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要点 (一)课文相关知识 本文选自朱自清文学评论集《经典常谈》,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 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 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 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1940年夏至1941年夏,按西南联合大学规定的教师“轮休”制度,在此校任教的朱自 清可以带薪离校休假一年。1940年上学期,一放暑假,朱自清就离开了学校临时校址所在 地的云南昆明,于这年的8月4日到达在四川成都租得的、夫人及孩子已搬至此处的家 成都市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内的旁院三间没有地板的小瓦房。这座小尼庵内的那三间小瓦房 被叶圣陶称为“望江楼对面朱先生的寓所”。这时节,朱自清夫人刚产过小孩,尚不能起床 朱自清的儿女又多,大一点的均在校读书。作为学者、散文家和教授的朱自清真是学问、家 务两不误,照顾家眷的同时仍从事着学术研究 朱自清是1941年10月8日离开成都的,他顺岷江而下,途经乐山、宜宾、泸州、叙永 等地,11月初抵达昆明。休假期间,朱自清已在成都家中写完了《古典常谈》,有近8万字 到昆明后,料理完杂务,朱自清又着手修订全稿。1942年1月的28、29和30日他都在“校 正”《古典常谈》,1月31日开始写序,2月2日写毕。2月3日,朱自清步行一大段难行的 马路,从他的住处走到杨振声的住处,把全部《古典常谈》稿(包括序和《古典常谈》正文) 交给杨振声。杨振声建议把书名改为《经典常谈》,朱自清没有立即同意。但在归途中经过 考虑,朱自清认可了杨振声所拟的书名。 此书成书于1942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典常 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练是文化教育的 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 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 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 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人新见。先生一生诲人不倦,晚年致力于文化启蒙,他衷 心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二)课文分析 全文共13个自然段,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概述《史记》《汉书》都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都成了文学的古 典”。 第二部分(2-8段):详细地介绍司马迁其人和《史记》。从他的出身、写史的准备、为 李陵求情、思想追求等几个方面写起,深入分析司马迁成就《史记》的必然性。然后,详细 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内容、价值和意义 第三部分(9-11段):介绍班固其人和《汉书》,对比《史记》,写《汉书》名称由来、 体例、影响 第四部分(12-13段):总结全文,两本书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采者精,却是 样的;组织的宏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绝不是偶然的。 附 《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的特点: ①选取与天下兴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戏剧化的激烈紧张的斗争冲突来突现人物 性格 ②用“互见法”来补充叙述、交待某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情节或者细节,既避免叙述的
一、学习要点 (一)课文相关知识 本文选自朱自清文学评论集《经典常谈》,本书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 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 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史笔卓越,通俗流畅,深 入浅出,已成为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 1940 年夏至 1941 年夏,按西南联合大学规定的教师“轮休”制度,在此校任教的朱自 清可以带薪离校休假一年。1940 年上学期,一放暑假,朱自清就离开了学校临时校址所在 地的云南昆明,于这年的 8 月 4 日到达在四川成都租得的、夫人及孩子已搬至此处的家—— 成都市东门外宋公桥报恩寺内的旁院三间没有地板的小瓦房。这座小尼庵内的那三间小瓦房 被叶圣陶称为“望江楼对面朱先生的寓所”。这时节,朱自清夫人刚产过小孩,尚不能起床; 朱自清的儿女又多,大一点的均在校读书。作为学者、散文家和教授的朱自清真是学问、家 务两不误,照顾家眷的同时仍从事着学术研究。 朱自清是 1941 年 10 月 8 日离开成都的,他顺岷江而下,途经乐山、宜宾、泸州、叙永 等地,11 月初抵达昆明。休假期间,朱自清已在成都家中写完了《古典常谈》,有近 8 万字。 到昆明后,料理完杂务,朱自清又着手修订全稿。1942 年 1 月的 28、29 和 30 日他都在“校 正”《古典常谈》,1 月 31 日开始写序,2 月 2 日写毕。2 月 3 日,朱自清步行一大段难行的 马路,从他的住处走到杨振声的住处,把全部《古典常谈》稿(包括序和《古典常谈》正文) 交给杨振声。杨振声建议把书名改为《经典常谈》,朱自清没有立即同意。但在归途中经过 考虑,朱自清认可了杨振声所拟的书名。 此书成书于 1942 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典常 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练是文化教育的一 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 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 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 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人新见。先生一生诲人不倦,晚年致力于文化启蒙,他衷 心希望“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二)课文分析 全文共 13 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 段):概述《史记》《汉书》都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都成了文学的古 典”。 第二部分(2—8 段):详细地介绍司马迁其人和《史记》。从他的出身、写史的准备、为 李陵求情、思想追求等几个方面写起,深入分析司马迁成就《史记》的必然性。然后,详细 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内容、价值和意义。 第三部分(9—11 段):介绍班固其人和《汉书》,对比《史记》,写《汉书》名称由来、 体例、影响。 第四部分(12—13 段):总结全文,两本书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采者精,却是 一样的;组织的宏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绝不是偶然的。 附: 《史记》在描写人物方面的特点: ①选取与天下兴亡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通过戏剧化的激烈紧张的斗争冲突来突现人物 性格。 ②用“互见法”来补充叙述、交待某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情节或者细节,既避免叙述的
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清晰、完整 ③重视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性格。 ④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神情 《汉书》的写作特点: ①行文简练整饬,详赡严密 ②作者常常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而且分寸掌握得相当准确 ③对材料的取舍,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善于剪裁 ④结构方面,作者十分注意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交待。 ⑤作者收录了大量辞赋散文,使文学性加强,然引文太多,有时影响文气的连贯。 二、能力训练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朱买臣传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 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 我年五十当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 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 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后数岁,上拜买臣会稽太守,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 买臣顿首辞谢。诏买臣到郡,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须诏书到,军与俱进。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 郡邸。值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现 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 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 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 臣遂乘传去 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 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饲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 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选自《汉书·朱买臣传》有删节 1.加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治产业 治:经营,管理 B.上拜买臣会稽太守 拜:任命 C.买臣顿首辞谢 辞谢:告辞道谢 D.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陈列:把物品摆出来给人看 2.下列句中加红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如衣绣夜行 B.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 夜不闭户 轻财好施 C.即听去 民除道 听天由命 除暴安良 3.加红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怀其印绶 B.疾呼曰:“实然!
重复,又使人物的性格特征更加清晰、完整。 ③重视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性格。 ④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写出人物的神情。 《汉书》的写作特点: ①行文简练整饬,详赡严密。 ②作者常常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而且分寸掌握得相当准确。 ③对材料的取舍,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善于剪裁。 ④结构方面,作者十分注意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交待。 ⑤作者收录了大量辞赋散文,使文学性加强,然引文太多,有时影响文气的连贯。 二、能力训练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 题。 朱买臣传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刈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 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 “我年五十当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 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 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 后数岁,上拜买臣会稽太守,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今子何如?” 买臣顿首辞谢。诏买臣到郡,治楼船,备粮食、水战具,须诏书到,军与俱进。 初,买臣免待诏,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拜为太守,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 郡邸。值上计时,会稽吏方相与群饮,不视买臣。买臣入室中,守邸与共食,食且饱,少现 其绶,守邸怪之,前引其绶,视其印,会稽太守章也。守邸惊,出语上计掾吏。皆醉,大呼 曰:“妄诞耳。”守邸曰:“试来视之。”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还走,疾呼曰:“实然!” 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买臣徐出户。有顷,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 臣遂乘传去。 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除道,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 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饲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 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选自《汉书·朱买臣传》有删节) 1.加红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治产业 治:经营,管理 B.上拜买臣会稽太守 拜:任命 C.买臣顿首辞谢 辞谢:告辞道谢 D.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谒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给人看 2.下列句中加红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如衣绣夜行 B.其故人素轻买臣者入内视之 夜不闭户 轻财好施 C.即听去 D.发民除道 听天由命 除暴安良 3.加红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怀其印绶 B.疾呼曰:“实然!
见其故妻 然五人之当刑也 卖以给食 会稽闻太守且至 以身试法 得过且过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常刈薪樵,卖(薪樵)以给食 B.如公等,(吾)终饿死沟中耳 C.须诏书到,军与(朱买臣)俱进 D.守邸与共食,食且饱,(朱买臣)少现其绶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买臣愈益疾歌 买臣更加大声歌唱 B.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 经常带着会稽郡的守门人(让其)借住借吃 呼令后车载其夫妻 呼叫命令后面的车装载那对夫妻 D.悉召见故人与饮食 召见所有老朋友,和他们一块饮酒吃饭 6.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朱买臣早年生活贫寒却不以为羞,经常在路上高声吟咏,以致妻子请求离他而去。 B.皇帝让朱买臣到会稽做太守的原因之一就是那里是他的故乡,他也算荣归故里。 C.朱买臣抵达会稽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可谓前倨后恭,反映出当时的世态炎凉。 D.朱买臣荣升之后善待前妻表现了他的宽容,前妻死后他只能乞钱安葬说明了他的廉 附参考答案 D陈列,排队 2.D除,修整/除掉(A夜,在夜里B轻,轻视C听,听任) 3.A其,都是他的(B然,这样/然而C连词,来/介词,用D将要/就) 4.B补“你” 5.B经常跟着会稽郡的守门人借吃借住 6.D并未善待前妻,不能体现宽容,不能体现廉洁 参考译文 朱买臣,字翁子,是吴地人。他家里穷,喜欢读书。不经营家业,经常靠卖柴草来维持 生活。他总是挑着成捆的柴草,一边走一边读书,他的妻子也用背背着、用头顶着柴草,跟 在他的后面。他妻子多次劝阻买臣不要在路上吟诵、歌唱,朱买臣更加大声歌唱。妻子为这 件事感到羞惭,请求离去。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时该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
见其故妻 然五人之当刑也 C.卖以给食 D.会稽闻太守且至 以身试法 得过且过 4.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常刈薪樵,卖(薪樵)以给食 B.如公等,(吾)终饿死沟中耳 C.须诏书到,军与(朱买臣)俱进 D.守邸与共食,食且饱,(朱买臣)少现其绶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买臣愈益疾歌 买臣更加大声歌唱 B.常从会稽守邸者寄居饭食 经常带着会稽郡的守门人(让其)借住借吃 C.呼令后车载其夫妻 呼叫命令后面的车装载那对夫妻 D.悉召见故人与饮食 召见所有老朋友,和他们一块饮酒吃饭 6.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朱买臣早年生活贫寒却不以为羞,经常在路上高声吟咏,以致妻子请求离他而去。 B.皇帝让朱买臣到会稽做太守的原因之一就是那里是他的故乡,他也算荣归故里。 C.朱买臣抵达会稽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可谓前倨后恭,反映出当时的世态炎凉。 D.朱买臣荣升之后善待前妻表现了他的宽容,前妻死后他只能乞钱安葬说明了他的廉 洁。 附参考答案 1.D 陈列,排队 2.D 除,修整/除掉(A 夜,在夜里 B 轻,轻视 C 听,听任) 3.A 其,都是他的(B 然,这样/然而 C 连词,来/介词,用 D 将要/就) 4.B 补“你” 5.B 经常跟着会稽郡的守门人借吃借住 6.D 并未善待前妻,不能体现宽容,不能体现廉洁 参考译文 朱买臣,字翁子,是吴地人。他家里穷,喜欢读书。不经营家业,经常靠卖柴草来维持 生活。他总是挑着成捆的柴草,一边走一边读书,他的妻子也用背背着、用头顶着柴草,跟 在他的后面。他妻子多次劝阻买臣不要在路上吟诵、歌唱,朱买臣更加大声歌唱。妻子为这 件事感到羞惭,请求离去。朱买臣笑着说:“我五十岁时该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
受了那么久的苦,等我富贵以后,再报答你的功劳。”妻子愤恨地说:“像你这种人,最后只 会饿死在田沟里,怎么会富贵呢!”朱买臣无法留住她,只好让她离开。后来朱买臣一人在 路上边走边唱,在墓地间背柴草,正赶上他的前妻与夫家上坟祭扫。他们见朱买臣又饿又冷, 就喊住他,让他吃喝。 几年以后,皇帝任命朱买臣为会稽太守,对朱买臣说:“人富贵了却不回故乡,就像穿 着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你说怎么样?”朱买臣在地上磕头,谢别皇帝。皇帝诏命朱买 臣前往会稽置办战船,筹备军粮和水战兵器,等待发兵的诏令一到就率军进发。 起初,朱买臣在被免去待诏时,经常跟着会稽郡的守门人借吃借住。等到被任命为太守 以后,朱买臣又穿着从前的衣服,怀藏着官印,走着回到郡府。正赶上派往进呈薄籍的会稽 官吏们正在一起喝酒,他们对朱买臣瞧也不瞧一眼。朱买臣就进了屋子跟守门人一起吃饭。 快吃饱的时候,朱买臣稍微露出一点官印的丝带。守门人感到奇怪,上前拉出丝带。一看官 印,原来是会稽太守的印章。守门人吃了一惊,跑出去告诉那些进京的官吏属从。大家都喝 醉了,高声喊到:“胡说八道!”守门人说:“你们来看一下。”一个向来看不起朱买臣的老相 识进屋看了一眼,转身跑出来连声喊到:“真是这样!”在座的人都很惊骇,禀告守丞。大家 互相推搡在庭院里排好队拜见朱买臣。朱买臣慢腾腾地走出屋来。过了一会儿,京城长安皇 宫里的马官驾着四匹大马拉的官车来迎,朱买臣就乘车走了。会稽郡听说新的太守快到了, 就派老百姓整治道路。县中官吏又出动了一百多辆迎接的马车。朱买臣进了吴的的管界,遇 见他的前妻正与丈夫修路。朱买臣停下车,呼叫命令后面的车装载那对夫妻,并把他们安置 在大院里,还管他们的吃喝。过了一个月,朱买臣的前妻自杀。朱买臣给她的丈夫一点钱, 让他把她安葬了。朱买臣召见所有老朋友,和他们一块饮酒吃饭。凡是曾经对他有恩的,他 都一一报答
受了那么久的苦,等我富贵以后,再报答你的功劳。”妻子愤恨地说:“像你这种人,最后只 会饿死在田沟里,怎么会富贵呢!”朱买臣无法留住她,只好让她离开。后来朱买臣一人在 路上边走边唱,在墓地间背柴草,正赶上他的前妻与夫家上坟祭扫。他们见朱买臣又饿又冷, 就喊住他,让他吃喝。 几年以后,皇帝任命朱买臣为会稽太守,对朱买臣说:“人富贵了却不回故乡,就像穿 着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你说怎么样?”朱买臣在地上磕头,谢别皇帝。皇帝诏命朱买 臣前往会稽置办战船,筹备军粮和水战兵器,等待发兵的诏令一到就率军进发。 起初,朱买臣在被免去待诏时,经常跟着会稽郡的守门人借吃借住。等到被任命为太守 以后,朱买臣又穿着从前的衣服,怀藏着官印,走着回到郡府。正赶上派往进呈薄籍的会稽 官吏们正在一起喝酒,他们对朱买臣瞧也不瞧一眼。朱买臣就进了屋子跟守门人一起吃饭。 快吃饱的时候,朱买臣稍微露出一点官印的丝带。守门人感到奇怪,上前拉出丝带。一看官 印,原来是会稽太守的印章。守门人吃了一惊,跑出去告诉那些进京的官吏属从。大家都喝 醉了,高声喊到:“胡说八道!”守门人说:“你们来看一下。”一个向来看不起朱买臣的老相 识进屋看了一眼,转身跑出来连声喊到:“真是这样!”在座的人都很惊骇,禀告守丞。大家 互相推搡在庭院里排好队拜见朱买臣。朱买臣慢腾腾地走出屋来。过了一会儿,京城长安皇 宫里的马官驾着四匹大马拉的官车来迎,朱买臣就乘车走了。会稽郡听说新的太守快到了, 就派老百姓整治道路。县中官吏又出动了一百多辆迎接的马车。朱买臣进了吴的的管界,遇 见他的前妻正与丈夫修路。朱买臣停下车,呼叫命令后面的车装载那对夫妻,并把他们安置 在大院里,还管他们的吃喝。过了一个月,朱买臣的前妻自杀。朱买臣给她的丈夫一点钱, 让他把她安葬了。朱买臣召见所有老朋友,和他们一块饮酒吃饭。凡是曾经对他有恩的,他 都一一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