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2016年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C(错在“产生、发展并盛行于当时”,原文是“这种趋势,汉时已萌发”) 2.D(错在“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绝对化了,原文有“基本上” “似乎不能全”相关内容。) 3.B(曲解原意,错在“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原文“这一时期的赋,多半 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46每小题3分) 4.C(原文为: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 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5.B(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只有第一个意思。) 6、A(错在“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世祖只是听从了高允的部分建议,赦免了胁从 者的连坐之罪,从“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浩竟族灭,余皆身死”可以看出) 7(10分)(1)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 地说,不加回避。(偏义复词“是非”1分,“面”1分,“侃侃”1分,偏义复词“避就”1 分,大意1分) (2)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 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阙”1分,“礼”1分,“何望”1分,“闻” 1分,大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6分):①“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 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2分)②“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虚写,(1分)写词 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爱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又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依窗 远望,盼我归去。(2分)③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怀人的惆怅之情。(1分) 9、(5分)①开头两句,描写红楼结彩下垂的罗帐和香料加工的红烛,极力铺张“红楼” 之富之美,(1分)暗喻故国之美之富。(1分)②“残月”两句,写美人带着欲留不可、 欲别不忍的无可奈何之情,依依不舍地与自己告别,(2分)以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 眷恋。(1分) 10.(6分,每空1分)(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2)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5分,选D给3分,选B给2分,选A给1分,选CE不给分)(A、以书籍和感情 为线索,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的坚定信念。C、“无心进行整理”错,是想以写作来告慰父亲。E、应为“笔调清淡”,“感 情真挚,平静忧伤”。) (2)(6分)①作者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 才回到在中国的家,路途很遥远。②父亲没能实现文学梦想,最终“我”继承了父亲的遗愿 这条路走过了两代人,说明坚守文学道路非常艰难。③这句话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每 点2分) (3)(6分)①写出了父亲在文革困境中对自由的渴望和倔强不屈的品格。(1分)表现了 父亲执着追求文学梦想,并敢于为坚持理想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1分)②表达了中华文 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深化了主题。(2分)③在结构上,为引
赣州市 2016 年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1. C(错在“产生、发展并盛行于当时”,原文是“这种趋势,汉时已萌发”) 2. D(错在“要归功于其作为散文文体而不是作为赋文体了”,绝对化了,原文有“基本上” “似乎不能全”相关内容。) 3.B(曲解原意,错在“这些是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紧密关联”,原文“这一时期的赋,多半 产生于宴席、聚会场合,文人常常即席命题作赋,因而客观上限制了篇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4——6 每小题 3 分) 4.C(原文为:而允谏言,帝从容听之。或有触迕,帝所不忍闻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 允辄求见,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5.B(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只有第一个意思。) 6、A(错在“世祖最终听从了高允的建议”。世祖只是听从了高允的部分建议,赦免了胁从 者的连坐之罪,从“无此人忿朕,当有数千口死矣”“ 浩竟族灭,余皆身死”可以看出) 7(10 分)(1)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 地说,不加回避。(偏义复词“是非”1 分,“面”1 分,“侃侃”1 分,偏义复词“避就”1 分,大意 1 分) (2)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仰什么呢。” 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阙”1 分,“礼”1 分,“何望”1 分,“闻” 1 分,大意 1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8、(6 分):①“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两句,实写作者在他乡听歌女弹琵琶,弦上 弹出黄莺般的音乐声。(2 分)②“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虚写,(1 分)写词 人由“黄莺语”联想到临别时爱人叮咛自己早日归家,又想到花容月貌的爱人此时正依窗 远望,盼我归去。(2 分)③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怀人的惆怅之情。(1 分) 9、(5 分)①开头两句,描写红楼结彩下垂的罗帐和香料加工的红烛,极力铺张“红楼” 之富之美,(1 分)暗喻故国之美之富。(1 分)②“残月”两句,写美人带着欲留不可、 欲别不忍的无可奈何之情,依依不舍地与自己告别,(2 分)以美人喻君王,表达君臣之 眷恋。(1 分) 10. (6 分,每空 1 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2)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1)(5 分,选 D 给 3 分,选 B 给 2 分,选 A 给 1 分,选 CE 不给分)(A、以书籍和感情 为线索,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的坚定信念。C、“无心进行整理”错,是想以写作来告慰父亲。E、应为“笔调清淡”,“感 情真挚,平静忧伤”。) (2)(6 分)①作者从多伦多出发,经过十三个多小时的航程,再搭乘两个小时的长途汽车, 才回到在中国的家,路途很遥远。②父亲没能实现文学梦想,最终“我”继承了父亲的遗愿, 这条路走过了两代人,说明坚守文学道路非常艰难。③这句话在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每 点 2 分) (3)(6 分)①写出了父亲在文革困境中对自由的渴望和倔强不屈的品格。(1 分)表现了 父亲执着追求文学梦想,并敢于为坚持理想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1 分)②表达了中华文 化的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深化了主题。(2 分)③在结构上,为引
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2分) (4)(8分)①标题以“灵魂”喻书,指作者继承了父亲的大约3000册书。②“灵魂”又 指文学梦想,意指自己承继了父亲的文学梦想,坚守了文学之路。③“灵魂”还比喻中华文 化的遗产,抒发了海外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与汉语文脉相同的情怀。④表达了中华文化的 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突出了主题。(每点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5分,选A得3分,选C得2分,选E得1分,选BD不得分)(B项原文有“当 代中国”,D项条件与结果牵强“就必须”绝对了,E项“极大影响了”稍过了) (2)(6分)①认为孔子学院的教学行为会干扰甚至影响大学的学术自由。②担心孔子学院 有中国政府官方背景,会在所在国大学内部传播中国政府价值观和意识形态。③误认为中国 政府借孔子学院想达到诸多目的。(每点2分,分别从“材料一”的第5、6、7段概括) (3)(6分)材料一:一些国家的孔子学院出现合作协议到期取消续约的情况而引发舆论浮 想联翩,甚至过度解读从而对孔子学院造成的负面影响。材料二: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 纲,课程无法得到校方学术委员会的认可,更没有学分;师资缺口大,文化素养不够。材料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国外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文化,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 (每点2分) (4)(8分)①把握好大局:认真总结并改进孔子学院的运营方式、形象定位、全球分布以 及合作模式等。②练好自身功: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元化因子,教学中要有“大文化观”, 以激发对孔子学院的兴趣;整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统一《论语》教材和教学大纲, 突破课程及其学分无法得到校方学术委员会认可的瓶颈。③加强双方交流:第一,保持国外 公众、大学、社会团体乃至政府对孔子学院的兴趣:第二,相互了解对方,在实践中调整, 传承中华文化。从单纯的汉语教学平台到综合的文化交流平台,从单向的文化传播到双向、 多向的跨文化交流。④保持民族特色:以孔子为典范,以孔子思想为精髓,以孔子学院为种 子影响世界文化生态 (每点2分。答案提示:第①点在“材料一”中有说明;第②点从“材料一”和“材料二” 概括:第③点从“材料一”和“材料三”“材料四”归纳:第④点从“材料四”得出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15每小题3分) 13.C(“投鼠忌器”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常用于打击坏人方面;这里可改为“畏 首畏尾”。A“众口一词”是指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B“无所用心”是说没有地方用他的 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D“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高贵的人或物。) 14、C〔A项语序不当,应是“获得国际出版界的广泛认同”。B项中途易辙,“被誉为牙膏界 的潮牌和第一创新品牌”的应该是小巨蛋牙膏。D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主要问题是文字差 错、引语不当、数字误用、硬凑句式等情况”或“是文字差错、引语不当、数字误用、硬凑 句式等情况造成的”。) 15.A.B(⑥紧扣前句“古蜀国起源”,①的“这个谜团”即指⑥中的两个问题,故⑥在 前,①紧随其后。②为过渡句,③承接⑤的“瞿上”,④为今人的观点,故后一层的顺序为 ⑤③④。故应选B。) 16.(5分,①1分,②③各2分)①有待虚(精神)的上升,②悬在半空中的写作,③体现 思想、精神的“闪光点” 17、(6分)(1)地方春晩:敢于创新思维,民族特色鲜明(2分)。央视春晚:将传统节日 春节和中国社会年度主题融合为一体,既具有节日欢庆特点,又体现时代精神(1分)。 (2)第一,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第二,敢于创新,体现大众需求。第三,时代性和艺 术性相统一(每点1分)。 六、写作(60分)
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2 分) (4)(8 分)①标题以“灵魂”喻书,指作者继承了父亲的大约 3000 册书。②“灵魂”又 指文学梦想,意指自己承继了父亲的文学梦想,坚守了文学之路。③“灵魂”还比喻中华文 化的遗产,抒发了海外华人与祖国血脉相连、与汉语文脉相同的情怀。④表达了中华文化的 薪火将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突出了主题。(每点 2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1)(5 分,选 A 得 3 分,选 C 得 2 分,选 E 得 1 分,选 BD 不得分)(B 项原文有“当 代中国”,D 项条件与结果牵强“就必须”绝对了,E 项“极大影响了”稍过了) (2)(6 分) ①认为孔子学院的教学行为会干扰甚至影响大学的学术自由。②担心孔子学院 有中国政府官方背景,会在所在国大学内部传播中国政府价值观和意识形态。③误认为中国 政府借孔子学院想达到诸多目的。(每点 2 分,分别从“材料一”的第 5、6、7 段概括) (3)(6 分)材料一:一些国家的孔子学院出现合作协议到期取消续约的情况而引发舆论浮 想联翩,甚至过度解读从而对孔子学院造成的负面影响。材料二: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 纲,课程无法得到校方学术委员会的认可,更没有学分;师资缺口大,文化素养不够。材料 三: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国外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文化,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 (每点 2 分) (4)(8 分)①把握好大局:认真总结并改进孔子学院的运营方式、形象定位、全球分布以 及合作模式等。②练好自身功: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元化因子,教学中要有“大文化观”, 以激发对孔子学院的兴趣;整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统一《论语》教材和教学大纲, 突破课程及其学分无法得到校方学术委员会认可的瓶颈。③加强双方交流:第一,保持国外 公众、大学、社会团体乃至政府对孔子学院的兴趣;第二,相互了解对方,在实践中调整, 传承中华文化。从单纯的汉语教学平台到综合的文化交流平台,从单向的文化传播到双向、 多向的跨文化交流。④保持民族特色:以孔子为典范,以孔子思想为精髓,以孔子学院为种 子影响世界文化生态。 (每点 2 分。答案提示:第①点在“材料一”中有说明;第②点从“材料一”和“材料二” 概括;第③点从“材料一”和“材料三”“材料四”归纳;第④点从“材料四”得出)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3——15 每小题 3 分) 13. C(“投鼠忌器”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常用于打击坏人方面;这里可改为“畏 首畏尾”。 A“众口一词”是指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B“无所用心”是说没有地方用他的 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D“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高贵的人或物。) 14、C(A 项语序不当,应是“获得国际出版界的广泛认同”。B 项中途易辙,“被誉为牙膏界 的潮牌和第一创新品牌”的应该是小巨蛋牙膏。D 项句式杂糅,应改为“主要问题是文字差 错、引语不当、数字误用、硬凑句式等情况”或“是文字差错、引语不当、数字误用、硬凑 句式等情况造成的”。) 15. A.B(⑥紧扣前句“古蜀国起源”,①的“这个谜团”即指⑥中的两个问题,故⑥在 前,①紧随其后。②为过渡句,③承接⑤的“瞿上”,④为今人的观点,故后一层的顺序为 ⑤③④。故应选 B。) 16.(5 分,①1 分,②③各 2 分)①有待虚(精神)的上升,②悬在半空中的写作,③体现 思想、精神的“闪光点” 17、(6 分)(1)地方春晚:敢于创新思维,民族特色鲜明(2 分)。 央视春晚:将传统节日 春节和中国社会年度主题融合为一体,既具有节日欢庆特点,又体现时代精神(1 分)。 (2)第一,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第二,敢于创新,体现大众需求。第三,时代性和艺 术性相统一(每点 1 分)。 六、写作(60 分)
18.【立意参考】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根据命题人所提供的文字 或图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材 料的含义,本材料第一段是写小猴因救了不慎掉进井里的小狐狸而成了被人们称颂的英雄: 第二段是写一个石匠做了一个井盖而避免了落井事件却无人说好,反而被用水的人因嫌麻烦 而抱怨他多事。显然,材料内容的重心不在第一段,而是落在第二段。同时,两段内容相互 映衬,构成对比。因此,这则材料可从以下角度考虑。 1、从小猴角度:救人义举(壮举)视为英雄行为。(此点基本合题) 2、从石匠角度:做平常的杜绝危险的好事难以引人关注,倒是稍有使人不便哪怕是做 好事的行为就常受到抱怨和指责。 3、从人们评判的角度:见义勇为,值得称赞;人们眼里只有壮举,无视平常防微杜渐 的行为,折射出功利主义的思想 4、从用水的人的角度:只要不方便自己,哪怕是好事也要指责,属于自私自利思想 5、也可以从两段内容对比的角度入手:一时解决问题固然受人尊敬,但从根本解决问 题的行为更是难能可贵 附【文言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拘捕,世祖下诏令高允撰写诏书, 自崔浩以下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高允怀有疑问而没有拟写诏书,世祖频频下令急 切地催促办理。高允请求再次拜见皇上,然后再撰写诏书。世祖叫他前去,高允说:“崔浩 所犯的罪,如果还有除著述《国史》之外的别的什么罪行,那不是臣胆敢知道的。(崔浩) 凭秉笔直书对朝廷有所触犯,罪还不至于处死。”世祖说:“如果没有这人对我不满,就该有 数千人死了。”崔浩最终被判处灭族,其余人仅身遭杀戮。 高宗即位以后,司徒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赏,高允既没有受到特殊的褒扬嘉奖,又始终不 一言。他忠诚而不自我夸耀,都像此类情形。而高允的进速之意高宗从赛静听,有时有 决攘冒犯之处,泉童不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忠去e遇有不便朝劝谏的适 高允就请求私下进见赢宗知道高愈的心意就在展风资迎接并等待他。高允得到很高的礼 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有人上书陈述治政得失,高宗察看奏章后对群臣说:“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 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我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天下人 不知他在规劝,这难道不是忠心吗!你们在朕左右,不曾听到一句正直的话,你们就不愧疚 吗?”于是高宗任命高允为中书令。有官吏说:“高允虽然蒙受圣上恩宠,但家里贫穷得像 百姓,妻儿都无以为生。”高宗怒道:“怎么不早说,现在被朕重用,才说出他家境贫困。” 当天,高宗来到高允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做的被子和粗麻做的袍子,厨房中只有咸菜 而已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习惯称之为“令公”。于是“令公”之号传遍四方。 高宗去世,显祖居住在守丧的地方,乙浑专权独揽朝政,图谋危及国家。太后杀了他,召请 高允到朝廷参与谋断大事。高允说:“我听说筹划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请 在郡府兴建学校。录用博士应是博通涉猎儒家经典、世代忠贞清白、能为人师表的人,学生 挑选郡府中家世清白、品行美好谨慎、能遵循礼教的人。”显祖听从了他的意见。郡府成立 学校,就是从此开始的。高允秋季巡视疆界,询问百姓疾苦。到了邵县,发现邵公庙塌毁而 未重新修建,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 仰什么呢。”于是上表使阜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之后,鼓励百姓学习问业,风俗 教化很是盛行。后来高允因年老多病,屡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许可。高允去世,年 98岁,谥号为“文
18.【立意参考】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所谓新材料作文,就是根据命题人所提供的文字 或图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就是正确理解材 料的含义,本材料第一段是写小猴因救了不慎掉进井里的小狐狸而成了被人们称颂的英雄; 第二段是写一个石匠做了一个井盖而避免了落井事件却无人说好,反而被用水的人因嫌麻烦 而抱怨他多事。显然,材料内容的重心不在第一段,而是落在第二段。同时,两段内容相互 映衬,构成对比。因此,这则材料可从以下角度考虑。 1、从小猴角度:救人义举(壮举)视为英雄行为。(此点基本合题) 2、从石匠角度:做平常的杜绝危险的好事难以引人关注,倒是稍有使人不便哪怕是做 好事的行为就常受到抱怨和指责。 3、从人们评判的角度:见义勇为,值得称赞;人们眼里只有壮举,无视平常防微杜渐 的行为,折射出功利主义的思想。 4、从用水的人的角度:只要不方便自己,哪怕是好事也要指责,属于自私自利思想。 5、也可以从两段内容对比的角度入手:一时解决问题固然受人尊敬,但从根本解决问 题的行为更是难能可贵。 附【文言译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司徒崔浩因《国史》案被拘捕,世祖下诏令高允撰写诏书, 自崔浩以下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灭五族。高允怀有疑问而没有拟写诏书,世祖频频下令急 切地催促办理。高允请求再次拜见皇上,然后再撰写诏书。世祖叫他前去,高允说:“崔浩 所犯的罪,如果还有除著述《国史》之外的别的什么罪行,那不是臣胆敢知道的。(崔浩) 凭秉笔直书对朝廷有所触犯,罪还不至于处死。”世祖说:“如果没有这人对我不满,就该有 数千人死了。”崔浩最终被判处灭族,其余人仅身遭杀戮。 高宗即位以后,司徒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赏,高允既没有受到特殊的褒扬嘉奖,又始终不 发一言。他忠诚而不自我夸耀,都像此类情形。而高允的进谏之言,高宗从容静听,有时有 冲撞冒犯之处,皇帝不忍再听下去时,就让身边的人将他扶出去。遇有不便当朝劝谏的话, 高允就请求私下进见,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在屏风旁迎接并等待他。高允得到很高的礼 遇和尊敬,有时早晨进宫晚上出来,有时几日居住在宫中。 有人上书陈述治政得失,高宗察看奏章后对群臣说:“我有过失,高允经常以正直之言 当面辩论,说到我不乐意听的,都理直气壮地说,不加回避。我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天下人 不知他在规劝,这难道不是忠心吗!你们在朕左右,不曾听到一句正直的话,你们就不愧疚 吗?”于是高宗任命高允为中书令。有官吏说:“高允虽然蒙受圣上恩宠,但家里贫穷得像 百姓,妻儿都无以为生。”高宗怒道:“怎么不早说,现在被朕重用,才说出他家境贫困。” 当天,高宗来到高允家中,只有几间草屋,粗布做的被子和粗麻做的袍子,厨房中只有咸菜 而已。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习惯称之为“令公”。于是“令公”之号传遍四方。 高宗去世,显祖居住在守丧的地方,乙浑专权独揽朝政,图谋危及国家。太后杀了他,召请 高允到朝廷参与谋断大事。高允说:“我听说筹划治国大业,必须以教育和培养为先导。请 在郡府兴建学校。录用博士应是博通涉猎儒家经典、世代忠贞清白、能为人师表的人,学生 挑选郡府中家世清白、品行美好谨慎、能遵循礼教的人。”显祖听从了他的意见。郡府成立 学校,就是从此开始的。高允秋季巡视疆界,询问百姓疾苦。到了邵县,发现邵公庙塌毁而 未重新修建,于是说:“邵公的贤德,使之受损毁又(不修复)对它不尊敬,行善的人还敬 仰什么呢。”于是上表使皇帝知晓并(请求)修复邵公庙。之后,鼓励百姓学习问业,风俗 教化很是盛行。后来高允因年老多病,屡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皇帝不许可。高允去世,年 98 岁,谥号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