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 月七貝沙湖道中遇枣,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沙湖:在黄冈东三十里处。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 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已第三年。因自 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而非因情 造景。《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 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 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 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定风波 苏轼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 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 沙湖:在黄冈东三十里处。 ◼ 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 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因自 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即景生情,而非因情 造景。《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 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 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 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语译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 音,这不会妨碍我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 边慢慢地走去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 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陶渊明《归去 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语译: ◼ 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 音,这不会妨碍我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 一边慢慢地走去。 ◼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 「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 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陶渊明《归去 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穿林打叶,风雨 来袭,何等声势!但从沙湖(黃州东南三十 里处)道上现身的词人,却「竹杖芒鞋」、 吟啸而来,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表现着闲 庭信步的潇洒。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莫听」「何妨」的映衬,显 得气度从容。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 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 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由此展出披蓑烟雨的隐逸之思,就更有了遇 祸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
◼ 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穿林打叶,风雨 来袭,何等声势!但从沙湖(黄州东南三十 里处)道上现身的词人,却「竹杖芒鞋」、 吟啸而来,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表现着闲 庭信步的潇洒。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 「莫听」「何妨」的映衬,显 得气度从容。 ◼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 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 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 由此展出披蓑烟雨的隐逸之思,就更有了遇 祸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阵雨 有甚么可怕?任凭我的一生就在烟雨中度过吧。 芒:草鞋。輳,同鞋 竹杖草鞋一一步行所用,属于闲人。作者两年后离开 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 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 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 3马一一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 马蹄忙」者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 平生。 ◼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阵雨 有甚么可怕?任凭我的一生就在烟雨中度过吧。 ◼ 芒鞵:草鞋。鞵,同鞋。 ◼ 竹杖草鞋--步行所用,属于闲人。作者两年后离开 黄州,《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 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用到竹杖芒鞋,即 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 ◼ 马--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 马蹄忙」者
竹杖芒鞋诚然「轻」,轻巧,经便,然而在雨中行 路用它,拖泥带水的,何如骑马便捷?这「轻」字 另有含义一一「无官一身轻」! 事件: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祸,称「谤 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 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本州岛安置。 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 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 《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可见他对于做官的厌烦与畏惧。「官」的对面是 「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
◼ 竹杖芒鞋诚然「轻」,轻巧,经便,然而在雨中行 路用它,拖泥带水的,何如骑马便捷?这「轻」字 另有含义--「无官一身轻」! ◼ 事件: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祸,称「谤 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 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本州岛安置。 ◼ 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 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 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 ◼ 《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可见他对于做官的厌烦与畏惧。「官」的对面是 「隐」,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
蓑烟雨任平生」的真义一退隐江湖! 胡云翼《宋词选》:「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 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但这不可能是当时情景,应另有所指。「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显无蓑衣可披,「烟雨」亦非沙湖道 中雨,而系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 《定风波》作于三月,九月作《临江仙》有「小舟 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句,使负责管束他的黄州 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再看答李之仪书中 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 自觉可喜,他这种厌官思隐的心事,可谓吐露再三
◼ 胡云翼《宋词选》:「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 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但这不可能是当时情景,应另有所指。「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显无蓑衣可披,「烟雨」亦非沙湖道 中雨,而系江湖上烟波浩渺、风片雨丝的景象。 ◼ 《定风波》作于三月,九月作《临江仙》有「小舟 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句,使负责管束他的黄州 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再看答李之仪书中 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 自觉可喜,他这种厌官思隐的心事,可谓吐露再三。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真义-退隐江湖!
类句 ■陆游《题绣川驿》:「会买一蓑来钓雨」 ■陆游《舟过小孤有感》:「商略人生为何事, 蓑从此入空蒙」 张志和《渔父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 细雨不须归」(苏轼对此诗极为称赏,恨其曲 调不传,曾改写为《浣溪沙》入歌。事见吴曾 《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江湖上的「斜风细雨」既令他如此向往, 路上遭遇的几点雨自然就不觉得什么了
类句: ◼ 陆游《题绣川驿》:「会买一蓑来钓雨」 ◼ 陆游《舟过小孤有感》:「商略人生为何事, 一蓑从此入空蒙」 ◼ 张志和《渔父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 细雨不须归」(苏轼对此诗极为称赏,恨其曲 调不传,曾改写为《浣溪沙》入歌。事见吴曾 《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 --江湖上的「斜风细雨」既令他如此向往, 路上遭遇的几点雨自然就不觉得什么了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料峭春风:带几分寒意的东风。 「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 已而遂睛,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 是点睛之笔。「已而遂睛」,仍牵带着原先的 风雨。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睛,引出了怎样 的感触来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 点冷。 ◼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 ◼ 料峭春风:带几分寒意的东风。 ◼ 「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 「已而遂睛,故作此。」七个字闲闲写下,却 是点睛之笔。「已而遂睛」,仍牵带着原先的 风雨。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复睛,引出了怎样 的感触来呢?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 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 四照也好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 打树林的声音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 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 四照也好。 ◼ 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 打树林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