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教案 第一章财政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财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财政的概念、 特征,理解公共产品的含义、特征以及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掌握财政的职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的概念,公共产品的特征,财政的职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现象 二、财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 2财政分配的对象:社会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的形式:实物形式、力役形式、货币形式 第二节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 、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消费的非排他性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二、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1.公共产品 2外部效应 3不完全竞争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与失衡 三、借鉴意义 1.重新认识财政的性质 2.重新界定我国财政的职能范围 3.把效益放在重要地位 4公共产品理论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财政的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 1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 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收入分配职能 1收入分配过程和目标
《财政与金融》教案 第一章 财政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财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财政的概念、 特征,理解公共产品的含义、特征以及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掌握财政的职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的概念,公共产品的特征,财政的职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的一般概念 一、财政现象 二、财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三、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 2.财政分配的对象:社会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的形式:实物形式、力役形式、货币形式 第二节 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 一、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消费的非排他性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二、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1.公共产品 2.外部效应 3.不完全竞争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与失衡 三、借鉴意义 1.重新认识财政的性质 2.重新界定我国财政的职能范围 3.把效益放在重要地位 4.公共产品理论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1.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 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收入分配职能 1.收入分配过程和目标
收入分配通常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其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部门及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 3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途径 税收、转移支付等 三、经济稳定职能 1经济稳定的含义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适度增长 2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调节社会总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3.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措施 相机抉择机制:自动稳定机制等 第二章财政收入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衡量财 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以及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 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1.税收收入 2企业收入 3.债务收入 4.其他收入 二、按经济部门分类 1农业 2.工业 3建筑业 4商业等 三、按经济成分分类 四、按价值构成分类 1来自于C部分的 2来自于M部分的 3来自于V部分的 第二节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作用 2政府职能范围的制约作用 3.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制度的制约作用
收入分配通常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其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部门及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 3.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途径 税收、转移支付等 三、经济稳定职能 1.经济稳定的含义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适度增长 2.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调节社会总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3.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措施 相机抉择机制;自动稳定机制等 第二章 财政收入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衡量财 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以及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 一、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1.税收收入 2.企业收入 3.债务收入 4.其他收入 二、按经济部门分类 1.农业 2.工业 3.建筑业 4.商业等 三、按经济成分分类 四、按价值构成分类 1.来自于 C 部分的 2.来自于 M 部分的 3.来自于 V 部分的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作用 2.政府职能范围的制约作用 3.经济体制和分配政策、制度的制约作用
4价格的制约作用 第三章税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税收的性质和特征:税制构成要 素以及税收的分类;各税种计征。了解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税收的性质和特征;税制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收的性质和特征 、税收的含义及性质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 入的一种形式 对税收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税收的主体是国家,即税收是由国家 或政府来征收的,除了国家之外,任何机构和团体,都无权征税;第二,征税的依据是国家 的政治权力。在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 治权力。这种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没有国家的政治权力为依托,征税就无法实现; 第三,征税的目的是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以实现其进行阶级统治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 能:第四,税收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一部分剩余产品:第五,税收具有强 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第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国家财政收入中, 税收始终占重要地位,这是由税收的形式特征所决定的。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府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法令实施的,任何单位 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 税人直接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税收的无偿性使人们容易将其与国家信用关系中的国债的有 偿性区别开来。但也必须指出,税收无偿性也是相对的 3.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前就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标准,包 括征税对象、征收的数额或比例,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收 第二节税制要素 税制的含义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二、税制要素 (一)纳税人 纳税人亦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既有 自然人,也有法人。纳税人应与负税人相区别。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 税收负担不能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在税收负担可以转嫁的条件下,纳 税人与负税人是分离的。 (二)课税对象
4.价格的制约作用 第三章 税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税收的性质和特征;税制构成要 素以及税收的分类;各税种计征。了解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税收的性质和特征;税制构成要素。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税收的性质和特征 一、税收的含义及性质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 入的一种形式。 对税收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税收的主体是国家,即税收是由国家 或政府来征收的,除了国家之外,任何机构和团体,都无权征税;第二,征税的依据是国家 的政治权力。在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另一种是政 治权力。这种政治权力凌驾于财产权力之上,没有国家的政治权力为依托,征税就无法实现; 第三,征税的目的是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以实现其进行阶级统治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 能;第四,税收分配的客体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主要是一部分剩余产品;第五,税收具有强 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第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国家财政收入中, 税收始终占重要地位,这是由税收的形式特征所决定的。 二、税收的形式特征 1.强制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府权力,通过颁布法律或法令实施的,任何单位 和个人都不得违抗,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无偿性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给纳税人,也不向纳 税人直接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税收的无偿性使人们容易将其与国家信用关系中的国债的有 偿性区别开来。但也必须指出,税收无偿性也是相对的。 3.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前就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标准,包 括征税对象、征收的数额或比例,并只能按预定的标准征收。 第二节 税制要素 一、税制的含义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二、税制要素 (一)纳税人 纳税人亦称为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既有 自然人,也有法人。纳税人应与负税人相区别。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在 税收负担不能转嫁的条件下,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在税收负担可以转嫁的条件下,纳 税人与负税人是分离的。 (二)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亦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是征税的根据。课税对象的确 定解决对纳税人的什么征税的问题,它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三)税率 税额与纳税对象之比即为税率。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和中心环节,税率的髙低既是决 定国家税收收入多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纳税人税收负担轻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反映 了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四)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以及提供劳务的经营活 动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五)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应当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国家开征的每一种税都有纳 税期限的规定。 (六)附加和加成和减免 附加和加成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 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属 于减轻纳税人负担的措施有减税、免税以及规定起征点和免征额 (七)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 第三节税收分类 按照课税对象分类 按照课税对象的标准,可将我国现行税分为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 和行为课税五大类。 、按照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 四、按税负转嫁与否,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五、按照税收的管理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第四节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1950~1978年间的税制建立与发展 二、1979~1993年间的税制改革 三、1994年的税制改革 第五节流转课税 、流转课税的对象和特点 流转课税是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特点:1.课征普遍 2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外,商品课税一般在税率的制定上,采用比例税率 计算征收方便 流转课税的主要税收 (一)增值税 1定义:增值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 位和个人,就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定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课税对象亦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标的物,是征税的根据。课税对象的确 定解决对纳税人的什么征税的问题,它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三)税率 税额与纳税对象之比即为税率。税率是税收制度的核心和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既是决 定国家税收收入多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纳税人税收负担轻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它反映 了征税的深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税率可划分为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和累进税率三类。 (四)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以及提供劳务的经营活 动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五)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应当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国家开征的每一种税都有纳 税期限的规定。 (六)附加和加成和减免 附加和加成属于加重纳税人负担的措施。附加是地方附加的简称,是地方政府在正税以 外,附加征收的一部分税款。加成是加成征税的简称,是对特定纳税人的一种加税措施。属 于减轻纳税人负担的措施有减税、免税以及规定起征点和免征额。 (七)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是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行为的处置。 第三节 税收分类 一、按照课税对象分类 按照课税对象的标准,可将我国现行税分为流转课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资源课税 和行为课税五大类。 二、按照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三、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可分为价内税与价外税 四、按税负转嫁与否,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五、按照税收的管理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第四节 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 一、1950~1978 年间的税制建立与 发展 二、1979~1993 年间的税制改革 三、1994 年的税制改革 第五节 流转课税 一、流转课税的对象和特点 流转课税是指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特点:1.课征普遍 2.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3.实行比例税率,除少数税种外,商品课税一般在税率的制定上,采用比例税率。 4.计算征收方便 二、流转课税的主要税收 (一)增值税 1.定义:增值税是对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 位和个人,就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定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2特点: 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可以有效地减少偷漏税 税收收入不受商品流转环节的影响,可以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 有利于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 3増值税的类型:生产性增值税:收入性增值税;消费性增值税 4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5税率:基本税率17%、低税率13%、零税率 6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本期销项税额一本期进项税额 (二)消费税 1定义:消费税是对我国境内从事生产、进口和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的一种税。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应税消费品5类11种消费品 3.税率采取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复合税率三种形式。 4应纳税额的计算 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实行从量定额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实行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计算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十销售额×比例税率 (三)营业税 1.定义:是对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 其取得的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征税范围包括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等营业行为。凡在我国境内 发生上述营业行为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营业税的纳税人 3.税率3%、5%、20% 4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营业额×适用税率 (四)关税 第六节所得课税 所得课税的性质和特点 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所得课税的特点:1.税负不易转嫁;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3.税源普遍 课征有弹性;4.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 二、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企业所得税 1.企业所得税是对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除外)就其生产经营 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特点: 可以避免重复征税 可以有效地减少偷漏税。 税收收入不受商品流转环节的影响,可以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 有利于实行彻底的出口退税。 3.增值税的类型:生产性增值税;收入性增值税;消费性增值税 4.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5.税率:基本税率 17%、低税率 13%、零税率 6.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本期销项税额—本期进项税额 (二)消费税 1.定义:消费税是对我国境内从事生产、进口和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征收 的一种税。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应税消费品 5 类 11 种消费品。 3.税率 采取产品差别比例税率、定额税率、复合税率三种形式。 4.应纳税额的计算 实行从价定率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额×适用税率 实行从量定额办法计算的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单位税额 实行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相结合的复合计税办法计算应纳税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销售数量×定额税率十销售额×比例税率 (三)营业税 1. 定义:是对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 其取得的收入征收的一种税。 2.征税范围和纳税人 征税范围包括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等营业行为。凡在我国境内 发生上述营业行为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营业税的纳税人。 3.税率 3%、5%、20% 4.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营业额×适用税率 (四)关税 第六节 所得课税 一、所得课税的性质和特点 所得课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类。 所得课税的特点:1.税负不易转嫁;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3.税源普遍, 课征有弹性;4.计税方法复杂,征管难度大 二、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企业所得税 1. 企业所得税是对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除外)就其生产经营 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来源于境内、境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 得 3.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或组织。 4.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法定税率为33% 5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对我国公民、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外的一切所得和非我国居民来源于 我国境内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课税对象和纳税人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一速算扣除数 (四)农业税 1.农业税是国家对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2.纳税人: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均是农业税的纳税人。 3.课税对象:农业收入,即指粮食作物、薯类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的收入。 4.计税依据:常年产量,即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当地的一般经营条件和种植习惯,在 正常年景下所能收获的产量。常年产量确定以后,在一定时期内不予改变。 5.税率: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第七节其他课税 资源课税 二、财产课税 三、行为课税 第四章国际税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国际税收的含义及本质:税收管 辖权;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税收饶让: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际税收的含义;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 教学内容: 节国际税收的含义 、什么是国际税收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对跨国纳税人进行课税而 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二、国际税收的本质
2. 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是纳税人取得的来源于境内、境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 得。 3.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或组织。 4. 企业所得税实行比例税率,法定税率为 33%。 5.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 1. 个人所得税是对我国公民、居民来源于我国境内外的一切所得和非我国居民来源于 我国境内的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课税对象和纳税人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四)农业税 1.农业税是国家对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2.纳税人:从事农业生产并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均是农业税的纳税人。 3.课税对象:农业收入,即指粮食作物、薯类作物和部分经济作物的收入。 4.计税依据:常年产量,即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当地的一般经营条件和种植习惯,在 正常年景下所能收获的产量。常年产量确定以后,在一定时期内不予改变。 5.税率:实行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第七节 其他课税 一、资源课税 二、财产课税 三、行为课税 第四章 国际税收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国际税收的含义及本质;税收管 辖权;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税收饶让;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际税收的含义;税收管辖权;国际重复征税。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际税收的含义 一、什么是国际税收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对跨国纳税人进行课税而 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二、国际税收的本质
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是国际税收的本质所在 三、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国家税收是国际税收产生的前提。两者的区别在于:征税的依据不同:反映的分配关系 不同;处理分配关系的方式不同。 第二节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 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是指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的主权,它表现在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什么征税、 征哪些税以及征多少税 二、国际重复征税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 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1)不同税收管辖权的重叠。 (2)同种税收管辖权的重叠。 、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1.免税法 也称豁免法,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不予征税,仅对其来源于境内的所得 征税。 2.扣除法 也称扣税法,是指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将该所得负担的外 国税款作为费用予以扣除,只对扣除后的余额征税 3.低税法 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按单独制定的较低税率征税。 4.抵免法 是指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境内境外所得汇总征税时,允许在其应纳税额中扣除境外 的已纳税款,只就其差额缴税,以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四、税收饶让 税收饶让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并 允许其用这部分被减免的外国税款抵免在本国应缴纳的税收 第三节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 、跨国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 、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原则 、转让定价的审核和调整标准 第五章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了解国有资产的现状与分类,掌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指 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及其职能,掌握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是国际税收的本质所在。 三、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国家税收是国际税收产生的前提。两者的区别在于:征税的依据不同;反映的分配关系 不同;处理分配关系的方式不同。 第二节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 一、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是指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的主权,它表现在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什么征税、 征哪些税以及征多少税。 二、国际重复征税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 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1)不同税收管辖权的重叠。 (2)同种税收管辖权的重叠。 三、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方法 1.免税法 也称豁免法,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不予征税,仅对其来源于境内的所得 征税。 2.扣除法 也称扣税法,是指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征税时,允许其将该所得负担的外 国税款作为费用予以扣除,只对扣除后的余额征税。 3.低税法 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按单独制定的较低税率征税。 4.抵免法 是指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境内境外所得汇总征税时,允许在其应纳税额中扣除境外 的已纳税款,只就其差额缴税,以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四、税收饶让 税收饶让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并 允许其用这部分被减免的外国税款抵免在本国应缴纳的税收。 第三节 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 一、跨国关联企业间的转让定价 二、跨国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调整原则 三、转让定价的审核和调整标准 第五章 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与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了解国有资产的现状与分类,掌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指 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及其职能,掌握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利润分配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国有资产的现状与分类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3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的管理方式 三、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1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2国务院有关经济部门和全国性总公司 3监事会 第二节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二、国有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分配过程 三、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沿革 四、现行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第六章财政支出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掌握财政支出的分类与结构,财政支出的原则以及财政支 出效益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分类与结构 、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 二、按国家职能分类 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 他支出 三、按最终用途分类 可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 四、按经济性质分类 可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第二节财政支出原则 、量入为出的原则 二、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公平与效率原则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财政支出效益的特殊性 1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 2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3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二、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1.“成本一效益”分析法 2最低费用选择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利润分配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国有资产的现状与分类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3.关于国有资产产权的管理方式 三、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1.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2.国务院有关经济部门和全国性总公司 3.监事会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一、政府与国有企业的财政关系 二、国有企业利润的形成和分配过程 三、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沿革 四、现行的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 第六章 财政支出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掌握财政支出的分类与结构,财政支出的原则以及财政支 出效益评价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支出的效益评价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支出的分类与结构 一、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 二、按国家职能分类 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和其 他支出。 三、按最终用途分类 可分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 四、按经济性质分类 可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 第二节 财政支出原则 一、量入为出的原则 二、优化支出结构原则 三、公平与效率原则 第三节 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一、财政支出效益的特殊性 1.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 2.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3.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二、评价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2.最低费用选择法
3.“公共劳务”收费法 第七章文教行政、社会保障等支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掌握以下内容: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及管理内容;对行政 管理费的控制方法: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容以及我国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财政补贴的内容 及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科教文卫支出的管理;行政事业费的控制;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财政补 贴制度的改革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的性质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 1社会消费性支出 2非生产性支出 三、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内容 1按支出的部门划分 2按支出的用途划分 四、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 1.定员定额管理 2.财务管理 3.社会集团购买力管理 第二节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性质、意义 对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控制 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容 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 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 、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 1现收现付式 2完全基金式 3.部分基金式 三、我国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制度 2医疗保险制度 3.失业保险制度 第四节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内容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向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主要内容包括 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 目前我国的财政补贴主要有: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 二、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和作用 1有助于国家推进价格改革 2有助于国家贯彻产业政策
3.“公共劳务”收费法 第七章 文教行政、社会保障等支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掌握以下内容:科教文卫支出的性质及管理内容;对行政 管理费的控制方法;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容以及我国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财政补贴的内容 及必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科教文卫支出的管理;行政事业费的控制;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财政补 贴制度的改革。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 一、文教科学卫生等事业单位的性质 二、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性质 1.社会消费性支出 2.非生产性支出 三、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内容 1.按支出的部门划分 2.按支出的用途划分 四、文教科学卫生支出的管理 1.定员定额管理 2.财务管理 3.社会集团购买力管理 第二节 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 一、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的性质、意义 二、对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的控制 第三节 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和内容 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 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 二、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 1.现收现付式 2.完全基金式 3.部分基金式 三、我国主要的社会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制度 2.医疗保险制度 3.失业保险制度 第四节 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性质和内容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向企业或居民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主要内容包括 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 目前我国的财政补贴主要有:价格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 二、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和作用 1.有助于国家推进价格改革 2.有助于国家贯彻产业政策
3有助于国家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促进社会安定 三、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 存在的问题 补贴的范围过大,补贴的项目过滥,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补贴的规模过大,国家财政难以承受 财政补贴的支出效益不高,而且很不公平 2改进的对策 合理确定补贴的范围,諴少补贴项目,压缩补贴规模 适时调整补贴标准 加强补贴的管理 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必须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相配套 第八章国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掌握以下内容:国债的特征及功能:国债的管理。了解国 债的历史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债的特征和功能;国债的偿还 教学内容: 第一节什么是国债 国债的含义 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 债务。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又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 、国债的特征 1.自愿性 2有偿性 3灵活性 三、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控经济运行 第二节国债的历史发展 国债产生的历史过程 国债真正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以后。 国债产生的历史条件 首先,反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为国债发行提供了充分的政治条件。其次,在 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其垄断阶段以后,政府的职能范围急剧扩张,财政支出开始膨胀,大 规模发行国债成为必要。第三,大量的信用资本是国债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完善的国债市场 和全国性的金融机构等为则为国债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 三、举借国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 四、我国国债的历史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1950年。第 二阶段是1954~1958年。第三阶段是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第三节国债的管理
3.有助于国家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促进社会安定 三、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 1.存在的问题: 补贴的范围过大,补贴的项目过滥,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补贴的规模过大,国家财政难以承受 财政补贴的支出效益不高,而且很不公平 2.改进的对策 合理确定补贴的范围,减少补贴项目,压缩补贴规模 适时调整补贴标准 加强补贴的管理 财政补贴制度的改革必须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相配套 第八章 国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掌握以下内容:国债的特征及功能;国债的管理。了解国 债的历史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国债的特征和功能;国债的偿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国债 一、国债的含义 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 债务。国债是一个特殊的财政范畴,又是一个特殊的债务范畴。 二、国债的特征 1.自愿性 2.有偿性 3.灵活性 三、国债的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控经济运行 第二节 国债的历史发展 一、国债产生的历史过程 国债真正的发展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垄断以后。 二、国债产生的历史条件 首先,反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为国债发行提供了充分的政治条件。其次,在 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其垄断阶段以后,政府的职能范围急剧扩张,财政支出开始膨胀,大 规模发行国债成为必要。第三,大量的信用资本是国债发展的经济基础,而完善的国债市场 和全国性的金融机构等为则为国债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 三、举借国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 四、我国国债的历史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建立的 1950 年。第 二阶段是 1954~1958 年。第三阶段是 1979 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第三节 国债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