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 纲(语文)》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为依据,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省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进行。 I关于考试要求的说明 、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由低到 高形成台阶,其中最高一级为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它们是并列的。表述如下: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误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表达应用指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 能力层级。 E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赏、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 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浯言表达技能。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不考名词术语,重在语言的实际应用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字音考查的重点:常见的多音字的读音,常见的形似字的读音,常见的易读错的字音,形似字 的声旁与读音不一致的读音 字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而不要求拼写。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的文字之一,记载着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书写的价值和意义是电脑所无法取代的。 “现代汉字的字形”,指目前所通行的汉字规范形式。正确识记汉字的字形是汉语运用的基本 功。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重在考查书写规范。 2表达应用D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报刊、一般书籍、教材等出版物中,标点符号的使用 也存在错误。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委先后颁布了作为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因此标点 符号的使用也是有“法”可依的 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的考查,一股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词语(包括熟语)的使用离不开语境,需要结合上下文反复比较,才能作出最佳选择。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不仅有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 更好的问题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17—1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命题,以教育部颁布的《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大 纲(语文)》以下简称《考试大纲》)为依据,参照教育部颁布的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 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省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进行。 Ⅰ.关于考试要求的说明 一、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由低到 高形成台阶,其中最高一级为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它们是并列的。表述如下: A 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基本的能力层级。 B 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误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 表达应用指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 能力层级。 E 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赏、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 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 A、B、C、D、E 五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二、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浯言表达技能。 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不考名词术语,重在语言的实际应用。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字音考查的重点:常见的多音字的读音,常见的形似字的读音,常见的易读错的字音,形似字 的声旁与读音不一致的读音。 字音的考查只要求识记字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而不要求拼写。 (2)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的文字之一,记载着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书写的价值和意义是电脑所无法取代的。 “现代汉字的字形”,指目前所通行的汉字规范形式。正确识记汉字的字形是汉语运用的基本 功。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重在考查书写规范。 2 表达应用 D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较多的问题,报刊、一般书籍、教材等出版物中,标点符号的使用 也存在错误。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委先后颁布了作为国家标准的《标点符号用法》,因此标点 符号的使用也是有“法”可依的。 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的考查,一股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词语(包括熟语)的使用离不开语境,需要结合上下文反复比较,才能作出最佳选择。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不仅有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 更好的问题
7-2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赞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①语序不当 ②搭配不当 ②成分残缺或赘余 句子成分有时可以省略,但省略是有条件的。必要的成分不能残缺,否则句子的结构就不完整。 成分残缺包括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 ④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常表现为句式杂糅。 ⑤表意不明 ⑥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主要有:自相矛盾、主客体颠倒、否定失当、概念的范围不明确等。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充、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 扩展语句,就是将几个词语或者短句,古理地扩充为一个比较长的语句或者语段。这里要求考 生根据试题的限制或暗示,展开联想,添枝加叶。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句式,指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 仿用句式,即模仿例句(或前后句子)的句式、修辞特点造句 变换句式,就是在不改变句子的原意的前提下,根据下同的语境,选用不同的句式,取得最佳 的表达效果。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规定考査的有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都是考生常见的、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概念,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和运用 修辞方法表达的能力 做到“正确使用”:①掌握每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和作用,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基础。② 能够正确把握语境和试题的要求,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必要条件 在仿写句子、扩展句子中,包含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排比等)的运用:在对联的写作中, 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知识;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要求理解、鉴赏文本里运用修辞方法的词句 高考复习不能停留于修辞方法的辨认,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 其优劣:必须重在提高对具体语境中修辞含义和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 (7)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准确,指能够选用恰当的语句,准确无误地反映实际情况 语言鲜明,指语句能够分明而确定地表情达意,不含糊 语言生动,指语句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 语言简明,是指要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的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 简”反映了用语量的要求,就是话语要尽量少,不能啰嗦重复,不说多余的话:“明”含有 用语效果的要求,就是意思表达要清晰,让对方明白无误地理解。 语言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 接得上,扣得紧,文气顺畅,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 语言得体,指根据语境、语体恰当地使用语言。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 言交际的情景)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A
17—2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赞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①语序不当 ②搭配不当 ②成分残缺或赘余 句子成分有时可以省略,但省略是有条件的。必要的成分不能残缺,否则句子的结构就不完整。 成分残缺包括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 ④结构混乱 结构混乱常表现为句式杂糅。 ⑤表意不明 ⑥不合逻辑 不合逻辑主要有:自相矛盾、主客体颠倒、否定失当、概念的范围不明确等。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扩充、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 扩展语句,就是将几个词语或者短句,古理地扩充为一个比较长的语句或者语段。这里要求考 生根据试题的限制或暗示,展开联想,添枝加叶。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句式,指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句式。 仿用句式,即模仿例句(或前后句子)的句式、修辞特点造句。 变换句式,就是在不改变句子的原意的前提下,根据下同的语境,选用不同的句式,取得最佳 的表达效果。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规定考查的有 8 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都是考生常见的、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考查,不考概念,重点考查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优劣和运用 修辞方法表达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使用”:①掌握每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和作用,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基础。② 能够正确把握语境和试题的要求,这是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必要条件。 在仿写句子、扩展句子中,包含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排比等)的运用;在对联的写作中, 要求运用对偶的修辞知识;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要求理解、鉴赏文本里运用修辞方法的词句。 高考复习不能停留于修辞方法的辨认,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 其优劣;必须重在提高对具体语境中修辞含义和表达作用的理解能力。 (7)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语言准确,指能够选用恰当的语句,准确无误地反映实际情况。 语言鲜明,指语句能够分明而确定地表情达意,不含糊。 语言生动,指语句有生气,有活力,能感动人。 语言简明,是指要以尽可能少的语言的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 “简”反映了用语量的要求,就是话语要尽量少,不能啰嗦重复,不说多余的话;“明”含有 用语效果的要求,就是意思表达要清晰,让对方明白无误地理解。 语言连贯,指的是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或是一个复句各个分句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 接得上,扣得紧,文气顺畅,准确、完整地表达一个意思。 语言得体,指根据语境、语体恰当地使用语言。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 言交际的情景)。 (二)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 能识记文学常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识记 A
2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173 (1)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2)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以上知识的考查常常是综合在一起进行的 (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名句名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语言艺术的精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 纲的要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 能力 课外阅读文学作品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 并于“附录 三”提出“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具体列举了一些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的书目 文学名著是经典,蕴含着人类文化的精华。高中生必须阅读一定量的文学名著,接受文学熏陶, 汲取人类文化的滋养,打下人生精神的底子。 读书,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文学名著阅读必须通读原著,不能以读“架 子书”(导读、梗概等)来代替原著的阅读,更下能用识记“作家作品”来敷衍名著阅读。考査学 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中学生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确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三)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是指思想内容不太深奥,表达方式也比较合乎常规、下太怪僻:语言文字比较合乎规 范,是古代典范语言: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属阅读难度不大的文言文。“浅易”只是一个 相对的概念,应当理解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程度 《考试大纲》在“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之后列出了“理解B”“分析综合 C”、“鉴赏评价E”三项,三项之下又总共提出了九条具体要求。“理解”中第一条为“理解常见 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条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第三条为“理解与现代 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四条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都是古代诗文阅读中语言方 面的要求,着重考査对古代诗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均为B。“分析综合”中第一条要求为“筛 选文中的信息”;第二条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三条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考査阅读古代诗文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三条的能力层级均为C级。“鉴赏评价”中第 条为“鉴赏”;第二条为“评价”,是古代诗文阅读中较高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从这 些具体要求可以看出,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的例题比较注重考查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 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首要条件:而对于内容的分析综 合以及对内容的鉴赏评则又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 具体要求逐条解说如下: 1理解B 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语言知识及能力的掌握,又分为下列四条。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 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确定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古代诗文中文言虚词的数量多,常见的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固、于、与、则、者、之 在文法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在文中的用法”强调“在文中” 这一范围,土要是考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17—3 (1)识记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2)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以上知识的考查常常是综合在一起进行的。 (3)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名句名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语言艺术的精华。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句名篇,是中学语文教学大 纲的要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有助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 能力。 课外阅读文学作品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 部以上)”,并于“附录 三”提出“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具体列举了一些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的书目。 文学名著是经典,蕴含着人类文化的精华。高中生必须阅读一定量的文学名著,接受文学熏陶, 汲取人类文化的滋养,打下人生精神的底子。 读书,是读书人永恒的话题,是语文学习的根本。文学名著阅读必须通读原著,不能以读“架 子书”(导读、梗概等)来代替原著的阅读,更下能用识记“作家作品”来敷衍名著阅读。考查学 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中学生坚持开展有益的课外阅读,确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素养。 (三)古代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是指思想内容不太深奥,表达方式也比较合乎常规、下太怪僻;语言文字比较合乎规 范,是古代典范语言;其中的名物、典故比较常见,属阅读难度不大的文言文。“浅易”只是一个 相对的概念,应当理解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大体能够掌握的程度。 《考试大纲》在“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总要求之后列出了“理解 B”“分析综合 C”、“鉴赏评价 E”三项,三项之下又总共提出了九条具体要求。“理解”中第一条为“理解常见 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条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第三条为“理解与现代 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第四条为“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都是古代诗文阅读中语言方 面的要求,着重考查对古代诗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均为 B。“分析综合”中第一条要求为“筛 选文中的信息”;第二条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第三条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考查阅读古代诗文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三条的能力层级均为 C 级。“鉴赏评价”中第 一条为“鉴赏”;第二条为“评价”,是古代诗文阅读中较高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为 E 级。从这 些具体要求可以看出,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的例题比较注重考查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 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首要条件;而对于内容的分析综 合以及对内容的鉴赏评则又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 具体要求逐条解说如下: 1 理解 B 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语言知识及能力的掌握,又分为下列四条。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 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确定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古代诗文中文言虚词的数量多,常见的有 18 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也、以、固、于、与、则、者、之。 “在文法中的用法”是相对于在词典中的用法而言的,这里“在文中的用法”强调“在文中” 这一范围,土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又常常在主语之后加上 “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之后加上“也”字帮助判断。被动句则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征的表 示被动的句式,又可以分为“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类别。 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前:二是疑问代词充任动 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三是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 要前置。这些通常被认为是古代汉语中的正常词序。成分省略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与 介词省略等五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与宾语省略更为常见。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分为四种情况 是动词、形容词、名词使动用法;二是形容词、名词意动用法;三是词活用作动词:四是名词用 作状语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方法之一。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 发,古代的翻译总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 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言文翻译题大都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 2分析综合C 这项要求比前一项要求有了深化,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以 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可分为下列三条。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信息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这种筛选与提取,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 材料的基本涵义,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也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 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深入的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 理时的看法,而下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 露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 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单纯罗列,要求较高 3鉴赏评价E “鉴赏评价”是阅读古代诗文的一十重要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 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材料应选适合考生阅读、篇幅短小且具备相对完整性的古诗文作品,在鉴赏古代诗文的形 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时,可以综合在一起加以考查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对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出评价,必须建立在分析这些诗文的内容以及分析概括这些诗文作 者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之上。评价与鉴赏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在 以往的高考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现代阅中,但在古诗词鉴赏中也有一定的反映
17—4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又常常在主语之后加上 “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之后加上“也”字帮助判断。被动句则是指在形式上具有结构特征的表 示被动的句式,又可以分为“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类别。 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任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前;二是疑问代词充任动 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三是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 要前置。这些通常被认为是古代汉语中的正常词序。成分省略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与 介词省略等五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与宾语省略更为常见。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 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分为四种情况: 一是动词、形容词、名词使动用法;二是形容词、名词意动用法;三是词活用作动词;四是名词用 作状语。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方法之一。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 发,古代的翻译总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 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 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文言文翻译题大都让考生直接翻译句子。 2 分析综合 C 这项要求比前一项要求有了深化,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以 及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可分为下列三条。 (1)筛选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提取信息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这种筛选与提取,有时要求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 材料的基本涵义,有时要求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也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如果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 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深入的领会,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十分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 理时的看法,而下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 露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 确的分析或概括,以区别于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单纯罗列,要求较高。 3 鉴赏评价 E “鉴赏评价”是阅读古代诗文的一十重要能力。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的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 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赏析。古代诗文的鉴赏评价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材料应选适合考生阅读、篇幅短小且具备相对完整性的古诗文作品,在鉴赏古代诗文的形 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时,可以综合在一起加以考查。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对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出评价,必须建立在分析这些诗文的内容以及分析概括这些诗文作 者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之上。评价与鉴赏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在 以往的高考中,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现代阅中,但在古诗词鉴赏中也有一定的反映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阅读 (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化经典的阅读,首先必须读懂原文,因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成为重要的考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是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要求学 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 也往往会相应增大。 (四)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现代文阅读是现代社会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会从事的一项景基本的活动。我们从 阅读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充知识、 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高考考査现代文阅读目的在于检验考生的阅读 能力,因为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即将升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高考阅读测试的 三项要点总共九条具体要求逐条加以解说。 1理解B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包括以下两条要求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无 法准确地把握文意。因为为词语是枃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 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考查的重点一种是结构比较复杂的 句子,一种是有些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而“理解……含意”,既指能对他人的分析和解释进行正 误的判断,也指能用自己的语言对相关的语句进行解释 2分析综合C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级,包括以下五条要求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的目的、获取所需 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 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 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 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 决下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 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容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 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其核心的意思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有时与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起考查,有时与鉴赏文章的写作技巧一起考查。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在阅读时,考生应能看出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 观点和态度。作者对所说的事物的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需要考生分辨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17—5 文化经典(《论语》《孟子》《庄子》)阅读 (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化经典的阅读,首先必须读懂原文,因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成为重要的考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这是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分析综合,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要求学 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 也往往会相应增大。 (四)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现代文阅读是现代社会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每天都会从事的一项景基本的活动。我们从 阅读文章中或学习新知识、或了解社会动态、或欣赏文学作品等等,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扩充知识、 了解社会、陶冶情操,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目的在于检验考生的阅读 能力,因为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即将升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高考阅读测试的 三项要点总共九条具体要求逐条加以解说。 1 理解 B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包括以下两条要求。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有能够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就无 法准确地把握文意。因为为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 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是指这些句子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考查的重点一种是结构比较复杂的 句子,一种是有些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而“理解……含意”,既指能对他人的分析和解释进行正 误的判断,也指能用自己的语言对相关的语句进行解释。 2.分析综合 C 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 C 级,包括以下五条要求。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的目的、获取所需 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 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 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 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 决下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 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容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 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其核心的意思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意思有时与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起考查,有时与鉴赏文章的写作技巧一起考查。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在阅读时,考生应能看出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 观点和态度。作者对所说的事物的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一定的保留,需要考生分辨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考生只有在辨别和筛选后才能 得出正确判断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读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要会思考,会根据文 章提供的知识去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将书读厚,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根据文章 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有理有据的。有时,阅读材料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这是研究性学习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鉴赏评价E “鉴赏评价”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 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 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属于E级。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可以是就某一个方面的鉴赏单独命题,也 可以与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以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综 合起来命题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可以单独命题,也可以与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 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综合起来命 (五)写作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层次最高、难度最大、综合性 最强。在语文高考中,甚至在整个高考中,就单题而论,写作题也是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 最强、影响面最大的试题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因此应试作 文的第一步往往是审题。一道高考作文试题可以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或“要求” 三个部分。但不是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标题作文”就可能没有材料,“材料作文”也 可能要考生自拟题目,“话题作文”虽然给出了话题但也要求考生自拟题目。作文要符合题意,就 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哪 项审读漏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题意”就是作文试题的各项显性、隐性的意思与要求。所谓“符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 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理解试题所要求的写作角度、材料和中心等。考生要善于从试题关键词 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确切领会它们的全部含义,确保无一遗漏 (2)符合文体要求 高考写作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用体裁的文章。事实上这两年高考作文是 文体自选”,有一些考生选择了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总结、报告等常用应用文体,这不能 说不合要求。考生选择哪一种文体(包括常用应用文)都是可以的。高考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一 般只要求会写上述几种文体,不搞文学创作;但是,如果高考试题中说明“文体自选”,考生不违 反题意,选择写散文、小说、故事和寓言等文学体裁,也是符合要求的。高考写作也不同于征文比 赛,征文比赛只录取前几名,而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 自选文体”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考生具有选择文体的自由:二是考生一旦选定了某种 体,就必须遵照这种文体的“体式”去写作,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就
17—6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考生只有在辨别和筛选后才能 得出正确判断。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考查推断力和想象力,是对人的潜在能力的测试。读文章不仅要会读而且要会思考,会根据文 章提供的知识去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识,将书读厚,为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根据文章 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有理有据的。有时,阅读材料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这是研究性学习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3 鉴赏评价 E “鉴赏评价”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 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 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属于 E 级。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可以是就某一个方面的鉴赏单独命题,也 可以与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以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综 合起来命题。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可以单独命题,也可以与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 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综合起来命题。 (五)写作 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层次最高、难度最大、综合性 最强。在语文高考中,甚至在整个高考中,就单题而论,写作题也是占分最多、用时最长、主观性 最强、影响面最大的试题。 1.基础等级 D (1)符合题意 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要求作文符合题意。因此应试作 文的第一步往往是审题。一道高考作文试题可以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或“要求”) 三个部分。但不是每道作文题都必有这三个部分,“标题作文”就可能没有材料,“材料作文”也 可能要考生自拟题目,“话题作文”虽然给出了话题但也要求考生自拟题目。作文要符合题意,就 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全面的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哪 一项审读漏了、理解错了,都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题意”就是作文试题的各项显性、隐性的意思与要求。所谓“符合题意”,就是对作文试题 的各个部分仔细审读揣摩,理解试题所要求的写作角度、材料和中心等。考生要善于从试题关键词 句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确切领会它们的全部含义,确保无一遗漏。 (2)符合文体要求 高考写作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用体裁的文章。事实上这两年高考作文是 “文体自选”,有一些考生选择了书信、日记、消息、通知、总结、报告等常用应用文体,这不能 说不合要求。考生选择哪一种文体(包括常用应用文)都是可以的。高考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它一 般只要求会写上述几种文体,不搞文学创作;但是,如果高考试题中说明“文体自选”,考生不违 反题意,选择写散文、小说、故事和寓言等文学体裁,也是符合要求的。高考写作也不同于征文比 赛,征文比赛只录取前几名,而高考写作的主要目标是检测考生的写作能力。 “自选文体”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考生具有选择文体的自由;二是考生一旦选定了某种 文体,就必须遵照这种文体的“体式”去写作,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就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文体的意义打过一个浅显的比方,他说,对于写作者来说,文体是很重要的,如同木匠一样,桌子 就是桌子,椅子就是椅子,你不能把桌子做成了椅子。 需要强调的是,文体自由选择,但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哗众取宠,忽视内容的充实,如 2004年我省一篇题为《产品说明书》的作文,竟把孔子当作产品来介绍。有的考生采用当代抢眼的 广告形式,但没有进一步斟酌思考:广告这种带有夸张、诙谐色彩的文体,是否适合表现严肃的主 题、赞颂令人祟敬的名人?以致不少考场“广告”,形式似乎有创新,然而掩盖不了内容的虚无、 思想的苍白。文体可以自由选择,但既然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应当按照该文体的特点要求来写作。 一篇考场作文题为《四幕剧》,全文分成四段,依次冠以“第一幕、第二幕……”但是没有人物对 话,而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一有其名(剧)而无其实。这反映出他们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误 将低俗视为幽默,错把瞎编当作创新。 (3)感情真孳,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是要求在作文中能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 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一篇文章倘若没有感情,那不过是文字大拼盘:倘若充斥着虚情假意 那就成了一场令人恶心的文字游戏。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是我们永远需要恪守的法则。 思想健康”是立意的大前提,它包括正确的社会观、积极的人生观、鲜明的是非观和爱憎分 明的感情倾向等。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应排除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 内容,更不希望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要求言之有物,不 以假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写记叙类文章,要叙述具体,描写细致,表现手法多样,突出表现 中心思想;写议论类文章,要论述充分,论据丰富,论证方法灵活,有力论证中心论点:写抒情类 文章,忌空泛、虚浮,应当在适当叙事(或写人、状物、绘景)的基础上抒情,抒发能够打动读者心 灵的真实情感。 “中心”是文章中心思想的简称,“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清晰明白且确定不移的 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 从近几年的答题情况看,作文思路散漫,笔墨不集中,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 的现象还存在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是写作能力中最基本的因素,语言通顺是对作文形式的主要要求 语言通顺”就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用词准确,造句正确 句子内部组合得当,句子与句子之间上下衔接,顺序合理,语意通畅。 由于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学生在语言表达时,会产生概念不准、用 词不当、生造词语、表意不明等毛病。滥用方言也是语言不规范的表现(当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 并不排斥方言,如为了表现文中人物的地方色彩)。 “结构完整”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安排恰 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没有残缺不全、颠三倒四、主次不分的毛病。 (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这是对作文表层形式的要求。 写字、标点符号运用要规范、正确。写字不潦草,便于读者阅读,即使做不到美观,也要力求 工整,不写错别字。对作文卷中出现的错别字要扣分,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 3分。目的是让考生重视这个问题,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标点符号运用要恰当,不能一逗到底:书写要清楚,不能把逗号写成四不像的点号。 卷面整洁,不随意涂改。行文中如果出现错误要修改时,则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2.发展等级D (1)深刻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17—7 文体的意义打过一个浅显的比方,他说,对于写作者来说,文体是很重要的,如同木匠一样,桌子 就是桌子,椅子就是椅子,你不能把桌子做成了椅子。 需要强调的是,文体自由选择,但不能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哗众取宠,忽视内容的充实,如 2004 年我省一篇题为《产品说明书》的作文,竟把孔子当作产品来介绍。有的考生采用当代抢眼的 广告形式,但没有进一步斟酌思考:广告这种带有夸张、诙谐色彩的文体,是否适合表现严肃的主 题、赞颂令人崇敬的名人?以致不少考场“广告”,形式似乎有创新,然而掩盖不了内容的虚无、 思想的苍白。文体可以自由选择,但既然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应当按照该文体的特点要求来写作。 一篇考场作文题为《四幕剧》,全文分成四段,依次冠以“第一幕、第二幕……”但是没有人物对 话,而是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有其名(剧)而无其实。这反映出他们的写作态度不够认真,误 将低俗视为幽默,错把瞎编当作创新。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是要求在作文中能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 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一篇文章倘若没有感情,那不过是文字大拼盘;倘若充斥着虚情假意, 那就成了一场令人恶心的文字游戏。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是我们永远需要恪守的法则。 “思想健康”是立意的大前提,它包括正确的社会观、积极的人生观、鲜明的是非观和爱憎分 明的感情倾向等。作文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健康、积极,应排除不健康、不积极的思想 内容,更不希望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内容”指写进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内容充实”要求言之有物,不 以假话、大话、空话填充文章。写记叙类文章,要叙述具体,描写细致,表现手法多样,突出表现 中心思想;写议论类文章,要论述充分,论据丰富,论证方法灵活,有力论证中心论点;写抒情类 文章,忌空泛、虚浮,应当在适当叙事(或写人、状物、绘景)的基础上抒情,抒发能够打动读者心 灵的真实情感。 “中心”是文章中心思想的简称,“中心明确”就是一篇作文要有一个清晰明白且确定不移的 中心,并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率所有的材料。 从近几年的答题情况看,作文思路散漫,笔墨不集中,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 的现象还存在。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语言是写作能力中最基本的因素,语言通顺是对作文形式的主要要求。 “语言通顺”就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用词准确,造句正确, 句子内部组合得当,句子与句子之间上下衔接,顺序合理,语意通畅。 由于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一些学生在语言表达时,会产生概念不准、用 词不当、生造词语、表意不明等毛病。滥用方言也是语言不规范的表现(当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 并不排斥方言,如为了表现文中人物的地方色彩)。 “结构完整”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安排恰 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没有残缺不全、颠三倒四、主次不分的毛病。 (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这是对作文表层形式的要求。 写字、标点符号运用要规范、正确。写字不潦草,便于读者阅读,即使做不到美观,也要力求 工整,不写错别字。对作文卷中出现的错别字要扣分,每一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 3 分。目的是让考生重视这个问题,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 标点符号运用要恰当,不能一逗到底;书写要清楚,不能把逗号写成四不像的点号。 卷面整洁,不随意涂改。行文中如果出现错误要修改时,则要使用规范的修改符号。 2.发展等级 D (1)深刻
17-8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即主旨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的罗列或生活现象的描述上,而应该分 析和揭示事物和生活的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势或结果。文章的内容 充实i深刻,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议论性文章要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要形象生动,思想深刻。高考作文的见解深刻 的表现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 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当然,这里所说的深刻,包括上面对深刻的各种表现 的解释,是对高中毕业生在考场上所能表达出的见解的优秀程度而言的,不能用专家学者文章所达 到的思想深度来作为衡量高考作文的标准,也不能仅仅认定逆反思维、别出机杼的创新思维才是深 刻,高考作文中认同社会流行的正确观点而又有自己深切体会的,也是深刻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和论据充实主要指议论性、说明性文章,旁征博引,理论引证、事实例子、类比事例、 数字资料等比较充实且确切有力。形象丰满主要指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人物形 象(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入微,人物性格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 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意境深远主要指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意”与“境” 融合,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深远:或富有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 无穷 丰富,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评价标准。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是内容单薄,其主要原因是考生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这个积累包括了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 美积累。平时积累多、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学生,高考作文内容往往都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用词贴切:选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词语,用词精当,准确生动,富于变化,以增添文章 的文采。讲究辞藻美,遣词造句生动、活泼,巧妙运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叠词等;词语 丰富,同义词使用难确而又富于变化,反义词运用得当而又对比鲜明:用词讲究自然、优美、机智 和幽默。 句式灵活:根据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需要灵活选用各种句式,使句式富于变化,或对偶、或 排比、或反复、或反问等。整句和散句有机结合,长句与短句错落有致,常式句与变式句合理选用 使文章语言自然流畅、生动活泼、摇曳多姿。把握有关句式的特点和作用,如文言语句含蓄典雅, 口头用语简练泼辣,长句周详严密,短句简洁明快,独词句鲜明突出,感叹句便于抒情,对偶句铿 锵凝练,反复句氽韵悠然,排比句气势磅礴,反问句加重强调、发人深思。文章中能综合运用多种 句式,根据需要特意安排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前后反复句式的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 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论证、抒情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分;设问句式提出重要的问题,以引 起读者的注意:比喻句式使内容的表达更加形象,更有意蕴;对偶句式使语言凝练,形式工整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语言富有文采 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句有表现力:指文句含义深刻、有韵味,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重要的语句, 有表现力会使内容更丰富,更耐人寻味,更有意境,更有深度 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较高层次的语言要求 考生在运用语言方面,只要有某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引导他们在通 顺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语言。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17—8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即主旨不能停留在事物表面的罗列或生活现象的描述上,而应该分 析和揭示事物和生活的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势或结果。文章的内容 充实 i 深刻,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议论性文章要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要形象生动,思想深刻。高考作文的见解深刻 的表现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揭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 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当然,这里所说的深刻,包括上面对深刻的各种表现 的解释,是对高中毕业生在考场上所能表达出的见解的优秀程度而言的,不能用专家学者文章所达 到的思想深度来作为衡量高考作文的标准,也不能仅仅认定逆反思维、别出机杼的创新思维才是深 刻,高考作文中认同社会流行的正确观点而又有自己深切体会的,也是深刻。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和论据充实主要指议论性、说明性文章,旁征博引,理论引证、事实例子、类比事例、 数字资料等比较充实且确切有力。形象丰满主要指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人物形 象(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入微,人物性格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 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意境深远主要指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意”与“境” 融合,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深远;或富有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 无穷。 丰富,是在基础等级“内容充实”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评价标准。高考作文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是内容单薄,其主要原因是考生平时缺少甚至没有积累。这个积累包括了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 美积累。平时积累多、不是临时抱佛脚的学生,高考作文内容往往都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用词贴切:选用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词语,用词精当,准确生动,富于变化,以增添文章 的文采。讲究辞藻美,遣词造句生动、活泼,巧妙运用动词、形容词、修饰语、叠字叠词等;词语 丰富,同义词使用难确而又富于变化,反义词运用得当而又对比鲜明;用词讲究自然、优美、机智 和幽默。 句式灵活:根据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需要灵活选用各种句式,使句式富于变化,或对偶、或 排比、或反复、或反问等。整句和散句有机结合,长句与短句错落有致,常式句与变式句合理选用, 使文章语言自然流畅、生动活泼、摇曳多姿。把握有关句式的特点和作用,如文言语句含蓄典雅, 口头用语简练泼辣,长句周详严密,短句简洁明快,独词句鲜明突出,感叹句便于抒情,对偶句铿 锵凝练,反复句余韵悠然,排比句气势磅礴,反问句加重强调、发人深思。文章中能综合运用多种 句式,根据需要特意安排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前后反复句式的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思路严密; 排比句式增强文章的论证、抒情力度,或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分;设问句式提出重要的问题,以引 起读者的注意;比喻句式使内容的表达更加形象,更有意蕴;对偶句式使语言凝练,形式工整……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体特征,状难言之物如在眼前,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还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是语言富有文采 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句有表现力:指文句含义深刻、有韵味,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回味的空间。重要的语句, 有表现力会使内容更丰富,更耐人寻味,更有意境,更有深度。 “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较高层次的语言要求。 考生在运用语言方面,只要有某一点闪光耀彩的地方,都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引导他们在通 顺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语言。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语文科的任务和目标之一。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 “有创新”的项目,目的就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或是见解新颖,或是 材料新鲜,或是构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有个性特征,这些都蕴涵着“创新”的 因素,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鼓励 有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有所开拓,突破陈旧,超越传统:二是在形式上与众 不同,独辟蹊径。 见解新颖:指考生的主张、看法有独到性,不人云亦云;对问题的认识,既有自己的见解,又 有充分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客观的多角度的分析,能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 看问题 材料新鲜:指写作材料力避陈旧俗气。要紧密与当前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多用给人以新 鲜感、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看书报,多了解国际国内的社会生活情况。 构思新巧:指构思引人人胜,不落俗套。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固定的结枃模式,能够善于根据主 题、立意、材料,寻求自己独特的构思。让故事情节、文章脉络的发展既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又在 情理之中,达到引人人胜的效果。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指作文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将已知与未知巧妙地联系起来,给人以 深刻的启迪和更多的思索。 有个性色彩:指具有个人体验、个人特色的独特之处。 作文评分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标准。基础等级占50分,发展等级占20 分。需要说明的是,发展等级有4个项共16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 系,观点具有启发性;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 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采用一点评分法,即以16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这一点该得多少分就得多少分,换言之,有 点突出就可以得到满分20分。 三、命题原则与要求 1.命题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考试内容的改革。语言基础知识结合在阅读、语言应用 与写作中检测。应注重语文积累、语文基本功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2.命题选用的材料语言要规范优美,要有文化含量,要有时代气息,要有理趣和情趣,创设 种宽松愉悦的考试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试题要注意引导高中学生明确语文应该学什 么,怎么学,发挥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良好的导向作用 3.《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文学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茅盾 《子夜》、巴金《家》、钱钟书《围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 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列入考试范围。课外自读的文学名著是大纲规 定的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教师坚持开展有益的 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 浅易的文章作为第Ⅱ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提高文化 素养。 5.自然科学类文章放在第Ⅱ卷第五题中考查,题型为填空题和简答题,分值6分。 6.名句名篇默写取材于《教学大纲》和现行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 7.作文中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3分 8.语文试卷的难度值(P值)约为0.6 Ⅱ.关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说明 、考试形式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17—9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是语文科的任务和目标之一。高考作文在发展等级中设立 “有创新”的项目,目的就是想通过一个侧面鼓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或是见解新颖,或是 材料新鲜,或是构思精巧,或是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或是有个性特征,这些都蕴涵着“创新”的 因素,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鼓励。 “有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内容上有所开拓,突破陈旧,超越传统;二是在形式上与众 不同,独辟蹊径。 见解新颖:指考生的主张、看法有独到性,不人云亦云;对问题的认识,既有自己的见解,又 有充分的理由。这就要求考生对材料进行客观的多角度的分析,能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 看问题。 材料新鲜:指写作材料力避陈旧俗气。要紧密与当前生活、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多用给人以新 鲜感、现实感、时代感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看书报,多了解国际国内的社会生活情况。 构思新巧:指构思引人人胜,不落俗套。要敢于打破传统的固定的结构模式,能够善于根据主 题、立意、材料,寻求自己独特的构思。让故事情节、文章脉络的发展既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又在 情理之中,达到引人人胜的效果。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指作文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将已知与未知巧妙地联系起来,给人以 深刻的启迪和更多的思索。 有个性色彩:指具有个人体验、个人特色的独特之处。 作文评分采用“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级评分标准。基础等级占 50 分,发展等级占 20 分。需要说明的是,发展等级有 4 个项共 16 个评分点(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 系,观点具有启发性;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 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采用一点评分法,即以 16 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来评分,这一点该得多少分就得多少分,换言之,有 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到满分 20 分。 三、命题原则与要求 1.命题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考试内容的改革。语言基础知识结合在阅读、语言应用 与写作中检测。应注重语文积累、语文基本功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 2.命题选用的材料语言要规范优美,要有文化含量,要有时代气息,要有理趣和情趣,创设 一种宽松愉悦的考试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试题要注意引导高中学生明确语文应该学什 么,怎么学,发挥高考对中学语文教学良好的导向作用。 3.《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文学名著: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茅盾 《子夜》、巴金《家》、钱钟书《围城》、塞万提斯《堂·吉诃德》、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 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列入考试范围。课外自读的文学名著是大纲规 定的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考查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情况,旨在促进教师坚持开展有益的 课外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从《教学大纲》推荐课外阅读的三部文化经典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选取 浅易的文章作为第Ⅱ卷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提高文化 素养。 5.自然科学类文章放在第Ⅱ卷第五题中考查,题型为填空题和简答题,分值 6 分。 6.名句名篇默写取材于《教学大纲》和现行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 7.作文中每一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最多扣 3 分。 8.语文试卷的难度值(P 值)约为 0.6。 Ⅱ.关于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的说明 一、考试形式 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限定用时为 150 分钟
2008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试题类型: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写作题 二、试卷结构 考试内容及赋分如下: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6分) 、文言文阅读(9分) 第Ⅱ卷(共135分) 三、文化经典著作阅读(10分) 古诗鉴赏(6分) 名句名篇默写(6分)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四、现代文学作品阅读(17分) 五、表达应用(16分) 六、写作(70分)
17—10 2008 年福建省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 试题类型:选择题、填空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写作题。 二、试卷结构 考试内容及赋分如下: 第Ⅰ卷(选择题共 15 分) 一、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6 分) 二、文言文阅读(9 分) 第Ⅱ卷(共 135 分) 三、文化经典著作阅读(10 分) 古诗鉴赏(6 分) 名句名篇默写(6 分) 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四、现代文学作品阅读(17 分) 五、表达应用(16 分) 六、写作(7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