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教学内容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内容和方法: (4)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点。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评价程序、内容和方法。 难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 3.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概念、有关术语及基本原理: (2)熟练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评价程序、内容和方法: (3)了解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点。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污染型环境影响和非污染型环境影响 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主要是农、林、牧、水利、采矿、交通运输、旅游、 海岸带开发等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的项目,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的组成 或结构,其不良影响通常直接表现为生态破坏。 生态影响评价是指通过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 经济发展作用的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并提出减少影响或 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HJ19-2011)2011年9月1日起 正式实施。 二、生态环评相关名词 生态系统 食草动物 生产者 食肉动物 生产者 消费者 绿色植物 动物 生物成分 消费者 杂食动物 分解者 腐食动物 态系统 能源-Solar 非生命物质 分解者 非生物 无机物 微生物 栖息地和生活条件:Air,water,soil etc. 成分 食物和原料 生物量biomass::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植被覆盖率:vegetation coverage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群落community 优势种 建群种 生态演替 环境承载能力 二、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原理 (1)保护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8.7公顷 8.7公顷 1100% 内积=64公顷 8.7公顷 8.7公顷 1800米 地域的连续性: 物种多样性:物种总数、物种密度、 特有种比例: 生物组成的协调性; 环境条件的匹配性。 (2)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 ①保护生境范围或寻求类似的替代生境 ②保持生态系统恢复或重建所必须的环境条件 ③保护多样性 ④保护优势种、建群种。 ⑤保护居于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及生境。 ⑥退化生态系统,应保证主要生态条件的改善 ⑦可持续的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防止生境损失和干扰 保持生态系统的自然性 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 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境 (4)关注特殊问题: ,珍稀撷危生物生境、水源地、热带雨林、原始森林、生态脆弱带 (5)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北方半干旱一半湿润、西北干旱脆弱区 华北平原、南方丘陵区 西南石灰岩山、西南山地和青藏高原区 第二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内容和方法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自然资徽开发项山制步工程9所相环毫领反调香 的程序 生老环瑰琴科征分桥 界调杏与分桥 划分评份核别确定评价花假 关德问烟闪别和评价送子薛转 公众车与 编削评价大渊中的生态环凌篇年 生李环境状祝酒击 餐毯 自然环境 社会环线 公众参与 水气孩 $球线质量】 状评价 质量价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
内容 生态环评内容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环境影响识别 现状调查与评价 影响预测与评价 减缓措施 和替代方案 1.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旧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一非污染生态影响》) (1)评价级别: 表1评价工作级别(1、2、3级) 工程影响范围 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程度 >50km2 20-50km2 <20km2 生物群落 生物量减少(<50%) 2 3 生物量锐减(≥50%) 1 2 3 异质性程度降低 2 3 相对同质 1 2 2 物种的多样性减少(<50%) 2 3 物种的多样性锐减(≥50%) 1 2 3 珍稀濒危物种消失 2 3 区域环境 绿地数量减少,分布不均,连通程度变差 2 3 绿地减少12以上,分布不均, 2 2 3 连通程度极差 水和土地 荒漠化 1 2 3 理化性质改变 2 3 理化性质恶化 1 2 3 敏感地区 1 异质性:一个区域里对一个种或者更高级的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作用的资 源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 相对同质:自然等级体系中低于景观的等级系统具有的不同于景观的基本特
征,即它是由具有相似特征的组分或元素组成的系统。 ()对所在区域进行初步分析,选择1-3个主要生态影响,依据表1的生态 影响及生态因子变化的程序和范围进行工作级别划分,如选择的生态影响多于1 个,则据级别高的确定级别。 (b)2级以上的评价要满足生态完整性的需要,对生态影响是否超越了区 域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进行分析确定: (c)3级可以从简,但要对主要生态影响分析确定。 (d)生态影响变化程度,应采用定量或半定量方式表述。难定量的采取 专家评估方式确定,也可对历史事件综合比较,采用背景比较法确定。 ()生物量减少的度量法,对照历史上本系统的量值或文献中平均值进行 量算。异质性程度变化的计算以历史上的数值为基础进行估算。区域环境的变 化要度量绿地的数量的变化和空间分布状况的变化。 ()对评价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不应超过一级。 (g)荒漠化的量化指标: 潜在荒漠化的生物生产量为3-4.5/hm2a) 正在发展的荒漠化为2.9-1.5/(hm2a), 强烈发展的荒漠化为1.4-1.0t/hm2a), 严重荒漠化为0.9-0.0t/(hm2a)。 (h)水的理化性质变化主要在水体污染和水利用方向改变。(依据 GB3839-83、GB/14848-93判定),水理化性质改变指水体质量类型在I~I范围 内变化:水理化性质恶化指水体质量类型由I~I变为V~V。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比较复杂,除由于物理组成改变而使土地利用方向 发生变化外,多是由于生物蓄集能力改变而使土壤生产能力发生变化。 (2)评价范围 (a)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是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依存的关 系。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 定。 (b)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1、2、3级评价项目的 评价范围,一般分别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 (3)评价期限 ()生态影响评价(现状与预测评价):对施工期和运行期进行评价与分析, 对远期运行情况进行预测: (b)生态影响后评价:在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实际的环境影响 进行评价(对重大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进行)
补充:《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生态影响》HJ19-2011 (1)评价工作分级 依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评价项目的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包括永 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如表所 示。 表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工程占地(水域)范围 影响区域生态敏感性 面积≥20m 面积2km2-20km 面积≤2m 或长度≥100m 或长度50km~1001m 或长度≤50m 特殊生态敏感区 一级 一级 一级 重要生态敏感区 一级 二级 三级 一轂区域 二级 三级 三级 特殊生态敏感区Special Ecological Sensitive Region 指具有极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或已有较为严重的生态问 题,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严重且难以预防、生态功 能难以恢复和替代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等。 重要生态敏感区Important Ecological Sensitive Region 具有相对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或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如遭到占用、损失或破 坏后所造成的生态影响后果较严重,但可以通过一定措施加以预防、恢复和替代 的区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稀 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 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 一般区域Ordinary Region 除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以外的其他区域。 当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的面积或长度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评价工作等级时, 原则上应按其中较高的评价工作等级进行评价。改扩建工程的工程占地范围以新 增占地(含水域)面积或长度计算。 评价工作等级应上调一级情况:矿山开采可能导致矿区土地利用类型明显改 变:拦河闸坝建设可能明显改变水文情势等情况下。 (2)评价工作范围 生态影响评价应能够充分体现生态完整性,涵盖评价项目全部活动的直接影响 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评价工作范围应依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因子的影响方式、影响 程度和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确定。可综合考虑评价项目与项目 区的气候过程、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以 评价项目影响区域所涉及的完整气候单元、水文单元、生态单元、地理单元界限为 参照边界
2.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的目的是明确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受影响的生态系统和生 态因子,从而筛选出评价工作的重点内容。 (1)影响因素识别 对作用主体(开发建设活动)的识别。 作用主体:应包括主要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和配套设施等。 时间序列:设计期、施工期、运营期及服务期满。 空间结构:集中开发建设地、分散的影响点、永久占地及临时占地 发生方式:直接作用、简接作用。 (2)影响对象识别 对作用受体的识别。 ·对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影响: ·对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影响: ·对区域敏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对地方要求的特别生态保护目标的影响。 (3)影响效应识别 对影响作用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识别,主要包括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 影响性质:是正影响还是负影响: 是可逆影响还是不可逆影响: 可否恢复和补偿,有无替代: 长期影响还是短期影响: 累积影响还是非累积影响。 影响程度:范围大小、持续时间、剧烈程度、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主要组成 因素等。 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1)调查方法:收集现有资料:现场调查。 (2)调查内容: 1)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 A.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气象气候因素和地理特征因素:自然资源状况: 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源等:人类开发历史、开发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 及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B.主要生态问题调查: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污染影响等。 C.评价区内敏感区历史和现状情况调查 D.图件收集和编制:地形图、基础图件、卫图等。 2)主要社会 A.社会结构情况调查:
B.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 C.移民问题调查: D.自然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 3)公众参与 两种类型的公众:受拟建项目影响的公众个人或社会团体:没有直接受到拟 建项目的影响,但由于他们的特长,可能对潜在的环境影响的性质、范围、特点 拥有有关信息的公众。 4.生态现状评价 (1)评价要求: 1)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 2)2级以上评价要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3级评价必须配有土地利用现 状图等基本图件。 3)评价结果要应用一些数量指标、空间关系指标、程度指数等支撑。 (2)生态参数数值的汇总和整理 1)生态参数数值的来源:()野外调查;(b)室内化验分析:(c)定位或半定位 观测:(d)地图、航片、卫片;(e)从有关部门收集、统计和咨询。 2)数据的汇总和整理:可分为检查资料、统计分组、标准化处理和绘制图 表等步骤。 3)1级评价要建立项目数据库,内容包括调查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和图件, 分析结果和报告。资料部分应包括水、气、噪声评价部分的监测及相关数据。 (3)生态制图与现场测试 1)生态制图: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表达,是在收集的各种图件、 资料的基础上或应用遥感技木采集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的。 2)评价对图件的要求:()生态影响评价的图件需有正规比例的基础图件 和评价成果图件组成:(b)3级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关键评价因子的评价 成果图:(c)2级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 图件和主要评价因子的评价和预测成果图,上述图件要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在 地理信息系统上显示;()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和达到上述要求以外,要用图 形、图象显示评价区域全方位的评价和预测成果。 3)评价对现场测试的要求:1级项目要进行评价区生物量实测,物种多样 性调查和生物群落异质状况调查:2、3级项目可以依据已有信息判断,或实测3 一5个点位予以验证。 (4)评价内容 1)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 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 3)生态评价的侧重点: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
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 势 例:植物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 野外植被调查样方大小:草地1m2以上;灌木林10m2以上;乔木林100m2 以上: 冬计算植被中物种的重要值: ·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相对密度 ·优势度=底面积/样地面积:相当优势度 ·频度=含该种样地数/样地总数:相对频度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 ·通常重要值最大的几个物种为群落优势种。 P252物种评价的实例 5.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1)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步骤 1)选定影响预测的主要对象和主要预测因子: 2)选择预测方法、模式、参数,并进行计算: 3)确定评价标准,进行主要生态系统和主要环境功能的预测评价: 4)进行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关影响的综合评价与分析。 (2)影响预测内容 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对土地、植被被、水文和珍稀 濒危动、植物物种等生态因子)影响的预测内容包括: 1)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 2)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 3)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 4)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5)进行经济损益分析。 (3)影响预测方法 一般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文字分析与定性 描述,也可以辅之以数学模拟进行预测。 6.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 (1)制定减缓措施的原则 1)凡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 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 2)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
以保护: 3)对于再生周期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补偿措施: 4)对于再生周期短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 制定补偿措施: 5)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 (2)实施减缓措施的途径 1)保护: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政策,预防性保护是优先考虑的措施。 2)恢复:通过事后努力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或环境功能得到一定程度修复。 3)补偿:重建一种生态系统,以补偿应开发建设活动而损失的环境功能的 措施。 4)建设:采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更高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措施。 补偿 是一种重建生态系统,以补偿因开发建设活动损失的环境功能的措施。有两 种形式: 就地补偿类似于恢复,但建立的新生态系统与原生态系统没有一致性。 异地补偿则是在开发建设项目发生地无法补偿损失的生态环境功能时,在项 目发生地之外实施补偿措施,留在区域内或流域内的适宜地点或其他规划的生态 建设工程中。 补偿中最重要的是植被补偿,因为它是整个生态环境功能所依赖的基础,植 被补偿可按照生物物质生产等当量的原理确定具体的补偿量。 补偿措施的确定应考虑:流域或区域生态环境功能保护的要求和优先次序: 建设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功能的最大依赖和需求。 体现社会群体平等使用和保护环境的权利,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性要求。 (3)替代方案 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线)的可替代方案,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多 方案比较。大多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须提出替代方案。 替代方案的确定是一个不断进行科学论证、优化、选择的过程,最终目的是 使选择的方案具有环境损失最小、费用最少、生态功能最大的特性。 前述的生态环境保护、恢复、补偿和建设措施,都可以结合建设项目的工程 特点有两种或多种替代方案。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图形叠置法 ,列表请单法 ,类比法 整体类比、单项类比。 ·系统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