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考试卷答案 1.A(B跬誉kui:C脊骨j:D轻蔑mie) 2.B(A一片哗然:许多人吵吵嚷嚷,表示对听到的或看到的事物反感不满。B买椟还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C感同身受: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D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它的陈述对象是“技艺”,这里用来陈述“听 陈述对象用错。) 3.D(A“学不可以已”出自《劝学》:B苏轼字子瞻:C《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 记》的第一篇。) 4.C(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5.C(A取独/宾前标志;B对于/从:C连词,表转折:D助词,表推测/代词,那) 6.D(A形容词用作名词:B数词用作名词:C名词作状语:D名词用作动词。) 7.B(A定语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C被动句:D状语后置句) 8.D.双线结构,明线是华家,暗线是革命者夏家 9.(1)阿Q(2)孔乙己(3)九斤老太 10.“母亲”是一个恕敌、修善的驯良百姓形象。(2分)鲁迅借母亲的形象针砭社会现状 旧中国,这样的百姓太多太多了。正是这样驯良的百姓,才助长了统治者的凶恶气焰,使 得凶暴者更加凶暴,软弱者更加软弱。(1分)鲁迅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弱小的百 姓,革命者必须呐喊:只有呐喊,才有可能唤醒沉睡的人们,换取渴望中的平等和自由。 11.B12.C13.C 14.(1)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 晚呢 (2)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3)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4)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5)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5.上阕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1分)营造了一个夜深 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1分)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1分)下阕“寂 寞沙洲冷”寓情于景,(1分)宁愿选择求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也透露出作者贬谪黄州时 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1分) 16.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 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 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
月考试卷答案 1.A (B 跬誉 kuǐ;C 脊骨 jǐ;D 轻蔑 miè) 2.B(A 一片哗然:许多人吵吵嚷嚷,表示对听到的或看到的事物反感不满。B 买椟还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C 感同身受: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D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它的陈述对象是“技艺”,这里用来陈述“听”, 陈述对象用错。) 3.D(A “学不可以已”出自《劝学》;B 苏轼字子瞻;C《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 记》的第一篇。) 4.C(属:致意,引申为劝酒。) 5.C(A 取独/宾前标志;B 对于/从;C 连词,表转折;D 助词,表推测/代词,那) 6.D(A 形容词用作名词;B 数词用作名词;C 名词作状语;D 名词用作动词。) 7.B(A 定语后置句;B 宾语前置句;C 被动句;D 状语后置句) 8.D.双线结构,明线是华家,暗线是革命者夏家。 9.(1)阿 Q(2)孔乙己(3)九斤老太 10.“母亲”是一个恕敌、修善的驯良百姓形象。(2 分)鲁迅借母亲的形象针砭社会现状。 旧中国,这样的百姓太多太多了。正是这样驯良的百姓,才助长了统治者的凶恶气焰,使 得凶暴者更加凶暴,软弱者更加软弱。(1 分)鲁迅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弱小的百 姓,革命者必须呐喊;只有呐喊,才有可能唤醒沉睡的人们,换取渴望中的平等和自由。 (1 分) 11.B 12.C 13.C 14.(1)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 晚呢? (2)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3)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4)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5)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15.上阕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1 分)营造了一个夜深 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1 分)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1 分)下阕“寂 寞沙洲冷”寓情于景,(1 分)宁愿选择求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也透露出作者贬谪黄州时 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1 分) 16.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借写缥 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 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故无枝可栖)
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 随波逐流的心境。(手法1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2分,作者心境2分) 17.(1)怅寥廓(2)挥斥方遒(3)君子生非异也(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君子不齿(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⑦)而卒莫消长也(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19.(1)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 可爱 (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 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 (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 有了波澜 (4)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 生动形象。(一点2分,三点6分) 20.(1)为了深化文章主题。“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 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 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 (3)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 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 聚的妙处。(每点2分,共6分) 21.D(“就创作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 22.AD(A“最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D“二者的地位与作用同等重要”错(答对一项2 分,答对两项给4分) 23.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 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②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 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③海纳百 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 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 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以上4点,答出一点给2分,答 出三点给6分)
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 随波逐流的心境。(手法 1 分,对于该句的解释分析 2 分,作者心境 2 分) 17.(1)怅寥廓(2)挥斥方遒(3)君子生非异也(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君子不齿(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7)而卒莫消长也(8)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18.D 19.(1)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映衬出童心的天真 可爱。 (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 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 (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 有了波澜。 (4)运用拟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 生动形象。(一点2 分,三点6 分) 20.(1)为了深化文章主题。“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我”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 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为了丰富文章内容。“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 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 (3)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 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 聚的妙处。(每点2 分,共6分) 21.D(“就创作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于文无据) 22.AD(A“最重要的转折”依据不足;D“二者的地位与作用同等重要”错(答对一项 2 分,答对两项给 4 分) 23.①优越的教育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求学于名校,受教于名师,结交名流贤达,是 徐志摩学有所成的重要原因。②具有远大的抱负。改造中国社会,使中国走向民主、独立 与富强的宏愿,是徐志摩研究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投身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③海纳百 川的学术素养。法律、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专业训练,再加上努力好学,勤奋热情, 使他具有与众不同的视野与眼光。④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创办新月社,主编《新月》杂 志,使五四精神得以赓续,也使新月社产生了广泛影响。(以上 4 点,答出一点给 2 分,答 出三点给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