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甫;背诵《月夜》、《蜀相》、《登岳阳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 析;会分析《哀江头》一诗中运用的对比、衬托、用典的写法;了解《蜀相》 诗中所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理清《又呈吴郎》一诗的思路;感受《登岳阳楼》 中“坼”与“浮”字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月夜 【导入语】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下品);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中品);轻 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上品)。这三句诗,如果排名次,哪一句最好?哪一句 最差?为什麽改一个字能如此之神奇?画要点睛,诗歌重眼。晋代大画家顾恺之 曾于健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点睛之日致万人空巷。 【感受诗眼】 1、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 感态度、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 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其中,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 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2、诗眼的位置:(1)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2)在诗 句中:《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品味诗眼】 1内容定位:体会意境,联想与想象。 (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内容。 译诗:今晚鄘州的月亮高悬,我的妻子只有一个人独自看着月亮。我怜惜 远方幼小的孩子,他们还不晓得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
杜甫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杜甫;背诵《月夜》、《蜀相》、《登岳阳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 析;会分析《哀江头》一诗中运用的对比、衬托、用典的写法;了解《蜀相》一 诗中所运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理清《又呈吴郎》一诗的思路;感受《登岳阳楼》 中“坼”与“浮”字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3 课时。 教学过程: 月夜 【导入语】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下品);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中品);轻 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上品)。这三句诗,如果排名次,哪一句最好?哪一句 最差?为什麽改一个字能如此之神奇?画要点睛,诗歌重眼。晋代大画家顾恺之 曾于健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点睛之日致万人空巷。 【感受诗眼】 1、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 感态度、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 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其中,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 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2、诗眼的位置:(1)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2)在诗 句中:《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品味诗眼】 1 内容定位:体会意境,联想与想象。 (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内容。 译诗:今晚鄜州的月亮高悬, 我的妻子只有一个人独自看着月亮。我怜惜 远方幼小的孩子,他们还不晓得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
的头发被沾湿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倚 靠在薄而透明的纱帷之下,月光照进来,将两人脸上的泪痕照干。 (5)分析诗歌。 比较两幅图,哪幅更符合此情此景?(一幅突出儿女,一幅突出妻子) 参考:第二幅,本诗突出的是闺中,即妻子。小儿女只是侧面描写,对比衬 托出妻子的“独看”,小儿女还不晓得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这更增加了妻看月时 的孤独感。施补华也说:“儿女不解忆,则解忆者独其妻矣。”(教师引导,由此 可见,这里的诗眼是“独看”) 为什麽主角是“闺中”,作者不是杜甫吗? 明确:诗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明明是杜甫思念鄘州的家人,但他却不直接 道出,而是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妻子在鄘州对月思念杜甫:妻子正在鄘州对月思 夫,但孩子们还不晓得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妻子在月下伫望时间长了,露水沾 湿了她的头发,清辉使得她玉臂生寒。妻子在想:何时才能团聚呢?(教师引导, 由此可见,这里的诗眼是“双照”)。 全诗的诗眼:独看,双照(另一种说法,有人将“忆”字作为全诗诗眼也可以, 将“忆”字作为全诗诗眼是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局。将“独看”与“双照”作为全诗诗 眼是从局部出发,着眼于具体) 2活用定位:移位意更深(此种诗眼更专业的说法叫做炼字。倘若考试时叫 我们找出全诗诗眼,我们就找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或词。倘若是叫我们 找出哪个字用得最好,那就是炼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全联的句眼:湿,寒。 参考:湿:沾湿;寒:寒冷,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诗人想象他 远在鄘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的头发被沾湿 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 之切。 【课堂练习】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垂、涌) 2、《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全诗诗眼:望,怀 全联句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 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课后练习: 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王维
的头发被沾湿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什么时候才能一起倚 靠在薄而透明的纱帷之下,月光照进来,将两人脸上的泪痕照干。 (5)分析诗歌。 比较两幅图,哪幅更符合此情此景?(一幅突出儿女,一幅突出妻子) 参考:第二幅,本诗突出的是闺中,即妻子。小儿女只是侧面描写,对比衬 托出妻子的“独看”,小儿女还不晓得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这更增加了妻看月时 的孤独感。施补华也说:“儿女不解忆,则解忆者独其妻矣。”(教师引导,由此 可见,这里的诗眼是“独看”)。 为什麽主角是“闺中”,作者不是杜甫吗? 明确:诗的表现手法独具匠心,明明是杜甫思念鄜州的家人,但他却不直接 道出,而是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妻子在鄜州对月思念杜甫:妻子正在鄜州对月思 夫,但孩子们还不晓得想念身陷长安的父亲。妻子在月下伫望时间长了,露水沾 湿了她的头发,清辉使得她玉臂生寒。妻子在想:何时才能团聚呢?(教师引导, 由此可见,这里的诗眼是“双照”)。 全诗的诗眼:独看,双照(另一种说法,有人将“忆”字作为全诗诗眼也可以, 将“忆”字作为全诗诗眼是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大局。将“独看”与“双照”作为全诗诗 眼是从局部出发,着眼于具体)。 2 活用定位:移位意更深(此种诗眼更专业的说法叫做炼字。倘若考试时叫 我们找出全诗诗眼,我们就找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或词。倘若是叫我们 找出哪个字用得最好,那就是炼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全联的句眼:湿,寒。 参考:湿:沾湿;寒:寒冷,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诗人想象他 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的头发被沾湿 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 之切。 【课堂练习】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垂、涌) 2、《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全诗诗眼:望,怀 全联句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 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课后练习: 2003 年全国高考试题第 17 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 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 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 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 【考试链接】 考试链接——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 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 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墓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 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 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 试作简要分析。 1,解释字。2,解释话。3,答手法。4,答思想感情 答: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 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 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 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作业布置:预习《即景抒情诗四首》。 板书设计: 哀江头 【导入语】 播放古筝曲《哀江头》视频,并介绍:唐代诗人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春天,沿着已被叛军攻占的长安东南的游览胜地曲江行走,想起安史之 乱前,这里一到春天游人如织,车马繁华,现在却遭受严重破坏,游人稀少。于 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哀痛欲绝,写下一首名诗《哀江头》。乐曲《哀江头》 即根据这首诗意而作,共分为1.引子2慢板与中板3激动的快板4慢板的再现 5尾声。曲子以古朴苍劲、悲愤幽怨的音韵表现了诗人独立江边对昔日繁华的回 忆及对家破人亡的遗恨,分别表达了悲愤,悲泣,悲痛,悲哀等复杂的心情。我 们欣赏完了这首曲子,现在来欣赏这首诗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 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 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 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 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 【考试链接】 考试链接-----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 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 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 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 的思想感情。 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 试作简要分析。 1,解释字。2,解释话。3,答手法。4,答思想感情 答: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 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 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 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作业布置:预习《即景抒情诗四首》。 板书设计: 哀江头 【导入语】 播放古筝曲《哀江头》视频,并介绍:唐代诗人杜甫于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春天,沿着已被叛军攻占的长安东南的游览胜地曲江行走,想起安史之 乱前,这里一到春天游人如织,车马繁华,现在却遭受严重破坏,游人稀少。于 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哀痛欲绝,写下一首名诗《哀江头》。乐曲《哀江头》 即根据这首诗意而作,共分为 1.引子 2.慢板与中板 3.激动的快板 4.慢板的再现 5.尾声。曲子以古朴苍劲、悲愤幽怨的音韵表现了诗人独立江边对昔日繁华的回 忆及对家破人亡的遗恨,分别表达了悲愤,悲泣,悲痛,悲哀等复杂的心情。我 们欣赏完了这首曲子,现在来欣赏这首诗
【整体感知】 提问: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 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 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二人的悲剧。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 哀思,总结全篇。 【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 吞声:不敢出声。潜行:偷偷地行走。 住在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的偏僻之 处。江边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 1、诗人为何哭?是怎么哭的?为什么要这样哭? 明确: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作者睹物伤怀,因而痛苦。诗人是“吞声 哭”(‘潜行”),因为长安被占领,笼罩着恐怖气氛,所以诗人不敢放声痛哭,不 敢光明正大地行走 2、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 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曲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锁”和“为谁 绿”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 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细柳袅 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 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教 师承接语: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作者想起了什么?他的思绪飘到了哪里)。 第二部分 生颜色:生出光辉。 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昭阳殿里 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 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朝天仰射云中飞鸟,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 地。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 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离去的和留在人世 的彼此没有消息。 3、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 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特点? 明确: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诗人忆起安史之乱前的曲江,那时它是 片繁华盛景,从叱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 的繁华,唐玄宗一行排场很大,彩旗飘扬,豪华奢侈,连南苑中的万物都生发光 辉(教师承接语:这两句是总写昔日之繁华。那么,诗人是怎样具体描绘的呢? 我们接着看后面的内容)
【整体感知】 提问: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 景象。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 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二人的悲剧。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 哀思,总结全篇。 【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 吞声:不敢出声。潜行:偷偷地行走。 住在少陵的野老(杜甫自称)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的偏僻之 处。江边的宫殿千门闭锁,细细的柳丝和新生的水蒲为谁而绿? 1、诗人为何哭?是怎么哭的?为什么要这样哭? 明确: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作者睹物伤怀,因而痛苦。诗人是“吞声 哭”(“潜行”),因为长安被占领,笼罩着恐怖气氛,所以诗人不敢放声痛哭,不 敢光明正大地行走。 2、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 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曲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锁”和“为谁 绿”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 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 细柳袅 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 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教 师承接语: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作者想起了什么?他的思绪飘到了哪里)。 第二部分: 生颜色:生出光辉。 回忆当初皇帝的彩旗仪仗下了南苑,苑里的万物都生出光辉。昭阳殿里 的第一美人也同车出游,随侍在皇帝身旁。车前的宫中女官带着弓箭,白马套着 带嚼子的黄金马勒。翻身朝天仰射云中飞鸟,一笑之间双飞的一对鸟儿便坠落在 地。杨贵妃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在哪里呢?鲜血玷污了她的游魂,再也不能 归来!清清的渭水向东流去,而玄宗所在的剑阁是那么深远。离去的和留在人世 的彼此没有消息。 3、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 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特点? 明确: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诗人忆起安史之乱前的曲江,那时它是一 片繁华盛景,从“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 的繁华,唐玄宗一行排场很大,彩旗飘扬,豪华奢侈,连南苑中的万物都生发光 辉(教师承接语:这两句是总写昔日之繁华。那么,诗人是怎样具体描绘的呢? 我们接着看后面的内容)
4、“同辇随君侍君侧”和“·笑正坠双飞翼”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由此可看出 作者对帝妃游曲江的态度如何? 明确:这两句暗用了汉代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 故,其用意就是讽刺唐玄宗荒淫好色和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教师承接语:如 此骄奢淫逸的李、杨二人,结局如何呢?我们再看“明眸皓齿今何在”到“去住彼此 无消息”四句) 5、李、杨二人的结局与“忆昔”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表 现手法?如此写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李杨两人的结局与她们当年的荒淫骄纵有因果关系。对比强烈,效果 明显。如此写来,既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又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 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 第三部分 臆:胸,这里指胸前的衣裳。 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襟,江草的生长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 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走向了城北。 6、怎么理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这两句?作者为何“欲往城 南望城北”?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哪两句? 明确: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衣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 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草自枯荣,永无尽期。这是用无情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作者因为忧心如焚,哀痛极深,因而一时懵懵懂懂走向了城北,走错了方向。最 后两句与开头的“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照应。其中“胡骑尘满城”写 出了叛军密集的巡视,营造出恐怖的气氛,这就是诗人要“吞声哭”“潜行”的原因。 【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 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 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心最 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 蜀相 【导入语】 在卧龙岗,有一副对联,对联说“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 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陈述了谁的事迹?(诸葛亮)诸葛 亮一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了后世人的尊敬,有许多诗人写诗来 纪念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怀念诸葛亮的诗歌,杜甫的《蜀相》 【字词、译诗】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汉代成都织锦业发达,朝廷曾在此设锦官专管, 故称为锦官城。 森森:形容树木高大茂密
4、“同辇随君侍君侧”和“一笑正坠双飞翼”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由此可看出 作者对帝妃游曲江的态度如何? 明确:这两句暗用了汉代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 故,其用意就是讽刺唐玄宗荒淫好色和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教师承接语:如 此骄奢淫逸的李、杨二人,结局如何呢?我们再看“明眸皓齿今何在”到“去住彼此 无消息”四句)。 5、李、杨二人的结局与“忆昔”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表 现手法?如此写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李杨两人的结局与她们当年的荒淫骄纵有因果关系。对比强烈,效果 明显。如此写来,既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又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 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 第三部分: 臆:胸,这里指胸前的衣裳。 人生有情,泪水沾湿了胸襟,江草的生长和江花的开放哪里会有尽头呢?黄 昏时,胡骑扬起满城的尘土,我想去城南,却走向了城北。 6、怎么理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这两句?作者为何“欲往城 南望城北”?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哪两句? 明确: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衣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 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草自枯荣,永无尽期。这是用无情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作者因为忧心如焚,哀痛极深,因而一时懵懵懂懂走向了城北,走错了方向。最 后两句与开头的“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照应。其中“胡骑尘满城”写 出了叛军密集的巡视,营造出恐怖的气氛,这就是诗人要“吞声哭”“潜行”的原因。 【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 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 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 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蜀相 【导入语】 在卧龙岗,有一副对联,对联说“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 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副对联陈述了谁的事迹?(诸葛亮)诸葛 亮一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赢得了后世人的尊敬,有许多诗人写诗来 纪念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怀念诸葛亮的诗歌,杜甫的《蜀相》。 【字词、译诗】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汉代成都织锦业发达,朝廷曾在此设锦官专管, 故称为锦官城。 森森:形容树木高大茂密
自:独自 空:白白地,徒然 两朝:指刘备、刘禅两代君主 开济:开创大业,济国安时 出师:出动军队,指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 丞相的祠堂到哪里去寻找?它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映照着台阶的 绿草独自呈现出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然地唱着美妙的歌声。刘备三次频 繁拜访,同他商议统一天下的大计,他辅佐两朝君主开创大业,济国安时,体现 了老臣的赤胆忠心。可惜出征还没有获胜,自己却先死去,这长使历代英雄们对 此泪满衣襟 【内容解析】 1、诗歌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联以问答形式,写出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 闻。颈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尾联,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2、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景色的描绘,在这首诗中很明显也有景色的描写。 请同学们思考,诗中哪几联在写景?在景物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叫 做什么写法 明确:本诗首联、颔联写景。首句从“丞相祠堂”写起,写祠堂是为了写人, 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第二句“森森” 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树之所以高大茂密,是因为没有人去砍伐它们,爱惜这些 柏树,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颔联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 目的景象,然而“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 无人倾听,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这两联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 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3、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泪满襟”四句,表达了他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天下计”写出 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 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 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倇、感伤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 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呈吴郎 【导入语】 陕西民歌中有一句歌词说“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是一个 影响广泛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忠君爱国,体恤百姓,深受百姓欢迎,写了许多反 映百姓痛苦生活的诗歌,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即《又呈吴郎》
自:独自。 空:白白地,徒然。 两朝:指刘备、刘禅两代君主。 开济:开创大业,济国安时。 出师:出动军队,指诸葛亮多次出兵伐魏。 丞相的祠堂到哪里去寻找?它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映照着台阶的 绿草独自呈现出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然地唱着美妙的歌声。刘备三次频 繁拜访,同他商议统一天下的大计,他辅佐两朝君主开创大业,济国安时,体现 了老臣的赤胆忠心。可惜出征还没有获胜,自己却先死去,这长使历代英雄们对 此泪满衣襟! 【内容解析】 1、 诗歌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联以问答形式,写出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 闻。颈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尾联,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2、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景色的描绘,在这首诗中很明显也有景色的描写。 请同学们思考,诗中哪几联在写景?在景物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叫 做什么写法? 明确:本诗首联、颔联写景。首句从“丞相祠堂”写起,写祠堂是为了写人, 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第二句“森森” 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树之所以高大茂密,是因为没有人去砍伐它们,爱惜这些 柏树,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颔联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 目的景象,然而“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 无人倾听,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这两联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 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3、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 泪满襟”四句,表达了他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天下计”写出 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 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 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 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 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呈吴郎 【导入语】 陕西民歌中有一句歌词说“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是一个 影响广泛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忠君爱国,体恤百姓,深受百姓欢迎,写了许多反 映百姓痛苦生活的诗歌,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即《又呈吴郎》
【写作背景介绍】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 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 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 屯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 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 作《又呈吴郎》。呈:呈送,尊敬的说法。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 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让吴郎易于 接受 【字词、译诗】 扑:打。 任:任凭,任由。 只缘:只因为。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即:立即,马上。 便:就。 任真:听其自然,率真任情,不加修饰 征求:指赋税征敛。 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不是 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呢?只因为怕她恐惧,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 真了。贫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 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湿手巾。 【内容解析】 1、诗歌各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是怎样劝告吴郎的? 明确:首联写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颔联写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 境,颈联写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尾联写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诗 人先自叙以前事以启发吴郎,接着委婉劝吴郎,最后指出人民贫苦的根源:一是 苛捐杂税,一是战乱连连 2、本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普通的打枣小事人民的水深火热老泪纵横(教师点拨)。 本诗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 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渡难关(教师补充: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 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 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由一个穷苦 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体现 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 【导入语】 洞庭湖上,一岳阳楼,古往今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一楼何奇?一楼不奇。 奇的是众文人的才华,众文人的情怀。孟浩然曾在洞庭湖边描绘到"气蒸云梦泽
【写作背景介绍】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 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 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 屯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 杜甫于是写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因此这一首题 作《又呈吴郎》。呈:呈送,尊敬的说法。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 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让吴郎易于 接受。 【字词、译诗】 扑:打。 任:任凭,任由。 只缘:只因为。 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即:立即,马上。 便:就。 任真:听其自然,率真任情,不加修饰。 征求:指赋税征敛。 我任由西面的邻居在草堂前打枣,她是一个没有饭吃没有儿子的妇人。不是 因为穷困,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呢?只因为怕她恐惧,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 妇人立即防着你这个远客即使属多事,但您来了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 真了。贫妇人已经对我诉说了因为赋税征求,贫穷到骨。我正由此联想到战乱带 给百姓的灾难而泪湿手巾。 【内容解析】 1、诗歌各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是怎样劝告吴郎的? 明确:首联写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颔联写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 境,颈联写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尾联写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诗 人先自叙以前事以启发吴郎,接着委婉劝吴郎,最后指出人民贫苦的根源:一是 苛捐杂税,一是战乱连连。 2、 本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教师点拨)。 本诗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 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渡难关(教师补充: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 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 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由一个穷苦 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体现 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 【导入语】 洞庭湖上,一岳阳楼,古往今来,引来多少文人墨客。一楼何奇?一楼不奇。 奇的是众文人的才华,众文人的情怀。孟浩然曾在洞庭湖边描绘到“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这就是孟浩然的大气。其实,像孟浩然这样的大气人物是从不会 寂寞的,就像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杜甫,也留下了千古佳作—《登岳阳楼》,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三吏(《石壕吏》、《潼关 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真实反 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齐名, 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 【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 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 湖向南漂泊。 【字词、译诗】 无一字:指音信皆无。涕泗:眼泪和鼻涕。 轩:栏杆 我从前就听说过洞庭湖名胜,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浩瀚无边,好 像要把我国东南方向的吴和楚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亲戚朋友没有 点音信,只有年老多病的我生活在这一叶孤舟之上。战争的硝烟仍旧弥漫在关 山之北,我靠着栏杆遥望,不由得老泪纵横。 【内容解析】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昔闻″二字说明对洞庭湖渴望向往已久,“今上”二字说明如愿以偿甚 喜,这里将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2、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哪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明确: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坼"和浮”。“坼”字,仿佛泂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 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富 有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天地和日月星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显得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气势磅礴,宏伟奇丽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 的画面。 3、颈联和尾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颈联写凄凉落寞的个人景况。尾联写诗人想到不息的战争,老泪纵横, 这是他忧国忧民的体现(教师补充,由此可见,诗歌首联引题,交代背景:颔联 写景,写出了洞庭湖的宏伟磅礴;颈联写凄凉落寞的个人景况;尾联写不息战争,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广阔胸襟。这使得整首诗意境宏大,情调悲壮)。 4、诗歌前两联的“景”和后两联的“情”有什么关系?
波撼岳阳城”,这就是孟浩然的大气。其实,像孟浩然这样的大气人物是从不会 寂寞的,就像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杜甫,也留下了千古佳作——《登岳阳楼》,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杜甫简介】 杜甫,字 子美 ,河南巩县人,自号 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 三吏(《石壕吏》、《潼关 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真实反 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诗史 ”,他与李白齐名, 并称“ 李杜”,被人誉为“ 诗圣”。 【背景介绍】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 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 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 湖向南漂泊。 【字词、译诗】 无一字:指音信皆无。 涕泗:眼泪和鼻涕。 轩:栏杆。 我从前就听说过洞庭湖名胜,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洞庭湖浩瀚无边,好 像要把我国东南方向的吴和楚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亲戚朋友没有 一点音信,只有年老多病的我生活在这一叶孤舟之上。战争的硝烟仍旧弥漫在关 山之北,我靠着栏杆遥望,不由得老泪纵横。 【内容解析】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昔闻”二字说明对洞庭湖渴望向往已久,“今上”二字说明如愿以偿甚 喜,这里将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2、 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哪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明确: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坼”和“浮”。“坼”字,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 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富 有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天地和日月星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显得宏丽。 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气势磅礴,宏伟奇丽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 的画面。 3、 颈联和尾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颈联写凄凉落寞的个人景况。尾联写诗人想到不息的战争,老泪纵横, 这是他忧国忧民的体现(教师补充,由此可见,诗歌首联引题,交代背景;颔联 写景,写出了洞庭湖的宏伟磅礴;颈联写凄凉落寞的个人景况;尾联写不息战争, 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广阔胸襟。这使得整首诗意境宏大,情调悲壮)。 4、 诗歌前两联的“景”和后两联的“情”有什么关系?
明确:前两联写景,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磅礴,宏伟奇丽。后两联写情,写 出了作者孤老病弱的现状和忧国忧民的心情,表明了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伟大胸 襟。诗人眼中洞庭湖的阔大形象与他的博大胸怀相呼应。此时,在诗人眼中不只 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显得气 势不凡,惊天动地 【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 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互 相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 千古名篇。 作业布置:预习《即景抒情诗四首》。 板书设计:
明确:前两联写景,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磅礴,宏伟奇丽。后两联写情,写 出了作者孤老病弱的现状和忧国忧民的心情,表明了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伟大胸 襟。诗人眼中洞庭湖的阔大形象与他的博大胸怀相呼应。此时,在诗人眼中不只 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更显得气 势不凡,惊天动地。 【总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 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互 相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 千古名篇。 作业布置:预习《即景抒情诗四首》。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