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提高练习题 、基础精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焚身()贪婪()神龛( )食盒( 结缘 )椽子( )斡旋 )輸林 燎原( )瞭望() 2.下面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比较好? ①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 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②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垂珠联珑的朱门也早已褪 色了,只是那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 3.下面是一位语文老师出的作文试题,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冬去春来,花落花开,我们的年龄在增长,我们的情感在丰富,我们对 生活的理解在深入。回首过去,有多少成功的喜悦,多少失败的痛苦,多少 期盼与憧憬,多少苦闷与()。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感悟,一定能使你的文 章更加充实。 (1)在括号处填写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的名字,这个词 语是 (2)这段文字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是_ (3)找出一个病句,并且改正。 4.仿照句①,在横线上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内容要能推出句②的观点。 ①无论是批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遍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 的李时珍, ,②他们的经 历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B组 5.下面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4、《灯 笼》提高练习题 一、基础精练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焚.身( ) 贪婪.( ) 神龛.( ) 食盒.( ) 结缘.( ) 椽.子( ) 斡.旋( ) 翰.林( ) 燎.原( ) 瞭.望( ) 2.下面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你觉得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比较好? ①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 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②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垂珠联珑的朱门也早已褪 色了,只是那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一位语文老师出的作文试题,阅读后按要求答题。 冬去春来,花落花开,我们的年龄在增长,我们的情感在丰富,我们对 生活的理解在深入。回首过去,有多少成功的喜悦,多少失败的痛苦,多少 期盼与憧憬,多少苦闷与( )。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感悟,一定能使你的文 章更加充实。 (1)在括号处填写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的名字,这个词 语是________。 (2)这段文字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是____________。 (3)找出一个病句,并且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句①,在横线上写两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内容要能推出句②的观点。 ①无论是批阅十载完成《红楼梦》的曹雪芹,还是遍尝百草写成《本草纲目》 的李时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他们的经 历都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B组 5.下面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散文诗,经过文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开拓,终于水到渠成,成为常见 的一种文学形式。 B.近十年来,我天南地北地跑了不少地方 C.强化奥论监督力度,使不法分子感到人言可畏。 D.相敬如宾是朋友交往起码的一条原则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学们,你是否听到过这句格 言?是啊,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其实也能体现出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 质。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具体情景,想一想,到底该怎么说为好呢?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 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 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 7标序号的四句话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不必抄录原句)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 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③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 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④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 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 动 (1)第句,修改意见 (2)第句,修改意见 8.(2017天津中考)综合性学习。 最近五年,天津地铁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方便快捷的地铁已经融入了市民 的生活。为此,某班同学开展了以“快速发展的天津地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第(1)(2)题。 材料一天津首条地铁于1984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运营,至2016年12月,天 津地铁共有5条运营线路。2017年年底地铁5号线全线建成并网后,城市轨道交 通将覆盖11个行政区,一张四通八达的地铁网正在形成。 材料二地铁改变了人们对距离的理解,几公里几分钟即到;地铁改变了人们对 城市的认知,看似遥远的郊区快速直达;地铁改变了市民对生活的期待,节省出
A.散文诗,经过文学家们的不断创造和开拓,终于水到渠成 ....,成为常见 的一种文学形式。 B.近十年来,我天南地北 ....地跑了不少地方。 C.强化舆论监督力度,使不法分子感到人言可畏 ....。 D.相敬如宾 ....是朋友交往起码的一条原则。 6.“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学们,你是否听到过这句格 言?是啊,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其实也能体现出他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 质。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具体情景,想一想,到底该怎么说为好呢? 音乐课上,师生正在欣赏四川民歌《川江号子》,忽见一学生埋头大睡,老 师叫醒他说:“你怎么把《川江号子》听成了‘摇篮曲’?”学生面带愧色, 却不失幽默地自我解嘲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老师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那位学生,你解嘲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标序号的四句话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不必抄录原句)。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 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③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 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④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 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 动。 (1)第 句,修改意见: 。 (2)第 句,修改意见: 。 8.(2017 天津中考)综合性学习。 最近五年,天津地铁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方便快捷的地铁已经融入了市民 的生活。为此,某班同学开展了以“快速发展的天津地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活动。下面是某同学为活动搜集的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第(1)~(2)题。 材料一 天津首条地铁于 1984 年 12 月 28 日正式通车运营,至 2016 年 12 月,天 津地铁共有 5 条运营线路。2017 年年底地铁 5 号线全线建成并网后,城市轨道交 通将覆盖 11 个行政区,一张四通八达的地铁网正在形成。 材料二 地铁改变了人们对距离的理解,几公里几分钟即到;地铁改变了人们对 城市的认知,看似遥远的郊区快速直达;地铁改变了市民对生活的期待,节省出
行时间,让人们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材料三天津市地铁客运量统计表 客运量最大日客流 2012 座2.11亿4万 2013 FP43亿声万 2014 99亿108.07万 2015 .0亿1.61万 库.08亿|12万 课外阅读 月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 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宅旁、篱下、林中、 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 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 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 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 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 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 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讲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 仿佛从士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 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
行时间,让人们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材料三 天津市地铁客运量统计表 年 份 年客运量 (人次) 最 大 日 客 流 量(人次) 2012 年 1.11 亿 64 万 2013 年 2.43 亿 102 万 2014 年 2.99 亿 108.07 万 2015 年 3.01 亿 111.61 万 2016 年 3.08 亿 112 万 二、课外阅读 二月兰 季羡林 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我在燕园里已经住了四 十多年,最初我并没有特别注意到这种小花,直到前年,宅旁、篱下、林中、 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 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自从意识到二月兰存在以后,一些同二月兰有联系的回忆立即涌上心头。 原来很少想到的事情,现在想到了;原来认为十分平常的琐事,现在显得十分 不平常了。我一下子清晰地意识到,原来这种十分平凡的野花竟在我的生命中 占有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回忆的丝缕是从楼旁的小土山开始的。这种野花碰到小年,只在小山前 后稀疏地开上那么几片。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二月兰仿佛发了狂。 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讲得真是无比地奇妙。二月兰一“怒”, 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 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
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 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已多 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 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 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 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 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钟的清 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 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 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 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 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 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 到无边的寂客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 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 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 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 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 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 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 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搁,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 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
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的。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一 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人自己多 情,又把情移到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花当然“不语”了。如果花真“语” 起来,岂不吓坏了人!这些道理我十分明白。然而我仍然把自己的悲欢挂到了 二月兰上。 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 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 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 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 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 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 二月兰丛里看到它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 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虎子和咪咪也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 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 到无边的寂寥和凄凉。 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 己开花。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 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管制劳动 改造,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 去“批斗”,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笑对春风。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 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德华他们,在每人每月只能 得到恩赐十几元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婉如和延宗 也尽可能地多回家来。我的小猫憨态可掬,依偎在我的身旁。所有这一些极其 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到了今天,否极泰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
言辞,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 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 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 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 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 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看见我这 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 汉。 A组 9.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二月兰开放的情景,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 的身影。从作者对二月兰的描写中,你看到了先生人格的几个侧面? 10.“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作适当分析。 11.作者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 些最平凡而又最亲切的瞬间。请你概述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展现真情、真思于情景相融之中,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的艺 术境界。 B.作者借二月兰点染自己的悲欢,感叹大自然的永恒无穷和人生的短暂 表达了人们要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C.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复等修辞方法。 D.从这篇散文看,作者的语言特色是十分重视在淳朴恬淡、天然本色中追 求一种绚丽的美的。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
言辞,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虽然德华还在,延宗还在。 可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 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按说我早已到了“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年龄,应该超脱一点了。然而在离 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 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 辨了。我想得到答复,走上了每天必登临的小山,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看见我这 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却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 汉。 A组 9.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二月兰开放的情景,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 的身影。从作者对二月兰的描写中,你看到了先生人格的几个侧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作适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回首往事,浮现于眼前的并不是那些所谓最辉煌的时刻,而是那 些最平凡而又最亲切的瞬间。请你概述作者想到了哪些人和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真情、真思于情景相融之中,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思的艺 术境界。 B.作者借二月兰点染自己的悲欢,感叹大自然的永恒无穷和人生的短暂, 表达了人们要自强不息的思想感情。 C.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复等修辞方法。 D.从这篇散文看,作者的语言特色是十分重视在淳朴恬淡、天然本色中追 求一种绚丽的美的。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
元稹读书 元稹,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 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 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 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 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 此,人皆叹之。 【注释】外兄:表兄。 A组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取而疾走( (2)但闻书声不绝( (3)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 (4)反长安( 14.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 15.下列加点字与“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 公亦以此自矜C.徐以杓酌油沥之D.投 以骨 组 16.小敏和小宇对元镇“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 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丶敏:元镇这种迫切学习知识的 精神真是让人敬佩啊。 小宇:热爱学习是好事,但是他 这种做法根本就是偷窃
元稹读书 元稹,长安人也。家贫,不能从师,彼时无书,尝取旁舍儿书,避人窃诵。 从外兄 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 岁,于邻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而叱之,责往田则携至田 畦踞高阜而诵,但闻书声不绝,遂毕身不忘。久之,反长安,与诸儒以时文名 天下。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入则秉烛达旦。其精勤若 此,人皆叹之。 【注释】外兄:表兄。 A组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取而疾走. ( ) (2)但.闻书声不绝( ) (3)镇自小至老手不释.书( ) (4)反.长安 ( ) 14.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责 往 田 则 携 至 田 畦 踞 高 阜 而 诵。 15.下列加点字与“出则以骡马捆书自随”句中“以”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公亦以.此自矜 C.徐以.杓酌油沥之 D.投 以.骨 B组 16.小敏和小宇对元镇“取旁舍儿书”和“见《诗经》,取而疾走”的做法 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灯笼》参考答案 1. fen lan kan he yuan chuan wo han liao liao 2.第①句在表达上对比明显,重点抒发对堂姊家家道中落、世事 变迁的感慨;第②句把情感的重点落在了对“官衔灯”的关注上。比 较两个句子,还是第①句的表达更加简洁流畅,抒情更加具体明确。 3.(1)彷徨(②2)排比(3)最后一句。改正: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感悟, 你的文章一定能更加充实 4.示例:抑或是摆设茶摊聊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更有走 遍神州编撰《水经注》的郦道元5.B6.(1)你怎么在课堂上睡觉了 呢?(②)我是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我已被《川江号子》倾倒了 7.(1)③将“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改为“我校在‘书香校园’活动 中”(或:在“被”前加“我校”)(2)④删去“为宗旨” 8(1)材料二(2)四通八达的地铁网正在形成客运量逐年增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9.①逆境中巍然屹立;②一切顺其自然;③有自己的悲欢和真情。(答 出两点即可)10.形散: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人情世间,信手拈来, 娓娓动听,逸趣横生。神不散:以二月兰为线索,一线贯穿。11. 老祖采荠菜;婉如匆匆而去的身影;虎子和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 文革”遭劫难,成了“不可接触者”;“文革”后,成为“极可接 触者”。12.B13.(1)跑(2)只(3)放下(4)同“返”,返回 14.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 15.B 16.示例一:我同意小宇的说法。爱读书固然是好事,但他这种行为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元镇因为自己家贫无书就去偷邻家的书, 这是不可取的。偷窃是道德问题,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偷窃的借口, 学知识之前先要学会做人。示例二:我同意小敏的看法。这种做法 充分体现了元镇的好学,他偷窃别人的书是为了学习,而且他的家庭 也确实非常贫困,这是万般无奈之下的行为,情有可原。 【参考译文】元镇是长安人。(他)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 又没有书籍,曾经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他)从表 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 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 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元镇)十岁时,在邻家药笼中
《灯笼》参考答案 1.fén lán kān hé yuán chuán wò hàn liáo liào 2.第①句在表达上对比明显,重点抒发对堂姊家家道中落、世事 变迁的感慨;第②句把情感的重点落在了对“官衔灯”的关注上。比 较两个句子,还是第①句的表达更加简洁流畅,抒情更加具体明确。 3.(1)彷徨 (2)排比 (3)最后一句。改正: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感悟, 你的文章一定能更加充实。 4.示例:抑或是摆设茶摊聊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 更有走 遍神州编撰《水经注》的郦道元 5.B 6.(1)你怎么在课堂上睡觉了 呢? (2)我是被这优美的音乐陶醉了,我已被《川江号子》倾倒了。 7.(1)③ 将“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改为“我校在‘书香校园’活动 中”(或:在“被”前加“我校”) (2)④ 删去“为宗旨” 8.(1)材料二 (2)四通八达的地铁网正在形成,客运量逐年增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9.①逆境中巍然屹立;②一切顺其自然;③有自己的悲欢和真情。(答 出两点即可) 10.形散: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人情世间,信手拈来, 娓娓动听,逸趣横生。神不散:以二月兰为线索,一线贯穿。 11. 老祖采荠菜;婉如匆匆而去的身影;虎子和咪咪在二月兰丛里嬉戏; “文革”遭劫难,成了“不可接触者”; “文革”后,成为“极可接 触者”。 12.B 13.(1)跑 (2)只 (3)放下 (4)同“返”,返回 14.责往田/则携至田畦/踞高阜而诵。 15.B 16.示例一:我同意小宇的说法。爱读书固然是好事,但他这种行为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元镇因为自己家贫无书就去偷邻家的书, 这是不可取的。偷窃是道德问题,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偷窃的借口, 学知识之前先要学会做人。 示例二:我同意小敏的看法。这种做法 充分体现了元镇的好学,他偷窃别人的书是为了学习,而且他的家庭 也确实非常贫困,这是万般无奈之下的行为,情有可原。 【参考译文】元镇是长安人。(他)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 又没有书籍,曾经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他)从表 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 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 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元镇)十岁时,在邻家药笼中
见到《诗经》,拿起(它)就快速地跑了。(他的)父亲看见了,很生气 地训斥他,督促(他)到田地里去,(元镇)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 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只听到读书声不断,于是终身 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元镇)返回长安,同诸儒凭借八股文而闻名 天下。元镇从小到老手不放下书卷,出门用骡马驮书跟随,回家秉烛 夜读至天明。他的勤奋就像这样,人们都对此表示赞叹
见到《诗经》,拿起(它)就快速地跑了。(他的)父亲看见了,很生气 地训斥他,督促(他)到田地里去,(元镇)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 里,蹲在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只听到读书声不断,于是终身 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元镇)返回长安,同诸儒凭借八股文而闻名 天下。元镇从小到老手不放下书卷,出门用骡马驮书跟随,回家秉烛 夜读至天明。他的勤奋就像这样,人们都对此表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