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主人日再食 姓名 C.r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负势竞上 益慕圣贤之道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 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于的一项是()(2分 三A卷B卷合计A当余之从师也 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5.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卷(100分) A.其真无马邪? B.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同舍生皆被绮绣 基础知识:(30分)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6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衔 shang()赋诗轩邈( )箪()瓢屡空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俟()其欣悦以衾()拥覆()裂 执经叩问。 pian()文宫阙()ye()然弗之dai( 7.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3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负qe()曳x() 2.解释下列加点词:(5分)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①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②性嗜 )酒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③或( )置酒而招之④留取丹心照汗青( ⑤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园?( ⑤若人之俦( )⑥弗之怠( 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⑦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⑧策( )之不以其8.填空:(8分) ⑨又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⑩门人弟子填( )其室 ①自富阳至桐庐 3.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妻
八年级语文(下)第一次月考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A 卷(100 分) 一、基础知识:(30 分 )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6 分) 衔 shāng( )赋诗 轩邈.( ) 箪.( )瓢屡空 俟.( )其欣悦 以衾.( )拥覆 皲.( )裂 pián( )文 宫阙.( ) yè( )然 弗之 dài( ) 负 qiè( )曳 xǐ ( ) 2.解释下列加点词:(5 分) ①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 ②性嗜.( )酒 ③或.( )置酒而招之 ④留取丹心照汗青..( ) ⑤若人之俦.( ) ⑥弗之怠.( ) ⑦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 ⑧策.( )之不以其 ⑨又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 ⑩门人弟子填.( )其室 3.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 分) A.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主人日再食. C.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D. 负.势竞上 益慕.圣贤之道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 4.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于的一项是( )(2 分) A.当余之.从师也 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5.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2 分) A.其真无马邪? B.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同舍生皆被绮绣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执经叩问。 7.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3 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④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⑤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 8.填空:(8 分) ① 自 富 阳 至 桐 庐 一 百 许 里, , 。 ② 黔 娄 之 妻 有 言 : A 卷 B 卷 总 分 一 二 三 一 二 三 A 卷 B 卷 合计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③好读书 每有会意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11、从写景方面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 ④(山坡羊·潼关怀古》抒发兴亡之叹的句子角度来描写景物的?(2分) 是 ⑤《过零丁洋》中用比喻的修辞把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12、从抒情方面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3分) ⑥《酬乐天扬州初逄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 ⑦东风不与周郎便 (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9分) ⑧念天地之悠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⑨写出表示离情别绪的连续两句诗句 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 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 、古诗文阅读:(20分) 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组袍敝衣 (一)与朱元思书(节选)(11分)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嚶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且艰若此。 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 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也: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9、本文的作者 ,字叔庠,南朝梁 家。(2分)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 10、翻译句子。(4分 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以出现先后为序):(2分) 汤( )腰( )臭( )烨然( 1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 , 。” ③好读书,__________;每有会意,__________。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④ 《山坡羊 · 潼 关 怀 古 》 抒 发 兴 亡 之 叹 的 句 子 是 ; 。 ⑤《过零丁洋》中用比喻的修辞把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 是: ; 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人生哲理,给人以鼓舞的句子: ; ⑦东风不与周郎便, 。 ⑧念天地之悠悠, 。 ⑨写出表示离情别绪的连续两句诗句: ; 二、古诗文阅读:(20 分) (一)与朱元思书(节选)(11 分)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 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 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本文的作者 ,字叔庠,南朝梁 家。(2 分) 10、翻译句子。(4 分)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1、从写景方面看,这段文字的写景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作者是从哪几个 角度来描写景物的?(2 分) 12、从抒情方面来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 感情?(3 分) (二)送东阳马生序.(节选)(9 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 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 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 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 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 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也;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 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 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以出现先后为序):(2 分) 汤( )腰( ) 臭( ) 烨然( ) 14、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 分)
15、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3.“戟”读音是」 意思是 (2分) 4.这首诗前两句是写实,后两句是由眼前景而联想到的,所以是写 结尾两句是对周瑜的嘲讽,意思是 ,用的是语气。(5分) 1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3分) 5.这首诗歌,作者借历史事件,抒发了 感慨,旨在表明 (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10题 作文:(50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7分)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春天又一次来到我们身边。请以《今年的春天我很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 1、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横线上可以填写“快乐、幸福、伤心、彷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等表达情绪、情感的词语 2、可以用填写的词语作为文章的记叙线索,注意叙述要详略得当。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B卷(50分) 合,月有阴睛圈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下面一首七绝,完成1~5题。(13分) 1.苏轼, 代杰出的 他与父亲_ 赤壁 弟弟 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被后人誉称为“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分) 1.《赤壁》一诗的作者为 ,是朝著名的诗人。(2分) 2.这首词的词牌是 题目是 (2分) 2.这首诗按体裁来划分属于 (1分)
15、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表现在哪些方面?(2 分) 1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3 分) 三、作文:(50 分)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春天又一次来到我们身边。请以《今年的春天我很 》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 600 字。 提示: 1、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横线上可以填写“快乐、幸福、伤心、彷徨” 等表达情绪、情感的词语。 2、可以用填写的词语作为文章的记叙线索,注意叙述要详略得当。 B 卷(50 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七绝,完成 1~5 题。(13 分)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一诗的作者为______,是______朝著名的诗人。(2 分) 2.这首诗按体裁来划分属于__________。(1 分) 3.“戟”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2 分) 4.这首诗前两句是写实,后两句是由眼前景而联想到的,所以是写____ ______。结尾两句是对周瑜的嘲讽,意思是__________ ,用的是__________语气。(5 分) 5.这首诗歌,作者借历史事件,抒发了___________感慨,旨在表明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 1~10 题。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27 分)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 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睛圈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苏轼,__________代杰出的__________家,号___________。他与父亲_ 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 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被后人誉称为“__________ ”。 (6 分) 2.这首词的词牌是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2 分)
3.苏轼,字 小序中“兼怀子由”的“子由”,可推论为他的L.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2分) 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4分) 4.结合语境,解释加横线的词语。(2分) 2.诗中动静结合的一组诗句是第 句。它叫 联。(3分) (1)琼楼玉宇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弄清影: 5.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 ,它的含义是 在词中,这句词是对 说的,后被人们广泛引用,表 达了 6.翻译词句。(2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译文 7.这首诗的上阙写 下阙写_ (4分) 8.这首词的主旨是 (2分) 9.词也要划分节奏,用“|”来划分下列词句节奏。(画在下面)(2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10分)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望,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
3.苏轼,字__________。小序中“兼怀子由”的“子由”,可推论为他的 ____ 。(2 分) 4.结合语境,解释加横线的词语。(2 分) (1)琼楼玉宇:_________ 。 (2)弄清影:_________ 。 5.这首词中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 , ,它的含义是__________ 。在词中,这句词是对__________说的,后被人们广泛引用,表 达了__________ 。(5 分) 6.翻译词句。(2 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的上阙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阙写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分) 8.这首词的主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9.词也要划分节奏,用“|”来划分下列词句节奏。(画在下面)(2 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10 分)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望,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 诗。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 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4 分) 2.诗中动静结合的一组诗句是第 句。它叫 联。(3 分)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