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B) 课程代码:TB101981 学分数:3学分 学时数:48学时(理论课44学时+实践课4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全校本科专业/全校本科学生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制日期:2019年6月28日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主干课程。 课程目标: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史、国情,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 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 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充分认识中国共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警惕和反对历史虚 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 向的能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 目标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1.1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两大历 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 史使命,厘清1840-194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 和历史主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 观、文化观。 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 1.2开阔眼界和胸襟,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 大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 善于把事物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考察,从正反两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B)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B) 课程代码:TB101981 学 分 数:3 学分 学 时 数:48 学时(理论课 44 学时+实践课 4 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 适用专业/开课对象:全校本科专业/全校本科学生 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制日期:2019 年 6 月 28 日 一、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主干课程。 课程目标: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史、国情,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 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 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 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充分认识中国共产 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警惕和反对历史虚 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 向的能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课程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课程教学目标 毕业要求 目标 1: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 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 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 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 大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 1.1 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两个基本矛盾和两大历 史使命,厘清 1840-1949 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和历史主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 观、文化观。 1.2 开阔眼界和胸襟,提高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 善于把事物放在历史长河中来考察,从正反两方
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 面历史经验教训中来总结,从历史分析中判断未 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 来的发展趋势。 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 1.3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 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 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 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 历史。 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目标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 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 2.1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和 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 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 意比较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 现实工作的历史思维。 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 2.2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 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 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走 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 2.3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 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 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 义,进一步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目标3: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 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中国共产党 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 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 3.1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 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理论自信、道路 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 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会主义的正确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 3.2形成系列一体认同”思想,即对中华优秀传统 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 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 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紧密结合中国革 同”,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的“一体认 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了解马克思主 同”,对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 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毛泽东 体认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一体认同”,不人为隔断历史,不以今日之 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是评昨日之非。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和深 远的意义,自觉地以之作为自己的行动 指南。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平行开设。后续课程为《毛泽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对应的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及重点和难点 学时 教学方式 教学目 标 导言 基本要求:(1)深刻理解学习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2) 课堂讲授
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 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 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 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 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面历史经验教训中来总结,从历史分析中判断未 来的发展趋势。 1.3 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 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 历史。 目标 2: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 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 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 意比较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 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 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 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 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 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 义,进一步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2.1 形成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历史视野和 发展规律中思考分析问题、把握前进方向、指导 现实工作的历史思维。 2.2 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3 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高运用科学的历 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 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目标 3: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 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中国共产党 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 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 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 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 会主义的正确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 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紧密结合中国革 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了解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和深 远的意义,自觉地以之作为自己的行动 指南。 3.1 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理论自信、道路 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2 形成系列“一体认同”思想,即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 同”,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的“一体认 同”,对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一 体认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 想的“一体认同”,不人为隔断历史,不以今日之 是评昨日之非。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平行开设。后续课程为《毛泽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及重点和难点 学时 教学方式 对应的 教学目 标 1 导言 基本要求:(1)深刻理解学习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意义。(2) 2 课堂讲授 1
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和主线,深刻认识“四个选择”的 历史必然性。(3)把握“中国近 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基本要求。 (4)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 重点: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 方法。 难点: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开设 意义,产生学习兴趣。 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 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 上篇综述风云变 宝贵遗产。(2)认识第一次鸦 幻的八十年 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1.鸦片战争前的中 (3)了解工人阶级、资产阶级 国与世界 是近代中国新生的两大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入 (4)充分认识到近代中国的社 课堂讲授+ 侵与近代中国社会 会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了争取民 课后自学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 性质 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 3.近代中国的主要 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矛盾和历史任务 重点:近代中国国情问题。 难点:近代中国两大新生阶级的 出现,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第1章反对外国侵 基本要求:(1)了解资本帝国 略的斗争 主义的入侵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1.1资本-帝国主义 深刻认识正是资本帝国主义的 对中国的侵略 入侵才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 根源。(2)了解反侵略战争的 1.2抵御外国武装 失败及其原因,认识中国人在面 课堂讲授+ 侵略争取民族独 3 对外来侵略时是如何思考、探索 2 课堂讨论+ 1 立的斗争 和奋起的,激发发奋图强,为振 课后自学 1.3反侵略战争的 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 失败与民族意识的 觉醒 重点:资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对 中国进行侵略的? 难点: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 侵略? 第2章对国家出路 基本要求:(1)认识太平天国 的早期探索 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推行 2.1农民群众斗争 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戊 风暴的起落 戌维新运动,都是近代不同阶级 课堂讲授+ 4 2.2洋务运动的兴 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 课堂讨论+ 衰 索,并能科学分析这些探索的历 课后自学 2.3维新运动的兴 史作用。(2)认识到农民阶级、 起和天折 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 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
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和主线,深刻认识 “四个选择 ” 的 历史必然性。( 3)把握 “中国近 现代史纲要 ”课程的基本要求。 ( 4)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唯 物史观。 重点:介绍本课程的学习目的和 方法。 难点: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开设 意义,产生学习兴趣。 2 上篇综述 风云变 幻的八十年 1.鸦片战争前的中 国与世界 2.外国资本主义入 侵与近代中国社会 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性质 3.近代中国的主要 矛盾和历史任务 基本要求: ( 1)了解中国古代 的灿烂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 宝贵遗产。 ( 2)认识第一次鸦 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了解工人阶级、资产阶级 是近代中国新生的两大阶级。 (4)充分认识到近代中国的社 会性质、主要矛盾决定了争取民 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 强、人民富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 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重点 :近代中国国情问题。 难点 :近代中国两大新生阶级的 出现,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2 课堂讲授 + 课后自学 1 3 第 1 章 反对外国侵 略的斗争 1.1 资本 -帝国主义 对中国的侵略 1.2 抵御外国武装 侵略 争取民族独 立的斗争 1.3 反侵略战争的 失败与民族意识的 觉醒 基本要求: ( 1)了解资本 -帝国 主义的入侵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深刻认识正是资本 -帝国主义的 入侵才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 根源。( 2)了解反侵略战争的 失败及其原因,认识中国人在面 对外来侵略时是如何思考、探索 和奋起的,激发发奋图强,为振 兴中华而奋斗的决心。 重点 :资本 -帝国主义是如何对 中国进行侵略的? 难点 :如何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 侵略? 2 课堂讲授 + 课堂讨论 + 课后自学 1 4 第 2 章 对国家出路 的早期探索 2.1 农民群众斗争 风暴的起落 2.2 洋务运动的兴 衰 2.3 维新运动的兴 起和夭折 基本要求: ( 1)认识太平天国 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推行 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戊 戌维新运动,都是近代不同阶级 及其代表人物对国家出路的探 索,并能科学分析这些探索的历 史作用。( 2)认识到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 使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国 4 课堂讲授 + 课堂讨论 + 课后自学 1
家富强。充分认识上述探索不能 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作用及 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 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 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基本要求:(1)通过分析辛亥 革命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 必然性。(2)了解清末新政的 第3章辛亥革命与 过程和失败。(3)了解辛亥革 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4)通 结 过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说 3.1举起近代民族 明中国革命必须有新的阶级、新 课堂讲授+ 民主革命的旗帜 的政党领导,必须有新的理论引 课堂讨论+ 3.2辛亥革命与建 领,开始新的征程。 6 课后自学 立民国 重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与三民 3.3辛亥革命的失 主义的主要内容、进步意义和局 败 限性: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 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难点: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胜利和 失败的表象及实质的探讨,进 步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历 史走向和规律。 基本要求:(1)认识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 国际环境,懂得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与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 境的密切关系。(2)认识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 中篇综述翻天覆 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中国 地的三十年 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 1.中国所处的时代 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 课堂讲授+ 和国际环境 性和正义性。(3)了解新民主 6 +课堂讨论 2 2.“三座大山”的重 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三种 课后自学 压 主要的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 3两个中国之命运 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 的斗争,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的 建国方案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 向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 国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的任务指明道路。 重点: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前的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
家富强。充分认识上述探索不能 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作用及 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 和资产阶级都不可能带领中国 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5 第 3 章 辛亥革命与 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结 3.1 举起近代民族 民主革命的旗帜 3.2 辛亥革命与建 立民国 3.3 辛亥革命的失 败 基本要求:(1)通过分析辛亥 革命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说明 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 必然性。(2)了解清末新政的 过程和失败。(3)了解辛亥革 命的过程和历史意义。(4)通 过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说 明中国革命必须有新的阶级、新 的政党领导,必须有新的理论引 领,开始新的征程。 重点:孙中山的历史功绩与三民 主义的主要内容、进步意义和局 限性;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 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难点: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胜利和 失败的表象及实质的探讨,进一 步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历 史走向和规律。 6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课后自学 1 6 中篇综述 翻天覆 地的三十年 1.中国所处的时代 和国际环境 2.“三座大山”的重 压 3.两个中国之命运 基本要求:(1)认识新民主主 义革命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和 国际环境,懂得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与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 境的密切关系。(2)认识新民 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所受 的“三座大山”的重压,懂得中国 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 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必要 性和正义性。(3)了解新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三种 主要的政治力量及其政治代表, 围绕“两个中国之命运”而展开 的斗争,懂得只有中国共产党的 建国方案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 向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为中 国实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的任务指明道路。 重点: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前的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性 2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课后自学 2
质。 难点: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 国革命道路的影响:资产阶级共 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 因。 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先进 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 怀疑的原因,理解他们在五四运 动前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 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2)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 第4章开天辟地的 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 展的客观要求,理解中国共产党 大事变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 4.1新文化运动和 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它的创建是 五四运动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3)了解 4.2马克思主义进 课堂讲授+ 7 一步传播与中国共 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及其初心 课堂讨论 产党诞生 和使命,理解“红船精神”。(4) 国共合作以及大革命的意义、失 4.3中国革命的新 败的原因。 局面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 四运动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三次 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 国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 意义及其初心和使命。 难点: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 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由中 共一大代表的人生谈信仰的坚 定性。 基本要求:(1)了解以蒋介石 为首的国民党的军事独裁统治。 (2)了解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 背景、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掌 第5章中国革命的 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 新道路 义等起义的历史意义。(3)认 5.1对革命新道路 识遵义会议的意义。(4)了解 课堂讲授+ 8 的艰苦探索 红军长征及其胜利的意义和长 2 课堂讨论+ 2 5.2中国革命在探 征精神。(5)农村包围城市、 课后自学 索中曲折前进 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 路理论的探索过程、内容及其意 义。 重点: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主 要内涵和历史意义。 难点: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实 质: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
质。 难点 :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中 国革命道路的影响;资产阶级共 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 因。 7 第 4 章 开天辟地的 大事变 4.1 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运动 4.2 马克思主义进 一步传播与中国共 产党诞生 4.3 中国革命的新 局面 基本要求: ( 1)了解中国先进 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 怀疑的原因,理解他们在五四运 动前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马克思 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2)了解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 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 展的客观要求,理解中国共产党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 相结合的产物,认识它的创建是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了解 中国共产党成立意义及其初心 和使命,理解 “红船精神 ”。( 4 ) 国共合作以及大革命的意义、失 败的原因。 重点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 四运动时期各种社会思潮、三次 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 国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 意义及其初心和使命。 难点 :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和 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由中 共一大代表的人生谈信仰的坚 定性。 4 课堂讲授 + 课堂讨论 2 8 第 5 章 中国革命的 新道路 5.1 对革命新道路 的艰苦探索 5.2 中国革命在探 索中曲折前进 基本要求: ( 1)了解以蒋介石 为首的国民党的军事独裁统治。 (2)了解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 背景、基本情况和历史意义,掌 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 义等起义的历史意义。( 3)认 识遵义会议的意义。( 4)了解 红军长征及其胜利的意义和长 征精神。( 5)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 路理论的探索过程、内容及其意 义。 重点: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主 要内涵和历史意义。 难点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实 质;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时代 2 课堂讲授 + 课堂讨论 + 课后自学 2
价值。 基本要求:(1)了解日本灭亡 中国的既定政策及其在华的残 暴统治,理解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和进步性。(2)了解中国人民 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过 程,认识抗日统一战线在抗日战 第6章中华民族的 争中的重大意义。(3)了解国 抗日战争 共两党的抗日主张以及两个战 6.1日本发动灭亡 场在抗战中的关系和作用,认识 中国的侵略战争 中国共产党如何成为抗日战争 6.2中国人民奋起 的中流砥柱。(4)认识中国抗 抗击日本侵略者 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 6.3国民党与抗日 贡献,全面理解抗战胜利的原 课堂讲授+ 9 的正面战场 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6 课堂讨论 6.4中国共产党成 重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为抗日战争的中流 及其殖民统治给中国社会所带 砥柱 来的巨大灾难:中国人民抗日战 6.5抗日战争的胜 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 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 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 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的关键。 难点: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及 其历史地位:局部抗战和全国性 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 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等重大关系。 基本要求:(1)介绍抗日战争 胜利后的时局,认识两种命运、 两个前途斗争的历史必然性。 第7章为新中国而 (2)揭示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 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 奋斗 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反对并 7.1从争取和平民 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3) 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认清“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 7.2国民党政府处 课堂讲授+ 10 历史必然性,认识人民共和国的 2 在全民的包围中 课后自学 7.3中国共产党与 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4)深 民主党派的合作 刻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7.4创建人民民主 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深刻认识 专政的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 真理。 重点: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创建人民
价值。 9 第 6 章 中华民族的 抗日战争 6.1 日本发动灭亡 中国的侵略战争 6.2 中国人民奋起 抗击日本侵略者 6.3 国民党与抗日 的正面战场 6.4 中国共产党成 为抗日战争的中流 砥柱 6.5 抗日战争的胜 利及其原因和意义 基本要求:(1)了解日本灭亡 中国的既定政策及其在华的残 暴统治,理解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和进步性。(2)了解中国人民 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过 程,认识抗日统一战线在抗日战 争中的重大意义。(3)了解国 共两党的抗日主张以及两个战 场在抗战中的关系和作用,认识 中国共产党如何成为抗日战争 的中流砥柱。(4)认识中国抗 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 贡献,全面理解抗战胜利的原 因、意义和基本经验。 重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及其殖民统治给中国社会所带 来的巨大灾难;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 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 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 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的关键。 难点: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及 其历史地位;局部抗战和全国性 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中 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 斯战争等重大关系。 6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1 10 第 7 章 为新中国而 奋斗 7.1 从争取和平民 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7.2 国民党政府处 在全民的包围中 7.3 中国共产党与 民主党派的合作 7.4 创建人民民主 专政的新中国 基本要求:(1)介绍抗日战争 胜利后的时局,认识两种命运、 两个前途斗争的历史必然性。 (2)揭示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 质及其所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 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反对并 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3) 认清“第三条道路”幻想破灭的 历史必然性,认识人民共和国的 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 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4)深 刻认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 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深刻认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 真理。 重点: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创建人民 2 课堂讲授+ 课后自学 2
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难点: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基本要求:(1)认识新中国成 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 意义。(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与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的转化: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 下篇综述辉煌的 发展进程中会显现出不同的阶 历史进程 段性特征等。(3)正确认识新 1.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 的成立和中国进入 期的关系,两者本质上都是中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 2.新中国发展的两 建设的实践探索,既相互联系又 课堂讲授+ 11 个历史时期及其相 有重大区别。(4)引导学生深 1 课后自学 3 互关系 刻领会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 3.开创和发展中国 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 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了解 4.中国特色社会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义进入新时代 的时代背景、新时代的内涵和进 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伟 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如何开创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伟 大意义。 基本要求:(1)认识1949-1956 年的中国已经具备了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历 第8章社会主义基 史条件,明确社会主义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本制度在中国的确 (2)正确认识、评价中国在20 立 8.1从新民主主义 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 义改造。(3)懂得社会主义基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12 开始 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 1 课堂讲授+ 3 8.2社会主义道路: 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 课后自学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革,并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 8.3有中国特点的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础,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道路 义的道路自信。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 历史必然性:我国对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和 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
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难点 :为什么说 “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 ? 11 下篇综述 辉煌的 历史进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成立和中国进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中国发展的两 个历史时期及其相 互关系 3.开创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进入新时代 基本要求: ( 1)认识新中国成 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 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与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的转化;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 发展进程中会显现出不同的阶 段性特征等。( 3)正确认识新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 期的关系,两者本质上都是中国 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的实践探索,既相互联系又 有重大区别。( 4)引导学生深 刻领会新中国最大的历史成就, 就是探索、开创、坚持、发展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的时代背景、新时代的内涵和进 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伟 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如何开创和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伟 大意义。 1 课堂讲授 + 课后自学 3 12 第 8 章 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在中国的确 立 8.1 从新民主主义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开始 8.2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8.3 有中国特点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道路 基本要求: ( 1)认识 1949 -1956 年的中国已经具备了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历 史条件,明确社会主义制度在中 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2)正确认识、评价中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 义改造。( 3)懂得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 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 革,并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 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 础,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道路自信。 重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 历史必然性;我国对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和 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 1 课堂讲授 + 课后自学 3
性意义。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和人 民如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基本要求:(1)了解社会主义 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 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 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付出的艰辛 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2) 简单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第9章社会主义建 及其错误的性质。(3)了解社 设在探索中曲折发 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20年 展 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 9.1良好的开局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 课堂讲授+ 13 2 9.2探索中的严重 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和举世瞩目 课堂讨论 曲折 的重大成就。 9.3建设的成就探 重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索的成果 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及 其现实意义:正确分析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 因。 难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 历史地位。 第10章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开创与 基本要求:(1)掌握并理解中 接续发展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 10.1历史性的伟大 立以来的伟大历史性转折。(2) 转折和改革开放的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 起步 标的基本内容。(3)简单了解 10.2改革开放和现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代化建设新局面的 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 14 2 展开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理 3 10.3中国特色社会 论内涵、历史地位等内容。 主义事业的跨世纪 课堂讲授+ 重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课后自学 发展 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10.4在新的历史起 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 点上推进中国特色 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 社会主义 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11章中国特色 基本要求:(1)掌握并理解“五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 代 战略布局。(2)了解全面建成 课堂讲授+ 15 11.1开拓中国特色 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 6 3 社会主义更为广阔 国梦。(3)认识十八大以来极 课后自学 的发展前景 不平凡五年的历史性成就,新时 11.2党和国家事业 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
性意义。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和人 民如何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13 第 9 章 社会主义建 设在探索中曲折发 展 9.1 良好的开局 9.2 探索中的严重 曲折 9.3 建设的成就 探 索的成果 基本要求:(1)了解社会主义 制度基本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 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 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付出的艰辛 努力及其取得的初步成果。(2) 简单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及其错误的性质。(3)了解社 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 20 年 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 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和举世瞩目 的重大成就。 重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 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及 其现实意义;正确分析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 因。 难点: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 历史地位。 2 课堂讲授+ 课堂讨论 3 14 第 10 章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开创与 接续发展 10.1 历史性的伟大 转折和改革开放的 起步 10.2 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新局面的 展开 10.3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的跨世纪 发展 10.4 在新的历史起 点上推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基本要求:(1)掌握并理解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 立以来的伟大历史性转折。(2)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 标的基本内容。(3)简单了解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理 论内涵、历史地位等内容。 重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 历史转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 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 课堂讲授+ 课后自学 3 15 第 11 章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 代 11.1 开拓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更为广阔 的发展前景 11.2 党和国家事业 基本要求:(1)掌握并理解“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2)了解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中 国梦。(3)认识十八大以来极 不平凡五年的历史性成就,新时 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 6 课堂讲授+ 课后自学 3
的历史性成就和历 化。(4)了解在新时代如何坚 史性变革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3夺取新时代中 (5)理解如何更好发挥宪法在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大胜利 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6)了 解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7)贯彻落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重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民族复 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核 心内容。 难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 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 次和根本性的:发挥宪法在新时 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中的重大作用。 课外实践+ 16 社会实践 “国情校情航天情”实践活动 课堂交流 1.2.3 四、课内实践内容与要求 序号 实践主题 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1)任课教师以自然班为单位 组织分组,每小组人数不得超过 10人,在同一教学班内可以跨自 依托校园航天景观、校史馆, 然班组队。 (2)学生小组在“四个一的实践 国情·校情航天 以“四个一”环节创设实践情 方式当中选择一种方式开展实践 情 景,即让学生拍一部航天人 (以学习中国近 故事的微电影、读一首歌颂 活动,提交相关的作品。“四个一” 现代史了解国 航天精神的诗歌、出一板汇 实践方式:拍摄一部航天人故事 聚中国航天发展成就的电子 的微电影,即学生依托校园航天 情,了解学校的 板报、讲一次航天发展历史 景观、校史馆等,可采用情景剧、 航天特色,了解 的微课,体验中国航天发展 访谈节目等多种形式,选择钱学 中国航天发展的 的历史、航天人艰苦卓绝的 森、杨利伟、刘洋、翟志刚等航 历史与成就,培 养爱国、爱校的 奋斗精神、中国航天技术重 天人物的精彩故事,自编自导自 大创新的成就,贯彻落实习 演自拍一部五分钟的微电影:朗 情感,弘扬航天 读一首歌颂航天精神的诗歌,学 精神) 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精神的 重要讲话,弘扬航天爱国精 生的朗读作品拍成视频参与评 神,勇挑时代重任,做一个 分,组员还要在实践成果展示课 有担当的青年。 现场朗诵:制作一板汇聚中国航 天发展成就的电子板报,并在实 践成果展示课上介绍该板报的内 容与亮点:讲一次航天发展历史
的历史性成就和历 史性变革 11.3 夺取新时代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胜利 化。(4)了解在新时代如何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理解如何更好发挥宪法在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6)了 解怎样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7)贯彻落实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齐心协力走向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重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 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民族复 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核 心内容。 难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 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深层 次和根本性的;发挥宪法在新时 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中的重大作用。 16 社会实践 “国情·校情·航天情”实践活动 4 课外实践+ 课堂交流 1.2.3 四、课内实践内容与要求 序号 实践主题 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1 国情·校情·航天 情 (以学习中国近 现 代 史 了 解 国 情,了解学校的 航天特色,了解 中国航天发展的 历史与成就,培 养爱国、爱校的 情感,弘扬航天 精神) 依托校园航天景观、校史馆, 以“四个一”环节创设实践情 景,即让学生拍一部航天人 故事的微电影、读一首歌颂 航天精神的诗歌、出一板汇 聚中国航天发展成就的电子 板报、讲一次航天发展历史 的微课,体验中国航天发展 的历史、航天人艰苦卓绝的 奋斗精神、中国航天技术重 大创新的成就,贯彻落实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精神的 重要讲话,弘扬航天爱国精 神,勇挑时代重任,做一个 有担当的青年。 (1)任课教师以自然班为单位 组织分组,每小组人数不得超过 10 人,在同一教学班内可以跨自 然班组队。 (2)学生小组在“四个一”的实践 方式当中选择一种方式开展实践 活动,提交相关的作品。“四个一” 实践方式:拍摄一部航天人故事 的微电影,即学生依托校园航天 景观、校史馆等,可采用情景剧、 访谈节目等多种形式,选择钱学 森、杨利伟、刘洋、翟志刚等航 天人物的精彩故事,自编自导自 演自拍一部五分钟的微电影;朗 读一首歌颂航天精神的诗歌,学 生的朗读作品拍成视频参与评 分,组员还要在实践成果展示课 现场朗诵;制作一板汇聚中国航 天发展成就的电子板报,并在实 践成果展示课上介绍该板报的内 容与亮点;讲一次航天发展历史
的微课,即学生收集中国航天发 展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并结合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精神的重要 讲话,做成PPT,派代表讲课, 展示时长5分钟。 (3)学生提交实践作品,在实践 课上进行实践成果展示,并由任 课教师及学生代表评分、点评、 总结。 (4)按照一定比例,奖励优秀实 践作品。设置“最佳微电影”、“最 佳朗诵奖”、“最佳实践小组”等奖 项。 五、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1.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常规考核、期末闭卷考试等方式。 2.成绩构成: 常规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日常考勤、课堂表现(随堂提问、课堂讨论)占 20%、实践研修(研究性和实践教学环节)占30%。日常考勤、课堂纪律主要是针对学生缺 课、旷课情况及课堂纪律遵守情况:随堂提问(课堂讨论)成绩是对学生随堂提问、课堂参 与讨论的积极度与正确性评价:实践研修是学生操作实践任务中的过程表现和实践成果的综 合情况。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50%。 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 编号 课程教学目标 考查方式与考查点 占比 常规考核、期末闭卷考试(单项选择 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 目标1:着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 题、论述题): 国近现代的国史和国情,准确把握 了解掌握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 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 国人民前仆后继的反侵略斗争、各阶 其内在规律,正确理解近代以来中 级对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国共产 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做出四个选择 党成立后所做的三件大事(核心知识 (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 点):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 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 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 30% 开放)之可能性、必要性和正确性, 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深刻领悟中国近现代的沧桑巨变和 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历史发展。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由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 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坚持、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综合国力
的微课,即学生收集中国航天发 展各方面的历史资料,并结合习 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精神的重要 讲话,做成 PPT,派代表讲课, 展示时长 5 分钟。 (3)学生提交实践作品,在实践 课上进行实践成果展示,并由任 课教师及学生代表评分、点评、 总结。 (4)按照一定比例,奖励优秀实 践作品。设置“最佳微电影”、“最 佳朗诵奖”、“最佳实践小组”等奖 项。 五、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1.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常规考核、期末闭卷考试等方式。 2.成绩构成: 常规考核成绩占总评成绩的 50%,包括日常考勤、课堂表现(随堂提问、课堂讨论)占 20%、实践研修(研究性和实践教学环节)占 30%。日常考勤、课堂纪律主要是针对学生缺 课、旷课情况及课堂纪律遵守情况;随堂提问(课堂讨论)成绩是对学生随堂提问、课堂参 与讨论的积极度与正确性评价;实践研修是学生操作实践任务中的过程表现和实践成果的综 合情况。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 50%。 课程考核形式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 编号 课程教学目标 考查方式与考查点 占比 1 目标 1:着重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 国近现代的国史和国情,准确把握 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 其内在规律,正确理解近代以来中 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做出四个选择 (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 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 开放)之可能性、必要性和正确性, 深刻领悟中国近现代的沧桑巨变和 历史发展。 常规考核、期末闭卷考试(单项选择 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 题、论述题): 了解掌握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 国人民前仆后继的反侵略斗争、各阶 级对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中国共产 党成立后所做的三件大事(核心知识 点):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 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 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 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由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 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改革开放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坚持、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综合国力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