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绪论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应力状态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会从具有受力 杆件中截取单元体并标明单元体上的应力情况;会计算平面应力状态下 斜截面上的应力;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和特殊空间应力状态下的主应力 主方向的计算,并会排列主应力的顺序;掌握广义胡克定律;了解复杂 应力状态比能的概念;了解主应力迹线的概念。 2.教学内容 ①应力状态的概念; ②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③三向应力状态下的最大应力 ④广义胡克定律·体应变; ⑤复杂应力状态的比能 ⑥梁的主应力·主应力迹线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 、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主应力及主方向的计算,最大剪 应力的计算。 2、广义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难点: 1、应力状态的概念,从具体受力杆件中截面单元体并标明单元体上的应力 情况。 2、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公式中关于正负符号的约定。 3、应力主平面、主应力的概念,主应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 4、广义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式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 四、建议学时 学时
第 九 章 绪 论 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应力状态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会从具有受力 杆件中截取单元体并标明单元体上的应力情况;会计算平面应力状态下 斜截面上的应力;掌握平面应力状态和特殊空间应力状态下的主应力、 主方向的计算,并会排列主应力的顺序;掌握广义胡克定律;了解复杂 应力状态比能的概念;了解主应力迹线的概念。 2.教学内容 ○1 应力状态的概念; ○2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3 三向应力状态下的最大应力; ○4 广义胡克定律•体应变; ○5 复杂应力状态的比能; ⑥梁的主应力•主应力迹线的概念。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平面应力状态下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主应力及主方向的计算,最大剪 应力的计算。 2、广义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难点: 1、应力状态的概念,从具体受力杆件中截面单元体并标明单元体上的应力 情况。 2、斜截面上的应力计算公式中关于正负符号的约定。 3、应力主平面、主应力的概念,主应力的大小、方向的确定。 4、广义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式 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回答问题。 四、建议学时 学时
五、讲课提纲 1、应力状态的概念 所谓“应力状态”又称为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state of stresses at a given point),是指过一点不同方向面上应力的集合。 应力状态分析( Analysis of Stress- State)是用平衡的方法,分析过一点 不同方向面上应力的相互关系,确定这些应力的极大值和极小值以及它们的作用 点处的应力状态,可用同一点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的应力来描述,通 常是用围绕该点取出一个微小正六面体(简称单元体 element)来表示。单元体 的表面就是应力作用面。由于单元体微小,可以认为单元体各表面上的应力是均 匀分布的,而且一对平行表面上的应力情况是相同的。例如,图9.1截面mm上 ad点的应力状态表示方式,如图(c)所示。 (d) 图9.1 9.2节中的分析将表明,一点处不同方向面上的应力是不相同的。我们把在 过一点的所有截面中,切应力为零的截面称为应力主平面,简称为主平面 ( principal plane)。例如,图(c)中a、d单元体的三对面及b、c单元体的 前后一对表面均为主平面。由主平面构成的单元体称为主单元体( principal element),如图(c)中的a、d单元体。主平面的法向称为应力主方向。简称主 方向( principal direction)。主平面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 principal stresss,如图(c)中a、d单元体上的a1及a3。用弹性力学方法可以证明, 物体中任一点总可找到三个相互垂直的主方向,因而每一点处都有三个相互垂直 的主平面和三个主应力:但在三个主应力中有两个或三个主应力相等的特殊情况 下,主平面及主方向便会多于三个
五、讲课提纲 1、应力状态的概念 所谓“应力状态”又称为一点处的应力状态(state of stresses at a given point),是指过一点不同方向面上应力的集合。 应力状态分析(Analysis of Stress-State)是用平衡的方法,分析过一点 不同方向面上应力的相互关系,确定这些应力的极大值和极小值以及它们的作用 面。 一点处的应力状态,可用同一点在三个相互垂直的截面上的应力来描述,通 常是用围绕该点取出一个微小正六面体(简称单元体 element)来表示。单元体 的表面就是应力作用面。由于单元体微小,可以认为单元体各表面上的应力是均 匀分布的,而且一对平行表面上的应力情况是相同的。例如,图 9.1 截面 mm 上 a~d 点的应力状态表示方式,如图(c)所示。 图 9.1 9.2 节中的分析将表明,一点处不同方向面上的应力是不相同的。我们把在 过一点的所有截面中,切应力为零的截面称为应力主平面,简称为主平面 (principal plane)。例如,图(c)中 a、d 单元体的三对面及 b、c 单元体的 前后一对表面均为主平面。由主平面构成的单元体称为主单元体(principal element),如图(c)中的 a、d 单元体。主平面的法向称为应力主方向。简称主 方向(principal direction)。主平面上的正应力称为主应力(principal stresss),如图(c)中 a、d 单元体上的 1 及 3 。用弹性力学方法可以证明, 物体中任一点总可找到三个相互垂直的主方向,因而每一点处都有三个相互垂直 的主平面和三个主应力;但在三个主应力中有两个或三个主应力相等的特殊情况 下,主平面及主方向便会多于三个
点处的三个主应力,通常按其代数值依次用1≥a2≥a3来表示,如图(c) 中a、d单元体,虽然它们都只有一个不为零且绝对值相等的主应力,但须分别 用σ1,a3表示。根据一点处存在几个不为零的主应力,可以将应力状态分为三 类 1)单向(或简单)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中只有一个主应力不为零,如图 9.2(a)所示。 2)二向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中有两个主应力不为零,如图9.2(b)所示。 3)三向(或空间)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均不为零,如图9.2(c)所示 (a) 图 单向及二向应力状态常称为平面应力状态( plane state of stresses)。二 向及三向应力状态又统称为复杂应力状态。因为,一个单向应力状态与另一个单 向应力状态叠加,可能是单向、二向或零应力状态;一个单向应力状态与一个 向应力状态叠加,可能是单向、二向或三向应力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应 状态与另一个应力状态叠加,不一定属于原有应力状态 对于平面应力状态,由于必有一个主应力为零的主方向,可以用与该方向相 垂直的平面单元来表示单元体,例如图9.1(c)示各单元体,可以用图9.1(d) 示平面单元表示。这时,应将零主应力方向的单元体边长理解为单位长度 在材料力学中所遇到的应力状态,主要为平面应力状态。本章重点讨论平面 应力状态有关问题。 2、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在本节中,将介绍在平面应力状态下,如何根据单元体各面上的已知应力来 确定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 在以下讨论中,取平面单元位于xy平面内,如图9.3(a)所示。已知x面 (法线平行x轴的面)上的应力a及τ,y面(法线平行于y轴的面)上有应 力σ、及τx。根据切应力互等定理rs=r、。现在需要求与z轴平行的任意斜截 面ab上的应力。设斜截面ab的外法线n与x轴成a角,以后简称该斜截面为a 面,并用aa及xa分别表示a面上的正应力及切应力。 将应力、a角正负号规定为 a角:从x方向反时针转至a面外法线n的a角为正值;反之为负值。a角 的取值区间为[0,x或[-z/2,x/2]
一点处的三个主应力,通常按其代数值依次用 1 2 3 来表示,如图(c) 中 a、d 单元体,虽然它们都只有一个不为零且绝对值相等的主应力,但须分别 用 1, 3 表示。根据一点处存在几个不为零的主应力,可以将应力状态分为三 类: 1)单向(或简单)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中只有一个主应力不为零,如图 9.2(a)所示。 2)二向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中有两个主应力不为零,如图 9.2(b)所示。 3)三向(或空间)应力状态:三个主应力均不为零,如图 9.2(c)所示。 图 9.2 单向及二向应力状态常称为平面应力状态(plane state of stresses)。二 向及三向应力状态又统称为复杂应力状态。因为,一个单向应力状态与另一个单 向应力状态叠加,可能是单向、二向或零应力状态;一个单向应力状态与一个二 向应力状态叠加,可能是单向、二向或三向应力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应 状态与另一个应力状态叠加,不一定属于原有应力状态。 对于平面应力状态,由于必有一个主应力为零的主方向,可以用与该方向相 垂直的平面单元来表示单元体,例如图 9.1(c)示各单元体,可以用图 9.1(d) 示平面单元表示。这时,应将零主应力方向的单元体边长理解为单位长度。 在材料力学中所遇到的应力状态,主要为平面应力状态。本章重点讨论平面 应力状态有关问题。 2、平面应力状态分析 在本节中,将介绍在平面应力状态下,如何根据单元体各面上的已知应力来 确定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 在以下讨论中,取平面单元位于 xy 平面内,如图 9.3(a)所示。已知 x 面 (法线平行 x 轴的面)上的应力 x 及 xy ,y 面(法线平行于 y 轴的面)上有应 力 y 及 y x 。根据切应力互等定理 xy yx = 。现在需要求与 z 轴平行的任意斜截 面 ab 上的应力。设斜截面 ab 的外法线 n 与 x 轴成 角,以后简称该斜截面为 面,并用 α 及 α 分别表示 面上的正应力及切应力。 将应力、 角正负号规定为: 角:从 x 方向反时针转至 面外法线 n 的 角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角 的取值区间为 [0, ] 或 [− / 2, / 2]
正应力: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切应力:使微元体产生顺时针方向转动趋势为正;反之为负。或者,截面外 法线矢顺时针向转90°后的方向为正:反之为负 求α面上的应力σ、τ的方法,有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分别介绍如下: 2.1解析法 利用截面法,沿截面ab将图9.3(a)示单元切成两部分,取其左边部分为 研究对象。设a面的面积为dA,则x面、y面的面积分别为 d a cosa及 d asin a 于是,得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如图(b)示。该部分沿α面法向及切向的平衡方 程分别为: TrdAcosa (a) (b) 图9.3 oa dA+ox cosa+Tw sina)d Acosa+(o sina+Tw cosa)d Asin a=0 Ia d A+(ox sin a-T cosa)d A cosa+(o, cosa+Tvx sin)d Asina=0 由此得 oo=o cos" a+o, sin- a-(T+ty) a cosa Ta=(ox-0y)sin cosa+txy cos- a-Tyx sn a 由s=yx,cos2a=(1+os2a)/2,sm2a=(-cos2a)/2及2 sinuosa=sn2a,式(a) 可改写为: cos 2a -I sin 2a (9.1) 十 这就是斜面上应力的计算公式。应用时一定要遵循应力及a角的符号规定。如 果用α+90°替代式(9.1)第一式中的α,则 0-0 从而有 ,+σ
正应力:拉应力为正,压应力为负。 切应力:使微元体产生顺时针方向转动趋势为正;反之为负。或者,截面外 法线矢顺时针向转 90 后的方向为正;反之为负。 求 面上的应力 α 、 α 的方法,有解析法和图解法两种。分别介绍如下: 2.1 解析法 利用截面法,沿截面 ab 将图 9.3(a)示单元切成两部分,取其左边部分为 研究对象。设 面的面积为 dA,则 x 面、y 面的面积分别为 d Acos 及 d Asin 。 于是,得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如图(b)示。该部分沿 面法向及切向的平衡方 程分别为: 图 9.3 d A+(− x cos + xy sin)d Acos +(− y sin + yx cos)d Asin = 0 d A+(− x sin − xy cos)d Acos +( y cos + yx sin)d Asin = 0 由此得 = − + − = + − + 2 yx 2 x y xy xy yx 2 y 2 x ( )sin cos cos sin cos sin ( )sin cos (a) 由 xy yx = ,cos (1 cos2 )/ 2 2 = + ,sin (1 cos2 )/ 2 2 = − 及 2sin cos = sin 2 ,式(a) 可改写为: + − = − − + + = sin 2 cos 2 2 cos 2 sin 2 2 2 xy x y xy x y x y (9.1) 这就是斜面上应力的计算公式。应用时一定要遵循应力及 角的符号规定。如 果用 + 90 替代式(9.1)第一式中的 ,则: cos2 sin 2 2 2 xy x y x y 90 + − − + = + 从而有 + +90 = x + y (9.2)
可见,在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处与z轴平行的两相互垂直面上的正应力的代 数和是一个不变量。 由式(9.1)可知,斜截面上的应力σ、x均为a角的函数,即它们的大小 和方向随斜截面的方位而变化。现在来求它们的极限及平面应力状态的主应力 对于斜截面上的正应力σ,设极值时的a角为ao,由daa/da=0得 (ox -ov)sin 2ao-2Tx cos 2c 可见,σ取极值的截面上切应力为零,即G的极值便是单元体的主应力。这时 的a0可由上式求得为 (9.3) 式(9.3)的a0在取值区间内有两个根a0及a0±90°,它说明与aa有关的两个极 值(主应力)的作用面(主平面)是相互垂直的。在按式(9.3)求a0时,可以 视mn2ao=(-2xs)/σx-ay),并按(2xs)、ax-σy、(-2rs)(ax-σ)的正负号来判 定sin2ao、cos2ao、tan2a0的正负符号,从而唯一地确定2a0或a0值。于是有 )2+4r2 2a 将以上各式代入式(9.1)的第一式,得σn的两个极值am(对应a0面)、omn (对应a0±90°面)为 y (9.4) 可以证明,式(9.4)中τ的指向,是介于仅由单元体切应力m=r产生的主 拉应力指向(与x轴夹角为45或-45°)与单元体正应力ax、σ中代数值较大的 一个正应力指向之间。 式(9.4)的σm、σm为平面应力状态一点处三个主应力中的两个主应力, 它的另一个主应力为零。至于如何根据这三个主应力来排列G1、σ2、o3的次序
可见,在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处与 z 轴平行的两相互垂直面上的正应力的代 数和是一个不变量。 由式(9.1)可知,斜截面上的应力 、 均为 角的函数,即它们的大小 和方向随斜截面的方位而变化。现在来求它们的极限及平面应力状态的主应力。 对于斜截面上的正应力 ,设极值时的 角为 0 ,由 d / d = 0 得 ( )sin 2 2 cos 2 2 0 d d x y 0 xy 0 0 = − − − = − = 可见, 取极值的截面上切应力为零,即 的极值便是单元体的主应力。这时 的 0 可由上式求得为: x y xy 0 2 tan 2 − − = (9.3) 式(9.3)的 0 在取值区间内有两个根 0 及 0 90 ,它说明与 有关的两个极 值(主应力)的作用面(主平面)是相互垂直的。在按式(9.3)求 0 时,可以 视 tan 2 ( 2 )/( ) 0 xy x y = − − ,并按 ( 2 ) xy − 、 x − y、( 2 )/( ) xy x y − − 的正负号来判 定 2 0 sin 、 2 0 cos 、 2 0 tan 的正负符号,从而唯一地确定 2 0 或 0 值。于是有 2 xy 2 x y xy 0 ( ) 4 2 sin 2 − + − = , 2 xy 2 x y x y 0 ( ) 4 cos 2 − + − = 0 2 0 sin 2( 90 ) = −sin , 0 2 0 cos2( 90 ) = −cos 将以上各式代入式(9.1)的第一式,得 的两个极值 max (对应 0 面)、 min (对应 0 90 面)为: 2 xy 2 x y x y min max 2 2 + − + = (9.4) 可以证明,式(9.4)中 max 的指向,是介于仅由单元体切应力 yx = xy 产生的主 拉应力指向(与 x 轴夹角为 45 或 −45 )与单元体正应力 σ x 、σ y 中代数值较大的 一个正应力指向之间。 式(9.4)的 max 、 min 为平面应力状态一点处三个主应力中的两个主应力, 它的另一个主应力为零。至于如何根据这三个主应力来排列 1、 2 、 3 的次序
应视σ灬、omn的具体数值来决定。 平面应力状态下,切应力极值可按下述方法确定。设极值时的a角为a drn/da=0得 (9.5) 比较式(9.3)和式(9.5),有tan2 Co tan20=-1,可见6=a0+45°,即斜截面上 切应力的极值作用面与正应力∞的极值作用面互成45夹角。将由式(9.5) 确定的代入式(9.1)的第二式,可以求得斜截面上切应力极值τm(对应0)、 rmm(对应6+90°)为 (9.6) 这说明,斜截面上切应力极值的绝对值,等于该点处两个正应力极值差的绝对 值的一半。另外,由式(9.5)可得(x-a)os20-2 Ty sin20=0,代入式(9.1) 第一式得 (9.7) 可见在z极值作用面上的正应力相等,且为σx、σ、的平均值。 2.2图解(莫尔圆)法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也可采用图解的方法。图解法的优点是简明直观,勿须 记公式。当釆用适当的作图比例时,其精确度是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这里只 介绍图解法中的莫尔圆法,它是1882年德国工程师莫尔(O.Mohr)对1866年 德国库尔曼(K. Ulman)提出的应力圆作进一步研究,借助应力圆确定一点应 力状态的几何方法 2.2.1应力圆方程 将式(9.1)改写为 ox+o, ox-Gy cos 2a-fgy Sin 2a 2、x-y sin 2a+r cos 2a 2 于是,由上述二式得到一圆方程: (b)
应视 max 、 min 的具体数值来决定。 平面应力状态下,切应力极值可按下述方法确定。设极值时的 角为 0 ,由 d α / d = 0 得: xy x y 0 2 tan 2 − = (9.5) 比较式(9.3)和式(9.5),有 tan 20 tan 2 0 = −1 ,可见 0 = 0 + 45 ,即斜截面上 切应力 α 的极值作用面与正应力 α 的极值作用面互成 45 夹角。将由式(9.5) 确定的代入式(9.1)的第二式,可以求得斜截面上切应力极值 max (对应 0 )、 min (对应 0 + 90 )为: 2 2 2 max min xy 2 x y min max − + = − = (9.6) 这说明,斜截面上切应力极值的绝对值,等于该点处两个正应力极值差的绝对 值的一半。另外,由式(9.5)可得 ( x − v ) cos 2 0 − 2 xy sin 2 0 = 0 ,代入式(9.1) 第一式得: 2 y θ 0 0 90 + = = + x (9.7) 可见在 α 极值作用面上的正应力相等,且为 x 、 y 的平均值。 2.2 图解(莫尔圆)法 平面应力状态分析,也可采用图解的方法。图解法的优点是简明直观,勿须 记公式。当采用适当的作图比例时,其精确度是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的。这里只 介绍图解法中的莫尔圆法,它是 1882 年德国工程师莫尔(O. Mohr)对 1866 年 德国库尔曼(K. Culman)提出的应力圆作进一步研究,借助应力圆确定一点应 力状态的几何方法。 2.2.1 应力圆方程 将式(9.1)改写为: + − = − − = + − sin 2 cos 2 2 cos 2 sin 2 2 2 xy x y xy x y x y (a) 于是,由上述二式得到一圆方程: 2 x y 2 x y 2 2 x y 2 2 + − + = + − (b)
据此,若已知σ、、σ、τ,则在以σ为横坐标,τ为纵坐标轴的坐标系中, 可以画出一个圆,其圆心为(,0,半径为,+。圆周上一点的 坐标就代表单元体一个斜截面上的应力。因此,这个圆称为应力圆或莫尔圆(Mohr circle for stresses)。 □ 图9.4 2.2.2应力圆的画法 在已知σ、σ、及τ(图9.4(a)),作相应应力圆时,先在σ-τ坐标系中, 按选定的比例尺,以(ax,)、(σ,-rs)为坐标确定x(对应x面)、y(对应 y面)两点,(在应力圆中,正应力以拉应力为正,切应力以与其作用面外法线 顺时钟转向90后的方向一致时为正)。然后直线连接x、y两点交a轴于C点, 并以C点圆心,以(x或为半径画圆,此圆就是应力圆,如图9.4(b)。从图 中不难看出,应力圆的圆心及半径,与式(b)完全相同。 2.2.3几种对应关系 应力圆上的点与平面应力状态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有如下对应关系 1)点面对应 应力圆上某一点的坐标对应单元体某一方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值。如图 (9.4(a))上的n点的坐标即为斜截面a面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2)转向对应 应力圆半径旋转时,半径端点的坐标随之改变,对应地,斜截面外法线亦沿 相同方向旋转,才能保证某一方向面上的应力与应力圆上半径端点的坐标相对 3)二倍角对应 应力圆上半径转过的角度,等于斜截面外法线旋转角度的两倍。因为,在单 元体中,外法线与x轴间夹角相差180°的两个面是同一截面,而应力圆中圆心角 相差360时才能为同一点 2.2.4应力圆的应用 1)应用应力圆能确定任意斜截面上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如果欲求a面上的 应力a及z,则可从与x面对应的x点开始沿应力圆圆周逆时针向转2a圆心角
据此,若已知 x 、 y 、 xy ,则在以 为横坐标, 为纵坐标轴的坐标系中, 可以画出一个圆,其圆心为 ,0) 2 ( x + y ,半径为 2 xy 2 x y 2 + − 。圆周上一点的 坐标就代表单元体一个斜截面上的应力。因此,这个圆称为应力圆或莫尔圆(Mohr circle for stresses)。 图 9.4 2.2.2 应力圆的画法 在已知 x 、 y 及 xy (图 9.4(a)),作相应应力圆时,先在 − 坐标系中, 按选定的比例尺,以( x , xy )、( y , − xy )为坐标确定 x(对应 x 面)、y(对应 y 面)两点,(在应力圆中,正应力以拉应力为正,切应力以与其作用面外法线 顺时钟转向 90 后的方向一致时为正)。然后直线连接 x、y 两点交 轴于 C 点, 并以 C 点圆心,以 Cx 或 Cy 为半径画圆,此圆就是应力圆,如图 9.4(b)。从图 中不难看出,应力圆的圆心及半径,与式(b)完全相同。 2.2.3 几种对应关系 应力圆上的点与平面应力状态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有如下对应关系: 1) 点面对应 应力圆上某一点的坐标对应单元体某一方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值。如图 (9.4(a))上的 n 点的坐标即为斜截面 面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2)转向对应 应力圆半径旋转时,半径端点的坐标随之改变,对应地,斜截面外法线亦沿 相同方向旋转,才能保证某一方向面上的应力与应力圆上半径端点的坐标相对 应。 3)二倍角对应 应力圆上半径转过的角度,等于斜截面外法线旋转角度的两倍。因为,在单 元体中,外法线与 x 轴间夹角相差 180 的两个面是同一截面,而应力圆中圆心角 相差 360 时才能为同一点。 2.2.4 应力圆的应用 1)应用应力圆能确定任意斜截面上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如果欲求 面上的 应力 α 及 α ,则可从与 x 面对应的 x 点开始沿应力圆圆周逆时针向转 2 圆心角
至n点,这时n点的坐标便同外法线与x轴成a角的a面上的应力对应。aa的方 向按如下方法确定:过x点作a轴的平行线交应力圆于P点,以P为极点,连接 P两点,则射线Pn便为n点对应截面的外法线方向,即为的an方位线。 2)确定主应力的大小和方位。应力圆与a轴的交点1及2点,其纵坐标(即 切应力)为零,因此,对应的正应力便是平面应力状态的两个正应力极值,但是, 在图9.4示情况,因σm>omn>0,所以用单元体主应力a、a2表示,这时的a3 应为零。至于在别的情况时,图9.4(b)中的1、2点应取1、2、3中的哪两个 数,按类似原则确定。主应力的方位按如下方法确定:从极点P至1点引射线P 为a1作用面外法方向,P2为主应力a2作用面的外法线方向。从图9.4(b)中不 难看出,主应力a1、a2的作用面(主平面)的外法线(主方向)相互垂直 由图9.4(b)不难看出,应力圆上的h、2两点,是与切应力极值面(a0面 和a+90°面)上的应力对应的。不难证明:正应力极值面与切应力极值面互成45 的夹角。 3、三向应力状态的最大应力 组成工程结构物的构件都是三维体,能按材料力学方法进行受力分析的,只 是一般三维构件的特殊情况,但属三维问题。既然这样,在建立强度条件时,必 须按三维考虑才符合实际。因此,在研究了三向应力状态的一种特殊情况一一平 面应力状态后,还应将它们返回到三向应力状态,作进一步的分析,才能符合工 程实际。另外,在工程中还是存在不少三向应力状态的问题。例如,在地层的 定深度处的单元体(图9.5),在地应力作用下便是处于三向应力状态;滚珠轴 承中的滚珠与外环接触处、火车轮与轨道接触处,也是处于三向应力状态的 图9.5 本节只讨论三个主应力σ1≥23均已知的三向应力状态,对于单元体各面 上既有正应力,又有切应力的三向应力状态,可以用弹性力学方法求得这三个主 应力。对于材料力学中的问题,可以用9.2节的方法以求得三个主应力a1、a2及
至 n 点,这时 n 点的坐标便同外法线与 x 轴成 角的 面上的应力对应。 α 的方 向按如下方法确定:过 x 点作 轴的平行线交应力圆于 P 点,以 P 为极点,连接 Pn 两点,则射线 Pn 便为 n 点对应截面的外法线方向,即为的 α 方位线。 2)确定主应力的大小和方位。应力圆与 轴的交点 1 及 2 点,其纵坐标(即 切应力)为零,因此,对应的正应力便是平面应力状态的两个正应力极值,但是, 在图 9.4 示情况,因 max min 0 ,所以用单元体主应力 1、 2 表示,这时的 3 应为零。至于在别的情况时,图 9.4(b)中的 1、2 点应取 1、2、3 中的哪两个 数,按类似原则确定。主应力的方位按如下方法确定:从极点 P 至 1 点引射线 P1 为 1 作用面外法方向, P2 为主应力 2 作用面的外法线方向。从图 9.4(b)中不 难看出,主应力 1、 2 的作用面(主平面)的外法线(主方向)相互垂直。 由图 9.4(b)不难看出,应力圆上的 1 t 、 2 t 两点,是与切应力极值面( 0 面 和 0 + 90 面)上的应力对应的。不难证明:正应力极值面与切应力极值面互成 45 的夹角。 3、三向应力状态的最大应力 组成工程结构物的构件都是三维体,能按材料力学方法进行受力分析的,只 是一般三维构件的特殊情况,但属三维问题。既然这样,在建立强度条件时,必 须按三维考虑才符合实际。因此,在研究了三向应力状态的一种特殊情况——平 面应力状态后,还应将它们返回到三向应力状态,作进一步的分析,才能符合工 程实际。另外,在工程中还是存在不少三向应力状态的问题。例如,在地层的一 定深度处的单元体(图 9.5),在地应力作用下便是处于三向应力状态;滚珠轴 承中的滚珠与外环接触处、火车轮与轨道接触处,也是处于三向应力状态的。 图 9.5 本节只讨论三个主应力 1 2 3 均已知的三向应力状态,对于单元体各面 上既有正应力,又有切应力的三向应力状态,可以用弹性力学方法求得这三个主 应力。对于材料力学中的问题,可以用 9.2 节的方法以求得三个主应力 1、 2 及 3
O 图9.6 对于图9.6(a)示已知三个主应力的主单体,可以将这种应力状态分解为三 种平面应力状态,分析平行于三个主应力的三组特殊方向面上的应力。在平行于 主应力a1的方向面上,可视为只有a2和a3作用的平面应力状态;在平行于主应 力a2的方向面上可视为只有a1和G3作用的平面应力状态;在平行于主应力σ3的 方向面上,可视为只有a1和a2作用的平面应力状态。并可绘出图(b)示三个应 力图,并称为三向应力状态应力圆( stress circle of three dimens ional stress state)。用弹性力学方法可以证明,主单元体中任意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及切应 力,必位于以这三个应力圆为界的阴影区内。 由三向应力圆可以看出,在三向应力状态下,代数值最大和最小的正应力为 (9.8) 而最大切应力为 (9.9) 式(9.8)、(9.9)也适用于三向应力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二向应力状态及单向 应力状态。 4、广义胡克定律·体应变 在后续课程中要考虑单元体的变形,本节将讨论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 4.1广义胡克定律 在三向应力状态下主单元体同时受到主应力1、a2及o3作用,如图9.6(a) 所示。这时,我们把沿单元体主应力方向的线应变称为主应变( principal strain),习惯上分别用a、a2及63来表示。对于连续均质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 可以将这种应力状态,视为三个单向应力状态叠加来求主应变。由工程力学I知, 在a1单独作用下,沿主应力a1、a2及σ3方向的线应变分别为 式中E、ν为材料的弹性模量及泊松比( Poisson ratio)。 同理,在a2和σ单独作用时,上述应变分别为
图 9.6 对于图 9.6(a)示已知三个主应力的主单体,可以将这种应力状态分解为三 种平面应力状态,分析平行于三个主应力的三组特殊方向面上的应力。在平行于 主应力 1 的方向面上,可视为只有 2 和 3 作用的平面应力状态;在平行于主应 力 2 的方向面上可视为只有 1 和 3 作用的平面应力状态;在平行于主应力 3 的 方向面上,可视为只有 1 和 2 作用的平面应力状态。并可绘出图(b)示三个应 力图,并称为三向应力状态应力圆(stress circle of three dimensional stress state)。用弹性力学方法可以证明,主单元体中任意斜截面上的正应力及切应 力,必位于以这三个应力圆为界的阴影区内。 由三向应力圆可以看出,在三向应力状态下,代数值最大和最小的正应力为: max = 1, min = 3 (9.8) 而最大切应力为 2 1 3 max − = (9.9) 式(9.8)、(9.9)也适用于三向应力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二向应力状态及单向 应力状态。 4、广义胡克定律 • 体应变 在后续课程中要考虑单元体的变形,本节将讨论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 4.1 广义胡克定律 在三向应力状态下主单元体同时受到主应力 1、 2 及 3 作用,如图 9.6(a) 所示。这时,我们把沿单元体主应力方向的线应变称为主应变(principal strain),习惯上分别用 1、 2 及 3 来表示。对于连续均质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 可以将这种应力状态,视为三个单向应力状态叠加来求主应变。由工程力学Ⅰ知, 在 1 单独作用下,沿主应力 1、 2 及 3 方向的线应变分别为: E ' 1 1 = , E ' 1 2 = , E ' 1 3 = 式中 E、 为材料的弹性模量及泊松比(Poisson ratio)。 同理,在 2 和 3 单独作用时,上述应变分别为:
将同方向的线应变叠加得三向应力状态下主单元体的主应变为: E1=[o1-v(o2+3 E2=2-v(3+G1) (9.10) E3=[o3-V(o1+2) 式(9.10)中的σ、a2及σ3均以代数值代入,求出的主应变为正值表示伸长, 负值表示缩短。主应变的排列顺序为1≥E2263,可见,主单元体中代数值最大 的线应变为 (9.9) 如果不是主单元体,则单元体各面上将作用有正应力ax、σy、a和切应力 ry=ryx、ryx=rn、ta=x,如图9.7所示。图中正应力的下标表示其作用面的 外法线方向;切应力有两个下标,前一个下标表示其作用面的外法线方向,后 个下标表示其作用方向沿着哪一个坐标轴。如果某一面的外法线沿坐标轴的正方 向,该面称为正面,正面上的各应力分量便以指向坐标轴正方向为正,反之为负; 如果某一面的外法线沿坐标轴的负方向,则称该面为负面,负面上的各应力便以 指向坐标轴的负方向为正,反之为负。须说明,这里的约定与9.2节的约定是各 自独立的。对于图9.7,单元体除了沿x、y及z方向产生线应变6、s及E2外, 还在三个坐标面x、yz、zx内产生切应变ys、xz及ya 图9.7 由理论证明及实验证实,对于连续均质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正应力不会引 起切应变,切应力也不会引起线应变,而且切应力引起的切应变互不耦联。于 是,线应变可以按推导式(9.10)的方法求得,而切应变可以利用剪切胡克定律 得到,最后有
E " 2 1 = − , E " 2 2 = , E " 2 3 = − E ''' 3 1 = − , E ''' 3 1 = − , E ''' 3 3 = 将同方向的线应变叠加得三向应力状态下主单元体的主应变为: = − + = − + = − + [ ( )] 1 [ ( )] 1 [ ( ] 1 3 3 1 2 2 2 3 1 1 1 2 3 E E E (9.10) 式(9.10)中的 1、 2 及 3 均以代数值代入,求出的主应变为正值表示伸长, 负值表示缩短。主应变的排列顺序为 1 2 3 ,可见,主单元体中代数值最大 的线应变为: max = 1 (9.9) 如果不是主单元体,则单元体各面上将作用有正应力 x 、 y 、 z 和切应力 xy = yx、 yz = zy 、 zx = xz ,如图 9.7 所示。图中正应力的下标表示其作用面的 外法线方向;切应力有两个下标,前一个下标表示其作用面的外法线方向,后一 个下标表示其作用方向沿着哪一个坐标轴。如果某一面的外法线沿坐标轴的正方 向,该面称为正面,正面上的各应力分量便以指向坐标轴正方向为正,反之为负; 如果某一面的外法线沿坐标轴的负方向,则称该面为负面,负面上的各应力便以 指向坐标轴的负方向为正,反之为负。须说明,这里的约定与 9.2 节的约定是各 自独立的。对于图 9.7,单元体除了沿 x、y 及 z 方向产生线应变 x 、 y 及 z 外, 还在三个坐标面 xy、yz、zx 内产生切应变 xy 、 yz 及 zx 。 图 9.7 由理论证明及实验证实,对于连续均质各向同性线弹性材料,正应力不会引 起切应变,切应力也不会引起线应变,而且切应力引起的切应变互不耦联。于 是,线应变可以按推导式(9.10)的方法求得,而切应变可以利用剪切胡克定律 得到,最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