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14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授课教师:张传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必备知识梳理: 2.通过课中必备知识架构、备考能力提升和课后典型试题精练环节,提高学生在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 与建构、反思与评价、辨识与判断五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3.通过课中典型例题讲练、时政热点链接和课后典型试题精练环节,加强情景设计,聚焦时代主题,突显学科素 养,弘扬核心价值。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承接上一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作用与发展,具体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本单元以我们处在 怎样的世界为起点,我们是如何知道的,如何才能得到我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层层递进,引导我们正确看待和 处理两对关系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践第一的方法论要求。因此本 单元具有重要意义。从知识本身来看,有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 高三艺术生大多已接近成年,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且高二 阶段已学习过该知识,有一定基础。在只有几个月的复习时间压力下,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烈,渴望教 师在基础知识梳理的同时给予重难点的点拨、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上的指导、考向上的引领、关键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4.真理的特点和追求真理的历程: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完成本单元《自主预习》→教师引导完成PPT讲解 高考考向研判 必备知识 高考真题 考向研判 2021广东卷·T15 2021.全国乙.T23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2021.全国甲.T23 往年,依托名人名言、彦语典 2020.全国2,T21 2020全国3.T21题 故、科学探索与成果、热点焦 2020全国2.T23 点等背景材料,以尊重客观规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021,广东卷.T12 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物质与 意识的能动作用 2019.全国1·T40 意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客观 一切从实际础发 2021.全国甲.T23 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实 2019全国1·T21 践与认识的关系、一切从实际 出发等知识,进行核心价值、 2021广东卷T152020.全国1.T22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021全国乙·T192020全国2.T22 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考 2021全国甲.T402020全国1:T40 查。 2019.全国2.T232019.全国3.T23 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 2021广东卷.T16 2021全国乙·T21 择题为辅。 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认识的 2020全国1.T21 反复性 2020全国2:T23 2020全国3·T22 二、必备知识架构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14 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授课教师:张传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必备知识梳理; 2.通过课中必备知识架构、备考能力提升和课后典型试题精练环节,提高学生在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 与建构、反思与评价、辨识与判断五个方面的关键能力; 3.通过课中典型例题讲练、时政热点链接和课后典型试题精练环节,加强情景设计,聚焦时代主题,突显学科素 养,弘扬核心价值。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承接上一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作用与发展,具体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本单元以我们处在 怎样的世界为起点,我们是如何知道的,如何才能得到我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层层递进,引导我们正确看待和 处理两对关系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和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践第一的方法论要求。因此本 单元具有重要意义。从知识本身来看,有一定难度。 【学情分析】 高三艺术生大多已接近成年,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能力,且高二 阶段已学习过该知识,有一定基础。在只有几个月的复习时间压力下,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烈,渴望教 师在基础知识梳理的同时给予重难点的点拨、知识体系的构建、方法上的指导、考向上的引领、关键能力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2.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3.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4.真理的特点和追求真理的历程;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完成本单元《自主预习》→教师引导完成 PPT 讲解 一、高考考向研判 二、必备知识架构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14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探索世界与道求真理 探究世界 把握思维 求索真理 物质的 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 的本质 的特点 是认识 真理的特点 是 过 求是 的 与时俱进 目然界是物质的 类社会是物质的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 利用规律 客观存在的反映 能动地认识世界 能动地改造世界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具体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认识其有反复性 认识具有无性 武识具有上升性 求直务实 的唯 ·唯物论 ,认识论 深别大季附属中手 三、备考能力提升 先呈现例题再教师讲解,目的是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效果,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2020·全国Ⅱ)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 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考查意图】情景设计:简单情景关键能力:推理与论证 【解析】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但并不是认识世界就能改造世界,因而“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 的”说法错误,①错误。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这说明掌握 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也说明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人们可以在 尊重、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于人类,④错误。故选C项。 提升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别提示】①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 ②规律≠现象,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规律而需要思维的眼睛才能得到。 ③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 ④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⑤规律≠定律、规则、法律、规定等,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映。 ⑥人们可以认识/发现/遵循/把握/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发明/改造/消灭规律。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特别提示】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①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②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14 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三、备考能力提升 先呈现例题再教师讲解,目的是检查学生自主预习效果,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2020·全国Ⅱ)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原因在于尊重规律。这说明 ①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 ③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 ④按规律办事就不能改变其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考查意图】情景设计:简单情景 关键能力:推理与论证 【解析】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但并不是认识世界就能改造世界,因而“认识规律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 的”说法错误,①错误。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这说明掌握 和尊重规律才能避免主观盲动,也说明根据规律特点利用规律才能造福人类,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人们可以在 尊重、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于人类,④错误。故选 C 项。 提升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 (1)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别提示】①规律是联系,但并非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只有同时满足四个条件的联系才是规律。 ②规律≠现象,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为现象,而规律而需要思维的眼睛才能得到。 ③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 ④规律并非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⑤规律≠定律、规则、法律、规定等,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映。 ⑥人们可以认识/发现/遵循/把握/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变/发明/改造/消灭规律。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特别提示】A.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①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②是指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是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14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是否存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发挥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发 挥作用。 B.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发挥作用的规律。 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一种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 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 客观的。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发挥主观能动性 (1)含义: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A.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B.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2)原理及方法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 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 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联系 (1)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 条件。 【特别提示】 A.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B.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C.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 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021·全国甲·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植 树造林、防沙治沙、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长 期快速发展也积累下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 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提出了坚持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 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时代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 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善。我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推动 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12分) 【考查意图】情景设计:复杂情景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探究与建构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14 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是否存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发挥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发 挥作用。 B.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发挥作用的规律。 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不能由人的主观意志任意改变。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规律是一种必然联系,说明它是铁的法则,具有强制性。人们 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同规律背道而驰,否则,就一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有力地证明了规律是 客观的。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这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2.发挥主观能动性 (1)含义: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A.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B.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C.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 (2)原理及方法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 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 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联系 (1)联系: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 条件。 【特别提示】 A.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B.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 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C.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 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021·全国甲·T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植 树造林、防沙治沙、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经济长 期快速发展也积累下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着眼于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直面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保护和生态 建设经验,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顺天时,量地利”等生态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提出了坚持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 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破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时代难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引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 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善。我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推动 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12 分) 【考查意图】情景设计:复杂情景 关键能力:分析与综合、探究与建构 【参考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14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研究破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题中形成、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证实了这一思想的真理性和实践价值。 【解析】本题属于说明类题型。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三个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结合材 料可以确定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实践的决定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结 合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的知识要点与试题材料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在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研究破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题中形成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证实了这一思想的真理性和实践价值。 提升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提升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概念解读: 1.实践。 A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B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3基本)+教育、艺术、体育等(其他形式) C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认识。 A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从程度划分有感性认识【不是事物的现象(客观),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主观)】和理性认识【不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客观),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主观)】之分,从性质划 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B.意识、认识、直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意识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与物质概念对应,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归属 唯物论) 认识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过程,又指反映结果,与实践对立。 有正确和不正确之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归属认识论) 区别 真理 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理论是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樱括和总结所形成的某一领域的 理论 知识体系,它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不正确的理论。不形成体系的认识不成 为理论 科学理论 科学理论是正确的理论 它们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主观的东西,是第二性的,它们统一于实践;它 联系 们的内容都是客观的,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论、真理、科学理论都属于人们的认 识,科学理论是正确皈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理论,是真理性的认识, 深剂大苹附属中手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14 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研究破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题中形成、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证实了这一思想的真理性和实践价值。 【解析】本题属于说明类题型。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唯物论的相关知识,三个关键词:实践、认识、真理,结合材 料可以确定解答本题的知识角度主要是实践的决定作用,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 知识角度:联想主干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结 合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的知识要点与试题材料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在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研究破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难题中形成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新时代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证实了这一思想的真理性和实践价值。 提升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14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提升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特别提示:实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 来源 践是认识发展 作用中才能实现。 的(根本非雕 一)动力 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产生);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 动力 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宫);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特别提示:认识 的目的≠认识的 检验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直接任务(获得 标准 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质是实践结果检验) 真理)≠根本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不为实践服经 务(由感性认识 目的 上升到理性认识, 的认迟没有任回实际息义。一切科学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回到实践, 透过现意抓住事 为改造世界服务 物的本质和规律) 深则大手附属中手 提升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区分: 来源: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体现认识从无到有的过程; 动力:前提是已经有了认识,强调认识由浅入深、由旧到新,深化、拓展和向前推移的发屉过程; 标准:验证认识的真伪; 目的:强调认识的作用和价值: 四、时政热点链接-一-一双减政策 (一)背景介绍 “双减” 政策 20以年5月以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 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 202以年7月24日,为持续规范校外培训川(包括线上培训川和线下培训), ,有效减轻义务教有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 培训负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贫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意见》提出,线上培圳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 律的不良学习方法。《意见》要求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川(包括线上培川和线下培),有效减 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对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释放了言造良好教育 生态的信号。 202以年7月3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通知》,明确义 务教育阶段校外培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 0a年8月11日,从教育部网站获悉,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 度每半月通报一次。通报重点是各地作业时间达标学校情况、课后服务时间达标学校情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情况、 违规培训广告查处情况和群众举报问题线索核查情况等。 2021年8月30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介绍秋季学期中小学教有数学工作时表示,2021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 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新学期开学后,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均衡编班的法律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 重点班,切实做到均衡配置师资力量。 0以年10月19日,教育部石开全国“双减”试点地区工作推进会,会议要求,各试点地区要立足当地实际,针对需要 抓紧研究出台相关细化政策,为基层抓落实做好保障。攻坚克难要有新突破,落实好“双减”政策要求,做好学科类培 训圳机构“营改非”“备改审”、实行政府指导价,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课后服务经费保障等工作,在关键环节取得实 质性突破。 深列大学附属中学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14 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四、时政热点链接----双减政策 (一)背景介绍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14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2021年11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广电 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其中提出目标要求:严格落实有关政策文件要求,不 区分学科类、非学科类,要确保做到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网络平台以及公共场所、居民区等线上线下空间不刊登、 不播发面向中小学(含幼儿园)的校外培训广告。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对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网络平台以及公共 场所、居民区等线上线下空间校外培训广告开展全面排查,请理存量、杜绝增量。要综合运用舆论引导、企业自律、 行业管理、市场准入、监管执法、社会共治等多种手段,确保“双减”政策要求落实到位。 2021年11月15日消息,教育部日前印发《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圳项目分类鉴别指南》。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各地抓 好落实,从严把关,进一步压减和规范学科类培训,确保“双减”工作取得实效。 2021年12月,微信团队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微信关于规范校外培训内容发布和传播的合规指引”。其中要求:不得 在微信平台发布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圳机构的推广性、诱导性内容,以及 不得利用微信平台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违规开展学科类和非学科类校外培圳。 2021年12月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总体情况和“双减”工作有关情况。教 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在落实“双减”工作中,校内减负提质是根本之策。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教 育部指导学校强化“三个提高”:即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双减”工作 取得明显成效。 2022年1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认真做好赛假期间“双减”工作的通知》。 2022年2月8日,教育部在其官网发布了2022年的工作要点,共有35项。“双减”依然是教育部2022年工作中的“重中 之重” ,教育部特别提出要指导各地对于非学科类培训川机构的区分,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 野蛮生长。 2022年3月,教育部、中央编办、民政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对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 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试行)》进行了修订,印发了新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进一步健全面 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管理制度,坚持素质教育导向,更好地发挥竞赛活动的育人功能。 深州大手附属中手 (二)典型例题 (模拟训练)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 良好生态,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 【参考答案】 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受主 负担的意见》简称为“双减”政策。主要是指两方 客体条件的限制。受立场、知识水平、认识角度、 面的内容:“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减轻学 思维方式等影响,人们对双诚政策认识不一;客 生校外培训负担”。对于“双减” 一些家长表达 【观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双减政策落地 了自己的焦虑:“以前还说不要让孩子输到起跑线 上,现在没有考试和测验都不知道起跑线在哪里 后孩子的学业情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呈现。 了?”双减政策落地,各地各校强化“三个提高”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即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提高课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双减政策落地后 堂教学质量,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推动“双 1提高了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实践 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12月21日,教育部1把人们的认识与结果加以对比,使家长们认识到 发布问卷调研结果,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 了双减政策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提升了满意度, 表示满意。97.%的家长反映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表示满意,认为“能让孩子从题山考海中解放出来,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与时俱 同时也把家长解放出来了,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所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真理,在实 有的孩子可以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进行竞争,对于 1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双减政策的成效显著,实 普通家庭来说就是一大福音。 结合材科,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人们对“双减 现了预期效果,解放孩子负担的同时,提升了整 政策”落地前后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12分) 体的质量,有助于澄清人们对双减政策的认识误 深州大手船属中季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人类,需要调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的有关知识, 分析人类获得对新冠病毒的真理性认识是个过程。 第二步:回顾理论 第三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双减政策落地,各地各校强化“三个提高”:即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提高课堂教 学质量,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家长对“双减”由焦虑到满意的转变→可联 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有效信息②:对于“双减”,一些家长表达了自己的焦虑,“双减”的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显现→可联系认识的反 复性。 有效信息③:截止调研,双减政策的成效显著,孩子作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家长对“双减”完成由焦虑到满意的转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14 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二)典型例题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人类,需要调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的有关知识, 分析人类获得对新冠病毒的真理性认识是个过程。 第二步:回顾理论 第三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双减政策落地,各地各校强化“三个提高”:即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提高课堂教 学质量,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推动“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家长对“双减”由焦虑到满意的转变→可联 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有效信息②:对于“双减”,一些家长表达了自己的焦虑,“双减”的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显现→可联系认识的反 复性。 有效信息③:截止调研,双减政策的成效显著,孩子作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家长对“双减”完成由焦虑到满意的转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14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变一可联系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双减政策落地后提高了作 业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把人们的认识与结果加以对比,使家长们认识到了双减政策的科学性与实效 性,提升了满意度,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得分点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受立场、知识水平、认识角度、思维方 式等影响,人们对双减政策认识不一,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的学业情况需要在 实践中进一步呈现。 得分点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 与发展真理+双减政策的成效显著,实现了预期效果,解放孩子负担的同时,提升了整体的质量,有助于澄清人们 对双减政策的认识误区
深大附中高三艺术生备考 第 14 课时 《生活与哲学》单元教学设计 变→可联系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双减政策落地后提高了作 业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把人们的认识与结果加以对比,使家长们认识到了双减政策的科学性与实效 性,提升了满意度,推动了认识的发展。 得分点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人的认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受立场、知识水平、认识角度、思维方 式等影响,人们对双减政策认识不一,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的学业情况需要在 实践中进一步呈现。 得分点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 与发展真理+双减政策的成效显著,实现了预期效果,解放孩子负担的同时,提升了整体的质量,有助于澄清人们 对双减政策的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