,他因涉嫌“右倾翻案风”蒙冤 入狱。在他坐牢的那段日子里,我被邻居唾弃,被同学欺侮,一个人躲在小屋里 读他的藏书,以文学的烛光抵抗了生命中的黑暗。 ⑤我决定从父亲的藏书中精选出几箱,海运到加拿大。 ⑥翻开每一本书,都有数不清的仓颉创造的精灵跳跃出来,使世界霎时变得不同 寻常。在2005年回国时,我带走了《二十四史》的前20本,这一次把后面的 46本装进了纸箱,从此至少拥有了历史的完整。我找到了罗曼·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他知道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著之一,居然一口气买下了三个译本。 我看到了自己写的几本书。父亲在我出版第一部小说之后,兴奋地买下一百本 送给他的老学友们,似乎向他们宣告,我承继了他对文学的拜谒和对文字的热爱 他的文学梦如凤凰涅磐,死而复生。我慢慢地取下两部装帧朴素的髙考文言文辅 导书,那是父亲编著的。几年前,当他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不顾亲人的反对, 抓紧分分秒秒写书。他执教将近半个世纪,决意把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留给后人。 他不会用电脑打字,只能用手写。在初稿写就后,反复校对了五遍。我难以想象 他在接受化疗、理疗期间是怎样坚持工作的。这两本书总共不过600多页,但蓄 满意志的力量,在我手上重若千钧,使我从此在写作中再不敢轻言放弃 ⑦我的目光被普希金诗歌集吸引了。翻开封面,就如开启岁月的银屏, 再次置身于熟悉的场景。多年前父亲站在四壁皆空的小屋中,慷慨激昂地背诵《纪 念碑》: ⑧“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 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不, 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将比我的灰烬活得更久长,和逃 避了腐朽灭亡/我将永远光荣不朽 ⑨父亲没有成为诗人、作家,但他得到了众多亲友和学生的爱戴,而我 朝朝暮暮用回忆的笔,在无形中写下他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篇章,如今他的传记在 我的世界里铺天盖地。在我们的心中,耸立着一座专属于他的“纪念碑” ⑩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 我面对一片纯个人的精神空白,只好在书桌旁坐下来写作。 (11)我请人定制了栎木的书架,还装了灯,终于把父亲的书一一整齐 地摆了上去,郑重得如主持一场宗教仪式。我与父亲阴阳两隔,但我在很多本书
的全部遗产:大约三千册书。它们立在质地不同的书架上,却拥有同样静默等候 的姿态。 ③上一次回家是在一年多以前,父亲在尝试了多种疗法后,仍勇士般地 与肺癌对峙。谁料不到两个月,他竟在死神面前折戟沉沙。父亲的照片是黑白的, 摄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他正在读大学中文系,文采出众,担任学生刊物的副 主编。他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甚至荣获省级文学奖。他毕业后自愿到东北边疆 小城教中学语文。他在业余时间把《艾子杂说》等多篇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并寄 给了史学家吴晗先生,得到了赞赏和推荐。文革伊始,吴晗先生惨遭迫害,父亲 因与他的书信往来被定成“黑帮分子”。他的新鲜出炉的小说集被送回印刷厂打 成纸浆,同时被打碎的,还有他的文学梦。我出生那天,他正被关在“牛棚”里 “反省罪行”。他请看守带一张纸条给我的母亲,上面写着给我取的名字。晓文, 通晓文学,他是以我的名字寄托文学梦想啊。 ④我慢慢地抚触一排排的书籍,书脊上似乎还有父亲的温热。上世纪六 十年代,父亲被发配到东北偏远的小山村劳改,7年后才回城,仍被剥夺教书的 权利,只能在学校的工厂里打杂。1976 年夏天,他因涉嫌“右倾翻案风”蒙冤 入狱。在他坐牢的那段日子里,我被邻居唾弃,被同学欺侮,一个人躲在小屋里 读他的藏书,以文学的烛光抵抗了生命中的黑暗。 ⑤我决定从父亲的藏书中精选出几箱,海运到加拿大。 ⑥翻开每一本书,都有数不清的仓颉创造的精灵跳跃出来,使世界霎时变得不同 寻常。在 2005 年回国时,我带走了《二十四史》的前 20 本,这一次把后面的 46 本装进了纸箱,从此至少拥有了历史的完整。我找到了罗曼·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他知道这是我最喜欢的名著之一,居然一口气买下了三个译本。 我看到了自己写的几本书。父亲在我出版第一部小说之后,兴奋地买下一百本, 送给他的老学友们,似乎向他们宣告,我承继了他对文学的拜谒和对文字的热爱, 他的文学梦如凤凰涅磐,死而复生。我慢慢地取下两部装帧朴素的高考文言文辅 导书,那是父亲编著的。几年前,当他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不顾亲人的反对, 抓紧分分秒秒写书。他执教将近半个世纪,决意把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留给后人。 他不会用电脑打字,只能用手写。在初稿写就后,反复校对了五遍。我难以想象 他在接受化疗、理疗期间是怎样坚持工作的。这两本书总共不过 600 多页,但蓄 满意志的力量,在我手上重若千钧,使我从此在写作中再不敢轻言放弃。 ⑦我的目光被普希金诗歌集吸引了。翻开封面,就如开启岁月的银屏, 再次置身于熟悉的场景。多年前父亲站在四壁皆空的小屋中,慷慨激昂地背诵《纪 念碑》: ⑧“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 草不再生长/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不, 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遗留下的诗歌当中/将比我的灰烬活得更久长,和逃 避了腐朽灭亡/我将永远光荣不朽……” ⑨父亲没有成为诗人、作家,但他得到了众多亲友和学生的爱戴,而我 朝朝暮暮用回忆的笔,在无形中写下他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篇章,如今他的传记在 我的世界里铺天盖地。在我们的心中,耸立着一座专属于他的“纪念碑”。 ⑩几个月后,父亲的书被运到了我在多伦多的家里,我无法立即整理。 我面对一片纯个人的精神空白,只好在书桌旁坐下来写作。 (11)我请人定制了栎木的书架,还装了灯,终于把父亲的书一一整齐 地摆了上去,郑重得如主持一场宗教仪式。我与父亲阴阳两隔,但我在很多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