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安徽对口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 246600安徽安庆市岳西科技信息信息学校江道礼 劝学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让它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 輮的工序使它成为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 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 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 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到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良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 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 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大夹,然 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重点知识】 字音 靛青 dian 蓼蓝 輮以为轮rou 虽有槁暴gopu 参省乎己xng 跤而望qi 假舆马者 舟楫 跬步 kuI 骐骥一跃qij 锲而不舍q 二、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知明而行无过 “知”同“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词类活用 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其曲中规 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见者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处 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泳 积善成德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用心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专 四、古今异义 輮以为轮 古:把……做成:今:认为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 古:检验:今:探究并领会 假舆马者 古:凭借:今:与“真”相对 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 下饮黄泉 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 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用心一也 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藏身:今:托付 五、特殊句式 省略句:輮以(之)为轮 故木受绳(测)则直,金就砺(磨)则利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六、一词多义 之:取之于蓝 代词,代青 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1 2010 安徽对口高考文言文复习讲义 246600 安徽安庆市岳西科技信息信息学校 江道礼 劝 学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让它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 輮的工序使它成为这样。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 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 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达到千里之外; 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 备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到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良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 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 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大夹,然 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重点知识】 一、字音 靛青 diàn 蓼蓝 liǎo 輮以为轮 róu 虽有槁暴 gǎo pù 参省乎己 xǐng 跂而望 qì 假舆马者 yú 舟楫 jí 跬步 kuǐ 骐骥一跃 qíjì 锲而不舍 qiè 驽马 nú 二、通假字 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知明而行无过 “知”同“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 三、词类活用 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其曲中规 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见者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处; 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泳; 积善成德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用心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古今异义 輮以为轮 古:把……做成;今:认为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 古:检验;今:探究并领会 假舆马者 古:凭借;今:与“真”相对 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 下饮黄泉 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 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用心一也 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藏身;今:托付 五、特殊句式 省略句:輮以(之)为轮 故木受绳(测)则直,金就砺(磨)则利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 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六、一词多义 之:取之于蓝 代词,代青 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
水为之 代词,代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表转折 须臾之所学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登高之博见 结构助词,的 知明而行无过 表并列 锲而舍之 代词,代雕刻 终日而思 表修饰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前置的标志 跋而望 表修饰 蛇鳝之穴 结构助词,的 登高而高 表修饰 而见者远 表转折 于:取之于蓝 介词,从 顺风而呼 表修饰 青于蓝 介词,比 而闻者彰 表转折 寒于水 介词,比 而致千里 表转折 善假于物也 介词,向,引出对象 而绝江河 表转折 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 者:不复挺者 语气词,表停顿 锲而舍之 表承接 见者远 的人 锲而不舍 表承接 闻者彰 …的人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 假舆马者 ……的人 假舟楫者 …的人 骐骥一跃 数词,一次 无可寄托者 助词,表判断 用心一也 师说 【课文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 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 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 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 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 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 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 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 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 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之 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 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 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 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己。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 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文学常识】 《师说》是唐(朝代)的韩愈(人名)的作品。作者字退之,谥号文,世称韩文公,韩昌黎,韩吏部。作者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请写出另外七位分别是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作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提倡“文以载道”(四字)。 说”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议,就一物或一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具一格,行文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 幅一般不长 【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 3今之众人 普通人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一定 重点词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授”传授2.孰能无惑 3惑而不从师 却 4.生乎吾前 于,在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6.君子不齿 与。。同列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发语词:难道:取消句子独立性 8是故无贵无贱 因此:无论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犹且从师而问焉 尚且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不及,不如 10.是故圣益圣 更加 11.则耻师焉,惑矣 胡涂 12.句读之不知同“逗”语意未尽,停顿13.或不焉 14.士大夫之族 类 15.官盛则近谀 6.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1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 17.闻道有先后 懂得 1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2 水为之 代词,代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表转折 须臾之所学 结构助词,的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 登高之博见 结构助词,的 知明而行无过 表并列 锲而舍之 代词,代雕刻 终日而思 表修饰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前置的标志 跂而望 表修饰 蛇鳝之穴 结构助词,的 登高而高 表修饰 而见者远 表转折 于:取之于蓝 介词,从 顺风而呼 表修饰 青于蓝 介词,比 而闻者彰 表转折 寒于水 介词,比 而致千里 表转折 善假于物也 介词,向,引出对象 而绝江河 表转折 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 者:不复挺者 语气词,表停顿 锲而舍之 表承接 见者远 ……的人 锲而不舍 表承接 闻者彰 ……的人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 假舆马者 ……的人 假舟楫者 ……的人 一:骐骥一跃 数词,一次 无可寄托者 助词,表判断 用心一也 专一 师说 【课文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 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 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 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 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 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 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读要 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 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就说:“他和 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之 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 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 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 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 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文学常识】 《师说》是唐(朝代)的韩愈(人名)的作品。作者字退之,谥号 文,世称 韩文公,韩昌黎,韩吏部。作者是“唐宋八大 家”之一,请写出另外七位分别是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作者是 古文运动的领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提倡“文以载道”(四字)。 “说” 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议,就一物或一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具一格,行文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 幅一般不长。 【重点词语】 一.古今异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 3 今之众人 普通人 4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一定 二.重点词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授”传授 2. 孰能无惑 疑惑 3.惑而不从师 却 4. 生乎吾前 于,在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本来 6. 君子不齿 与。。同列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发语词; 难道;取消句子独立性 8.是故无贵无贱 因此;无论 7.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传统 9.犹且从师而问焉 尚且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不及,不如 10. 是故圣益圣 更加 11. 则耻师焉,惑矣 胡涂 12.句读之不知 同“逗”语意未尽,停顿 13. 或不焉 同“否” 14. 士大夫之族 类 15 . 官盛则近谀 高 16.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恢复 17.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竟 17. 闻道有先后 懂得 18.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解释经文的著作
19.不拘于时 束缚 19.余嘉其能行古道 赞许 20.圣人无常师 固定 20.作师说以贻之 21.是故无贵无贱 地位高/低 词多义 于1不拘于时 (介)被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比 3其皆出于此乎 (介)由于 4学于余 (介)向 5于其身也 介)对于 之1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句读之不知 提宾标志 四.词类活用 名作动: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2.吾师道也 3.惑而不从师 有疑惑 意动: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3.位卑则足羞 感到羞耻 形作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蠢的人 2.小学而大遗 小(大)的方面 3.其贤不及孔子 贤能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师道也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5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被动句:1不拘于时 提宾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2小学而大遗 可遗大 介词结构后置:1其闻道也亦先乎吾2而耻学于师3师不必贤于弟子4学于余 省略句:1.吾从(之)而师之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六.重点翻译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七.本文中心:本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使学习甚至讥笑从师的士大夫阶 层 八语言特点:整散结合,以散为主,杂以对偶这样的整句,错落有致,明快恣肆,加上了一些感叹和反问句使文章的感情色彩加 强了,又赋有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翻译】 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 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 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岀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岀使呢?ˉ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 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 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 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 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 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 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 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 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 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髙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員看,群臣都欢呼“万 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 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 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 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
3 19. 不拘于时 束缚 19. 余嘉其能行古道 赞许 20. 圣人无常师 固定 20.. 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21. 是故无贵无贱 地位高/低 三、一词多义 于 1 不拘于时 (介)被 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介)比 3 其皆出于此乎 (介)由于 4 学于余 (介)向 5 于其身也 (介)对于 之 1 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的 2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代道理 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句读之不知 提宾标志 四.词类活用 名作动: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2. 吾师道也 学习 3. 惑而不从师 有疑惑 意动:1.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2. 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 3. 位卑则足羞 感到羞耻 形作名:1.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愚蠢的人 2. 小学而大遗 小(大)的方面 3. 其贤不及孔子 贤能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1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 吾师道也 4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5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被动句:1 不拘于时 提宾句: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2 小学而大遗 学小而遗大 介词结构后置:1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 而耻学于师 3 师不必贤于弟子 4 学于余 省略句:1. 吾从(之)而师之 2.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六.重点翻译 1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2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七.本文中心: 本文是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借此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使学习甚至讥笑从师的士大夫阶 层。 八.语言特点:整散结合,以散为主,杂以对偶这样的整句,错落有致,明快恣肆,加上了一些感叹和反问句使文章的感情色彩加 强了,又赋有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文翻译】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做赵国的大将去攻打齐国,把齐国打得大败,夺取了阳晋,被任命做上卿, 凭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之间出了名。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 璧。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 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 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知道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 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反而会把您捆绑起 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袒胸露臂,趴在斧质上请罪,就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 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 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璧,可不可以给他?”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 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 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负理亏的责任。”赵王问:“可以派谁去呢?”蔺相如 回答说:“大王果真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 和氏璧带回赵国。”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 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 岁”。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把城酬报给赵国的意思,就上前说:“璧上有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怒发竖立,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 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打算不给秦 国和氏璧。但是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 兴,不应该。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
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 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 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 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 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 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 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 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 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 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 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 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 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 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 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 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 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 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 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 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 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 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 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 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 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 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 样的地步啊!” 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知识积累】 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e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4 望而表示敬意。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妃嫔们看,以此来戏弄 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就要撞击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 并召唤负责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 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以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 大王,不敢不献出来。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 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补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 逃走,把它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自从秦穆公以来的二 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 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 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 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 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 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 此后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到底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后来,秦军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军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 河外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赵王于是动身赴会,蔺相如 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辞别时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大 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以便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 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 秦王,(请秦王敲一敲),借此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肯敲缶。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去献上一个瓦缶,趁势跪下请求秦王敲击。 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要 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被吓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 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把秦国的 都城咸阳送给赵王祝寿。”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大量陈兵边境以防备秦国入侵,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做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着几句言辞立了些功劳,他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再说蔺 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 他会面,每逢上朝时常常托辞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 在这种情况下,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 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 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 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偏偏害 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 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 样的地步啊!” 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知识积累】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i):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三、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四、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五、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a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i):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六、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5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二、出自本文的成语 完璧归赵 怒发冲冠 负荆请罪 刎颈之交 三、通假字 1、不:可予不(通“否”) 2、奉: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案: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4、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四、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②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介词,因为)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介词,凭借)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介词,拿,用)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连词,相当于“而”) 4、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7、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不过)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②大王亦幸赦臣(幸好) ③则幸得脱(侥幸)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动,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掉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拉开弓)五、词类活用 1、负: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使……承担) 2、完: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无缺) 3、前: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5、间(jiàn):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6、廷: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 7、毕、归:毕礼而归之(使……完毕、使……回去) 8、刃: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9、西:相如奉西入秦(名作状,向西)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敬) 11、急:大王必欲急臣(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12、衣(yì):乃使其从者衣褐(名作动,穿上)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14、破: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15、交:为刎颈之交(动作名,朋友)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形作动,宽待)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前一个使,动词,派遣)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使……听闻) 六、古今异义的词 1、指示:古义:指给人看(请指示王)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鄙卑下贱 七、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八、难句翻译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泽:想给秦国(和氏璧),秦国的城池又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了:想不给,就担心秦军攻来 2、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秦五)拿城来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秦国和氏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 宁可答应(秦国的要求)而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泽:秦国从缪公以来(经历了)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终于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接见相如,完成各项礼节让他回去 5、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译: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我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9、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琵琶行〉并序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 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 “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 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 (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 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 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课文全译】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 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昰长安歌伎,曾经冋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岀
6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2、约束:古义:条约(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3、得罪:古义:得到惩处(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今义:冒犯 4、明年:古义:第二年(明年复攻赵)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5、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于是相如前进缶) 今义:向前行进 6、宣言:古义:扬言((廉颇)宣言曰) 今义:宣告 7、鄙贱: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今义:鄙卑下贱 七、句式归纳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 2、蔺相如者,赵人也。(判断句) 3、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4、君幸于赵王。(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省略句)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判断句)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9、得罪于大王(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省略句) 11、使不辱于诸侯。(状语后置。=使不于诸侯辱) 12、请奉盆缶(于)秦王。(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省略句) 八、难句翻译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译:想给秦国(和氏璧),秦国的城池又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了;想不给,就担心秦军攻来。 2、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秦五)拿城来换和氏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秦国和氏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在秦国。比较这两个对策, 宁可答应(秦国的要求)而让它承担理亏(的责任)。 3、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译:秦国从缪公以来(经历了)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4、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译:终于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接见相如,完成各项礼节让他回去. 5、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译: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我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9、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琵琶行〉并序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 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 “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 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 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 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课文全译】 元和十年,我贬官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天,到湓浦口送一位客人,夜里听见船上有弹琵琶的,听琵琶音调,铮铮然有京城曲 调的韵味。问弹琵琶的人,原来是长安歌伎,曾经向穆、曹二位大师学过琵琶,年长色衰,嫁给了一个商人。我命令手下人摆酒, 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弹完后,她面容忧伤。她述说了自己年轻时的欢乐生活,又说如今漂泊沦落,悲愁苦楚,四处飘流。我出
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 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送朋友到浔阳江边,枫叶,芦花,在秋风中索索响个没完。我和朋友下马登上了即将远行的舟船,举杯 饮酒,可叹身旁没有歌妓弄管拔弦。酒喝醉了,仍没有乐趣,分别时这样凄惨,只见那初升的月亮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边。忽然 江面上传来了阵阵琵琶声响,我听得忘记归返,我的朋友也无心开船 我俩探寻琵琶声何处而来,低声问是谁奏弹,琵琶声停了,可是弹者想说却迟迟没有答言。我俩急忙把船划过去邀请弹琵琶的 相见,斟满了酒,拨亮了灯,重新摆开了酒宴。干呼万唤,琵琶女这才羞怯怯走了过来,怀中抱着琵琶,还遮住了她半个脸面。她 转动旋轴,轻轻地试弹了三两声,还没有成什么曲调,便流露岀无限的深情。她用掩按抑遏的指法奏岀了低沉忧郁的声调,声声哀 怨幽思,好象在诉说着她—生的不幸。她落落大方,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奏,仿佛要道岀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她轻 轻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娴熟地抹、挑,先弹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弹舞曲《六幺》。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小 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声声私语。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错地拔弹,声音圆转淸脆,就象大小珠子落在玉盘。音调轻 快流畅,象黄莺在花丛中啼叫,忽而变得沉痛遏塞,象冰下滞涩不畅的小泉。音调越来越低沉,丝弦妤象凝结、断绝,四周冷冷静 静,一切声音都暂时停歇。琵琶女又涌岀了一片隐藏在心内的怨恨幽情,这时候,虽然没有声晌,但却胜过了有声。忽然繁弦急奏 发岀淸脆雄壮的声响,象银瓶破裂,水浆溅射,象铁骑奔突,刀枪齐鸣。曲孑完了,用拨孑子在琵琶槽心猛然划,四弦齐响,象撕 裂丝绸一样尖锐、清厉。周围大小船上的人悄然无声,全听得如痴如醉,只有江面上那一轮秋月格外明净、洁白。 琵琶女满腹心事,欲言又止,将拨子插在弦中,整整衣裳,站起来收敛了脸上激动的表情。她说,我本是京城里的·位歌女, 家住在长安曲江附近的虾蟆陵。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教坊第一部里就有我的名。一曲弹罢,常常使琵琶大师赞赏佩服,打扮起 来,总免不了美女的嫉妒。王孙公子,争先恐后给我赠送财物礼品,一支曲子,赢得的红绡多得不知其数。镶金玉的发篦,常因为 唱歌打拍子而敲碎,红色罗裙,常为宴饮调笑泼翻了酒而被沾污。一年又一年,时光在欢笑中悄悄流逝,美好的年华岁月就这样随 随便便消渡。后来,弟弟从了军,姐姐不幸死去,时光流逝,一天天我年老色衰不如当初。从此,门前冷落,王孙公子很少来,年 老了,无可奈何就嫁作了商人妇。商人爱钱如命,哪知夫妻离别之苦,上个月,就到浮梁那个地方买茶去。他走了,撇下我孤孤单 单守着空船头,只有那明月罩船身,冷冰冰江水伴忧愁。深夜里,忽然梦见当年的风流事,梦中哭啼,泪洗脂粉纵横流。 听她弹琵琶,就使我叹息不已,听她讲了她的身世,更使我感慨万分。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异乡人,偶然相逢,便可倾谈 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识。我从去年便离开了长安帝京,降官抱病住在这浔阳古城。浔阳地方偏僻,没有音乐欣赏,一年到头我没听 到管弦之声。我的住宅挨着湓江,地面潮湿,房屋周围芦芼苦竹遍地丛玍。要问在那里朝朝暮暮听到的是什么?只有那啼血杜鹃的 悲啼和猿猴的哀鸣。毎当春江花朝、秋江月夜的佳晨良宵,我常常取岀酒来,自斟自饮杯不停。时而也传来了山歌和牧笛的声音 但夵乱而繁碎,难以λ耳不堪听。今夜听到你弹奏的琵琶乐曲,我如同听了仙乐,耳朵顿时变得亮明。请你不要推辞,坐下再给 我弹奏一曲,我为你按照曲调写首歌词《琵琶行》 她听了我的话深受感动,站了好久没言语,坐回原处,上紧丝弦,旋律变得更繁急。情调凄凉悲伤,与刚才奏过的迥然不同 围所有的人听后都伤心得捂着脸哭泣。若问这中间数谁流下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啊,泪水把青衫全都沾湿。 【课文赏析】 1.课文要点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次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 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等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 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 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 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 郁闷的心情,尽管直到诗的最后他也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理解白居易与琵琶女认同感的三个层次 (1)音乐认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一只琵琶弹得出神入化: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平表演时才会 如痴如醉。(2)身世认同。无情的岁月抛弃了昔日名震京华而现今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冷酷的官僚集团要教训教训自以为有德有 才就不把权贵放在眼里的自居易。在这样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面前,倡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3)文 化认同。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完全平等的相知相怜。结论:诗 属于知识阶层的精英文化,倡女操琴是下品市民文化,白居易在隔离二者的栅栏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 认同,真诚战胜了偏见,动摇了堡垒 2.主要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A.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 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慘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 人忘归客不发”。 B.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7 京做官二年,心气和平,舒适安逸,受她这番话的触动,这天晚上才感觉到了贬官的滋。于是写了这首七言长诗,吟咏给她听,赠 送给她。全诗共六百一十六字,题名《琵琶行》。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送朋友到浔阳江边, 枫叶,芦花,在秋风中索索响个没完。我和朋友下马登上了即将远行的舟船,举杯 饮酒,可叹身旁没有歌妓弄管拨弦。酒喝醉了,仍没有乐趣,分别时这样凄惨, 只见那初升的月亮沉浸在茫茫的江水里边。忽然, 江面上传来了阵阵琵琶声响, 我听得忘记归返,我的朋友也无心开船。 我俩探寻琵琶声何处而来,低声问是谁奏弹,琵琶声停了,可是弹者想说却迟迟没有答言。我俩急忙把船划过去邀请弹琵琶的 相见,斟满了酒,拨亮了灯,重新摆开了酒宴。千呼万唤,琵琶女这才羞怯怯走了过来,怀中抱着琵琶,还遮住了她半个脸面。她 转动旋轴,轻轻地试弹了三两声,还没有成什么曲调,便流露出无限的深情。她用掩按抑遏的指法奏出了低沉忧郁的声调,声声哀 怨幽思,好象在诉说着她一生的不幸。她落落大方,挥洒自如,连续不断地弹奏, 仿佛要道出埋藏在心灵深处的无限苦痛。她轻 轻地叩弦,慢慢地操弦,娴熟地抹、挑, 先弹名曲《霓裳羽衣曲》,再弹舞曲《六幺》。 大弦嘈嘈,声音沉重舒长如阵阵急雨, 小 弦切切,声音急促细碎如声声私语。 嘈嘈切切,是她把大弦小弦交错地拨弹, 声音圆转清脆,就象大小珠子落在玉盘。音调轻 快流畅,象黄莺在花丛中啼叫,忽而变得沉痛遏塞,象冰下滞涩不畅的小泉。音调越来越低沉,丝弦好象凝结、断绝,四周冷冷静 静,一切声音都暂时停歇。琵琶女又涌出了一片隐藏在心内的怨恨幽情,这时候,虽然没有声响,但却胜过了有声。忽然繁弦急奏, 发出清脆雄壮的声响,象银瓶破裂,水浆溅射,象铁骑奔突,刀枪齐鸣。曲子完了,用拨子在琵琶槽心猛然一划,四弦齐响,象撕 裂丝绸一样尖锐、清厉。周围大小船上的人悄然无声,全听得如痴如醉,只有江面上那一轮秋月格外明净、洁白。 琵琶女满腹心事,欲言又止,将拨子插在弦中,整整衣裳,站起来收敛了脸上激动的表情。她说,我本是京城里的一位歌女, 家住在长安曲江附近的虾蟆陵。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教坊第一部里就有我的名。一曲弹罢,常常使琵琶大师赞赏佩服,打扮起 来,总免不了美女的嫉妒。王孙公子,争先恐后给我赠送财物礼品,一支曲子,赢得的红绡多得不知其数。镶金玉的发篦,常因为 唱歌打拍子而敲碎,红色罗裙,常为宴饮调笑泼翻了酒而被沾污。一年又一年,时光在欢笑中悄悄流逝,美好的年华岁月就这样随 随便便消渡。后来,弟弟从了军,姐姐不幸死去,时光流逝,一天天我年老色衰不如当初。从此,门前冷落,王孙公子很少来,年 老了,无可奈何就嫁作了商人妇。商人爱钱如命,哪知夫妻离别之苦,上个月,就到浮梁那个地方买茶去。他走了,撇下我孤孤单 单守着空船头,只有那明月罩船身,冷冰冰江水伴忧愁。深夜里,忽然梦见当年的风流事,梦中哭啼,泪洗脂粉纵横流。 听她弹琵琶,就使我叹息不已,听她讲了她的身世,更使我感慨万分。我和她同是流落在天涯的异乡人,偶然相逢,便可倾谈 心事,又何必早已相识。我从去年便离开了长安帝京,降官抱病住在这浔阳古城。浔阳地方偏僻,没有音乐欣赏,一年到头我没听 到管弦之声。我的住宅挨着湓江,地面潮湿,房屋周围芦苇苦竹遍地丛生。要问在那里朝朝暮暮听到的是什么?只有那啼血杜鹃的 悲啼和猿猴的哀鸣。每当春江花朝、秋江月夜的佳晨良宵,我常常取出酒来,自斟自饮杯不停。时而也传来了山歌和牧笛的声音, 但杂乱而繁碎,难以入耳不堪听。今夜听到你弹奏的琵琶乐曲,我如同听了仙乐,耳朵顿时变得亮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再给 我弹奏一曲,我为你按照曲调写首歌词《琵琶行》。 她听了我的话深受感动,站了好久没言语,坐回原处,上紧丝弦,旋律变得更繁急。情调凄凉悲伤,与刚才奏过的迥然不同, 周围所有的人听后都伤心得捂着脸哭泣。若问这中间数谁流下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啊,泪水把青衫全都沾湿。 【课文赏析】 1.课文要点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前者为主,后者为次。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样的欢乐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 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等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 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 写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的是他的“天涯沦落”之恨。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醉不成欢”的气 氛,都暗示了这种心情。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听了琵琶女的自叙 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中凄凉、 郁闷的心情,尽管直到诗的最后他也没有说出遭贬的原因——这是无须说明的。在封建社会中,直言敢谏的人,其结果只能如此。 理解白居易与琵琶女认同感的三个层次: (1)音乐认同。琵琶女只有得遇知音才会卖弄出浑身本领,一只琵琶弹得出神入化;白居易也只有在享受高水平表演时才会 如痴如醉。(2)身世认同。无情的岁月抛弃了昔日名震京华而现今年老色衰的琵琶女,冷酷的官僚集团要教训教训自以为有德有 才就不把权贵放在眼里的自居易。在这样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面前,倡女和诗人有着完全相同的无奈和不完全相同的屈辱。(3)文 化认同。白居易将自己放在了与琵琶女完全相同的地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完全平等的相知相怜。结论:诗 属于知识阶层的精英文化,倡女操琴是下品市民文化,白居易在隔离二者的栅栏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宣示了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的 认同,真诚战胜了偏见,动摇了堡垒。 2.主要问题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4)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5)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A.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 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 人忘归客不发”。 B.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 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 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 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 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 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 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 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 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 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二、文学常识 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蓍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 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喜 、语音:昳(yi)丽朝(zhdo)服衣冠(gudn)窥(kui)镜 期(j)年朝(chdo)于齐 间(jian)进 四、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五、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古义:“且日”的后一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今义:诽谤 5、窥镜而自视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六、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2、朝服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七、重点字词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期年之后:满一年 八、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寞实的情况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 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稟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 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寝而思之尸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纳谏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6、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趣 7、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9、讽谏的结果如何?
8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 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 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 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 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 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 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 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 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 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汉代 刘向整理编辑,定名为《战国策》,体裁是国别体,长于议论和叙事。 三、语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ɡ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四、通假字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五、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古义:“旦日”的后一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古义:指责别人的过错。 今义:诽谤。 5、窥镜而自视 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古义:躺着。 今义:睡觉地方。 六、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七、重点字词解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用于比较。孰,谁,哪一个。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又一次。 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当面指责。 能谤讥于市朝..:公众场合。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偶然进谏。间,间或、偶尔。 期年..之后:满一年。 八、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 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 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 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纳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7、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8、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9、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 胜于朝廷 八、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 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2分)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 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示例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 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 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 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一一唐太宗;曹刿—鲁庄公 8、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 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战国时楚国的屈原一楚怀 王!西周召公—厉王。 指南录后序 【翻译】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 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当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 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还可以用言词打动的。当初,使 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 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 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自料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 揭露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 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 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 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两 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复兴宋朝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只能 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奔走草野,宿于露天,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 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展 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痛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叛国贼该当死: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 多次该当死: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死: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 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堿门外,几乎彷徨而死: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两 难,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 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天亮时,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逻的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到了高邮 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杀死 到海陵,往高沙,常担心无罪而死:经过海安、如皋,总计三百里,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几乎由于 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无可奈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 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 等的悲痛啊 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 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 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 向而悲叹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 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 我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
9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 胜于朝廷”。 八、开放性试题 1、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示例: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 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2、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2 分) “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出师表》 3、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 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4、对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示例 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 示例 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 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 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6、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 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7、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唐太宗;曹刿——鲁庄公; 8、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 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战国时楚国的屈原——楚怀 王;西周召公——厉王。 指南录后序 【翻译】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 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当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 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还可以用言词打动的。当初,使 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 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 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自料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 揭露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 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 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 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两 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复兴宋朝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只能 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奔走草野,宿于露天,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 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展 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痛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叛国贼该当死;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 多次该当死;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死;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 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几乎彷徨而死;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两 难,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 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天亮时,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逻的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到了高邮, 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杀死; 到海陵,往高沙,常担心无罪而死;经过海安、如皋,总计三百里,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几乎由于 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无可奈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 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 等的悲痛啊! 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 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 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 向而悲叹。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 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 我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
跟随国君岀征,做为先锋,洗雪朝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 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唉!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 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 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序,诗集名《指南录》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汉族,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 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 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 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士萃(cui)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e)于前(恶: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縻(mi)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i)北(诣:到……去。) 高地迥( jiong)(迥:远) 避渚(zh)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I)大酋当死(诋:斥骂。) 境界危恶(e)(恶:困难。)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 层见错出(见,通“现”。)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间 A名词jian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B动词jid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量词jian 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副词jia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A动词mi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动词m 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形容词mi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副词mi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
10 跟随国君出征,做为先锋,洗雪朝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 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唉!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假使我丧身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 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 到皇帝,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序,诗集名《指南录》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 汉族,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出 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 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 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文言基础知识] 1. 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士萃(cuì)于左丞相府(萃:聚集) 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遽:匆忙,马上) 吕师孟构恶(è)于前(恶:坏事。构恶:做坏事。) 予羁(jī)縻(mí)不得还(羁、縻:都有束住、系住的意思,文中是被拘留的意思。)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yì)北(诣:到……去。) 天高地迥(jiǒng)(迥:远) 避渚(zhǔ)洲(渚:水中小块陆地。洲:水中陆地,比渚大。) 诋(dǐ)大酋当死(诋:斥骂。) 境界危恶(è)(恶:困难。) ②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作副词。) 层见错出(见,通“现”。)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④一词多义 [间] A 名词 jiān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缝隙《庖丁解牛》) 扁鹊立有间(一会儿《扁鹊见蔡桓公》)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B 动词 jiàn 中间崩倒之声(夹杂《口技》)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曹刿论战》) C 量词 jiān 安得广厦千万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 副词 jiàn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 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悄悄地,秘密地《陈涉世家》) [靡] A 动词 mǐ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倒下《曹刿论战》) 相如传目叱之,左右皆靡(后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B 动词 mí 徒靡弹药,无益吾事(浪费《冯婉贞》) C 形容词 mǐ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奢侈《训俭示康》) D 副词 mǐ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无,不。靡及:达不到) [如] A 动词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到……去) 劳苦功高如此(像《鸿门宴》) 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唯恐,就怕《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