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I:10.13374/j.issm1001-053x.1981.02.015 北京钢铁学院学报 1.981年第2期 金属材料冷变形抗力的实验测定及其理论计算 力学教研室乔端钱仁根 压力加工教研室茹静 摘 要 本文讨论了用“平面压缩”试验法测定金属材料变形抗力时的一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简 化的试验步骤,并用有限单元法对平面弹塑性压缩过程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可以通 过简单拉伸试验取得必要的数据,用理论计算方法求得不同压下率时计料的变形抗力。 前 言 用计算机控制冷连轧机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关于在前、后张力作用下轧制压力的估 算。而轧制压力数学模型精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材料变形抗力、摩擦系数等工艺 参数的确定。 金属和合金材料应变速率在10一2~10一4·/秒范围内静的冷(室温)变形抗力,因为它是 计算轧制压力的必需参数之一,所以对各钢种曾进行了大量的实测(1),〔2)。 材料经冷轧后,由于材料的加工硬化,其变形抗力随压下率的加大而逐步提高。一般低 碳钢的静变形抗力可表示为: G=C(a+8)n (1) 或 G=0s+A8n (2) 其中:e为积累压下率,os为钢材在退火伏态下的屈服应力;C、a、n、A为常数。 由于轧制过程的高速化,冷速轧机的轧制速度达到2500米/分(40米/秒)。因此必须考 虑应变速率对变形抗力的影响。实验证明:对于低碳钢由下式表示的动变形抗力在很大范围 内都是适用的〔3)。 Gd=os(1+ae) (3) 其中:e为应变速率;a、n为常数。 上式表明:应变速率对材料冷变形抗力的影响,只与材料静变形抗力的大小有关,而与 变形程度无关。 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变形抗力用下式表示: *本文1981年1月6日收到。 132
北 京 钢 铁 学 院 学 报 年 第 期 金属材料冷变形抗 力的实验测定及其理论计算 力 学 教 研 室 乔 端 钱仁根 压 力加 工 教研 室 茹 静 摘 要 本 文讨 论 了用 “ 平面压 缩” 试验法 测定金 属材料变形 抗力时 的一些 影响因素 , 提出了简 化的 试验步骤 , 并用 有限单元 法对平 面弹塑 性压 缩过程进 行 了理论计 算 。 结果 表 明 可 以 通 过 简单拉伸试验取 得 必 要 的数据 , 用 理 论计 算方 法求得不 同压 下 率 时计 料 的 变形抗 力 。 前 言 用 计 算机控 制冷连轧机生 产 的主要 问题 之一 , 是关于在 前 、 后 张力作用 下 轧 制压 力的估 算 。 而 轧制压 力数学模 型精度 的提 高 , 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 于材料 变形 抗力 、 摩 擦系数等工艺 参数 的确定 。 金 属 和 合金 材料应 变速率在 。 一 “ 一 “ 秒范围内静 的冷 室 温 变形抗力 , 因为它是 计算轧 制压 力的必 需参数之一 , 所 以 对 各钢种 曾进行 了大量 的实测 〔 〕 , 〔 〕 。 材料经 冷轧后 , 由于 材料的加工 硬 化 , 其 变形 抗 力随压 下率 的加大而逐步提 高 。 一般低 碳 钢 的静变形抗力可表示为 ” 或 。 ” 其 中 。 为积 累压 下率 为纲材在 退 火伏态下 的屈 服 应 力 、 、 、 为常数 。 由于轧 制过程 的高速 化 , 冷速 轧机的轧 制速度达 到 米 分 米 秒 。 因此 必须考 虑应 变速率对 变形抗 力的影 响 。 实验证 明 对 于低 碳 钢 由下式 表示 的 动变形抗力在很大范围 内都是适 用 的 〔 〕 。 £” 其 中 。 为应 变速率 、 为 常数 。 上式 表明 应 变速率对材料冷 变形 抗力的影响 , 只 与材料 静 变形 抗力 的大小 有关 , 而 与 变形程 度无关 。 平 面应 变条件下 的变形抗力用 下式 表示 本 文 年 月 日 收到 。 DOI :10.13374/j .issn1001-053x.1981.02.015
K=K(1000e)m (4) 其中:K为静态的,即应变速率为10-31/秒时的变形抗力,m是与K有关的。由此可知,当 静的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变形抗力值已知时,可以确定任意应变速率下的冷变形抗力。 变形抗力的测定方法有:(1)简单拉伸,(2)园柱形试样的压缩,(3)平板的压缩〔4), (4)薄壁管扭转,(5)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压缩,简称为“平面压缩”试验法等。为了考虑加工 硬化对变形抗力的影响,对冷轧薄板无法取园柱形和薄壁管试样。平板的压缩是一种可取的 试验方法,最常用的还是简单拉伸和“平面压缩”试验法,就这两种测定方法而言,由于: (1)拉伸试样加工复杂,(2)对高强度金属,拉伸时不能得到积累压下率较大时的试验结果。 如08A1cu材料,积累压下率在4.15%以前试样有明显屈服点,积累压下率介于4.15~ 37.8%范围内,可测得技术屈服应力σ。.2。而08A1材料,积累压下率大于4.5%后,就测不 出屈服应力值了(5)。(3)拉伸试样越薄,受加载偏心、试样加工精度的影响就越大,测得数 据就越分散,(4)取1.150,作为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变形抗力值,但这-一结果是在各向同性假 设条件下得到的。由于冷轧薄板的正交异性,取 ,压棋 K=1.15o显然存在误差。 试样 “平面压缩”试验采用如图1所示之装置,将 板状试样放在二平行的平面压模中间进行压缩,由 于压模宽度b与试样长L相比很小,因此,位于压 模两边不受力材料阻止压模下材料在试样宽度方向 扩展,而形成平面应变状态。这个方法是Nadai首 先提出的〔6),Ford〔7),Watts〔8),〔9)等用此 方法进行了一系列试验研究。 图1 “平面压缩”试验装置图 二、“平面压缩”试验法的理论和实验根据 Ford,Watts.对铜和低碳钢在每一道冷轧后,取试样进行“平面压缩”试验,得到变 形抗力与积累压下率间的关系曲线,图2为低碳钢的变形抗力曲线。其中虚线为由拉伸试验 测得的结果,实线为退火料 70 60 退火料试验 冷轧料试验 与冷轧料的“平面压缩”试 50 验结果。由图看出:退火料 30 的变形抗力曲线形成不同加 工量冷轧料变形抗力曲线的 包络线,在他们的试验中考 10 20 30 40 50 60 708090 总应变% 虑了试样宽度(B)、压模与 试样接触面上的摩擦(μ), 图2低碳钢退火料和冷轧料的变形抗力曲线 压模宽度与试样厚度之比(bh)以及试样厚度(h)等材料屈服的影响。试验表明: 1.试样宽度的影响不显著。为了保证试验接近平面应变的理想状况,不需要太大的 B/b比值。一般取B/b>5即可。 2.显然,“平面压缩”时压模与试样接触表面上的摩擦力的存在,也改变着材料的屈 服压力,但不象简单压缩时那样影响显著。若将压模高度抛光和施加润滑剂,可以使摩擦带 来的影响很小。 133
。 其中 为静态的 , 即应 变速率为 。 一 “ 秒时 的变形抗力 , 是 与 有关的 。 由此可知 , 当 静的平面应变条件下 的变形抗力值 已知 时 , 可 以 确定任 意应 变速率下 的冷变形 抗力 。 变形抗力的测定方法 有 简单拉伸 , 园柱形 试样 的 压缩 , 平板 的压缩 〕 , 动薄壁管扭 转 , 平面 应 变条件下 的压 缩 , 简称为 “ 平 面压缩 ” 试 验法 等 。 为了考虑加工 理 化对变形抗力的影 响 , 对 冷轧 薄 板 无 法取 园 柱形 和 薄壁 管 试样 。 平板 的压缩 是一种 可 取 的 试验方 法 , 最 常用 的还是 简单拉伸和 “ 平面压 缩 ” 试验法 , 就这 两种测定方 法 而言 , 由于 拉伸试样加工 复杂 , 对 高强度金 属 , 拉伸时不能得 到积 累压 下率较大时 的试验 结果 。 如 。 。 材料 , 积 累压 下 率 在 以 前试样 有明显 屈 服 点, 积 累 压下 率 介于 范围 内 , 可测得技术屈服 应 力 。 , 。 而 材料 , 积 累压下 率大于 后 , 就测不 出屈 服应力值 了 〔 〕 。 拉伸试样越 薄 , 受加载偏 心 、 试样加工 精度的影 响 就越 大 , 测得数 据 就越分 散 , 取 作为平面应 变条件下 的 变形抗力值 , 但这一 结果是 在 各向同性假 设 条件下 得到 的 。 由于 冷轧 薄板 的正交 异 性 , 取 显然存在误差 。 “ 平面压 缩 ” 试 验采用如 图 所示 之装置 , 将 板伏 试样放 在二 平行 的平面压模 中间进 行压 缩 , 由 于压模宽度 与试样 长 相 比很小 , 因此 , 位 于压 模 两边不受 力材料阻止压模 下材料在 试样宽 度方 向 扩展 , 而形 成平 面应 变伏态 。 这个方 法是 首 先提 出的 〔 〕 , 〕 , 〔 〕 , 〔 〕等用 此 方 法进 行 了一 系列 试 验研 究 。 图 “ 平 面 压 缩” 试 验装置 图 二 、 “ 平 面 压 缩 ” 试 验法 的理 论 和 实验根据 , 对铜 和低 碳 钢在每 一道 冷轧 后 , 取 试样进 行 “ 平 面 压 缩 ” 试 验 , 得 到变 形抗力与积 累压 下率 间 的 关系 曲线 , 图 为低碳 钢的 变形 抗 力曲线 。 其 中虚 线 为 由拉伸试 验 月品,‘勺丹了,二 几八几﹃﹄ 、七留长创 测得 的结果 , 实线为退 火料 与冷轧料 的 “ 平 面 压缩” 试 验结 果 。 由图看 出 退 火料 的 变形 抗 力曲线 形 成不 同加 工 量冷轧料变形 抗 力 曲线 的 包络 线 , 在他 们 的试 验 中考 虑了试样宽度 、 压模 与 试样接触面 上 的摩擦 林 , 一 退火料试脸 冷轧料试脸 一刁 一 代沈户十尹夕分 加 ,一,, ,「 ‘」尸口尸 匕,, 尸 山广舀 丫卜 州了 尹 匕 与‘ 刁卜人洲 甘 盯 , 石「月、 习笙困 日 叮 日 引 口 口 日 , 一 总应变 图 低 碳钢 退 火料 和冷 轧料 的变形 抗 力 曲线 压模宽度与试样厚 度之 比 以 及试样厚 度 等材料屈 服 的影 响 。 试验表明 试样宽 度 的影 响不 显 著 。 为了保证 试 验接近 平面 应 变 的 理 想状 况 , 不 需 要太 大的 比值 。 一般取 即可 。 显 然 , “ 平 面 压缩 ” 时压模 与试样接触 表面 上 的摩 擦 力的存在 , 也 改 变着材料 的屈 服压 力 , 但不 象简 单 压缩 时 那样影 响显 著 。 若将 压模 高度抛 光 和 施 加润 滑剂 , 可 以 使摩擦带 来 的影响很 小
3.当压模宽度与试样厚度之比,b/h>2时,屈服压力比真正值稍大一点,但当压模 宽度与试样厚度之比,b/h>4时,摩擦力的存在使屈服压力增加。因此试验时取b介于2h 与4h之间是合适的。理论分析证明:当b/h介于2~4之间时,平均屈服压力值的波动不超 过2%(见图3)。 1.05m HiLL上限解 1.04 总 Green理论解、 1.03 1.02 1.01 试验结果 1.00 1.1 0.9 0.80.70.60.50.40.30.20.1 1 2 b/b 34 图3屈服压力与h/b的关系曲线 对于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塑性压缩问题,当摩擦 系数较小,且b>h时,可以用工程近似解法求解 屈服压力值。 1+da 取如图4所示之单元体,其平衡条件为 是-2, d x (μp<h) 当摩擦系数μ较小时,屈服条件可表示为 p-q=2k 图4“平面压缩”试样中的受力单元体 其中:k为试样材料的剪切屈服应力。利用x=0,和p=2k的边界条件,最后求得平均屈服 压力的近似值为 μb p exp(-1) 2k÷ u b (5) 当片较小时,上式可改写为 p=2k1+贵) (6) 对某一特殊的b/h比值,例如b/h=3时,根据滑移线场理论和工程解法计算的结果列 于表1中。 134
当压模宽度与试样厚度之 比 , 时 , 屈服压力比真正 值稍大一点 , 但当压模 宽 度 与试 样厚 度之 比 , 时 , 摩擦力的存在使屈服 压力增 加 。 因此 试验时取 介 于 与 之 间是 合适 的 。 理论分析证 明 当 介于 一 之 间时 , 平均屈服压力值的波动不超 过 见 图 。 口 攀 万 、 江 上限角 沪沪 , 了解、 陈 、丫 ’曰声 口 理 亡 沂 , 万 ’ 公 ‘ 、 、 , , 犷 ‘ 氏夕 ‘ 、 声 、 ‘ 只夕 入厂 、 声 、 、 、 、 试 脸结 果尸 写 、 几、 、 丫、 五 图 屈 服 压 力与 的关系 曲线 对 于 平面应 变条件下 的塑性压缩 问题 , 当摩擦 系数较小 , 且 时 , 可 以 用 工程近 似解 法 求解 屈服压力值 。 取如 图 所示 之单元 体 , 其 平 衡 条件为 当摩擦系数 协 协 卜 汤 , 一 向 较小时 , 屈 服 条件可表示为 一 其 中 为试样材料的剪切 屈服应力 。 利用 , 压力的近 似值为 图 “ 平 面 压 缩” 试 样 中的 受力 单元 体 和 的边 界条件 , 最后 求得 平均屈服 万 一 。 , 卜 ,、 、 , 二 , ‘ 、 白 一 石 一 权 、 “ , , 二 工、 川 以勺 刀 歹二 骼 对某一特殊的 比值 , 例如 二 时 , 根据 滑移线场 理论 和 工 程解 法计 算 的 结果 列 于 表 中
20 拉伸(纵向) 题人:中面(纵间) 18 K:平面压缩(纵向) 1i 和水4指时) I K; 平面压缩无外区(纵向) 的16 !o 3 4 2 10 10 20304050 60 7080 10 2030 0 7080 (a) 积累压下串% () 下幸前 20 20 置K:平面压缩 (纵向) 18 18 IK: 平面压缩理论曲线(纵向) YK,反复平面压缩(纵向) M K. 平面压缩理论曲线 16 16 14 12 12 10 6 10 20 30 4050607080 0 10 20 304050607080 (c) 积累压下(%) 积,累压下率(%) (d) 图5变形抗力与积累压下率间的关系曲线 表1 0 0.05 0.10 0.15 0.161 0.200.2250.2420.250.30 滑移线解 1.0 1.0761.151 1.222 / 1.328 /1.434 2k 工程近似解 1.0 1.0781.151 1.2621.286 1.3701.4291.4681.4891.599 当摩擦系数μ=0.02时,由工程近似解法求得/2k=.03, 即由于悸擦的影响使屈服 , 压力约提高了3%。 135
工 。 , 拉伸 纵向 平面压缩 纵向 平面压缩 无外区 纵向 二尸 月之 气 洲洲尸尸产 护 尸尸 了 护 尸产 例丫 犷 五 平而 仄 荟公 川 、 向 」盯 ,「缩 洪回 洲产 一一 夕 」 方召 子 洲夕 产 一 -广 ‘, ‘人 封招幼‘ 张御叔上翅 积累压下率 平 面压缩 纵向〕 。 反 复平 面压缩 纵向 尸 弓 不夕 尸产 矛袱 厂 尸产 夕者 ‘二,么二心山己八三仙,,。‘盆 ,踌泛御令长倒人 积 累压下率 皿 平面 压缩理论曲线 纵向 随 平面 压缩理论曲线 一日 岁尸 月尸 夕尸, 尸 夕 一 尹一 尸 了 条懈长︵七令﹀ 吸 积 娥 压下率 图 变形 抗 力与积 累压 下 率 间 的关 系 曲线 表 。 · “ 一 ” · ‘ … “ · ‘ ” · ” … · ‘ · ‘ ” ·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滑移线解 工程近似解 一 一 卜 当摩 擦 系数 件 二 时 , 由工 程 近 似解 法求得 乡沁 二 立 , 即 由于摩 擦 的 影 响 使屈 服 压力约提高 了
三、试样与试验结果 以前曾用“平面压缩”试验法进行了08AI,08A1cu,B,F等材料的变形抗力的测定 〔5)。现在则主要是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试样材料选用工业纯铝,其化学成份为含A【 量98,41%,在385°C温度下退火处理,保温2小时。 将厚度为2.93毫米退火状态的铝板经14道冷轧,每次取试样,其厚度由2.93~0.62毫 米,分为14种不同的变形量(e=0~78.98%),试样宽度为50毫米。 通过拉伸试验,测得材料纵向(即沿轧制方向)的技术屈服应力σ。.2与积累压下率的 关系曲线如图5(a)中的曲线I所示,将试样分为三组,在宽度分别为8毫米,4毫米和2毫 米的压模下进行“平面压缩”试验,测得材料的纵向变形抗力与积累压下率间的关系曲线如 图5(a)中的曲线I。 将试样切割为其长度恰等于压模宽度(b)的窄条试样(图6,b),进行“平面压缩”试 验,求得试样无外区时材料的变形抗力与积累压下率间的关系曲线如图5()中曲线I。 将试样切割为长50毫米的方形试样,在压模长度方向与试样的轧制方向一致的条件下, 如图6(à),进行“平面压缩”试验,测得材料横向(垂直轧制方向)的变形抗力与积累压 下率间的关系曲线如图5(b)中的曲线N。 我们还对退火伏态厚度为2.94毫 米和经冷轧后,厚度分别为1.83毫米、 压模 0.94毫米的试样进行反复加载与卸载 的循环试验,压力与压下位移量间的 轧制 变化关系如图7(为了防止压痕的错 方同 动,每次循环未卸载到零。另外,滞 后回路中包括测试仪表的机械滞后)。 根据此试验曲线求得变形抗力与积累 压下率间的关系曲线如图5(c)中的 (b) (a) 曲线V,用不同试验方法测得变形抗 力值的回归方程列于表2中。 图6试样无外区和横向置放时的“平面压缩”试验 (公 厅 压下位修量:套米 图7反复加载与卸载过程压力与位移的变化关系曲线 136
三 、 试 样与试验 结果 以前 曾用 “ 平面压缩” 试 验法进 行 了 , , 等材料的变形抗力的测定 〕 。 现在 则主 要 是对 其 影 响因素进 行 研 究 。 试样 材料选用 工 业纯 铝 , 其 化学 成份为含 量 , 在 “ 温度下 退 火处理 , 保温 小时 。 将厚 度为 毫米退 火状态 的铝板 经 道 冷轧 , 每 次取试 样 , 其厚 度由 毫 米 , 分为 种不 同的变形量 。 二 , 试 样宽度为 毫米 。 通 过拉伸试 验 , 测得 材料 纵 向 即沿轧 制方 向 的技术屈服应力 。 与积 累压 下率的 关 系曲线如 图 中的曲线 所示 , 将试样分为三组 , 在 宽度分 别为 毫米 , 毫米和 毫 米 的压模下进 行 “ 平 面压缩” 试验 , 侧得 材料的纵 向变形抗力与积 累压 下率 间 的关系 曲线如 图 中的 曲线 。 将 试样切 割 为其长度恰等于压模 宽度 的 窄条试样 图 , , 进 行 “ 平面压缩” 试 验 , 求得 试样 无外区 时材料 的变形抗力与积 累压下率 间的关系 曲线如 图 中曲线 。 将 试样切 割 为长 毫米 的方 形 试样 , 在压模 长度方 向与试样 的轧 制方 向一致的条件下 , 如 图 , 进行 “ 平 面压缩 ” 试验 , 测得 材料横向 垂直 轧 制方 向 的变形抗力 与积 累压 下率 间的关系曲线如 图 中的 曲线 正 。 我们还对 退 火状态厚度为 毫 米和 经冷轧后 , 厚 度分 别为 毫米 、 毫 米的试样进 行反复加载与卸载 的循环试验 , 压力 与压下位 移量 间 的 变化关系如图 为了防止 压痕的 错 动 , 每 次循 环 未卸载到零 。 另外 , 滞 后 回路 中包括 测试仪 表的机械 滞后 。 根据此 试验 曲线求得 变形 抗力 与积 累 压下率 间的关系 曲线 如 图 中的 曲线 , 用不 同试验方 法测得变形 抗 力值 的回归方程列 于 表 中 。 试样 轧 方 图 试 样无 外区和横 向置放时的 “ 平 面 压 缩 ” 试 验 压公力斤 路滋后回 压下位移 。 龟米 图 反 复加 载与卸载过 程 压 力与位 移的变化 关 系 曲线
表2 即5中 标准差 相关系数· 面线号 回归方程 Sy 纵向拉伸屈服应力 0.5539969 0.2718415 0.9965175 00.2=3.2310134+0.9048422e 纵向、“平面压缩”变形抗力 0.729554: 0.3653066 0.9958930 K2=5.2875145+0.4947545e 纵向、无外区“平面压缩”变形抗力 0.7343813 0.3450476 0.9964981 K3=4.8152603+0.4950219 横向“平面压缩”变形抗力 0.6280679 0.5334404 0.9917291 K4=4.9171871+0.8142920e 返复加载“平面压缩”变形抗力 0.6280770 0.3483133 0.9960613 K。=4.5796303+0.7551220e 四、压模与试样接触面上摩擦系数的估算 -IT 为了尽可能地诚小压模与试样在接触上的摩擦,以降低它对变形抗力的影响,我们进行 了不同润滑剂对变形抗力影响的辅助试验。进而选择了润滑性能良好,以一定比例配合的二 硫化铝加变压器油混合剂作为本次试验的润滑剂,并估算了摩擦系数。 用宽为b=8毫米和b=2毫米的压模分别进行“平面压缩”试验,求得平均变形抗力p: 和p2。令二者之比 pa=c P2 由(6)式可以推得摩擦系数μ的计算式 u=(1-c)h:ha ch8-4h2 (7) 式中,山g,h2分别为用宽度b=8毫米和b=2毫米的压模压缩时,材料完全进入屈服状态时 的麟时厚度。 在本试验中,对退火状态试样进行“平面压缩”,求得其摩擦系数。平均摩擦系数为 0.0189<0.02,由于冷轧后,表面光洁度逐步提高,因此,可以认为本次试验中的摩擦系数 不大于0.02,按工程近似法计算,当4=0.0189时,p/2k=1.03,即由于摩擦的影响,使 变形抗力约提高了3%左右。 137
表 标 匀准 一 回 归 方 程 差 相 关系数 ’ 线号中 ︸曲目 纵 向拉伸屈 服 应 力 £ 一冲阮 月 月 际曰 ’ … 纵 向 、 “ 平面压缩” 变形抗力 纵 向 、 无外 区 “ 平面压缩” 变形 抗力 。 横 向 “ 平面压缩” 变形 抗力 ‘ 。 返 复加 载 “ 平面压缩 ” 变形 抗力 。 一︸ 一︸ 四 、 压 模与试 样接触面 上摩擦系数的估 算 为了尽 可 能地减小压模 与试样在接触上的摩擦 , 以 降低 它对 变形 抗力 的影 响 , 我们进 行 了不同润 滑剂对 变形 抗力影响 的辅助 试验 。 进 而选择 了 润滑性能 良好 , 以 一定 比例 配合 的二 硫化钥加变压 器 油 混 合剂作为本 次试 验的润滑剂 , 并估 算了摩擦系数 。 用 宽为 毫米 和 二 毫米的压模 分 别进 行 “ 平面压 缩 ” 试 验 , 求得 平均 变形 抗力矛 和矛 。 令二者之 比 由 式 可 以 推 得 摩擦 系数 件 , 式 中 , , 分 别为用 宽 度 毫米和 毫米的压模压 缩 时 , 材料 完 全 进 入屈 服伏 态时 的瞬时厚 度 。 在本试验中 , 对退火伏态 试样进 行 “ 平面 压缩 ” , 求得 其摩擦 系数 。 平均摩擦系数为 , , 由于冷轧后 , 表面 光洁度逐步 提高 , 因此 , 可 以 认为本 次试验 中的摩擦系数 不大于 , 按工 程近 似 法 计算 , 当 协 时 , 乡 二 , 即 由于摩擦 的影 响 , 使 变形抗力约提高 了 左右
五、用有限单元法计算“平面压缩”时的屈服压力 现假设试样为各向同性弹塑性体。在压模与试样间无摩擦的平面应变条件下,采用变刚 度法〔10)计算其弹塑性变形,从而求得屈服压力,其基本方程为 〔K)△{8}=△{F} (8) 其中:〔K)为结构整体刚度矩阵。它是由各个单元的刚度矩阵〔K)·集合而成。因为塑性变 形与加载历史有关,故采用逐次加载法。第i次计算时的(K)中包含第i-1次计算所得的应 力。△{δ}为节点位移增量,△{F}为节点载荷矢量增量。 单元刚度矩阵采用加权平均弹塑性矩阵〔万p)进行计算〔11)。则 (K)·=〔B)Tep)(B)△ (9) 其中:〔B)为联系节点位移与应变的矩阵,△为单元面积。 (Dep)=m(D)e+(1-m)(D)ep (10) 其中:〔D)。为弹性矩阵,〔D):为弹塑性矩阵,m为单元屈服时所需等效应变增量与这次加 载所引起的等效应变增量的比值。当单元处于弹性状态时,m=1,处于塑性状态时m=0, 处于过渡区域时,0<m<],为了得到准确的m值,可迭代计算2~3次。 计算程序: (1)输入数据(包括材料的完整应力-应变曲线)。 (2)自动划分单元,并确定单元节点号和x,y坐标。 (3)压模压下△v位移。 (4)计算由△v引起的节点力。 (5)计算各单元的刚度矩阵。如果单元为弹性,取m=1,为塑性时,则取m=0,处 于过渡状态时,取计算所得的m值。 (6)将单元刚度矩阵集合成整体刚度矩阵。 (7)解方程求得△{δ}。 (8)计算应变增量、应力增量、总的应力分量、等效应变增量、等效应力、节点力、 作用于压模上的总压力和平均压力。 (9)计算血值,判别单元是否屈服。 (10)判别计算是否已完成,若尚未完成,则重复计算,直至计算完成为止。 计算时采用试样长为 10毫米,压模宽为2毫米, 1毫米 斥模 试样厚为2毫米。由于对称: 性,只取1/4部分计算即 1G /2! 32/ 0 18 56 31 可,单元的划分如图8所 30 示。单元总数为160,节点 21 数为105,〔K)矩阵主对角 20 元一维紧缩存储总长度为 2651,压模每次压下△v为 19 1×10一8毫米。由计算得知: 单元按下列顺序逐次屈服, 图8单元的划分 138
五 、 用 有 限单元 法 计算 “ 平 面 压 缩 ” 时的屈 服 压 力 现 假设 试样为 各向同性弹 塑性体 。 在压模 与试样间无摩擦的平面应变条件下 , 采用变刚 度法 〔 的 计 算其 弹塑 性变形 , 从而求得屈服 压力 , 其 基本方 程 为 〔 〕△ 乙 △ 其 中 〔 〕为结构 整体刚度矩阵 。 它是 由各个单元 的 刚度矩阵 〔 〕 ’ 集合而成 。 因为塑性变 形 与加载历史有关 , 故采用 逐次加载法 。 第 次计算时 的 〕中包含第 一 次 计算所得 的应 力 。 △ 各 为节点位移增 量 , △ 笼 为节点载荷矢量增量 。 单元 刚度矩阵采 用加权平均弹塑性矩阵 刀 〕进 行计算〔 〕 。 则 〔 〕 〔 〕 万 〕〔 〕△ 其 中 〔 〕为联 系节点位 移与应 变 的矩阵 △ 为单元面 积 。 〔万“ 〕 〔 〕 。 一 〔 〕 。 其 中 〔 〕 。 为弹性矩阵 , 〔 〕 。 。 为弹塑 性矩阵 为单元屈服 时所需等效应变增 量 与这次加 载所引起 的等效应 变增 量 的比值 。 当单元 处于弹性状态 时 , 二 , 处于塑 性伏 态时 , 处于过 渡 区域 时 , 】 , 为 了得到准确的 值 , 可迭代计算 次 。 计算程序 输入数据 包括 材料 的完 整应力一应 变 曲线 。 自动划分单元 , 并确定单元节点号和 , 坐标 。 压模压下 △。 位移 。 计 算 由△。 引起的节点力 。 计 算各单元 的刚度矩阵 。 如 果 单元 为弹性 , 取 , 为塑 性时 , 则取 , 处 于过 渡伏态 时 , 取计 算所得 的 值 。 将 单元 刚度矩阵 集合 成整体 刚度矩阵 。 解方程求得 △ 己 。 计 算应 变增 量 、 应 力增 量 、 总 的应力分 量 、 等效应变增 量 、 等效应 力 、 节点力 、 作用 于压模 上 的总压 力和 平均压力 。 计 算 值 , 判 别单元是否 屈 服 。 判 别计算是否 巳完 成 , 若 尚未完 成 , 则重 复计算 , 直 至计 算完成为止 。 计 算时 采 用 试样 长 为 毫米 , 压模宽为 毫米 , 试样厚为 毫米 。 由于对称 性 , 只 取 部分 计 算 即 可 , 单元 的 划 分 如 图 所 示 。 单 元 总数为 , 节点 数为 , 〕 矩阵 主 对 角 元 一维 紧 缩存 储 总 长 度为 , 压模每次压 下△ 。 为 一 “ 毫米 。 由计 算得知 单元按下列 顺序逐 次屈 服 , 卜 一一 川 一 毫来 压 模 柳丁兴上 仁卜日沙峪﹄尸比 图 单元 的划分
40,31,30,21,1,10,2,11,9,20…。当这些单元屈服后,压模压下单位位移时, 脚需的压力明显降低,P一曲线显著弯曲。因而取此时的压力除以压模面积,求得屈服压 力,即为平面应变条件下的变形抗力K,现将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列表比较如下: 表3 压下率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计算结果 4.115 8.112 「 10.013 11.524 12.766 13.94914.99115.95716.863 实验结果 5.288 7.942 9.689 11.204 12.585 13.875 15.09716.26517.388 变形抗力与积累压下率间的理论计算结果如图5(d)所示。 六、 结 论 1.比较图5()中的曲线I,I和曲线I,I,,可以得到,平面变形抗力K2与单向拉 伸时的屈服应力σ。,z之比为(由于对退火料的实验结果进行处理时,误差较大,在计算二 者之比时,退火料的情况除外)。 K2-=1.21~1.285 可0,2 而无外区的平面变形抗力K3与届服应力σ。.2之比为(退火料的情况除外) K=1.159~1.274 00.2 在各向同性假设条件下,刚塑性材料的平面变形抗力与屈服应力之比的理论结果为1:155,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二者之差是由于,材料的正交异性、模具与材料在接触面上的摩擦、外 区等影响的结果。 2.比较图5(a)中的曲线I与I,可以看出:同一压下率下的平面变形抗力K,比无外 区的平面变形抗力K3大,其相对差值(在计算差值时,退火料的情况除外,下同)。 R-KkK=1.195.56%) 在小变形量时,试样较厚,R,值大。随着积累压下率的增加,试样变薄,R3值减小。说明 试样厚的时侯,外区影响大,而试样薄时,外区的影响小,积累压下率超过15%以后,R 的值不超过5%,只有对退火料和积累压下率较小时,外区对材料变形抗力的影响才是显著 的。R,随积累压下率的关系曲线如图9(a)所示。 3,比较图5(b)中的曲线I与W、可以看出,材料在退火状态时,其横向变形抗力与 纵向变形抗力二者十分接近,而经过冷变形后,材料呈现正交异性现象。横向与纵向变形抗 力不同,前者大于后者,其相对差值为 _K4-K2=1.69~5.9(%) R4= 139
, , , , , 成需的压力明显 降低 , , , , , … … 。 当这 些 单元屈 服后 , 压模压下 单位位移时 , 一 。 曲线 显 著弯 曲 。 因而 取此 时 的压 力除以压模 面 积 , 求得屈 服压 力 , 即为平面应 变条件下 的变形 抗力 , 现将计 算结果 和实验结果 列 表 比较如 下 表 、 压下率 。 计算结果 实验结果 … ‘ 咬月 上咭 ,︷ ,一 ‘ 口卜 一 … 。 。 , “ 一 变形 抗力与积 累压下率 间的理论计算结果如 图 所示 。 六 、 结 论 比较图 中的 曲线 , 和 曲线 , , 、 可 以得 到 平面变形 抗力 与单向拉 伸时 的屈 服应 力 。 之 比为 由于对 退 火料的实验结果 进行处理时 , 误 差较 大 , 在计 算二 者之 比时 , 退 火料 的情 况 除外 。 瓷行 ‘ · ‘一‘ · 而 无外区 的平面变形抗力 与届服应力 。 之 比为 退 火料 的情况除外 。 兹万 一 ‘ · ‘ · 在 各向同性假设 条件下 , 刚塑性材料的平面变形抗力 与屈 服应力之 比 的理论 结果 为 飞 , 实验结果 与理论计 算二者 之差是 由于 , 材料的正交 异 性 、 模 具 与材料在接触面 上的摩擦 、 外 区等影 响的结果 。 比较图 中的 曲线 与 , 可以看出 同一压下率 下的平面 变形抗力 比无外 区 的平面变形抗力 大 , 其 相对差 值 在计算差值 时 , 退 火料的清 况除外 , 下 同 。 一 在小变形量 时 , 试样较厚 , 值大 。 随 着积 累压下 率 的增加 , 试样变薄 , 值 减小 。 说 明 · 试样厚 的时侯 , 外 区影 响大, 而 试样薄时 , 外 区 的影 响小 , 积 累 压下率超 过 以后 , 的值不超过 , 只 有对退 火料和积 累压下率较小时 , 外 区对材料变形 抗力 的影响才 是显著 的 。 随积 累压下 率 的关系 曲线如 图 所示 。 , 比较 图 中的 曲线 与 、 可 以看 出 材料在退 火状 态 时 , 其 横向变形 抗力与 纵 向变形抗力二者十分接近 , 而经 过冷变形后 , 材料呈现正交异 性现象 。 横向与纵 向变形 抗 力不 同 , 前者 大于后 者 , 其相对差值为 二 一 ‘ 一
RK:之K一(W) K: R,=KK(%) 8 K 2 80 20 40 80 (a) E(%) (h) F(%) 图9R,R分别与积累压下率的关系 随着积累压下率的增加,R,值在提高。到达e=20%时,R。=5.9%,而后随着积累压下率 的增加,R,反而减小,R,与积累压下率间的变化规律如图9(b)。 4,用一块退火料和数块冷轧料,进行反复加载、卸载试验,测得材料的变形抗力 (图5,c)表明,用这种方法测得的平面变形抗力K。与用不同的冷轧变形量之试样测得的 变形抗力值K2,二者的相对差值为 R。-K:K·=1.55~5.58(%) K2 只要注意,保证b/h=2~4和良好的润滑,采用这种方法测定材料的平面变形抗力,则可以 大大减少试样的数量,简化试验的步骤。 5.利用材料的完整应力-应变关系,将试样看作为各向同性弹塑性体,用有限单元法 来分析材料的弹塑性变形,从而确定在不同压下率下,材料的平面变形抗力K。,从计算结 果看(图F,d),与用实验方法测得的平面变形抗力K2相比较,其相对差值为 R6=K25K。=0.453.47%) 若改变单元的划分及减小压下位移△)值等,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计算精度。由于计算时假 设摩擦力为零,所以其结果不受摩擦的影响。但在计算中假设材料各向同性,这与实际情况 有些出入,但从实验结果看,随着压下率的增加,各向异性趋于缓和。 用计算方法确定材料的平面变形抗力,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将实验过程用计算机模拟的 方法。 140
一 浓侧尸 图 口﹃ 一 、才, 咭矛‘ 月 , 分 别与积 累压 下 率 的关系 随 着积 累压下 率 的增 加 , ‘ 值在提高 。 到达 。 时 , ‘ 二 , 而后 随 着积 累压下率 的增 加 , ‘ 反而 减小 , ‘ 与积 累庄下率 间的变化规律如 图 。 用一 块退 火料 和 数块 冷轧料 , 进 行 反复加载 、 卸载 试验 , 测得 材料的 变形抗力 图 , 表明 用 这种方 法测得 的平面 变形抗力 。 与用不 同的冷轧变形 量 之 试样测得的 变形抗力值 , 二者 的相对差值为 。 丝份笋 , 卜 只 要 注意 , 保证 二 诱和 良好 的 润滑 , 采 用这种方法测定 材料 的平面 变形 抗力 , 则可 以 大大减 少 试样的数 量 , 简化试验 的步骤 。 利 用 材 料 的完 整应 力一应 变关系 , 将 试样看 作为 各向 同性弹 塑 性体 , 用 有限单元 法 来分析材料 的弹塑性 变形 , 从而 确定在不 同压 下率下 , 材料 的平面 变形 抗力 。 , 从计 算结 果看 图厂, , 与用 实验方 法 测得 的平 面 变形 抗 力 相 比较 , 其 相对差 值 为 尺 一 。 若 改 变单元 的划分 及减小压 下位移 △ 。 值等 , 还可 以进 一步提高其计 算精度 。 由于计 算时假 设 摩擦力为零 , 所 以 其结 果不 受摩擦的影响 。 但在计 算中假设 材料 各向同性 , 这 与实际情 况 有些 出入 , 但 从实验结果看 , 随 着压下率 的增加 , 各向异性趋于 缓和 。 用计 算方法确定材料的平 面 变形抗力 , 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 将实验 过程用计算机模 拟 的 方法
参考文献 1.A.B.TpeTbakakon,nap,MexaHnueckne CBOMCTBa MeTaJoB H cnJaBoB npH o6pa6oTke naBJeHHcM (1973). 2,中岛浩篇,压延理论部会①共同研究成果 。该文载于“压延研究)进步上最新①压 延技术”(昭和49年)。 3.志田茂,塑性北加工,13-143(1972-12),935。 4.陈荣锦,国防科技大学工学学报,1979年,第2期。 5.乔端,冷连轧设备、自动控制、工艺的理论基础(一),北京钢铁学院(1977年9月) 6.A.Nadai,plasticity (1931). 7.H.Ford,proc.Inst.Mech.Engrs.159 (1948),115. 8.A.B.Watts,H.Ford,Proc.Inst.Mech.Engrs.169 (1955),1141. 9.A.B.Watts,H.Ford,1952-53 Proc.Inst.Mech.Engrs.(B)Vol.] 恤.10,P.448。 10.O.C.Zienkiew icz,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 Engineering science (1971). 11.李大潜等编,有限元素法续讲(1979)。 141
参 考 文 献 。 只 只 , “ 江 , 叮 从 。 “ 几 月 “ 双 刀 玫 中岛浩 南 , 压延 理论 部会。 共同研 究成果 该 文载于 “ 压延 研究。 进 步 匕 最 新 压 延技术 ” 昭和 年 。 志 田茂 , 塑 性 加工 , 一 一 , 。 陈荣锦 , 国防科技大学工 学学报 , 年 , 第 期 。 乔端 , 冷连 轧设 备 、 自动控 制 、 工 艺 的理论 基础 一 , 北京钢铁学 院 年 月 , 。 , 一 召 , 。 , , , 。 , , 一 , 恤 , 。 , 。 李大潜等编 , 有限元素法 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