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冲刺备考(二) [广东省历年中考课内文言文考查情况(19篇)] 篇目 作者(出处)朝代 体裁 2000年以来考查情况 孔子语录 《论语》 春秋 语录体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战国 议论文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战国 议论文 4曹刿论战 《左传》 记叙文 2005年考阅读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记叙文 6出师表 诸葛亮 三国 议论文 7桃花源记 陶潜 记叙文 2001、2009年考阅读 8三峡 郦道元 南北朝 写景散文 9马说 韩愈 议论文 2007年考阅读 10陋室铭 刘禹锡 状物散文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写景散文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写景散文2002年考阅读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写景散文 14爱莲说 周敦颐 唐唐唐宋宋宋宋明 状物散文 2000年考阅读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叙文 2003年考阅读 16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记叙文 2006年考阅读 17愚公移山 《列子 记叙文 2008年考阅读 18与朱元思书 吴均 五代 写景散文 19口技 林嗣环 记叙文 【课内文盲文内容思想答题指导】 这类题目主要为整体理解和评价内容两大范畴。前者有领悟文章内涵、概括文章记叙的事情、人物 品质或文章观点,简要分析文章内容,后者主要为领会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1.把握每篇课文的内容,即课文写了什么事情,写了什么人物,讲述了什么故事,描写了什么景 物等等,最好能动笔简述出来,以训练考试答题的实际能力 2.把握每篇课文的中心主旨,把每篇课文的主旨和读后的体会、感受、启示,动笔表达出来 3.在答题时应依据试题要求,要联系上下文,透过一事、一言、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透 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冲刺备考(二) [广东省历年中考课内文言文考查情况(19 篇)] 篇目 作者(出处) 朝代 体裁 2000 年以来考查情况 1 孔子语录 《论语》 春秋 语录体 2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战国 议论文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战国 议论文 4 曹刿论战 《左传》 记叙文 2005 年考阅读 5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记叙文 6 出师表 诸葛亮 三国 议论文 7 桃花源记 陶潜 晋 记叙文 2001、2009 年考阅读 8 三峡 郦道元 南北朝 写景散文 9 马说 韩愈 唐 议论文 2007 年考阅读 10 陋室铭 刘禹锡 唐 状物散文 11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唐 写景散文 12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宋 写景散文 2002 年考阅读 13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宋 写景散文 14 爱莲说 周敦颐 宋 状物散文 2000 年考阅读 15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宋 记叙文 2003 年考阅读 16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明 记叙文 2006 年考阅读 17 愚公移山 《列子》 记叙文 2008 年考阅读 18 与朱元思书 吴均 五代 写景散文 19 口技 林嗣环 清 记叙文 【课内文言文内容思想答题指导】 这类题目主要为整体理解和评价内容两大范畴。前者有领悟文章内涵、概括文章记叙的事情、人物 品质或文章观点,简要分析文章内容,后者主要为领会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文章的主旨。 1.把握每篇课文的内容,即课文写了什么事情,写了什么人物,讲述了什么故事,描写了什么景 物等等,最好能动笔简述出来,以训练考试答题的实际能力。 2.把握每篇课文的中心主旨,把每篇课文的主旨和读后的体会、感受、启示,动笔表达出来。 3.在答题时应依据试题要求,要联系上下文,透过一事、一言、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透 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冲刺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日:“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 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 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 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 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2分) 答 3.文章写齐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袆、允 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 “三顾频烦天下计
[冲刺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 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 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 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 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 分)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2 分) 答: 3.文章写齐王下令后有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3 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1-3 题。(8 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 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 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译文: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3.作者在本文的结尾处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从全文看,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2分) 答 3.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 理想?(3分)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也 春秋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2 分) 3.作者在本文的结尾处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从全文看,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3 分) 答: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1-3 题。(8 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桃花源记》)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2 分) 答: 3.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 理想?(3 分) 答: (四)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1-3 题。(8 分) 三 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 以疾也。 春秋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
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2.本文描写三峡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是哪一句?(2分) 答: 3.三峡的景色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3分) 答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干里马。干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 马之干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干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干里称也 译文: 2.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可以用原句回答)(2分) 答 4.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 你该怎么做?(3分) (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徳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 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2.本文描写三峡两岸悬崖陡峭雄伟险峻的是哪一句?(2 分) 答: 3.三峡的景色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3 分) 答: (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1-3 题。(8 分)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 分)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2.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可以用原句回答)(2 分) 答: 4.在作者看来,“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 你该怎么做? (3 分) 答: (六)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1-3 题。(8 分)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 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 答: 3.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3分) (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2.整体阅读,说说作者感情先后的变化情况。(3分) 3.小石潭如此美丽仍然不能排解作者心中的忧郁,原因是什么?请你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话, 劝导一下作者。(3分) 答 (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1-3题。(8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岀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 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个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 分) 答: 3.作者在本文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3 分) 答: (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1-3 题。(8 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 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2.整体阅读,说说作者感情先后的变化情况。(3 分) 答: 3.小石潭如此美丽仍然不能排解作者心中的忧郁,原因是什么?请你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话, 劝导一下作者。(3 分) 答: (八)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 1-3 题。(8 分)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2.文中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声名远播的句子是 (2分) 3.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 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的?(3分) [课内文言文冲刺训练(二)参考答案] (一)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高明在用暗示、 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3.经历了由开 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威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 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一)1.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2.“攘 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3.表达了作者北伐中原、兴 复汉室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三)1.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2.一是外面世界黑暗 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二是桃花源人生活幸福,不想外人打扰。3.作者在文中寄予了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孩子生活 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融洽而友好,在当时无法实现,寄托了当时作者的理想,这种理想是美好的 今天我们也向往追求这样的理想社会。 (四)1.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2.重 岩叠嶂,隐天蔽日。3.三峡的景色特点是:雄伟奇险、清幽秀丽。从山、水两方面来写,先写山、 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五)1.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屈辱,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 能以千里马著名。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伯乐更重要。示例一:毛遂自荐,主 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六)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作者对官僚士 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的鄙弃,对官府和官府公事的厌倦 含义是 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七)1.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心乐之一一与游者相乐一一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作者最初是听到水声感到高兴,看到潭水的游鱼后,心为之动,感到愉悦、放松,然而美景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2.文中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声名远播的句子是“ ”。(2 分) 3.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 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的?(3分) 答: [课内文言文冲刺训练(二)参考答案] (一)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2.高明在用暗示、 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 3.经历了由开 始“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的变化过程。启示:齐威王纳谏后朝政弊端越 来越少,说明广开言路的重要性。 (一)1.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国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 2.“攘 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表达了作者北伐中原、兴 复汉室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三)1.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 2.一是外面世界黑暗, 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二是桃花源人生活幸福,不想外人打扰。 3.作者在文中寄予了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孩子生活 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融洽而友好,在当时无法实现,寄托了当时作者的理想,这种理想是美好的, 今天我们也向往追求这样的理想社会。 (四)1.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2.重 岩叠嶂,隐天蔽日。 3.三峡的景色特点是:雄伟奇险、清幽秀丽。从山、水两方面来写,先写山、 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五)1.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屈辱,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 能以千里马著名。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伯乐更重要。示例一:毛遂自荐,主 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六)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作者对官僚士 大夫阶层,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的腐败生活的鄙弃,对官府和官府公事的厌倦。 3.含义是 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七)1.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2.心乐之——与游者相乐——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作者最初是听到水声感到高兴,看到潭水的游鱼后,心为之动,感到愉悦、放松,然而美景
无法排遣他内心的忧伤,幽静的环境再次让作者感怀身世,又忧伤起来。3.参考示例:作者因政治 上被排挤、被贬到永州,内心抑郁苦痛,即使景色美好也无法令作者摆脱这种心情。子厚兄(柳宗元字 子厚)我非常同情你的遭遇,但大丈夫应以天下为怀,范仲淹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们要放下心底忧愁,敞开心扉,振作起来,为社会做些实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对。) (八)1.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 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3.参考示例: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们应辨证地看,“出淤泥而不染”强调的是内在因素,“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的外在因素,一个人意志坚强,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也能保持自己的操守, 个人意志不坚定,在外界的影响、诱惑下,就会发生变化,跟好就学好,跟坏就学坏
无法排遣他内心的忧伤,幽静的环境再次让作者感怀身世,又忧伤起来。 3.参考示例:作者因政治 上被排挤、被贬到永州,内心抑郁苦痛,即使景色美好也无法令作者摆脱这种心情。子厚兄(柳宗元字 子厚)我非常同情你的遭遇,但大丈夫应以天下为怀,范仲淹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们要放下心底忧愁,敞开心扉,振作起来,为社会做些实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对。) (八)1.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 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3.参考示例: 对于这两种观点,我们应辨证地看,“出淤泥而不染”强调的是内在因素,“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的外在因素,一个人意志坚强,即使在艰难的环境下也能保持自己的操守,一 个人意志不坚定,在外界的影响、诱惑下,就会发生变化,跟好就学好,跟坏就学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