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 知本家时代和知本家风暴 谁会想到呢,“知识分子”有一天会成为“知本家”,而且还要开创一个时代 其实知本家风刮得并不偶然。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解放:1949年是革命的解放 1978年是改革的解放,今天,则是知识的解放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的实质,是通过新生产力实现解放。这个新生产力的中心,就是以信 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知本家风暴,实质是新生产力风暴,是解放知识生产力的革命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不要争论姓社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实际上,人们争论太 多的“伪问题”,无视了人类历史的新潮流一一新生产力对社会的重新塑造。事实是,信息 技术革命正改变人类历史,信息生产力正作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变革力量,改变人类的生产 和生活生式。 沿着这个方向看去,21世纪中国的主旋律,正从深圳的改革、浦东的开放,转向中关 村的发展,不再就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而是借助生产力的推动,深化改革,促进开放。 在这里,生产力才是第一位的问题,发展才是真问题:其他,都是第二位的问题。今天,知 本家风暴正给这种生产力主导的改革注入新时代的内容,通过新的生产力的突破,为生产关 系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历史性动力。强调生产力,不是离开改革,不是单纯技术的观点,而 恰是在恢复中国改革的原教旨,恢复中国改革的本来面目,从而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推动中国的全面改革。 在知识的解放中,知识分子作为主体的力量已出现,知本家,就是以独立的力量出现的 企业家和思想家群体。此前,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时期,曾被冠以不同的称呼:从小资产阶级 到臭老九,到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分子总是比照、依附于其他人群定位自己 总之没有一个是本来的自己。“知本家”的提法之所以好,在于它剥离了那些附加的东西 显示出这个时代使知识成为独立的力量,而且成为主流的力量这样一种大趋势 只有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主流生产力,知识分子才有可能走到舞台的中 央。但是,这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他既 是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又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既是思想家,又是企业家:他 既是精神力量,更是现实的力量。他们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有人说,“三个企业家找到三个科学家成就三个著名企业”:四通、联想、方正。如今 王选正淡出方正,倪光南、王缉志分别离开了联想、四通。人们一直在想谁对谁错。这里 方是做研究的,一方是做企业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知识和资本的矛盾,是知本家与 资本家的冲突。 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知本家面临的多是个人的失败。人们更多从个人恩怨方面去寻找 原因,但我们需要从中看到体制的冲突,知本家和资本家的冲突。中国要发展知识经济,不 解决知识和资本的矛盾不行。 1、下列对文中画线处“这个方向”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建国以来历史的发展方向 B.不要争论姓资姓社,发展才是硬道理, C.信息生产力正作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变革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D.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变革着生产关系,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 2、以下关于“知本家风暴”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本家风暴就是信息技术革命 B.知本家风暴的实质其实就是给新的生产力注入新时代的内容,通过突破生产力,为生产 关系的发展提供动力 C.知本家风暴将导致全社会波动,必将孕育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D.知本家风暴对国有企业改革、对中国的改革起着推动作用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本家”的崛起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群体的出现,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可 能 B.我们国家的领导集体为历史指出什么样的发展方向,留下什么样的历史遗产,一定会考
科普文阅读专项训练 一 知本家时代和知本家风暴 谁会想到呢,“知识分子”有一天会成为“知本家”,而且还要开创一个时代。 其实知本家风刮得并不偶然。建国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解放:1949 年是革命的解放, 1978 年是改革的解放,今天,则是知识的解放。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的实质,是通过新生产力实现解放。这个新生产力的中心,就是以信 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知本家风暴,实质是新生产力风暴,是解放知识生产力的革命。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不要争论姓社姓资,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实际上,人们争论太 多的“伪问题”,无视了人类历史的新潮流——新生产力对社会的重新塑造。事实是,信息 技术革命正改变人类历史,信息生产力正作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变革力量,改变人类的生产 和生活生式。 沿着这个方向看去,21 世纪中国的主旋律,正从深圳的改革、浦东的开放,转向中关 村的发展,不再就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而是借助生产力的推动,深化改革,促进开放。 在这里,生产力才是第一位的问题,发展才是真问题;其他,都是第二位的问题。今天,知 本家风暴正给这种生产力主导的改革注入新时代的内容,通过新的生产力的突破,为生产关 系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历史性动力。强调生产力,不是离开改革,不是单纯技术的观点,而 恰是在恢复中国改革的原教旨,恢复中国改革的本来面目,从而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推动中国的全面改革。 在知识的解放中,知识分子作为主体的力量已出现,知本家,就是以独立的力量出现的 企业家和思想家群体。此前,知识分子在不同的时期,曾被冠以不同的称呼:从小资产阶级, 到臭老九,到工人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分子总是比照、依附于其他人群定位自己, 总之没有一个是本来的自己。“知本家”的提法之所以好,在于它剥离了那些附加的东西, 显示出这个时代使知识成为独立的力量,而且成为主流的力量这样一种大趋势。 只有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主流生产力,知识分子才有可能走到舞台的中 央。但是,这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他既 是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又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既是思想家,又是企业家;他 既是精神力量,更是现实的力量。他们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有人说,“三个企业家找到三个科学家成就三个著名企业”:四通、联想、方正。如今, 王选正淡出方正,倪光南、王缉志分别离开了联想、四通。人们一直在想谁对谁错。这里一 方是做研究的,一方是做企业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知识和资本的矛盾,是知本家与 资本家的冲突。 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知本家面临的多是个人的失败。人们更多从个人恩怨方面去寻找 原因,但我们需要从中看到体制的冲突,知本家和资本家的冲突。中国要发展知识经济,不 解决知识和资本的矛盾不行。 1、下列对文中画线处“这个方向”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国以来历史的发展方向。 B.不要争论姓资姓社,发展才是硬道理。 C.信息生产力正作为这个时代最活跃的变革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D.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变革着生产关系,促进着生产力的发展。 2、以下关于“知本家风暴”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本家风暴就是信息技术革命 B.知本家风暴的实质其实就是给新的生产力注入新时代的内容,通过突破生产力,为生产 关系的发展提供动力。 C.知本家风暴将导致全社会波动,必将孕育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D.知本家风暴对国有企业改革、对中国的改革起着推动作用。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本家”的崛起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群体的出现,为中国的未来提供了一种可 能。 B.我们国家的领导集体为历史指出什么样的发展方向,留下什么样的历史遗产,一定会考
虑知本家风暴的影响 C.在知识经济以前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实质上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现实力量,一种主 导性的社会力量 D.在知本家开创的时代,知本家左右着社会的发展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说:“科学包括3个部分:正确地探究自然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 所获取的知识;由于人们获得新的知识,增加了做新事情的能力。”科学发现通过发明家的 活动,使这种潜在的能力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技术。发明是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善于利用科学发现,则是发眀的艺术。 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常常成为发明家灵感的源泉,使他们能够超越经验和常识,完成 重大发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发现慢中子能有效地使铀235产生链式反应之后,1942年 在芝加哥大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控铀核裂变反应堆,揭开了人类从原子核获取能量的序 幕。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巴丁等在固体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明了具有电信号放 大功能的晶体三极管,为信息时代提供了核心电子元件。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在受 激辐射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使古老的光学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上个世 纪的这3项最引人注目的原创性发明,都源于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是 新发明的摇篮,是科学为发明家搭建的巨大舞台 漠视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的机会,曾使许多本可早早出现的重大发明延误了上百 年,乃至数千年。西周时期,中国古代学者已能成功地用6位二进制数表示64种不同事物 但直到1829年法国发明家布莱叶才赋予不同的6点集合以64种不同的含义,从而创造了世 界通用的盲文。1643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发现了大气压力的存在,但直到1959年 英国人柯克瑞尔才利用这种自然现象发明了不需要桨而在陆地、水面航行的气垫船。16世 纪中期,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发现静止流体压强均衡原理,但直到1796年英国木工布拉默 才依据这一原理发明了液压千斤顶、水压机 人人们通常认为,科学家指那些探索自然规律的人,发明家指那些创造新技术的人,似乎 不用关心发明,后者不用关注科学。其实,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 发明家。近代科学奠基人、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曾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温度计,为 热力学研究和人类工程技术活动提供了重要测量仪器。与伽利略同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 斯,不仅提出了光的波动性理论,还发明了等时摆,显著提高了钟表的走时精度,被誉为现 代计时仪器的鼻祖。牛顿不仅发现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还发明反射式望远镜,解 决了天文望远镜透镜色散引起的像差问题。这些杰出人物都恪守这样的信念:科学有双重使 命一一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可能完全没 有发明。他们只关注如何解释世界,不重视如何帮助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共同体没有成 为我国发明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是造成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原载《新华 文摘》2006年第6期,有删改) 1.对最后一段中“科学共同体”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指善于将潜在的“做新事情的能力”“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技术”的人。 B.指具有“双重使命一一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的科学。 C.指注重自然规律的探索,同时也善于创造新技术的科学家兼发明家 D.指那些常常关心发明的科学家,或者指那些十分关注科学的发明家。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二段中“三项最引人注目的原创性发明”的一项是 A.慢中子能有效地使铀235产生链式反应 B.世界上第一个可控铀核裂变反应堆 C.具有电信号放大功能的晶体三极管 D.红宝石激光器 3.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善于利用科学发现,则是发明的艺术”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常常成为发明家灵感的源泉
虑知本家风暴的影响。 C.在知识经济以前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实质上并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现实力量,一种主 导性的社会力量。 D.在知本家开创的时代,知本家左右着社会的发展。 二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说:“科学包括 3 个部分:正确地探究自然的方法;依据这种方法 所获取的知识;由于人们获得新的知识,增加了做新事情的能力。”科学发现通过发明家的 活动,使这种潜在的能力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技术。发明是人类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善于利用科学发现,则是发明的艺术。 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常常成为发明家灵感的源泉,使他们能够超越经验和常识,完成 重大发明。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发现慢中子能有效地使铀 235 产生链式反应之后,1942 年 在芝加哥大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控铀核裂变反应堆,揭开了人类从原子核获取能量的序 幕。1947 年,美国物理学家巴丁等在固体物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明了具有电信号放 大功能的晶体三极管,为信息时代提供了核心电子元件。1960 年,美国物理学家梅曼在受 激辐射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红宝石激光器,使古老的光学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上个世 纪的这 3.项最引人注目的原创性发明 ............,都源于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是 新发明的摇篮,是科学为发明家搭建的巨大舞台。 漠视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的机会,曾使许多本可早早出现的重大发明延误了上百 年,乃至数千年。西周时期,中国古代学者已能成功地用 6 位二进制数表示 64 种不同事物, 但直到 1829 年法国发明家布莱叶才赋予不同的 6 点集合以 64 种不同的含义,从而创造了世 界通用的盲文。1643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拆利发现了大气压力的存在,但直到 1959 年 英国人柯克瑞尔才利用这种自然现象发明了不需要桨而在陆地、水面航行的气垫船。16 世 纪中期,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发现静止流体压强均衡原理,但直到 1796 年英国木工布拉默 才依据这一原理发明了液压千斤顶、水压机。 人们通常认为,科学家指那些探索自然规律的人,发明家指那些创造新技术的人,似乎 前者不用关心发明,后者不用关注科学。其实,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 发明家。近代科学奠基人、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就曾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温度计,为 热力学研究和人类工程技术活动提供了重要测量仪器。与伽利略同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 斯,不仅提出了光的波动性理论,还发明了等时摆,显著提高了钟表的走时精度,被誉为现 代计时仪器的鼻祖。牛顿不仅发现了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还发明反射式望远镜,解 决了天文望远镜透镜色散引起的像差问题。这些杰出人物都恪守这样的信念:科学有双重使 命——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可能完全没 有发明。他们只关注如何解释世界,不重视如何帮助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科学共同体 .....没有成 为我国发明创新活动的主力军,是造成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原载《新华 文摘》2006 年第 6 期,有删改) 1. 对最后一段中“科学共同体”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A. 指善于将潜在的“做新事情的能力”“转化为造福人类的技术”的人。 B. 指具有“双重使命――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的科学。 C. 指注重自然规律的探索,同时也善于创造新技术的科学家兼发明家。 D. 指那些常常关心发明的科学家,或者指那些十分关注科学的发明家。 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二段中“三项最引人注目的原创性发明”的一项是 A. 慢中子能有效地使铀 235 产生链式反应 B. 世界上第一个可控铀核裂变反应堆 C. 具有电信号放大功能的晶体三极管 D. 红宝石激光器 3. 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善于利用科学发现,则是发明的艺术”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 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常常成为发明家灵感的源泉
B.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是科学为发明家搭建的巨大舞台 C.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机会,可能促使发明适时出现 D.缺少科学共同体,是造成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重要原因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将“创造发明”列为“科学”的第三大部分,因此,发明是人类 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B.经验和常识常常成为创造发明的障碍,很多重大发明的问世,取决于在自然科学重大 发现的启发下,成功地超越了经验和常识。 C.只要当时高度重视了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机会,中国古代学者在西周时期就能创 造出世界通用的盲文。 D.如果能多一些恪守“科学有双重使命一一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信念的 杰出人物,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现状将得到根本扭转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平衡性基本特质 李翔海 “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 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表现出的平衡性是其 颇为独异的一个理论特质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 共处、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 万物的基本存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 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 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晢学世界 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 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峙的 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 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 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哲学 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哲学“尚中” 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 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 为人处世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 和谐统一(和而不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 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 (节选自2005年8月9日《光明日报》) 1、下面对中国哲学“阴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共生的一对相对稳定的基本要素。 B.阴阳二气是互相渗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B. 应用科学的基础研究,是科学为发明家搭建的巨大舞台。 C. 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机会,可能促使发明适时出现。 D. 缺少科学共同体,是造成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重要原因。 4.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曾将“创造发明”列为“科学”的第三大部分,因此,发明是人类 科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B. 经验和常识常常成为创造发明的障碍,很多重大发明的问世,取决于在自然科学重大 发现的启发下,成功地超越了经验和常识。 C. 只要当时高度重视了科学发现为发明活动创造机会,中国古代学者在西周时期就能创 造出世界通用的盲文。 D. 如果能多一些恪守“科学有双重使命――扩展人类的知识,增长人类的能力”信念的 杰出人物,我国原创性发明稀缺的现状将得到根本扭转。 三 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平衡性基本特质 李翔海 “文化生态模式”是指维护文化生态生存、绵延的根本律则与运行机理。中国哲学“文 化生态模式”基本的世界图式可名之为“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图式,表现出的平衡性是其 颇为独异的一个理论特质。 所谓平衡性,即将万物走向和谐看作是一个趋向于生机平衡即事物的构成要素之间和谐 共处、共生并形成相对稳定、协调之均势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就世间 万物的基本存在要素而言,它们均是由既相区别又相渗透,从而形成两方面即阴阳构成的。 在中国哲学家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二气又是互相渗透 的。阴阳互渗互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调协而生化万物,成为中国哲学世界 图式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本身即是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看作是天地万物得以 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其二,就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亦体现为阴阳之间在相互对峙的 平衡中通过此消彼长的不平衡而走向新的平衡的过程。换言之,亦即将事物的变化发展看作 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哲学的这一理论特质在作为理解天地宇宙之基本观念框架的 “阴阳五行”论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其三,就对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来看,中国哲学 特别注重“中”,即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均合理合度的状态。《周易》开启了中国哲学“尚中” 的价值取向,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中庸”、“中道”、“中和”、“中行”等学说 和理念。如果说中国哲学中的“中和”理念是以中求和的话,那么,“中庸”则至少包含了 为人处世以“适度”(无过无不及)为原则,通过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上的 和谐统一(和而不同)、随时而中(时中)等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其中所追求的,不仅是有 机的平衡,而且是动态的平衡。 (节选自 2005 年 8 月 9 日《光明日报》) 1、下面对中国哲学“阴阳”概念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阴阳是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共生的一对相对稳定的基本要素。 B. 阴阳二气是互相渗透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C.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需、调协而产生的,概莫能外 D.阴阳之间的均势必须平衡而稳定不变,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对峙。 B.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互间由平衡到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C.中国哲学用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论来推算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人的命运的发 展动态 D.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独异的一个平衡性特质,就是追求动态的平衡 3、对中国哲学“中”的理念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哲学的“中”就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使事物的诸要素构成 合理合度的状态 B.在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中国哲学走的是“尚中”之路,其源头可上溯到《周 易》。 C.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庸”、“中道”、“中和”、 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内容极为丰富 D.中国哲学主张以中求和,又强调和而不同,因而这样矛盾的各要素要寻求整体的和 谐统一,只能是一个矛盾互补的过程。 四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雪线高度引起我的兴趣。它的雪线高度达到了海拔6200米, 是全世界雪线最高的地方 所谓雪线,就是永久性积雪的下限。用术语说,就是冰雪积累和消融相抵,平衡了的地 方。按道理,雪线应该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所以,雪线最高的地方,应该 在赤道地区的雪山上,如乞力马扎罗雪山,但我们知道,乞力马扎罗雪山的高度才是5895 米,雪线大约在5000米的地方,其它地区的雪线按理只能低于这个高度。 在东绒布冰川上,我们已经爬过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的5895米的高度,但这 里仍然没有冰雪。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想想看,在非洲赤道那么热的地方,5000米左右 的地方就已经白雪皑皑了,可是在北纬28度的珠穆朗玛峰峰区,6000多米的东绒布冰川旁 的高山上竟还留不住冰雪。 最先注意到这一现象并给予解释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是因为青臧高原的“热岛效应”。我们知道一地的温度,并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光,而是由地 面先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再将热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出来。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之上,体 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因此导致青藏高原上雪山的雪线比同纬度甚至赤道 上的高山的雪线还高。 关于雪线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按道理,雪山南坡的雪线应该高于北坡,因为南坡向阳, 纬度更低,但事实是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比南坡高得多。其南坡雪线虽然各有差异,但大 体在海拔4500-5000米范围,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5500-6000米之间。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
C. 天地宇宙、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相需、调协而产生的,概莫能外。 D. 阴阳之间的均势必须平衡而稳定不变,这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万事万物均由阴阳二气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对峙。 B. 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互间由平衡到此消彼长的不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 C. 中国哲学用相生相克的“阴阳五行”论来推算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人的命运的发 展动态。 D. 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独异的一个平衡性特质,就是追求动态的平衡。 3、对中国哲学“中”的理念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哲学的“中”就是取中间路线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使事物的诸要素构成 合理合度的状态。 B. 在事物发展趋势的价值判断上,中国哲学走的是“尚中”之路,其源头可上溯到《周 易》。 C. 中国哲学特别注重“中”,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庸”、“中道”、“中和”、 “中行”等学说和理念,内容极为丰富。 D. 中国哲学主张以中求和,又强调和而不同,因而这样矛盾的各要素要寻求整体的和 谐统一,只能是一个矛盾互补的过程。 四 (珠穆朗玛峰)东绒布冰川雪线高度引起我的兴趣。它的雪线高度达到了海拔 6200 米, 是全世界雪线最高的地方。 所谓雪线,就是永久性积雪的下限。用术语说,就是冰雪积累和消融相抵,平衡了的地 方。按道理,雪线应该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降低。所以,雪线最高的地方,应该 在赤道地区的雪山上,如乞力马扎罗雪山,但我们知道,乞力马扎罗雪山的高度才是 5895 米,雪线大约在 5000 米的地方,其它地区的雪线按理只能低于这个高度。 在东绒布冰川上,我们已经爬过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雪山的 5895 米的高度,但这 里仍然没有冰雪。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想想看,在非洲赤道那么热的地方,5000 米左右 的地方就已经白雪皑皑了,可是在北纬 28 度的珠穆朗玛峰峰区,6000 多米的东绒布冰川旁 的高山上竟还留不住冰雪。 最先注意到这一现象并给予解释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洪堡。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是因为青藏高原的“热岛效应”。我们知道一地的温度,并不是直接来自太阳光,而是由地 面先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再将热量以长波的形式辐射出来。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之上,体 量巨大,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因此导致青藏高原上雪山的雪线比同纬度甚至赤道 上的高山的雪线还高。 关于雪线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按道理,雪山南坡的雪线应该高于北坡,因为南坡向阳, 纬度更低,但事实是喜马拉雅山北坡的雪线比南坡高得多。其南坡雪线虽然各有差异,但大 体在海拔 4500-5000 米范围,北坡雪线大体在海拔 5500-6000 米之间。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
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南坡正对着印度洋,从印度洋上涌来的水汽被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所 截,在南坡形成丰沛的降水,因此南坡冰川冰雪补给充分,补给和融化的平衡线即雪线大大 降低。而水汽越过喜马拉雅山脊到达北坡,已成强弩之末,以致北坡的冰川无法获得丰富的 冰雪补给,融化的力量大于冰川向下运动的力量,因此雪线上移。 1、下列说法与文章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东绒布冰川雪线之所以引起作者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海拔高度竞然超出了赤道雪 山的雪线。 B.青藏高原雪山雪线高于赤道雪山雪线,洪堡认为是青藏高原髙耸于地表,体量巨大, 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 C.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在海拔4500-5000米之间,北坡雪线在5500-6000米之间 D.喜马拉雅山北坡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冰雪的消融速度大于积累速度, 因而雪线上移。 2、根据文意,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中所说的“雪线”,应该是夏季积雪的下限。作者本次对东绒布冰川雪线的考 察也应该是在夏季 B.地球上雪线高度最低的地方应该是南极和北极 C.乞力马扎罗雪山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完全是因为那里雨水 充沛,能获得足够的冰雪补给 D.喜马拉雅山地区南坡雪线低于北坡雪线的现象将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内继续存在 3、整合本文全部信息,请问:喜马拉雅山地区雪线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回答。 五 古蜀文明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今天3000-5000年前 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DNA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 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古蜀人 之谜能否因此揭开?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 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距今约3700年一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 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章华告诉记者,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 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 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是因为喜马拉雅山南坡正对着印度洋,从印度洋上涌来的水汽被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所 截,在南坡形成丰沛的降水,因此南坡冰川冰雪补给充分,补给和融化的平衡线即雪线大大 降低。而水汽越过喜马拉雅山脊到达北坡,已成强弩之末,以致北坡的冰川无法获得丰富的 冰雪补给,融化的力量大于冰川向下运动的力量,因此雪线上移。 1、下列说法与文章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 分) A. 东绒布冰川雪线之所以引起作者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海拔高度竟然超出了赤道雪 山的雪线。 B. 青藏高原雪山雪线高于赤道雪山雪线,洪堡认为是青藏高原高耸于地表,体量巨大, 能够吸收和辐射出巨大的热量。 C. 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在海拔 4500-5000 米之间,北坡雪线在 5500-6000 米之间。 D. 喜马拉雅山北坡无法获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补给,冰雪的消融速度大于积累速度, 因而雪线上移。 2、根据文意,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中所说的“雪线”,应该是夏季积雪的下限。作者本次对东绒布冰川雪线的考 察也应该是在夏季。 B. 地球上雪线高度最低的地方应该是南极和北极。 C. 乞力马扎罗雪山之所以没有能够成为世界上雪线最高的地方,完全是因为那里雨水 充沛,能获得足够的冰雪补给。 D. 喜马拉雅山地区南坡雪线低于北坡雪线的现象将在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内继续存在。 3、整合本文全部信息,请问:喜马拉雅山地区雪线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回答。 五 古蜀文明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今天 3000-5000 年前 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 DNA 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 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古蜀人 之谜能否因此揭开?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 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距今约 3700 年--45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 .....已经存在 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 ....”。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章华告诉记者,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 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 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800年中,宝墩 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 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 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 块富饶之地,重建家园 如果不是特别紧迫与特殊的原因,或许宝墩人将会继续着他们平静的日子。然而, 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考古证实,一股外力冲破了这种沉寂,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到来了 距今3200年左右,盛极一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其衰落的原因困扰着考古学界。 据江章华介绍,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始于约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进入 成都平原。这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发生巨变,形成了三星堆文 化 我国考古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发现便发生在这里。1986年夏天,震惊世界的两个埋藏 坑被发现,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种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尽管学 界对于两个坑的年代与性质尚存争议,然而,文物所折射出来的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是 不争的事实。 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繁荣数百载 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时化为废墟。“考古发现,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 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用龟甲占卜的习俗也是三星堆没有的现象。” 江章华说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三星堆都城为何被废弃?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还 是政局变化? 1、对文中加点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古蜀文明”包罗“新石器文化”和“宝墩文化” B、“新的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文化”融合成“三星堆文化”。 C、“新的文化”就是“三星堆文化” D、“成都平原文化”就是“新石器文化”。 2、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运用DNA技术分析古蜀人人骨可以解答古蜀人的人种构成和种族结构。 B、古蜀人和古蜀文明带给人类的众多谜团,很多至今还未解开。 C、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等传说既有神秘的一面,又有历史真实的一面 D、三星堆文化产生于距今37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的文化已经比较发 达。 3、下面对“宝墩文化”消失的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沿袭着同一种生产方式 B、生活上心满意足,不思进取 C、所从事的农业耕作过于简单 D、外来文化的冲击 4、根据文章,下面的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A、考古发现的古蜀人的迁居规律证明他们在不断进行周期性的生存选择。 B、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诞生较为发达的宝墩文化,证明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 作用 C、成都平原分布着带有夯筑城墙聚落的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表明宝墩文化的发达程 D、文化创新、社会变革和政局变化等诸多因素使三星堆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 800 年中,宝墩 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 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 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 一块富饶之地,重建家园。 “如果不是特别紧迫与特殊的原因,或许宝墩人将会继续着他们平静的日子。然而, 在距今 3700 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考古证实,一股外力冲破了这种沉寂,一个新的历 史时期到来了。” 距今 3200 年左右,盛极一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其衰落的原因困扰着考古学界。 据江章华介绍,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始于约 3700 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 ....进入 成都平原。这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 .......因此发生巨变,形成了三星堆文 .... 化.。 我国考古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发现便发生在这里。1986 年夏天,震惊世界的两个埋藏 坑被发现,出土文物近 2000 件之多,包括了各种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尽管学 界对于两个坑的年代与性质尚存争议,然而,文物所折射出来的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是 不争的事实。 可是,距今 3200 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繁荣数百载 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时化为废墟。“考古发现,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 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用龟甲占卜的习俗也是三星堆没有的现象。” 江章华说。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三星堆都城为何被废弃?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还 是政局变化? 1、对文中加点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蜀文明”包罗“新石器文化”和“宝墩文化”。 B、“新的文化”与“成都平原的文化”融合成“三星堆文化”。 C、“新的文化”就是“三星堆文化”。 D、“成都平原文化”就是“新石器文化”。 2、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运用 DNA 技术分析古蜀人人骨可以解答古蜀人的人种构成和种族结构。 B、古蜀人和古蜀文明带给人类的众多谜团,很多至今还未解开。 C、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等传说既有神秘的一面,又有历史真实的一面。 D、三星堆文化产生于距今 3700—4500 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的文化已经比较发 达。 3、下面对“宝墩文化”消失的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沿袭着同一种生产方式 B、生活上心满意足,不思进取 C、所从事的农业耕作过于简单 D、外来文化的冲击 4、根据文章,下面的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A、考古发现的古蜀人的迁居规律证明他们在不断进行周期性的生存选择。 B、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诞生较为发达的宝墩文化,证明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 作用。 C、成都平原分布着带有夯筑城墙聚落的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表明宝墩文化的发达程 度。 D、文化创新、社会变革和政局变化等诸多因素使三星堆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六 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 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 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 “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 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 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 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 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 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 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 向,而且要有自私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 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 关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思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 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然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 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 谅他人的人,他是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 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 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 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 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 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 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 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 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是针对社会转型事情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2.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 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 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 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 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 与“他人”的关系 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
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 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 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 “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 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 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 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 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 体现,也并不过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 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 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 “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 向,而且要有自私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 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 关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英才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思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 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然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 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 谅他人的人,他是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 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 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 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 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 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 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 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 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 A.是针对社会转型事情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 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 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 2.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 )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 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 让别人来承受。 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 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 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 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 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 与“他人”的关系。 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
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 分的继承与弘扬。 非典型性肺炎 2003年,有一个词语让中国人听起来曾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 非2003年才新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 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面对突如其来的流行疾病,人们 显得束手无策。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案;没有有效的冶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 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离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头痛 等:但体温一般超过38度,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有时伴有畏寒。感冒一般没有肺炎 的迹象,而“非典”有明显的肺炎迹象。但它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细菌引起的大 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 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除了上述症状外,“非典”还伴有 关节酸痛、乏力、腹泻,有时胸闷、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各国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 的病原体。这种病毒能在人体内繁殖,伤害自身组织,破坏免疫系统,也可能引发无数并发 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它可以在体外存活3-6小时。现在的证据显示,“非典 是经飞沫传播的,病毒在飞沫(口水珠)内。由于水珠比空气重,所以病毒只会停留在三尺 范围内的物体表面: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触已有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接触自 己的黏膜(眼、口、鼻),也会感染。“非典”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通常为3 5天),潜伏期的患者一般不会传染,病症一般会维持10-14天。 “非典”并非无法可疗。事实上,现阶段医学已有新突破,在治疗过程中已获很高的成 功率。专家认为,保持环境空气的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心情愉快:加强锻炼, 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尽量不与病人接触,是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的。对未知的恐惧, 莫过于人群对出现流行病的反应那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流行疾病的原因不明时尤其如此 随着对“非典”的深入了解,人们的恐惧感会慢慢降低,正如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一样。 1、下列对“非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典”也是一种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 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B.“非典”发作时是既有流感的一般症状,也有典型性肺炎的迹象 C.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带痰,而“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带痰:典型性肺炎没有传染性, 而“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 D.“非典”病毒是经过飞沫传播的,它的潜伏期一般为2-12天。 2、有关“非典”治疗和预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典”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愈率很高 B.与患者保持三尺以上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
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 D.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 分的继承与弘扬。 七 非典型性肺炎 2003 年,有一个词语让中国人听起来曾一度感到恐慌,那就是“非典”。这种疾病并 非 2003 年才新出现,也并非中国才有。在此之前,人们对“非典”十分陌生,加之此次在 中国流行的“非典”的病原体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新的病毒,面对突如其来的流行疾病,人们 显得束手无策。没有现成的治疗方案;没有有效的冶疗药物,传统的抗菌药物治疗无明显效 果;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隔离。 “非典”是非典型性肺炎的简称。开始发作时有流感一样的症状,如发烧、咳嗽、头痛 等;但体温一般超过 38 度,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有时伴有畏寒。感冒一般没有肺炎 的迹象,而“非典”有明显的肺炎迹象。但它又不同于由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细菌引起的大 叶性肺炎或支气管肺炎等典型性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 他较不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肺炎,它的传染力强多了。除了上述症状外,“非典”还伴有 关节酸痛、乏力、腹泻,有时胸闷、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各国科研人员通力合作,终于正式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此次流行的“非典” 的病原体。这种病毒能在人体内繁殖,伤害自身组织,破坏免疫系统,也可能引发无数并发 症,致使患者的病情急剧恶化。它可以在体外存活 3-6 小时。现在的证据显示,“非典” 是经飞沫传播的,病毒在飞沫(口水珠)内。由于水珠比空气重,所以病毒只会停留在三尺 范围内的物体表面;另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或接触已有病毒的物体表面,然后接触自 己的黏膜(眼、口、鼻),也会感染。“非典”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 2-12 天(通常为 3- 5 天),潜伏期的患者一般不会传染,病症一般会维持 10-14 天。 “非典”并非无法可疗。事实上,现阶段医学已有新突破,在治疗过程中已获很高的成 功率。专家认为,保持环境空气的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心情愉快;加强锻炼, 增强自身的免疫能力;尽量不与病人接触,是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的。对未知的恐惧, 莫过于人群对出现流行病的反应那样,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流行疾病的原因不明时尤其如此。 随着对“非典”的深入了解,人们的恐惧感会慢慢降低,正如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一样。 1、下列对“非典”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典”也是一种肺炎,它主要是由流感病毒、支原体、衣原体、腺病毒或其他较不 寻常的微生物所引起的。 B.“非典”发作时是既有流感的一般症状,也有典型性肺炎的迹象。 C.流行感冒引起的咳嗽多带痰,而“非典”引起的咳嗽不带痰;典型性肺炎没有传染性, 而“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 D.“非典”病毒是经过飞沫传播的,它的潜伏期一般为 2-12 天。 2、有关“非典”治疗和预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典”是可以治疗的,而且治愈率很高。 B.与患者保持三尺以上的空间距离,就完全可以免遭感染
C.尽量不接触病人,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源的传播。 D.保持心情愉快,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病毒的感染。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发烧、咳嗽、头痛、乏力、腹泻、胸闷等症状,可以确诊为“非典” B健康人进入非典病人呆过但离开超过6个小时以上的房间,一般不会被感染。 C.“非典”病毒不会浮游在空气之中,所以一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D.“非典”患者在15天内病情没有恶化,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数字地球 ①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 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 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 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 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 ②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 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 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 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④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 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 包客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 和“货 ⑤货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 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 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 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 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1.“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A.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不属于“数字地球”体系的一项是 A.多分辨率的动态数据体系
C.尽量不接触病人,保持空气流通,勤洗手,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源的传播。 D.保持心情愉快,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可以有效地预防“非典”病毒的感染。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发烧、咳嗽、头痛、乏力、腹泻、胸闷等症状,可以确诊为“非典”。 B 健康人进入非典病人呆过但离开超过 6 个小时以上的房间,一般不会被感染。 C.“非典”病毒不会浮游在空气之中,所以一般不会通过空气传播。 D.“非典”患者在 15 天内病情没有恶化,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 八 数字地球 ①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 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 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 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 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 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 ②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 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 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 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④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 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 包客 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 和 “货”。 ⑤货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 纪 70 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 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 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 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1.“数字地球”一词的意思是 A.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2.不属于“数字地球”体系的一项是 A.多分辨率的动态数据体系
B.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 C.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 D.网络体系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 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 资源。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己变成现实。 B.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C.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 D.数字地球是一种战略思想,它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只有通力合作 才能形成 九 建筑审美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 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生活要求,但在 建筑史上,人类为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 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 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保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成、建筑风格的 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 头写成的历史” 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严 肃……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时 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 度、造型样式、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又不是抽象的,其 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的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 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整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 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 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 历史因素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 素。英才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 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个定义也是困 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 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 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 式与发展等等
B.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 C.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 D.网络体系。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 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 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 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 资源。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B.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C.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 D.数字地球是一种战略思想,它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只有通力合作 才能形成。 九 建筑审美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 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生活要求,但在 建筑史上,人类为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合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 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 筑,其成就远远超过了住宅、作坊、保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成、建筑风格的 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 头写成的历史”。 人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严 肃……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时 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 度、造型样式、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形式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又不是抽象的,其 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的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 发挥。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整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 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 豪华眩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 历史因素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等主观因 素。英才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但又可以是明确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 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个定义也是困 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 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 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 式与发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