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网络上大规模的“挖掘机哪家强?”造句热,使蓝翔技校。事实上,现在“蓝 翔”已经和“土豪”等词语一样,成了某种文化的象征。“蓝翔”两个字早已不 再是蓝翔技校的代名词,而逐步成了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呼”的含义。 A.爆发名声大噪演绎B.爆发名声大噪演化 C.暴发声名鹊起演化D.暴发声名鹊起演绎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 级(表达应用)。 【解析】爆发: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速地发生,适用范围比较广,如巨 大的声音、重大事件等的突然出现。暴发:侧重来得突然而猛烈,适用范围较窄, 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如山洪、洪水等。第一处是说的是网络上的“造句 热”,与水武官,故排除CD两项。名声大噪: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侧重于之前有点小名气,突然因为某原因而被世人所知。声名鹊起:一时名声很 大,主要侧重于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突然因为某原因被世人所知。第二处从内 容和我们的认知来看,蓝翔技校之前有点小名气,因网络上的造句热而被世人所 熟知,故使用“名声大噪”。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岀结论的推理。演化:演变, 变化发展。第三处从句子内容来看是说“蓝翔”演变成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 呼”的含义,故应使用“演化” 【思路点拨】解答词语题要注意①理解近义词的区别,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比如本题的“爆发”和“暴发”,这两个词语的区别主 要在使用范围和对象上,故可以作为排除的依据;②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 语体色彩;③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④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和句 间的关系,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比如本题的“名声大噪”和“声名 鹊起”,就应该从前后两个句子的内容入手。⑤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 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电影《失孤》无疑是三月份最受关注的华语片,但部分观众认为细节的缺乏、 情节的破碎,是导致了《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 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而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 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解析】A.“是导致了《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句式杂糅, “导致……”与“是…的主要原因”两句杂糅到一起,应去掉其中之一; B.“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语序不当,应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当连 续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放在一起的时候,要考虑这些动词前后的关系;C.“而
江苏省徐州、连云港、宿迁三市 2015 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网络上大规模 的“挖掘机哪家强?”造句热,使蓝翔技校 。事实上,现在“蓝 翔”已经和“土豪”等词语一样,成了某种文化的象征。“蓝翔”两个字早已不 再是蓝翔技校的代名词,而逐步 成了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呼”的含义。 A.爆发 名声大噪 演绎 B.爆发 名声大噪 演化 C.暴发 声名鹊起 演化 D.暴发 声名鹊起 演绎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应用)。 【解析】爆发:比喻像弹药爆炸一样突然、迅速地发生,适用范围比较广,如巨 大的声音、重大事件等的突然出现。暴发:侧重来得突然而猛烈,适用范围较窄, 多与和水相关的事物相连,如山洪、洪水等。第一处是说的是网络上的“造句 热”,与水武官,故排除 CD 两项。名声大噪: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 侧重于之前有点小名气,突然因为某原因而被世人所知。声名鹊起:一时名声很 大,主要侧重于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突然因为某原因被世人所知。第二处从内 容和我们的认知来看,蓝翔技校之前有点小名气,因网络上的造句热而被世人所 熟知,故使用“名声大噪”。演绎: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演化:演变, 变化发展。第三处从句子内容来看是说“蓝翔”演变成类似“高深莫测,咋咋呼 呼”的含义,故应使用“演化”。 【思路点拨】解答词语题要注意①理解近义词的区别,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 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比如本题的“爆发”和“暴发”,这两个词语的区别主 要在使用范围和对象上,故可以作为排除的依据;②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 语体色彩;③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④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和句 间的关系,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比如本题的“名声大噪”和“ 声名 鹊起”,就应该从前后两个句子的内容入手。⑤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 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电影《失孤》无疑是三月份最受关注的华语片,但部分观众认为细节的缺乏、 情节 的破碎,是导致了《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 的制造 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保持文化的蓬勃生机,要求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而且 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切磋技艺,取长补短。 D.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 境新期 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 级(表达应用)。 【解析】A.“是导致了《失孤》在飘渺中流于形式化概念的主要原因”句式杂糅, “导致……”与“是……的主要原因”两句杂糅到一起,应去掉其中之一; B.“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语序不当,应是“管控、治理、消除雾霾”,当连 续几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放在一起的时候,要考虑这些动词前后的关系;C.“而
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在 “和”前或后补上“与” 【答题技巧】做辨析病句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 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②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 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如本题A项,最后一小句的主干是“是导致了 的原因”,由此可以知道“导致”和“……的原因”句式杂糅。③析关系:要分 析句间关系。如本题B项,“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这是几个连续的动词,动 词之间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应是先“管控”,然后“治理”,最后是“消除”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通知:兹定于6月5日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 按时参加。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 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 光临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B项“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如,承 蒙垂念,不胜感奋)。而选项中是说“学生垂念师恩”,谦敬失当,应把“垂念” 改为“感念”,C项“家严”,又称“家君”“家尊”。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 亲的谦称。“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 之意。而选项中是询问,应是问对方,故应将“家严”改为“令堂”。D项“府 上”,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而选项中说的自己家,故应将“府上”改为“寒 舍 【答题技巧】本题考査的是交际用语。首先要明确谦辞和敬辞的区别及使用对象 然后辨明句中的谦辞敬辞,最后再判断使用在谁的身上,有否错误。B项主要考 查“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而选项中是说“学 生”,谦敬失当;C项主要考査“家严”的用法,这是谦辞,用在自己的身上, 而选项中明显是询问对方,故错误。D项主要考查“府上”,这是敬辞,而句中 说的是自己家,故错误 4.下列诗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写景物季节相同的 项是()(3分) A.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C.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题干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的是冬季大雪纷飞的景 象,此句中的“千树万树的梨花”指的是雪。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 琼枝”同样是冬季之景,句中的“飞花”指的是雪花,是雪花让“青竹变琼枝 A项“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写的是初夏的景象,句中抓住“麦
且和自己学术观点不一样的同行也要相互学习”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在 “和”前或后补上“与”。 【答题技巧】做辨析病句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①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 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②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 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如本题 A 项,最后一小句的主干是“是导致了…… 的原因”,由此可以知道“导致”和“……的原因”句式杂糅。③析关系:要分 析句间关系。如本题 B 项, “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这是几个连续的动词,动 词之间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应是先“管控”,然后“治理”,最后是“消除”。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3 分) A.通知:兹定于 6 月 5 日下午 3 时在报告厅召开高考考务会,请全体工作人员 按时参加。 B.书信: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 万事如意! C.询问:家严大人今年高寿?多年不见,甚为牵挂,过两天我一定登门看望。 D.请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 光临。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解析】B 项“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如,承 蒙垂念,不胜感奋)。而选项中是说“学生垂念师恩”,谦敬失当,应把“垂念” 改为“感念”,C 项“家严”,又称“家君”“家尊”。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 亲的谦称。“家” 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 之意。而选项中是询问,应是问对方,故应将“家严”改为“令堂”。D 项“府 上”,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而选项中说的自己家,故应将“府上”改为“寒 舍”。 【答题技巧】本题考查的是交际用语。首先要明确谦辞和敬辞的区别及使用对象; 然后辨明句中的谦辞敬辞,最后再判断使用在谁的身上,有否错误。B 项主要考 查“垂念”,指上对下挂念,也用做敬辞,指别人对自己挂念,而选项中是说“学 生”,谦敬失当;C 项主要考查“家严”的用法,这是谦辞,用在自己的身上, 而选项中明显是询问对方,故错误。D 项主要考查“府上”,这是敬辞,而句中 说的是自己家,故错误。 4.下列诗句,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写景物季节相同的一 项是( )(3 分) A.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C.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解析】题干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的是冬季大雪纷飞的景 象,此句中的“千树万树的梨花”指的是雪。B“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 琼枝”同样是冬季之景,句中的“飞花”指的是雪花,是雪花让“青竹变琼枝”。 A 项“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写的是初夏的景象,句中抓住“麦
气”“绿阴幽草”,写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 来。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C“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写的是秋季,句中抓住香销的“菡萏”、残的“翠叶”、“西 风”,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 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 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 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 萧瑟气氛。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写的是晚春时节,句中直 接说“春欲晚”,同时辅以满地的“梨花” 【答题技巧】本题主要应从诗句中找标志,一是景物,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专有 景物,比如春季是“花”,夏季是“草”,秋季是“菊”,冬季是“雪”;二是 情感上,晚春时往往是伤感的,秋季往往是悲的。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_。简单地说, 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只能使我们兴奋;月下的景象是诗,它能使我们遐想、幽 思 ①给我们视觉的刺激太强。 ②而在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轮廓也迷离了。 ③这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 ④物我都冥合了,诗化了。 ⑤在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喜悦,悠然,怡然 ⑥我们的心弦便弛缓下去 A.①③⑥②④⑤B.①③②⑥⑤④C.②⑥④①③⑤D.②④③⑥①⑤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解析】本题考査学生语句的连贯能力。首先是浏览语段,把握大概内容;然后 浏览所给的句子,利用关联词、指示词确定句和句之间的关系。语段起句写日光 下景物,结尾处总结句先后写“日光下的景物”和“月下的景象”,行文层次分 明。分析所给的五个句子可以发现,五个句子中,①③写“视觉刺激”,属于“日 光下景物”层次;根据③中“这”指代作用,两者顺序应是①③。②⑥⑤④属于 月下的景象”的层次。②“而在晚间”标明进入第二个层次叙写;⑥句中的 便”承②句的色调变化,⑤“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指代②中的描写:④承( 句,由“我”到“物我”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 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 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日当罢,修独以为 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 称职。今介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 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气”“绿阴幽草”,写晴朗的天气和暖暖的微风催生了麦子,麦子的气息随风而 来。碧绿的树荫,青幽的绿草远胜春天百花烂漫的时节。C“菡萏香销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写的是秋季,句中抓住香销的“菡萏”、残的“翠叶”、“西 风”,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 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 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 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 萧瑟气氛。D.“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写的是晚春时节,句中直 接说“春欲晚”,同时辅以满地的“梨花”。 【答题技巧】本题主要应从诗句中找标志,一是景物,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专有 景物,比如春季是“花”,夏季是“草”,秋季是“菊”,冬季是“雪”;二是 情感上,晚春时往往是伤感的,秋季往往是悲的。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无论什么景物,在太阳的强烈光线下,总有几分太清晰,太现实, 。简单地说, 日光下的景物是散文,只能使我们兴奋;月下的景象是诗,它能使我们遐想、幽 思。 ①给我们视觉的刺激太强。 ②而在晚间,一切景物的色调都暗淡了,轮廓也迷离了。 ③这只能使人由疲倦而厌恶。 ④物我都冥合了,诗化了。 ⑤在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我们喜悦,悠然,怡然。 ⑥我们的心弦便弛缓下去。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③②⑥⑤④ C.②⑥④①③⑤ D.②④③⑥①⑤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的连贯能力。首先是浏览语段,把握大概内容;然后 浏览所给的句子,利用关联词、指示词确定句和句之间的关系。语段起句写日光 下景物,结尾处总结句先后写“日光下的景物”和“月下的景象”,行文层次分 明。分析所给的五个句子可以发现,五个句子中,①③写“视觉刺激”,属于“日 光下景物”层次;根据③中“这”指代作用,两者顺序应是①③。②⑥⑤④属于 “月下的景象”的层次。②“而在晚间”标明进入第二个层次叙写;⑥句中的 “便”承②句的色调变化,⑤“这种外静内闲的境地”指代②中的描写;④承⑤ 句,由“我”到“物我”。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 欧阳修 修前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中因举他吏 代介者。介,一贱士也,用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喜辩是非,真好义之士也。始执事举介,议者咸曰知 人之明,今闻其罢,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 不然。主簿于台中,非言事之官,然大抵居台中者,必以正直、刚明、不畏避为 称职。今介未履台门之阈,而已因言事见罢,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直可任御 史也。是执事有知人之明,而介不负执事之知矣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口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口进,太祖 不肯用。他日又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口奏, 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口复 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 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 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 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 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 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 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力:致力 B.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阈:门槛 C.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度:衡量 D.然后果而不可易也易:轻视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理解)。 【解析】D项“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中的“易”如解释为“轻视”就与前后文的 意思不合。前面说赵中令反复推荐两位大臣,即使惹怒了太祖也不放弃,因为他 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由此可以知 道此处的“易”应解释为“替代,替换”。 【答题技巧】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 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 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 比如本题中的“ 单单从课内所学来看,解释为“轻视”并没有错,因为在 高祖本纪中学过“素易诸吏”这句话:但如果结合语境“他反复推荐”“这两人 无人可以替代”就可以知道“易”应解释为“替代”。 7.在第三段的方框内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3分) A.为乃而之 B.为以其之 C.以乃其为 D.以为之乃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本题考査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用法与其在句中位置和前后词的词 性有关。第一处意思是“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此处的虚词应解释为“为 了”,自然排除CD两项;第二处应使用连词,因前后连接两个动词,而“乃” 般为副词,故排除,应使用“以”;第三处是代词,应为“他的”,指“赵中
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 不肯用。他日又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奏, 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复 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 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 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 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 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况今斥介而他举,必亦择贤而举也。夫贤者固好辩,若举而入台,又有言, 则又斥而他举乎?如此,则必得愚暗懦默者而后止也。伏惟执事如欲举愚者,则 岂敢复云;若将举贤也,愿无易介而他取也。故敢布狂言,窃献门下,伏惟幸察 焉。 (选自《欧阳修文集》,有删改)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介为人刚果有气节,力学 力:致力 B.今介足未履台门之阈 阈:门槛 C.度介之才,不止为主簿 度:衡量 D.然后果而不可易也 易:轻视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理解)。 【解析】D 项“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中的“易”如解释为“轻视”就与前后文的 意思不合。前面说赵中令反复推荐两位大臣,即使惹怒了太祖也不放弃,因为他 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以替代,由此可以知 道此处的“易”应解释为“替代,替换”。 【答题技巧】对此类题的解答一定要学会推断,推断的方法很多,如联想(联想 课文语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 邻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帮助推断等方法。最根本、最实用的是语境推断, 比如本题中的“易”,单单从课内所学来看,解释为“轻视”并没有错,因为在 高祖本纪中学过“素易诸吏”这句话;但如果结合语境“他反复推荐”“这两人 无人可以替代”就可以知道“易”应解释为“替代”。 7.在第三段的方框内填入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A.为 乃 而 之 B.为 以 其 之 C.以 乃 其 为 D.以 为 之 乃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虚词的用法与其在句中位置和前后词的词 性有关。第一处意思是“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此处的虚词应解释为“为 了”,自然排除 CD 两项;第二处应使用连词,因前后连接两个动词,而“乃” 一般为副词,故排除,应使用“以”;第三处是代词,应为“他的”,指“赵中
令的”,“其”可以担当这一用法;第四处“补缀”是动词,后面缺少宾语,故 应使用“之”做动词的宾语,代指奏折。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4分) 2)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4分) 【答案】(1)(4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 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兔,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 (“贱”“罢”“然”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4分)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 让他离开。(“虽”“不肖”“去”各1分,语意通顺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理解)。 文 【解析】(1)“贱”,形容词做名词,卑下的人;“罢”,动词本身表被动,被 罢免:“然”,这样 虽”,即使,表假设;“不肖”,没有才干;“去 活用为使动词,使……离开。 【答题技巧】答古文翻译题时,要字字落实,即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这实际是 落实关键词语。再就是句句通顺,这里面包含了落实特殊句式的问题。还有就是 正确处理直译和意译的关系。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既要与原文保持对应 关系,还要灵活,准确表意。本题两个句子重点考查词类活用,比如“贱”“去” 9.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的原因。(4分) 【答案】(4分)(1)石介确实是有才之人;(2)杜中丞顺从上意,未能力争 (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分析综合) 【解析】首先应到文中找到题干中“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位 置,原因一般在这句话的前面。这句话在文章第四段的末尾,那么原因应在其前 面,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逐步推进,可以发现原因就在前面,一是“主簿虽卑, 介虽贱士”,一是“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最后依据这两句话的意思进行 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 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 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 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都 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 (石介)应当被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 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 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 不止可以做主簿,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 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 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 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 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
令的”,“其”可以担当这一用法;第四处“补缀”是动词,后面缺少宾语,故 应使用“之”做动词的宾语,代指奏折。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皆谓赦乃天子已行之令,非疏贱当有说,曰当罢,修独以为不然。(4 分) (2)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4 分) 【答案】(1)(4 分)(大家)都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 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石介)应当被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 (“贱”“罢”“然”各 1 分,语意通顺 1 分) (2)(4 分)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您也应当弹劾他并 让他离开。(“虽”“不肖”“去”各 1 分,语意通顺 1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理解)。 文 【解析】(1)“贱”,形容词做名词,卑下的人;“罢”,动词本身表被动,被 罢免;“然”,这样。(2) “虽”,即使,表假设;“不肖”,没有才干;“去”, 活用为使动词,使……离开。 【答题技巧】答古文翻译题时,要字字落实,即忠于原文,不增不减。这实际是 落实关键词语。再就是句句通顺,这里面包含了落实特殊句式的问题。还有就是 正确处理直译和意译的关系。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既要与原文保持对应 关系,还要灵活,准确表意。本题两个句子重点考查词类活用,比如“贱”“去”。 9.请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的原因。(4 分) 【答案】(4 分)(1)石介确实是有才之人;(2)杜中丞顺从上意,未能力争。 (每点 2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分析综合)。 【解析】首先应到文中找到题干中“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这句话在文中的位 置,原因一般在这句话的前面。这句话在文章第四段的末尾,那么原因应在其前 面,按照由近及远的原则逐步推进,可以发现原因就在前面,一是“主簿虽卑, 介虽贱士”,一是“非谓随上好恶而高下者也”。最后依据这两句话的意思进行 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我)欧阳修从前见到您荐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做主簿,最近又听说石介因为上 书谈论赦免的事情被罢官,台中于是举荐其他官员代替石介。石介,不过是一个 下层士人,任用他与否都不足以妨碍政务,不过我觉得可惜的,是中丞您的举措。 石介为人刚直果敢,颇有气节,勉力治学,喜欢明辨是非,实在是好义之士。当 初您举荐石介,谈论的人都说您有知人之明,现在听说他被罢免了,(大家)都 认为赦免是皇上已经推行的命令,不是关系疏远地位卑下的人应当议论的,都说 (石介)应当被罢免,唯独我认为不是这样。在台中这个官署范围内,主簿并不 是专职议事的官员,可是大凡官居台中的,必定要以正直刚强明察无畏才算是称 职。现在石介还没踏进台中的门槛,就因为上书议事被罢职,我估量石介的才干, 不止可以做主簿,甚至可以担任御史的官职了。这说明您有知人之明,而石介也 没有辜负您的知遇之恩。 我曾经听年长的人说,赵中令辅佐太祖皇帝的时候,为了某件事需要选择官员, 赵中令列出了两位大臣的姓名举荐,太祖不肯任用。过几天太祖又催问人选,赵 中令又推荐他们,太祖还是不肯任用。过几天再次催问,还是推荐他们,太祖十
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 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 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 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 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如果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 该就此停止。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 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 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 的高低。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 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 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 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私 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 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所以我斗胆说了这些狂妄的话,私下进献给您 恭敬地请您明察。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髙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 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 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 法?(3分) 【答案】(3分)①木叶下、菊花黄:(2分)②比喻。(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象及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 赏评价)。 【解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本题有两问,一是“上片哪些景象体 现了秋意”,这是针对意象设题,一是“‘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 第一小问主要是找景,找具有季节特点的景物,主要是体现秋意。一、二两句即 可体现秋意,“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木叶”是下,“菊花”是黄,这 两个景物深切地体现了秋意之浓。第二小问很具体,直指修辞,而江苏卷常考的 修辞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等。“千骑云屯平野”,这一句把“千 骑”比做“云”,以云之聚集写人马之众多,写出当时军队的气势如虹 (2)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4分) 【答案】(4分)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感怀做铺垫(或与下片 的凄凉形成对比)。(每点2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解析】本题首先要了解这句话的来历,然后在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其作用。“检 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是杜甫的名句,意思是点烛读书,烛火越来越短;醉里看
分生气,撕烂他的奏章,扔到大殿的台阶上,中令脸色平静,把笏板插进腰带里, 慢慢拾起那些碎纸片,放进袖中返回了官邸。过了一段时间太祖又催问,赵中令 就修补好那奏章再次举荐,太祖幡然醒悟,最终任用了那两位大臣。赵中令敢这 样做,可能是因为他之前确切知道这两位是可用之人,然后确实如此并且无人可 以替代。现在您举荐石介,如果也是因为深刻的了解他才举荐他的,那么就不应 该就此停止。 并且杜中丞您是皇上直管的大臣,即使皇上喜欢他,如果这个人没有才干,那么 您也应当弹劾他并让他离开;即使皇上厌烦他,如果这个人很有才干,您也应该 举荐并使他受到重用。并不是随着皇上的个人喜好或者厌恶,决定被任用者职位 的高低。所以说主簿的官职虽然低微,石介虽然是个下层士人,真正值得可惜的 是杜中丞您的举措。 况且现在罢黜石介另外举荐别人,也一定要选择贤能的人举荐。贤能的人本来就 喜欢辩议,如果将他举荐进入台中,他又有进言,那还将罢黜他而另外举荐别人 吗?这样一来,那么最终一定会选择一个愚笨暗弱怯懦缄默的人才会停止。我私 下认为您如果想举荐愚笨的人,那我就不敢多说什么了;如果您要举荐贤能的人, 恳请您不要换掉石介而任用别人。所以我斗胆说了这些狂妄的话,私下进献给您, 恭敬地请您明察。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蔡伸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注往岁,千骑 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 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注】彭门:徐州治所,蔡伸任徐州通判时曾率部北上,援助抗辽。 (1)本词上片哪些景象体现了秋意?“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 法?(3 分) 【答案】(3 分)①木叶下、菊花黄;(2 分)②比喻。(1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意象及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鉴 赏评价)。 【解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本题有两问,一是“上片哪些景象体 现了秋意”,这是针对意象设题,一是“‘千骑云屯平野’一句用了哪种修辞”。 第一小问主要是找景,找具有季节特点的景物,主要是体现秋意。一、二两句即 可体现秋意,“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木叶”是下,“菊花”是黄,这 两个景物深切地体现了秋意之浓。第二小问很具体,直指修辞,而江苏卷常考的 修辞主要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等。“千骑云屯平野”,这一句把“千 骑”比做“云”,以云之聚集写人马之众多,写出当时军队的气势如虹。 (2)上片“看剑引杯长”一句有何用意?(4 分) 【答案】(4 分)表现诗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感怀做铺垫(或与下片 的凄凉形成对比)。(每点 2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鉴赏评价)。 【解析】本题首先要了解这句话的来历,然后在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其作用。“检 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是杜甫的名句,意思是点烛读书,烛火越来越短;醉里看
剑,酒越喝越痛快。红烛、古书、美酒、长剑,士子怀才,意兴昂扬,英雄醉酒 论剑,胸怀万里,豪情万千。现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 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这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 主要是为了下片服务,此时豪情满怀,而处境却是极其悲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3)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4分) 【答案】(4分)英豪凋亡:年岁已高:飘泊他乡;功业未就。(每点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解析】本题考査诗歌的情感。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 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可见“凄凉”的内容应在其后。“当时坐间英俊,强 半已凋亡”,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 这是凄凉之一;“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 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这是凄凉之二;“漂泊 水云乡”,飘泊在江南水乡,这是凄凉之三;“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功 名未就,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这是凄凉之四。 四、名篇名句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诗经·氓》) (2)_,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3)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4)自非亭午夜分,。(郦道元《三峡》 (5),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6)_,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⑦)流丸止于瓯臾,。(荀子《大略》) (8)粗缯大布裹生涯,。(苏轼《和董传留别》) 【答案】(1)其叶沃若(2)定乎内外之分(3)沧海月明珠有泪(4)不见 曦月(5)乡为身死而不受(6)相与枕藉乎舟中(7)流言止于智者(8)腹 有诗书气自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解析】注意“沃若”“沧海”“曦”“乡”“藉”“智”等易错字的书写。漏 字、错字均不得分。 【答题技巧】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填空 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 有所增加。对这种题型,考生平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文,加强涵咏 功夫。比如第一句中“其叶沃若”,“沃若”是形容桑叶肥美的样子;第五句中 “乡”是通假字,千万不能写成所通的“向”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还乡 路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 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 蓬的像一团茅草。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
剑,酒越喝越痛快。红烛、古书、美酒、长剑,士子怀才,意兴昂扬,英雄醉酒 论剑,胸怀万里,豪情万千。现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 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这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 主要是为了下片服务,此时豪情满怀,而处境却是极其悲凉,形成鲜明的对比。 (3)本词下片写出了哪几种“凄凉”?(4 分) 【答案】(4 分)英豪凋亡;年岁已高;飘泊他乡;功业未就。(每点 1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者的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 级。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 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可见“凄凉”的内容应在其后。“当时坐间英俊,强 半已凋亡”,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 这是凄凉之一;“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 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这是凄凉之二;“漂泊 水云乡”,飘泊在江南水乡,这是凄凉之三;“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功 名未就,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这是凄凉之四。 四、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桑之未落, 。(《诗经•氓》) (2) ,辩乎荣辱之境。(庄子《逍遥游》) (3)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4)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 (5)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6) ,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 (7)流丸止于瓯臾, 。(荀子《大略》) (8)粗缯大布裹生涯, 。(苏轼《和董传留别》) 【答案】(1)其叶沃若 (2)定乎内外之分 (3)沧海月明珠有泪 (4)不见 曦月 (5)乡为身死而不受(6)相与枕藉乎舟中 (7)流言止于智者 (8)腹 有诗书气自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识记)。 【解析】注意“沃若”“沧海”“曦”“乡”“藉”“智”等易错字的书写。漏 字、错字均不得分。 【答题技巧】理解性默,写是根据话题或情景,按照要求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填空。 它要求考生在记忆的基础上对内容要理解,才能准确选择,比记忆型默写的难度 有所增加。对这种题型,考生平时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文,加强涵咏 功夫。比如第一句中“其叶沃若”,“沃若”是形容桑叶肥美的样子;第五句中 “乡”是通假字,千万不能写成所通的“向”字。 五、现代文阅读(一)(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还 乡 路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 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 蓬的像一团茅草。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 纹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庄稼和青 草的绿叶上,囚耀着亮晶晶的露珠。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不起一点黄尘。髙加 林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离村子还有一里路的地方,他听见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 说话,其中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高老师回来……”他知道这是他们村的砍柴娃 娃,都是他过去的学生。 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 “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孩子们都哈哈大笑,叽叽喳喳地跑到沟里去了。 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 髙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 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 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一片茂密的枣树林掩映着前半个村子;另 外半个村伸在沟口里,他看不见 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 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 向他跑来了。 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 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透着真诚。 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 “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 “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 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 会给予不幸的人!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 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 人们问候和安慰了他一番,就都又下地去了 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 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 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当他从公路上转下来,走到大马河湾的岔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 了。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相跟着从县城回来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 的一一现在他们却永远地分手了。他也想起,当他离开村子去县城参加工作时, 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送他的。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他坐在 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 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他嘴里喃喃地说:“亲爱的人!我要是不辜负 你就好了……”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来了……(选自《人生》有 删改 12.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画线部分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及其寓意。(4分) 【答案】(4分)①特点:斑斓,鲜亮,干净。(3分)②寓意:预示新的一天 开始,生活总要向前。(1分)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庄稼和青 草的绿叶上,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不起一点黄尘。高加 林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离村子还有一里路的地方,他听见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 说话,其中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高老师回来……”他知道这是他们村的砍柴娃 娃,都是他过去的学生。 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 “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孩子们都哈哈大笑,叽叽喳喳地跑到沟里去了。 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 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 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 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一片茂密的枣树林掩映着前半个村子;另 外半个村伸在沟口里,他看不见…… 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 ——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 向他跑来了。 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 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透着真诚。 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 “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 “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 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 会给予不幸的人!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 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 人们问候和安慰了他一番,就都又下地去了。 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 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 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当他从公路上转下来,走到大马河湾的岔路口上时,腿猛一下子软得再也走不动 了。他很快又想起,他和巧珍第一次相跟着从县城回来时,就是在这个地方分手 的——现在他们却永远地分手了。他也想起,当他离开村子去县城参加工作时, 巧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送他的。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接他了……他坐在 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 他真不知道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呀?他嘴里喃喃地说:“亲爱的人!我要是不辜负 你就好了……”泪水立刻像涌泉一般地从指缝里淌出来了…… (选自《人生》有 删改) 12.请简要概括第三段画线部分所描写景物的特点及其寓意。(4 分) 【答案】(4 分)①特点:斑斓,鲜亮,干净。(3 分)②寓意:预示新的一天 开始,生活总要向前。(1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的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鉴赏评价) 【解析】首先到文中找到画线句子,明确所写的景物;然后再看题目的要求。本 题有两问,一是景物的特点,一是寓意。特点一般是形容词,“大地立刻展现出 了一片斑斓的色彩”,这一句写出色彩的“斑斓”;“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 写出色泽之鲜亮;“不起一点黄尘”,写出环境之洁净。寓意应联系上下文来思 考。从上下文来看,此时的高加林正处于灰心失落之中,前途一片渺茫,而这 景物描写又给了人一种希望,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了,生活总要向前。 13.在还乡的过程中,高加林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4分) 【答案】(4分)失落、迷惘—一难堪、愧疚—一感激、自责—一悔恨、懊恼 (每点1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魅力的能力,能力层次是D级(鉴赏评价)。 【解析】题干中已经给出暗示,“还乡的过程”“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这是 考查人物形象的心理,同时这一心理应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首先到文中找到描写 高加林的句子(言行举止),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二节“步履踉跄,神态麻木” 这一动作及神态描写,体现其失落、迷惘;第八节“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 然使髙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 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这一心理描写,体现其难堪、愧疚;第十 六节“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 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心理和动作描写 体现其感激、自责;最后一节“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 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亲爱的人!我要是不辜负你就好了” 动作和心理描写写出其悔恨、懊恼。 【答题技巧】本题间接考査人物形象。心理是通过外在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表 现出来的。考生只要到文中找到描写髙加林的句子,然后联系当时的情境即可顺 利作答 14.小说叙写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有何作用?(6分) 【答案】(6分)①与上文孩子唱歌的嘲讽形成鲜明对比;②减轻了高加林还乡 的心里负担;③表现庄稼人的善良、宽厚与真诚;④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文章 的主旨。(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査小说情节的作用,能力层次是D级(鉴赏评价)。 【解析】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的内容”,然后再依 据作用题的模式进行作答。答题的角度主要是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 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写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内容上表现了村里人的 善良宽厚,同时也让高加林心里的负担变轻了;同时联系上文孩子所唱的歌词 “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即可发现这两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15.请探究标题“还乡”的丰富意蕴。(6分) 【答案】(6分)①重新回到家乡;②重回农民的生存、生活状态;③归复良知 和淳朴的情感;④找回做人的本质。(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能力层 次是F级(探究)。 【解析】本题针对小说的标题设题,题干要求的是“探究标题‘还乡’的丰富意 蕴”。标题的内涵应从多方面考虑,首先是表面意,其次是深层意、象征意、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的能力,能力层次是 D 级(鉴赏评价)。 【解析】首先到文中找到画线句子,明确所写的景物;然后再看题目的要求。本 题有两问,一是景物的特点,一是寓意。特点一般是形容词,“大地立刻展现出 了一片斑斓的色彩”,这一句写出色彩的“斑斓”;“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 写出色泽之鲜亮;“不起一点黄尘”,写出环境之洁净。寓意应联系上下文来思 考。从上下文来看,此时的高加林正处于灰心失落之中,前途一片渺茫,而这一 景物描写又给了人一种希望,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了,生活总要向前。 13.在还乡的过程中,高加林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4 分) 【答案】(4 分)失落、迷惘——难堪、愧疚——感激、自责——悔恨、懊恼。 (每点 1 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 魅力的能力,能力层次是 D 级(鉴赏评价)。 【解析】题干中已经给出暗示,“还乡的过程”“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这是 考查人物形象的心理,同时这一心理应有一个变化的过程。首先到文中找到描写 高加林的句子(言行举止),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二节“步履踉跄,神态麻木” 这一动作及神态描写,体现其失落、迷惘;第八节“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 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 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这一心理描写,体现其难堪、愧疚;第十 六节“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 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心理和动作描写 体现其感激、自责;最后一节“他坐在一块石头上,身上像火烧着一般烫热。他 用两只手蒙住眼睛,头无力地垂在胸前”“亲爱的人!我要是不辜负你就好了”, 动作和心理描写写出其悔恨、懊恼。 【答题技巧】本题间接考查人物形象。心理是通过外在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表 现出来的。考生只要到文中找到描写高加林的句子,然后联系当时的情境即可顺 利作答。 14.小说叙写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有何作用?(6 分) 【答案】(6 分)①与上文孩子唱歌的嘲讽形成鲜明对比;②减轻了高加林还乡 的心里负担;③表现庄稼人的善良、宽厚与真诚;④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文章 的主旨。(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能力层次是 D 级(鉴赏评价)。 【解析】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的内容”,然后再依 据作用题的模式进行作答。答题的角度主要是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 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写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内容上表现了村里人的 善良宽厚,同时也让高加林心里的负担变轻了;同时联系上文孩子所唱的歌词 “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即可发现这两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15.请探究标题“还乡”的丰富意蕴。(6 分) 【答案】(6 分)①重新回到家乡;②重回农民的生存、生活状态;③归复良知 和淳朴的情感;④找回做人的本质。(每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的能力,能力层 次是 F 级(探究)。 【解析】本题针对小说的标题设题,题干要求的是“探究标题‘还乡’的丰富意 蕴”。标题的内涵应从多方面考虑,首先是表面意,其次是深层意、象征意、比
喻意等等。表面意一般是从字意上进行解释,“还乡”其字面意思是“回到家 乡”;深层意需要回归文本,找到出现标题的句子,然后再按照由浅入深,由具 体到抽象的顺序逐步挖掘。“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回来就回来吧 你也不要灰心”,由这些句子可以知道“还乡”还指的是重回农民的生活状态 “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这里的“回来”指的是归复良知和淳朴的情感:“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 接他了 这里的“回来”指的是找回做人的本质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漫谈“漫画” 鲁迅 ①孩子们吵架,有一个用木炭一一上海是大抵用铅笔了一一在墙壁上写道:“小 三子可乎之及及也,同同三千三百刀!”①这和政治之类是毫不相干的,然而不 能算小品文。画也一样,住家的恨路人到对门来小解,就在墙上画一个乌龟,题 几句话,也不能叫它作“漫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和被画者的形体或精神, 是绝无关系的 ②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 ③漫画是 Karikatur的译名,那“漫”,并不是中国旧日的文人学士之所谓“漫 题”“漫书”的“漫”。当然也可以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的,但因为发芽于诚实 的心,所以那结果也不会仅是嬉皮笑脸。这一种画,在中国的过去的绘画里很少 见,《百丑图》或《三十六声粉铎图》庶几近之,可惜的是不过戏文里的丑脚的 摹写;罗两峰的《鬼趣图》,当不得已时,或者也就算进去罢,但它又太离开了 人间。 ④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无缘 无故的将所攻击或暴露的对象画作一头驴,恰如拍马家将所拍的对象做成一个神 一样,是毫没有效果的,假如那对象其实并无驴气息或神气息。然而如果真有些 驴气息,那就糟了,从此之后,越看越像,比读一本做得很厚的传记还明白。关 于事件的漫画,也一样的。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 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 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⑤“夸张”这两个字也许有些语病,那么,说是“廓大”也可以的。廓大一个事 件或人物的特点固然使漫画容易显出效果来,但廓大了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 出效果。矮而胖的,瘦而长的,他本身就有漫画相了,再给他秃头,近视眼,画 得再矮而胖些,瘦而长些,总可以使读者发笑。但一位白净苗条的美人,就很不 容易设法,有些漫画家画作一个骷髅或狐狸之类,却不过是在报告自己的低能 有些漫画家却不用这呆法子,他用廓大镜照了她露出的搽粉的臂膊,看出她皮肤 的褶皱,看见了这些褶皱中间的粉和泥的黑白画。这么一来,漫画稿子就成功了, 然而这是真实,倘不信,大家或自己也用廓大镜去照照去。于是她也只好承认这 真实,倘要好,就用肥皂和毛刷去洗一通。 ⑥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但这种漫画,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我记得去年就有 一位文学家说过,他最讨厌论人用显微镜。 ⑦欧洲先前,也并不两样。漫画虽然是暴露,讥刺,甚而至于是攻击的,但因为 读者多是上等的雅人,所以漫画家的笔锋的所向,往往只在那些无拳无勇的无眚
喻意等等。表面意一般是从字意上进行解释,“还乡”其字面意思是“回到家 乡”;深层意需要回归文本,找到出现标题的句子,然后再按照由浅入深,由具 体到抽象的顺序逐步挖掘。“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回来就回来吧, 你也不要灰心”,由这些句子可以知道“还乡”还指的是重回农民的生活状态; “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这里的“回来”指的是归复良知和淳朴的情感;“现在他回来了,她是再不会来 接他了……”,这里的“回来”指的是找回做人的本质。 六、现代文阅读(二)(18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6~18 题。 漫谈“漫画” 鲁迅 ①孩子们吵架,有一个用木炭——上海是大抵用铅笔了——在墙壁上写道:“小 三子可乎之及及也,同同三千三百刀!” ①这和政治之类是毫不相干的,然而不 能算小品文。画也一样,住家的恨路人到对门来小解,就在墙上画一个乌龟,题 几句话,也不能叫它作“漫画”。为什么呢?就因为这和被画者的形体或精神, 是绝无关系的。 ②漫画的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 ③漫画是 Karikatur 的译名,那“漫”,并不是中国旧日的文人学士之所谓“漫 题”“漫书”的“漫”。当然也可以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的,但因为发芽于诚实 的心,所以那结果也不会仅是嬉皮笑脸。这一种画,在中国的过去的绘画里很少 见,《百丑图》或《三十六声粉铎图》庶几近之,可惜的是不过戏文里的丑脚的 摹写;罗两峰的《鬼趣图》,当不得已时,或者也就算进去罢,但它又太离开了 人间。 ④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那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但又不是胡闹。无缘 无故的将所攻击或暴露的对象画作一头驴,恰如拍马家将所拍的对象做成一个神 一样,是毫没有效果的,假如那对象其实并无驴气息或神气息。然而如果真有些 驴气息,那就糟了,从此之后,越看越像,比读一本做得很厚的传记还明白。关 于事件的漫画,也一样的。所以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 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 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 ⑤“夸张”这两个字也许有些语病,那么,说是“廓大”也可以的。廓大一个事 件或人物的特点固然使漫画容易显出效果来,但廓大了并非特点之处却更容易显 出效果。矮而胖的,瘦而长的,他本身就有漫画相了,再给他秃头,近视眼,画 得再矮而胖些,瘦而长些,总可以使读者发笑。但一位白净苗条的美人,就很不 容易设法,有些漫画家画作一个骷髅或狐狸之类,却不过是在报告自己的低能。 有些漫画家却不用这呆法子,他用廓大镜照了她露出的搽粉的臂膊,看出她皮肤 的褶皱,看见了这些褶皱中间的粉和泥的黑白画。这么一来,漫画稿子就成功了, 然而这是真实,倘不信,大家或自己也用廓大镜去照照去。于是她也只好承认这 真实,倘要好,就用肥皂和毛刷去洗一通。 ⑥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但这种漫画,在中国是很难生存的。我记得去年就有 一位文学家说过,他最讨厌论人用显微镜。 ⑦欧洲先前,也并不两样。漫画虽然是暴露,讥刺,甚而至于是攻击的,但因为 读者多是上等的雅人,所以漫画家的笔锋的所向,往往只在那些无拳无勇的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