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 ia) ●是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处 于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地位。 ●是硬骨鱼类中的古总鳍鱼类在泥盆纪晚期演 化而来。 ●属于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水 02栖向陆栖的转变,各大系统基本具备了陆生脊 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脱离水环境而生 。●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3大类
第18章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l是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处 于从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地位。 l是硬骨鱼类中的古总鳍鱼类在泥盆纪晚期演 化而来。 l属于四足类中的低等类群,初步完成了由水 栖向陆栖的转变,各大系统基本具备了陆生脊 椎动物的结构模式,但仍不能脱离水环境而生 活。 l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3大类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 ia) 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次从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进化中的一个重大事 件。因之,陆生脊椎动物构成四足类 ( tetr apods)的动物类群。 妆大约在古生代泥盆纪末期(距今约三亿年前), 某些具有肺的古代总鳍鱼类尝试登陆并获得成 功。这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 件
第18章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第一节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从水生到陆生是脊椎动物进化中的一个重大事 件。因之,陆生脊椎动物构成四足类 (tetrapods)的动物类群。 大约在古生代泥盆纪末期(距今约三亿年前), 某些具有肺的古代总鳍鱼类尝试登陆并获得成 功。这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 件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 ia) 1.水、陆环境的差异 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充足 收水的密度比空气大 々水温的恒定性 々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2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々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A在陆地繁殖。 心汝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适应于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第18章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1. 水、陆环境的差异 空气含氧量比水中充足 水的密度比空气大 水温的恒定性 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2.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 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在陆地繁殖。 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需的温度条件。 适应于陆生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 ia) +3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系性 初步适应性:基本上解决了在陆地运动、呼吸空气、适宜于陆生 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这是通过发展新的结构以 及对旧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加以改造而实现的。例如感知声波装 中明用甲*骨)÷建相类的单借演的。这 不完善性:肺呼吸尚不足以承担陆上生活所需的气体代谢的需要, 必须以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未能解决在陆地生活防止体 内水分蒸发问题(皮肤防止蒸发的抗透水性与两栖类的皮肤呼吸 完全对立);在陆地繁殖问题(卵必须在水内受精、幼体在水中发 育、完成变态以后上陆),因而未能彻底地摆脱“水”的束缚,只 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水栖。 皮肤的透性使两栖类在盐度高的地区(例如海水)生活困难因而 它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分布狭窄的一个类群
第18章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3.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系性 初步适应性:基本上解决了在陆地运动、呼吸空气、适宜于陆生 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这是通过发展新的结构以 及对旧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加以改造而实现的。例如感知声波装 置中的听骨(耳柱骨),就是由相当于鱼类的舌颌骨演变来的。这 种“废物利用”的方式在脊椎动物演化历史上几乎随处可见。 不完善性:肺呼吸尚不足以承担陆上生活所需的气体代谢的需要, 必须以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未能解决在陆地生活防止体 内水分蒸发问题(皮肤防止蒸发的抗透水性与两栖类的皮肤呼吸 完全对立);在陆地繁殖问题(卵必须在水内受精、幼体在水中发 育、完成变态以后上陆),因而未能彻底地摆脱“水”的束缚,只 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水栖。 皮肤的透性使两栖类在盐度高的地区(例如海水)生活困难因而 它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分布狭窄的一个类群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 ia) 第二节主要特征 变温。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辅以皮肤呼吸。 皮肤裸露,岀现轻微角质化。 2)具典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趾型四肢,脊柱出现了颈推和荐椎的分 化。 汝心脏的心房出现分隔,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2A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具有犁鼻 原脑皮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皮肤较薄,由多层细胞组成的表皮和真皮组成 4妆皮肤表面失去了骨质鳞(最早的两栖类坚头类体表有骨质板,无足目的蚓 螈(〔 Caecilia)真皮内还保留残余的骨质鳞片),其他保护结构还未出现, 处于裸露状态
第18章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第二节 主要特征 变温。 幼体以鳃呼吸,成体以肺呼吸,并辅以皮肤呼吸。 皮肤裸露,出现轻微角质化。 具典型的陆生脊椎动物的五指(趾)型四肢,脊柱出现了颈椎和荐椎的分 化。 心脏的心房出现分隔,血液循环为不完全双循环。 出现中耳和在空气中传导声波的耳柱骨,具有犁鼻。 原脑皮。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经变态转为成体。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皮肤较薄,由多层细胞组成的表皮和真皮组成。 皮肤表面失去了骨质鳞(最早的两栖类坚头类体表有骨质板,无足目的蚓 螈(Caecilia)真皮内还保留残余的骨质鳞片),其他保护结构还未出现, 处于裸露状态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Esident Cornified ia 角质层 日1m Maier eland 毒腺基底层 黏滑膣 血管 Epidemis 表皮层 Chramatoch:mn ConnectS tiMy 结络组 Wela 色素组 GMod特 biophore wwth 真段 rcling myna 色素细胞 黄色素组 ocd vessels
第18章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1.1表皮和真皮 孔妆表皮轻微角质化,并已出现蜕皮现象。 表层的1~2层细胞角质化,细胞核仍存在,细胞界限明显,仍为 活细胞(这仅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分蒸发问题,因而两栖类只 能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蟾蜍的角质化程度较高,比较耐旱。真 皮较厚而致密,表现出陆生动物真皮的特征)。 12行生物 121多细胞腺体 表皮衍生大量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腺体下陷入真皮并有 管道通向表面,包括2种,一种是粘液腺( mucous gl and),分泌粘 液使皮肤保持经常湿润,这对保护皮肤并使皮肤参与呼吸有重要 24是一种浆液腺,分泌物为白色,对捕食者具有威慑作用。蟾蛛在 两眼后方有一对大毒腺,称耳后腺,是“蟾酥”(一种贵重药材 的原料
第18章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1.1表皮和真皮 表皮轻微角质化,并已出现蜕皮现象。 表层的1~2层细胞角质化,细胞核仍存在,细胞界限明显,仍为 活细胞(这仅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水分蒸发问题,因而两栖类只 能在潮湿的环境中生活。蟾蜍的角质化程度较高,比较耐旱。真 皮较厚而致密,表现出陆生动物真皮的特征)。 1.2衍生物 1.2.1多细胞腺体 表皮衍生大量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腺体下陷入真皮并有 管道通向表面,包括2种,一种是粘液腺(mucous gland),分泌粘 液使皮肤保持经常湿润,这对保护皮肤并使皮肤参与呼吸有重要 意义。另一种是毒腺(poison gland),数量较少,多分布在背部, 是一种浆液腺,分泌物为白色,对捕食者具有威慑作用。蟾蜍在 两眼后方有一对大毒腺,称耳后腺,是“蟾酥”(一种贵重药材) 的原料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 ia) 122色素细胞 表皮和真皮中的色素细胞( (chromatophores)决定动物 的体色,并可使体色随环境改变。色素细胞含有色素 颗粒,并有许多指状突起。当色素颗粒收缩聚集时体 A色变浅,色素颗粒扩展分散到细胞突起中时体色变深。 有3种色素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虹膜细胞和黄色素 细胞,它们相互配合,产生出两栖类的各种体色。体 色的改变受到光线和温度及自身内分泌的影响和调节。 次两栖类皮肤与皮下肌肉组织连接疏松,其间分布大量 02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与皮肤呼吸功能有关
第18章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1.2.2 色素细胞 表皮和真皮中的色素细胞(chromatophores)决定动物 的体色,并可使体色随环境改变。色素细胞含有色素 颗粒,并有许多指状突起。当色素颗粒收缩聚集时体 色变浅,色素颗粒扩展分散到细胞突起中时体色变深。 有3种色素细胞,包括黑色素细胞、虹膜细胞和黄色素 细胞,它们相互配合,产生出两栖类的各种体色。体 色的改变受到光线和温度及自身内分泌的影响和调节。 两栖类皮肤与皮下肌肉组织连接疏松,其间分布大量 淋巴间隙和皮下血管,与皮肤呼吸功能有关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 ia) 2不完善的肺呼吸及不完全的双循环的出现 2.1呼吸的多样化 21.1肺呼吸 2肺是两栖类成体的呼吸器官,仅是薄壁的囊,囊内壁呈现蜂窝状, 以增加与气体交换的面积(面积不大,与体表面积的比为23) 々肺囊壁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由肺动脉将回心脏的缺氧血送人肺 而由肺静脉将交换后的多氧血送出肺部返回左心房 々呼吸为咽式呼吸,其呼吸动作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将空气 压人肺部来完成。 女有内鼻孔的出现。 在喉头气管室中具有声带,这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之
第18章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2.不完善的肺呼吸及不完全的双循环的出现 2.1呼吸的多样化 2.1.1肺呼吸 肺是两栖类成体的呼吸器官,仅是薄壁的囊,囊内壁呈现蜂窝状, 以增加与气体交换的面积(面积不大,与体表面积的比为2:3)。 肺囊壁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由肺动脉将回心脏的缺氧血送人肺, 而由肺静脉将交换后的多氧血送出肺部返回左心房。 呼吸为咽式呼吸,其呼吸动作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将空气 压人肺部来完成。 有内鼻孔的出现。 在喉头气管室中具有声带,这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之一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 ia) 212皮肤呼吸 由于肺呼吸的不完善,皮肤呼吸起着重要作用。皮 肤湿润,皮下血管丰富。尤其是在冬季蛰眠期中,皮 肤呼吸对生命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213鳃呼吸 02是一些成体和所有幼体的呼吸器官。有的种类不仅 有内鳃还有外鳃,如泥螈( Necturus)成体具有3对外鳃, 其后有2对鳃裂,充分反映了两栖类的低等状态
第18章 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动物— 两栖纲 (Amphibia) 2.1.2皮肤呼吸 由于肺呼吸的不完善,皮肤呼吸起着重要作用。皮 肤湿润,皮下血管丰富。尤其是在冬季蛰眠期中,皮 肤呼吸对生命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2.1.3鳃呼吸 是一些成体和所有幼体的呼吸器官。有的种类不仅 有内鳃还有外鳃,如泥螈(Necturus)成体具有3对外鳃, 其后有2对鳃裂,充分反映了两栖类的低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