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八年级语文)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积累与运用(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故弄悬虚(xuan) 蹊跷(qi) 骄健(ji6o) 蔫巴(nian) 踉踉跄跄( liang) 懵懂(meng) 祈祷( qi ddo)白雪皑皑(ai) C.千锤百炼(chu1) 万簌俱寂 琐屑(xie) 篝火(gou) D.酣然入梦(han) 据礼力争 募集( 绵亘(ge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年届四十的王刚本来身强体壮,不幸被查出身患癌症,一下子步入了风烛残年。 B.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退避三舍,而要设法解决它 D.万籁俱寂时,才拥有一片真实自由的天空。黑夜里,无论是云淡风清,一地风光,还 是云雾笼罩,夜色沉沉,大自然都像一张怡静的网。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B、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4.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 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A.避席:离开座位 B.然:这样 C.熙:通“嬉”,开玩笑 D.病:生病 5、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句序排列通顺正确的一项是 ①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万山纵横,莽莽苍苍,一直延伸到青海中部。 ②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天神们都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这里是上帝、众神的乐园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八年级语文) (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2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都没有错误 ....的一项是(2 分)( ) A.故弄悬.虚(xuán ) 蹊.跷(qī) 骄.健(jiǎo) 蔫.巴(niān) B.踉.踉跄跄(liàng) 懵.懂(měng) 祈祷..(qí dǎo ) 白雪皑.皑(ái) C.千锤.百炼(chuí) 万簌俱寂 琐屑.(xiè) 篝.火(gōu) D.酣.然入梦(hān) 据礼力争 募.集(mù) 绵亘.(gèng)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A. 年届四十的王刚本来身强体壮,不幸被查出身患癌症,一下子步入了风烛残年 ....。 B.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人民安居乐业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C.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退避三舍 ....,而要设法解决它。 D.万籁俱寂 ....时,才拥有一片真实自由的天空。黑夜里,无论是云淡风清,一地风光,还 是云雾笼罩,夜色沉沉,大自然都像一张怡静的网。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2 分) A、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B、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4.对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 ...的一项是( )(2 分) 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 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A.避席:离开座位 B.然:这样 C.熙:通“嬉”,开玩笑 D.病:生病 5、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句序排列通顺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①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万山纵横,莽莽苍苍,一直延伸到青海中部。 ②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天神们都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这里是上帝、众神的乐园
③这座山就是被称作“亚洲脊柱”的昆仑山 ④同样,在中国的某些古典神话中,皇帝和他的神仙们也都居住在一座高山之上。 ⑤在青海境内长约1200公里,平均海拔5500公尺,山顶皑皑白雪终年不化。 A.⑤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⑤ C.②④⑤③① D.④⑤③①② 6、下列提供的几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材料一:记者从武大等多所高校了解到,莫言的作品在图书馆借阅量不高,不过获奖后阅读 量有所上升。诺奖花落中国的消息彻底改变了莫言在书店的遇冷境遇昨晚的汉街文华书城 走到促销展柜前,翻看莫言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不但是实体店,记者发现网络上莫言的作品 也一书难求。国内几大网商当当、亚马逊等都在图书首页推出了莫言作品专区,不过书基本 上被抢空,处于缺货状态。连并不是以卖书主打的淘宝网也迎来了销售热潮。 材料二: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 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20.0%的国民 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65.5%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均每年购书量不到5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 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而700万人口的以色列却有100万人拥有借书证 A、我国国民阅读有跟风的现象 B、我国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少,人均购书量少,阅读率低 C、我国国民阅读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D、为改变现状,政府、学校、书店、图书馆等部门、单位可以加大读书活动的推广。 二、阅读与欣赏(32分) (一)(4分)访城西友人别墅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1)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②枳(zhi)壳花:枳树 的花 7.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 8.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③这座山就是被称作“亚洲脊柱”的昆仑山。 ④同样,在中国的某些古典神话中,皇帝和他的神仙们也都居住在一座高山之上。 ⑤在青海境内长约 1200 公里,平均海拔 5500 公尺,山顶皑皑白雪终年不化。 A. ⑤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⑤ C.②④⑤③① D.④⑤③①② 6、下列提供的几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解读不正确 ...的一项是(2 分) ( ) 材料一:记者从武大等多所高校了解到,莫言的作品在图书馆借阅量不高,不过获奖后阅读 量有所上升。诺奖花落中国的消息彻底改变了莫言在书店的遇冷境遇。昨晚的汉街文华书城, 走到促销展柜前,翻看莫言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不但是实体店,记者发现网络上莫言的作品 也一书难求。国内几大网商当当、亚马逊等都在图书首页推出了莫言作品专区,不过书基本 上被抢空,处于缺货状态。连并不是以卖书主打的淘宝网也迎来了销售热潮。 材料二: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 15 分钟;只有 5.6%的国民知道身边 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 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另有 20.0%的国民 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65.5%的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材料三: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人均每年购书量不到 5 册,国民阅读率连年下降,每年 有超过一半的识字成人一本书也没读过。而 700 万人口的以色列却有 100 万人拥有借书证。 A、我国国民阅读有跟风的现象。 B、我国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间少,人均购书量少,阅读率低。 C、我国国民阅读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D、为改变现状,政府、学校、书店、图书馆等部门、单位可以加大读书活动的推广。 二、阅读与欣赏(32 分) (一)(4 分) 访城西友人别墅 雍陶 澧水①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 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②。 【注释】①澧(lǐ)水:指唐代的澧州城(今湖南北部的澧县)。 ②枳(zhǐ)壳花:枳树 的花。 7.诗中“犹未”二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 分)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 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②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③于东邑人,可 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 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 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部(pωu):部娄,同“培瓔”,小山丘。②诮(qido):责备。③责:通“债”,外债。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②扶而道苦之( ③我固尝闻之矣( ④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项是( )(2分)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B.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 C.欲遇而刺杀之 D.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1、翻译句子。(2分) 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12、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分) (三)(4分) ①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文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 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 质 ②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 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 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 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 语义信息相当于3.7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③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 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
梁北有黎丘部①,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 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②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③于东邑人,可 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 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 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梁:大梁,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 部(pǒu):部娄,同“培塿”,小山丘。 ②诮(qiào):责备。③责:通“债”,外债。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 分) ①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 ) ②扶而道苦.之( ) ③我固.尝闻之矣( ) ④恐其父之不能反.也( )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2 分) A.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B.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 C.欲遇而刺杀之. D. 心之.所向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11、翻译句子。(2 分) 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12、读了上面的短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2 分) (三)(4 分) ①一切用汉字“写”成的读物,都称为汉文读物。它时包括古今,地涵盖中外,型不分 集散,体无论科艺,言不别文白……汉文读物既具有一般读物的基本性质,又有其独具的特 质。 ②汉文读物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其信息密度相对很高。同拼音文字读物 相比,汉文读物具有明显的符号简约性。相同内容的一篇文章,汉文要比拼音文字篇幅小得 多;同一本著作,拼音文字的书要比汉文的书厚许多。在联合国使用的五种工作文字文件中, 汉文读物总是最薄的一种。有学者认为,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 ............,一个汉字字符所含的 语义信息相当于 3.7 个英文字符所含的信息量。 ③汉文读物比起拼音文字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解形象生动,意趣盎然。汉字本身 就富于联想性。汉字由象形开端,终于大部分演变成会意,占汉字90%的形声字,不仅形
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文的词语 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 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 它立即会使人联想达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 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④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13.与一般读物相比,汉文读物有哪些独具的特质?(2分) 14.第②段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分) 守山人张小萌 (1)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一点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 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 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 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2)“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 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 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的行着,弓着腰,看到 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 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 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 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3)“老康,我老了啊。” (4)“老朱,我也老了。” (5)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 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6)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 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 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 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
旁有表意作用,大部分声旁也有表意作用。象形和会意是汉字联想的两扇大门。汉文的词语 也往往引起读者的联想。汉语中不少词汇、成语、典故本身就是前人运用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摹状等形象思维创造的言语成果,当读者读到这些词时,就不是仅仅对字面义的直接 摄入,而自然会从更广远的词语义域展开联想。例如,“萤雪”一词是刻苦读书的意思,但 它立即会使人联想达到晋代车胤以萤火虫的微光照书夜读和孙康映着雪光读书的情景 。这 样的联想无疑会加大思维的广阔度和读解的深刻度。 ④汉文读物内涵渊深,外延博大,纵贯古今,深入人心,熏陶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 13.与一般读物相比,汉文读物有哪些独具的特质?(2 分) 14.第②段中加点的“在语义信息量相当的条件下”能否删去?为什么?(2 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4 分) 守山人 张小萌 ⑴甘河镇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一点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 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 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 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⑵“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儿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 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 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的行着,弓着腰,看到 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 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 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 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⑶“老康,我老了啊。” ⑷“老朱,我也老了。” ⑸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 矮的,发出哗哗的声响。 ⑹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 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 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 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
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 )“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 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呵地笑了,把 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 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 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伙计,你算算咱 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 在空中。 (9)“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0“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D“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 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0D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 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③3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 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 中的菜,唏嘘不已。 40“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 是哭了。 05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 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 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蓝天,白云,清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07“老康叔,老康叔一—”老康闻声而出,那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 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 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 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08“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 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Q9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15.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2分)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 ⑺“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 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呵地笑了,把 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 ⑻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 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 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 “伙计,你算算咱 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 在空中。 ⑼“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⑽“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⑾“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 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⑿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 意,这里真是好地方……” ⒀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 木耳,以前哪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 中的菜,唏嘘不已。 ⒁“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 是哭了。 ⒂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儿,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 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 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⒃蓝天,白云,清翠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人。 ⒄“老康叔,老康叔——”老康闻声而出,那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 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 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 圈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⒅“老康叔,我叫陈遗志,当年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 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 ⒆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15.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2 分) ○1 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③ ④ 1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老康是个怎样的人?(3分) 17.第(16)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18.文章(17)——(19)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9.小说以“守山人”为题,有何作用?(2分) 20、默写名句(10分) 恨别鸟惊心。②白头搔更短, 夜泊秦淮近酒家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⑤僵卧孤村不自哀, 大渡桥横铁索寒 ⑦辛苦遭逢起一经, ⑧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⑨人生自古谁无死, 寡人反取病焉。 三、表达与交流(46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6分)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上、饭馆里、电梯上、马路边,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被 手机填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忙着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就算搭话 也是敷衍了事。“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小孩子也在加入 “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 phubbing,是一个完全被杜撰出来的单词,由 phone(手机) 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的人的行为。2012年这个词被收进 了澳大利亚全国大辞典。很显然,信息时代的无礼与冷漠正在全球蔓延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发表你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分析,语句通顺,字数不 少于80字
○2 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3 ○4 16.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老康是个怎样的人?(3 分) 答: 17.第(16)段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 分) 答: 18.文章(17)——(19)段耐人寻味,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4 分) 答: 19.小说以“守山人”为题,有何作用?(2 分) 答: 20、默写名句(10 分) ① ,恨别鸟惊心。 ②白头搔更短, 。 ③ ,夜泊秦淮近酒家。 ④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⑤僵卧孤村不自哀, 。 ⑥ ,大渡桥横铁索寒。 ⑦辛苦遭逢起一经, 。 ⑧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 ⑨人生自古谁无死, 。 ⑩ ,寡人反取病焉。 三、表达与交流(46 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6 分) 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上、饭馆里、电梯上、马路边,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被 手机填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忙着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就算搭话 也是敷衍了事。“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小孩子也在加入。 “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 phubbing,是一个完全被杜撰出来的单词,由 phone(手机) 与 snub(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的人的行为。2012 年这个词被收进 了澳大利亚全国大辞典。很显然,信息时代的无礼与冷漠正在全球蔓延。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发表你的看法。要求:有观点,有分析,语句通顺,字数不 少于 80 字
节日 22、作文(40分) 溪流历经曲折,只为那心中的大海;腊梅傲霜斗雪,只因和春的约定;候鸟辗转万里, 只为生命的承诺:少年负笈从师,只因那心中的梦想。梦想是华丽而脆弱的,逐梦过程, 注定荆棘和坎坷,意气风发的你,动摇过吗?气馁过吗?“青春可数,勿忘初心,方得始 请以“勿忘初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记叙文;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2、作文(40 分) 溪流历经曲折,只为那心中的大海;腊梅傲霜斗雪,只因和春的约定;候鸟辗转万里, 只为生命的承诺;少年负笈从师,只因那心中的梦想。梦想是华丽而脆弱的,逐梦过程, 注定荆棘和坎坷,意气风发的你,动摇过吗?气馁过吗?“青春可数,勿忘初心,方得始 终”。 请以“勿忘初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记叙文; 2.字数不少于 600 字; 3.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l、B2、A a 4 5、B6、C 7.(2分)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 8.(2分)符合题意。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 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答出“烘托”的意思即可。 9、(4分)①装扮②使……苦,折磨③本来④同“返”,返回 10、(2分)A 11、(2分)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是我对你不够好吗!(得分点:为一一是:岂一一难道 谓一一说、是、认为) 12、(2分)判别事物的真伪,必须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细加审察。(意思对即可 13.(2分)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简约性)(1分):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联 想性)(1分)。 14.(2分)不能(0.5分)。“语义信息量相当”起限制作用,是两种字符语义信息量作比较 的前提,如果去掉,失去了两种字符语义信息量的可比性。(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0.5分)。 15.(2分)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16.(3分)示例一:从“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看出老康是个讲情 义(重友情)的人 示例二:从老康守护了山林三十七年,可以看出老康是个热爱事业(有敬业精神)的人。 示例三:从老康守护了山林三十七年,可以看出老康是有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的 人 示例四:从“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可以看出老康是个懂 得感恩的特点。 以上仅供参考。例句可以有很多,精神品质只要与内容一致均可 7.(3分)环境描写。(1分)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1分)推动了 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或为人物活动设置背景)(1分) 以上每个得分点里,只要有一点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 18.(4分)①交待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待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 (1分)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1分)②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 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1分)③呼应上文,老康的“头
2016—2017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1、B 2、A 3、A 4、D 5、B 6、C 7.(2 分) 写出了诗人会友急切的心情。 8.(2 分) 符合题意。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烘托手法,通过对自然而优美的村野风光的描写, 让读者想象到友人别墅的幽雅和友人的风采。答出“烘托”的意思即可。 9、(4 分)①装扮 ②使……苦,折磨 ③本来 ④同“返”,返回 10、(2 分)A 11、(2 分)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是我对你不够好吗!(得分点:为——是;岂——难道; 谓——说、是、认为) 12、(2 分)判别事物的真伪,必须根据事物的本来面目细加审察。(意思对即可) 13.(2 分)能用最少的文字负载最大的信息量(简约性)(1 分);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联 想性)(1 分)。 14.(2 分)不能(0.5 分)。“语义信息量相当”起限制作用,是两种字符语义信息量作比较 的前提,如果去掉,失去了两种字符语义信息量的可比性。(1 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0.5 分)。 15.(2 分)③老朱因为退休离开了山林,山上只留下了老康叔。 ④朱明泽、陈遗志接过了父辈的守山任务来到山上。 16.(3 分)示例一:从“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看出老康是个讲情 义(重友情)的人。 示例二:从老康守护了山林三十七年,可以看出老康是个热爱事业(有敬业精神)的人。 示例三:从老康守护了山林三十七年,可以看出老康是有奉献精神(自我牺牲精神)的 人。 示例四:从“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可以看出老康是个懂 得感恩的特点。 …… 以上仅供参考。例句可以有很多,精神品质只要与内容一致均可。 17.(3 分)环境描写。(1 分)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1 分)推动了 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或为人物活动设置背景)(1 分) 以上每个得分点里,只要有一点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 18.(4 分) ①交待老朱离开山林后的人生最后时光,补充交待陈遗志的父亲牺牲的情节, (1 分)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1 分)②揭示并深化主题,讴歌了默默 奉献、自我牺牲的守山人,他们代代相传守护着山林。(1 分)③呼应上文,老康的“头
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1分)或者答:解开悬念。 以上每个得分点里,只要有一点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另外意思对即可 19.(2分)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点明写作对象,饱含了对主人翁默默奉献、自我牺牲 精神的赞美。③含蓄地揭示小说的主旨:美好精神的代代相传(延续)。 20、略 21、材料中的立意应该侧重于“低头族”的负面效应,而不是对“低头族”现象给予肯定 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构思: (1)凡事应讲求个度。合理使用手机,可以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太过沉湎在自己和手机 的小世界里,就只会让人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2)不应该被手机所左右。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不加节制,必然会 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3)唤醒自制力。如果“低头”淡漠了友情、亲情,损害了身体健康,罪魁祸首不是手机, 而是我们被打败了的自制力 、作文建议切入分30分
发已经全白了”呼应了舍不得老朱离开的情节。(1 分)或者答:解开悬念。 以上每个得分点里,只要有一点即可,不要求面面俱到;另外意思对即可。 19.(2 分)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点明写作对象,饱含了对主人翁默默奉献、自我牺牲 精神的赞美。③含蓄地揭示小说的主旨:美好精神的代代相传(延续)。 20、略 21、材料中的立意应该侧重于“低头族”的负面效应,而不是对“低头族”现象给予肯定。 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构思: (1)凡事应讲求个度。合理使用手机,可以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太过沉湎在自己和手机 的小世界里,就只会让人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2)不应该被手机所左右。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不加节制,必然会 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 (3)唤醒自制力。如果“低头”淡漠了友情、亲情,损害了身体健康,罪魁祸首不是手机, 而是我们被打败了的自制力。 22、作文建议切入分 3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