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福林著 北京师 复南西月的社金变瓦
KzZ 97053 6 *200415381*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 晁福林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晁福林著,-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6.1 ISBN7-303-04144-3 1·夏…1·晁…围.①中国-夏代社会变迁-研究② 中国-商代社会变迁研究③中国-西周时代-社会变迁研 究V.K220.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据核字(96)第01188号 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100875北京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仰刷厂印刷全国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50×11681/32印张:14.125字数:345千 1996年6月北京第1版1996年6月北京第1次印刷 印数:1一2000册 定价:19.00元
目 录 第一章绪 论… (1) 第…节我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 (1) 第节 夏商西周的历史地位… (12) 第二节研究夏商西周社会的基本资料和基本理论 (23) 甲骨卜辞 (23) 二 彝器铭文 (25) 三文献资料 (28) 四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 (33) 五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33) 第二章 社会政治历史的演进 (44) 第一节 传说时代和夏朝概况…… (44) 我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44) 二夏朝概况 (50) 三 关于夏代的考古学探索 (57) 第二节 商族的兴起和商代方国联盟的发展…… (59) 一 商族的兴起……… (60) 商族的初步发展… (70) 三商王朝的建立和方国联盟的发展 (78) 四商王朝概况… (89) 第三节周王朝的强盛和衰落……… (99) 一 周族的起源 (99) 二商周关系问题… (109) “上
三周族的兴起… (115) 四 周文王昌… (124) 五武王灭商… (127) 六周公当政和营建成周……… (131) 七西周王朝概祝……… (138) 第三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182) 第一节社会经济的发展…. (182) 一 农业、畜牧和渔猎…… (182) 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 (193) 三 商业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198) 第二节 社会生活的进步……… (201) 第四章社会性质的演变…… (222) 第一节文明时代初期社会发展道路问题… (222) 第二节夏代的氏族封建制…… (229) 一 封建与氏族…… (229) 二 夏代的氏族封建制…… (234) 第三节 殷商时代氏族封建制的发展……… (244 一 殷商时代的氏族… (245) 二 封建制在殷商时代的发展…… (256) 第四节 周代的宗法封建制… (263) 一 分封与宗法, (264) 二 井细制的基本特征… (270) 三 西周时期的宗法封建制… (277) 四东周时期宗法封建制的蜕变… (285) 2·
第五章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变动… (305) 第一节夏王朝的国家机构…… (305) 第二节商代的社会结构和阶级状况… (311) 商代的王权和族权……… (311) 二商代的社会阶级… (316) 三商王朝与诸方国… (322) 第三节 商代社会制度… (326) 以“内服”、“外服”为特征的官制… (327) 二兵制… (334) 三贡赋制度 (341)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杜会结构特征…… (349) 一 分封诸侯……… (349) 二 宗法制度… (360) 三 土地制度… (365) 四 西周时期社会结构的特征… (370) 第五节.西周时期的阶级与国家… (373) 一 贵族和平民… (373) 奴隶… (375) 三 西周王朝官制… (377) 四 赋役制度… (381) 五刑罚和军队… (384) 第六章社会文化的发展……… (401) 第一节占卜、祭祀与甲骨卜辞… (401) 第二节殷代文学和史学的萌芽… (411) 第三节韩铭与西周时期的史学…… (420) ,3
自 序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成一系的重要历 史时期。对于我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一般多注意到了夏商西周时 期所发生的巨大变动,例如史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著名的《殷周 制度论》一文开宗明义地就说道“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 于殷周之际”(《观堂集林》卷十)。在古史分期的研究中,不少 专家从各个角度对于这个变动进行了探讨。我在学习古史的过程 中,一方面服膺专家们的精辟论断,另一方面又深感除了巨大的 变动以外,在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运转中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承 继和发展的内容,并且从某种角度上看,甚至可以说承继多于变 动。这个历史时期,变革当然是存在的,但并非古史上最剧烈的 时期。这个历史时期社会上的矛盾斗争是存在的,但并没有后世 那样惊天动地的引起改朝换代的阶级斗争出现。睿智的孔老夫子 曾经说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 可知也”(《论语·为政》)。夏商西周时期的变革只是“损益”,而 不是社会制度、社会性质的剧变。我以为将夏商西周这个历史时 期作为一个大的历史阶段进行阐述,比之于将其支离开来讨论,要 更合适些。前辈专家筚路蓝缕,对于夏商西周的历史进行过多方 面的深入研究,足以启迪我们的思考,然而对于夏商西周进行鸟 瞰式的整体性的阐述,从而使人们对于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有一 个总体上的印象,这个工作还做得不多。这本小书的着眼点就在 于对专家较少注意的这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需要指出的是,本 书虽然试图对于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进行总体性质的研究,但是 有许多方面却都在遵循前辈专家所开辟的道路前进,总体性质的 ·l
研究与深入的探讨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所以本书在许多地方又花 费,了不少篇幅来进行一些具体的研究,力求使所构筑的大厦多一 点牢固的基础,使我们所阐述的内容多一点厚重的历史感,使本 书所叙述的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的巨大运转更能接近一些历史的真 实。 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降的社会发展相比,从所跨越时间 和演进速度这两个方面看,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过程湘当漫 长,演进的速度则较为平缓。然而,和我国的原始时代相比,夏 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却又是较短的,演进的速度却又很快。在 我国自远古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夏商西周正是连结两个巨大时代 的不大不小的一环。如果说秦汉以降的我国杰出而辉煌的古代文 化是铜铸铁造的历史丰碑,那么,激烈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是 铸造这一丰弹的铜液和铁水翻滚沸騰的时刻,而夏商西周便正是 为这一历史的浩大工程作出完善的准备,从而使历史的溶炉不断 升温的时期。研讨历史的人们既喜爱观看那令人仰止的丰碑,领 会那动荡沸腾所带来的美妙,又对于较为舒缓的历史演进产生兴 趣。本书的内容没有涉及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历史丰碑,也不着眼 于那沸腾的历史场景,而是试图以新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夏商西 周时期的舒缓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运转。如果可以进行比喻 的话,那么就可以说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发展犹如平缓流淌的大 河。在静静流动的河边拣起几颗美丽的小石子,捧起一抔细沙,固 然得不到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那样的激动,但是其中的美妙 与欢悦,哪里是破浪冲击时所能领略到的呢? 研究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本书着重注意的地方。专 家们关于古史分期问题的研究近年取得了很大进展。本书试图从 正面进行阐述,提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看法,以论证夏商西周的 社会性质问题。依照我的看法,夏、商两代的社会性质应当是氏 族封建制的社会,而西周则是宗法封建制社会,到了东周时期,宗 ·2·
法封建制逐渐解体,而慢慢步入了地主封建制社会。关于夏商西 周时期的社会性质的研究,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又需要对于大 量史料的再探讨。古史分期是一个巨大的研究工程,前面的路还 狼长,我的一些阐述,只是为专家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而已,如 果这些阑述能够成为这条道路上的一颗铺路的小石子,那就是我 十分欣慰的了。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面貌是本书另外一个着重注 意的地方。讲古史上的社会变迁,似乎应当尽量说明当时社会上 大多数人的生活情况及其发展变化。在对于社会历史的阐述中,政 治、经济是重要的部分,但不应当占据垄断的地位;政治家、恩 想家的理论是社会思想的精华,但并不代表社会思想的一般面貌。 本书试图对于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面貌进行一些新的探索和阐 述,只是由于学力所限,因此这些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还需要花 大功夫进行再研究。 除了学力所限的问题以外,夏商西周时期这方面的资料的缺 乏,也造成了许多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是进行对比性 质的研究。历史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延续性。夏代社会的许多情 况是我国原始时代后期情况的延续,而春秋时期的一些情况又是 西周时期的延续。显而易见,从“损益”的角度对于原始时代后 期和春秋时期的社会情况进行阐述,就是十分必要的工作。尽管 这个阑述不能代替对于夏代和西周时代的研究,但作为参考和借 鉴则还是需要的。 对于研究者来说,如果想重塑和再现历史的面貌,那么任何 人都将回天乏术。谁都无法用文字,乃至我们迄今为止所知道的 任何一种表现方式来重现一个时代。在浩如烟海般的资料面前,近 代史和现代史的专家尚且有此类的慨叹,对于我们而言,要在资 料不太多而且又很繁难的情况下再现夏商西周社会历史风貌,谈 何容易。可是,这样的困难却不应当成为我们固步自封的理由。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深感需要再研究的问题的数量之多和 ·34
任务的艰巨,书中虽然凝聚了自己多年学习和研讨的一些心得体 会,但是错误和不妥之处,一定还有不少,敬请专家和读者多多 指教。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不少师友给予许多教诲,还得到北 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鲁瑜 同志作为本书的贵任编辑悉心审阅书稿并更正原稿中的纰缪疏漏 多处,胡云富同志为本书封面题签,在此一并致以衷心谢忧。 晁福林1995年8月28日序于北京 师范大学励耘五楼寓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