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 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 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或病原菌 ( pathogenic bacterium, pathogen),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 nonpathogenic bacterium, nonpathogen)。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 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类菌 称为条件致病菌( conditioned 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致病菌入侵后,在建立感染的同时,能激发宿主免疫系统 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
➢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 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称为细菌的感染(bacterial infection)或传染。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或病原菌 (pathogenic bacterium,pathogen),不能造成宿主感染的为 非致病菌或非病原菌(nonpathogenic bacterium,nonpathogen)。有些细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 病,但当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类菌 称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ed 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 (opportunistic pathogen)。 ➢ 致病菌入侵后,在建立感染的同时,能激发宿主免疫系统 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 第六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第一节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多种多样的 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 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 常菌群( normal flora) 心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生物拮抗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衰老作用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 正常菌群: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多种多样的 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 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 常菌群(normal flora)。 ❖ 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生物拮抗 营养作用 免疫作用 抗衰老作用
条件致病菌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 被打破,形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原来在正 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 特定条件包括: 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
条件致病菌 ▪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 被打破,形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原来在正 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 ▪ 特定条件包括: 寄居部位的改变 免疫功能低下 菌群失调
医院获得性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 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病 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感染 (nosocomial infection) 根据传染来源分类: 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 引起的感染。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 引起的感染 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 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 医院获得性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病 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通称医院内感染 (nosocomial infection)。 ▪ 根据传染来源分类: ➢ 交叉感染: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 引起的感染。 ➢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 引起的感染。 ➢ 医源性感染: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 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的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
第二节细菌的致病机制 >致病性( pathogenicity或病原性:细菌能引起感染 的能力 >毒力 (virulence):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 median lethal dose,LD5o 或半数感染量( median infective dose,D50)表示 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 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 或毒素量
➢ 致病性(pathogenicity)或病原性:细菌能引起感染 的能力。 ➢ 毒力(virulence):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 ➢ 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表示。 即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 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 或毒素量。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
细菌的致病机制 荚膜 侵袭力粘附素 细菌的毒力物质 侵袭性物质 外毒素( exotoxin) 毒素 细菌侵入的数量 内毒素( endotoxin) 细菌侵入的部位
• 细菌的毒力物质 • 细菌侵入的数量 • 细菌侵入的部位 细菌的致病机制 侵袭力 毒素 荚膜 粘附素 侵袭性物质 外毒素(exotoxin) 内毒素(endotoxin)
侵袭力 荚膜 粘附素 侵袭性物质
侵袭力 ▪荚膜 ▪粘附素 ▪侵袭性物质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 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60-80℃,30min被破坏160℃,2-4h才被破坏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 毒性作用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临床表现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抗原性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 成类毒素 素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 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分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 崩解后释放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 ℃,30min被破坏 160 ℃,2-4h才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 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 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 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 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 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 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 作用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 素
第三节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皮肤与粘膜 屏障结构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天然免疫吞噬细胞 补体 体液因素溶菌酶 防御素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获得性免疫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天然免疫 屏障结构 吞噬细胞 体液因素 皮肤与粘膜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补体 溶菌酶 防御素 获得性免疫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
细菌 吞噬细胞 伪足 摄取 吞噬体 一溶酶体 溶酶体酶 融 细菌 N<一吞噬溶酶体 吞噬细胞的吞噬杀伤过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