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题 高一级语文试卷 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荇(xing)颓圮(pi)百舸(9e)挥斥方遒(qiu) B.拜谒(ye)忤视(w)目眩(xuan)偏袒(tan) C.遏制(ye)彳亍(ch)瞋目(chen)未雨绸缪(mou) D.须臾(yu) 戮没(I) 自刎(wen)夜缒而出(chui)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A.“听证会上,面对专家们略带挑剔的提问,刘工程师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B.舞蹈家杨丽萍精心打造的舞剧《云南映象》,融民族风情和舞蹈艺术于一炉,令人叹为 观止 C.随着21世纪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医学界对艾滋病患者将再也不会像刚发现时那样爱莫 D.小张体格强壮,打起球来又十分卖力,这次篮球比赛中,小张身体力行地投进了好几个 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这样做纯粹是一种个人行为,因为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尤其是专门为我们设计安装这 种隔板的房产部门的授权。 B.昨日,2009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出炉,比亚迪的王传福以拥有58亿美元的财富成为 新科状元,东方希望集团的刘永行以拥有55亿美元的财富成为第二首富。 C.2008年12月27日,以色列发动代号“铸铅”的军事行动,大规模空袭加沙地带, 与巴方激烈交火,造成大量人员和财产的伤亡
1 2010—2011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题 高一级 语文试卷 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ɡ) 颓圮.(pǐ) 百舸.(ɡē) 挥斥方遒.(qiú) B.拜谒.(yè) 忤.视(wǔ) 目眩.(xuàn) 偏袒.(tǎn) C.遏.制(yè) 彳亍.(chù) 瞋.目(chēn) 未雨绸缪.(móu) D.须臾.(yú) 戮.没(lù) 自刎.(wěn) 夜缒.而出(chuí)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听证会上,面对专家们略带挑剔的提问,刘工程师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B.舞蹈家杨丽萍精心打造的舞剧《云南映象》,融民族风情和舞蹈艺术于一炉,令人叹为 观止。 C.随着 21 世纪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医学界对艾滋病患者将再也不会像刚发现时那样爱莫 能助了。 D.小张体格强壮,打起球来又十分卖力,这次篮球比赛中,小张身体力行地投进了好几个 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这样做纯粹是一种个人行为,因为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尤其是专门为我们设计安装这 种隔板的房产部门的授权。 B.昨日,2009 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出炉,比亚迪的王传福以拥有 58 亿美元的财富成为 新科状元,东方希望集团的刘永行以拥有 55 亿美元的财富成为第二首富。 C.2008 年 12 月 27 日,以色列发动代号“铸铅”的军事行动,大规模空袭加沙地带, 与巴方激烈交火,造成大量人员和财产的伤亡
D.三天之内就要学会打架子鼓,这个任务对于没有一点儿音乐基础的刘星来说,无疑 不是一个大难题。 4.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读书,是人生的享受。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 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A.①⑤④②③B.⑤①③②④C.①⑤②④③D.①②④③⑤ 二、本大题为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5-8题,每小题3分。)(共22分) 陈稀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 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予。平谓何曰: 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 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 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 有佐军,如陈稀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 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貢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 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 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 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 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 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注】①贳(shi):赊买。②貢(te):向人求物。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惟平独吊 吊:忧虑 B.非被矢石之难 被:蒙受
2 D.三天之内就要学会打架子鼓,这个任务对于没有一点儿音乐基础的刘星来说,无疑 不是一个大难题。 4.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读书,是人生的享受。 ②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暾甫上。 ③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生苍凉,都不失为人生之快事。 ④在春秋默默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 彻骨,时而微风拂面,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⑤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是生命最好的习惯。 A.①⑤④②③ B.⑤①③②④ C.①⑤②④③ D.①②④③⑤ 二、本大题为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5—8 题,每小题 3 分。)(共 22 分)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 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 “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 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 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 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 胡不多买田地,贱贳①貣②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 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 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 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茍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 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 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 【注】①贳(shì):赊买。 ②貣(tè):向人求物。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惟平独吊. 吊:忧虑 B.非被.矢石之难 被:蒙受
C.君自谢民 谢:谢别 D.吾故系相国 故:故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民所上书皆以与何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B.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 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 C.后何为民请曰 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D.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乃下何廷尉,械系之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 ①吕后用何计诛信②让封辞赏③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上至,何谒 ⑤后何为民请⑥跣入谢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③④⑤ 8.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 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4分) 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 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3分) 译文: ②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7分) 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2)诗中第一、二句中的“都”“惊”二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3 C.君自谢.民 谢:谢别 D.吾故.系相国 故:故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民所上书皆以.与何 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 B.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 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 C.后何为.民请曰 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 D.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 乃.下何廷尉,械系之 7.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 ①吕后用何计诛信 ②让封辞赏 ③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上至,何谒 ⑤后何为民请 ⑥跣入谢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③④⑤ 8. 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丞相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 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安抚百姓,为高祖解了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4 分 ) 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 纣 主 而 相 国 为 贤 相 吾 故 系 相 国 欲 令 百 姓 闻 吾 过 (2)翻译下面句子(6 分) ①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3 分) 译文: ②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3 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7 分)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第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 分) (2)诗中第一、二句中的“都”“惊”二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乘彼境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氓》)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陶渊明《归 园田居》) (4)又前而为歌曰 !复为慷慨羽 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剌秦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 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 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 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 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般到处讲学,贩卖 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 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 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 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騙;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 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 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
4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漫江碧透,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氓》)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陶渊明《归 园田居》) (4)又前而为歌曰: , !复为慷慨羽 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 贾梦雨 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 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 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 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 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般到处讲学,贩卖 “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 意义在哪里。 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 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 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 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 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
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 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 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 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 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 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 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 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 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 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 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 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 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 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 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 生态 12.下列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 层层深人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
5 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 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 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 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 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 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 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 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 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 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 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 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 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 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 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 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 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 生态。 12.下列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 层层深人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B.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
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 C.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 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 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E.“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拉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人类 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F.本文论证思路极为严谨,按照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13.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3分)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 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尤追求。 14.文章第二段与第三段都是从“精神亚健康”的表现(症状)方面来展开论述的,这两 段是否重复?为什么?(4分) 15.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怎样才能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含3小题,共15分。请任选 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6 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 C.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 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 征,缺乏社会责任感。 E.“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拉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人类 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 F.本文论证思路极为严谨,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13.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一项是( )(3 分) 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 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尤追求。 14.文章第二段与第三段都是从“精神亚健康”的表现(症状)方面来展开论述的,这两 段是否重复?为什么? (4 分) 15.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怎样才能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含 3 小题,共 15 分。请任选一 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 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 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 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 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 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爰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 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 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晴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 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 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 透明的蓝色髙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 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 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 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7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 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 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庄。衣饰虽时 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 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 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 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晴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 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 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 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 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 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 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 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 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 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 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 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一一黄铜拉手是平面的, 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8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 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 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 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 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 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 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 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6.小说的标题是“永远的门”,为什么用“永远”来修饰“门”呢?(4分) 17.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5分) 18.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请结合作品对这 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那么你对这件事持何种态度,请谈谈看法。(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节选) 梁培宽 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批 斗的对象。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这毕竟不是一件令 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 上。 1973年10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在政协学 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 不允许的。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 从1974年1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974年2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在那“批孔”的狂 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父亲公开讲过“我的 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1974年9月23日,历 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 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解释。父亲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 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
9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16.小说的标题是“永远的门”,为什么用“永远”来修饰“门”呢?(4 分) 17.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5 分) 18.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请结合作品对这 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那么你对这件事持何种态度,请谈谈看法。(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逝去的儒者——我的父亲梁漱溟(节选) 梁培宽 “反右”的时候父亲“幸免于难”,可他早成了“反面教材”,在政协大会小会上常成为批 斗的对象。父亲从不为这些事情苦恼,仍专心从事自己的著述工作。但这毕竟不是一件令 人舒心的事,有时他也会因此失眠。此时,他责备自己修养不够,不该把这些事情放在心 上。 1973 年 10 月开始的“批林批孔”运动又将父亲卷入了一场巨大的政治漩涡。在政协学 习会上,人人要“表态”,唯有父亲一直沉默不语。可是“不表态”就是一种“表态”,沉默是 不允许的。会议主持人三番五次“动员”,要他亮明自己的观点。因要求保留意见不被允许, 从 1974 年 1 月开始,父亲动手写文章阐述自己对孔子的看法。 1974 年 2 月,父亲作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在那“批孔”的狂 潮下,他仍然捍卫孔子,替儒家思想辩护,无疑是件触犯众怒之事。父亲公开讲过“我的 态度是不批‘孔’只批‘林’”,这引起了对他的大会小会不断的批判。1974 年 9 月 23 日,历 时半年多的批判告一段落,主持人问他有何感想,父亲回答:“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 夺志也。”主持人勒令他解释。父亲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招只 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
无法夺掉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所以即便面临当时的 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 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活到95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 好理解。1979年,他写信给朋友:“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 异、不怨不尤。”这都是他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 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 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942年,父亲自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写过一篇《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的文章,说 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因为这句话,他遭到了许多人 的讥评,说他狂妄、口气大。我理解他还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发此感慨的,他曾说: “假如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己”。他认为自己对 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亲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因此他“乐天知命”。抗战期间,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岩请他吃 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好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朋友吓得大惊失色,父亲却 镇定自若地聊天。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人都逃到户外,父亲却安居不动,在居委会 的再三劝告下,最后才有几个晚上到寓所后山的草地上露宿 1988年,父亲因肾衰竭住院。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 然。5月11日他把我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他说:“人的寿命有限。医生治得了病, 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我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说“火 1988年6月23日,父亲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95岁。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 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19.人物传记要求真实可信,说说本文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4分)
10 无法夺掉。” 我知道,在父亲内心深处,一直以“不容自昧”作为自律的底线。所以即便面临当时的 政治高压,他依然具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面对可能发生的任何结果。 父亲能在这么多年的政治风浪中泰然坚持下来,一直活到 95 岁,这让很多人觉得不 好理解。1979 年,他写信给朋友:“一切祸福、荣辱、得失之来完全接受,不疑讶、不骇 异、不怨不尤。”这都是他多年来对佛学和儒学“践履实修”的结果。 对佛学的道理,父亲是“老而弥笃”。我们小时候跟他去寺院,从不见父亲拜佛、烧香, 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破我执”、 “忘我”,如果一个人能“忘我”,不考虑个人利害得失, 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根本不同,很多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 1942 年,父亲自日军的炮火下逃生之后写过一篇《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的文章,说 “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因为这句话,他遭到了许多人 的讥评,说他狂妄、口气大。我理解他还是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发此感慨的,他曾说: “假如我所作所为,只求一个人享乐,那么我的安危只是我一人之事而已”。他认为自己对 整个中国文化甚至于中国前途,都有所见,甚至有责任。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所以不能死。 父亲信奉孔子的“仁者不忧”,因此他“乐天知命”。抗战期间,有朋友在桂林七星岩请他吃 素席,饭后在一株小树下聊天,恰好敌机在头上盘旋下“蛋”,朋友吓得大惊失色,父亲却 镇定自若地聊天。1976 年唐山大地震时,北京人都逃到户外,父亲却安居不动,在居委会 的再三劝告下,最后才有几个晚上到寓所后山的草地上露宿。 1988 年,父亲因肾衰竭住院。他认为佛家对生命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顺其自 然。5 月 11 日他把我叫到床侧,示意有话要说。他说: “人的寿命有限。医生治得了病, 治不了命。我的命已经完了,寿数就这样了。”我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他只坦然说“火 化”。 1988 年 6 月 23 日,父亲的人生大幕徐徐垂下,享年 95 岁。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 是“我累了,我要休息……” 19.人物传记要求真实可信,说说本文从哪些角度体现了这一特点。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