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 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l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2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2句 出投影片 a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3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2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2、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许多寓言已演 变成为成语,在生活中可以运用这些词语,使自己的语言更生动,更准确。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自作聪明是愚蠢的,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难点: 了解寓言这种文体,知道它是通过一个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生活中的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从网上下载课文图片和竽的图片,准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整体阅读 提问:1.在预习的基础上说说“掩耳盗铃”四个字各是什么意思? 2.将四个字的解释连起来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3.那个人为什么要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那个铃铛呢?结果怎样? 4. 读课文时,看全文有几个自然段,标出序号。第 l 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二、学习重点,深入体会 1.默读第 2 自然段,读后标出这段有几句话? 自读感悟 2.再次默读第 2 自然段,思考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议读交流 3.读第一句,说说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4.出示幻灯 a 他明明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b 他知道,用手一碰,那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 讨论:1.看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明明知道”什么意思? 3.他明明知道什么? 4.铃铛为什么会丁零丁零响起来?用手碰铃铛会发生什么现象? 5.“碰”和“响’’之间什么关系? 6.为什么会被发觉?体会“响”与“碰”之间的关系。 过渡:这个人明明知道用手一碰→响→发觉可是他太想得到那个铃铛了。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指名读第 2 句 出投影片: a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b 如果把耳朵掩住就听不见响声。 7.他是怎样做的?默读第 3 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 8.从刚才有想法到现在他真的这样去做了,结果怎样呢? 点评归纳 9.大声读第 2 自然段,体会前后的感情变化。 10.出示投影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碰→响→发 掩耳盗铃掩伸偷 没想到碰→发觉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2、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 二、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小组学习 2、重点词语 战国待遇吹竽鼓腮帮捂着装腔作势 齐缗王继承溜走南郭先生 3、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4、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三、拓展练习 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四、自渎古文《滥竽充数》,老师适当翻译 五、练习写字 掩盗零滥竽装腔势 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一起吹 吹 充数 溜走 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教学后记:
“如果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①他的这个想法是聪明的,还是愚蠢的,为什么? ②他把耳朵掩住,为什么还被人发觉呢? ③他偷铃铛之前,知道不知道有这样的结果从哪儿看出? ④明知道有这样的后果,还要这样做,欺骗的是谁? 三、总结延伸 1.读全文,体会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 板书设计: 明明知道 碰→响→发 ↓ 掩耳盗铃 掩 伸 偷 ↓ 没想到碰 → 发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说说“掩耳盗铃”的意思。 2、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则寓言的。 二、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学习寓言《滥竽充数》 1、 小组学习 2、 重点词语: 战国 待遇 吹竽 鼓腮帮 捂着 装腔作势 齐缗王 继承 溜走 南郭先生 3、 朗读课文,说说大意 4、 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如何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三、拓展练习 在两个大王面前,南郭先生是怎样想的?从故事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四、 自渎古文《滥竽充数》,老师适当翻译。 五、 练习写字: 掩 盗 零 滥 竽 装 腔 势 六、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两则寓言,在教学第一则寓言时,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读通——读懂寓意—一联系实际 在教学第二则寓言时,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老师只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谈学习感受和收获,然 后质疑,学生学习印象更深刻
两则寓言,在教学第一则寓言时,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语言的方法:读通——读懂寓意——联系实际。 在教学第二则寓言时,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老师只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谈学习感受和收获,然 后质疑,学生学习印象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