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不暖锦衾(q1n)薄(b)。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 难着(zhuo。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 羌( qiang)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e)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 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翻译: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 已飘起了雪花。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雪 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 有些单薄了。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 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 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 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 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 印 中心思想:唐代的岑参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 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赏析: 1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2“北风卷地白草折(she),胡天八月即飞雪。”“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 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 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又透露出莲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 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 出人们的乐观精神。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 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 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句诗形象的写出了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景象,“掣”字用了你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寒风的呼啸。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红旗却被冻的不 会翻动了,更加突出了雪之大、天气之寒冷。从红字能反衬出白雪皑皑的景象,而不翻 则衬托出了天气的寒冷。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画面描述: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朋友的身影已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 送,凝视着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极为动人 情感:传达了诗人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无限惆怅之情
2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唐】 岑 参 北 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 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 难 着(zhuó)。 瀚 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 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 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 雪 满天山路。 山 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翻译: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 已飘起了雪花。 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 雪 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 有 些单薄了。 将 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 沙 漠里都结了厚厚的 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 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 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 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 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 印 。 中心思想:唐代的岑参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 风 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 赏 析: 1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 中 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 最 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 2“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 现 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 含 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 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 出 人们的乐观精神。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 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 的 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6“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句诗形象的写出了色彩鲜明 红白映衬的景象,“掣”字用了你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寒风的呼啸。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红旗却被冻的不 会翻动了,更加突出了雪之大、天气之寒冷。从红字能反衬出白雪皑皑的景象,而不翻 则 衬托出了天气的寒冷。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画面描述: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朋友的身影已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 送 ,凝视着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极为动人。 情感:传达了诗人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无限惆怅之情
补充:①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调,以春景写冬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梨花开。 ②夸张地极写北地荒寒,使人不胜苦处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 里凝。 ③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仿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2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 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 绝胜烟柳满皇都。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注释冰部张十八员外:指张,时任水部员外郎。酥:乳制品。这里指春光润泽如脂滋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呈现的景象描 绘出来。 谷: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 色;当你高兴地走进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北方早春景色怎样的特征?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如酥为喻,让人感到春雨的滋润可贵。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 动生机。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为什么认为初春草色远胜过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 因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 回,万象更新的欣欣气息。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的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 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更浓,反倒是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3、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准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夜泊秦淮近酒家。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商女不知亡国恨,卖唱女不知道国家灭亡的悲痛, 隔江犹唱后庭花。隔着江水还唱着亡国的曲子《后庭花》。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诗人夜 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思想内容】 表面是对商女的埋怨,实际上则是批评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讽刺了现实中达官贵人, 不理政事,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将 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 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名句赏析】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画面及特点。 ●画面:如烟的雾气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朦胧的月色映照着水边的沙滩。特点是迷蒙(朦胧 迷茫),冷寂(悲凉)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补充: ①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调,以春景写冬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 树 梨花开。 ②夸张地极写北地荒寒,使人不胜苦处的句子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 里 凝。 ③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仿的句子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 上空留马行处。 2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 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 绝胜烟柳满皇都。 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注释]水部张十八员外:指张,时任水部员外郎。酥:乳制品。这里指春光润泽如脂滋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呈现的景象描 绘出来。 答: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 色;当你高兴地走进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北方早春景色怎样的特征?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如酥为喻,让人感到春雨的滋润可贵。小雨滋润大地,小草萌 动生机。草因雨而绿,但初始时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为什么认为初春草色远胜过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 因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 回,万象更新的欣欣气息。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的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 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更浓,反倒是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3、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夜泊秦淮近酒家。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商女不知亡国恨,卖唱女不知道国家灭亡的悲痛, 隔江犹唱后庭花。隔着江水还唱着亡国的曲子《后庭花》。 ●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诗人夜 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思想内容】 表面是对商女的埋怨,实际上则是批评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讽刺了现实中达官贵人, 不理政事,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诗的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将 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 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名句赏析】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画面及特点。 ●画面:如烟的雾气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朦胧的月色映照着水边的沙滩。特点是迷蒙(朦胧、 迷茫),冷寂(悲凉)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 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兼葭 兼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溯洄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⑦。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解】①兼葭:jnja,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溯洄:沿着曲折的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i,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i,水中的小洲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 何作用? 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 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 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兼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 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 又称“诗三百 5莱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6“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7“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漫长。 8“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9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 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10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11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重章叠句、起兴手法 25、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 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 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 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4、蒹 葭 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 【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 溯洄:沿着曲折的 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 ③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1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 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 何作用? 答: 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 设置背景。 2 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 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 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 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 305 篇, 又称“诗三百” 5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 ,皆生于水边。 6“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7“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漫长。 8“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9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 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10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11 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重章叠句、起兴手法 25、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 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 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鸣叫的水鸟,栖居在河中沙洲。善良美丽的姑娘,好男儿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普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普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逮”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 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 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逮’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 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 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声 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谱的声音,又有 生动的形象。 26、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你我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字义山,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友人(或妻子)。当时诗人 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 由得想起了以前的好友(或妻子),感慨万千 “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语,本诗蕴含的成语“剪烛西窗” 前两句是实写,写现实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 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友人(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作者(丈夫)早日 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 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友人(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 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友人(妻子)的无限 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 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友人(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 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后两句是虚写,写想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 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友人(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 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 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 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 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 1. 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 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 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 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 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 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 描绘水草的 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 生动的形象。 2 6、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时你我重新相聚, 在 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 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字义山,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友人(或妻子)。当时诗人 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 由得想起了以前的好友(或妻子),感慨万千。 “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语,本诗蕴含的成语“剪烛西窗” 前两句是实写,写现实。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 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友人(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作者(丈夫)早日 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 露 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友人(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 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友人(妻子)的无限 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 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友人(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 共 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后 两句是虚写,写想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 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友人(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 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 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 来 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 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 “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 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 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 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 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此时笔锋 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 的凄风苦雨。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一一那迷蒙 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浙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 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 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 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而在李商隐这里, 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 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 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 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漫在某种幸福之中了。 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27、【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 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 不同的滋味 写作背景:李煜,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这首小令写于后主被掳之后,以一个丧 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小令,每一首 都如泣如诉地述说着他心中的孤独、苦闷、哀愁和悔恨,其中《相见欢》是他小令中最为凄 婉的作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写道“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这首词情景 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此句运用了自描,短短六个字就使得李后主愁恨 满怀,踽踽独行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登上西楼,举头望去,只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 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 溢景外。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胜于痛哭流涕。 下片抒发诗人的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缕喻愁思,将千丝万缕、纷繁难解的离愁以及那说不 清、道不明、挥不去的滋味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样贴切的比喻,将作者复杂的感情具体化、 形象化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造就了脍炙人口的词句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 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以滋味喻愁,荣华富贵已 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 心头难以排遣,只能让它始终围绕在心上久驱不散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统观全文,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 术造诣,居上上乘。词以情胜,造就了不朽之词作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 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 “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 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 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 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 泊 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此时笔锋 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 的凄风苦雨。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 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 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 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 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而在李商隐这里, 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 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 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 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 夜 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27、【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 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 不同的滋味。 写作背景:李煜,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这首小令写于后主被掳之后,以一个丧 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小令,每一首 都如泣如诉地述说着他心中的孤独、苦闷、哀愁和悔恨,其中《相见欢》是他小令中最为凄 婉的作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写道“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这首词情景 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此句运用了白描,短短六个字就使得李后主愁恨 满怀,踽踽独行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登上西楼,举头望去,只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 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 溢景外。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胜于痛哭流涕。 下片抒发诗人的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缕喻愁思,将千丝万缕、纷繁难解的离愁以及那说不 清、道不明、挥不去的滋味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样贴切的比喻,将作者复杂的感情具体化、 形象化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造就了脍炙人口的词句。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紧 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以滋味喻愁,荣华富贵已 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 心头难以排遣,只能让它始终围绕在心上久驱不散。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统观全文,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 术造诣,居上上乘。词以情胜,造就了不朽之词作
1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字的妙处 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被锁在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靖冷的秋天相对 怎么不感到寂寞。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2从不同角度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内容: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 头 修辞:运用比喻。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情感:写出了作者难以排解的愁思,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之感 新意:现在人们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 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 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 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 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 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 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 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 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思想内容】: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 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 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 感叹。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 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1.题目中的“歌”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2.诗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地具体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状既显示风力之大又描绘出茅飞之 状更见诗人的焦急和痛苦之情。结尾诗人由自己的困苦推及“天下寒士”,表示宁愿“量 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使天下人得到安乐,体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 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 愁惨(悲哀、悲凉、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优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 胸襟蓄势。 4.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答:①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1.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字的妙处 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被锁在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靖冷的秋天相对, 怎么不感到寂寞。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2 从不同角度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内容: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 头。 修辞:运用比喻。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 情感:写出了作者难以排解的愁思,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之感。 新意:现在人们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 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 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 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 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 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 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 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 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 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 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思想内容】: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 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 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 感叹。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 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1. 题目中的“___歌_”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___忧国忧民___的思想. 2.诗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地具体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状,既显示风力之大,又描绘出茅飞之 状,更见诗人的焦急和痛苦之情。结尾诗人由自己的困苦推及“天下寒士”, 表示宁愿“吾 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使天下人得到安乐,体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 了事件发展的具体 时间 , 并渲染了特定的 氛围 、(气氛) ;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 愁惨(悲哀、悲凉、凄凉)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的伟大 胸襟蓄势。 4.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答:①“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
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 的境遇之惨蓄势。②以小见大,推已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5.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 写自己的个人遣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6.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 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自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群童“对面为盗贼”,是 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7.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夏”,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 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 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怀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思 想感情 9.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 请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 言。(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29、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翻译: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 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 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 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 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 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 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 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 庆集》 1、主题: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 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
“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 的境遇之惨蓄势。②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5.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 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6.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 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自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群童“对面为盗贼”,是 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7. 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夏”,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 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 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怀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思 想感情。 9.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 请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 言。(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29、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翻译: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 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 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 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 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 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 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白居易(公元 772 年-846 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 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 庆集》。 1、 主题: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 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3、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
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 幅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反 常心理。正因如此,才会使读者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 4、“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 烈度。 「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寥寥几笔就把贫妇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来 用贫妇人的一句笑话“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既指出拾遗麦的原因,同时又是对沉 重贼税的血泪控诉;而“输税尽”三个字,又把统治阶级用沉重的赋税压榨百姓揭露得淋 滴尽致 6、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 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 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 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30、浣溪沙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夕阳西下几时回?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似曾相识燕归来。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小园香径独徘徊。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注释: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 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 歌。酒一杯,一杯酒。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 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 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 旧时。⑧夕阳:;落日。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⑥无可奈何: 不得已,没有办法。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 即出自晏殊此句。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⑨ 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 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作者 晏殊北宋词人。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土。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 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 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在 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 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主旨: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词中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是什么?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 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
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一 幅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反 常心理。正因如此,才会使读者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 4、 “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 烈度。 5、 “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寥寥几笔就把贫妇人的痛苦生活勾勒出来。 用贫妇人的一句笑话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既指出拾遗麦的原因,同时又是对沉 重赋税的血泪控诉;而“输税尽”三个字,又把统治阶级用沉重的赋税压榨百姓揭露得淋 漓尽致 6、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 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 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 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 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30、浣溪沙 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 听着一曲诗词喝着一杯美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 想起去年同样的季节还是这种楼台和亭子。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天边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又转回这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 花儿总要凋落是让人无可奈何的事。 似曾相识燕归来。 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好生眼熟的像旧时的相识。 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弥漫花香的园中小路上,我独自地走来走去。 注释: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 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 歌。酒一杯,一杯酒。②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 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 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 旧时。③夕阳:落日。④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⑤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⑥无可奈何: 不得已,没有办法。⑦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 即出自晏殊此句。⑧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⑨ 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 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作者: 晏殊北宋词人。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 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 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 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在 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 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1.主旨:这首词表达了作者面对暮春残景的叹惋惆怅,抒发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2.词中表现诗人沉思形象的句子是什么?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 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
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 哲理性的沉思。 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曾相识燕归来”中的"去"与来"构成对比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在<浣溪沙》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下奇偶的是 晏殊的《浣溪沙》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的表现词人浓重而深沉伤春怀友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 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 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 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 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 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 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 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 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 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是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 识”。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31、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 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 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千寻塔】非常高的塔。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高。【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句意。【浮云】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汉陆贾《新语》:“邪臣 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 愁。”【望眼】:远望的眼睛。【缘】因为。【最高层】:最高处。【身】:自身,自己。 ●作者简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文, 又称王文公。这首绝句王安石早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主旨:表现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去精神 赏析: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 哲理性的沉思。 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中"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 曾相识燕归来"中的"去"与"来"构成对比。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在中慨叹时光流逝,蕴含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下奇偶的是 晏殊的《浣溪沙》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的表现词人浓重而深沉伤春怀友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 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 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 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 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 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 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 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 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 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 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已是成为千古名句,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 识”。 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31、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 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是因为站在了凌空的最高层。 ●注释: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 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千寻塔】非常高的塔。古代以八尺为一寻。 千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句意。 【浮云】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汉陆贾《新语》:“邪臣 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 愁。”【望眼】:远望的眼睛。【 缘 】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身】:自身,自己。 ●作者简介: 王安石: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文, 又称王文公。这首绝句王安石早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主旨:表现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去精神。 赏析: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飞来山上千寻塔”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 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 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此外,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 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困难、障碍、挫折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 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作者高瞻远 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运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 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 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 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 勉或自励之意,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 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从否定 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 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 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 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 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1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32、无题(其一) 作者:【李商隐】年代:【唐】体裁:【七律】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 题。2.丝方尽:丝,与“思”是谱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 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
●”飞来山上千寻塔”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 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 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 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此外,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 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困难、障碍、挫折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 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作者高瞻远 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 ▲“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运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 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 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 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 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 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 勉或自励之意,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 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诗是从否定 方面而言的,比喻 “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 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 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 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 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32、 无题 (其一)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 题。 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3.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4.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5.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6.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 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