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欧洲电影:艺术先锋 要点:法兰西风情 新德影在思辨中前进 几度辉煌、几经坎坷的苏俄电影 批判意识:现代西欧电影 法兰西风情 法兰西是电影艺术的摇篮。它也是整个欧洲艺术电影的中心。它拥有早期电 影史上的多个第一。1895年,正是在法国的巴黎,放映了世界上第一批电影; 是法国的乔治·梅里爱的出现使得电影从杂耍转变为艺术。在此后百年的电影技 术和艺术发展过程中,法国始终扮演坚持不懈的艺术先锋,一切新电影理念和技 术的拥抱者一一正如这个国家对待其他的艺术一样。 (一)、风华依旧在 a)法国电影以她的新颖精致、哲理隽永的特色响誉世界。法国电影正如巴 黎,旧巴黎以她的历史、她的古典,挽留住人们怀旧的目光,而新巴黎 以她的前卫、她的新潮,肆意实验着现代社会的种种风情。法国片一如 巴黎,风华依旧在 b)一般采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与美国好来坞大制作、高成本、高效 益电影现代化生产方式相异。 c)法国影片绝少象美国电影那样粉饰现实之作,有的是对现实社会的揭露 和鞭笞。如《Z》 d)法国影片较之西方国家影片,更善于展现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情景, 并籍此表现出重大意义的历史真实。 e)法国电影注重任务形象塑造及其个性表现,挖掘人性的真实,他们的人 物往往有复合的、多重的性格。如《警察与强盗》
第九章 欧洲电影:艺术先锋 要点:法兰西风情 新德影在思辨中前进 几度辉煌、几经坎坷的苏俄电影 批判意识:现代西欧电影 一. 法兰西风情 法兰西是电影艺术的摇篮。它也是整个欧洲艺术电影的中心。它拥有早期电 影史上的多个第一。1895 年,正是在法国的巴黎,放映了世界上第一批电影; 是法国的乔治·梅里爱的出现使得电影从杂耍转变为艺术。在此后百年的电影技 术和艺术发展过程中,法国始终扮演坚持不懈的艺术先锋,一切新电影理念和技 术的拥抱者——正如这个国家对待其他的艺术一样。 (一)、风华依旧在 a) 法国电影以她的新颖精致、哲理隽永的特色响誉世界。法国电影正如巴 黎,旧巴黎以她的历史、她的古典,挽留住人们怀旧的目光,而新巴黎 以她的前卫、她的新潮,肆意实验着现代社会的种种风情。法国片一如 巴黎,风华依旧在。 b) 一般采取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与美国好来坞大制作、高成本、高效 益电影现代化生产方式相异。 c) 法国影片绝少象美国电影那样粉饰现实之作,有的是对现实社会的揭露 和鞭笞。如《Z》 d) 法国影片较之西方国家影片,更善于展现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情景, 并籍此表现出重大意义的历史真实。 e) 法国电影注重任务形象塑造及其个性表现,挖掘人性的真实,他们的人 物往往有复合的、多重的性格。如《警察与强盗》
(二).艺术片、商业片、娱乐片 艺术电影以先锋派为代表的一些法国电影家倡导并付之于时间的 影片,讲究高雅情趣,注重艺术技巧,不以赢利为目的 商业片有两个意义,一是指通过商业渠道发行的电影、电视片 是指以上映盈利为目的、把影视作为商品制作的影视片。 3.娱乐片是商业片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追求娱乐性,注重观赏效果 讲究票房价值。 诉说现代神话“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娱乐片的提出别有意义:弱化影视教化功能、认识功能的观念促 进本体的研究、对受众的研究,有利于影视市场的繁荣 (三)、《三个男人与一只摇篮》——艺术与商业的成功 1.《三个男人和一个摇篮》是近些年来在艺术与商业上均获得成功的法国 影片之一。它不仅颇为专业人士所赏识,在1986年法国电影恺撒奖评 选中一举夺魁,而且受到观众普遍欢迎,打破了上座率的纪录。非但 如此,大洋彼岸的好莱坞还在不久之后推出了该片的重拍片。这部影 片之所以能有这般成就,应归功于导演所选取的题材和所采用的艺术 处理手法。 2.柯琳娜·塞罗执导的影片多以描写人际关系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且视角独 特见长。同时,她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不断以变化求发展。她的处女作 《她们想要什么?》高度真实地展示了不同身份、年龄、职业的妇女生 活方式的多样性,宣扬了女权主义。她的第二部影片《为什么不!》则 反其道而行之,与现实主义分道扬镳,通过并无血缘、法律关系的二男 女组成的和谐而非传统式的家庭,完全以乌托邦的方式去幻想新的生 活、爱情和工作。 3.《三个男人和一个摇篮》是她的第四部影片。此片成功地将上述两种倾向 结合起来,既有对人们新型关系和新的职责的向往,又有对正在发生的 社会演变的现实主义描绘。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所设计的是一个由三个 单身男人组成的非传统式的家庭,他们与女人保持着有别于传统观念的 关系。血缘与法律亦非联系他们的纽带,他们是因意气相投而聚合成了 人超越普通家庭的共同体。这既在现实生活中有迹可寻,又不同于寻 常随处可见的现实。导演借此表现了在当代社会中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 的新的变化及人们对“家庭”这一概念的新的理解,也表达了她对这种 新型关系的憧憬 4.影片把一个乳臭小儿引入一个家庭。而且匠心独运,着意安排三个男人来 共同哺育玛丽,并以女性细腻的笔触描写他们从最初接触玛丽时大为恼
(二).艺术片、商业片、娱乐片 1. 艺术电影 以先锋派为代表的一些法国电影家倡导并付之于时间的 影片,讲究高雅情趣,注重艺术技巧,不以赢利为目的。 2. 商业片有两个意义,一是指通过商业渠道发行的电影、电视片。一 是指以上映盈利为目的、把影视作为商品制作的影视片。 3. 娱乐片是商业片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追求娱乐性,注重观赏效果, 讲究票房价值。 诉说现代神话 “恶有恶报 善有善报” 娱乐片的提出别有意义:弱化影视教化功能、认识功能的观念 促 进本体的研究、对受众的研究,有利于影视市场的繁荣。 (三)、《三个男人与一只摇篮》——艺术与商业的成功 1.《三个男人和一个摇篮》是近些年来在艺术与商业上均获得成功的法国 影片之一。它不仅颇为专业人士所赏识,在 1986 年法国电影恺撒奖评 选中一举夺魁,而且受到观众普遍欢迎,打破了上座率的纪录。非但 如此,大洋彼岸的好莱坞还在不久之后推出了该片的重拍片。这部影 片之所以能有这般成就,应归功于导演所选取的题材和所采用的艺术 处理手法。 2.柯琳娜·塞罗执导的影片多以描写人际关系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且视角独 特见长。同时,她不拘泥于一种风格,不断以变化求发展。她的处女作 《她们想要什么?》高度真实地展示了不同身份、年龄、职业的妇女生 活方式的多样性,宣扬了女权主义。她的第二部影片《为什么不!》则 反其道而行之,与现实主义分道扬镳,通过并无血缘、法律关系的二男 一女组成的和谐而非传统式的家庭,完全以乌托邦的方式去幻想新的生 活、爱情和工作。 3.《三个男人和一个摇篮》是她的第四部影片。此片成功地将上述两种倾向 结合起来,既有对人们新型关系和新的职责的向往,又有对正在发生的 社会演变的现实主义描绘。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所设计的是一个由三个 单身男人组成的非传统式的家庭,他们与女人保持着有别于传统观念的 关系。血缘与法律亦非联系他们的纽带,他们是因意气相投而聚合成了 一人超越普通家庭的共同体。这既在现实生活中有迹可寻,又不同于寻 常随处可见的现实。导演借此表现了在当代社会中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 的新的变化及人们对“家庭”这一概念的新的理解,也表达了她对这种 新型关系的憧憬。 4.影片把一个乳臭小儿引入一个家庭。而且匠心独运,着意安排三个男人来 共同哺育玛丽,并以女性细腻的笔触描写他们从最初接触玛丽时大为恼
火、日夜照护之中生出爱恋,到玛丽受到威胁时惊恐不安、被她母亲接走 后寂寞悲凉,再到重获到玛丽时,乐不可支这一感情变化的全过程。作者 旨在塑一种新型男人一一新型父亲一一的形象,表明母性乃是具普遍性的 人类之情,与性别无关。在影片中,迫于形势,三个男人与一个婴儿有了 那种传统上母亲与婴儿之间所具有的联系,这带来了他们心理、感情与行 为上的衍化。他们一开始对承担母亲的角色并非那么心甘情愿,那么坦然, 他们也曾因对玛丽的爱恋而感到羞愧。为了保持、忠于他们沿袭下来的男 子汉形象,他们一度仅仅在没有旁人在场的情况下才去表露他们的柔情 只是在与玛丽分手之后,在意识到他们的失落感和空虚之后,他们才接受 了母亲的身份,终于成了真正的“母亲”。 5有趣的是,导演把这首对母性的赞歌献给了男人。与男人们相反,影片中 的所有女性都毫无例外地在孩子面前逃遁。似乎是出于在希望独自承 担一切后所产生的厌倦,希尔维娅两度把玛丽丢给了她的父亲;祖母 在照看孙女和去加勒比海旅游之间选择了后者:请来的保姆一怒之下 忘记了职业赋予她的责任,摔门而去;就连三个男人多情的女友们, 听到玛丽的哭声也都悻悻然溜之大吉。这与导演的处女作中的女权 主义倾向可谓大相径庭 6.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本片并未刻意追求高深的技巧,而是采用了为 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喜剧样式。影片浓郁的喜剧性来自两方面 其一,是导演凭借主人公对已知要送来的小包(毒品)和突然自天而 降的“小包”(婴儿)的误会所做的文章。开场伊始,导演便明 白昭示,将送来一个小包。观众与三位主人公均不疑有她。然 而就从这“不疑”中生出了变故,小包变成了婴儿,一个包变 成了两个包。于是,引发出此后的一系列时而轻松、时而紧张, 但始终不失幽默的戏剧性冲突。凡看过此片的人,谁能忘记皮 埃尔和米歇尔乍见婴儿时那副莫名惊诧的神态,米歇尔怀抱裹 着夹有毒品的尿布的玛丽大摇大摆于警察面前的景象,以及监 视米歇尔的警察发现毒品已易手后懊丧不已、大翻公园垃圾桶 的窘状? 其二,令人捧腹之处更源自三个男人在育儿方面从无知到有知的转换。 开始,他们对如何育婴全然无知,他们不曾料到这一领域是 这般复杂与深奥。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他们平生第一次变得 如此笨拙与幼稚,自然,便惹出了不少笑话。任何一位观众在 看到皮埃尔与米歇尔轮番去药房如饥似渴地请教喂奶及换尿布 的基本知识这场戏时,都会忍俊不禁,开怀大笑。同样,他们 那种用以求取全新知识的一本正经的方式,使他们得窥堂奥, 从一无所知一跃成为最精确严格、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者之后 摆出的那副育儿“专家”的面孔,无不蕴含着强烈的喜剧色彩。 最为难得的是,导演的主旨在于写情,揭示人物丰富的感情世 界。而在此过程中,影片的喜剧效果就从情节的自然发展中生 发出来,成为人物行为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绝不令人有牵强、 生硬之感。这一物法确有其髙明之处。最后,应指出,这部影
火、日夜照护之中生出爱恋,到玛丽受到威胁时惊恐不安、被她母亲接走 后寂寞悲凉,再到重获到玛丽时,乐不可支这一感情变化的全过程。作者 旨在塑一种新型男人——新型父亲——的形象,表明母性乃是具普遍性的 人类之情,与性别无关。在影片中,迫于形势,三个男人与一个婴儿有了 那种传统上母亲与婴儿之间所具有的联系,这带来了他们心理、感情与行 为上的衍化。他们一开始对承担母亲的角色并非那么心甘情愿,那么坦然, 他们也曾因对玛丽的爱恋而感到羞愧。为了保持、忠于他们沿袭下来的男 子汉形象,他们一度仅仅在没有旁人在场的情况下才去表露他们的柔情。 只是在与玛丽分手之后,在意识到他们的失落感和空虚之后,他们才接受 了母亲的身份,终于成了真正的“母亲”。 5 有趣的是,导演把这首对母性的赞歌献给了男人。与男人们相反,影片中 的所有女性都毫无例外地在孩子面前逃遁。似乎是出于在希望独自承 担一切后所产生的厌倦,希尔维娅两度把玛丽丢给了她的父亲;祖母 在照看孙女和去加勒比海旅游之间选择了后者;请来的保姆一怒之下 忘记了职业赋予她的责任,摔门而去;就连三个男人多情的女友们, 一听到玛丽的哭声也都悻悻然溜之大吉。这与导演的处女作中的女权 主义倾向可谓大相径庭。 6.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而言,本片并未刻意追求高深的技巧,而是采用了为 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喜剧样式。影片浓郁的喜剧性来自两方面。 其一,是导演凭借主人公对已知要送来的小包(毒品)和突然自天而 降的“小包”(婴儿)的误会所做的文章。开场伊始,导演便明 白昭示,将送来一个小包。观众与三位主人公均不疑有她。然 而就从这“不疑”中生出了变故,小包变成了婴儿,一个包变 成了两个包。于是,引发出此后的一系列时而轻松、时而紧张, 但始终不失幽默的戏剧性冲突。凡看过此片的人,谁能忘记皮 埃尔和米歇尔乍见婴儿时那副莫名惊诧的神态,米歇尔怀抱裹 着夹有毒品的尿布的玛丽大摇大摆于警察面前的景象,以及监 视米歇尔的警察发现毒品已易手后懊丧不已、大翻公园垃圾桶 的窘状? 其二,令人捧腹之处更源自三个男人在育儿方面从无知到有知的转换。 一开始,他们对如何育婴全然无知,他们不曾料到这一领域是 这般复杂与深奥。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他们平生第一次变得 如此笨拙与幼稚,自然,便惹出了不少笑话。任何一位观众在 看到皮埃尔与米歇尔轮番去药房如饥似渴地请教喂奶及换尿布 的基本知识这场戏时,都会忍俊不禁,开怀大笑。同样,他们 那种用以求取全新知识的一本正经的方式,使他们得窥堂奥, 从一无所知一跃成为最精确严格、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者之后 摆出的那副育儿“专家”的面孔,无不蕴含着强烈的喜剧色彩。 最为难得的是,导演的主旨在于写情,揭示人物丰富的感情世 界。而在此过程中,影片的喜剧效果就从情节的自然发展中生 发出来,成为人物行为符合逻辑的必然结果,绝不令人有牵强、 生硬之感。这一物法确有其高明之处。最后,应指出,这部影
片被视为作者电影与商业电影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在法国,作 者电影与商业电影曾经是壁垒分明。前者被视为上乘佳作的同 义语,后者则被看成劣质影片的代名词。这种分离与对立给电 影艺术造成很大损害,成为必须扫除的障碍。柯琳娜·塞罗的 这部《三个男人和一个摇篮》强有力地证明了这种分离不切实 际,也表明了一部影片可以既是具有个人色彩的优质影片,同 时也是大众化的通俗影片。 、德意志战后经济奇迹与新德影运动 1.1948.6.207.7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 2、1954德国荣获世界杯足球冠军(胜匈牙利队) 3、1962.2.28奥勃豪森宣言26位青年导演“要创造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 是新的电影 4、日耳曼民族历来长于理论思维,重思辨。新德国电影也善于进行形象化的 哲理分析,以“立体透视思维”纵观历史兴亡,象征、隐喻、大幅度时空 转换来处理史诗性题材。 (一).明确的艺术追求别具一格的艺术创造 1.施隆多夫《锡鼓》1980获奧斯卡奖首开国际获奖记录 G·格拉斯同名小说,19241945德 各种人物精神空虚道德败坏二战劫难外祖母安娜 奧斯卡94cm身高,“最不幸者”(克尔凯郭尔语) 2.法斯宾德(19461982)奇才自学成才17年拍片42部 “最有才干、最有鲜明特色、最富于独到见解、最引人注目” 1962、4·以24天时、9.5万马克拍成《爱比死更冷酷》 1962、8·以9天时间拍成《卡策马赫尔》1963一举得5项奖 197935天拍成《玛利娅·布劳恩婚姻》 ·银幕写就的历史,重新确认电影大传本质、确认电影叙事、高雅 与通俗相得益彰 3.赫尔措格构思独特异国情调 4.文德斯首创公路片70年代旅行片旅行三部曲 80年代《德克萨斯的巴黎》
片被视为作者电影与商业电影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在法国,作 者电影与商业电影曾经是壁垒分明。前者被视为上乘佳作的同 义语,后者则被看成劣质影片的代名词。这种分离与对立给电 影艺术造成很大损害,成为必须扫除的障碍。柯琳娜·塞罗的 这部《三个男人和一个摇篮》强有力地证明了这种分离不切实 际,也表明了一部影片可以既是具有个人色彩的优质影片,同 时也是大众化的通俗影片。 二、德意志战后经济奇迹与新德影运动 1.1948.6.20 7.7 艾哈德《来自竞争的繁荣》 2、1954 德国荣获世界杯足球冠军(胜匈牙利队) 3、1962.2.28 奥勃豪森宣言 26 位青年导演“要创造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 是新的电影” 4、日耳曼民族历来长于理论思维,重思辨。新德国电影也善于进行形象化的 哲理分析,以“立体透视思维”纵观历史兴亡,象征、隐喻、大幅度时空 转换来处理史诗性题材。 (一).明确的艺术追求 别具一格的艺术创造 1.施隆多夫 《锡鼓》 1980 获奥斯卡奖 首开国际获奖记录 G·格拉斯同名小说,1924—1945 德 各种人物精神空虚 道德败坏 二战劫难 外祖母安娜 奥斯卡 94cm 身高,“最不幸者”(克尔凯郭尔语) 2.法斯宾德(1946—1982) 奇才 自学成才 17 年拍片 42 部 “最有才干、最有鲜明特色、最富于独到见解、最引人注目” 1962、4 ·以 24 天时、9.5 万马克拍成《爱比死更冷酷》 1962、8 ·以 9 天时间拍成《卡策马赫尔》 1963 一举得 5 项奖 1979 35 天拍成《玛利娅·布劳恩婚姻》 ·银幕写就的历史,重新确认电影大传本质、确认电影叙事、高雅 与通俗相得益彰 3.赫尔措格 构思独特 异国情调 4.文德斯 首创公路片 70 年代旅行片 旅行三部曲 80 年代《德克萨斯的巴黎》
(二)、经典读解《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 通过玛个人婚姻所经历重重磨难,将纳粹战争的历史创伤与德重建时期的 阴暗面交织在一起,赋予艺术形象以罕见的历史深度 超越现代主义而开拓着“后现代”电影的新生面 重新确认叙事与现代主义的叙事纯粹主观性不同,本片叙事与历 史、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具有历史视野。 重新确认电影大众传媒性质注重可看性与历史内涵思辩价值的统 。纳粹战争的历史血腥与重建时期人的精神畸变、异化为中心主 旨。艺术画卷深刻的历史内涵引人入胜的观赏 B.人物形象法斯宾德在银幕上写人,通过世态、人情、道德、心理、 风俗等方面来写人 “玛利亚”:分裂性复杂性格。即蒙受历史的心灵创伤,又以出卖自 己作为自我肯定,向上爬的手段。她的悲剧是人的失落、异化。其人 灵魂无美可言。但有审美意义:从结婚1944到毁灭1954血腥与污秽 爱”被战争夺去。战后期待挣扎发迹有相当严酷的历史悲剧感 “结婚”倾心追求的爱在战火中瞬间消失,直到结局,“爱”没享受 过欢娱却历经磨难,从未绽放开花蕾 挣扎、发迹与德国“经济奇迹”交叉,从秘书—一实际管理者干练 果断冷酷狡猾“铁女人”的性格与能量 2.象征造型战争废墟镜子与人物纵深排列 摄影机运动玛利亚修长的腿 声音(搅拌机马达声机枪扫射声) 3.讲究“三S”法叙事 “悬念”:开端要有强有力的悬念 惊奇”:发展中不断造成惊奇比尔死赫尔曼远行遗嘱 “满足”高潮或结局需给人以满足历史思辯性满足 物质上丰富、精神心灵却极度贫困和绝望
(二)、经典读解《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 1.通过玛个人婚姻所经历重重磨难,将纳粹战争的历史创伤与德重建时期的 阴暗面交织在一起,赋予艺术形象以罕见的历史深度。 A. 超越现代主义而开拓着“后现代”电影的新生面 重新确认叙事 与现代主义的叙事纯粹主观性不同,本片叙事与历 史、社会生活交织在一起,具有历史视野。 重新确认电影大众传媒性质 注重可看性与历史内涵思辩价值的统 一。纳粹战争的历史血腥与重建时期人的精神畸变、异化为中心主 旨。艺术画卷 深刻的历史内涵 引人入胜的观赏 B. 人物形象 法斯宾德在银幕上写人 ,通过世态、人情、道德、心理、 风俗等方面来写人。 “玛利亚”:分裂性复杂性格。即蒙受历史的心灵创伤,又以出卖自 己作为自我肯定,向上爬的手段。她的悲剧是人的失落、异化。其人 灵魂无美可言。但有审美意义:从结婚 1944 到毁灭 1954 血腥与污秽 “爱”被战争夺去。战后 期待 挣扎 发迹 有相当严酷的历史悲剧感。 “结婚” 倾心追求的爱在战火中瞬间消失,直到结局,“爱”没享受 过欢娱却历经磨难,从未绽放开花蕾。 挣扎、发迹与德国“经济奇迹”交叉 ,从秘书——实际管理者 干练 果断 冷酷 狡猾 “铁女人”的性格与能量 2.象征造型 战争废墟 镜子与人物纵深排列 摄影机运动 玛利亚修长的腿 声音(搅拌机马达声 机枪扫射声) 3.讲究“三 S”法叙事 “悬念”:开端要有强有力的悬念 “惊奇”:发展中不断造成惊奇 比尔死 赫尔曼远行 遗嘱 “满足” 高潮或结局需给人以满足 历史思辩性满足 物质上丰富、精神心灵却极度贫困和绝望
4.“我比布莱希特走得更远,我要让观众感知并思索。” 玛”“赫”人间巨富内心、精神极度贫困、绝望 “破镜重圆”一—“破镜难圆”除了“毁灭”别无选择 三.几度辉煌、几经坎坷的苏俄电影 1.20年代红色“经典”享誉世界《战》《母亲》 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塑造一代新人形象 《夏伯阳》《列宁在十月》 3.50年代末“新浪潮”迎来第三个辉煌 《雁南飞》峰颠作《第41》开山作 《一个人的遭遇》(1959) 三大名片战争片《攻克柏林》 伦理片《两个人的车站》 文学名著片《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静静的顿河》 5.80年代又一代辉煌 6.1991、8易帜沉入坎坷1999《西伯利亚理发师》 花絮 爱国题材影片击败《泰坦尼克号》 俄影片《西伯利亚理发师》憾人心旌 (秋凌) 当俄罗斯遭到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际,却有一部电影让俄国人节衣 缩食,从早到晚大排长龙买票观看,它就是在第52届戛纳影展备 受瞩目的《西伯利亚理发师》。这部影片今年3月在莫斯科上映时, 票房记录打败了《泰坦尼克号》,导演尼基达米哈柯夫以国际流行 的电影手法拍出了俄国人的内心秘密,激发了俄罗斯人强烈的民 族意识。 俄罗斯许多影评家都认为,《西伯利亚理发师》所激发出的爱国热情 正汹涌澎湃地激荡着这个北国大地的人心。电影是通过一位美国 女企业家“珍”写信给她念军校的孩子,叙述她当年到俄罗斯推 销砍伐森林的机器时,与孩子的爸爸安德列一一一位俄罗斯军官 恋爱的经过 故事情节简单,但是片中处处强调了俄罗斯人与西方人士完全不同 的一面。就以爱情与感情而言,安德列对朋友的爱、对母亲的爱, 甚至对爱情都是十分专一,不象西方化身的女主角那么复杂和多 兀 片中男主角安德列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与光荣,宁愿被流放到西伯 利亚,也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同志。他热爱生命的精神和高尚的文化气质
4.“我比布莱希特走得更远,我要让观众感知并思索。” “玛”“赫” 人间巨富 内心、精神极度贫困、绝望 “破镜重圆”——“破镜难圆” 除了“毁灭”别无选择。 三.几度辉煌、几经坎坷的苏俄电影 1. 20 年代 红色“经典” 享誉世界 《战》 《母亲》 2. 30 年代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塑造一代新人形象 《夏伯阳》 《列宁在十月》 3. 50 年代末 “新浪潮”迎来第三个辉煌 《雁南飞》峰颠作 《第 41》开山作 《一个人的遭遇》(1959) 4. 三大名片 战争片《攻克柏林》 伦理片 《两个人的车站》 文学名著片《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静静的顿河》 5. 80 年代 又一代辉煌 6. 1991、8 易帜 沉入坎坷 1999《西伯利亚理发师》 花絮: 爱国题材影片击败《泰坦尼克号》 俄影片《西伯利亚理发师》憾人心旌 (秋凌) 当俄罗斯遭到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际,却有一部电影让俄国人节衣 缩食,从早到晚大排长龙买票观看,它就是在第 52 届戛纳影展备 受瞩目的《西伯利亚理发师》。这部影片今年 3 月在莫斯科上映时, 票房记录打败了《泰坦尼克号》,导演尼基达米哈柯夫以国际流行 的电影手法拍出了俄国人的内心秘密,激发了俄罗斯人强烈的民 族意识。 俄罗斯许多影评家都认为,《西伯利亚理发师》所激发出的爱国热情 正汹涌澎湃地激荡着这个北国大地的人心。电影是通过一位美国 女企业家“珍”写信给她念军校的孩子,叙述她当年到俄罗斯推 销砍伐森林的机器时,与孩子的爸爸安德列——一位俄罗斯军官 恋爱的经过。 故事情节简单,但是片中处处强调了俄罗斯人与西方人士完全不同 的一面。就以爱情与感情而言,安德列对朋友的爱、对母亲的爱, 甚至对爱情都是十分专一,不象西方化身的女主角那么复杂和多 元。 片中男主角安德列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与光荣,宁愿被流放到西伯 利亚,也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同志。他热爱生命的精神和高尚的文化气质
十年后也出现在他与珍所生的孩子身上虽然有很多的俄罗斯人在看完 电影后感动不已,但该片导演尼基达米哈柯夫最近在一场电影评论会上 却险遭暗杀,凶嫌被捕时说,对尼基达米哈柯夫在俄罗斯经济危机之际, 却拆巨资拍摄这部与现实完全不符的电影感到不满 四、西欧现代主义电影 (一).狂飙突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1.资料片 2.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巴巴罗等人《新现实主义宣言》1943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罗西里尼 1946戛纳大奖 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 《罗马11时》 《温别尔托·D》 《艰辛的米》 《米兰的奇迹》 新的美学追求还我普通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 3.巴赞[1918—1958]和他的长镜头理论(记实美学) (二)惊涛澎湃:法电影新浪潮 1.1959.4.30-5.15第12届戛纳节“新浪潮”公报震世界 2.背景1958法大选戴高乐上台 1957.10.3《快报》周刊 1959-196267位新一代导演 出手不凡,成绩斐然 克罗德·夏布罗尔《漂亮的赛尔日》(1959)“开山作” 3.代表作(资料片) 《400下》 《精疲力尽》《广岛之恋》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二十年后也出现在他与珍所生的孩子身上虽然有很多的俄罗斯人在看完 电影后感动不已,但该片导演尼基达米哈柯夫最近在一场电影评论会上 却险遭暗杀,凶嫌被捕时说,对尼基达米哈柯夫在俄罗斯经济危机之际, 却拆巨资拍摄这部与现实完全不符的电影感到不满。 四、西欧现代主义电影 (一).狂飙突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1.资料片 2.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巴巴罗等人 《新现实主义宣言》1943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 罗西里尼 1946 戛纳 大奖 ·代表作 《偷自行车的人》 《罗马 11 时》 《温别尔托·D》 《艰辛的米》 《米兰的奇迹》 ·新的美学追求 还我普通人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 3. 巴赞[1918—1958]和他的长镜头理论(记实美学) (二)、惊涛澎湃:法电影新浪潮 1.1959.4.30—5.15 第 12 届戛纳节 “新浪潮”公报震世界 2.背景 1958 法大选 戴高乐上台 1957.10.3 《快报》周刊 1959-1962 67 位新一代导演 出手不凡,成绩斐然 克罗德·夏布罗尔《漂亮的赛尔日》(1959)“开山作” 3. 代表作(资料片) 《400 下》 《精疲力尽》《广岛之恋》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4.两支队伍三个美学倾向(追求创新表现个性新的技巧) 独立制片 (三).矢志探索:现代主义电影崛起 入题:现代电影 客观真实 “意新”、“生活流”《木屣树》1978 主观真实 “法新”(左)“物化”意识流 现代主义:20世纪许多哲学派别的总称 浓重唯心主义色彩 崇尚非理性主义。 1、现代主义思潮:本世纪初开始,有思想的人对人类深层次的 意识的探索与追寻 4个思维模式影响极大 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现象一本质 弗洛伊德 潜意识理论 存在主义 索绪尔 符号学所指一能指。 ·人性皆恶 ·对“恶”开掘对“善”的热爱与呼唤 2、安东尼奥尼的新探索注重人物的内心描述 《奇遇》(1960)《放大》(1967) 人情三部曲《夜》(1961) 《蚀》(1962) ·《红色沙漠》(1964)“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拉维纳斯工业区背景 3、费里尼:从新现实主义来到现代主义 《道路》(1954)
4. 两支队伍 三个美学倾向(追求创新 表现个性 新的技巧) 独立制片 (三).矢志探索:现代主义电影崛起 入题: 现代电影 客观真实 “意新”、“生活流” 《木屣树》1978 主观真实 “法新”(左) “物化”意识流 现代主义:20 世纪许多哲学派别的总称 浓重唯心主义色彩, 崇尚非理性主义。 1、 现代主义思潮:本世纪初开始,有思想的人对人类深层次的 意识的探索与追寻。 4 个思维模式影响极大 马克思、黑格尔 辩证法 现象—本质 弗洛伊德 潜意识理论 萨 特 存在主义 索绪尔 符号学 所指—能指。 ·人性皆恶 ·对“恶”开掘 对“善”的热爱与呼唤 2、 安东尼奥尼的新探索 注重人物的内心描述 《奇遇》(1960) 《放大》(1967) 人情三部曲 《夜》(1961) 《蚀》(1962) ·《红色沙漠》(1964)“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拉维纳斯工业区背景 3、 费里尼:从新现实主义来到现代主义 · 《道路》(1954)
《她在黑夜中》(1957)“奥斯卡” 下层小人物内心世界 ·《甜蜜的生活》(1960)12个块状段落玛尔切洛 上层社会腐朽生活典型一一群像 意大利“经济起飞”背后“精神错乱” 《8又1/2》(1963)“导演古依多” 拉维纳斯工业区背景 4、费里尼:从新现实主义来到现代主义 《道路》(1954 《她在黑夜中》(1957)“奥斯卡” 下层小人物内心世界 《甜蜜的生活》(1960)12个块状段落玛尔切洛 上层社会腐朽生活典型——群像 意大利“经济起飞”背后“精神错乱” 《8又1/2》(1963)“导演古依多” 5、英格玛·伯格曼意识流电影在主题与技巧上卓越创造 《野草莓》(1957)多主题、多层面、多线索 “埃萨克”复调结构、5个梦、恶梦始、恬梦结 6、现代主义电影特征 ·叙事否定情节,没有故事,没有贯串始终的线索 没有戏剧冲突 “记录”日常生活·生活流 意识流
· 《她在黑夜中》(1957) “奥斯卡” 下层小人物内心世界 · 《甜蜜的生活》(1960) 12 个块状段落 玛尔切洛 上层社会腐朽生活 典型----群像 意大利“经济起飞”背后“精神错乱” · 《8 又 1/2》(1963) “导演古依多” 拉维纳斯工业区背景 4、 费里尼:从新现实主义来到现代主义 · 《道路》(1954) · 《她在黑夜中》(1957) “奥斯卡” 下层小人物内心世界 · 《甜蜜的生活》(1960) 12 个块状段落 玛尔切洛 上层社会腐朽生活 典型----群像 意大利“经济起飞”背后“精神错乱” · 《8 又 1/2》(1963) “导演古依多” 5、 英格玛·伯格曼 意识流电影 在主题与技巧上卓越创造 《野草莓》(1957) 多主题、多层面、多线索 “埃萨克” 复调结构、5 个梦、恶梦始、恬梦结 6、 现代主义电影特征 ·叙事否定情节,没有故事,没有贯串始终的线索 没有戏剧冲突 “记录”日常生活 ·生活流 ·意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