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检体诊断学课程基本 要求与教学大纲 检体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科。本课程是临床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它的任务,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掌握主要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意义,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 的重要意义。 2、熟悉问诊的重要性,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掌握视、触、叩、听的基本检査方法。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査顺序与方法,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了解胸部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和乳房一般检査;掌握视、触、叩、听四种基本 检査方法在胸廓及肺部检査的应用。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能分析其临床意义;了解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能比较准确地叩岀心界。掌握第一、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了解其増强 或减弱的临床意义。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 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熟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等常见 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了解血管视、触、听检査方法,掌握血压测量方法,了解其改 变的临床意义。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了解腹部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以肝脾触诊检查为重点,掌握 腹部视、触、叩、听检査方法,熟悉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熟悉生殖器、肛门、直肠的检查方法,了解其检查的临床意义。 掌握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熟悉其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了解神经系统的检查内容和方法,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 义 4、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
第一篇 检体诊断学课程基本 要求与教学大纲 检体诊断学课程基本要求 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学科。本课程是临床专业的专业基础 课,它的任务,通过诊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掌握主要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意义,了解症状分析对诊断疾病 的重要意义。 2、熟悉问诊的重要性,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3、掌握视、触、叩、听的基本检查方法。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与方法,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了解胸部体表标志,胸壁、胸廓和乳房一般检查;掌握视、触、叩、听四种基本 检查方法在胸廓及肺部检查的应用。熟悉肺部异常体征,并能分析其临床意义;了解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掌握第一、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了解其增强 或减弱的临床意义。熟悉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其听诊要点,并 能辨别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熟悉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等常见 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了解血管视、触、听检查方法,掌握血压测量方法,了解其改 变的临床意义。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了解腹部体表划线,分区与腹腔内脏的对应关系,以肝脾触诊检查为重点,掌握 腹部视、触、叩、听检查方法,熟悉腹部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 熟悉生殖器、肛门、直肠的检查方法,了解其检查的临床意义。 掌握脊柱、四肢的检查方法,熟悉其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 了解神经系统的检查内容和方法,掌握神经反射的检查方法及病理反射的临床意 义。 4、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及常用导联。掌握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
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以及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了解超声心动图诊断疾病的依据,熟悉其临床应用范围,掌握正常图形的基本特 征及几种常见疾病的典型超声心动图表现 基本技能 1、能独立进行系统问诊,并能够了解病人主诉,症状或体征的内在联系及临床 意义,能够进行系统、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査。 2、掌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心电图各波的测量方法,能写出心电图报告。 3、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査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査结果,进行全 面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迹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诊断学教学时间安排 讲授 绪论 常见症状 191 15 问诊 基本检查法、一般状态检查 63336 433 头颈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査 胸部检查 12 心血管系统检查 10 12 腹部检查 6 病历书写、诊断方法 心电图学 6146 4 9(10) 超声心动图 54(48)|54(52)108(100 备注:本次修改讨论提出将超声心动图放在超声学去讲,诊断学的学时数减去“8 学时”给超声教研室,诊断学总学时为100学时,讲授48,见习52。学时安排在表 中用()表示改动。 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
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及临床意义以及几种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征。 了解超声心动图诊断疾病的依据,熟悉其临床应用范围,掌握正常图形的基本特 征及几种常见疾病的典型超声心动图表现。 二、基本技能 1、能独立进行系统问诊,并能够了解病人主诉,症状或体征的内在联系及临床 意义,能够进行系统、全面而有重点的体格检查。 2、掌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心电图各波的测量方法,能写出心电图报告。 3、能将问诊和体格检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根据病史和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全 面综合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写出格式正确,文字通顺,字迹清楚,符合实际的病历。 诊断学教学时间安排 内 容 讲授 见习 合计 绪论 1 1 常见症状 9 6 15 问诊 1 3 4 基本检查法、一般状态检查 3 3 头颈部、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 3 3 胸部检查 6 6 12 心血管系统检查 10 12 22 腹部检查 6 6 12 病历书写、诊断方法 1 3 4 心电图学 14 9(10) 23 超声心动图 6 3 9 合计 54(48) 54(52) 108(100) 备注:本次修改讨论提出将超声心动图放在超声学去讲,诊断学的学时数减去“8 学时”给超声教研室,诊断学总学时为 100 学时,讲授 48,见习 52。学时安排在表 中用()表示改动。 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 说 明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一九九三年五朋昆明医学院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要求,结 合当前教改精神及诊断学第五版教材内容修改制定的。 医学系本科检体诊断课程总学时100学时,大课讲授48学时,实习52学时 包括症状学、问诊及病历书写、体格检査、心电图学、超场心动图检查等部分 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不断锻炼和提髙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的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今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四、学习诊断的要求 (一)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并学会问诊方法与技巧。 (二)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 (三)熟悉心电图各波图象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 各波的测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运用及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表现 (四)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 生具有独立书写完整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阐述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应用 问诊、体格检査、化验室检査及器械査检等方法,进行调査硏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 与疾病的一门课程。学习本门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努力学习, 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 断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 二、诊断学在临床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査、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
一、本教学大纲是根据一九九三年五朋昆明医学院检体诊断学教学大纲要求,结 合当前教改精神及诊断学第五版教材内容修改制定的。 二、医学系本科检体诊断课程总学时 100 学时,大课讲授 48 学时,实习 52 学时, 包括症状学、问诊及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心电图学、超场 心动图检查等部分。 三、在诊断学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学生接触临床,参加实践,以达到 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注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 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不断锻炼和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通过专业理论的学习与临床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诊断疾病的基 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各临床课程及今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四、学习诊断的要求: (一)掌握常见症状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意义,并学会问诊方法与技巧。 (二)掌握检体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以及典型体征的发生机理与临床意 义。 (三)熟悉心电图各波图象产生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正常心电图的各波图形及 各波的测方法,并了解心电图检查的临床运用及某些常见典型的异常心电图表现。 (四)学会对各方面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使学 生具有独立书写完整住院病历和提出初步诊断的能力。 第一章 绪 论 目的要求: 阐述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应用 问诊、体格检查、化验室检查及器械查检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达到正确认识健康 与疾病的一门课程。学习本门课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努力学习, 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掌握临床各科疾病的诊 断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一、学习诊断学的指导思想 二、诊断学在临床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常见症状、问诊、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
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 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与要求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第二章常见症状 目的要求: 症状是机体在病理生理学或病理解剖学改变的基础上,病人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感 觉,重点讲授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症状,启发学生了解症状分析 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并掌握其出现的原因、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咯血、便血、呕血、黄疸、意识障碍。 执 (一)发热的概述及意义 (二)发热的病因: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三)发热的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3、重点掌握驰张热、稽留热、间歇热、不规则热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发热的诊断方法 二、疼痛 (一)重点掌握对疼痛的分析,即疼痛的临床特点 1、发病的特点 2、疼痛的部位 3、疼痛的性质及强度 4、牵涉痛放射部位 5、诱发与缓解疼痛的因素
检查)、病历编写与诊断思维方法。 四、学习诊断学的方法与要求。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第二章 常见症状 目的要求: 症状是机体在病理生理学或病理解剖学改变的基础上,病人主观感受到的异常感 觉,重点讲授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要求学生认识常见症状,启发学生了解症状分析 对诊断疾病的重要作用并掌握其出现的原因、发生机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咯血、便血、呕血、黄疸、意识障碍。 一、发热: (一)发热的概述及意义 (二)发热的病因: 1、感染性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三)发热的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3、重点掌握驰张热、稽留热、间歇热、不规则热型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发热的诊断方法 二、疼痛: (一)重点掌握对疼痛的分析,即疼痛的临床特点。 1、发病的特点 2、疼痛的部位 3、疼痛的性质及强度 4、牵涉痛放射部位 5、诱发与缓解疼痛的因素
(二)临床常见胸、腹痛的病因、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 水肿: (一)水肿的发生机理 (二)各型水肿的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 1、重点掌握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水肿的病因、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 2、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鉴别要点。 四、呼吸困难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一)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 (二)循环系统疾病所致呼吸困难(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三)其他原因(如中毒、神经精神性、血液病)。 五、咯血 (一)定义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方法 六、呕血: (一)定义 (二)病因 (三)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四)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并食道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粘膜出 血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 七、便血: 便血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八、黄疸: (一)了解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二)掌握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生机理 (三)重点掌握上述三种黄疸的鉴别 九、意识障碍 重点掌握意识障碍不同程度的表现: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轻度、中度
(二)临床常见胸、腹痛的病因、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 三、水肿: (一)水肿的发生机理 (二)各型水肿的病因、发生机制及临床特点 1、重点掌握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水肿的病因、发生机理及临床特点。 2、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鉴别要点。 四、呼吸困难: 重点讲授呼吸困难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 (一)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 (二)循环系统疾病所致呼吸困难(左心或右心功能不全)。 (三)其他原因(如中毒、神经精神性、血液病)。 五、咯血: (一)定义 (二)病因 (三)临床表现 (四)诊断方法 六、呕血: (一)定义 (二)病因 (三)呕血与咯血的鉴别 (四)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并食道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胃粘膜出 血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 七、便血: 便血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八、黄疸: (一)了解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二)掌握溶血性、肝细胞性、胆汁淤积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生机理 (三)重点掌握上述三种黄疸的鉴别 九、意识障碍: 重点掌握意识障碍不同程度的表现: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轻度、中度
深度)、以及谵妄。 教学时数:15学时(讲授9学时,见习6学时) 教学方法: 大课讲授 、见习中结合典型病例,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 第三章问诊、病历书写及诊断方法 目的要求: 通过大课讲授使学生充分认识问诊及病因的重要性,掌握问诊的内容与方法,病 历格式与书写方法。通过见习,使学生有独立收集病史、编写完整住院病历的能力, 了解诊断步骤,逐步掌握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问诊的重要意义,问诊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病历书写方法 病历格式及内容(重点讲主诉、现病史的内容及方法)。 三、诊断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资料的收庥、整理与分析,作出初步诊断 教学时数:8学时(大课2学时,见习6学时) 教学方法: 结合症状学的见习,学习问诊方法。 二、课堂讲授重点内容及基本概念,见习中要求同学自己收集病史,编写完整住 院病历两份,一份先写病史部分,一份则编写完整住院病历,教师修改后组织讨论 指出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各科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章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目的要求: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熟悉一般状态检査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深度)、以及谵妄。 教学时数:15 学时(讲授 9 学时,见习 6 学时) 教学方法: 一、大课讲授 二、见习中结合典型病例,对常见症状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 第三章 问诊、病历书写及诊断方法 目的要求: 通过大课讲授使学生充分认识问诊及病因的重要性,掌握问诊的内容与方法,病 历格式与书写方法。通过见习,使学生有独立收集病史、编写完整住院病历的能力, 了解诊断步骤,逐步掌握诊断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一、问诊的重要意义,问诊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病历书写方法 病历格式及内容(重点讲主诉、现病史的内容及方法)。 三、诊断步骤和临床思维方法 资料的收庥、整理与分析,作出初步诊断。 教学时数:8 学时(大课 2 学时,见习 6 学时) 教学方法: 一、结合症状学的见习,学习问诊方法。 二、课堂讲授重点内容及基本概念,见习中要求同学自己收集病史,编写完整住 院病历两份,一份先写病史部分,一份则编写完整住院病历,教师修改后组织讨论, 指出编写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各科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章 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 目的要求: 一、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二、熟悉一般状态检查内容。正常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 二、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体验、呼吸、脉搏及血压的测理及其临床意义。 四、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意识状态、精神状态、不同的面容及表情、姿势 体位(自动、被动、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 五、皮肤检査的内容:颜色、湿度与岀汘、弹性、皮疹、紫癜、蜘蛛痣、水肿、 皮下结节、瘢痕、毛发等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六、淋巴结的分布、检查顺序、检査方法及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 教学方法: 在临床见习中完成教学内容,边示教边讲解,重点强调检査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五章头颈部检查 目的要求: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査顺序、内容及方法,并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 义 教学内容 头颅外部一般检查头颅大小、外形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颜面及其器官的检查 眼:眼眉、眼睑、结膜、眼球、巩膜、角膜、虹膜、瞳孔的检査。 耳:外形、外耳道、乳突的检查 鼻:外形、鼻腔粘膜、鼻窦的检査。 口腔:口唇、口腔粘膜、牙齿、牙龈、舌、咽部及扁桃体、喉等的检査及异常的 临床意义。 三、颈部检査 颈部外形、活动、血管的检査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甲状腺及气管位置的检査及其 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检查方法。 二、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三、体验、呼吸、脉搏及血压的测理及其临床意义。 四、发育及营养的判断方法。意识状态、精神状态、不同的面容及表情、姿势、 体位(自动、被动、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 五、皮肤检查的内容:颜色、湿度与出汗、弹性、皮疹、紫癜、蜘蛛痣、水肿、 皮下结节、瘢痕、毛发等的辨认及临床意义。 六、淋巴结的分布、检查顺序、检查方法及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 教学方法: 在临床见习中完成教学内容,边示教边讲解,重点强调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五章 头颈部检查 目的要求: 熟悉头部、颈部的检查顺序、内容及方法,并了解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 义。 教学内容: 一、头颅外部一般检查 头颅大小、外形变化的临床意义。 二、颜面及其器官的检查 眼:眼眉、眼睑、结膜、眼球、巩膜、角膜、虹膜、瞳孔的检查。 耳:外形、外耳道、乳突的检查。 鼻:外形、鼻腔粘膜、鼻窦的检查。 口腔:口唇、口腔粘膜、牙齿、牙龈、舌、咽部及扁桃体、喉等的检查及异常的 临床意义。 三、颈部检查: 颈部外形、活动、血管的检查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甲状腺及气管位置的检查及其 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 在临床见习中完成教学内容,边示教边讲解。然后学生相互检査、反复练习检査 方法、顺序。认识正常情况及异常状态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胸部检查 目的要求: 掌握视、触、叩、听四种检查方法在胸部的应用。 、通过相互检査,掌握正常检査方法并获得准确检査结果 通过临床见习,熟悉胸部常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胸部的体表标志、胸部的骨骼标志、划分及分期的临床意义。 胸壁、胸廓与乳房检查。 胸壁的静脉、皮下气肿、胸壁压痛、肋间隙的检査及临床意义, 正常胸部外形及病态胸廓的临床意义 乳房的视诊、触认的方法及异常状态的临床意义。 肺和胸膜的检査 视诊:正常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及改变的临床意义。 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磨擦感的检査方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叩诊:叩诊的方法、影响叩诊音的因素,各类叩诊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正常胸 部叩诊音,正常肺界的叩诊,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正常值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叩诊:(一)正常呼吸音的种类、特点及分布。 (二)异常呼吸音吸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罗音:湿罗音、干罗音的产生机理、分类、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五)胸膜磨擦音的产生机理、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慢支炎肺气肿、支气管 哮喘、胸腔积液及气胸。 教学时数:12学时(课堂讲授6,见习6)
教学时数:1 学时 教学方法: 在临床见习中完成教学内容,边示教边讲解。然后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检查 方法、顺序。认识正常情况及异常状态的临床意义。 第六章 胸部检查 目的要求: 一、掌握视、触、叩、听四种检查方法在胸部的应用。 二、通过相互检查,掌握正常检查方法并获得准确检查结果。 三、通过临床见习,熟悉胸部常见异常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一、胸部的体表标志、胸部的骨骼标志、划分及分期的临床意义。 二、胸壁、胸廓与乳房检查。 胸壁的静脉、皮下气肿、胸壁压痛、肋间隙的检查及临床意义。 正常胸部外形及病态胸廓的临床意义。 乳房的视诊、触认的方法及异常状态的临床意义。 三、肺和胸膜的检查。 视诊:正常呼吸运动,呼吸频率、节律及改变的临床意义。 触诊:胸廓扩张度、语音震颤、胸膜磨擦感的检查方法及异常的临床意义。 叩诊:叩诊的方法、影响叩诊音的因素,各类叩诊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正常胸 部叩诊音,正常肺界的叩诊,肺下界移动度的叩诊、正常值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叩诊:(一)正常呼吸音的种类、特点及分布。 (二)异常呼吸音吸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罗音:湿罗音、干罗音的产生机理、分类、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语音共振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五)胸膜磨擦音的产生机理、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大叶性肺炎、慢支炎肺气肿、支气管 哮喘、胸腔积液及气胸。 教学时数:12 学时(课堂讲授 6,见习 6)
教学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査、掌握正常检査手法、正常肺部检査体征,熟悉肺部 各种异常体征的检查顺序及方法。 、临床见习中示教典型体征,熟悉肺部各种异常体征。 通过见习基本能达到独立写出呼吸系统疾病问诊及肺部体检记录 第七章心脏血管检查 目的要求: 、掌握心脏叩诊,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二、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掌握额外心音产生的机理、临床意义及听诊要点。 四、熟悉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 及舒张期杂音 五、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 六、正确掌握血压测量法,并了解血压改变的临床意义。 七、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 教学内容: 心脏 (一)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博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它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 1、心类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期及其临床意义。 (三)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及胸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 一、教师指导学生相互检查、掌握正常检查手法、正常肺部检查体征,熟悉肺部 各种异常体征的检查顺序及方法。 二、临床见习中示教典型体征,熟悉肺部各种异常体征。 三、通过见习基本能达到独立写出呼吸系统疾病问诊及肺部体检记录。 第七章 心脏血管检查 目的要求: 一、掌握心脏叩诊,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界。 二、掌握第一与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鉴别要点、了解其增强,减弱的临床意义。 三、掌握额外心音产生的机理、临床意义及听诊要点。 四、熟悉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正确掌握听诊要点,并能辨别收缩期 及舒张期杂音。 五、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特点(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及心房颤动)。 六、正确掌握血压测量法,并了解血压改变的临床意义。 七、熟悉脉搏检查方法及血管体征。 教学内容: 一、心脏 (一)视诊 1、心前区外形。 2、心尖搏动:正常心尖博动的位置、强度、范围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及其它部位搏动的临床意义。 (二)触诊 1、心类搏动的位置、强度、范围、节律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 2、心前区震颤的原因、部位、时期及其临床意义。 (三)叩诊 1、心脏叩诊方法。 2、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心脏浊音界改变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 3、心浊音界各部的组成及胸腹部疾病对心浊音界的影响
(四)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心率与心律。 3、正常心音及其产生的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4、心音的变化: 心音强度的改变,性质的改变,心音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额外心音:奔马律及开瓣音的发生机理、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6、心脏杂音 (1)杂音产生的机理。 (2)杂音听诊的要点 ①部位 ②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 ③性质(音色及音调) ④强度(强度改变及影响因素,强度分级) ⑤传导方向 ⑥杂音受呼吸、体位的影响。 (3)功能性杂音与器质杂音的鉴别。 (4)心脏杂音的临床意义(各瓣膜区杂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7、心包磨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磨擦音的鉴别 二、血管 (一)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二)脉搏的强弱、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 (三)水肿脉及奇脉。 (四)毛细血管搏动征。 (五)枪击音及血管杂音。 (六)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体征 二类瓣狭窄、二类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 教学时数:22学时(课堂讲授10,实习12)。 教学方法
(四)听诊 1、各瓣膜听诊区的部位。 2、心率与心律。 3、正常心音及其产生的机理,第一、第二心音的鉴别方法。 4、心音的变化: 心音强度的改变,性质的改变,心音分裂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5、额外心音:奔马律及开瓣音的发生机理、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6、心脏杂音 (1)杂音产生的机理。 (2)杂音听诊的要点: ①部位 ②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连续性) ③性质(音色及音调) ④强度(强度改变及影响因素,强度分级) ⑤传导方向 ⑥杂音受呼吸、体位的影响。 (3)功能性杂音与器质杂音的鉴别。 (4)心脏杂音的临床意义(各瓣膜区杂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7、心包磨擦音产生的原因、特点、临床意义及其与胸膜磨擦音的鉴别。 二、血管 (一)动脉搏动、脉率及脉律。 (二)脉搏的强弱、血管紧张度与动脉壁的情况。 (三)水肿脉及奇脉。 (四)毛细血管搏动征。 (五)枪击音及血管杂音。 (六)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及临床意义。 三、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体征 二类瓣狭窄、二类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包积液。 教学时数:22 学时(课堂讲授 10,实习 12)。 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