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散文的构思 作者:文畅写作投稿必读来源:网络点击数:431更新时间:2006-1-8 篇散文能不能写好,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不能构思好。构思,包括哪些方面?有的 人说,构思主要是安排作品的结构。我认为这样理解构思未免太狭隘片面,不能包括构 思要做的全部工作。通常所说作品的构思,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它包括选材和提炼题材、酝酿和确定主题思想、考虑情节安排和结构处理、选择适当的 表现形式等。这些方面,都应该是在构思过程中解决的。当然,各人有各人的构思方法 篇作品的形成,有的是经过长期构思的过程完成的,有的是短暂时间即构思成篇。除 了因人而异有不同的构思方法外,就作品本身来说,不同样式的东西在构思上也应有所 不同。诗歌的构思和小说的构思就不同。小说和散文也有不同之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 有完整的情节,有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散文不是靠这些吸引 人。散文,往往是要给人一种启示,给人一种思想,给人一种意境,给人一些知识。散 文也写人,它可以是自始至终地比较全面地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个人的片断,还可以 写一个人的某种思想闪现,或者写一个人的一件或几件事,甚至是写一个人的一闪现活 动。这样,散文在构思过程中就要多用些艺术匠心。所谓“散文易写难工”,就像围棋 “易学难精”一样,把一篇散文写好不容易,首先一点,就在构思上。不把构思搞好 想把散文写好是不可能的。我的文思比较驽钝,每写一篇散文,总是觉得在构思上用的 劲最多,花费的时间也最长。一旦构思好了(所谓好了,也就是自己感到满意),认为可 以下笔了,而写作的时间倒并不长。有的时候,没有完全构思好就动笔,写起来就非常 不顺当,甚至写不下去,就是硬着头皮写下去,写完了自己也不满意。所以说,在写作 之前,尽量构思好,这是不应忽视的,写文章也不应当急于求成 散文的构思,我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很好地处理 、虚实问题 散文可不可以虚构?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是应该明确的。有人 认为,散文可以虚构,也有人认为散文不可以虚构,必须真人真事。我认为,笼统地说 散文可以虚构或不可以虚构,这样都太简单化了,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应该具体地全 面地来阐明这个问题,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周全的答案。另外,阐明这个问题,也不能单 凭主观想象和个人意志,而应当从以往的创作实践来看,从总结创作经验的角度来分析 就容易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已往的创作实践来看(我谈的问题主要凭借已往的创作 实践,不管我本人赞不赞同虚构),在散文虚实的问题上,我认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真人真事。在散文中写真人真事,这是常见的。这一种,主要是一些悼挽文章 纪念文章或回忆文章。比如,报纸刊物上发表的大量回忆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 家的散文,或者回忆、纪念名人、朋友的散文,都是真人真事的,其中不仅大的事件不
谈散文的构思 作者:文畅 写作投稿必读来源:网络 点击数:431 更新时间:2006-1-8 一篇散文能不能写好,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不能构思好。构思,包括哪些方面?有的 人说,构思主要是安排作品的结构。我认为这样理解构思未免太狭隘片面,不能包括构 思要做的全部工作。通常所说作品的构思,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它包括选材和提炼题材、酝酿和确定主题思想、考虑情节安排和结构处理、选择适当的 表现形式等。这些方面,都应该是在构思过程中解决的。当然,各人有各人的构思方法, 一篇作品的形成,有的是经过长期构思的过程完成的,有的是短暂时间即构思成篇。除 了因人而异有不同的构思方法外,就作品本身来说,不同样式的东西在构思上也应有所 不同。诗歌的构思和小说的构思就不同。小说和散文也有不同之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 有完整的情节,有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有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散文不是靠这些吸引 人。散文,往往是要给人一种启示,给人一种思想,给人一种意境,给人一些知识。散 文也写人,它可以是自始至终地比较全面地写一个人,也可以写一个人的片断,还可以 写一个人的某种思想闪现,或者写一个人的一件或几件事,甚至是写一个人的一闪现活 动。这样,散文在构思过程中就要多用些艺术匠心。所谓“散文易写难工”,就像围棋 “易学难精”一样,把一篇散文写好不容易,首先一点,就在构思上。不把构思搞好, 想把散文写好是不可能的。我的文思比较驽钝,每写一篇散文,总是觉得在构思上用的 劲最多,花费的时间也最长。一旦构思好了(所谓好了,也就是自己感到满意),认为可 以下笔了,而写作的时间倒并不长。有的时候,没有完全构思好就动笔,写起来就非常 不顺当,甚至写不下去,就是硬着头皮写下去,写完了自己也不满意。所以说,在写作 之前,尽量构思好,这是不应忽视的,写文章也不应当急于求成。 散文的构思,我感到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当很好地处理。 一、虚实问题 散文可不可以虚构?经常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是应该明确的。有人 认为,散文可以虚构,也有人认为散文不可以虚构,必须真人真事。我认为,笼统地说 散文可以虚构或不可以虚构,这样都太简单化了,不能全面地说明问题,应该具体地全 面地来阐明这个问题,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周全的答案。另外,阐明这个问题,也不能单 凭主观想象和个人意志,而应当从以往的创作实践来看,从总结创作经验的角度来分析, 就容易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从已往的创作实践来看(我谈的问题主要凭借已往的创作 实践,不管我本人赞不赞同虚构),在散文虚实的问题上,我认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真人真事。在散文中写真人真事,这是常见的。这一种,主要是一些悼挽文章、 纪念文章或回忆文章。比如,报纸刊物上发表的大量回忆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 家的散文,或者回忆、纪念名人、朋友的散文,都是真人真事的,其中不仅大的事件不
能虚构,就是细节也不能虚构。比如,毛岸青和邵华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这篇 抒情散文,其中写毛主席、杨开慧的一些革命事迹,就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再比 如陶斯亮写的回忆陶铸的散文,那里的事情和细节,也都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还 有方纪的《挥手之间》,是写毛主席离开延到重庆谈判的那个历史事件,无论基本材料 还是细节也都是真实的。总之,凡是记叙真人真事的散文,都不能虚构情节,如果虚构 情节,就失真了。还有,就是描写名胜古迹的文字,也应该是真实的。比如到北京颐和 园或北海,写那里的景物,就必须照实写来,不能虚构,也不能更改,否则人们就要指 责你。再比如,你到承德避暑山庄去,写须弥福寿庙顶上的金龙,必须说成是八条龙, 如果说成六条或七条,那就错了,这就违背了真实。你写杜甫草堂,今天那祠堂是砖瓦 修成,你写成了茅草屋就不行。当然,在写名胜古迹时,其中的传说,那就多种多样了, 有这样说,也有那样说,即使用一个传说,在某些情节上还可能有所不同。对这,是不 能要求一样的。因为传说本身就不一定是真实的,尤其是神话传说,那本身就是虚构的 这和名胜古迹是两回事。以上这种真人真事的散文,在写作时,也有个剪裁问题,在选 择材料过程中,就进行了艺术构思。写真人真事的散文,选择典型材料是极为重要的。 就是细节,也应当选择那些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和表达作者感情的,不能无目的地什么 都写进来。 冬,(2)虚构人物和情节。这也是现存的散文中的一种。散文的题材很广泛,不光是写 文学和名胜古迹,要反映现实生活,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就可能有虚构。虽然虚构, 但它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有真情实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符合生活真实,有真 情实感,不等于是真人真事。就像小说也讲真实性,但不是真人真事。有的初学写作的 同志,把所有的散文都理解为必须是真人真事,因此题材很狭窄,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 写起来也放不开笔,这个限制应当打开。1981年第2期《人民文学》是女作家专辑, 其中有一篇散文,题目是《海》,作者叫马继红,当然是位女性,是新涌现出的散文作 者。我看过她写的几篇散文,文笔很好,感情也真挚充沛。《海》这篇散文,是用第 人称写法,开头第一句是:“我爱海,倒不是因为我姓海,因为我从小听着海涛的摇篮 曲长大。”文中的这个“我”,不是作者马继红,而是叫“海洋”,是某海洋学院的男学 生,他还有个未婚妻叫丹丹。海洋这个小伙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时批斗过 平时和他很有感情的邻居老爷爷黎世民。海洋后来从乡下插队回城进了海洋学院读书, 毕业时要考研究生。而黎世民是位海洋学专家,海洋考研究生的论文恰好由这位老爷爷 审评。还有碰巧的事情,就是老爷爷的孙子也在海洋学院学习,也报考研究生。但老爷 爷根据论文水平,录取了批斗过自己的海洋,而未录取自己的孙子。这篇散文的人物和 情节,显然都是虚构的,不是真人真事。可它是一篇散文,不是小说,它不是着重刻画 和描写人物,是着意表达“我”对老爷爷敬慕和歉疚的感情。我对这篇散文多说几句 不是具体分析它的思想和人物,只是在说明它是虚构的。虚构的情节和人物,这种散文 当然还可以举出些例子来。比如杨朔的《雪浪花》,也是虚构的,有一个材料可作为佐 证。老作家马加写过一篇回忆杨朔的文章,其中说到杨朔在北戴河疗养,时常要到海边 去休息观海,杨朔就是在观海过程中构思了这篇散文,并在北戴河写成。其中的老泰山
能虚构,就是细节也不能虚构。比如,毛岸青和邵华写的《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这篇 抒情散文,其中写毛主席、杨开慧的一些革命事迹,就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再比 如陶斯亮写的回忆陶铸的散文,那里的事情和细节,也都是真实的,而不是虚构的。还 有方纪的《挥手之间》,是写毛主席离开延到重庆谈判的那个历史事件,无论基本材料 还是细节也都是真实的。总之,凡是记叙真人真事的散文,都不能虚构情节,如果虚构 情节,就失真了。还有,就是描写名胜古迹的文字,也应该是真实的。比如到北京颐和 园或北海,写那里的景物,就必须照实写来,不能虚构,也不能更改,否则人们就要指 责你。再比如,你到承德避暑山庄去,写须弥福寿庙顶上的金龙,必须说成是八条龙, 如果说成六条或七条,那就错了,这就违背了真实。你写杜甫草堂,今天那祠堂是砖瓦 修成,你写成了茅草屋就不行。当然,在写名胜古迹时,其中的传说,那就多种多样了, 有这样说,也有那样说,即使用一个传说,在某些情节上还可能有所不同。对这,是不 能要求一样的。因为传说本身就不一定是真实的,尤其是神话传说,那本身就是虚构的。 这和名胜古迹是两回事。以上这种真人真事的散文,在写作时,也有个剪裁问题,在选 择材料过程中,就进行了艺术构思。写真人真事的散文,选择典型材料是极为重要的。 就是细节,也应当选择那些能反映人物思想性格和表达作者感情的,不能无目的地什么 都写进来。 (2)虚构人物和情节。这也是现存的散文中的一种。散文的题材很广泛,不光是写 史传文学和名胜古迹,要反映现实生活,在反映现实生活时就可能有虚构。虽然虚构, 但它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有真情实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符合生活真实,有真 情实感,不等于是真人真事。就像小说也讲真实性,但不是真人真事。有的初学写作的 同志,把所有的散文都理解为必须是真人真事,因此题材很狭窄,总觉得没什么好写的, 写起来也放不开笔,这个限制应当打开。1981 年第 2 期《人民文学》是女作家专辑, 其中有一篇散文,题目是《海》,作者叫马继红,当然是位女性,是新涌现出的散文作 者。我看过她写的几篇散文,文笔很好,感情也真挚充沛。《海》这篇散文,是用第一 人称写法,开头第一句是:“我爱海,倒不是因为我姓海,因为我从小听着海涛的摇篮 曲长大。”文中的这个“我”,不是作者马继红,而是叫“海洋”,是某海洋学院的男学 生,他还有个未婚妻叫丹丹。海洋这个小伙子,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时批斗过 平时和他很有感情的邻居老爷爷黎世民。海洋后来从乡下插队回城进了海洋学院读书, 毕业时要考研究生。而黎世民是位海洋学专家,海洋考研究生的论文恰好由这位老爷爷 审评。还有碰巧的事情,就是老爷爷的孙子也在海洋学院学习,也报考研究生。但老爷 爷根据论文水平,录取了批斗过自己的海洋,而未录取自己的孙子。这篇散文的人物和 情节,显然都是虚构的,不是真人真事。可它是一篇散文,不是小说,它不是着重刻画 和描写人物,是着意表达“我”对老爷爷敬慕和歉疚的感情。我对这篇散文多说几句, 不是具体分析它的思想和人物,只是在说明它是虚构的。虚构的情节和人物,这种散文 当然还可以举出些例子来。比如杨朔的《雪浪花》,也是虚构的,有一个材料可作为佐 证。老作家马加写过一篇回忆杨朔的文章,其中说到杨朔在北戴河疗养,时常要到海边 去休息观海,杨朔就是在观海过程中构思了这篇散文,并在北戴河写成。其中的老泰山
是虚构的人物,但是写得非常逼真。散文中的人和事,是虚构而成,这不仅现在有,古 代散文中也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古今为人所推崇的散文,那其中的人和 事都是虚构的。还有《五柳先生》,虽然是陶渊明写自己的,但五柳先生这个人却是假 托的。再拿鲁迅的《一件小事》来说,现在一般都把它当作小说看待,我看也可以视为 篇速写,是一篇散文,那当然是虚构的。从创作实践来看,散文中的虚构人物和情节, 也并非从现今开始,是早已有之 (3)虚实结合。这种样式也不少。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虚实结合,以虚为主; 种是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比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就是虚实结合,以虚为主的 这篇散文叙述的事情,是一个经过改造的故事。事情的真相是,1956年上海合唱团报 考新团员,有一个女青年因为在杨树浦抢救火灾中倒了嗓子,她从沪东的杨树浦灾区跨 过市中心,到沪西的一个考场参加考试,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最还是被录取了。因 为作者家里也有人参加这次考试,这件事就是听家里人讲的。作者就是根据这个故事 进行了艺术加工,写成了《第二次考试》。但这个女青年的名字不是作品中的陈伊玲 其中的苏林教授也是作者后加进去的人物,而且设计了第二次考试的情节。作品中的陈 伊玲,作者写她穿着“绿色的绒线上衣,一条贴身的咖啡色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 亭玉立小树”。这是因为作者当时在医院,认识一个实习医生,身材修长,总喜欢穿绿 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是这样一个模特。这样看来,这篇散文,其中写的杨树浦受灾那 是真实的,但其他许多情节,甚至主要人物都是虚构的,不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散文。 鲁迅曾说,他写小说“人物的模特没有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淅江,脸在北京,衣服在 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看来,写散文也需要这样拼 凑。还有一种散文,比如游记,有的写香山景物和名胜古迹都是真实的,可是其中却加 进了人物,是虚构的人物,有时尽管其中人物活动不多,但是因为有了人物,就使文章 添了生气,有了活力。这种散文,也是虚实结合,但往往以实为主。当然,这种也有以 虚为主的,那是不侧重介绍景物和名胜,而是侧重写人的活动,这种虚实结合的散文, 如果写好了更令人可信,更有真实感,因为其中有实际事作为背景或作为映衬。 、立意问题 所谓立意,就是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提炼和挖掘主题思想。古人写文章是很重视 立意的,在这方面留下不少精辟的言论。唐朝的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 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清代的王夫之也说过类似的话:“无论诗歌与长 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聊斋诗话》)这就是说,写 文章头等重要的是要提炼好主题思想,有了主题思想,运用辞彩章句,才有意义,如果 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尽管有一大堆材料,那也不过是“乌合”而已。鲁迅所说的“选 材要严,挖掘要深”,也是提倡在提炼思想上下功夫。高尔基讲文学有三个要素,第 是语言,第二就是主题。可见,写文章时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强调写文章要提炼主题思想,这和主题先行是根本不同的。提炼思想,是建立在占
是虚构的人物,但是写得非常逼真。散文中的人和事,是虚构而成,这不仅现在有,古 代散文中也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古今为人所推崇的散文,那其中的人和 事都是虚构的。还有《五柳先生》,虽然是陶渊明写自己的,但五柳先生这个人却是假 托的。再拿鲁迅的《一件小事》来说,现在一般都把它当作小说看待,我看也可以视为 一篇速写,是一篇散文,那当然是虚构的。从创作实践来看,散文中的虚构人物和情节, 也并非从现今开始,是早已有之。 (3)虚实结合。这种样式也不少。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虚实结合,以虚为主; 一种是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比如何为的《第二次考试》,就是虚实结合,以虚为主的。 这篇散文叙述的事情,是一个经过改造的故事。事情的真相是,1956 年上海合唱团报 考新团员,有一个女青年因为在杨树浦抢救火灾中倒了嗓子,她从沪东的杨树浦灾区跨 过市中心,到沪西的一个考场参加考试,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最还是被录取了。因 为作者家里也有人参加这次考试,这件事就是听家里人讲的。作者就是根据这个故事, 进行了艺术加工,写成了《第二次考试》。但这个女青年的名字不是作品中的陈伊玲, 其中的苏林教授也是作者后加进去的人物,而且设计了第二次考试的情节。作品中的陈 伊玲,作者写她穿着“绿色的绒线上衣,一条贴身的咖啡色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 亭玉立小树”。这是因为作者当时在医院,认识一个实习医生,身材修长,总喜欢穿绿 色毛衣和咖啡色裤子,是这样一个模特。这样看来,这篇散文,其中写的杨树浦受灾那 是真实的,但其他许多情节,甚至主要人物都是虚构的,不是一篇写真人真事的散文。 鲁迅曾说,他写小说“人物的模特没有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 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看来,写散文也需要这样拼 凑。还有一种散文,比如游记,有的写香山景物和名胜古迹都是真实的,可是其中却加 进了人物,是虚构的人物,有时尽管其中人物活动不多,但是因为有了人物,就使文章 添了生气,有了活力。这种散文,也是虚实结合,但往往以实为主。当然,这种也有以 虚为主的,那是不侧重介绍景物和名胜,而是侧重写人的活动,这种虚实结合的散文, 如果写好了更令人可信,更有真实感,因为其中有实际事作为背景或作为映衬。 二、立意问题 所谓立意,就是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提炼和挖掘主题思想。古人写文章是很重视 立意的,在这方面留下不少精辟的言论。唐朝的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 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答庄充书》)清代的王夫之也说过类似的话:“无论诗歌与长 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聊斋诗话》)这就是说,写 文章头等重要的是要提炼好主题思想,有了主题思想,运用辞彩章句,才有意义,如果 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尽管有一大堆材料,那也不过是“乌合”而已。鲁迅所说的“选 材要严,挖掘要深”,也是提倡在提炼思想上下功夫。高尔基讲文学有三个要素,第一 是语言,第二就是主题。可见,写文章时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强调写文章要提炼主题思想,这和主题先行是根本不同的。提炼思想,是建立在占
有材料的基础上,是从众多的素材中进行提炼概括,不是凭空臆造,不是先有思想然后 去找材料,先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就是脱离材料而意念先行,不是从生活出发。我 们批判了主题先行这种错误主张,有人就连主题也否定了,这是一种误解。还有人根本 否定写文章需要提炼主题思想,主张你照生活原样子写去,别人体会是什么思想就是什 么思想,作者却不要去考虑在作品中要表达什么思想。这种主张对于文艺创作是有害的, 实际上也不存在这种情形。哪有写作品根本不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的事情呢?有的 文章尽管思想表达比较含蓄、隐蔽,读者在理解上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作者的思想肯定 是有的。《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说他在作品中绝口不谈朝政,不议论人物,写《水浒 传》一书,是“灯下戏墨”,“心闲试弄”,并无什么目的。其实,这是曲笔。我们看《水 浒传》这本书,主题是何等鲜明,就是反对贪官污吏和封建朝廷,就是要在当时人心中 点起反抗封建专制的烈火嘛。至于今天,我们写一篇作品,要表达一种思想,这更是常 理了。因此说,写一篇作品,不论是真人真事,还是虚构人物情节,都要提炼主题思想。 特别是写作散文,就更要明确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思想,只有一大堆材料,没有线把它们 穿起来,这样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尽管是一篇千百字的短文,也必须提炼出一个明确的 思想,就是说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并且要力求把主题搞得深刻些、清新些。 在散文中表达思想,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两种形式: (1)明述事理,直抒胸臆。这种方式,多见于记言记事的文章,如叙事散文、杂文 小品、札记等。这样作品的思想表达,或者通过直接叙述事件,事件本身就反映出某种 思想;或者在描写、叙述事件过程中,夹叙夹议,表达出思想观点:或者通过抒情、议 论表达出作者的爱憎。总之,这种方法,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畅淋漓,直截 了当。这是散文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一种就不详细说了 (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也是常见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于 件事或一种景物的描写,抒发思想感情。这样的散文,一般较为含蓄,要表达的思想不 是作者直截了当地叙述出来,而是通过描写事情和景物本身,采用画龙点睛之笔表达思 想。在古代写诗讲究诗眼,其中的一两句就表达出全诗的思想。比如有这样一首咏梅花 的诗:“一片两片两三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这最 后一句就是诗眼,前三句指雪片,看起来没多大意思,是在罗列数字,可是最后“飞入 梅花都不见”一句,顿时出现新的意境,说明梅花是何等之白,一片片雪花和梅花融为 体了。写诗讲诗眼,写散文则讲文眼,是用简洁的点睛之笔,表达出主题思想。我曾 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散文,题目叫《捉蜻蜓》,有两千来字。开始是描述蜻 蜓怎么飞翔,下面又写怎样用一根柳条扎个圆圈蒙上蜘蛛网去网蜻蜓,对如何网蜻蜓写 得非常细腻生动,把一群小孩子的天真烂漫劲写得活灵活现,后面又写蜻蜓原来也是益 虫,写得也很具体。以上写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深刻的思想,只不过是常见的生活 画面罢了。可是在后面却来个奇峰突起,文章写道:“我心中时时感到愧悔,因为当年 捉弄了那么多蜻蜒,并把那种祸及多端‘蛛网绝招’传流了下来。蜘蛛和蜻蜓同是益虫, 我们却利用益虫捕食害虫的武器去捕捉益虫,这不仅是一场灾难,也完全颠倒了常理
有材料的基础上,是从众多的素材中进行提炼概括,不是凭空臆造,不是先有思想然后 去找材料,先从概念出发。主题先行,就是脱离材料而意念先行,不是从生活出发。我 们批判了主题先行这种错误主张,有人就连主题也否定了,这是一种误解。还有人根本 否定写文章需要提炼主题思想,主张你照生活原样子写去,别人体会是什么思想就是什 么思想,作者却不要去考虑在作品中要表达什么思想。这种主张对于文艺创作是有害的, 实际上也不存在这种情形。哪有写作品根本不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思想的事情呢?有的 文章尽管思想表达比较含蓄、隐蔽,读者在理解上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作者的思想肯定 是有的。《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说他在作品中绝口不谈朝政,不议论人物,写《水浒 传》一书,是“灯下戏墨”,“心闲试弄”,并无什么目的。其实,这是曲笔。我们看《水 浒传》这本书,主题是何等鲜明,就是反对贪官污吏和封建朝廷,就是要在当时人心中 点起反抗封建专制的烈火嘛。至于今天,我们写一篇作品,要表达一种思想,这更是常 理了。因此说,写一篇作品,不论是真人真事,还是虚构人物情节,都要提炼主题思想。 特别是写作散文,就更要明确表达一个什么中心思想,只有一大堆材料,没有线把它们 穿起来,这样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尽管是一篇千百字的短文,也必须提炼出一个明确的 思想,就是说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并且要力求把主题搞得深刻些、清新些。 在散文中表达思想,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两种形式: (1)明述事理,直抒胸臆。这种方式,多见于记言记事的文章,如叙事散文、杂文、 小品、札记等。这样作品的思想表达,或者通过直接叙述事件,事件本身就反映出某种 思想;或者在描写、叙述事件过程中,夹叙夹议,表达出思想观点;或者通过抒情、议 论表达出作者的爱憎。总之,这种方法,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畅淋漓,直截 了当。这是散文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对于这一种就不详细说了。 (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也是常见的表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对于一 件事或一种景物的描写,抒发思想感情。这样的散文,一般较为含蓄,要表达的思想不 是作者直截了当地叙述出来,而是通过描写事情和景物本身,采用画龙点睛之笔表达思 想。在古代写诗讲究诗眼,其中的一两句就表达出全诗的思想。比如有这样一首咏梅花 的诗:“一片两片两三片,三片四片五六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这最 后一句就是诗眼,前三句指雪片,看起来没多大意思,是在罗列数字,可是最后“飞入 梅花都不见”一句,顿时出现新的意境,说明梅花是何等之白,一片片雪花和梅花融为 一体了。写诗讲诗眼,写散文则讲文眼,是用简洁的点睛之笔,表达出主题思想。我曾 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散文,题目叫《捉蜻蜓》,有两千来字。开始是描述蜻 蜓怎么飞翔,下面又写怎样用一根柳条扎个圆圈蒙上蜘蛛网去网蜻蜓,对如何网蜻蜓写 得非常细腻生动,把一群小孩子的天真烂漫劲写得活灵活现,后面又写蜻蜓原来也是益 虫,写得也很具体。以上写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深刻的思想,只不过是常见的生活 画面罢了。可是在后面却来个奇峰突起,文章写道:“我心中时时感到愧悔,因为当年 捉弄了那么多蜻蜓,并把那种祸及多端‘蛛网绝招’传流了下来。蜘蛛和蜻蜓同是益虫, 我们却利用益虫捕食害虫的武器去捕捉益虫,这不仅是一场灾难,也完全颠倒了常理
然后作者又写道:“这些,不禁使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以毁坏别人的劳动成果去达到 自己的目的,以对付敌人的工具和办法去对付朋友,不是曾给我们的社会造成过痛苦的 经历吗?”看了这两段文字,不禁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使人深受启发。这段文字虽然 不多,但它是全篇文章的精华,也可以叫文眼,由于这几句一出现,就使前面那些成为 非常必要的描写,是有血有肉的东西了。运用这种方法写的散文,往往耐人寻味。 运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种方法,有三点应当注意。 ①要贴切。这就是说,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所借之景和所抒之情,要协调贴切 浑为一体,不是格里格生,牵强附会,不伦不类。同时,还要具体化,不是大而化之, 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笼而统这,就不容易做到贴切。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具体特征, 都有自己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寓于特殊之中。我们认识事物都是从特殊到 般,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文学上就有个性了,我们有的人写文章不太注意这一点, 就显得一般化。有的人一写山川形胜,不管是什么景物,都是简单地抒发“祖国的山河 多么可爱啊”,这就太笼统了,因为就你写的这个山川形胜,到底哪块可爱,怎么可爱 没有具体地写出来。我们看一些名家的作品,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上,都是很贴切的。 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不是笼统地进行赞美,而是用白杨树的高大、伟岸、挺拔、 正直,来赞美北方农民坚定豪迈、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非常自然贴切。再比如杨 朔的《茶花赋》,是借用火红烂漫的茶花来赞美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也很生动贴切 我们再看秦牧的《猎狗的风格》,是用猎狗狡猾阴险、怕大害小的性格来揭露“四人帮” 的死党和亲信的丑恶嘴脸,同样也是很贴切的。我们要把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所借之 景和所抒之情,搞得很贴切,这,一是需要仔细观察,准确地认识事物特征:二是需要 细致思索,认真琢磨,使思想得以升华 ②要新颖。这就是选用的材料要新,取的角度要新,表达的思想要新,特别是要注 意所取角度和表达的思想要力求新颖。写文章最忌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就拿松树来说 从古至今有不少人都赞美过它。孔夫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是赞美松 树的顽强精神。杜甫也写过咏松诗,说:“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也是赞美松树经 霜雪而不衰谢的风姿。古人写松树,大体都是赞美它而寒顽强,高大挺拔。可是陶铸所 写的《松树的风格》,就别开生面,有新的思想,新的角度,赞美松树具有共产主义风 格,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的事业不畏任何牺牲 的风格”。文章具体地列举了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松树的针叶可以榨油,树干可以做 木材和造纸,脂液可以制松香和松节油,树枝和树根可以做燃料,还可劈成碎片做火把 树冠还可供人遮荫休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 步了。”这样赞美松树,把松树的风格和为人民的利益不畏任何牺牲的共产主义风格连 在一起,就特别新颖,是过去赞美松树的诗文所没有的。同样一种景物,别人已经写过, 当然可以继续写,但要琢磨出新的角度和新的思想。前面所说的茅盾的《白杨礼赞 那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很多人都读过。可是解放后袁鹰也写过一篇散文《白杨》,是赞 美戈壁滩上的白杨,其角度和茅盾写的就不一样。袁鹰同志写这白杨是用来赞美扎根边
然后作者又写道:“这些,不禁使我产生了这样的联想:以毁坏别人的劳动成果去达到 自己的目的,以对付敌人的工具和办法去对付朋友,不是曾给我们的社会造成过痛苦的 经历吗?”看了这两段文字,不禁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使人深受启发。这段文字虽然 不多,但它是全篇文章的精华,也可以叫文眼,由于这几句一出现,就使前面那些成为 非常必要的描写,是有血有肉的东西了。运用这种方法写的散文,往往耐人寻味。 运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这种方法,有三点应当注意。 ①要贴切。这就是说,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所借之景和所抒之情,要协调贴切, 浑为一体,不是格里格生,牵强附会,不伦不类。同时,还要具体化,不是大而化之, 笼而统之。大而化之,笼而统这,就不容易做到贴切。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具体特征, 都有自己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一般寓于特殊之中。我们认识事物都是从特殊到 一般,抓住事物的特征,这在文学上就有个性了,我们有的人写文章不太注意这一点, 就显得一般化。有的人一写山川形胜,不管是什么景物,都是简单地抒发“祖国的山河 多么可爱啊”,这就太笼统了,因为就你写的这个山川形胜,到底哪块可爱,怎么可爱, 没有具体地写出来。我们看一些名家的作品,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上,都是很贴切的。 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不是笼统地进行赞美,而是用白杨树的高大、伟岸、挺拔、 正直,来赞美北方农民坚定豪迈、英勇不屈的革命斗争精神,非常自然贴切。再比如杨 朔的《茶花赋》,是借用火红烂漫的茶花来赞美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也很生动贴切。 我们再看秦牧的《猎狗的风格》,是用猎狗狡猾阴险、怕大害小的性格来揭露“四人帮” 的死党和亲信的丑恶嘴脸,同样也是很贴切的。我们要把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所借之 景和所抒之情,搞得很贴切,这,一是需要仔细观察,准确地认识事物特征;二是需要 细致思索,认真琢磨,使思想得以升华。 ②要新颖。这就是选用的材料要新,取的角度要新,表达的思想要新,特别是要注 意所取角度和表达的思想要力求新颖。写文章最忌人云亦云,落入俗套。就拿松树来说, 从古至今有不少人都赞美过它。孔夫子说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是赞美松 树的顽强精神。杜甫也写过咏松诗,说:“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也是赞美松树经 霜雪而不衰谢的风姿。古人写松树,大体都是赞美它而寒顽强,高大挺拔。可是陶铸所 写的《松树的风格》,就别开生面,有新的思想,新的角度,赞美松树具有共产主义风 格,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的事业不畏任何牺牲 的风格”。文章具体地列举了松树的自我牺牲精神:松树的针叶可以榨油,树干可以做 木材和造纸,脂液可以制松香和松节油,树枝和树根可以做燃料,还可劈成碎片做火把, 树冠还可供人遮荫休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 步了。”这样赞美松树,把松树的风格和为人民的利益不畏任何牺牲的共产主义风格连 在一起,就特别新颖,是过去赞美松树的诗文所没有的。同样一种景物,别人已经写过, 当然可以继续写,但要琢磨出新的角度和新的思想。前面所说的茅盾的《白杨礼赞》, 那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很多人都读过。可是解放后袁鹰也写过一篇散文《白杨》,是赞 美戈壁滩上的白杨,其角度和茅盾写的就不一样。袁鹰同志写这白杨是用来赞美扎根边
疆的建设者,说我们这些建设者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生根、发芽、生长,不 怕风沙、雨雪、干旱和洪水。同样写白杨,这样写就有新的角度、新的思想,有新时代 的气息。所谓材料要新,这在杂文、小品、札记中非常重要,文章中引用的材料,要尽 量避免已经被人经常用过的,要善于发现新的材料。如,写刻苦学习,总用苏秦头悬梁、 锥刺股:写善于听取批评,总用邹忌讽齐宣王纳谏:写不从实际出发,总用郑人买鞋的 故事;写执法严明,总用曹操割发代首,这就太俗气了,不能给人以新的知识和启示 我们写文章,应该力求有新意,力求给人以新的启示,这是非常重要的 ③要深刻。这主要是对表达的思想挖掘得要深。散文作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站 在时代的峰巅之上,观察生活的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内在本质,而不是浮光掠影,反 映生活的表面现象。只有这样,对要表达的思想才能挖掘得深。即使是一时即兴抒怀之 作,也要力求反映生活内在的东西,不能因为一时即兴而浮光掠影。鲁迅教导我们“选 材要严,开掘要深”,这不仅是他的主张,而且他本人写文章也是这样做的。鲁迅一生 写了那么多文章,有的尽管是几百字的随感录,但揭示的都是社会上人们普遍关心的重 要问题。我们可以随便举出几篇例子,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就拿他的《夏三虫》来说吧, 这篇短文就是用夏日人们常见的跳蚤、蚊子、苍蝇,惟妙惟肖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 资产阶级帮闲们的丑恶嘴脸,真是入木三分。鲁迅还有一篇杂文,叫《战士和苍蝇》 其中把苍蝇比作反动派,揭露了他们对革命战士的无耻攻击。文中有这样一段:“战士 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 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 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然而,有缺 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这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帮闲们揭 露得更是何等深刻啊,是多么发人深思啊!我们说鲁迅的杂文是匕首,就是因为它思想 深刻、尖锐。 在谈散文创作的时候,很多人都强调散文应该有一种好的意境,我看这是非常应该 的。但是,什么叫意境?又什么叫好的意境?我想这问题是应该弄清楚的。所谓意境,主 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意,这个“意”不是别的,就是思想感情。境,就是作品所描 写的生活图景,也就是形象。意境,就是思想感情和生活景物的和谐统一。这里最为重 要的,是要有发人深思的思想,要有真挚动人的感情。不能简单地把意境只理解为生活 画面,只看作是一种诗情画意。散文,特别是有些抒情散文,应该有诗情画意,但是 定要用深刻的健康的思想赋予生活图景以生命力。没有深刻的或健康的思想,就不能算 作美的意境。美好的意境,就是深刻的健康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同生活环境或生活景物 的完美统一。因此说,我们创造散文的美好的意境,在选择和描绘生活图景时,一定不 要忘记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 、布局问题
疆的建设者,说我们这些建设者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生根、发芽、生长,不 怕风沙、雨雪、干旱和洪水。同样写白杨,这样写就有新的角度、新的思想,有新时代 的气息。所谓材料要新,这在杂文、小品、札记中非常重要,文章中引用的材料,要尽 量避免已经被人经常用过的,要善于发现新的材料。如,写刻苦学习,总用苏秦头悬梁、 锥刺股;写善于听取批评,总用邹忌讽齐宣王纳谏;写不从实际出发,总用郑人买鞋的 故事;写执法严明,总用曹操割发代首,这就太俗气了,不能给人以新的知识和启示。 我们写文章,应该力求有新意,力求给人以新的启示,这是非常重要的。 ③要深刻。这主要是对表达的思想挖掘得要深。散文作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站 在时代的峰巅之上,观察生活的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内在本质,而不是浮光掠影,反 映生活的表面现象。只有这样,对要表达的思想才能挖掘得深。即使是一时即兴抒怀之 作,也要力求反映生活内在的东西,不能因为一时即兴而浮光掠影。鲁迅教导我们“选 材要严,开掘要深”,这不仅是他的主张,而且他本人写文章也是这样做的。鲁迅一生 写了那么多文章,有的尽管是几百字的随感录,但揭示的都是社会上人们普遍关心的重 要问题。我们可以随便举出几篇例子,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就拿他的《夏三虫》来说吧, 这篇短文就是用夏日人们常见的跳蚤、蚊子、苍蝇,惟妙惟肖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和 资产阶级帮闲们的丑恶嘴脸,真是入木三分。鲁迅还有一篇杂文,叫《战士和苍蝇》, 其中把苍蝇比作反动派,揭露了他们对革命战士的无耻攻击。文中有这样一段:“战士 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现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 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 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他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然而,有缺 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这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帮闲们揭 露得更是何等深刻啊,是多么发人深思啊!我们说鲁迅的杂文是匕首,就是因为它思想 深刻、尖锐。 在谈散文创作的时候,很多人都强调散文应该有一种好的意境,我看这是非常应该 的。但是,什么叫意境?又什么叫好的意境?我想这问题是应该弄清楚的。所谓意境,主 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意,这个“意”不是别的,就是思想感情。境,就是作品所描 写的生活图景,也就是形象。意境,就是思想感情和生活景物的和谐统一。这里最为重 要的,是要有发人深思的思想,要有真挚动人的感情。不能简单地把意境只理解为生活 画面,只看作是一种诗情画意。散文,特别是有些抒情散文,应该有诗情画意,但是一 定要用深刻的健康的思想赋予生活图景以生命力。没有深刻的或健康的思想,就不能算 作美的意境。美好的意境,就是深刻的健康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同生活环境或生活景物 的完美统一。因此说,我们创造散文的美好的意境,在选择和描绘生活图景时,一定不 要忘记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 三、布局问题
文章的布局,也就是结构,都没有固定格式。应当说,散文的结构更是这样 散文的结构和小说不一样,因为散文贵散,又在不散。这样,在结构安排上就得有 番艺术匠心。有的散文,看起来洒洒洋洋,谈天说地,无拘无束,但是一般也都不是 像一盘散沙那样,没有格局。散文一般都应该有个中心,而且围绕这个中心散开,做到 散得开不拘谨,收得拢不芜杂。比如秦牧的《土地》,是一篇好散文,其中运用了很多 材料,但都是围绕土地来写的。文章开始以后写了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走到田地里向农 民求吃的东西,可是农民却捧起一大块泥土送给公子。公子激怒了,要用马鞭子打农民 但随行的人立即劝阻,说:“这是土地,上天赐给我们的,这不正是我们的好征兆吗? 于是公子捧起土,放到车上,策马前进了。这个故事说完以后,下面又写了好几个关于 土的传说和故事。在古代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皇帝要站在地坛上,赠给被封的人 用茅草包着的一块泥土。上一个世纪殖民主义者杀戮太平洋各个岛上的土人,强迫土人 投降时,要土人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头顶,很多部落里的人不愿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 灵盖,结果被成批地杀戮了。几个世纪以来,一些被迫到海外谋生的中国农民,在离开 祖国的时候,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珍藏在身边。接着讲了好几个古代和现代保卫土 地的爱国故事。看来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但都是写土地的宝贵。过去宝贵,今天仍 然宝贵,对于祖国的领土,必须寸土必争,寸土必保。这篇散文在结构布局上,由远及 近,由略到详,看来很散,但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很值得学习。我们有的同志写散文 往往不大注意散文在结构上应该有中心,结果把文章写得散乱。至于散文如何开头,如 何结尾,中间如何铺叙、描写,这都没有什么现成的章法,需要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具体 安排,每篇文章和每个人所写的文章,都有不同的地方。关于这方面,也就很难说得那 么详尽了。 四、构思的基础是生活 写作散文,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构思方法,也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形式,都是以生 活为基础的。没有生活,只是靠胡编硬造,那是构思不好的,用什么表现方法也不会写 出好散文。有的人认为,散文篇幅短,也不是专门刻画人物,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因 而没有丰富坚实的生活基础也可以写出散文。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要把散文写好,也必 须从生活中来,要注意有生活积累,特别是要注意观察生活。散文的描写力求细腻,不 做细致的观察是不行的。写散文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这也要靠日积月累地积攒。一方面 要从实际生活中积累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也要从书本上积累各种知识。不论社会科学 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都要注意学习。只有各种知识丰富,才能在写作中有广阔的 联想,才能使文章活起来。因此,平时就要多看、多记,做好知识储存工作。据资料记 载,果戈理的最大嗜好,就是记笔记,他把所看到的或听到的奇闻趣事、警句、谚语, 都记在笔记本里。有一次他和朋友到饭馆吃饭,一看到菜谱,马上记到笔记本里,然后 写到作品里去。所以他的朋友管他叫“笔记迷”,他的笔记本被称为“万宝全书”。列夫牦 尔斯泰也是这样,他的笔记也什么都记。有一次他妻子的妹妹塔吉雅娜到他家来串门, 托尔斯泰把她的言行都记下来了,最后用到了《复活》中娜塔莎身上。搞文学创作,观
文章的布局,也就是结构,都没有固定格式。应当说,散文的结构更是这样。 散文的结构和小说不一样,因为散文贵散,又在不散。这样,在结构安排上就得有 一番艺术匠心。有的散文,看起来洒洒洋洋,谈天说地,无拘无束,但是一般也都不是 像一盘散沙那样,没有格局。散文一般都应该有个中心,而且围绕这个中心散开,做到 散得开不拘谨,收得拢不芜杂。比如秦牧的《土地》,是一篇好散文,其中运用了很多 材料,但都是围绕土地来写的。文章开始以后写了晋公子重耳亡命途中走到田地里向农 民求吃的东西,可是农民却捧起一大块泥土送给公子。公子激怒了,要用马鞭子打农民, 但随行的人立即劝阻,说:“这是土地,上天赐给我们的,这不正是我们的好征兆吗?” 于是公子捧起土,放到车上,策马前进了。这个故事说完以后,下面又写了好几个关于 土的传说和故事。在古代皇帝把疆土封赠给公侯时,皇帝要站在地坛上,赠给被封的人 用茅草包着的一块泥土。上一个世纪殖民主义者杀戮太平洋各个岛上的土人,强迫土人 投降时,要土人跪在地上,用砂土撒到头顶,很多部落里的人不愿把神圣的泥土撒上天 灵盖,结果被成批地杀戮了。几个世纪以来,一些被迫到海外谋生的中国农民,在离开 祖国的时候,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珍藏在身边。接着讲了好几个古代和现代保卫土 地的爱国故事。看来是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但都是写土地的宝贵。过去宝贵,今天仍 然宝贵,对于祖国的领土,必须寸土必争,寸土必保。这篇散文在结构布局上,由远及 近,由略到详,看来很散,但中心明确,结构严谨,很值得学习。我们有的同志写散文, 往往不大注意散文在结构上应该有中心,结果把文章写得散乱。至于散文如何开头,如 何结尾,中间如何铺叙、描写,这都没有什么现成的章法,需要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具体 安排,每篇文章和每个人所写的文章,都有不同的地方。关于这方面,也就很难说得那 么详尽了。 四、构思的基础是生活 写作散文,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构思方法,也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表现形式,都是以生 活为基础的。没有生活,只是靠胡编硬造,那是构思不好的,用什么表现方法也不会写 出好散文。有的人认为,散文篇幅短,也不是专门刻画人物,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因 而没有丰富坚实的生活基础也可以写出散文。这种认识是不对的。要把散文写好,也必 须从生活中来,要注意有生活积累,特别是要注意观察生活。散文的描写力求细腻,不 做细致的观察是不行的。写散文需要有丰富的知识,这也要靠日积月累地积攒。一方面, 要从实际生活中积累各种知识;另一方面,也要从书本上积累各种知识。不论社会科学 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都要注意学习。只有各种知识丰富,才能在写作中有广阔的 联想,才能使文章活起来。因此,平时就要多看、多记,做好知识储存工作。据资料记 载,果戈理的最大嗜好,就是记笔记,他把所看到的或听到的奇闻趣事、警句、谚语, 都记在笔记本里。有一次他和朋友到饭馆吃饭,一看到菜谱,马上记到笔记本里,然后 写到作品里去。所以他的朋友管他叫“笔记迷”,他的笔记本被称为“万宝全书”。列夫·托 尔斯泰也是这样,他的笔记也什么都记。有一次他妻子的妹妹塔吉雅娜到他家来串门, 托尔斯泰把她的言行都记下来了,最后用到了《复活》中娜塔莎身上。搞文学创作,观
察积累生活和各种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对生活进行观察和积累外,还有个对生活理解和深化的过程。常常有这种情况 看到一件事和一种景物,受到感动,想写出来,但又不知写什么,结果还是没有马上写 出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一点,是对生活的理解还不 够,还没有提炼出一个明确的思想。因此,还是得遵照鲁迅的教导,写不出来的时候不 要硬写。要经过一段理解,把要表达的思想弄明确,把文章的构思搞得更深、更细、更 周全一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再写,就可能更顺手了,写出来的东西也就会更深刻了 散文创作研究理论四:立意有术 作者:祝德纯写作投稿必读来源:网络点击数:227更新时间:2005-11-20 散文立意的形成有多种渠道,有的是偶尔获得的一种灵感,一种妙悟,就像正电负电相 撞迸出的火花,一下子把你脑海中留存的某一印象、某一疑虑照亮,豁然明了一种含义 或者获得一种新的启示。有的是长期酝酿,日思夜想,殚精竭虑,而后有所得,有所悟。 有的是钻研寻求的发现。无论从哪一种途径获得立意,都要有一个“炼意”的过程 首先,意是有层次的,可以多层次求索以求深刻。表层意义显露,平泛而陈俗,是人所 共知之意。浅层意义是过渡带,稍加思考,即可获得。深层意才有蕴含,是精辟、新颖 之所在。戴师初认为:“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 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这就告诉我们,在确定散文 立意时,要在体验生活,获得灵感感触的基础上,进行情感化的孕育,将自己的情感融 和于触发性物象中,孕育能感动人的意象。然后去粗取精,反复锤炼,由表及里,层层 开掘,发现其具有代表性层面的、普遍性意义层面的和哲理层面的等各层面的深刻内涵 升华立意的品位。 或用联想类比,拓展掘进。所谓联想,是由眼前“此景此物”想到不在眼前的“彼景彼 物”,并通过对其外形特点与内在气质的表现,借助于类比、寓意,或以形传神,或虚 实相生,开掘出一种深刻的含意。联想的方式很多,可以作形似联想,即由眼前事物的 形、色、态、貌引发,通过感知觉察,引类生思,这是比较浅层次的。也可以作神似联 想,由眼前事物的气质、意义、品格上的相似,引发出立意,这是通过思考、体察发现, 是深层次的。许多散文作者的立意都是用这种方式引申出来的。徐迟由“枯叶蝴蝶”的 特质与命运,想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聪明反被聪明误。还可以作类比联想。即通过
察积累生活和各种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对生活进行观察和积累外,还有个对生活理解和深化的过程。常常有这种情况, 看到一件事和一种景物,受到感动,想写出来,但又不知写什么,结果还是没有马上写 出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一点,是对生活的理解还不 够,还没有提炼出一个明确的思想。因此,还是得遵照鲁迅的教导,写不出来的时候不 要硬写。要经过一段理解,把要表达的思想弄明确,把文章的构思搞得更深、更细、更 周全一些。这样经过一段时间再写,就可能更顺手了,写出来的东西也就会更深刻了。 散文创作研究理论四:立意有术 作者:祝德纯 写作投稿必读来源:网络 点击数:227 更新时间:2005-11-20 散文立意的形成有多种渠道,有的是偶尔获得的一种灵感,一种妙悟,就像正电负电相 撞迸出的火花,一下子把你脑海中留存的某一印象、某一疑虑照亮,豁然明了一种含义, 或者获得一种新的启示。有的是长期酝酿,日思夜想,殚精竭虑,而后有所得,有所悟。 有的是钻研寻求的发现。无论从哪一种途径获得立意,都要有一个“炼意”的过程。 首先,意是有层次的,可以多层次求索以求深刻。表层意义显露,平泛而陈俗,是人所 共知之意。浅层意义是过渡带,稍加思考,即可获得。深层意才有蕴含,是精辟、新颖 之所在。戴师初认为:“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 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这就告诉我们,在确定散文 立意时,要在体验生活,获得灵感感触的基础上,进行情感化的孕育,将自己的情感融 和于触发性物象中,孕育能感动人的意象。然后去粗取精,反复锤炼,由表及里,层层 开掘,发现其具有代表性层面的、普遍性意义层面的和哲理层面的等各层面的深刻内涵, 升华立意的品位。 或用联想类比,拓展掘进。所谓联想,是由眼前“此景此物”想到不在眼前的“彼景彼 物”,并通过对其外形特点与内在气质的表现,借助于类比、寓意,或以形传神,或虚 实相生,开掘出一种深刻的含意。联想的方式很多,可以作形似联想,即由眼前事物的 形、色、态、貌引发,通过感知觉察,引类生思,这是比较浅层次的。也可以作神似联 想,由眼前事物的气质、意义、品格上的相似,引发出立意,这是通过思考、体察发现, 是深层次的。许多散文作者的立意都是用这种方式引申出来的。徐迟由“枯叶蝴蝶”的 特质与命运,想到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聪明反被聪明误。还可以作类比联想。即通过
此物与彼物的某一相似点,引申出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或是普遍性意义的立意来 也可用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等方式,将初始立意向深层开掘 或用比照衬托。这种方法要求作者以某一相通点为媒介,进行由此及彼的思考,引出与 所写事物有相通之处的另一事物,并把这另一事物作为陪衬,与所写事物进行比照,使 另一事物对所写事物起衬托铺垫作用,从而升华所写事物的立意 或用象征引申。即指作者在获得某种感悟后,寻找到了可以传达这种感悟的媒介,通过 对这一特定媒介物的展示,来暗示抽象的情理,并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述,使自己的感 悟得到升华,上升为一种深刻的立意。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借用来为散 文的炼意服务,也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值得注意的是,象征不同于用比,它是用具体的 形象来暗示某种生活感悟、主观情绪,或普遍性哲理。而这些是从象征体本身生发、升 华出来的,象征体本身也还具有自己特定的审美意义。它可以运用于引申立意,也可以 运用于整体运思。而且象征引申意义还可以是多义的,可以留给读者进一步引申生发 其次,物、事、景、象的含意是多方面,就像是一个多棱镜。写作主体对客观外物的感 与意也是非常复杂,而并非单一、单面的。所以,立意也可以多方位求索以求新颖。对 有内涵的触发性物象进行独具慧眼的观照,以小见大;可以逆向思维,反向求异,背面 托举,给人意外惊喜;也可以变换角度,从自己独特的感受出发,寻找独特的立意角度 等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作者的智慧、才华。还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求奇义,使立意出奇 制胜,换角度,变方位,另辟蹊径,不仅要超越自己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还要超越 别人的思维樊篱。而机警聪明的、不同凡响的立意,也就常常在这样的变角、变位的审 视中诞生。 无论是多层次纵深开掘,还是多角度立体拓展,都要求立意既要能充分展示作者的个性 才华,又要能敏锐的把握时代脉搏,体现特定的时空广度与厚度,这样才不至于使散文 只能作为案头小品,成为作者孤芳自赏的“珍宝
此物与彼物的某一相似点,引申出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或是普遍性意义的立意来。 也可用相关联想、相反联想等方式,将初始立意向深层开掘。 或用比照衬托。这种方法要求作者以某一相通点为媒介,进行由此及彼的思考,引出与 所写事物有相通之处的另一事物,并把这另一事物作为陪衬,与所写事物进行比照,使 另一事物对所写事物起衬托铺垫作用,从而升华所写事物的立意。 或用象征引申。即指作者在获得某种感悟后,寻找到了可以传达这种感悟的媒介,通过 对这一特定媒介物的展示,来暗示抽象的情理,并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述,使自己的感 悟得到升华,上升为一种深刻的立意。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借用来为散 文的炼意服务,也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值得注意的是,象征不同于用比,它是用具体的 形象来暗示某种生活感悟、主观情绪,或普遍性哲理。而这些是从象征体本身生发、升 华出来的,象征体本身也还具有自己特定的审美意义。它可以运用于引申立意,也可以 运用于整体运思。而且象征引申意义还可以是多义的,可以留给读者进一步引申生发。 其次,物、事、景、象的含意是多方面,就像是一个多棱镜。写作主体对客观外物的感 与意也是非常复杂,而并非单一、单面的。所以,立意也可以多方位求索以求新颖。对 有内涵的触发性物象进行独具慧眼的观照,以小见大;可以逆向思维,反向求异,背面 托举,给人意外惊喜;也可以变换角度,从自己独特的感受出发,寻找独特的立意角度 等等。这样才能充分展示作者的智慧、才华。还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求奇义,使立意出奇 制胜,换角度,变方位,另辟蹊径,不仅要超越自己的思维习惯,更重要的是还要超越 别人的思维樊篱。而机警聪明的、不同凡响的立意,也就常常在这样的变角、变位的审 视中诞生。 无论是多层次纵深开掘,还是多角度立体拓展,都要求立意既要能充分展示作者的个性 才华,又要能敏锐的把握时代脉搏,体现特定的时空广度与厚度,这样才不至于使散文 只能作为案头小品,成为作者孤芳自赏的“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