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期初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2015-03-07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摩擦力名门旺族对称(chen)殒(yin)身不恤 B.挖墙脚转弯抹角隽(juin)永嗤(ch)之以鼻 C.纪传体多难兴邦叨(dao)扰佶(j)屈聱牙 D.犹其整齐划一倾轧(y)囤(tin)积居奇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由于感到美国对中国崛起面临_的问题,日本借钓鱼岛问题试图修宪,行使所谓 “集体自卫权”,组建“钓鱼岛专属部队”……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已 有之势。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挑衅行径保持警惕是的。 A.鞭长莫及死灰复燃无可非议B.望尘莫及东山再起无可非议 C.鞭长莫及死灰复燃无可厚非D.望尘莫及东山再起无可厚非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④①⑤⑥②③B.④⑤②③①⑥C.③②④⑤⑥①D.③②⑥④①⑤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 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 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 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说教的现象。 D.批评学生首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 能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5.根据下列材料要点,为“青奥会”下定义。(3分) ①青奥会是为14至18岁青年人设计的综合运动会。 ②它是国际奥委会于2007年,在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倡议下创办的。 ③这项体育赛事糅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 ④这个综合运动会旨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 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 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 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
江苏省宿迁市重点中学 2015 届高三下学期期初开学联考语文试卷 2015-03-07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摩擦力 名门旺族 对称(chèn) 殒(yǔn)身不恤 B.挖墙脚 转弯抹角 隽(juàn)永 嗤(chī)之以鼻 C.纪传体 多难兴邦 叨(dāo)扰 佶(jí)屈聱牙 D.犹其 整齐划一 倾轧(yà) 囤(tún)积居奇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由于感到美国对中国崛起面临 的问题,日本借钓鱼岛问题试图修宪,行使所谓 “集体自卫权”,组建“钓鱼岛专属部队”……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已 有 之势。中国人民对日本的挑衅行径保持警惕是 的。 A. 鞭长莫及 死灰复燃 无可非议 B. 望尘莫及 东山再起 无可非议 C. 鞭长莫及 死灰复燃 无可厚非 D. 望尘莫及 东山再起 无可厚非 3.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①更要用人生的尺度 ②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人生的面貌也会不同 ③在一定意义上,人是教育的产物 ④衡量一种教育的优劣,不但要用社会的尺度,看它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 ⑤看它是拓展了还是缩减了受教育者的人生可能性 ⑥当然,这里说的教育是广义的,不限于学习教育 A.④①⑤⑥②③ B.④⑤②③①⑥ C.③②④⑤⑥① D.③②⑥④①⑤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 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 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C.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 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说教的现象。 D.批评学生首先要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否则批评过头或无端发泄愤怒,很可 能造成对毫不知情或偶有小错的人受到伤害。 5. 根据下列材料要点,为“青奥会”下定义。(3 分) ①青奥会是为 14 至 18 岁青年人设计的综合运动会。 ②它是国际奥委会于 2007 年,在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倡议下创办的。 ③这项体育赛事糅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 ④这个综合运动会旨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 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与荆南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前者舟行往来,屡辱见过。又辱以所业一编,先之启事,及 门而贽。田秀才西来,辱书;其后予家奴自府还县,比又辱书。仆有罪之人,人 所共弃,而足下见礼如此,何以当之?当之未暇答,宜遂绝,而再辱书;再而未
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 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 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 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 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 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 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 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 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 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 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 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 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 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 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及门而贽贽 (2)而又辱之辱: (3)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徘徊: (4)敕学者去浮华敕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 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 索要文字的请求 C.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 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 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8.结合全文,欧阳修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足学”“不可学”的原因有哪些?(3 分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2)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 (3)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甫
答,益宜绝,而又辱之。何其勤之甚也!如修者,天下穷贱之人尔,安能使足下 之切切如是邪?盖足下力学好问,急于自为谋而然也。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 似有所过听也。 仆少从进士举于有司,学为诗赋,以备程试,凡三举而得第。与士君子相识者多, 故往往能道仆名字,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或过称其文字。故使足下闻仆虚名, 而欲见其所为者,由此也。 仆少孤贫,贪禄仕以养亲,不暇就师穷经,以学圣人之遗业。而涉猎书史,姑随 世俗作所谓时文者,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惟恐不悦于时人,非有 卓然自立之言如古人者。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及得第已来,自以前所为不 足以称有司之举而当长者之知,始大改其为,庶几有立。然言出而罪至,学成而 身辱,为彼则获誉,为此则受祸,此明效也。 夫时文虽曰浮巧,然其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强为之,故比时人之为者 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禄仕而窃名誉者,顺时故也。先辈①少年志盛,方欲取荣誉 于世,则莫若顺时。天圣中,天子下诏书,敕学者去浮华,其后风俗大变。今时 之士大夫所为,彬彬有两汉之风矣。先辈往学之,非徒足以顺时取誉而已,如其 至之,是直齐肩于两汉之士也。若仆者,其前所为既不足学,其后所为慎不可学, 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者,为此也。 在《易》之《困》曰:“有言不信。”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今可 谓困矣,安足为足下所取信哉?辱书既多且切,不敢不答。幸察。 【注】①先辈:对乐秀才的尊称。 6.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 分) (1)及门而贽 贽:__________________ (2)而又辱之 辱:__________________ (3)是以徘徊不敢出其所为 徘徊:_________________ (4)敕学者去浮华 敕: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对当时的应举文字,颇有微词,但乐生意欲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只能建 议他“顺时”而为。 B.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 索要文字的请求。 C.作者认为要作文,就应该学习古人,去除浅薄雕饰的文字与习气,才能达到 两汉那样文质彬彬的境界。 D.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达委婉;通过现身说法,运用对比,巧妙地表 明了作者对时文的不同看法。 8.结合全文,欧阳修认为自己的文章“不足学”“不可学”的原因有哪些?(3 分)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然蒙索仆所为文字者,此似有所过听也。 (2)皆穿蠹经传,移此俪彼,以为浮薄。 (3)谓夫人方困时,其言不为人所信也。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①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 了很大损失。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 虽多,不害稼。”杜甫这时候正困守长安。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 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请简要分析(2分) (2)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4分) (3)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 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浮光跃金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2) 咏崖转石万壑雷。 (3)人生如梦, (4) ,夕揽洲之宿莽。 (5) 五十弦翻塞外声。 (6) 潦倒新停浊酒杯。 (7)君子矜而不争, (8)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叶倾城 我是“外地来京人员”,初到北京,一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 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一大堆金发外国人,一会儿又留意遥遥的过山车, 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 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 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摊主不怎 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 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 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 低低地,默默咀嚼,默默反刍。人和马,都很安静。 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和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 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一一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 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 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 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 “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 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 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 出于本能判断,知道这是一个喂食动作?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 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 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载(754 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 了很大损失。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 虽多,不害稼。”杜甫这时候正困守长安。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 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请简要分析(2 分) (2)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4 分) (3)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 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1) 浮光跃金,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砯崖转石万壑雷。 (3) 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 (5) 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6) 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7) 君子矜而不争,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2—15 题。 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叶倾城 我是“外地来京人员”,初到北京,一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狂喜。在 车上一直凭窗张望,一会儿看一大堆金发外国人,一会儿又留意遥遥的过山车, 突然我大叫:“马,马,活的马,马在走路。”满车人大笑。 的确,我是来了北京,才能想象城市里还有马车。时常是卖水果的,夏天是 西瓜香瓜,其他季节什么都有,但都是廉贱的,绝对没有卖火龙果的。摊主不怎 么吆喝,只是坐在车帮上,手里玩弄着一根系了很多七彩化纤绳子的鞭子。而他 的马,就在车前站着,有时候啃一点儿干草。我观察了很久,才确定马不能像骆 驼或者大象那样跪下来,草在地上,它就把双腿分开,脖子探得长长的,头控得 低低地,默默咀嚼,默默反刍。人和马,都很安静。 我喜欢马,觉得它美丽,颈背的线条既柔和又矫健。拉车的马大概没什么名 种,灰白、黄褐、泥色,杂色斑驳,马尾偶尔摆荡一下——我还记得小时候看过 的电影,因为有个执著的知识分子,不管其他人如何打扰他,都要讲完“马尾巴 的功能”。马儿们都有明亮的大眼睛,眼皮垂着,有一种良人处子般的温驯。我 想去轻触它的鬃毛,但我不敢。 “马,咬人吗?”我终于忍不住问。摊主哗地笑开:“不咬,它可听话 呢。”“那,我能喂它点东西吃吗?” 我找到一颗巧克力,手欲伸不敢伸地,给它。马是闻到了食物的味道吗或者 出于本能判断,知道这是一个喂食动作?它低头来俯就,滚热的鼻息喷在我手心, 像火车的汽笛。我害怕,手越压越低,马突然一个猛低头,卷走了巧克力,它的 舌头,粗糙而热湿,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糖,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 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 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 留存着。 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 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 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 的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 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老公:“如 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 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300多。”那么这 场Ⅸ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霎时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 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所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 谁有头发愿意装禿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 躲避城管的追捕一一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 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 同一把刀,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 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12.文章开头一句“我是‘外地来京人员’”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6 分) 1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马车进城”有怎样的观点?(4分 15.本文曾以“马在走路”为题发表。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 好一些?请说明理由。(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中国式过马路 ①在欧美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 而过,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而在中国,“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 却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经典概括。 ②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我们汗颜,并且往往引申出一个结论:人 家真文明,真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 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 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③“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集体漠视规则意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 早就有,格言古语都有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 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信奉法家思想的秦以外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 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 不是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 的,便去遵守和利用;反之,则无视。“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 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但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
因为有一匹马吃过我的糖,我觉得我与全世界的马,都交上了朋友。每次在 路上遇到马,我都会多看几眼。夏天时,马的鬃毛被剪得极短,齐齐整整,像时 髦男孩子的板寸。我看着就想笑,也觉得心里很暖,农业社会人与牲口的情,还 留存着。 下午时分,我在三环上,车少人稀,对面车道却突发混乱,几辆车紧急刹车、 避让,带出一片刺耳的摩擦声。而一辆马车,正逆行疾驰,车主策马扬鞭,马蹄 在柏油路上打出一片“答答”。我正错愕,身边的的士司机说:“得,遇到城管 的了。”我忧心忡忡地问:“抓到会罚多少呀?”“咳,这一车果子,都不够罚 的。” 很久我都忘不掉那在三环上逆向狂跑的马,四蹄如此惊惶。我问老公:“如 果一辆车和一匹马撞上了,谁会赢?”他大笑不已:“你居然还是理工科出身,” 然后才说,“你忘了马力这个词吗?捷达的马力最高可以达到 300 多。”那么这 场 PK,一旦发生,车会完胜!霎时间我想到了悲嘶、血肉横飞、粉身碎骨…… 我当然知道北京是一所城市,而马属于乡村。我完全承认马不应该进来,但是, 谁有头发愿意装秃子?谁开得起宝马会自驾一辆马车?报上有这样的新闻,为了 躲避城管的追捕——他们一定是开着车的,咆哮的机器怪兽,着急的马车主用小 刀刺马:马儿你快点跑呀快点跑……血,点点滴滴,洒了一路。那是同一只手, 同一把刀,为它剪鬃的,以及刺向它身体的。 我想起很多年前,尼采在路上,看到一个农夫在鞭打自己的驴,尼采不顾一切上 前救护,抱着驴头失声痛哭: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 12.文章开头一句“我是‘外地来京人员’”有什么作用?(4 分) 13. 文章着力叙写给马喂巧克力和马车逆行疾驰这两件事的意图是什么?(6 分) 14.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马车进城”有怎样的观点?(4 分) 15.本文曾以“马在走路”为题发表。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 好一些?请说明理由。(6 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8 题。 中国式过马路 ①在欧美各大城市,红灯一亮,行人自然在马路两旁戳立不动,绿灯一开,鱼贯 而过,自觉得近乎条件反射。而在中国,“凑够一撮人马上走,和红绿灯无关” 却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经典概括。 ②西方的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常常让我们汗颜,并且往往引申出一个结论:人 家真文明,真守法。由此又产生了九斤老太式的喟叹:中国人的法律观念太差了。 在我看来,“中国式过马路”不仅仅是中国汽车文明和马路文明的落后写照,更 是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个生动标本。 ③“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集体漠视规则意识。在中国,规则意识很 早就有,格言古语都有强调,最著名的便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规则存在, 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除了信奉法家思想的秦以外基本没有在中国占据过统治 和主导地位。另一原因,是大多数中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 不是发自内心地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的一部分。对我利大于弊 的,便去遵守和利用;反之,则无视。“灵活变通”被赞扬,尽管这种“变通” 有时是违背法律和道德的,但只要在当时得到好处,就大行其道
④另外,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 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闯红灯被监控纪录, 靠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 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单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是无权者的幻想。 ⑤“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在许多中国人潜意 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 者。闯了红灯,绝不会意识到这是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 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于是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对于一个习惯禁锢 意识形态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 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 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⑥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 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虽然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 要被追究责任,但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却又放纵自我。 “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漫天要价、私利膨胀和漠视公 共利益的。 ⑦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 起的敬畏越会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令 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律令,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稀缺物 16.在作者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的深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17.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分) 8.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康德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 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 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 水,还是一片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 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附加题(总分40分)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 淫侈。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 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 文之本源也。 (选自《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 21.《文心雕龙》是(朝代)_(作者)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 (2分) 22.什么是文学创作的宗旨?根据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④另外,中国传统的特权思想根深蒂固。在许多人心里,不但不以遵守规则为荣, 反以践踏规则为荣。红灯来了,大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闯红灯被监控纪录, 靠疏通关系,不受处罚,那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就是一种让别 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享受特权,不单是特权者的习惯,也是无权者的幻想。 ⑤“中国式过马路”凸显的,是中国人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在许多中国人潜意 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 者。闯了红灯,绝不会意识到这是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 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于是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对于一个习惯禁锢 意识形态的国家来说,人们破坏规则的违规快感,似乎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 个性的魔力,自觉不自觉地与挑战制度、追求自由变得相关,从而自我消解了破 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 ⑥喜欢“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 不责众”的人治文化。显然,那些破坏规则者,虽然都明知其行为不光彩,并且 要被追究责任,但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却又放纵自我。 “凑够一撮人”的诉求,有合法合理的,也难免有漫天要价、私利膨胀和漠视公 共利益的。 ⑦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中唤 起的敬畏越会历久弥新,一个是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是心中的道德律令。” 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规则和道德律令,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灵稀缺物。 16.在作者看来,“中国式过马路”的深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 分) 17.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6 分) 18.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康德的话有什么作用。(6 分) 七、作文(70 分) 19.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一位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 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 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 水,还是一片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 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附加题(总分 40 分) 一、 阅读材料,完成 19—21 题。(10 分) 2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6 分) 研味《孝》、《老》,则知文质附乎性情;详览《庄》、《韩》,则见华实过乎 淫侈。若 择 源 于泾 渭 之 流 按 辔 于 邪 正之 路 亦 可 以 驭 文 采 矣 夫 铅 黛 所 以 饰 容 而 盼 倩 生 于 淑 姿 文 采所 以 饰 言 而 辩 丽 本 于 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 文之本源也。 (选自《文心雕龙·情采第三十一》) 21.《文心雕龙》是 (朝代) (作者)创作的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 (2 分) 22.什么是文学创作的宗旨?根据这段文字,用自己的话回答。(2 分) 二、名著阅读题(15 分) 2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被免职的这一年,葛朗台接连得了三笔遗产,先是丈母德·拉戈迪尼埃太太 的,接着是太太的外公德·拉贝特利耶先生的,最后是他自己的外婆,冉蒂耶太 太的。 B.《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虽深 爱丫头鸣凤,却最终屈从父辈用拈阄为他定的亲事,匆匆完婚 C.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表现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 出来的勇气。“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 D.《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 书中记叙了有关他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 擒孟获”、“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赚城斩车胄”等 E.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 展受扼制,吴荪甫面临困境。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要干下去 24.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众女子及宝玉第一次结诗社,进行了哪些 结社活动?(5分) (2)鲁迅的作品《药》采用了“明暗双线”的结构,分别是指哪两条线索?双 线是通过什么交织在一起的?(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题 乡愁是一种高贵的人类情感。 对一座城市怀有“乡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中文语境中,乡愁多关乎乡土 乡情,城市实际上被无情地抛在一边。然而,从希腊词源上说,乡愁 (“ nos tos”+“ algie”)并不局限于思乡之情,它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 城市故土自然也包括其中。时至今日,乡愁语义更有拓展,它既包括对过往的 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 城市可以诗意地栖居,城市也有乡愁。然而,正如有建筑家所批评,中国的城 市建设忽视城市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文化与历史像建筑垃圾一样被 清理出城市。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从此淡漠了乡愁。 无疑,“集体失忆”是今日中国改天换地般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悲 哀。这种对历史的忽略、对记忆的摧残与中国独一无二的“拆迁逻辑”密切相关 随随着城市改造的扩大,各种利益的卷入,过去仿佛是一种可以隔世相忘的东 西,它不但没为中国人提供近水楼台的便利,反而成为一种羁绊。历史总是跟不 上潮流,每代人都要“白手起家”。在此逼迫下,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成了空洞的说教。创造者们希望自己种下的树木速成屋里的家具、灶底的柴火。 毫无疑问,这种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教唆了“拆迁逻辑”。 进一步说,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几乎所有的建筑、文化、历史都难逃 朝不保夕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城市语法中,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是尘土飞扬的现 在进行时。后来者以一时短见实践“后来者霸权”,不可挽回地吞噬着先行者, 历史创造从此灰飞烟灭。于是,和建筑垃圾一起被清除出城市的,不仅是记忆, 更有祖祖辈辈的人生创造,于是悲从中来一一我们在创造未来,我们的创造没有 未来。 永远需要推倒重来,需要风凰涅磐,永远要在废墟与火焰中重生,中国城市仿 佛失去了历史的恩泽,成为历史的弃儿。当然,这与中国没有西方“风能进、雨 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产权制度有关,与此同时更有观念上的原因,即中国人对
A. 被免职的这一年,葛朗台接连得了三笔遗产,先是丈母德·拉戈迪尼埃太太 的,接着是太太的外公德·拉贝特利耶先生的,最后是他自己的外婆,冉蒂耶太 太的。 B. 《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虽深 爱丫头鸣凤,却最终屈从父辈用拈阄为他定的亲事,匆匆完婚。 C. 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表现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 表现 出来的勇气。“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 D. 《三国演义》中智者的化身当属诸葛亮,他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之事, 书中记叙了有关他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 擒孟获”、“空城计”、“智退司马懿”、“挥泪斩马谡”、“赚城斩车胄”等。 E. 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 展受扼制,吴荪甫面临困境。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要干下去。 24. 简答题(10 分) (1)《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众女子及宝玉第一次结诗社,进行了哪些 结社活动?(5 分) (2)鲁迅的作品《药》采用了“明暗双线”的结构,分别是指哪两条线索?双 线是通过什么交织在一起的?(5 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5—27 题。 乡愁是一种高贵的人类情感。 对 一座城市怀有“乡愁”,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中文语境中,乡愁多关乎乡土、 乡情,城市实际上被无情地抛在一边。然而,从希腊词源上说,乡愁 (“nostos”+“algie”)并不局限于思乡之情,它是一种对过去的无名的疼惜, 城市故土自然也包括其中。时至 今日,乡愁语义更有拓展,它既包括对过往的 追忆,也包括对未来的向往。 城 市可以诗意地栖居,城市也有乡愁。然而,正如有建筑家所批评,中国的城 市建设忽视城市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文化与历史像建筑垃圾一样被 清理出城市。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从此淡漠了乡愁。 无 疑,“集体失忆”是今日中国改天换地般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悲 哀。这种对历史的忽略、对记忆的摧残与中国独一无二的“拆迁逻辑”密切相关。 随 随着城市改造的扩大,各种利益的卷入,过去仿佛是一种可以隔世相忘的东 西,它不但没为中国人提供近水楼台的便利,反而成为一种羁绊。历史总是跟不 上潮流,每代人都要“白手起家”。在此逼迫下,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成了空洞的说教。创造者们希望自己种下的树木速成屋里的家具、灶底的柴火。 毫无疑问,这种急功近利在一定程度上教唆了“拆迁逻辑”。 进 一步说,在“拆迁逻辑”的裹挟之下,几乎所有的建筑、文化、历史都难逃 朝不保夕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城市语法中,没有过去完成时,只是尘土飞扬的现 在进行时。后来者以一时短见实践“后来者霸权”,不可挽回地吞噬着先行者, 历史创造从此灰飞烟灭。于是,和建筑垃圾一起被清除出城市的,不仅是记忆, 更有祖祖辈辈的人生创造,于是悲从中来——我们在创造未来,我们的创造没有 未来。 永 远需要推倒重来,需要凤凰涅磐,永远要在废墟与火焰中重生,中国城市仿 佛失去了历史的恩泽,成为历史的弃儿。当然,这与中国没有西方“风能进、雨 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产权制度有关,与此同时更有观念上的原因,即中国人对
自己的历史文化缺少尊重与宽容。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欧洲为了修复巴 黎圣母院的外墙,人们宁可花上几年的时间 无可否认,现代性里装载着中国人载不动的乡愁,但是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用新 建筑代替旧建筑,用新潮商品代替旧有文化,用“朝闻名于道路,夕可死矣”的 时尚主义代替崇尚理性宽容的现代精神。现代化的真义,更在于以理性的创造联 结过去与未来。没有对历史宽厚的接纳和对前人智慧劳动的尊重,忽视人类生活 在文化与记忆之中,忽视人对过去与未来的高贵怀想,那么现代化就会淘空意义 沦落为了一种庸俗的拜物教。 (选自熊培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愁》,有改动) 2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愁”的几重语义。(4分) 26.产生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拆迁逻辑”的原因有哪些?试加以概括。 (6分) 27.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讲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 未来。”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高三语文联考参考答案 1.B(A.“旺”应为“望”,C叨扰,读“tao”,D.“犹”应为“尤”) 2.A(鞭长莫及:原来是指鞭子虽然长,但不应打在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 不到。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 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 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 得妥当。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不可以过分指责。) 3.D(③是结论,②是对这一结论成立的原因分析。所以③②是连接在一起的。④ 和①之间用“更”构成递进,所以④①必然相连。这样就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正 确答案了。这六句话是环环相扣的,难度不大。) 4.C((A“阐明”和“张扬”搭配不当:B偷换主语,在“成为”前加上“使之” D句式杂糅,删去“对”将“造成”改为“使”或把“受到”改成“的”。) 5.青奥会是2007年在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倡议下,为14至18岁青年人 设计的,糅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旨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 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创办的 运动会。(不是下定义形式不给分,下定义的主干正确给1分,其他2分,语序 不算分) 6.(1)拿着礼物求见(2)谦辞,承蒙(3)(皇帝)下命令(必须翻译为动词) (4)犹豫不决 7.B 8.(1)中进士前徒有虚名,文字浮薄(2)中进士之后的文章,不顺时,易获罪 (3)时文风俗已变,学好可以齐肩于两汉 9.(1)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好像就过于相信听闻了。 (2)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 (3)说的是人正处于困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 10.(1)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 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 (2)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 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2分,内在形象2分)
自己的历史文化缺少尊重与宽容。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欧洲为了修复巴 黎圣母院的外墙,人们宁可花上几年的时间。 无可否认,现代性里装载着中国人载不动的乡愁,但是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要用新 建筑代替旧建筑,用新潮商品代替旧有文化,用“朝闻名于道路,夕可死矣”的 时尚主义代替崇尚理性宽容的现代精神。现代化的真义,更在于以理性的创造联 结过去与未来。没有对历史宽厚的接纳和对前人智慧劳动的尊重,忽视人类生活 在文化与记忆之中,忽视人对过去与未来的高贵怀想,那么现代化就会淘空意义, 沦落为了一种庸俗的拜物教。 (选自熊培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乡愁》,有改动) 2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乡愁”的几重语义。(4 分) 26.产生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中“拆迁逻辑”的原因有哪些?试加以概括。 (6 分) 27.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讲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 未来。”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 分) 高三语文联考参考答案 1.B(A.“旺”应为“望”,C 叨扰,读“tāo”,D.“犹”应为“尤”) 2.A(鞭长莫及:原来是指鞭子虽然长,但不应打在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 不到。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重新活动起来。 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含贬义。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 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 得妥当。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不可以过分指责。) 3.D(③是结论,②是对这一结论成立的原因分析。所以③②是连接在一起的。④ 和①之间用“更”构成递进,所以④①必然相连。这样就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出正 确答案了。这六句话是环环相扣的,难度不大。) 4.C((A“阐明”和“张扬”搭配不当;B 偷换主语,在“成为”前加上“使之”; D 句式杂糅,删去“对”将“造成”改为“使”或把“受到”改成“的”。) 5.青奥会是 2007 年在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倡议下,为 14 至 18 岁青年人 设计的,糅合了体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内容,旨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卓越、 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理念,让青年们从运动中收获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创办的 运动会。(不是下定义形式不给分,下定义的主干正确给 1 分,其他 2 分,语序 不算分) 6.(1)拿着礼物求见(2)谦辞,承蒙(3)(皇帝)下命令(必须翻译为动词) (4)犹豫不决 7.B 8.(1)中进士前徒有虚名,文字浮薄(2)中进士之后的文章,不顺时,易获罪 (3)时文风俗已变,学好可以齐肩于两汉 9.(1)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好像就过于相信听闻了。 (2)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 (3)说的是人正处于困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 10.(1)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 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 (2)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 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外在形象 2 分,内在形象 2 分)
(3)①“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 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②“堂 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 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2分) 11.(7)群而不党(8)博学而笃志其他略 12.①暗示自己是进京求生存中的一员;②表明自己与进城马车的情感距离近 ③为后文关注马车进城的遭遇作铺垫。(答出1点1分,2点2分,3点4分) 13.①写给马喂巧克力是为了表现马的温驯,以及“我”对马的喜爱,充满温情; (2分) ②马车逆行疾驰表现了进城做小本买卖的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艰难处境;(2分) ③两个场景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进城农民群体的悲悯和同情。(2分) 14.①马车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应该进城;②进城是马车无可奈何的选择;③ 应该给马车进城以极大的同情和理解。(任答2点给4分) 15.现在的题目更好一些。①指向更明确,更能彰显文章主旨;②语意双关,更 有韵味;③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每点2分) 16.法制观念的淡薄,汽车文明马路文明的落后;集体漠视规则意识;传统的特 权思想根深蒂固;突破禁锢意识形态的愉悦;从众心理;人治文化。 17.由中西方“过马路”方式对比,引出“中国式过马路”是政治文明的生动写 照的话题;然后,具体阐述“中国式过马路”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文明;最后呼吁 中国人要有平等契约精神和道德自律来改变“中国式过马路”之类的不良文化。 18.强调道德律令神圣,我们应对其持敬畏之心。表明遵守交通规则不仅关乎习 惯,更关乎平等契约精神。呼应开头对中国式过马路的描写,警醒国人加强道德 自律。 附文言文翻译 我(欧阳修)顿首禀告乐秀才足下。当初乘船相遇,多次承蒙您来看我。又承蒙 您把自己所写的一册文集(送给我),先写书信给我,后来又带着见面礼来到我 家。田秀才从西来,承蒙您给我来信;那以后我的家奴从府回到县里,又收到您 的来信。我是有罪之人,众人所共同鄙弃,但是您尊重我的礼节像这样,我怎么 能担当得起呢?当时我没空回复您,(您)应该就断绝交往的,但是您再次给我 书信;再次来信我(依然)没有回复,您更加应该与我断绝交往,可是又承蒙您 给我来信。这样的殷勤真是太过了啊!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又 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程度呢?大概先生您致力于学问,急于 为自己谋划才这样吧。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好像就过于相信听 闻了。 我年轻时从考中进士到被举荐到相关部门(任职)。学习写作诗赋,用来准备科 举考试,总共考了三次才考中。同读书人相识的很多,所以常常(有人)能说起 我的名字,而且又因为跟我交往的人偏爱我,有的就会过分称赞我的文字。所以 使先生听到我的虚名,而且想见识我所写的文章,原因就是这样吧。 我从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贪图薪水官职来供养母亲,没有时间跟从老师极力 钻研经籍,研习圣人留传的学业。而(我)广泛粗略地阅读经书史籍,姑且盲随 世俗,写所谓的时文的原因,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 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生怕不能取悦时人,没有高超出众像古人那样自成一家之 言。但是相关部门却过高抬举采用,常常以为(我的文字)走在了其他读书人的 前面。等到中进士以来,我自己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不值得与有司的举荐和长者
(3)①“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 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 分)②“堂 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 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2 分) 11.(7)群而不党(8)博学而笃志 其他略 12.①暗示自己是进京求生存中的一员;②表明自己与进城马车的情感距离近; ③为后文关注马车进城的遭遇作铺垫。(答出 1 点 1 分,2 点 2 分,3 点 4 分) 13.①写给马喂巧克力是为了表现马的温驯,以及“我”对马的喜爱,充满温情; (2 分) ②马车逆行疾驰表现了进城做小本买卖的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艰难处境;(2 分) ③两个场景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进城农民群体的悲悯和同情。(2 分) 14.①马车有自己的生活环境,不应该进城;②进城是马车无可奈何的选择;③ 应该给马车进城以极大的同情和理解。(任答 2 点给 4 分) 15.现在的题目更好一些。①指向更明确,更能彰显文章主旨;②语意双关,更 有韵味;③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每点 2 分) 16.法制观念的淡薄,汽车文明马路文明的落后;集体漠视规则意识;传统的特 权思想根深蒂固;突破禁锢意识形态的愉悦;从众心理;人治文化。 17. 由中西方“过马路”方式对比,引出“中国式过马路”是政治文明的生动写 照的话题;然后,具体阐述“中国式过马路”体现了怎样的政治文明;最后呼吁 中国人要有平等契约精神和道德自律来改变“中国式过马路”之类的不良文化。 18.强调道德律令神圣,我们应对其持敬畏之心。表明遵守交通规则不仅关乎习 惯,更关乎平等契约精神。呼应开头对中国式过马路的描写,警醒国人加强道德 自律。 附文言文翻译 我(欧阳修)顿首禀告乐秀才足下。当初乘船相遇,多次承蒙您来看我。又承蒙 您把自己所写的一册文集(送给我),先写书信给我,后来又带着见面礼来到我 家。田秀才从西来,承蒙您给我来信;那以后我的家奴从府回到县里,又收到您 的来信。我是有罪之人,众人所共同鄙弃,但是您尊重我的礼节像这样,我怎么 能担当得起呢?当时我没空回复您,(您)应该就断绝交往的,但是您再次给我 书信;再次来信我(依然)没有回复,您更加应该与我断绝交往,可是又承蒙您 给我来信。这样的殷勤真是太过了啊!像我欧阳修这样的,不过是天下不得志又 卑微的人而已,哪里值得让您恳切到如此程度呢?大概先生您致力于学问,急于 为自己谋划才这样吧。但是承蒙先生您索求我所写的文字,这好像就过于相信听 闻了。 我年轻时从考中进士到被举荐到相关部门(任职)。学习写作诗赋,用来准备科 举考试,总共考了三次才考中。同读书人相识的很多,所以常常(有人)能说起 我的名字,而且又因为跟我交往的人偏爱我,有的就会过分称赞我的文字。所以 使先生听到我的虚名,而且想见识我所写的文章,原因就是这样吧。 我从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贪图薪水官职来供养母亲,没有时间跟从老师极力 钻研经籍,研习圣人留传的学业。而(我)广泛粗略地阅读经书史籍,姑且盲随 世俗,写所谓的时文的原因,都是穿凿经书传文,把彼此的说法并联到一起,而 成为漂浮浅薄的文字,生怕不能取悦时人,没有高超出众像古人那样自成一家之 言。但是相关部门却过高抬举采用,常常以为(我的文字)走在了其他读书人的 前面。等到中进士以来,我自己认为以前所写的文章不值得与有司的举荐和长者
的知遇相称,于是彻底改变写作风格,差不多有了可以立世的文字。但是(我) 言语一出就罪行来到,学业有成却身心受辱,写作时文就能获誉,自成一家之言 就要受祸,这是明摆着的结果 那些时文虽然说浮巧,然而要写得成功,也不容易。我的资质一般但勉强去写它 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凭借它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 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先辈您年轻气盛,正想在世上取得荣誉,那么不如顺 从时俗。天圣年间,皇上下诏书,敕令学者摒弃浮华,这以后文风有了很大的变 化。现在的读书人所写的文章,文雅适当有两汉的风采了。先辈您去学习它,不 只是顺应时俗取得荣誉而已,如果达到高的境界,这是同两汉时期士子的文章价 值高度相当的。像我,那以前所写的文章已经不值得学,以后所写的文章(有风 险)谨慎不能学,因此我犹豫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因为这个原因。 在《易经》的《困》篇中有这样的话:“有些话不能相信。”说的是人正处于困 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现在(我的处境)可以说困厄了,怎么值得被先生 您所取信呢?承蒙您的书信既多且殷切,我不敢不回复。恳请先生您明察。 附加题参考答案 20.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 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参考译文】研究体味《孝经》《老子》,就可以知道文采或朴质分别依附于人 的性情;详细阅览《庄子》《韩非子》,就可以看见文辞和内容重于浮夸。如果 能从源头上分清泾水和渭水的清浊,在驾驶上辨别偏邪和正确道路的方向,那也 就可以驾驭文采了。铅粉和黛色是用来美化容颜的,可是顾盼倩美却来自自己美 好的风姿;辞藻是用来美化言辞的,而文章的巧妙华丽却本源于性情的真挚。所 以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文章的纬线,经线要端直之后纬线才能织上去,情 理要确定之后文辞才能畅达:这就是写作的根本。 21.南朝梁刘勰 22.先讲究情理表达的真挚,然后再进行文辞的修饰 23.B、D(B.爱着鸣凤的是觉慧;D.“赚城斩车胄”的是关羽) 24.(1)起名号、字样:李纨自推社长,拟定开设日期;出题设韵作诗;拟定 社名“海棠社”。 (2)明线:华小栓生病,华老栓买药;暗线:夏瑜的就义。双线是通过“人血 馒头”交织在一起的。 25.乡愁是一种思乡之情,是一种对过往的追忆,是一种对未来的向往。 26.城市化改造进程过快;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历史文化的一时短见;中国没 有西方的产权制度;对历史缺乏尊重和宽容 27.历史当中有着人类的文化和记忆,未来的新生和创造根植于过去。当一座城 市失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意味着它失去了所有的想象和藏身其中的未来
的知遇相称,于是彻底改变写作风格,差不多有了可以立世的文字。但是(我) 言语一出就罪行来到,学业有成却身心受辱,写作时文就能获誉,自成一家之言 就要受祸,这是明摆着的结果。 那些时文虽然说浮巧,然而要写得成功,也不容易。我的资质一般但勉强去写它, 因此与同时代人所写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凭借它获得俸禄官位并谋取 名誉,是顺应时俗的缘故。先辈您年轻气盛,正想在世上取得荣誉,那么不如顺 从时俗。天圣年间,皇上下诏书,敕令学者摒弃浮华,这以后文风有了很大的变 化。现在的读书人所写的文章,文雅适当有两汉的风采了。先辈您去学习它,不 只是顺应时俗取得荣誉而已,如果达到高的境界,这是同两汉时期士子的文章价 值高度相当的。像我,那以前所写的文章已经不值得学,以后所写的文章(有风 险)谨慎不能学,因此我犹豫不敢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因为这个原因。 在《易经》的《困》篇中有这样的话:“有些话不能相信。”说的是人正处于困 厄时,他的话不被别人信服。现在(我的处境)可以说困厄了,怎么值得被先生 您所取信呢?承蒙您的书信既多且殷切,我不敢不回复。恳请先生您明察。 附加题参考答案 20.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 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参考译文】研究体味《孝经》《老子》,就可以知道文采或朴质分别依附于人 的性情;详细阅览《庄子》《韩非子》,就可以看见文辞和内容重于浮夸。如果 能从源头上分清泾水和渭水的清浊,在驾驶上辨别偏邪和正确道路的方向,那也 就可以驾驭文采了。铅粉和黛色是用来美化容颜的,可是顾盼倩美却来自自己美 好的风姿;辞藻是用来美化言辞的,而文章的巧妙华丽却本源于性情的真挚。所 以情理是文章的经线,文辞是文章的纬线,经线要端直之后纬线才能织上去,情 理要确定之后文辞才能畅达:这就是写作的根本。 21.南朝梁 刘勰 22.先讲究情理表达的真挚,然后再进行文辞的修饰。 23.B、D(B.爱着鸣凤的是觉慧;D.“赚城斩车胄”的是关羽) 24. (1)起名号、字样;李纨自推社长,拟定开设日期;出题设韵作诗;拟定 社名“海棠社”。 (2)明线:华小栓生病,华老栓买药;暗线:夏瑜的就义。双线是通过“人血 馒头”交织在一起的。 25.乡愁是一种思乡之情,是一种对过往的追忆,是一种对未来的向往。 26. 城市化改造进程过快;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历史文化的一时短见;中国没 有西方的产权制度;对历史缺乏尊重和宽容。 27.历史当中有着人类的文化和记忆,未来的新生和创造根植于过去。当一座城 市失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意味着它失去了所有的想象和藏身其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