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卷第4期 智能系统学报 Vol.17 No.4 2022年7月 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Jul.2022 人工智能基础问题:机器能思维吗?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undamental question:Can machines think? 李德毅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北京100141) 基础研究崇尚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完全自由, 人工智能是不是仿生工程?智慧和智能有什么差 依赖独立学者的兴趣和自由合作,它可以不限研 别?个人的智能、群体的智能、人类的智能、人工 究者的身份,不设完成的时限,不以落地应用为 的智能、机器的智能有什么差别?维基百科把人 目的,也不一定要组织大团队“攻关”,不搞群众 工智能和机器智能说成是同义词,1948年图灵把 运动,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更不以获得自然科学 智能分为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和体外 奖为目的:需要研究者有深厚的人文艺术素养, 智能(disembodied intelligence),便于在体力和智 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虽然研究结果和产出 力之间划出一个明显的分界线,但是超强的、强 时间无法被精确预测,但一旦出现原始创新,对 的、弱的、通用的、可信的、可解释的、安全的人 引领技术进步必然会有长期且深刻的影响。阿 工智能可以分开去实现吗?真的需要对健全人也 兰·图灵的研究就是一例。 做脑机接口吗?存在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伦理问 1950年图灵发出振聋发聩之问:“机器能思 题?如果我们把认知、思维或者智能统统定义为 维吗?(Can machines think?)”,也许感到这个问 “学习的能力,以及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人 题中“机器”和“思维”难以被准确定义,图灵自问 工智能定义为“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是不是更 自答了l8年,提出“模仿游戏(imitation game)”, 聚焦了?有什么闪失?如果把智能分为感知智 后来被称为“图灵测试”。人类围绕这个人工智能能、认知智能和行为智能。感知是认知的源头, 基础问题展开了起起落落的讨论,物质科学家视 行为是具身智能,是认知的外化表现;认知是感 为要利用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发明智能机器的问 知的高阶,是感知的再抽象,从认知看感知可看 题,生命科学家视为如何克隆人工生命的问题,到里面的秩序和可解释性;感知智能和行为智能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视为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 发生在物理空间里,和环境交互,统称为交互智 以及社会的文化文明的生态问题,认知科学家视 能;没有交互,就没有学习;认知智能发生在认知 为心智问题,哲学家视为逻辑问题,数学家视为 空间里,又分为记忆智能和计算智能。这些,你 计算问题…各路高手都用自己手里特别擅长的 认同吗? “锤子”砸向这颗耀眼的“钉子”。图灵也许没有想 思考2:人类智能始于语言,人工智能始于 到70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会如此深刻地影响着 文字和其他生物相比,认知究竞是如何成就今 人类生产生活,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前途命 天的人类的?如何看待达特茅斯会议之前就长期 运。我们应该沿着图灵指引的方向,围绕“机器能 存在的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应该说人类智能始于 思维吗?”这个基础问题,与时俱进,从数学的机 语言,人工智能始于符号和文字,语言文字承载 械化走向认知的自动化,进一步聚焦,有以下 人的思维和认知、思想和创造,智能植根于教育, 10个方面的思考。 人类延伸在体外的智能成为知识、文化和文明, 思考1:人工智能的边界设定尽可能获得 人工的智能已经存在几千年。人类认知的特殊性 大家共识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定义”是什么?还 在哪里?脑科学和认知科学能够为人工智能提供 是就这样长期分散着自说自话?常常发生的情况 什么实在的指导?人们讨论生物自然进化现象, 是鸡对鸭讲,错位沟通,难以汇聚合力,通过定 常用的时间尺度是“万年”:讨论人类文明生态现 义,大家可以为智能设定共同的边界和外部约 象和体外智能,常用的时间尺度是“千年”;讨论 束,这很重要。例如,生物的本能是不是智能? 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进步,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常
人工智能基础问题:机器能思维吗?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undamental question: Can machines think? 李德毅 (军事科学院 系统工程研究院,北京 100141) 基础研究崇尚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完全自由, 依赖独立学者的兴趣和自由合作,它可以不限研 究者的身份,不设完成的时限,不以落地应用为 目的,也不一定要组织大团队“攻关”,不搞群众 运动,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更不以获得自然科学 奖为目的;需要研究者有深厚的人文艺术素养, 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来,虽然研究结果和产出 时间无法被精确预测,但一旦出现原始创新,对 引领技术进步必然会有长期且深刻的影响。阿 兰·图灵的研究就是一例。 1950 年图灵发出振聋发聩之问:“机器能思 维吗?(Can machines think?)”,也许感到这个问 题中“机器”和“思维”难以被准确定义,图灵自问 自答了 18 年,提出“模仿游戏(imitation game)”, 后来被称为“图灵测试”。人类围绕这个人工智能 基础问题展开了起起落落的讨论,物质科学家视 为要利用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发明智能机器的问 题,生命科学家视为如何克隆人工生命的问题,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视为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 以及社会的文化文明的生态问题,认知科学家视 为心智问题,哲学家视为逻辑问题,数学家视为 计算问题……各路高手都用自己手里特别擅长的 “锤子”砸向这颗耀眼的“钉子”。图灵也许没有想 到 70 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会如此深刻地影响着 人类生产生活,如此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前途命 运。我们应该沿着图灵指引的方向,围绕“机器能 思维吗?”这个基础问题,与时俱进,从数学的机 械化走向认知的自动化,进一步聚焦,有以下 10 个方面的思考。 思考 1: 人工智能的边界设定 尽可能获得 大家共识的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定义”是什么?还 是就这样长期分散着自说自话?常常发生的情况 是鸡对鸭讲,错位沟通,难以汇聚合力,通过定 义,大家可以为智能设定共同的边界和外部约 束,这很重要。例如,生物的本能是不是智能? 人工智能是不是仿生工程?智慧和智能有什么差 别?个人的智能、群体的智能、人类的智能、人工 的智能、机器的智能有什么差别?维基百科把人 工智能和机器智能说成是同义词,1948 年图灵把 智能分为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和体外 智能(disembodied intelligence),便于在体力和智 力之间划出一个明显的分界线, 但是超强的、强 的、弱的、通用的、可信的、可解释的、安全的人 工智能可以分开去实现吗?真的需要对健全人也 做脑机接口吗?存在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伦理问 题?如果我们把认知、思维或者智能统统定义为 “学习的能力,以及解释、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人 工智能定义为“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是不是更 聚焦了?有什么闪失?如果把智能分为感知智 能、认知智能和行为智能。感知是认知的源头, 行为是具身智能,是认知的外化表现;认知是感 知的高阶,是感知的再抽象,从认知看感知可看 到里面的秩序和可解释性;感知智能和行为智能 发生在物理空间里,和环境交互,统称为交互智 能;没有交互,就没有学习;认知智能发生在认知 空间里,又分为记忆智能和计算智能。这些,你 认同吗? 思考 2: 人类智能始于语言,人工智能始于 文字 和其他生物相比,认知究竟是如何成就今 天的人类的?如何看待达特茅斯会议之前就长期 存在的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应该说人类智能始于 语言,人工智能始于符号和文字,语言文字承载 人的思维和认知、思想和创造,智能植根于教育, 人类延伸在体外的智能成为知识、文化和文明, 人工的智能已经存在几千年。人类认知的特殊性 在哪里?脑科学和认知科学能够为人工智能提供 什么实在的指导?人们讨论生物自然进化现象, 常用的时间尺度是“万年”;讨论人类文明生态现 象和体外智能,常用的时间尺度是“千年”; 讨论 人类思维和认知的进步,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常 第 17 卷第 4 期 智 能 系 统 学 报 Vol.17 No.4 2022 年 7 月 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Jul. 2022
第4期 李德毅:人工智能基础问题:机器能思维吗? ·857· 用的时间尺度是“百年”甚至“十年”。如果说,人 植入;机器则可以批量生产,因此体现进化烙印 类的生物进化出的本能是相对稳定的,科学技术 的遗传基因的记忆和长期记忆在智能机器中“幼 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却是天翻地覆的,如何看待这 儿认知核”可以且必须初始预置。那么如何注入 种迭代的智能导致的、几何级数增长的认知进步 一个实体机器人的初始长期记忆?一次性预置多 和知识爆炸?如何在智能机器里去递归地执行? 少记忆为好?至于说到人类智能和其他生物智能 思考3:物质和精神、科技和人文将走向统 的差别,我认为人的本能和高等生物的本能难分 人工智能和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 伯仲,人类最伟大的壮举是发明了教育,人类智 等哪些大门类的学科如何相关汇聚?如何进行交 能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叉研究?物质和精神、意识和智能、科技和人文、 上。人后天习得的智能要远大于人的本能,认知 心和智,是一元论、二元论、还是多元论?自然科 迅速成长,而生物后天习得的智能极为有限,这 学和社会科学、认知科学和哲学、认知科学和数 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学、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谁从属于谁啊? 思考7:人工记忆网络的小世界特征:机器 思考4:各智其智、智智与共人类的思维 学习和认知的结果是记忆,和人一样,机器在一 如何形式化?思维和认知有哪几种最基本的范 次次学习和思维之后,瞬时记忆和工作记忆都会 式?时间和数学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存在唯一 遗忘,唯有留下长期记忆。随着机器能自学习、 的认知“元范式”“元认知”吗?还是各智其智、智 自编程、自编译、自对抗、自纠错、自沉淀、自成 人之智、智智与共的多元认知?纵然是多元的, 长,代表知识结构和图谱的长期记忆在机器的生 也不可能阻挡人类对统一理论的渴望和追求,形 命期里不断地被修饰、修剪和重塑,可不可以在 成无尽的认知螺旋。觉知(视觉、听觉、味觉、嗅 进行记忆的提取时,把机器的长期记忆网络看作 觉、触觉等)和感知,觉悟和跨模态觉知形成的感 是基于一个符合幂律分布、具有小世界特征的人 悟,直觉智能和感知智能,主要发生在人体末梢 工复杂网络?它有哪些数学性质?在机器的整个 和周边的知觉神经系统里,是在物理空间和客观 生命周期内,网络结构如何变化?网络动力学有 事物交互中产生的:认知和顿悟发生在中枢神经 哪些性质?如何被注意力机制触发,表现为涌现的? 系统、即大脑的皮层里,是在主观的认知空间或 思考8:四要素说农耕时期人类发明的工 者思维空间里产生的。深度学习主要模拟的是感 具是双要素:物质和结构:工业时期人类发明的 知智能,具有先天的不可解释性,可不可以说依 机器是三要素:物质、能量和结构,工业革命已经 然是浅层认知? 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人类大规模生产出的机器 思考5:抽象和抽象的层次思维的载体是 能够制造出比人类手工劳动更高效、更精致的工 什么?核心是什么?过程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具和产品,这就大大解放了人的体力。正在到来 如果说,思维的载体是语言和文字,核心是抽象, 的智能时代,人类发明的认知的机器应该是四要 过程是计算,结果是记忆,知识以记忆的形式存 素:物质、能量、时间和结构。它们终将会证明, 在,人的大脑里面沟沟回回的皮层形成认知空 机器暂时不必和意识纠缠,也一定能够按照人赋 间,产生“想象的现实”。多层次的抽象是如何工 予的意图,做出比人类更复杂、更出色的创造 作的?人工智能如何受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启 吗?智能机器自身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吗?机 发?在脑科学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之前,如何实 器如何学习?如何创造?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 现体外的类脑智能? 机器已经能听会说,能画会唱,有问有答;深度学 思考6:幼儿认知核图灵在1950年发出“机 习的成功告诉我们,算法可以不被困在程序里, 器能思维吗?”的那篇著名论文《计算的机械与 可以用数据调整算法参数,甚至生成知识。那 智能》中明确指出:“在我看来,生命与非生命之 么,究竟要跃过一个什么坎儿机器就能创造新思 间的差别,远远大于人类和其他生命之间的差 维?如果智能机器能够思维,能够创造新思维, 别”。我认为要研究生命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差 获得新的认知,这不但意味着机器能够寄生、模 别,最大的差别就是生命有意识,机器没有,机器 拟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机器还可以让思维离开人 智能不必和生命体的意识、情感等纠缠;次大的 体再现,进而创造,这起码部分消除了人类精神 差别就是生命依靠繁衍,记忆不可能从外部后天 的神秘性。是到了研究智能机器如何创造新思维
用的时间尺度是“百年”甚至“十年”。如果说,人 类的生物进化出的本能是相对稳定的,科学技术 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却是天翻地覆的,如何看待这 种迭代的智能导致的、几何级数增长的认知进步 和知识爆炸?如何在智能机器里去递归地执行? 思考 3: 物质和精神、科技和人文将走向统 一 人工智能和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 等哪些大门类的学科如何相关汇聚?如何进行交 叉研究?物质和精神、意识和智能、科技和人文、 心和智,是一元论、二元论、还是多元论?自然科 学和社会科学、认知科学和哲学、认知科学和数 学、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谁从属于谁啊? 思考 4: 各智其智、智智与共 人类的思维 如何形式化?思维和认知有哪几种最基本的范 式?时间和数学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存在唯一 的认知“元范式”“元认知”吗?还是各智其智、智 人之智、智智与共的多元认知?纵然是多元的, 也不可能阻挡人类对统一理论的渴望和追求,形 成无尽的认知螺旋。觉知(视觉、听觉、味觉、嗅 觉、触觉等)和感知,觉悟和跨模态觉知形成的感 悟,直觉智能和感知智能,主要发生在人体末梢 和周边的知觉神经系统里,是在物理空间和客观 事物交互中产生的;认知和顿悟发生在中枢神经 系统、即大脑的皮层里,是在主观的认知空间或 者思维空间里产生的。深度学习主要模拟的是感 知智能,具有先天的不可解释性,可不可以说依 然是浅层认知? 思考 5: 抽象和抽象的层次 思维的载体是 什么?核心是什么?过程是什么?结果是什么? 如果说,思维的载体是语言和文字,核心是抽象, 过程是计算,结果是记忆,知识以记忆的形式存 在,人的大脑里面沟沟回回的皮层形成认知空 间,产生“想象的现实”。多层次的抽象是如何工 作的?人工智能如何受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启 发?在脑科学没有取得重大的进展之前,如何实 现体外的类脑智能? 思考 6: 幼儿认知核 图灵在 1950 年发出“机 器能思维吗?”的那篇著名论文《计算的机械与 智能》中明确指出:“在我看来,生命与非生命之 间的差别,远远大于人类和其他生命之间的差 别”。 我认为要研究生命智能和机器智能的差 别,最大的差别就是生命有意识, 机器没有,机器 智能不必和生命体的意识、情感等纠缠;次大的 差别就是生命依靠繁衍,记忆不可能从外部后天 植入;机器则可以批量生产,因此体现进化烙印 的遗传基因的记忆和长期记忆在智能机器中“幼 儿认知核”可以且必须初始预置。那么如何注入 一个实体机器人的初始长期记忆?一次性预置多 少记忆为好?至于说到人类智能和其他生物智能 的差别,我认为人的本能和高等生物的本能难分 伯仲,人类最伟大的壮举是发明了教育,人类智 能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上。人后天习得的智能要远大于人的本能,认知 迅速成长,而生物后天习得的智能极为有限,这 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思考 7: 人工记忆网络的小世界特征 机器 学习和认知的结果是记忆,和人一样,机器在一 次次学习和思维之后,瞬时记忆和工作记忆都会 遗忘,唯有留下长期记忆。随着机器能自学习、 自编程、自编译、自对抗、自纠错、自沉淀、自成 长,代表知识结构和图谱的长期记忆在机器的生 命期里不断地被修饰、修剪和重塑,可不可以在 进行记忆的提取时,把机器的长期记忆网络看作 是基于一个符合幂律分布、具有小世界特征的人 工复杂网络?它有哪些数学性质?在机器的整个 生命周期内,网络结构如何变化?网络动力学有 哪些性质?如何被注意力机制触发,表现为涌现的? 思考 8: 四要素说 农耕时期人类发明的工 具是双要素:物质和结构;工业时期人类发明的 机器是三要素:物质、能量和结构,工业革命已经 证明了一个基本事实:人类大规模生产出的机器 能够制造出比人类手工劳动更高效、更精致的工 具和产品,这就大大解放了人的体力。正在到来 的智能时代,人类发明的认知的机器应该是四要 素:物质、能量、时间和结构。它们终将会证明, 机器暂时不必和意识纠缠,也一定能够按照人赋 予的意图,做出比人类更复杂、更出色的创造 吗? 智能机器自身会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吗?机 器如何学习?如何创造? 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 机器已经能听会说,能画会唱,有问有答;深度学 习的成功告诉我们,算法可以不被困在程序里, 可以用数据调整算法参数,甚至生成知识。那 么,究竟要跃过一个什么坎儿机器就能创造新思 维?如果智能机器能够思维,能够创造新思维, 获得新的认知,这不但意味着机器能够寄生、模 拟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机器还可以让思维离开人 体再现,进而创造,这起码部分消除了人类精神 的神秘性。是到了研究智能机器如何创造新思维 第 4 期 李德毅:人工智能基础问题:机器能思维吗? ·857·
·858· 智能系统学报 第17卷 的时候了。 很多人进行了有益的讨论,他们是:常梦雄、韦 思考9:异构的基础架构和协同新一代人 钰、戴琼海、王海峰、娄子勤、黄立威、李兵、王小 工智能应该聚焦于计算机的算力、算法和数据 云、陈小平、尼克、张军平、安学、归丽华、刘成 呢,还是应该聚焦在机器的交互、学习和记忆三 林、何清、何雯、郭毅可、吴基传、周建设、刘华 个硬核上?为什么?我认为智能机器离不开与外 平、玄祖兴、马楠、刘玉超、张天雷、韩威、江碧 界环境的感知和交互,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架 涛、于剑、赵菲、陈杰、欧阳真超、段玉聪、刘挺、 构一定是异构的,传感器端以专用芯片处理为中 刘畅、吴飞、张骊、吴华、孙富春、王文捷、王卫 心,瞬时记忆区以数据处理为中心,工作记忆区 宁、李雪莲、赵刚、杨林、刘东红、李蓓、马华东、 高洪波、刘萌、郑思仪、吴天骄、李德仁、张旭、殷 以计算处理为中心,长期记忆区以网络(图形)处 加伦、吴信东、赵春江、焦李成、龙腾、杨放春、张 理为中心,明确这种XPU广、DPU、CPU广、GPU等 兆田、陈关荣、彭艳、刘云浩、支涛、孙茂松、沈向 异构物件组成的协同工作模式,处理好异步和同 洋、戴国忠、梅宏、史元春、秦昆、赵阳、郑波尽 步,才能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提供基础架构的支持。 王景、刘阶、蒲慕明、李向阳、汪国帆、季向阳、周 思考10:量子图灵机图灵在剑桥大学曾经 伯文、高跃、唐杰、李涓子、杨义先、董晓波、黄铁 痴迷量子物理,为什么图灵只发明了图灵机,而 军、鲍泓、何克清、庄洪林、白晓颖、吴华、林润 没有发明量子图灵机?现在量子图灵机已经有 华、乔俊飞、吴枫、汪国平、陈桂生、蔡恒进、方 了,为什么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量 向、蒋昌俊、任鹏举等,在此一并感谢。 子人工智能和量子智能机器什么时候能落地?在 作者简介: 什么关键问题攻克之后才能够落地? 李德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问 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指挥与 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基础研究问题、 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CAAI Fellow,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吴文俊人工智能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旧的问题,需 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获得者,我国 要批判和质疑的科学精神,需要非凡的想象力和 不确定性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开拓 创造力。不过,我们也要记得苏联著名作家列 者、无人驾驶的积极引领者和人工智 夫托尔斯泰说过的话:“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 能产学研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长期从事计算机工程、不确定 性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能驾驶领域研究。最早提出“控制 是在书写个人的片面而已。”因为随着人类认知 流-数据流”图对理论,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谓词逻辑的 的越多,人类终于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会更多, 对等性。提出云模型、云变换、数据场等认知形式化理论,用 一个人如此,一群人如此,能够思维的机器如此, 于解决定性概念生成、相似度计算、不确定推理、智能控制等 问题,成功控制三级倒立摆各种动平衡的姿态。提出基于路 整个人类亦如此。 权构建驾驶态势认知图,研发机器驾驶脑,领导了中国最大 致谢科学植根于讨论,本文形成过程中,和 的智能车联合团队。 中文引用格式:李德毅.人工智能基础问题:机器能思维吗?J.智能系统学报,2022,17(4):856-858. 英文引用格式:LI Dey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undamental question:Can machines think?(J].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 tems,2022,17(4:856-858
的时候了。 思考 9: 异构的基础架构和协同 新一代人 工智能应该聚焦于计算机的算力、算法和数据 呢,还是应该聚焦在机器的交互、学习和记忆三 个硬核上?为什么?我认为智能机器离不开与外 界环境的感知和交互,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基础架 构一定是异构的,传感器端以专用芯片处理为中 心,瞬时记忆区以数据处理为中心,工作记忆区 以计算处理为中心,长期记忆区以网络(图形)处 理为中心,明确这种 XPU+ 、DPU+ 、CPU+ 、GPU+ 等 异构物件组成的协同工作模式,处理好异步和同 步,才能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提供基础架构的支持。 思考 10: 量子图灵机 图灵在剑桥大学曾经 痴迷量子物理,为什么图灵只发明了图灵机,而 没有发明量子图灵机?现在量子图灵机已经有 了,为什么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量 子人工智能和量子智能机器什么时候能落地?在 什么关键问题攻克之后才能够落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问 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基础研究问题、 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旧的问题,需 要批判和质疑的科学精神,需要非凡的想象力和 创造力。不过,我们也要记得苏联著名作家列 夫·托尔斯泰说过的话:“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 是在书写个人的片面而已。”因为随着人类认知 的越多,人类终于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会更多, 一个人如此,一群人如此,能够思维的机器如此, 整个人类亦如此。 致谢 科学植根于讨论,本文形成过程中,和 很多人进行了有益的讨论,他们是:常梦雄、韦 钰、戴琼海、王海峰、娄子勤、黄立威、李兵、王小 云、陈小平、尼克、张军平、安学、归丽华、刘成 林、何清、何雯、郭毅可、吴基传、周建设、刘华 平、玄祖兴、马楠、刘玉超、张天雷、韩威、江碧 涛、于剑、赵菲、陈杰、欧阳真超、段玉聪、刘挺、 刘畅、吴飞、张骊、吴华、孙富春、王文捷、王卫 宁、李雪莲、赵刚、杨林、刘东红、李蓓、马华东、 高洪波、刘萌、郑思仪、吴天骄、李德仁、张旭、殷 加伦、吴信东、赵春江、焦李成、龙腾、杨放春、张 兆田、陈关荣、彭艳、刘云浩、支涛、孙茂松、沈向 洋、戴国忠、梅宏、史元春、秦昆、赵阳、郑波尽、 王景、刘阶、蒲慕明、李向阳、汪国帆、季向阳、周 伯文、高跃、唐杰、李涓子、杨义先、董晓波、黄铁 军、鲍泓、何克清、庄洪林、白晓颖、吴华、林润 华、乔俊飞、吴枫、汪国平、陈桂生、蔡恒进、方 向、蒋昌俊、任鹏举等,在此一并感谢。 作者简介: 李德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 工智能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指挥与 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CAAI Fellow, 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吴文俊人工智能 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获得者,我国 不确定性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开拓 者、无人驾驶的积极引领者和人工智 能产学研发展的重要推动者。长期从事计算机工程、不确定 性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智能驾驶领域研究。最早提出“控制 流–数据流”图对理论,证明了关系数据库模式和谓词逻辑的 对等性。提出云模型、云变换、数据场等认知形式化理论,用 于解决定性概念生成、相似度计算、不确定推理、智能控制等 问题,成功控制三级倒立摆各种动平衡的姿态。提出基于路 权构建驾驶态势认知图,研发机器驾驶脑,领导了中国最大 的智能车联合团队。 中文引用格式:李德毅. 人工智能基础问题:机器能思维吗?[J]. 智能系统学报, 2022, 17(4): 856–858. 英文引用格式:LI Dey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undamental question: Can machines think?[J]. 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2022, 17(4): 856–858. ·858· 智 能 系 统 学 报 第 17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