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靖安中学“五环节”教学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审批人: 科目 年级七年级备课教师高国平 课题 天净沙·秋思 课型新授 上课时间2017年月_日 学「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习|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目|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标 学习背诵诗歌。 重点 学习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难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测试) (环节、精讲释疑) 自主学习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 解题: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 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 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 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 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思”是题目。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了解作者:马致数远(1207-1322),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中去体会体会 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 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 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 吊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 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 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 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2.学生齐读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 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 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靖远县靖安中学“五环节”教学案 2017-2018 学年度第一学期 审批人: 科目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备课教师 高国平 课题 天净沙·秋思 课 型 新授 上课时间 2017 年 月 日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学习 重点 背诵诗歌。 学习 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测试) 教师活动 (环节、精讲释疑) 一、 自主学习 解题: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 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 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 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 思”是题目。 了解作者: 马致远(1250?一 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 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 语言凝炼,流畅自然。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提,称为“元曲四大 家”。元末明初的贾仲更称他是“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凌波仙• 吊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 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 一生。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 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古人说,书读 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体会枯、老、昏、小、流、 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 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 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 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 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 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 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中去体会体会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测试) (环节、精讲释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小结:这首小令 在/天涯。 五句押尾韵 句押尾韵“ia”,读来朗 、展示交流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 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 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晒,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 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 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 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 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 达标测试 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 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 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意,性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的描写,天涯游子思乡的 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级,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那种狐寂凄楚的心情。 使人联想无穷。(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 中“桔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菱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 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 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 四、达标测试1.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 2.《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 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晩景的暗淡,色调一明 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 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五、作业:自主整理知识点,背诵并默写词。 教学反思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测试) 教师活动 (环节、精讲释疑)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三、展示交流 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 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 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 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 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 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 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 然没有直接写入,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三句十八个字, 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 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 使人联想无穷。(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 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 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同学们可以类推。) 四、达标测试 1. 大家想一想,这首曲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2. 《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 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 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 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五、作业:自主整理知识点,背诵并默写词。 小结:这首小令一、三、 五句押尾韵“a”,二、四 句押尾韵“ia”,读来朗 朗上口,前三句是典型的 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 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 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 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 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 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 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 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 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 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达标测试 明确:这首小令寄情于 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 的描写,天涯游子思乡的 那种孤寂凄楚的心情。 明确:作品中动景与静 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 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 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 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 情色彩。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