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1.教学内容 (1)自然环境现状调查和社会环境现状调查,污染源调查: (2)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难点:大气和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2)掌握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3)掌握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4)了解自然环境调查内容、社会环境调查内容及声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第一节环境现状调查 环境现状调查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冬可以了解建设项目的社会经济背景和相关产业政策等信息,掌握项目建设 地的自然环境概况和环境功能区划: 冬可以通过现场监测等手段,获得建设项目实施前该地区的大气环境、水环 境和声环境质量现状数据: ·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提供科学的背景。 一、环境现状调查的一般原则 (1)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影响因素及所在地区的环境特点,结合各单项 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范围,并筛选出调查的因素、项 目及重点因子。 (2)环境现状调查时,首先应收集现有的资料,当这些资料不能满足要求 时,需要进行现场调查和测试。收集现有资料应注意其有效性。 (3)环境现状调查中,对环境中与评价项目有密切关系的部分(如大气、 地面水等)应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 对这些部分的环境质量现状应有定量的数据,并作出分析或评价:对一般自 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调查,应根据评价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删。 二、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 (1)收集资料法 应用范围广,比较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是首选的方法。但此法只能获得 二手资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满足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补充。 (2)现场调查法。 此法可以针对项目评价的需要,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但此法费时、费力
有时还受季节、仪器条件的限值。 (3)遥感方法。 可以从整体上了解一个区域的环境特点,可以弄清楚人类无法到达地区的地 表环境情况,如森林、海洋、沙漠等。此法一般只作为辅助方法,绝大多数情况 不直接使用飞行拍摄的方法,只判读和分析已有的航空或卫星相片。 三、自然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1)地理位置 一般简要了解建设项目所处的经度、纬度、行政区位置、交通条件和周围(“四 至”)情况,并附区域平面图:对于原辅材料和产品运输量较大的建设项目应较 详细了解交通运输条件:对于污染型建设项目,要重点关注周围敏感保护对象的 规模、方位和距离,一般应在区域平面图中标注位置:对于易于受到污染影响的 建设项目(如房地产、学校、医院等)应重点关注周围的污染源规模、方位和距 离,一般应在区域平面图中标注位置。 (2)地质环境 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概况:若建设项目较小或 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环境状况可不了解: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如矿山等与地 质条件密切相关,应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等 也须加以说明。 (3)地形地貌 一般只需收集现有资料,包括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地貌 类型等,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及分布情况:与地形地貌密切相 关的建设项目,应对上述资料进行详细收集,包括地形图,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 的现场调查。 (4)气候与气象 一般只需收集现有资料,包括项目所在地气候类型及特征,列出平均气温、 最热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绝对最高气温、绝对最低气温、年均风速、最大 风速、主导风向、次主导风向、年蒸发量、降水量的分布、年日照时数、灾害性 天气等;对于需要开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项目,应收集项目建设地区近几 年的各季节(月份)各风向频率、各风向下的平均风速和大气稳定度联合频率等 资料。 (5)地面水环境 应充分调查收集己有的项目建设地地面水状况资料,列出评价区内的江、河、 湖、水库、海的名称、数量、发源地,评价区段水文情况:对于江、河应给出年 平均径流量、平均流量、河宽、比降、弯曲系数、平枯丰三个水期的流量和流速 (某一保证率下的):明确周围水体,特别是纳污水体的功能区划。了解评价区 内以及纳污水体的上下游是否有饮用水源保护区: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进 行现场调查与监测
(6)地下水环境 应根据资料简要说明项目建设地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深度、水质类型以及开 采利用情况等。若需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进一步调查地下水的物理、化 学特性和污染情况等,资料不全时,应进行现场采样分析。 (7)土壤与水土流失 根据现有资料简述项目建设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使用情况、污染或 质量现状: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对于有《水土保持方案》的建设项目,可充分 利用其相关资料和结论。 (8)动植物与生态 根据现有资料或现场调查简述项目建设区周围植被情况。如生态类型、主要 组成、植被覆盖率等,有无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情况:如项目较小时, 也可不叙述:当项目较大时应进行详细叙述。 四、社会环境调查的内容和要求 (1)社会经济 调查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规划。包括:①区域概况、总 体发展规划(特别是用地规划)及产业定位:②人口数量及分布特点:③国家及 地方的产业政策,当地产业结构、产值与能源供给、消耗方式:④农业结构、规 模、产量与土地利用现状,必要时附土地利用图;⑤该地区公路、铁路和水路交 通运输情况及与本项目的关系等。 (2)人文遗迹、自然遗迹与景观 可利用现有资料,了解建设项目周围有哪些重要的遗迹与景观。如建设项目 与遗迹或景观密切相关,除详细了解上述情况外,还应进行必要的现场调查,进 一步了解遗址或景观对人类活动的敏感性。 (3)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调查 当建设项目规模较大时,且拟排污染物毒性较大时,应进行一定区域人群健 康调查。给出人体健康调查的区域、调查人数、性别、年龄、职业构成、体验项 目、检查方法、调查结果的数理统计以及污染区与对照区的比较分析。 五、周围现有污染源调查内容和要求 1、水污染源 根据评价工作的需要,对调查范围内现有的主要污染源(包括已经环保审批 在建项目的污染源)均应进行调查。包括点污染源(简称点源)和非点污染源(简 称非点源或面源)。 点源调查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或测试: 点源调查的繁简程度可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 非点源调查基本上采用间接搜集资历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1)水体污染源分类
按排放方式点源 如工矿废水、生活污水通过管道、 分类 沟渠集中排放 非点源 如农田排水、矿山排水、城市与工 业区路面排水 污染源 按污染性质特久性污染物 如无机盐、重金属等 分类 非持久性污染物 如好氧有机物 酸碱度 以pH值表示 热效应 以温度表示 (2)污染源调查 1)点源的调查 点源的调查内容应包括:①点源排放口的位置(必要时附平面位置图)及排 放形式(分散排放还是集中排放):②根据现有的实测数据、统计报表以及各厂 矿的工艺路线,选定主要的水质参数,调查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 及其变化等数据:③用排水状况。主要调查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 量等;④废(污)水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事故状况等。 2)非点源的调查 ①工业污染源。工业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即主要污染源,要求 附污染源平面位置图)、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几何形状、堆放厚度)、堆放物的 遮盖方式等: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与处理情况,应说明非点源污染物是有组织的 汇集还是无组织的漫流:是集中后直接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还是处理后排放:是 单独排放还是与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河流排放等。 ②其他非点污染源。对于山林、草地、耕地等非点污染源,应调查有机肥、 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及流失量、流失规律等:对于城市非点源污染,应调查雨 水径流量等。 2、大气污染源 (1)污染因子的筛选: 在污染源调查中,应根据评价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对污染因 子(即待查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 首先应选择与拟评项目相关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 价区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 (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2)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污系数法) 3)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一级评价:排污概况、点源、面源、体源、线源、其他 二级评价:适当从简
三级评价:调查概况,合适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 以点源参数调查清单为例: 点源参数调查清单 点 X Y 排 排 烟气 烟 年 排 评价因子源强 源 坐 坐 气 气 出口 标 标 速度 出 工 二 其 号 称 高 菜 尘 尘 氧化 氧化 度 在 海 度 数 单位 m m m m m m/s K h s 数据 矩形面源、多边形面源、近圆形面源、体源、线源、颗粒物粒径分布,以上 调查清单略 3、噪声污染源 噪声污染源的调查较为简单,可以通过现场踏勘,对项目周围200范围(必 要时可适当扩大)的各类噪声源进行调查,统计噪声源的类型、数量、方位和距 离,并通过现场监测记录噪声级。 4、其他污染源及总量控制规划 根据当地环境情况及建设项目特点,决定是否调查周围环境的放射性、光与 电磁辐射、振动等情况内容。 了解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总量控制的有关规定和指标要求,以及本项目 总量指标落实的指导思想,以便确定本项目总量指标落实的方案。 六、区域公建与配套设施调查 (1)区域污水处理设施 调查区域内己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地点、规模、运行情况和集污管网的覆盖面 及相关规划:调查区域内拟建污水处理设施(规模)与管网建设规划及建设进程 安排,为评价项目污水纳管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依据。 (2)区域固废处理设施 调查项目建设地及周围己有固废(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危险固废等) 处理设施地点、规模、运行情况及相关规划:调查拟建固废处理设施的规划及建 设进度安排,为项目固废处理方法、去向及资源化途径提供参考依据。 (3)供水、供热、供汽等设施 调查区域内供水、供热和供汽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及规划,为评价项 目的供水、供热和供汽等提供可行的方法
第二节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1.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和时间 掌握评价范围内水体污染源、水文、水质和水体功能利用等方面的环境背景 情况,为地面水环境现状和预测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以资料收集为主,现场调查 为辅,开展水环境现状调查。 (1)调查范围 水环境调查范围应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较显著的地面水区域,在此区域内进 行的调查,能够说明地面水环境的基本状况,并能充分满足环境影响预测的要求。 ①在确定某具体建设开发项目的地面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时,应尽量按照将 来污染物排放后可能的达标范围,并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评价等级高时调查范 围取偏大值,反之取偏小值)后决定。 ②当下游附近有敏感区(如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时,调查范围应考虑延 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以满足预测敏感区所受影响的需要。 (2)调查时间 ①根据当地水文资料初步确定河流、湖泊、水库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 同时确定最能代表这三个时期的季节或月份。遇气候异常年份,要根据流量实际 变化情况确定。对有水库调节的河流,要注意水库放水或不放水时候量的变化。 ②评价等级不同,对调查时间的要求亦有所不同。 表不同评价等级对水环境调查的时间要求 水域 级 二级 三级 河流 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 条件许可,可调查一个水文 一般情况下,可 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 年的丰水期、平水期、枯水 只调查枯水期 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 期:一般情况可只调查平水 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期和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 够,可只调杳枯水期 河口 ·般情况为一个潮汐年的 一般情况可只调查平水期和 般情况下,可 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 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 只调查枯水期 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 可只调查枯水期 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湖(库) 一般情况为一个水文年的 般情况可只调查平水期和 般情况下,可 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 枯水期:若评价时间不够, 只调查枯水期 若评价时间不够,至少应 可只调查枯水期 调查平水期和枯水期 ③当被调查的范围内面源污染严重,丰水期水质劣于枯水期时,一、二级评 价的各类水域须调查丰水期,若时间允许,三级评价也应调查丰水期
④冰封期较长的水域,且作为生活饮用水、食品上用水的水源或渔业用水时, 应调查冰封期的水质、水文情况。 2.水质调查与监测 水质调查与监测的原则是尽量利用现有的资料和数据,在资料不足时需实 测。调查的目的是查清水体评价范围内水质的现状,作为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基础。 (1)选择监测参数 需要调查的水质参数有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参数,它能反映水域水质一般 状况:一类是特征水质参数,它们能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水水质:在某些情况下, 还需调查一些补充项目 ①常规水质参数:pH、DO、CODMn或CODCr、BOD5、氨氮或非离子氨、 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磷及水温为基础,根据水域类别、评价等级 及污染源状况适当增减。 ②特征水质参数:根据建设项目特点、水域类别及评价等级以及建设项目所 属行业的特征水质参数表进行选择,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删减。 ③其他方面的参数:被调查水域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如自然保护区、饮用 水源地、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经济鱼类养殖区等),且评价等级为一、二级, 应考虑调查水生生物和底质。 (2)水质取样原则与方式 ①河流取样断面的布设原则 在调查范围的两端、调查范围内重点保护水域及重点保护对象附近的水域、 水文特征突然变化处(如支流汇入处等)、水质急剧变化处(污水排入处等)、重 点水工构筑物(如取水口、桥梁涵洞)等附近、水文站附近等应布设取样断面。 还应适当考虑拟进行水质预测的地点。 在建设项目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②湖库水质取样位置的布设原则(续) 可采用以建设项目的排放口为中心,向周围辐射的布设采样位置,每个取样 位置的间隔可参考下列数字。 大、中型湖库: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1~ 2.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级评价每1.5~3.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三级评 价每2~4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3-6km2布设一个 取样位置:二、三级评价每4~7k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小型湖泊水库: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小于50000m3/d时:一级评价每 0.5~1.5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二、三级评价每1~2km2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当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大于50000m2/d时:各级评价均为每0.5~1.5km2 布设一个取样位置
(3)水质调查取样的次数 一般情况下取样时应选择流量稳定,水质变化小、连续无雨、风速不大的时 期进行。不同评价等级、各类水域每个水质调查时期取样的次数及每次取样的天 数按国家标准执行。 ①河流取样次数 在所规定的不同规模河流,不同评价等级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 次调查三、四天,至少有一天对所有己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其他天数根据 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 在不预测水温时,只在采样时测水温:在预测水温时,要测日平均水温, 般可采用每隔6小时测一次的方法和平均水温。 一般情况,每天每个水质参数只取一个样,在水质变化很大时,应采用每间 隔一定时间采样一次的方法。 ③湖泊、水库取样次数 在所规定的不同规模湖泊、不同评价等级的调查时期中,每期调查一次,每 次调查三、四天,至少有一天对所有己选定的水质参数取样分析,其他天数根据 预测需要,配合水文测量对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取样。 表层溶解氧和水温每隔6小时测一次,并在调查期内适当检测藻类。 ④水质调查取样需注意的特殊情况 对设有闸坝受人工控制的河流,其流动状况,在排洪时期为河流流动:用水 时期,如用水量大则类似河流,用水量小则类似狭长形水库:在枯水期也类似狭 长形水库。这种河流的取样断面、取样位置、取样点的布设及水质调查的取样次 数等可参考前述河流、水库部分的取样原则酌情处理。 在我国的一些河网地区,河水流向、流量经常变化,水流状态复杂,特别是 受潮汐影响的河网,情况更为复杂。遇到这类河网、应按各河段的上度比例布设 水质采样、水文测量断面。 至于水质监侧项目、取样次数、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可参照前述河流、河 口的有关内容。调查时应注意水质、流向、流量随时间的变化。 3.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 (1)河流根据评价等级与河流的规模决定评价内容,包括丰水期、平水期、 枯水期的划分;河段的平直及弯曲、过水断面积、坡度、水位、河宽、流量、流 速等。 (2)感潮河口 (3)湖泊水库 (4)降雨调查 4.水环境现状评价 ·水质评价一般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 ·单因子指数评价是将每个污染因子单独进行评价,利用概率统计得出各自
的达标率或超标率、超标倍数、平均值等结果。 冬超标时,还应分析超标的原因。 (1)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P3) 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方法有标准指数法和自净利用指数法。一般情况建议采用 标准指数法进行单项水质参数评价(同样是进行水质现状调查的常用方法)。 ,评价因子的取值 一般情况,采用多次监测的平均值:但如该水质参数变化甚大,则应考虑突 出高值的影响,可采用内梅罗(Nemerow)平均值,或其他计算高值影响的平均值。 内梅罗平均值 标准指数法: 1)一般水质因子(随水质浓度增加而水质变差的水质因子) Si=Ci/Csi 式中:S一一标准指数: Ci一一评价因子i的实测浓度值,mgL: Cs一一评价因子i的评价标准限值,mgL。 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己经不能 满足使用要求。 2)特殊水质因子(D0和pH) ①DO一溶解氧 DO≥DOs时:SDOj=|DOf-DO|/(DOf-DOs) D07.0时:SpHj=(pH-7.0)/(pHsu-7.0) 式中:SpH一一pH的标准指数: pH一一pH实测值: pHsd一一评价标准中pH的下限值: pHs一一评价标准中pH的上限值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单位:mL 直分类 1类 II类 Ⅱ[类 1类 V类 水温(℃) 人为造的环境水得变化应限制在 p值(无量纲) 6-日 溶解氧)≥ g率a0( 5 2 高赶酸盐指数。 2 4 6 10 6 化学需氧量心c00)≤ 15 15 20 30 40 6 五日生化需氧量 3 3 4 6 10 (05) 氨氮(即B-N)金 0.15 0.5 1.0 1.5 2.0 总磷〔计)6 0.02G蝴、库 0.1湖库 0.2湖 0.3湖库0.4湖库 0.01) 0.025) 库0.05】 0.1) 0.2) 9 总氢湖.库以计)≤ 0.2 0.5 1.0 1.5 2.0 (2)多项水质参数综合评价 名称 表达式 符号解释 幂指数法 S,=% S.一污染物在j点 的标准指数: 加权平均法 9-w W一污染物的权 重。 向量模法 -原灯 算术平均法 8=28, 二、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P135) 1.声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点布设原则 ①现状测点布置一般要覆盖整个评价范围,但重点要布置在厂(场)界外现 有噪声源和敏感点(保护对象)上和厂(场)界上。 ②对于厂(场)界噪声测量点一般布设在厂(场)外1处,特殊情况也可 布设在厂(场)界内侧。间隔可以为50~100m,大型项目也可以取100~300m, 具体测量方法参照相应的规定。 ③对于整个评价区内(含厂区内)噪声水平的测量一般采用网格法,每隔 10~50m划正方形方格,在交叉点(或中心点)布点测量,重点关注评价区内的 保护目标。当评价范围内没有明显的噪声源(如工业噪声、道路交通噪声、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