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血管生理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不论体循环或肺循环,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经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相互串联构成的血管系统,再返回心房。在体循环,供应各器官的血管相互间又呈并联关系(图4-17)。从生理功 能上可将血管分为以下几类: 胃肠 左心→主动脉 醉脉一一右心房 皮肤 骨,晋蟹 图4-17体循环各器官血管并联关系示意图 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这些血管的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 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 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大动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贮器作用
第三节 血 管 生 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不论体循环或肺循环,由心室射出的血液都流经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相互串联构成的血管系统,再返回心房。在体循环,供应各器官的血管相互间又呈并联关系(图 4-17)。从生理功 能上可将血管分为以下几类 : 图 4-17 体循环各器官血管并联关系示意图 1.弹性贮器血管 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的分支、这些血管的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左心室射血时,主动脉压升高,一方面推动动脉内的血液 向前流动,另一方面使主动脉扩张,容积增大。因此,左心室射出的血液在射血期内只有一部分进入外周,另一部分则被贮存在大动脉内。主动脉瓣关闭后,被扩张的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 缩,将在射血期多容纳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大动脉的这种功能称为弹性贮器作用
2.分配血管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对血流的阻力大,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微动脉的管壁富含平滑肌,后者的舒缩活动可使血管口径发生明显变化,从而改变对血流的 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称为毛细血管前括肌( precapillary sphincter)。它的收缩或舒张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关闭或开放,因此可决定某一时间内毛 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5.交换血管指真毛细血管。其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 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很高,成为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指微静脉。微静脉因管径小,对血流也产生一定的阻力。它们的舒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 隙内的分配情况 7.容量血管静脉和相应的动脉比较,数量较多,口径较粗,管壁较薄,故其容量较大,而且可扩张性较大,即较小的压力变化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70 容纳在静脉中。静脉的口径发生较小变化时,静脉内容纳的血量就可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压力的变化较小。因此,静脉在血管系统中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在生理学中将静脉称为容量血管。 短路血管指一些血管床中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直接联系。它们可使小动脉内的血液不经过毛细血管而直接流λ小静脉。在手指、足趾、耳廓等处的皮肤中有许多短路血管存在,它们在功 能上与体温调节有关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学问题属于血流动力学的范畴。血流动力学和一般的流体力学一样,其基本的研究对象是流量、阻力和压力之间的关系。由于血管是有弹性和可扩张的 而不是硬质的管道系统,血液是含有血细胞和胶体物质等多种成分的液体,而不是理想液体,因此血流动力学除与一般流体力学有共同点之外,又有它自身的特点。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也称容积速度,其单位通常以ml/min或L/min来表示。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称为血流速度。血液在血管流动时 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成反比
2.分配血管 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故称为分配血管。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管径小,对血流的阻力大,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微动脉的管壁富含平滑肌,后者的舒缩活动可使血管口径发生明显变化,从而改变对血流的 阻力和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量。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在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称为毛细血管前括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它的收缩或舒张可控制毛细血管的关闭或开放,因此可决定某一时间内毛 细血管开放的数量。 5.交换血管 指真毛细血管。 其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外面有一薄层基膜,故通透性很高,成为血管内血液和血管外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 指微静脉。微静脉因管径小,对血流也产生一定的阻力。它们的舒缩可影响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的比值,从而改变毛细血管压和体液在血管内和组织间 隙内的分配情况。 7.容量血管 静脉和相应的动脉比较,数量较多,口径较粗,管壁较薄,故其容量较大,而且可扩张性较大,即较小的压力变化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 60%-70% 容纳在静脉中。静脉的口径发生较小变化时,静脉内容纳的血量就可发生很大的变化,而压力的变化较小。因此,静脉在血管系统中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在生理学中将静脉称为容量血管。 8.短路血管 指一些血管床中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直接联系。它们可使小动脉内的血液不经过毛细血管而直接流入小静脉。在手指、足趾、耳廓等处的皮肤中有许多短路血管存在,它们在功 能上与体温调节有关。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学问题属于血流动力学的范畴。血流动力学和一般的流体力学一样,其基本的研究对象是流量、阻力和压力之间的关系。由于血管是有弹性和可扩张的 而不是硬质的管道系统,血液是含有血细胞和胶体物质等多种成分的液体,而不是理想液体,因此血流动力学除与一般流体力学有共同点之外,又有它自身的特点。 (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称为血流量,也称容积速度,其单位通常以 ml/min 或 L/min 来表示。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称为血流速度。血液在血管流动时,其 血流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成反比
泊肃叶( Poiseuille)定律泊肃叶硏究了液体在管道系统内流动的规律,指出单位时间内液体的流量(Q)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P-P以及管道半径r的4次方成正比,与管道的长度L成 反比。这些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Kr"/L(P-P,) 这一等式中的K为常数。后来的研究证明它与液体的粘滞度n有关。因此泊肃叶定律又可写为 Q=I(P1-P2)r/8nL 层流和湍流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方式可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类。在层流的情况下,液体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都一致,与血管的长轴平行:但各质点的流速不相同,在血管轴心处流速最快, 越靠近管壁,流速越慢。因此可以设想血管内的血液由无数层同轴的圆柱面构成,在同一层的液体质点流速相同,由轴心向管壁,各层液体的流速依次递减,如图4-18所示。图中的箭头指 示血流的方向,箭的长度表示流速,在血管的纵剖面上各箭头的连线形成一抛物线。泊肃叶定律适用于层流的情况。当血液的流速加快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生湍流。此时血液中各个质点的流 动方向不再一致,出现旋涡。在湍流的情况下,泊肃叶定律不再适用,血流量不是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而是与压力差的平方根成正比。关于湍流的形成条件, Reynolds提出一个经 Re=vDa/n 式中的v为血液在血管内的平均流速(单位为cm/s),D为管腔直径(单位为cm),o为血液密度(单位为g/cm3),n为血液沾滞度(单位为泊),Re为 Reynolds数,没有单位。一般当 e数超过2000时,就可发生湍流。由上式可知,在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滞度低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湍流 图4-18层流情况下各层血液的流速
1.泊肃叶(Poiseuilli)定律 泊肃叶研究了液体在管道系统内流动的规律,指出单位时间内液体的流量(Q)与管道两端的压力差 P1-P2 以及管道半径 r 的 4 次方成正比,与管道的长度 L 成 反比。这些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Q=Kr4 /L(P1-P2) 这一等式中的 K 为常数。后来的研究证明它与液体的粘滞度 η 有关。因此泊肃叶定律又可写为 Q=π(P1-P2)r4 /8ηL 2.层流和湍流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方式可分为层流和湍流两类。在层流的情况下,液体每个质点的流动方向都一致,与血管的长轴平行;但各质点的流速不相同,在血管轴心处流速最快, 越靠近管壁,流速越慢。因此可以设想血管内的血液由无数层同轴的圆柱面构成,在同一层的液体质点流速相同,由轴心向管壁,各层液体的流速依次递减,如图 4-18 所示。图中的箭头指 示血流的方向,箭的长度表示流速,在血管的纵剖面上各箭头的连线形成一抛物线。泊肃叶定律适用于层流的情况。当血液的流速加快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生湍流。此时血液中各个质点的流 动方向不再一致,出现旋涡。在湍流的情况下,泊肃叶定律不再适用,血流量不是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而是与压力差的平方根成正比。关于湍流的形成条件,Reynolds 提出一个经 验公式: Re=VDσ/η 式中的 V 为血液在血管内的平均流速(单位为 cm/s),D 为管腔直径(单位为 cm),σ 为血液密度(单位为 g/cm3),η 为血液沾滞度(单位为泊),Re 为 Reynolds 数,没有单位。一般当 Re 数超过 2000 时,就可发生湍流。由上式可知,在血流速度快,血管口径大,血液粘滞度低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湍流。 图 4-18 层流情况下各层血液的流速
(二)血流阻力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称为血流阻力。血流阻力的产生,是由于血液流动时因磨擦而消耗能量,一般是表现为热能。这部分热能不可能再转换成血液的势能或动能,故血液在血 管内流动时压力逐渐降低。在湍流的情况下,血液中各个质点不断变换流动的方向,故消耗的能量较层流时更多,血流阻力就较大。 血流阻力一般不能直接测量,而需通过计算得出。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与电荷在导体中流动有相似之处。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位差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一关 系也适用于血流,即血流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与血流阻力R成反比,可用下式表示 Q=P1-2/R 在一个血管系统中,若测得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和血流量,就可根据上式计算出血流阻力。如果比较上式和泊肃叶定律的方程式,则可写出计算血流阻力的方程式, R=8nL/ar 这一算式表示,血流阻力与血管的长度和血液的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由于血管的长度变化很小,因此血流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决定。对于一个器官来说 如果血液粘滞度不变,则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阻力血管口径增大时,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就增多:反之,当阻力血管口径缩小时,器官血流量就减少。机体 循环功能的调节中,就是通过控制各器官阻力血管和口径来调节各器官之间的血流分配的 液粘滞度是决定血流阻力的另一因素。全血的粘滞度为水的粘滞度的4-5倍。血液粘滞度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红细胞比容一般说来,红细胞比容是决定血液粘滞度的最重要的因素。红细胞比容愈大,血液粘滞度就愈高 血流的切率在层流的情况下,相邻两层血液流速的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称为血流切率( shear rate)。从图4-18可见,切率也就是图中抛物线的斜率。匀质液体的粘滞度不随切率的 变化而改变,称为牛顿液。血浆属于牛顿液。非匀质液体的粘滞度随着切率的减小而增大,称为非牛顿液。全血属非牛顿液。当血液在血管内以层流的方式流动时,红细胞有向中轴部分移动 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轴流(aκ ial flow)。当切率较高时,轴流现象更为明显,红细胞集中在中轴,其长轴与血管纵轴平行,红细胞移动时发生的旋转以及红细胞相互间的撞击都很小,故 血液的粘滞度较低。在切率低时,红细胞可发生聚集,使血液粘滞度增高 血管口径血液在较粗的血管内流动时,血管口径对血液粘滞度不发生影响。但当血液在直径小于0.2-0.3mm的微动脉内流动时,只要切率足够高,则随着血管口径的进一步变小,血液粘 滞度也变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对机体有明显的益处。如果没有此种反应,血液在小血管中流动的阻力将会大大增高
(二)血流阻力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称为血流阻力。血流阻力的产生,是由于血液流动时因磨擦而消耗能量,一般是表现为热能。这部分热能不可能再转换成血液的势能或动能,故血液在血 管内流动时压力逐渐降低。在湍流的情况下, 血液中各个质点不断变换流动的方向,故消耗的能量较层流时更多,血流阻力就较大。 血流阻力一般不能直接测量,而需通过计算得出。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与电荷在导体中流动有相似之处。根据欧姆定律,电流强度与导体两端的电位差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一关 系也适用于血流,即血流量与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成正比,与血流阻力 R 成反比,可用下式表示: Q=P1-P2/R 在一个血管系统中,若测得血管两端的压力差和血流量,就可根据上式计算出血流阻力。如果比较上式和泊肃叶定律的方程式,则可写出计算血流阻力的方程式,即 R=8ηL/πr4 这一算式表示,血流阻力与血管的长度和血液的粘滞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 4 次方成反比。由于血管的长度变化很小,因此血流阻力主要由血管口径和血液粘滞度决定。对于一个器官来说, 如果血液粘滞度不变,则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的阻力血管的口径。阻力血管口径增大时,血流阻力降低,血流量就增多;反之,当阻力血管口径缩小时,器官血流量就减少。机体 对循环功能的调节中,就是通过控制各器官阻力血管和口径来调节各器官之间的血流分配的。 血液粘滞度是决定血流阻力的另一因素。全血的粘滞度为水的粘滞度的 4-5 倍。血液粘滞度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红细胞比容 一般说来,红细胞比容是决定血液粘滞度的最重要的因素。红细胞比容愈大,血液粘滞度就愈高。 2.血流的切率 在层流的情况下,相邻两层血液流速的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称为血流切率(shear rate)。从图 4-18 可见,切率也就是图中抛物线的斜率。匀质液体的粘滞度不随切率的 变化而改变,称为牛顿液。血浆属于牛顿液。非匀质液体的粘滞度随着切率的减小而增大,称为非牛顿液。全血属非牛顿液。当血液在血管内以层流的方式流动时,红细胞有向中轴部分移动 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轴流(axial flow)。当切率较高时,轴流现象更为明显,红细胞集中在中轴,其长轴与血管纵轴平行,红细胞移动时发生的旋转以及红细胞相互间的撞击都很小,故 血液的粘滞度较低。在切率低时,红细胞可发生聚集,使血液粘滞度增高。 3.血管口径 血液在较粗的血管内流动时,血管口径对血液粘滞度不发生影响。但当血液在直径小于 0.2-0.3mm 的微动脉内流动时,只要切率足够高,则随着血管口径的进一步变小,血液粘 滞度也变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对机体有明显的益处。如果没有此种反应,血液在小血管中流动的阻力将会大大增高
4.温度血液的粘滞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人体的体表温度比深部温度低,故血液流经体表部分时粘滞度会升高。如果将手指浸在冰水中,局部血液的沾滞度可増加2倍 (三)血压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按照国际标准计量单位规定,压强的单位为帕(Pa),即牛顿/米2(N/m2)。帕的单位较小,血压数值通常用千帕(kPa) 来表示(1mlHg等于0.133kPa)。 血压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在动物实验中,用电刺激造成心室颤动使心脏暂时停止射血,血流也就暂停, 因此循环系统中各处的压力很快就取得平衡。此时在循环系统中各处所测得的压力都是相同的,这一压力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这一数值的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 关系。如果血量増多,或血管容量缩小,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増高:反之,如果血量减少或血管容量増大,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降低。用巴比妥麻醉的狗,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约为 0.93kPa(7mmHg)。人的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估计接近这一数值 形成血压的另一个基本因素是心脏射血。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功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这部分是势 能,即压强能。在心舒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使血液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由于心脏射血是间断性的,因此在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发生周期性 的变化。另外,由于血液从大动脉流向心房的过程中不断消耗能量,故血压逐渐降低。在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体循环中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部分血压降落的幅度最大 生物学实验中测量血压的经典方法,是将导管的一端插入动脉、静脉或心腔,将导管的另一端连至一装有水银的U形管,从U形管两边水银面高度的差即读得测定部位的血压值。水银检压计 测得的压力读数为平均压。现在已有多种类型的压力换能器,可将压强能的变化转变为电能的变化,并精确地测出心动周期中各瞬间的血压数值。在临床上,常用听诊器间接测定肱动脉的收 缩压和舒张压。在有些情况下,也可用导管插入血管直接测量血压。在用导管直接测量血压时,如果导管的开口正对血流,则血流的动能也转变成压强能,因此测得的血压值大于血液对血管 壁的侧压。称为端压。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体循环中血流的动能部分在总的能量中只占很小比例,在心缩期主动脉压达最大值时,血流的动能也仅占总能量的3%。在肌肉运动时,血流 速度大大加快,动能部分所占的比例增高。在肺循环中,由于肺动脉压较低,而血流速度和体循环中相近,因此血流的动能部分所占的比例较大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动脉血压的形成前已述,循环系统同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在动脉系统,影响动脉血压的另一个因素是外周阻力。外周阻力( peripheral resistance) 主要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假如不存在外周阻力,心室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即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可全部表现为血流的动能,因而对血管壁的侧压不会增加
4.温度 血液的粘滞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升高。人体的体表温度比深部温度低,故血液流经体表部分时粘滞度会升高。如果将手指浸在冰水中,局部血液的沾滞度可增加 2 倍。 (三)血压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按照国际标准计量单位规定,压强的单位为帕(Pa),即牛顿/米 2(N/m2)。帕的单位较小,血压数值通常用千帕(kPa) 来表示(1mmHg 等于 0.133kPa)。 血压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循环系统中血液充盈的程度可用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来表示。在动物实验中,用电刺激造成心室颤动使心脏暂时停止射血,血流也就暂停, 因此循环系统中各处的压力很快就取得平衡。此时在循环系统中各处所测得的压力都是相同的,这一压力数值即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这一数值的高低取决于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的相对 关系。如果血量增多,或血管容量缩小,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增高;反之,如果血量减少或血管容量增大,则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就降低。用巴比妥麻醉的狗,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约为 0.93kPa(7mmHg)。人的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估计接近这一数值。 形成血压的另一个基本因素是心脏射血。心室肌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是血液的功能;另一部分形成对血管壁的侧压,并使血管壁扩张,这部分是势 能,即压强能。在心舒期,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推动血液的动能,使血液在血管中继续向前流动。由于心脏射血是间断性的,因此在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发生周期性 的变化。另外,由于血液从大动脉流向心房的过程中不断消耗能量,故血压逐渐降低。在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体循环中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部分血压降落的幅度最大。 生物学实验中测量血压的经典方法,是将导管的一端插入动脉、静脉或心腔,将导管的另一端连至一装有水银的 U 形管,从 U 形管两边水银面高度的差即读得测定部位的血压值。水银检压计 测得的压力读数为平均压。现在已有多种类型的压力换能器,可将压强能的变化转变为电能的变化,并精确地测出心动周期中各瞬间的血压数值。在临床上,常用听诊器间接测定肱动脉的收 缩压和舒张压。在有些情况下,也可用导管插入血管直接测量血压。在用导管直接测量血压时,如果导管的开口正对血流,则血流的动能也转变成压强能,因此测得的血压值大于血液对血管 壁的侧压。称为端压。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体循环中血流的动能部分在总的能量中只占很小比例,在心缩期主动脉压达最大值时,血流的动能也仅占总能量的 3%。在肌肉运动时,血流 速度大大加快,动能部分所占的比例增高。在肺循环中,由于肺动脉压较低,而血流速度和体循环中相近,因此血流的动能部分所占的比例较大。 三、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1.动脉血压的形成 前已述,循环系统同足够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在动脉系统,影响动脉血压的另一个因素是外周阻力。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 主要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假如不存在外周阻力,心室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即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可全部表现为血流的动能,因而对血管壁的侧压不会增加
左心室的射血是间断性的。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随着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左心室每次收缩时向主动脉内射出60-80m1血液。由于小动脉和微动脉 对血流有较高的阻力,以及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具有较大的可扩张性,因此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在心缩期内大约只有三分之一流至外周,其余约三分之二被暂时贮存在主动脉和大 动脉内,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进一步扩张。主动脉压也就随之升高。这样,心室收缩时释放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势能的形式贮存在弹性贮器血管的管壁中。心室舒张时,半月瓣关闭,射血停止, 被扩张的弹性贮器血管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贮存的那部分血液继续推向外周,并使主动脉压在心舒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例如10.64kPa(8OmHg)左右,而不像心舒期的左心 室内压接近kPa。可见,由于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使左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另一方面,还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动幅度远小于左心室内压的变动幅度。老年 人的大动脉管壁硬化,主动脉的直径和容积增大,而可扩张性减小,弹性贮器的功能受损,因此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攸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简略计算,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因为在大动脉中血压降落很小,故通常将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主动脉压。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3.3-16.0kPa(100-120mmHg) 张压为8.0-10.6kPa(60-80mg),脉搏压为4.0-5.3kPa(30-40mg),平均动脉压在13.3kPa(100mHlg)左右 动脉血压除存在个体差异外,还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一般说来,女性在更年期前动脉血压比同龄男性的低,更年期后动脉血压升高。男性和女性的动脉血压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 缩压的升高比舒张压的升高更为显著。新生儿的收缩压仅为5.3kPa(40mmg)左右。出生后第一个月内,收缩压很快升高,到第一月末约可达到10.6kPa(80mmHg)。以后,收缩压继续升高 到12岁时约为14.0kPa(l05mg)。在青春期,收缩压又较快地上升,17岁的男性青年,收缩压可达16.0kPa(120mmg)。青春期以后,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缓慢升高。至60岁时,收缩压约 8. 6kPa(140mmHg 当血液从主动脉流向外周时,因不断克服血管对血流的阻力而消耗能量,血压也就逐渐降低。在各段血管中,血压降落的幅度与该段血管对血流的阻力的大小成正比。在主动脉和大动脉段 血压降落较小。如果主动脉的平均压为13.3kPa(100mmg)。则到直径为3m的动脉处,平均压仍在12.6kPa(95mg)左右。到小动脉时,血流阻力大,血压降落的幅度也变大。在体循环中, 微动脉段的血流阻力最大,血压降落也最为显著。如果微动脉起始端的血压为11.3kPa(85ⅷg),则血液流经微动脉后压力降落7.3ka(55πⅷg),故在毛细血管起始端,血压仅4.OkPa(30mg) 在不同的动脉段记录血压时,可以看到从主动脉到外周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变大。和主动脉内的血压波动相比,外周动脉的收缩压较高,舒张压较低,故脉搏压较大,而平均压低于动脉压 (图4-19)。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血压压力波的折返。当动脉的压力波动在传播至较小的动脉分支处,特别是到微动脉时,因受到阻碍而发生折返。折返的压力波逆流而上 1果遇到下行的波动,两者可发生叠加,形成一个较大的波。在股动脉记录血压时,常可看到在一个大的波后面有一个较小的返折波(图4-19),故股动脉的血压波动幅度大于主动脉的血 波动幅度
左心室的射血是间断性的。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内压随着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左心室每次收缩时向主动脉内射出 60-80ml 血液。由于小动脉和微动脉 对血流有较高的阻力,以及主动脉和大动脉管壁具有较大的可扩张性,因此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在心缩期内大约只有三分之一流至外周,其余约三分之二被暂时贮存在主动脉和大 动脉内,使主动脉和大动脉进一步扩张。主动脉压也就随之升高。这样,心室收缩时释放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势能的形式贮存在弹性贮器血管的管壁中。心室舒张时,半月瓣关闭,射血停止, 被扩张的弹性贮器血管管壁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心缩期贮存的那部分血液继续推向外周,并使主动脉压在心舒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例如 10.64kPa(80mmHg)左右,而不像心舒期的左心 室内压接近 0kPa。可见,由于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使左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动脉内的连续血流;另一方面,还使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变动幅度远小于左心室内压的变动幅度。老年 人的大动脉管壁硬化,主动脉的直径和容积增大,而可扩张性减小,弹性贮器的功能受损,因此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简略计算,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张压加 1/3 脉压。 一般所说的动脉血压是指主动脉压。因为在大动脉中血压降落很小,故通常将在上臂测得的肱动脉压代表主动脉压。我国健康青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 13.3-16.0kPa(100-120mmHg), 舒张压为 8.0-10.6kPa(60-80mmHg),脉搏压为 4.0-5.3kPa(30-40mmHg),平均动脉压在 13.3kPa(100mmHg)左右。 动脉血压 除存在个体差异外,还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 一般说来,女性在更年期前动脉血压比同龄男性的低,更年期后动脉血压升高。男性和女性的动脉血压都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 收缩压的升高比舒张压的升高更为显著。新生儿的收缩压仅为 5.3kPa(40mmHg)左右。出生后第一个月内,收缩压很快升高,到第一月末约可达到 10.6kPa(80mmHg)。以后,收缩压继续升高, 到 12 岁时约为 14.0kPa(105mmHg)。在青春期,收缩压又较快地上升,17 岁的男性青年,收缩压可达 16.0kPa(120mmHg)。青春期以后,收缩压随年龄增长而缓慢升高。至 60 岁时,收缩压约 18.6kPa(140mmHg)。 当血液从主动脉流向外周时,因不断克服血管对血流的阻力而消耗能量,血压也就逐渐降低。在各段血管中,血压降落的幅度与该段血管对血流的阻力的大小成正比。在主动脉和大动脉段, 血压降落较小。如果主动脉的平均压为 13.3kPa(100mmHg)。则到直径为 3mm 的动脉处,平均压仍在 12.6kPa(95mmHg)左右。到小动脉时,血流阻力大,血压降落的幅度也变大。在体循环中, 微动脉段的血流阻力最大,血压降落也最为显著。如果微动脉起始端的血压为 11.3kPa(85mmHg),则血液流经微动脉后压力降落 7.3kPa(55mmHg),故在毛细血管起始端,血压仅 4.0kPa(30mmHg)。 在不同的动脉段记录血压时,可以看到从主动脉到外周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变大。和主动脉内的血压波动相比,外周动脉的收缩压较高,舒张压较低,故脉搏压较大,而平均压低于动脉压 (图 4-19)。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血压压力波的折返。当动脉的压力波动在传播至较小的动脉分支处,特别是到微动脉时,因受到阻碍而发生折返。折返的压力波逆流而上, 如果遇到下行的波动,两者可发生叠加,形成一个较大的波。在股动脉记录血压时,常可看到在一个大的波后面有一个较小的返折波(图 4-19),故股动脉的血压波动幅度大于主动脉的血 压波动幅度
八 乇动脉 股动 图4-19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的脉搏压、平均压和血流变化(1mmHg=0.133kPa)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的程度,也能影响动脉血压 现将影响动脉血压因素分述如下 (1)心脏每搏输出量:如果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心缩期中主动脉和大动脉内増加的血量变多,管壁所受的张力也更大,故收缩期动脉血压的升高更加明显。由 于动脉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则大动脉内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舒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和每搏输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因此, 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 减小。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不变,由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就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期血压就升高。由于动脉 血压升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缩期内可有较多的血液流至外周,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显著,脉压比心率增加前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 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在心缩期,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 度加快,因此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故脉压加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图 4-19 主动脉和外周动脉的脉搏压、平均压和血流变化(1mmHg=0.133kPa)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凡是能影响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各种因素,都能影响动脉血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的程度,也能影响动脉血压。 现将影响动脉血压因素分述如下: (1)心脏每搏输出量:如果每搏输出量增大,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心缩期中主动脉和大动脉内增加的血量变多,管壁所受的张力也更大,故收缩期动脉血压的升高更加明显。由 于动脉血压升高,血流速度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则大动脉内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舒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期末,大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和每搏输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因此, 当每搏输出量增加而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升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的升高,舒张压可能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 。反之,当每搏输出量减少时,则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 减小。可见,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心率:如果心率加快,而每搏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不变,由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就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期血压就升高。由于动脉 血压升高可使血流速度加快,因此在心缩期内可有较多的血液流至外周,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显著,脉压比心率增加前减小。相反,心率减慢时,舒张压降低的幅度比收缩压降低 的幅度大,故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如果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在心缩期,由于动脉血压升高使血流速 度加快,因此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的升高明显,故脉压加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外周阻力的改变,主要是由于骨骼肌和腹腔器官阻力血管口径的改变。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主要是由于阻力血管口径变小而造成外周阻力过高。另外,血液粘滞度也影响外周阻力。如果血 液粘滞度增高,外周阻力就增大,舒张压就升高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如前所述,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的波动幅度。老年人的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 用减弱,故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血 管系统充盈程度的变化不大。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此时如果血管系统的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必然降低,使动脉血压降低。在另一些情况下,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 容量增大时,也会造成动脉血压下降 上述对影响动脉血压的各种因素,都是在假设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析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动脉血压可能发生的影响。实际上,在各种不同的生理情况下,上述各种影响动脉血压的因 素可同时发生改变。因此,在某种生理情况下动脉血压的变化,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二)动脉脉搏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在手术时暴露动脉,可以直接看到动脉随每次心搏而发生的搏动。用 手指也可摸到身体浅表部位的动脉搏动 动脉脉搏的波形用脉搏描记仪可以记录浅表动脉搏的波形。这种记录图形称为脉搏图(图4-20)。动脉脉搏的波形可因描记方法和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别,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
外周阻力的改变,主要是由于骨骼肌和腹腔器官阻力血管口径的改变。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主要是由于阻力血管口径变小而造成外周阻力过高。另外,血液粘滞度也影响外周阻力。如果血 液粘滞度增高,外周阻力就增大,舒张压就升高。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如前所述,由于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压的波动幅度。老年人的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 用减弱,故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容量是相适应的,血 管系统充盈程度的变化不大。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此时如果血管系统的容量改变不大,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必然降低,使动脉血压降低。在另一些情况下,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系统 容量增大时,也会造成动脉血压下降。 上述对影响动脉血压的各种因素,都是在假设其它因素不变的前提下,分析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对动脉血压可能发生的影响。实际上,在各种不同的生理情况下,上述各种影响动脉血压的因 素可同时发生改变。因此,在某种生理情况下动脉血压的变化,往往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二)动脉脉搏 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在手术时暴露动脉,可以直接看到动脉随每次心搏而发生的搏动。用 手指也可摸到身体浅表部位的动脉搏动。 1.动脉脉搏的波形 用脉搏描记仪可以记录浅表动脉搏的波形。这种记录图形称 为脉搏图(图 4-20)。动脉脉搏的波形可因描记方法和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别,但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组成部 分:
膺力增加力师俄 量减少 烧动脉 馈背下动脉 可扩张性减少岂动冰狭音度 主动脉要x 关闭不全 图4-20不同情况下锁骨下动脉与桡动脉的脉搏图 (1)上升支:在心室快速射血期,动脉血压迅速上升,管壁被扩张,形成脉搏波形中的上升支。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受射血速度、心输出量以及射血所遇的阻力的影响,射血遇到的阻力大, 心输出量小,射血速度慢,则脉搏波形中上升支的斜率小,幅度也低:反之,射血所遇的阻力小,心输出量大,射血速度快,则上升支较陡,幅度也较大。大动脉的可扩张性减小时,弹性贮 器作用减弱,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增大,脉搏波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也加大。主动脉瓣狭窄时,射血阻力高,脉搏波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都较小 (2)下降支:心室射血的后期,射血速度减慢,进入主动脉的血量少于由主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故被扩张的大动脉开始回缩,动脉血压逐渐降低,形成脉搏波形中下降支的前段。随后, 心室舒张,动脉血压继续下降,形成下降支的其余部分。在主动脉记录脉搏图时,其下降支上有一个切迹,称为降中峡。降中峡发生在主动脉瓣关闭的瞬间。因为心室舒张时室内压下降,主 动脉内的血液向心室方向返流。这一返流使主动脉瓣很快关闭。返流的血液使主动脉根部的容积增大,并且受到闭合的主动脉瓣阻挡,发生一个返折波,因此在降中峡的后面形成一个短暂的 上的小波,称为降中波。动脉脉搏波形中下降支的形状可大致反映外周阻力的高低。外周阻力高时,脉搏波降支的下降速率较慢,切迹的位置较高。如果外周阻力较低,则下降支的下降速 率较快,切迹位置较低,切迹以后下降支的坡度小,较为平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心舒期有部分血液倒流入心室。故下降支很陡,降中波不明显或者消失。 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动脉脉搏可以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周血管传播,其传播的速度远较血流的速度为快。一般说来,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愈大,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就愈慢。由于主动脉 的可扩张性最大,故脉搏波在主动脉的传播速度最慢,约3-5m/s,在大动脉的传播速度约为7-10m/s,到小动脉段可加快到15-35m/s。老年人主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减小,脉搏波的传播速 度可增加到大约10m/s 由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大,故在微动脉段以后脉搏波动即大大减弱。到毛细血管,脉搏已基本消失
图 4-20 不同情况下锁骨下动脉与桡动脉的脉搏图 (1)上升支:在心室快速射血期,动脉血压迅速上升,管壁被扩张,形成脉搏波形中的上升支。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受射血速度、心输出量以及射血所遇的阻力的影响,射血遇到的阻力大, 心输出量小,射血速度慢,则脉搏波形中上升支的斜率小,幅度也低;反之,射血所遇的阻力小,心输出量大,射血速度快,则上升支较陡,幅度也较大。大动脉的可扩张性减小时,弹性贮 器作用减弱,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增大,脉搏波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也加大。主动脉瓣狭窄时,射血阻力高,脉搏波上升支的斜率和幅度都较小。 (2)下降支:心室射血的后期,射血速度减慢,进入主动脉的血量少于由主动脉流向外周的血量,故被扩张的大动脉开始回缩,动脉血压逐渐降低,形成脉搏波形中下降支的前段。随后, 心室舒张,动脉血压继续下降,形成下降支的其余部分。在主动脉记录脉搏图时,其下降支上有一个切迹,称为降中峡。降中峡发生在主动脉瓣关闭的瞬间。因为心室舒张时室内压下降,主 动脉内的血液向心室方向返流。这一返流使主动脉瓣很快关闭。返流的血液使主动脉根部的容积增大,并且受到闭合的主动脉瓣阻挡,发生一个返折波,因此在降中峡的后面形成一个短暂的 向上的小波,称为降中波。动脉脉搏波形中下降支的形状可大致反映外周阻力的高低。外周阻力高时,脉搏波降支的下降速率较慢,切迹的位置较高。如果外周阻力较低,则下降支的下降速 率较快,切迹位置较低,切迹以后下降支的坡度小,较为平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心舒期有部分血液倒流入心室 。故下降支很陡,降中波不明显或者消失。 2.动脉脉搏波的传播速度 动脉脉搏可以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周血管传播,其传播的速度远较血流的速度为快。 一般说来,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愈大,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就愈慢。由于主动脉 的可扩张性最大,故脉搏波在主动脉的传播速度最慢,约 3-5m/s,在大动脉的传播速度约为 7-10m/s,到小动脉段可加快到 15-35m/s。老年人主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减小,脉搏波的传播速 度可增加到大约 10m/s。 由于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很大,故在微动脉段以后脉搏波动即大大减弱。到毛细血管,脉搏已基本消失
很早以来,医生在进行诊断时要按摸病人的脉搏,最通常的是按病人桡动脉的脉搏。按脉可以了解病人的脉搏频率和节律是否规则等情况,同时也在心理上枃成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接触和联 系。中医把切脉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动脉脉搏与心输出量、动脉的可扩张性以及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脉搏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统的异常状况。 中医学中的脉象,就是研究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桡动脉脉搏的特征。在中医诊断学中,对脉象有很详细的描述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睁脉在功能上不仅仅是作为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通道,由于整个静脉系统的容量很大,而且静脉容易被扩张,又能够收缩,因此静脉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静脉的收缩或舒张可有效地调节回 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使循环机能能够适应机体在各种生理状态时的需要 (一)静脉血压 当体循环血液经过动脉和毛细血管到达微静脉时,血压下降至约2.0-2.7kPa(15-20mmg)。右心房作为体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零。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 脉压,而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地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心 静脉压就较低。反之,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中心静脉压就升高。另一方面,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中心静脉压也会升高。因此,在血量增加,全身静脉收缩,或因微动脉舒张而使外周静 脉压升高等情况下,中心静脉压都可能升高。可见,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又一指标。临床上在用输液治疗休克时,除须观察动脉血压变化外,也要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中心静 脉压的正常变动范围为0.4-1.2kPa(4-12m20)。如果中心静脉压偏低或有下降趋势,常提示输液量不足:如果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并有进行性升高的趋势,则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 能不全。当心脏射血功能减弱而使中心静脉压升高时,静脉回流将会减慢,较多的血液滞留在外周静脉内,故外周静脉压升高 静脉脉搏动脉脉搏波在到达毛细血管时已经消失,因此外周静脉没有脉搏波动。但是右心房在心动周期中的血压波动可以逆向传递到与心房相连续的大静脉,引起这些大静脉的周期性压力 容积变化,形成静脉脉搏。由于引起搏动的原因不同,故大静脉的脉搏波形和动脉脉搏的波形完全不同。正常情况下,静脉脉搏不很明显。但在心力衰竭时,静脉压升高,右心房内的压力 波动也较容易传递至大静脉,故在心力衰竭病人的颈部常可见到较明显的静脉搏动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血管系统内的血液因受地球重力场的影响,产生一定的静水压。因此,各部分血管的血压除由于心脏作功形成以外,还要加上该部分血管处的静水压。各部分血管的静水压的高低取决于人体 所取的体位。在平卧时,身体各部分血管的位置大致都处在和心脏相同的水平,故静水压也大致相同。但当人体从平卧转为直立时,足部血管内的血压比卧位时高。其增高的部分相当于从足 至心脏这样的一段血柱高度形成的静水压,约129m,.图42.而在心脏水平以上的部分,血管内的压力较平卧时为低,例如颅顶脑膜矢状窦内压可降至13P(10m.重 力形成的静水压的高低,对于处在同一水平上的动脉和静脉是相同的,但是它对静脉功能的影响远比对动脉功能的影响大。因为静脉较动脉有一明显的特点,即其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较 大。跨壁压是指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力和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一定的跨壁压是保持血管充盈膨胀的必要条件。跨壁压减小到一定程度,血管就不能保持膨胀状态,即发生塌陷
很早以来,医生在进行诊断时要按摸病人的脉搏,最通常的是按病人桡动脉的脉搏。按脉可以了解病人的脉搏频率和节律是否规则等情况,同时也在心理上构成了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接触和联 系。中医把切脉作为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动脉脉搏与心输出量、动脉的可扩张性以及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某些 情况下脉搏可以反映心血管系统的异常状况。 中医学中的脉 象,就是研究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桡动脉脉搏的特征。在中医诊断学中,对脉象有很详细的描述。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在功能上不仅仅是作为血液回流入心脏的通道,由于整个静脉系统的容量很大,而且静脉容易被扩张,又能够收缩,因此静脉起着血液贮存库的作用。静脉的收缩或舒张可有效地调节回 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使循环机能能够适应机体在各种生理状态时的需要。 (一)静脉血压 当体循环血液经过动脉和毛细血管到达微静脉时,血压下降至约 2.0-2.7kPa(15-20mmHg)。右心房作为体循环的终点,血压最低,接近于零。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 脉压,而各器官静脉的血压称为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心脏射血能力较强,能及时地将回流入心脏的血液射入动脉,中心 静脉压就较低。反之,心脏射血能力减弱时,中心静脉压就升高。另一方面,如果静脉回流速度加快,中心静脉压也会升高。因此,在血量增加,全身静脉收缩,或因微动脉舒张而使外周静 脉压升高等情况下,中心静脉压都可能升高。可见,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又一指标。临床上在用输液治疗休克时,除须观察动脉血压变化外,也要观察中心静脉压的变化。中心静 脉压的正常变动范围为 0.4-1.2kPa(4-12mmH2O) 。如果中心静脉压偏低或有下降趋势,常提示输液量不足;如果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并有进行性升高的趋势,则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 能不全。当心脏射血功能减弱而使中心静脉压升高时,静脉回流将会减慢,较多的血液滞留在外周静脉内,故外周静脉压升高。 静脉脉搏 动脉脉搏波在到达毛细血管时已经消失,因此外周静脉没有脉搏波动。但是右心房在心动周期中的血压波动可以逆向传递到与心房相连续的大静脉,引起这些大静脉的周期性压力 和容积变化,形成静脉脉搏。由于引起搏动的原因不同,故大静脉的脉搏波形和动脉脉搏的波形完全不同。正常情况下,静脉脉搏不很明显。但在心力衰竭时,静脉压升高,右心房内的压力 波动也较容易传递至大静脉,故在心力衰竭病人的颈部常可见到较明显的静脉搏动。 (二)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血管系统内的血液因受地球重力场的影响,产生一定的静水压。因此,各部分血管的血压除由于心脏作功形成以外,还要加上该部分血管处的静水压。各部分血管的静水压的高低取决于人体 所取的体位。在平卧时,身体各部分血管的位置大致都处在和心脏相同的水平,故静水压也大致相同。但当人体从平卧转为直立时,足部血管内的血压比卧位时高。其增高的部分相当于从足 至心脏这样的一段血柱高度形成的静水压,约 12kPa(90mmHg),见图 4-21。而在心脏水平以上的部分,血管内的压力较平卧时为低,例如颅顶脑膜矢状窦内压可降至-1.33kPa(-10mmHg)。重 力形成的静水压的高低,对于处在同一水平上的动脉和静脉是相同的,但是它对静脉功能的影响远比对动脉功能的影响大。因为静脉较动脉有一明显的特点,即其充盈程度受跨壁压的影响较 大。跨壁压是指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力和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一定的跨壁压是保持血管充盈膨胀的必要条件。跨壁压减小到一定程度 ,血管就不能保持膨胀状态,即发生塌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