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 6页至第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 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 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 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 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 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 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 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
绝密★启用前 2010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 1 页至第 5 页,第Ⅱ卷第 6 页至第 8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 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 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 1~6 题,第Ⅱ卷 15~17 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 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 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 7-14 题,第Ⅱ卷 18-21 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 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 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 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 66 分) 一、(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 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
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 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 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 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 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 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 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 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 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 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 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 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 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 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 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一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 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 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 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 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 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 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 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 的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 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 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 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 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 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 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 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 项。A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 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 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项表达的是 原本形成的传统的内涵。C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 据原文“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 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 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 D项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项的表 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2.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 构成因果关系。D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 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 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的不远离原本。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在概念的内涵上设置选 项。A 项是“原本”内涵的正确的表述。B 项据原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 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 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可知,B 项表达的是 原本形成的传统的内涵。C 项把原本的属性搞错了。C 项的表述简化为“原本是过程”, 据原文“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 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可知,“原初行动者、受动 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的过程”是传统的形成过程,而非原本是过程。 D 项 原文是“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是原本的丰富、更新和壮大。D 项的表 述曲解了原文的意思。 2.下列各项,不属于 ...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对于“原因、根据、证据”这样字眼的题干,特别要注意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 构成因果关系。D 选项中,新参照系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摩擦,二是抗拒摩擦。摩 擦作用使传统更新”,因而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但是传统“抗拒摩擦,力图 使自身永恒化”使得传统力图保持原本的最初本质特征,尽可能的不远离原本。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 【试题解析】A项“唯一的”原文表述为“特定的”与原文不相符。B项原文是说“远离, 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所以消失指的是的是 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的消失,而不是“原本的特征丧失”c项“突 变”楸括错误。原文“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 断壮大的过程”,因而传统内涵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的是“渐变”。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 所重。尚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 戎旅,常博延儒土,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 七,解褐≥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 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 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 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 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 者,乃谓守今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 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 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答钦其节俭,乃以竹屏 风、繙给③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闾 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于舅氏,特为太祖所爱。虽在 戎旅,常博延儒士,教以书传。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年十 七,解褐②奉朝请,加威烈将军。祥少有胆气,志在立功。寻擢补都督,恒在帐下。从平侯 莫陈悦,又迎魏孝武。以前后功,封抚夷县伯。仍从击潼关,获东魏将薛长孺。又攻回洛城, 拔之。还,拜左右直长,进爵为公。 十四年,除都督、荆州刺史,进爵博陵郡公。先是,祥尝行荆州事,虽未期月,颇有惠 政。至是重往,百姓安之。由是汉南流民襁负而至者,日有千数。远近蛮夷,莫不款.附。祥 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时盛夏亢阳,样乃亲巡境内,观政得失。见有发掘古冢,暴露骸骨 者,乃谓守今日:“此岂仁者之为政耶!”于是命所在收葬之,即日澍雨。是岁,大有年.。州 境先多古墓,其俗好行发掘,至是遂息。 祥虽太祖密戚,性甚清素。州境南接襄阳,西通岷、蜀,物产所出,多诸珍异。时既与 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③钦其节俭,乃以竹屏 风、絺绤④之属及经史赠之。祥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太祖后闻之,并以赐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 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 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 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日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智cha:人名。④締给 ( chixi):葛布的统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 C.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D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不常见的多义词,而且在高考常见的120 个实词中也没有这个词(包括家、年、总在120实词中均没有)。命题者可能是想考 学生的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的意思,考有些学生好犯以今律古的毛病。“款”的 意项有“诚恳、器物上刻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 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义项,本题考査“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 义。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分)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
十六年,拜大将军。太祖以泾、渭溉灌之处,渠堰废毁,乃命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东注于洛。功用既毕,民获其利。 周孝闵帝践祚,进位柱国,迁大司马。时晋公护执政,祥与护中表,少相亲爱,军国主 事,护皆与祥参谋。 武成初,吐谷浑侵凉州,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祥乃遣其军司檄吐谷浑,遂与吐谷浑 广定王、钟留王等战,破之。因拔其洮阳、洪和二城,以其地为洮州。抚安西土,振旅而还。 进封凉国公。保定二年薨,年四十八。谥曰景。 (选自《周书·贺兰祥传》,有删改) [注]①尚:指娶公主为妻。②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③詧(chá):人名。④絺绤 (chīxì):葛布的统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 家:定居 B.远近蛮夷,莫不款.附 款:款待 C.是岁,大有年. 年:收成 D.诏祥与宇文贵总.兵讨之 总:统领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试题解析】D 项的“款”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不常见的多义词,而且在高考常见的 120 个实词中也没有这个词(包括家、年、总在 120 实词中均没有)。命题者可能是想考 学生的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的意思,考有些学生好犯以今律古的毛病。“款”的 意项有“诚恳、器物上刻的字和书画信件头尾上的名字式样、法规条文里分的项目、 经费、敲打、至、留、缓慢”等义项,本题考查 “款”的本义“诚心、真诚、诚恳” 义。由于语境不难,大多数学生还是能推断出该词的意思的。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贺兰祥惠民业绩的一组是(3 分) ①随机抚纳,咸得其欢心 ②亲巡境内,观政得失 ③乃谓守令曰:“此岂仁者之为政耶!”④命所在收葬之 ⑤难违其意,取而付诸所司 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试题解析】解答此题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中限定筛选范围短语(“全部”),明确筛选的 方向,再确定筛选的信息点是“惠民业绩”然后推敲个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 否与题干要求相符合。其中②是其“巡境內,观得失”的调研活动,与“惠民”无 关。③句是说为官者的要求和对下级官员的批评,属于“惠民语言”不属与“惠民 业缋”⑤是说他“清素”的性格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 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 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 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 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分析 综合) 【试题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 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 A项中“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 的典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贺兰祥出身贵族,年少丧父,守孝符合礼仪;在舅舅家长大,很受太祖钟爱,虽然在 军旅中,却不断多方聘请儒生教自己学习典籍。 B.贺兰祥少时就有胆略勇气,志在建立功业,从十七岁开始担任官职,后来在对东魏和 吐谷浑的战斗中,都获得胜利,官爵得到晋升。 C.贺兰祥的母亲是周太祖的姐姐,他虽然是太祖的近亲,但是品性清正俭素;他的节俭 作风也受到邻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督的钦敬。 D.贺兰祥一直受到太祖的信赖,多次被委以重任;周孝闵帝即位之后,执掌朝政的晋公 护对他也非常倚重,军国大事都与他商议谋划。 【试题答案】A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 综合) 【试题解析】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 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答案。此类试题常错在个别词句的理解上。 A 项中“教自己”,不准确。原文是太祖多方请儒生教贺兰祥学习诗书经传等在内 的典籍。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太祖初入关,祥与晋公护俱在晋阳,后乃遣使迎致之。 译文: (2)至是重往,百姓安之。 译文: (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译文: 【试题警案】 (1)、周太祖刚入关时,贺兰祥与晋公护都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造使者接 他们到身边来。 (2)、到这次重新前往,老百姓因他的到来而感到安心。 (3)、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概都不接受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理解) 【试题解析】 (1)、关键字:“初”刚刚之意;“致”送达之意 (2)、关键字:“是”代词,此次:“安”意动词,感到心安 (3)、关键字:“通好”是互通友好之意:“行李”指使者。 【参考译文】 贺兰祥字盛乐。他的祖先和北魏一同兴起,其后代有凭清白人家子弟的身份锁守武川的, 最终就在那里安家。贺兰祥的父亲贺兰初真,年轻时就已有名气,被乡里看重。后来他娶太 的姐姐建安长公主为妻。贺兰祥十一岁就死了父亲,在服丧期间举止都符合礼仪。他在舅 舅家里长大,特别被太祖钟爱。虽然在军队里,但常多方聘请儒士,教他读诗书经传。太社 进关的时候,贺兰祥与晋公护部在晋阳,后来(周太祖)才派遺使臣迎接他们到身边来 贺兰详十七岁,出仕担任奉朝请一职,加任威烈将军。贺兰详年轻时就有胆量有勇气,志在 立功。不久提拔补任为都督,常在军中。他曾参与平定侯莫陈悦,又曾迎请魏孝武帝。根摄 前后的功劳,朝廷封他为抚裹县偵。随后又随军攻打潼关,俘获东魏将领薛长孺。又攻回澹 15:29:1a
译文:
城,攻克下来。回来以后,官拜左有直长,提升爵位为公。 大统十四年,朝授任他为都督、荆州刺史,提升爵位为博陵郡公。在这之前,贺兰祥 曾经兼任过荆州事务,虽然不满一个月,但很有德政。到这次重新前往就任,百姓因他的到 来而感到很安心,因此汉水南岸的流民,每天就有几千人背着婴儿前来安居。远近的至夷 没有不诚心归附的。贺兰迸顺应时机安抚招纳,全都得到他们的欢心。当时正值盛夏发生了 旱灾,贺兰祥就亲自巡视境内,检察政事的得失。他看见有人挖掘古墓,暴露尸骨,就对守 令说:“这难道是仁德之人治理国家的效果吗?”于是命令当地官员收殓尸骨重新埋葬,結 果当天就下了及时雨。这一年大丰收。州郡境内原先有很多古墓,当时的百姓有自行挖掘的 习惯,到这时终于停止了 贺兰迸虽然是太祖的亲戚,但他的品性很清廉。烈州南接襄阳,西通岷蜀,出产的物品, 很多是珍贵奇异的东西。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公私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柷都不接受。梁国雍州刺史、岳阳王萧眢很钦佩他的节俭,就用竹屏风、葛布之类以及以 经史典籍赠送给他。贺兰详难以违背对方的好意,就收下来交付给有关部门。太祖后来听说 了这件事,就把这些物品一并赏赐给他 大统十六年,拜任为大将军。太祖因灼迳水渭水既濯的地方,渠堰质弃抗毁,就命令贺 兰禚修造富平堰,开渠引水,往东流入资水。工程完工之后,百姓都得到了便利。 周孝闵帝即位,贺兰迸提升为柱国,又升任大司马。当时晋公护执政,贺兰详与晋公护 是中表亲戚,从小关系就很亲密,统军治国的大事,晋公护都和贺兰一起参与谋划 武成初年,吐谷浑侵犯凉州,皇帝下诏命令贺兰祥和宇文贵统领兵马去征讨。贺兰迸就 派他的军司递交一道檄文给吐谷浑。于是与吐浑广定王、钟留王等交战,大败敌军。又乘胜 攻取他们的浅阳、洪和两城,把那些地方改为选州。安抚西边国土的白姓后,才聚顿大军班 师。朝廷进封他为凉国公。保定二年贺兰迸去世,终年四十八岁。谥号为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2,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岁 暮 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 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 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 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 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 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 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开作赏析。(4分 【试题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 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 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 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 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 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結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 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还有“双 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 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結合,如“边隅还用 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 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 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答: 【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 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 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 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 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 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 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 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 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 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 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 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 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 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 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 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 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 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 独自寂寞。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 (《苟子·劝学) (2)乌鸟私情, (李密(陈情表》) 归雁人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4)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遭难) (5)别有幽愁暗恨生, (白居易《琵琶行》) (6)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赤壁赋) (7),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 (8)箫鼓追随春社近, (陆游《游山西村》)
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 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 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 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 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 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 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 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 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 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 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 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 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 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 独自寂寞。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5 分) (1)积善成德,____________,圣心备焉。 (《苟子·劝学)) (2)乌鸟私情,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归雁人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4)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 (李白《蜀遭难)) (5)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6)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 亭》) (8)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