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 课程作用与任务: 生态环境的健康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 问题日益严峻,单纯从经济角度或技术角度思考问题,已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这样做只 能使之日益恶化。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生态学 物理学等多个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管理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 保护人类的经济大厦和生态大厦的理论与途径。本课程分析当今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经济 根源,探讨经济世界观的演进及其理论与思想渊源,阐述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把经济学与生态 学的原则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可持续社会的政策与措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章引言:生态经济学和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最早曾被称为污染经济学或公害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融合而 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角度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它应当属 于经济学的范畴。 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显示出 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然而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 其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和资源问题从局部向全局、从区域向全球扩 展,世界范围内的人口骤增、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不足和能源危机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 态,而且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科学家们探索以上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发展趋势、预防措 施和解决途径之时,从一开始他们就发现:单纯从生态学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和研究这些问 题,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只有将生态学和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从中寻求到既发展 社会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之策。至此,生态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必然结果。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 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美国另一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则是第一个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头 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家,他使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法,将处理工业污染物单独列为一个生产 部门,除了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外,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也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他在污染对工 业生产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从此,不少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根源。他们认识到:传统的经 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因为这一理论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它在 生产成本中不计入废料处理和污染损失的费用,其结果就是生产厂家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将大量 隐蔽的污染费用转嫁给了社会,加重了社会公共费用的负担,牺牲了公众生活的环境质量。况且,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没有设立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不能钣映 一个国家的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因而,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美国学 者巴克莱和塞克勒在经过研究之后提出了以下方程式: NSW=NNP+(B-GC)-AL 式中NSW=净社会福利 NNP=净国民生产增值
讲稿 课程作用与任务: 生态环境的健康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 问题日益严峻,单纯从经济角度或技术角度思考问题,已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这样做只 能使之日益恶化。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生态学、 物理学等多个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管理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 保护人类的经济大厦和生态大厦的理论与途径。本课程分析当今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经济 根源,探讨经济世界观的演进及其理论与思想渊源,阐述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把经济学与生态 学的原则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可持续社会的政策与措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章引言:生态经济学和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产生 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最早曾被称为污染经济学或公害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融合而 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角度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它应当属 于经济学的范畴。 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显示出 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然而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 其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和资源问题从局部向全局、从区域向全球扩 展,世界范围内的人口骤增、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不足和能源危机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 态,而且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科学家们探索以上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发展趋势、预防措 施和解决途径之时,从一开始他们就发现:单纯从生态学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和研究这些问 题,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只有将生态学和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从中寻求到既发展 社会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之策。至此,生态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 段的必然结果。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 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美国另一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则是第一个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家,他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处理工业污染物单独列为一个生产 部门,除了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外,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也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他在污染对工 业生产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从此,不少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根源。他们认识到:传统的经 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因为这一理论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它在 生产成本中不计入废料处理和污染损失的费用,其结果就是生产厂家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将大量 隐蔽的污染费用转嫁给了社会,加重了社会公共费用的负担,牺牲了公众生活的环境质量。况且,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没有设立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不能反映 一个国家的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因而,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美国学 者巴克莱和塞克勒在经过研究之后提出了以下方程式: NSW = NNP +(B— GC)— AL 式中 NSW = 净社会福利; NNP = 净国民生产增值;
B=未被认识的经济发展的非市场性有利条件(如知识的积累、保健的改善等); GC=为经济发展(包括信息、管理等)、减少污染所付出的劳力和费用: L=环境恩惠损失(如噪声增加、烟雾增多、风景区的商业化改变等) 两位学者从中得出结论说:在 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益的追加部分增长时,为它追加 的各种费用也必须增长,而当追加费用与追加效益数量相等时,这个国家就必须减缓或停止发展, 否则会引起大范围环境恶化 60年代末,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利用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关于人口 问题、工业化问题、粮食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五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人类未 来发展的关系。他们于1972年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研究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此书对人类未来发 展将面临的严重困境提出了警告,并在指出摆脱困境的对策时第一次提出”全球均衡"的概念,认为世 界经济从增长过渡到全球均衡状态的最低要求是:工厂资本和人口在规模上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 率;资本的投资率等于折旧率;所有投入和产出的速率保持最小;资本和人口的水平和比例与社会 价值、环境价值保持一致。不幸的是,报告发表后的十年里,世界经济出现的衰退似乎印证了罗马 俱乐部的预警。作者将人口问题等五个变量作为有机的统一体进行定量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 影响进行研究,为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这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 上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并指出,各国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对 此要切实重视和正确对待。同时,环境规划署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之后,确 定将"环境经济”(即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由此表明,生态经济学 作为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的新兴的科学,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从应用上来说,生态经济学可分为部门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区域和地域生态经济学 等三个部分。生态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都是人类经济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 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对人类的影响,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思 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希望树拉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希望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其核心就是推动自然生态与经济生产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学的确是在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 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所进行的研究可以为缓解这种矛盾关系,为创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生态经齐学的做念和研究内容 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1、有关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含义 地球形成已有47亿年历史,生物圈在地球上也存在了34亿年之久。与它们相比,人类拥有的两 三百万年历史显然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人类活动对地球和生物圈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是不争的 事实,尤其是最近的100年,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地球和生物圈变化的主要之一。 鉴于人类活动在迅速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对资源、生态和环境施加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社会学家等一直在审视和反思现实社会中的 问题。学者■者见二,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研究结论也大相径庭,但居主导地位的研究结论是: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单纯追求生态目标也处理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问 题,只有确保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运作,方有可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
B = 未被认识的经济发展的非市场性有利条件(如知识的积累、保健的改善等); GC = 为经济发展(包括信息、管理等)、减少污染所付出的劳力和费用; AL = 环境恩惠损失(如噪声增加、烟雾增多、风景区的商业化改变等)。 两位学者从中得出结论说: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益的追加部分增长时,为它追加 的各种费用也必须增长,而当追加费用与追加效益数量相等时,这个国家就必须减缓或停止发展, 否则会引起大范围环境恶化。 60年代末,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利用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关于人口 问题、工业化问题、粮食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五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人类未 来发展的关系。他们于1972年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研究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此书对人类未来发 展将面临的严重困境提出了警告,并在指出摆脱困境的对策时第一次提出"全球均衡"的概念,认为世 界经济从增长过渡到全球均衡状态的最低要求是:工厂资本和人口在规模上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 率;资本的投资率等于折旧率;所有投入和产出的速率保持最小;资本和人口的水平和比例与社会 价值、环境价值保持一致。不幸的是,报告发表后的十年里,世界经济出现的衰退似乎印证了罗马 俱乐部的预警。作者将人口问题等五个变量作为有机的统一体进行定量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 影响进行研究,为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这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尝试。 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 上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并指出,各国在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对 此要切实重视和正确对待。同时,环境规划署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种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之后,确 定将"环境经济"(即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由此表明,生态经济学 作为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的新兴的科学,开始为世人所瞩目。 从应用上来说,生态经济学可分为部门生态经济学、专业生态经济学、区域和地域生态经济学 等三个部分。生态经济学的每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领域都是人类经济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 目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对人类的影响,使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只追求经济效益的思 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希望树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希望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社会,其核心就是推动自然生态与经济生产的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学的确是在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 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所进行的研究可以为缓解这种矛盾关系,为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生态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1、有关概念提出的背景和含义 地球形成已有47 亿年历史,生物圈在地球上也存在了34 亿年之久。与它们相比,人类拥有的两 三百万年历史显然是微不足道的。然而,人类活动对地球和生物圈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是不争的 事实,尤其是最近的100年,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地球和生物圈变化的主要之一。 鉴于人类活动在迅速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对资源、生态和环境施加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环境学家和社会学家等一直在审视和反思现实社会中的 问题。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研究结论也大相径庭,但居主导地位的研究结论是: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崩溃,单纯追求生态目标也处理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问 题,只有确保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持续、稳定、健康运作,方有可能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
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门共同的未来》报告 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概念最为重要 之处是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当作人类发展的目标和人类行为的准则,其中代内公平强调发展的普 遍性,代际公平强调发展的持续性;而人类行为的准侧是:不能把成本转移到外部更不能转移给后 代,要通过国际间、区域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加穷人的福利,缩小发展的差距。可持续发展包括 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保障,社 会可持续是目的。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意味着人类希冀实现愿望是相通的。 2、生态经齐学的念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鲍尔丁首先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80年代初,许多结合中国 实际的研究大大地拓展了它的领域,使生态经济学成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 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交流和价值增值的经济学。它通过研究自然生态和经济活动的相互 作用,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并为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和经济发 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它既可以为宏观战略选择提供指导,又能够引导微观的生产、管理和 消费行为。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 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 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传栋认为,生态经济学可以为 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具体地说,其关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必须协调发展、循序发展和递进发展的论述, 有利于引导人们妥善处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合乎生态平衡要求的理论,有利于引 导人们做好物流、能流、使用价值和价格的输入输出能力的平衡:关于生态经济社会总资源优化配 置的理论,有利于引导人们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和生态需要 3、生态经齐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外,还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 源浪费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等。另外,它还以人 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 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相互适应、 保持平衡的对策和途径。更重要的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应当成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制定 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科学依据。总之,生态经济学研究与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就在 于,前者将生态和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促进了社会 经济发展新观念的产生。生态经济学是在适应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加 以拓展的 其中,在宏观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平衡论(强调要把经济系统和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平 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相互协调论(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经 济可持续要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社会可持续则要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的基础 上). 在产业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农业逐步拓展到工业、服务业,在地域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 从生态村逐步拓展到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在研究内容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保护 逐渐拓展到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 在协调层面上,从生产行为研究逐步拓展到消费行为研究、资源生态经济研究和区域生态经济 研究。经过无数次的拓展,生态经济学已逐步形成一个能为生态经济形态的发育提供理论和方法的 学科体系
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 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概念最为重要 之处是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当作人类发展的目标和人类行为的准则,其中代内公平强调发展的普 遍性,代际公平强调发展的持续性;而人类行为的准则是:不能把成本转移到外部更不能转移给后 代,要通过国际间、区域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增加穷人的福利,缩小发展的差距。可持续发展包括 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保障,社 会可持续是目的。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意味着人类希冀实现愿望是相通的。 2、生态经济学的概念 20 世纪60 年代,经济学家鲍尔丁首先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个概念,80 年代初,许多结合中国 实际的研究大大地拓展了它的领域,使生态经济学成为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 之间物质循环、能量转化、信息交流和价值增值的经济学。它通过研究自然生态和经济活动的相互 作用,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并为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和经济发 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它既可以为宏观战略选择提供指导,又能够引导微观的生产、管理和 消费行为。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 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 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传栋认为,生态经济学可以为 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具体地说,其关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必须协调发展、循序发展和递进发展的论述, 有利于引导人们妥善处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关系,建立和维护合乎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合乎生态平衡要求的理论,有利于引 导人们做好物流、能流、使用价值和价格的输入输出能力的平衡;关于生态经济社会总资源优化配 置的理论,有利于引导人们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和生态需要。 3、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除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外,还有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 源浪费的产生原因和控制方法;环境治理的经济评价;经济活动的环境效应等等。另外,它还以人 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及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 的种种问题,从而揭示生态经济发展和运动的规律,寻求人类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相互适应、 保持平衡的对策和途径。更重要的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还应当成为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制定 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的科学依据。总之,生态经济学研究与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不同之处就在 于,前者将生态和经济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促进了社会 经济发展新观念的产生。生态经济学是在适应资源保护、环境管理和经济发展需要的过程中不断加 以拓展的。 其中,在宏观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平衡论(强调要把经济系统和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平 衡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到相互协调论(强调生态、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经 济可持续要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上,社会可持续则要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的基础 上)。 在产业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从农业逐步拓展到工业、服务业,在地域层面上,生态经济研究 从生态村逐步拓展到生态乡、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在研究内容上,生态经济研究从生态保护 逐渐拓展到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 在协调层面上,从生产行为研究逐步拓展到消费行为研究、资源生态经济研究和区域生态经济 研究。经过无数次的拓展,生态经济学已逐步形成一个能为生态经济形态的发育提供理论和方法的 学科体系
二、几个相关的概念认识 清洁生产 、工业生态学 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等概念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鉴于此,首 先简要地介绍这几个概念,然后从它们的内在联系入手,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探讨将它 们纳入生态经济框架中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1.清洁生产 人们早就认识到生产中排放出的污染物的严重性,最初采取的是"未端治理"的方式。这种做法有 一定的效果,但代价很高。以美国为例,用于环境污染控制的总费用,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 GNP的1%,1990年增加到1200亿美元,占GNP的2.8%。从总体上看,这种着眼于污染物达标排 放的治理模式存在四点不足:一是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以致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 性;二是治理难度大,并存在着污染转移的风险;三是不能有效地遏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四 是政府行政监督管理的成本过高,因而这种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人们在开展末端治理的过程中发现,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生产工艺不合理造成的,从 优化生产工艺入手,不需要花很多治理费用便可获得削减废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1976年,欧共 体在巴黎举行的"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消除污染源"的思想,这是清洁生产理念 的首次表达。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其含义是通过排污审计、工 艺筛选,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以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使废物在源处减 少,使"污染物"在生产中得到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清洁生产是企业发展战略的 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强加于企业的约束手段。尔后,清洁生产的理念又扩展到服务领域,即清洁 消费。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清洁生产工具有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生命周 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其中使用得最早和最多的工具是清洁生产审计 。在各国政府 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国工发组织和环境署在约30个发展中国家启动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项目,它们 与发达国家的清洁生产组织共同构成了 个巨大的国际清洁生产网络。目前,仍未出现清洁生产实 践的国家已为数不多了。1993年,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技术援助下实施了"推进中国清洁生产"合作项 目,拉开了清洁生产的序幕。在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界、国际机构和社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国 已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20多个行业、约400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这些企业通过实施 清洁生产方案取得的经济效益约为每年5亿元,主要污染物平均削减20%以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开展清洁生产成果较大的国家之 2.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起源于80年代末R.Frosch等人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 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共同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能量与物质 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传递,这样的互联、互动,循环往复和周而复始,维持了自然 界各种物质间的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生态系统持续不断的运行。受自然生态系统组成和运动的启 发,人们对许多工业系统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它们也存在着某些互联、互动的关系。于是,开始 以构建工业企业间的生态链为切入点,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消除环境破坏,提高发 展质量的目标。工业生态学是仿照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方式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学问。它试图通过企 业间的系统耦合,使工业具有生态链的性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传递、高效产出和持续利 用。例如,火力发电中产生的粉煤灰是污染物,但可以用做健筑材料,建筑业产生的废料又可以成 为其他工业的原料,由此形成工业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工业生态学的要点是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 区域整合,它是"清洁生产"的一个更新更高阶段,由企业内的生态平衡上升到区域平衡 一般而言,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固化在生态工业园区中(工业生态园区内是将具有上述关系 的企业群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的载体,如果企业群存在着上述关系,而空间分布并不在一起,则称 为虚拟园区)。这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利用物质和能量的物理、化学成分的相
二、几个相关的概念认识 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等概念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鉴于此,首 先简要地介绍这几个概念,然后从它们的内在联系入手,理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探讨将它 们纳入生态经济框架中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1. 清洁生产 人们早就认识到生产中排放出的污染物的严重性,最初采取的是"末端治理"的方式。这种做法有 一定的效果,但代价很高。以美国为例,用于环境污染控制的总费用,1972 年为260 亿美元,占 GNP 的1%,1990 年增加到1200 亿美元,占GNP 的2.8%。从总体上看,这种着眼于污染物达标排 放的治理模式存在四点不足:一是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以致企业缺乏治理污染的积极 性;二是治理难度大,并存在着污染转移的风险;三是不能有效地遏制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四 是政府行政监督管理的成本过高,因而这种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 人们在开展末端治理的过程中发现,工业污染物排放的30%-40%是生产工艺不合理造成的,从 优化生产工艺入手,不需要花很多治理费用便可获得削减废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1976 年,欧共 体在巴黎举行的"无废工艺和无废生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消除污染源"的思想,这是清洁生产理念 的首次表达。1989 年5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其含义是通过排污审计、工 艺筛选,实施防治污染措施等技术和管理手段,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最小化。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以过程治理替代末端治理,使废物在源处减 少,使"污染物"在生产中得到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清洁生产是企业发展战略的 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强加于企业的约束手段。尔后,清洁生产的理念又扩展到服务领域,即清洁 消费。目前,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清洁生产工具有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生态设计、生命周 期评价、环境标志和环境管理会计等,其中使用得最早和最多的工具是清洁生产审计。在各国政府 的大力支持下,联合国工发组织和环境署在约30 个发展中国家启动了国家清洁生产中心项目,它们 与发达国家的清洁生产组织共同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际清洁生产网络。目前,仍未出现清洁生产实 践的国家已为数不多了。1993 年,中国在世界银行的技术援助下实施了"推进中国清洁生产"合作项 目,拉开了清洁生产的序幕。在政府有关部门、企业界、国际机构和社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国 已在20 多个省、市、自治区和20 多个行业、约400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这些企业通过实施 清洁生产方案取得的经济效益约为每年5亿元,主要污染物平均削减20%以上。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开展清洁生产成果较大的国家之一。 2. 工业生态学 工业生态学起源于80 年代末R. Frosch等人模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和生态系统的循环再生过程 所开展的"工业代谢"研究。自然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与非生物共同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能量与物质 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传递,这样的互联、互动,循环往复和周而复始,维持了自然 界各种物质间的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生态系统持续不断的运行。受自然生态系统组成和运动的启 发,人们对许多工业系统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它们也存在着某些互联、互动的关系。于是,开始 以构建工业企业间的生态链为切入点,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消除环境破坏,提高发 展质量的目标。工业生态学是仿照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方式规划工业生产系统的学问。它试图通过企 业间的系统耦合,使工业具有生态链的性质,从而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传递、高效产出和持续利 用。例如,火力发电中产生的粉煤灰是污染物,但可以用做建筑材料,建筑业产生的废料又可以成 为其他工业的原料,由此形成工业生态链的良性循环。工业生态学的要点是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 区域整合,它是"清洁生产"的一个更新更高阶段,由企业内的生态平衡上升到区域平衡。 一般而言,这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固化在生态工业园区中(工业生态园区内是将具有上述关系 的企业群在空间上聚集在一起的载体,如果企业群存在着上述关系,而空间分布并不在一起,则称 为虚拟园区)。这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工生态系统,通过利用物质和能量的物理、化学成分的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系统,最终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我国正 在进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探索,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国内典型的案例之一 3.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E·鲍尔丁发表的《宇宙飞船 经济观》一文。这篇文章最有价值之处是把污染视为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剩余“,即只有放错地方 的资源,没有绝对无用的垃圾,进而提出要以循环式经济"替代"单程式经济”,来解决环境污染和资 源枯竭问题的设想。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资源~产品 ·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进行资源配置,以消解长期以来资源消耗和经济需求的尖锐冲突。循环经 济借助于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个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其中,在企业层面上(小 循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 层面上(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建立或形成企业间有共生关系的工业生态园区或虚拟园区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它的优先顺序为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前面已介绍了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 区域层面的生态工业园区,所以,这里仅对时社会层面的溶 源回收利用作简要的介绍。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已成为一个产业,发达国家利用 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的年产值为2500亿美元,并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 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 纸制品的35%都是利用废日 资源生产的,既节约了资源,又遏制了污染。在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这几 个概念中,清洁生产提出的时间相对早一些,它最为重要之处是用消除或削减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 放量的做法,替代原先要求企业污染达标排放的做法,这是生产设计和环境管理理念的质的飞跃。 清洁生产的愿意是通过企业生产工艺的设计,消除或削减企业的污染产生量。然而在现实中,往往 只有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才有可能将清洁生产发挥到林离尽致的水平。文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企业 生产专门化的发展方向。为了既合乎企业生产专门化的要求,又将清洁生产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 来,客观上要求开展企业间的合作,即把清洁生产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之间。我们回以把文个必 然要发生的提升,视为清洁生产理念的第一次飞跃。此时,清洁生产是从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 层面上展开的,完全在企业内封闭运行而不与其他企业相联系的做法,便成为清洁生产的一个特 例。这个迟早要发生的变化,为工业生态学的发展展现了必要性;而清洁生产从企业走向企业群 走向生态工业园区,则是清洁生产实现飞跃的标志,也是工业生态学获得成功的标志 人们提出了消除或尽可能减少生产中的污染产生量的思路后又发现,消除被消费后的废旧产品 的污染,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于是,清洁生产又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我们可以把这个必然 要发生的提升,视为清洁生产理念的第二次飞跃。此时,清洁生产是在企业内、企业间和企业社会 间三个层面上展开的。这个迟早要发生的变化,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而清洁生产从工业 园区走向社会,则是清洁生产再次实现飞跃的标志,也是循环经济获得成江功的标志。 从创新逻辑看,工业生态学的作用是把清洁生产从企业拓展到企业群。工业生态学还是仿生学 的拓展,仿生学的仿造对像是特定物种的特征,工业生态学的仿造对像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性。工 业生态学最重要之处是提出了仿造自然界生态循环的思想,并根据不同企业之间的横向共生性找到 废物的"分解者”,形成可自我循环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使不同企业达到资源共享和变负效益为正 效益的目标。从创新角度看,循环经济是对清洁生产和工业生态学的拓展。循环经济最重要之处在 于综合和简化,使之具有更大的适应范围;使之更便于操作、更便于理解。 综上所述,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是一组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创新。其中,清洁生 产是最基础的目标,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既是对清洁生产内容的两次扩展,也是实现清洁生产目 标的新的方法和途径。 三、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系统,最终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我国正 在进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探索,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国内典型的案例之一。 3.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20 世纪60 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E·鲍尔丁发表的《宇宙飞船 经济观》一文。这篇文章最有价值之处是把污染视为未得到合理利用的"资源剩余",即只有放错地方 的资源,没有绝对无用的垃圾,进而提出要以"循环式经济"替代"单程式经济",来解决环境污染和资 源枯竭问题的设想。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按"资源-产品 -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进行资源配置,以消解长期以来资源消耗和经济需求的尖锐冲突。循环经 济借助于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个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闭环流动。其中,在企业层面上(小 循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 层面上(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建立或形成企业间有共生关系的工业生态园区或虚拟园区,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社会层面上(大循环),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它的优先顺序为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前面已介绍了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区域层面的生态工业园区,所以,这里仅对社会层面的资 源回收利用作简要的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已成为一个产业,发达国家利用 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的年产值为2500 亿美元,并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全世界钢产量的 45%、铜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0%、纸制品的35%都是利用废旧 资源生产的,既节约了资源,又遏制了污染。在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这几 个概念中,清洁生产提出的时间相对早一些,它最为重要之处是用消除或削减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 放量的做法,替代原先要求企业污染达标排放的做法,这是生产设计和环境管理理念的质的飞跃。 清洁生产的愿意是通过企业生产工艺的设计,消除或削减企业的污染产生量。然而在现实中,往往 只有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才有可能将清洁生产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水平。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企业 生产专门化的发展方向。为了既合乎企业生产专门化的要求,又将清洁生产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 来,客观上要求开展企业间的合作,即把清洁生产从企业内部拓展到企业之间。我们可以把这个必 然要发生的提升,视为清洁生产理念的第一次飞跃。此时,清洁生产是从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两个 层面上展开的,完全在企业内封闭运行而不与其他企业相联系的做法,便成为清洁生产的一个特 例。这个迟早要发生的变化,为工业生态学的发展展现了必要性;而清洁生产从企业走向企业群, 走向生态工业园区,则是清洁生产实现飞跃的标志,也是工业生态学获得成功的标志。 人们提出了消除或尽可能减少生产中的污染产生量的思路后又发现,消除被消费后的废旧产品 的污染,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于是,清洁生产又从生产领域拓展到消费领域。我们可以把这个必然 要发生的提升,视为清洁生产理念的第二次飞跃。此时,清洁生产是在企业内、企业间和企业社会 间三个层面上展开的。这个迟早要发生的变化,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而清洁生产从工业 园区走向社会,则是清洁生产再次实现飞跃的标志,也是循环经济获得成功的标志。 从创新逻辑看,工业生态学的作用是把清洁生产从企业拓展到企业群。工业生态学还是仿生学 的拓展,仿生学的仿造对象是特定物种的特征,工业生态学的仿造对象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性。工 业生态学最重要之处是提出了仿造自然界生态循环的思想,并根据不同企业之间的横向共生性找到 废物的"分解者",形成可自我循环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使不同企业达到资源共享和变负效益为正 效益的目标。从创新角度看,循环经济是对清洁生产和工业生态学的拓展。循环经济最重要之处在 于综合和简化,使之具有更大的适应范围;使之更便于操作、更便于理解。 综上所述,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是一组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创新。其中,清洁生 产是最基础的目标,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既是对清洁生产内容的两次扩展,也是实现清洁生产目 标的新的方法和途径。 三、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
在上述四个理论或概念中,生态经济提出的时间最早,涵盖面最大,是一个更为完整的理论体 系。它的研究内容与清洁生产 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即 它所关注的是诸如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软措施,并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制度和组织进 行创新和评价,而后三者关注的是诸如工艺技术这样的硬措施。 所以,生态经济与上述三个概念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中,生态经济最重要之处是为清洁生 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研究提供理念和方法论上的支持,而后三者则是生态经济理念成为现实 的途径。 生态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的旨在摆脱现实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的一种理念、一个目标 和一条路径。但最初的生态经济,其理念没有确切的含义,其目标缺乏系统的构想,其路径也缺乏 现实可行性。经过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生态经济作为一种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 受,而且由理念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随着实业家和政治家的介入,生态经济开始朝着人类社会中 的一种经济形态的方向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在逐渐成为全 人类的共识 必须指出,人们井设有对此形成共识。有些学者认为,生态工业学和循环经济部是一个全新的 学科,它们与清洁生产没有任何联系,所以不宜将它与清洁生产联系起来。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 律,物质和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在现实中,被利用的自然资源往往只有一部分转变 成有用的物品,其余部分转变为废弃物或污染物。 我们每天消耗1400万吨煤,6400万桶石油,从 而产生了大气层超量的二氧化碳,由此可见,不考虑对全球生态与经济的负效应的自由主义经济理 论与生态经济实质上是互不相容的, 最后让我们回到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范畴或话语结构”上来。 几乎所有接受并介绍循环经济概念或理念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 济,它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以实现 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既然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那么将其称之为生态经济显然要比循环 经济更为贴切。循环是一种运动方式,而生态是一个科学体系。所以就发展经济而言,生态经济形 态的含义要远此循环经济形态的含义确切。生态经济是发展普及应用得很好的一个概念。例如,从 区域上看,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已经从生态村建设,逐步扩展到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 设。从产业上看,生态经济已经从生态农业,逐步扩展到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从内容上看,已 经从生态保护逐步扩展到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用循环经济来涵盖生态经济,来说明经济发展与生 态环境的关系,就显然不足了。 第三节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动态 生态经济学科发展概况 生态经济学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4年)以生态环境预警研究为 基础,创建了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其核心是发展经济除了遵循经济规律外,还要 遵循生态规律。第二阶段(1984~1992年)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创立了生态经济协调发 展理论。第三阶段(1992年以来)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渗透,在丰富和完善生态经 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调 整方案》将"生态经济学理论"列为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3年,我院再次将生态经济学列为院重点 学科,对性生态经济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资源配置存在着社会最优解,而且社会最优解与企业最优解可以具有 互补性。这个理论内核,是生态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目前,生态 经济研究集中在生态产业、生态恢复、生态保护三个领域,并与产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保护生 态学相对应,形成了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分支。生态经济研究主要有三个切入点:一是以生态系统作
在上述四个理论或概念中,生态经济提出的时间最早,涵盖面最大,是一个更为完整的理论体 系。它的研究内容与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学、循环经济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极为显著的不同,即 它所关注的是诸如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软措施,并对影响人的行为的制度和组织进 行创新和评价,而后三者关注的是诸如工艺技术这样的硬措施。 所以,生态经济与上述三个概念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其中,生态经济最重要之处是为清洁生 产、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研究提供理念和方法论上的支持,而后三者则是生态经济理念成为现实 的途径。 生态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的旨在摆脱现实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的一种理念、一个目标 和一条路径。但最初的生态经济,其理念没有确切的含义,其目标缺乏系统的构想,其路径也缺乏 现实可行性。经过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生态经济作为一种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 受,而且由理念上升为一种理论体系,随着实业家和政治家的介入,生态经济开始朝着人类社会中 的一种经济形态的方向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在逐渐成为全 人类的共识。 必须指出,人们并没有对此形成共识。有些学者认为,生态工业学和循环经济都是一个全新的 学科,它们与清洁生产没有任何联系,所以不宜将它与清洁生产联系起来。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 律,物质和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在现实中,被利用的自然资源往往只有一部分转变 成有用的物品,其余部分转变为废弃物或污染物。我们每天消耗1400 万吨煤,6400 万桶石油,从 而产生了大气层超量的二氧化碳,由此可见,不考虑对全球生态与经济的负效应的自由主义经济理 论与生态经济实质上是互不相容的。 最后让我们回到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范畴或"话语结构"上来。 几乎所有接受并介绍循环经济概念或理念的专家学者都认为,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 济,它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以实现 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既然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那么将其称之为生态经济显然要比循环 经济更为贴切。循环是一种运动方式,而生态是一个科学体系。所以就发展经济而言,生态经济形 态的含义要远比循环经济形态的含义确切。生态经济是发展普及应用得很好的一个概念。例如,从 区域上看,生态经济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已经从生态村建设,逐步扩展到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 设。从产业上看,生态经济已经从生态农业,逐步扩展到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从内容上看,已 经从生态保护逐步扩展到生态建设和生态恢复,用循环经济来涵盖生态经济,来说明经济发展与生 态环境的关系,就显然不足了。 第三节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发展动态 一、生态经济学科发展概况 生态经济学科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4年)以生态环境预警研究为 基础,创建了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其核心是发展经济除了遵循经济规律外,还要 遵循生态规律。第二阶段(1984~1992年)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创立了生态经济协调发 展理论。第三阶段(1992年以来)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向可持续发展领域渗透,在丰富和完善生态经 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科调 整方案》将"生态经济学理论"列为院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3年,我院再次将生态经济学列为院重点 学科,对生态经济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资源配置存在着社会最优解,而且社会最优解与企业最优解可以具有 互补性。这个理论内核,是生态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分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目前,生态 经济研究集中在生态产业、生态恢复、生态保护三个领域,并与产业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保护生 态学相对应,形成了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分支。生态经济研究主要有三个切入点:一是以生态系统作
为研究的主体,利用数学方法和生态模型,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顺向演 替带来的价值增值和逆向演替造成的价值损失,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必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 含义。二是以制度、组织、技术创新入手,规范企业和人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企业 和个人的自利目标与利他目标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三是从利益相关者 的协商、谈判入手,在全面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学习、协商和合作,形成 大家共同认可,即具有双赢乃至多赢性质的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案。 二、生态经济学的前沿动态 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研究工作是生态补偿理论与方法以及能值评价方法和生态足迹评价方法 的应用。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是:生态效益的创造和维护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和资金,但生态 效益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因而创造和维护生态效益的这部分投入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回报。 如果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可以免费地得到满足,需求必然会无限大;如果改善生态环境的供给得不 到任何补偿,供给就会极为有限,供求的均衡只能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生态补偿是解决这一难题 的有效途径。生态补偿研究的难点是补偿标准确定、补偿资金来源、被补偿者识别等。能值评价方 法的主要做法是将不同类别、不可比较的物质转换成统一的能值进行加总和比较,以消除价值加总 和分析中的主观性。生态足迹评价方法通过计算人对生态资源需求的变化,估计人口、经济和社会 的增长、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变化。 近些年来,我国的生态经济实践已在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上展开,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生态省建 设。1999年3月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先后批准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广东 8省为生态省建设试点。江苏、陕西等省也在开展生态省建设的试点工作。 生态省建设亟待研究的问 题是:生态省建设的宏观政策,包括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经济机制和奖惩政策,以及国外有关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生态经济区划和生态产业发展研究,包括如何处理政府调控、市 场调节和社区参与的关系,如何使这些活动走上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生态省建设监控体系、标 准和指标体系,包括空间数据的基础框架,生态省建设的动态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生态监测网络 写管理的基础设施,生态省津设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三 生态经济学科建设的目标 生态经济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育一个专业知识结构更好、研究方法更全、成果质量更高、国 际交往更广和合作精神更强的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团队,为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更突出的贡献,为 我国的生态经济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是:(1)生态经济理论与 、生态经济评价工具;(2)生态经济管理,研 生态经济管理工具; (3) 生态产业发展,研究领域为生态农 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4)生态服务评价,研究领域为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消费、生态旅游。 生态农业专题 1、基本介绍 生态农业, 简称E 的绘的系统二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终世 因批 制宜地设 调整和管 四失态农业是世界 发用 大 原始 热余 现产率和丰 20 能 生态农业便是世界各国的选择, 的问题 国开始探 明了正确的 2、概念
为研究的主体,利用数学方法和生态模型,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顺向演 替带来的价值增值和逆向演替造成的价值损失,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必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政策 含义。二是以制度、组织、技术创新入手,规范企业和人的行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企业 和个人的自利目标与利他目标统一起来,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人与自然和谐。三是从利益相关者 的协商、谈判入手,在全面界定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学习、协商和合作,形成 大家共同认可,即具有双赢乃至多赢性质的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案。 二、生态经济学的前沿动态 目前学术界比较关注的研究工作是生态补偿理论与方法以及能值评价方法和生态足迹评价方法 的应用。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是:生态效益的创造和维护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人力和资金,但生态 效益在使用上具有非排他性,因而创造和维护生态效益的这部分投入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获得回报。 如果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可以免费地得到满足,需求必然会无限大;如果改善生态环境的供给得不 到任何补偿,供给就会极为有限,供求的均衡只能停留在极低的水平上。生态补偿是解决这一难题 的有效途径。生态补偿研究的难点是补偿标准确定、补偿资金来源、被补偿者识别等。能值评价方 法的主要做法是将不同类别、不可比较的物质转换成统一的能值进行加总和比较,以消除价值加总 和分析中的主观性。生态足迹评价方法通过计算人对生态资源需求的变化,估计人口、经济和社会 的增长、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变化。 近些年来,我国的生态经济实践已在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上展开,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生态省建 设。1999年3月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先后批准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广东 8省为生态省建设试点。江苏、陕西等省也在开展生态省建设的试点工作。生态省建设亟待研究的问 题是:生态省建设的宏观政策,包括法律、法规,管理制度,经济机制和奖惩政策,以及国外有关 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生态经济区划和生态产业发展研究,包括如何处理政府调控、市 场调节和社区参与的关系,如何使这些活动走上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生态省建设监控体系、标 准和指标体系,包括空间数据的基础框架,生态省建设的动态模拟与决策支持系统,生态监测网络 与管理的基础设施,生态省建设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三、生态经济学科建设的目标 生态经济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育一个专业知识结构更好、研究方法更全、成果质量更高、国 际交往更广和合作精神更强的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团队,为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做出更突出的贡献,为 我国的生态经济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是:(1)生态经济理论与 方法,研究领域为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评价方法、生态经济评价工具;(2)生态经济管理,研 究领域为生态经济管理政策与机制、生态经济管理工具;(3)生态产业发展,研究领域为生态农 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4)生态服务评价,研究领域为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态恢复、生态消费、生态旅游。 生态农业专题 1、基本介绍 生态农业,简称ECO,ECO是Eco—agriculture的缩写,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 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1]生态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 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2]纵观人类一万年的农业发展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原始农 业,约7000年;二是传统农业,约3000年;三是现代农业,至今约200年。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 越多的人注意到,现代农业在给人们带来高效的劳动生产率和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了生 态危机:土壤侵蚀、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能源危机加剧、环境污染。面对以上问题,各国开始探 索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模式。生态农业便是世界各国的选择,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概念
生态农业 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 现 教和会效益的现 保之色食 化农业。 态农业 是相对于石 品生杰环倍 性的模式而 品业 所以并不是生态衣 农业是 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 一起米 ,以取得 绿有到用农蓬和联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 规划 用系彩 种农业 因地制高 不限 个重要阶 用 可能少的投入 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牛获得生产发展 源再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 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 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 保变整精健失的婆然集里程和高装醉等货朵格天实养交光装¥辣家 ,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 体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津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 中国 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 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 增施有机肥,采用丛 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 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 农、林、牧结合 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 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 要 物与环境相 原 根据霜 代利 源效益的统 续稳 3、基本内 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科经济作物生产 发组葵警和 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 与林、 牧、 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 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 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贪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才 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 王态、 社会 平生态农 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摒 完全在作大量体留的是继承方等化 统农业的精 用化石 弃物质循 见代 过用 农业 农业生态 与代化(如推行立体种植,病虫 治)。改春其功能: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在从村到县的各级生态农业的试点上,曾普遍取得良好的 效果 4、特点 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 安“整 、协调、循 代化相得益 提高 名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 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宫多 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 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 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 全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 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 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 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 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 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 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2]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 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 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概念,被认为是继石 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 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 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 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不仅避免了石油 农业的弊端,并发挥其优越性。通过适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农药等,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但 又保持其精耕细作、施用有机肥、间作套种等优良传统。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 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 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 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 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 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 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 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 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 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 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 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3、基本内涵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 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 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 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 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中国生态农业"与西方那种完全回归自然、摒 弃现代投入的"生态农业"主张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废弃物质循环利 用; 规避常规现代农业的弊病(单一连作,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品, 大量使用化石能源等); 通过用 系统学和生态学规律指导农业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推行立体种植, 病虫害生物防 治), 改善其功能; 以及推进农户庭院经济等。在从村到县的各级生态农业的试点上, 曾普遍取得良好的 效果。 4、特点 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 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 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 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 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 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 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 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
璃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特续性,增强农业发展 5、模式类型 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 使 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 的利用 在时间 多云次的 维 其经济效 益和生 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 生态系。系统中 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 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 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 利用学 得大 的经济效益 ,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 物质循环利用 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 一种话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7、发展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 常规农业, 如 态衣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严的食品称为目然食品、 有机食品和生态 食品等。 叫法不同 但宗旨和目的均 指在外 境与经济协调发 的指 下,按照农业生态 充分 用的 用 科学技木 传统 全面划个效益的统 农业 济 大到生态和等 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 简单地说 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 借鉴 代农业的生产经音 以可持续发为其木指导思相 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 白 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 8、存在问题 目前,虽然在牛态农业的理论研究、式验示范 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 认,还存在着二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 字、加 平的 进 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 客观的评价习 。社 态农业白身的理论休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 为了东揽饲鸭种就者子的饲养数 和温 的年娇进 多条件的制 足够的理论 往往并不能取得成 合目 深入研究 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 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特,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直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特,最重要的就 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对于生 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 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 (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 劲。 5、模式类型 时空结构-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 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 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 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 种养模式等。 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 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 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 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 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 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7、发展背景 20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 常规农业,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自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 食品等。尽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 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 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 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 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 的统一。简单地说,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 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 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8、存在问题 目前,虽然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 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理论基础上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 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 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种组分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组分之 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 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 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 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 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 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 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 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 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 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 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 农业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缺乏对土 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的主动性。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 个限制因子。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 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四)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 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 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 在项目实施九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 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 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 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 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 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五)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 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 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 一宋能满需求,因为在一此地方,紧紧依靠种植业的葵迫的舒获较高的经济收益。在郭一 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 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二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 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 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 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六)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 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 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的,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 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七)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 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 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 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 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 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 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 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 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 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 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 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 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 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五)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 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 不能满足之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紧紧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世界 经济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 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式,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 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 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六)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 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 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的,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 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七)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 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 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 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 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 火",还没有形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