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政策科学》课程教材(第2版)第十四章 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6,文件大小:115.5KB,团购合买
政策科学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经验)科学,它与经验科学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经验科 学追求真理,并寻求理解和预言;政策科学关心更有效地操纵或控制现实世界,寻求帮助 决策者做出更好的政策选择。同时,政策科学服从于科学的传统,遵循科学研究的程序, 并具有科学的精神气质。它强调尽可能使用科学的方法及理性分析,为科学的客观性、真 理性、可检验性而努力。这样,理性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在政策研究或政策分析中占 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政策科学形成、发展的一个主要方法论基础。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十四章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 政策科学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经验)科学,它与经验科学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经验科学 追求真理,并寻求理解和预言;政策科学关心更有效地操纵或控制现实世界,寻求帮助决策 者做出更好的政策选择。同时,政策科学服从于科学的传统,遵循科学研究的程序,并具有 科学的精神气质。它强调尽可能使用科学的方法及理性分析,为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可 检验性而努力。这样,理性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在政策研究或政策分析中占有重要的一 席之地,是政策科学形成、发展的一个主要方法论基础。然而,理性分析方法仅仅是政策研 究或政策分析方法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政策研究或政策分析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 成不变的方法,它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性思维与超(非) 理性思维、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形式思维与辩证思维交替、综合地 发挥作用。因此,对于超(非)理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在政策研究中的作用的研究应该成为 政策研究方法的一个主题 第一节理性、有限理性和渐进主义 为了更好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地位、作用和内容,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构成这些方法基础 或根据的理性(合理性)概念,以及对理性概念及理性主义模式的批评而形成的有限理性和渐 进主义的概念及模式。 理性和有限理性 理性与理性主义 政策硏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技术是建立在理性或合理性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的理 性或合理性( rationality),简要地说就是人们强调经过理性的计算或推理,选择适当的手 段去实现目的的倾向。或者说,理性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解决一定的问题,人们使用冷 静、客观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或统计资料,对目的和手段进行分析,以求得最 佳最适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有效地达成目的。这个概念是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 伯( Max Weber)最先提出的,是他将哲学的理性( reason)概念运用于社会学领域而得到的 个新术语,这个术语后来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决策分析领域 显然,理性方法是一种强调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数学计算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定量的分 析方法及其技术。而政策分析中的理性主义模式则是一种主张将理性方法(定量分析及定性 分析)作为政策研究的主导方法或唯一方法的观点。理性主义模式又可称为纯粹理性模式 ( Pure rationalism model)或者是全面理性主义模式( Rational- comprehensive Model) 根据这一模式,为了一个理性的决策,政府的决策者必须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偏好及相 对权重,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每一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必须能够估计每一政策 方案可能得到或者失去的社会价值比例,能够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林德布洛姆将(纯 粹)理性模式的要点概括为:(1)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2)理性人首先应该首先清 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求,然后予以排列优先顺序;(3)他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

1 第十四章 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 政策科学并不是一门精确的(经验)科学,它与经验科学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经验科学 追求真理,并寻求理解和预言;政策科学关心更有效地操纵或控制现实世界,寻求帮助决策 者做出更好的政策选择。同时,政策科学服从于科学的传统,遵循科学研究的程序,并具有 科学的精神气质。它强调尽可能使用科学的方法及理性分析,为科学的客观性、真理性、可 检验性而努力。这样,理性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在政策研究或政策分析中占有重要的一 席之地,是政策科学形成、发展的一个主要方法论基础。然而,理性分析方法仅仅是政策研 究或政策分析方法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政策研究或政策分析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 一成不变的方法,它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理性思维与超(非) 理性思维、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形式思维与辩证思维交替、综合地 发挥作用。因此,对于超(非)理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在政策研究中的作用的研究应该成为 政策研究方法的一个主题。 第一节 理性、有限理性和渐进主义 为了更好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地位、作用和内容,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构成这些方法基础 或根据的理性(合理性)概念,以及对理性概念及理性主义模式的批评而形成的有限理性和渐 进主义的概念及模式。 一、 理性和有限理性 1.理性与理性主义 政策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及技术是建立在理性或合理性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的理 性或合理性(rationality),简要地说就是人们强调经过理性的计算或推理,选择适当的手 段去实现目的的倾向。或者说,理性是指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解决一定的问题,人们使用冷 静、客观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或统计资料,对目的和手段进行分析,以求得最 佳最适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有效地达成目的。这个概念是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 伯(Max Weber)最先提出的,是他将哲学的理性(reason)概念运用于社会学领域而得到的一 个新术语,这个术语后来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决策分析领域。 显然,理性方法是一种强调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数学计算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定量的分 析方法及其技术。而政策分析中的理性主义模式则是一种主张将理性方法(定量分析及定性 分析)作为政策研究的主导方法或唯一方法的观点。理性主义模式又可称为纯粹理性模式 (Pure Rationalism Model)或者是全面理性主义模式(Rational-comprehensive Model)。 根据这一模式,为了一个理性的决策,政府的决策者必须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偏好及相 对权重,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每一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所有后果;必须能够估计每一政策 方案可能得到或者失去的社会价值比例,能够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林德布洛姆将(纯 粹)理性模式的要点概括为:(1)决策者面对一个既定的问题;(2)理性人首先应该首先清 楚自己的目标、价值或要求,然后予以排列优先顺序;(3)他能够列出所有达成其目标的备

选方案;(4)调査每一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5)比较每一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6) 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① 从理性主义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中可以发现,它同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存在着 密切的联系。“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具有明确的个人价值序列观。他们总是设法扩大某 种满意的价值,而且他们总是能够找到一切适用的方法,并清楚地知道每一个方法所带来的 后果,因此总可以合理地做出选择,从而取得满意的价值。事实上,“经济人”理论为理性 主义模式提供了两个基本的假设:人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和存在一致的价值序列。② 显然,理性主义模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客观理性”的追求。这种可谓是理想化的决 策模式,或许反映了在民主社会中人们对于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的一种强烈要求。虽然带有 幻想的色彩,可是它对于社会价值的广泛重视,却成为当代政府有效进行公共决策的有益借 鉴。然而,理性主义模式所建立的假设基础同现实情况存在太多的差异,“全面理性的情势 同现实的决策情境存在太多的背离,它追求的是理想化”( John forest语);它忽视了决策过 程的复杂性,片面夸大理性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受到了来自各个方 面的批评,其中包括西蒙、林德布洛姆等人的批评,并由此提出不同的政策分析模式。这些 批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假设前提方面。理性主义模式建立的一个基础假设是社会存在着一致的价值序列, 即整个社会有一个为大众所共同认定和追求的价值、目标,而这些价值、目标不但可以知道 并且还可以量化显示。③这样的一个假设受到了阿罗所提出的“不可能定理”的严峻挑战 在他的这个著名的定理中,阿罗否定了社会中存在着一致的价值观的可能性。的确,在现今 崇尚社会多元化的时代里,自由主义的真谛在于对于不同的价值观和偏好的宽容。因此,很 难找到一个让世人所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如果按照传统的权威社会中利用强制的手段做出 价值判断和利益分配,一来将背离民主自由社会的根本要求,同时更可能激化社会中矛盾 理性主义模式的另一个假设前提是人的无限的认知能力。人类认识社会的过程需要借助 系列的资源作为工具。所以,无限的认知能力是需要无限的资源作为基础的。但是,社会 中的各项资源都是稀缺的。对于政府来说,它的行为更是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约束。这些 限制中,最大的制约也许是各个年度中政府的财政预算问题。有限的财政预算大大地束缚了 政府就相关的政策问题所需要采取的活动的进行,从而难以达到所谓的“客观理性”。 (2)资料收集问题。理性主义模式所要求的目标的确定和选择方案的比较,需要完备的 信息作为前提。不过由于受到人为因素以及计算能力等的影响,充分完备的信息收集通常是 不能彻底达到的 首先,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并非是全知全能的,人脑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 一个限度的。同时,加上人的精力等生理条件的影响,决策者很难如同理性主义模式要求的 那样,对相关的信息悉数掌握和分析,并有效进行方案后果的评价和比较。尽管计算机的使 用,大大地提高了人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相应的程序设计和编制仍然需要经过 人脑,最终还是摆脱不了人为因素的制约 其次,理性主义模式需要一个对所有价值与偏好的了解。可是,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是 Charles ELindblom,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c, 1968, p 参见范锡兵著.渐进选择:非理性主义?政治学研究1996(3) ③参见朱志宏著公共政策台北:三民书局,1995:49页 2

2 选方案;(4)调查每一备选方案所有可能的结果;(5)比较每一备选方案的可能结果;(6) 选择最能达成目标的备选方案。① 从理性主义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中可以发现,它同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存在着 密切的联系。“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具有明确的个人价值序列观。他们总是设法扩大某 种满意的价值,而且他们总是能够找到一切适用的方法,并清楚地知道每一个方法所带来的 后果,因此总可以合理地做出选择,从而取得满意的价值。事实上,“经济人”理论为理性 主义模式提供了两个基本的假设:人具有无限的认识能力和存在一致的价值序列。② 显然,理性主义模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客观理性”的追求。这种可谓是理想化的决 策模式,或许反映了在民主社会中人们对于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的一种强烈要求。虽然带有 幻想的色彩,可是它对于社会价值的广泛重视,却成为当代政府有效进行公共决策的有益借 鉴。然而,理性主义模式所建立的假设基础同现实情况存在太多的差异,“全面理性的情势 同现实的决策情境存在太多的背离,它追求的是理想化”(John Forest 语);它忽视了决策过 程的复杂性,片面夸大理性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受到了来自各个方 面的批评,其中包括西蒙、林德布洛姆等人的批评,并由此提出不同的政策分析模式。这些 批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假设前提方面。理性主义模式建立的一个基础假设是社会存在着一致的价值序列, 即整个社会有一个为大众所共同认定和追求的价值、目标,而这些价值、目标不但可以知道, 并且还可以量化显示。③这样的一个假设受到了阿罗所提出的“不可能定理”的严峻挑战。 在他的这个著名的定理中,阿罗否定了社会中存在着一致的价值观的可能性。的确,在现今 崇尚社会多元化的时代里,自由主义的真谛在于对于不同的价值观和偏好的宽容。因此,很 难找到一个让世人所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如果按照传统的权威社会中利用强制的手段做出 价值判断和利益分配,一来将背离民主自由社会的根本要求,同时更可能激化社会中矛盾。 理性主义模式的另一个假设前提是人的无限的认知能力。人类认识社会的过程需要借助 一系列的资源作为工具。所以,无限的认知能力是需要无限的资源作为基础的。但是,社会 中的各项资源都是稀缺的。对于政府来说,它的行为更是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约束。这些 限制中,最大的制约也许是各个年度中政府的财政预算问题。有限的财政预算大大地束缚了 政府就相关的政策问题所需要采取的活动的进行,从而难以达到所谓的“客观理性”。 (2)资料收集问题。理性主义模式所要求的目标的确定和选择方案的比较,需要完备的 信息作为前提。不过由于受到人为因素以及计算能力等的影响,充分完备的信息收集通常是 不能彻底达到的。 首先,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并非是全知全能的,人脑存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 一个限度的。同时,加上人的精力等生理条件的影响,决策者很难如同理性主义模式要求的 那样,对相关的信息悉数掌握和分析,并有效进行方案后果的评价和比较。尽管计算机的使 用,大大地提高了人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相应的程序设计和编制仍然需要经过 人脑,最终还是摆脱不了人为因素的制约。 其次,理性主义模式需要一个对所有价值与偏好的了解。可是,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是 ① Charles E.Lindblom,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Hall Inc., 1968, p.13. ② 参见 范锡兵著. 渐进选择:非理性主义?政治学研究 1996(3). ③ 参见 朱志宏著.公共政策.台北:三民书局,1995:49 页

否能够作到这一点,依然存在极大的疑问。即使可以得到,所得到的价值序列的真实性,也 是受到人们的质疑的。既然理性主义模式假定每个人都是“经济人”,那么他们都具有趋利 避害、最大化其个人利益的取向。于是,个人在面对一个同自己的利益紧密相关的偏好调查 时,就可能尽力夸大即将制定的方案给自己所带来的损害或者极力掩饰随之而来的收益。人 们这种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调查所得的价值序列失真。再次,决策者在进行决策 的过程中,政策的最终决定也并非如理性主义模式要求的那样,是严格建立在完备信息的基 础之上的。相反,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有时是同决策同步进行的。 最后,按照理性主义模式所要求的信息收集,无疑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这 同现实的许多情况的差距更是明显,而且同该模式本身所追求的经济最优的方案存在巨大的 抵触。 (3)决策者个人的问题。政策决策者应该是公正的、公平的、以民为先是理性主义模 式对制定者提出的基本要求,缺乏一个客观公允的立场和态度,决策者便不可能对社会中的 价值序列做出一个正确的评定。可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决策者常常受到诸如专业背景、 个人价值观和利益集团等因素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很少人可以 对社会中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全部理解透彻。所以,决策者就只有可能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做出 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评价。 另外,个人价值观的不同,也将使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别。比如,在香港政 府就“赌球合法化”的问题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之间的观点明显不同。一派的观点认 为:赌球合法化是利大于弊。因为它可以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和慈善事业的资金来源,还可 以减少处于非法状态中由于黑帮势力的介入所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另一派的观点则担心赌球 合法化会破坏社会风气,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过在现实中,决策者往往更容易受到利 益集团的左右。因为政府官员通常寻求连选连任,而这需要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为此,决 策者有时候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去迎合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 2.有限理性 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批评(纯粹)理性概念及模式,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及 模式。西蒙认为,(纯粹)理性概念是依据古典经济学和统计决策论而发展起来的。它包含了 如下四个先决条件:(1)存在着数种可以相互取代的行为类别;(2)每类行为都能产生明确的 结果:(3)经济主体行为产生的结果拥有充分的信息或情报;(4)经济主体拥有一套确定的偏 好程序,以便让他依其所好,选择他以为适当的行为。西蒙和马尔奇( March)两人认为现 实的决策者面临着的是这样一种情境:(1)模糊并且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问题:(2)有关选 择方案的不完备的信息:(3)有关“问题”背景和基准的不完备的信息:(4)有关假定选择 方案所达致后果的不完备的信息:(5)有关价值、偏好和利益的内容和排序的不完备的信息 (6)以及有限的时间、技术和资源 西蒙指出,由于人类知识的不完备性、预测的困难以及人类活动或行为的范围有限等因 素,使得(纯粹)理性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因此,西蒙认为,人类决策行为所依赖的是有限 理性( Bounded rationality),而不是(纯粹)理性,也不是弗洛伊德等人所讲的非理性,而 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东西。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由于受能力、信息、时间、知识等因 素的制约,只能在有限的且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从事决策。在此基础上,西蒙提出用有限

3 否能够作到这一点,依然存在极大的疑问。即使可以得到,所得到的价值序列的真实性,也 是受到人们的质疑的。既然理性主义模式假定每个人都是“经济人”,那么他们都具有趋利 避害、最大化其个人利益的取向。于是,个人在面对一个同自己的利益紧密相关的偏好调查 时,就可能尽力夸大即将制定的方案给自己所带来的损害或者极力掩饰随之而来的收益。人 们这种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导致调查所得的价值序列失真。再次,决策者在进行决策 的过程中,政策的最终决定也并非如理性主义模式要求的那样,是严格建立在完备信息的基 础之上的。相反,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有时是同决策同步进行的。 最后,按照理性主义模式所要求的信息收集,无疑需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成本。这 同现实的许多情况的差距更是明显,而且同该模式本身所追求的经济最优的方案存在巨大的 抵触。 (3)决策者个人的问题。政策决策者应该是公正的、公平的、以民为先是理性主义模 式对制定者提出的基本要求,缺乏一个客观公允的立场和态度,决策者便不可能对社会中的 价值序列做出一个正确的评定。可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决策者常常受到诸如专业背景、 个人价值观和利益集团等因素的影响。因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很少人可以 对社会中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全部理解透彻。所以,决策者就只有可能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做出 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评价。 另外,个人价值观的不同,也将使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别。比如,在香港政 府就“赌球合法化”的问题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之间的观点明显不同。一派的观点认 为:赌球合法化是利大于弊。因为它可以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和慈善事业的资金来源,还可 以减少处于非法状态中由于黑帮势力的介入所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另一派的观点则担心赌球 合法化会破坏社会风气,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过在现实中,决策者往往更容易受到利 益集团的左右。因为政府官员通常寻求连选连任,而这需要得到利益集团的支持,为此,决 策者有时候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去迎合特定利益集团的需要。 2.有限理性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批评(纯粹)理性概念及模式,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及 模式。西蒙认为,(纯粹)理性概念是依据古典经济学和统计决策论而发展起来的。它包含了 如下四个先决条件:(1)存在着数种可以相互取代的行为类别;(2)每类行为都能产生明确的 结果;(3)经济主体行为产生的结果拥有充分的信息或情报;(4)经济主体拥有一套确定的偏 好程序,以便让他依其所好,选择他以为适当的行为。西蒙和马尔奇(March)两人认为现 实的决策者面临着的是这样一种情境:(1)模糊并且没有得到明确界定的问题;(2)有关选 择方案的不完备的信息;(3)有关“问题”背景和基准的不完备的信息;(4)有关假定选择 方案所达致后果的不完备的信息;(5)有关价值、偏好和利益的内容和排序的不完备的信息; (6)以及有限的时间、技术和资源。 西蒙指出,由于人类知识的不完备性、预测的困难以及人类活动或行为的范围有限等因 素,使得(纯粹)理性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因此,西蒙认为,人类决策行为所依赖的是有限 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而不是(纯粹)理性,也不是弗洛伊德等人所讲的非理性,而 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东西。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由于受能力、信息、时间、知识等因 素的制约,只能在有限的且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从事决策。在此基础上,西蒙提出用有限

理性模式去取代(纯粹)理性模式。其要点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 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 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 由于考虑到人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资源的制约,有限理性主义模式并没有如理性主义模式 那样去追求一种“客观理性”,相反,它追求的是一种“主观理性”。因此,决策者寻求的不 再是理想化的最优方案,而是产生于自身决策条件基础上的“满意”或“足够好”的方案。 同理性主义模式相比,有限理性主义模式的一个合理性表现在它所建立的假设基础之上。西 蒙摒弃了传统的“经济人”理论,提出了“行政人”的概念。“行政人”具有如下的特点: 他充分意识到把握决策环境中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是不可能的,自觉地承认他对行政形势 的看法往往过于简单化,且只满足于“满足”的标准而不愿追求最大限度。①而作为行政人 理性,它同传统的理性概念存在不同,因为它没有将一个额外范围的事实纳入考虑之内,这 些事实与情感、政治权力、群体互动、人性和脑力健康相关。正是因为减少了决策所需收集 的信息的范围和数量,决策者做出一项政策需要花费的成本将得到相当程度的降低 虽然有限理性主义模式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决策过程,并突出了非理性因素在政策分析中 的重要性(这一模式并未全盘否认理性的作用),但是,它还是没有摆脱理性主义模式所陷 入的割裂目的一一手段联系的窠臼。决策通常被形式化为一种手段一—目的关系:手段一般 被理解成是根据最后独立确定的目的(先于手段之前确立)进行评估和选择的。因此,这 两种模式都遵循着这样一条路线:即先确定明确的目标,再依此为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段。 事实上,人们的价值偏好并非固定不变的,管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证明了这一点。 当人们的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开始以更高层次的需求为目标,并将它当作是工 作或者生活的动力。应该注意的是,人们的许多行为通常受到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所以 割裂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互动进行方案的抉择,便潜藏着方案偏离目标要求的可能性。 渐进主义 林德布洛姆更强烈地批评理性概念及理性主义模式,并提出他的“渐进主义”概念及模 式。该模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它最初被称为“渐进主义“( Incrementalism),后来 叫做“边际调适科学”(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l),后又变成“断续的渐进主义” ( Disjointed Incrementalism)。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其内涵却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说西 蒙主要是从理性的角度来修正、补充理性概念及理性主义模式的话,那么,林德布洛姆则可 以说是另起炉灶,提出了一种全然不同的决策模式。 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制定决不是理性主义者所说的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过程,理性主义 模式与实际的政策制定过程不相符。尽管他同意某些分析工作对政策制定是必要的,但他对 那种把分析方法放到主导性的地位表示深深的怀疑。基于对美国联邦、州及地方政府机构的 政策过程的实际考察,他发现政策过程是如此零碎和复杂,涉入其中的有立法、行政和司法 部门、政党、压力团体和公民等各种政治力量,以至于理性分析只具有边际的效果。他在《政 治和市场》一书中论证说,在人类的智力和社会世界之间存在着如此之大的不配称,在形成 ①参见范锡兵.渐进选择:非理性主义?政治学研究1996(3) e Charles E. Lindblom, The Science of"Muddling Throug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Spring 1959)pp79-88

4 理性模式去取代(纯粹)理性模式。其要点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 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 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 由于考虑到人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资源的制约,有限理性主义模式并没有如理性主义模式 那样去追求一种“客观理性”,相反,它追求的是一种“主观理性”。因此,决策者寻求的不 再是理想化的最优方案,而是产生于自身决策条件基础上的“满意”或“足够好”的方案。 同理性主义模式相比,有限理性主义模式的一个合理性表现在它所建立的假设基础之上。西 蒙摒弃了传统的“经济人”理论,提出了“行政人”的概念。“行政人”具有如下的特点: 他充分意识到把握决策环境中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是不可能的,自觉地承认他对行政形势 的看法往往过于简单化,且只满足于“满足”的标准而不愿追求最大限度。①而作为行政人 理性,它同传统的理性概念存在不同,因为它没有将一个额外范围的事实纳入考虑之内,这 些事实与情感、政治权力、群体互动、人性和脑力健康相关。正是因为减少了决策所需收集 的信息的范围和数量,决策者做出一项政策需要花费的成本将得到相当程度的降低。 虽然有限理性主义模式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决策过程,并突出了非理性因素在政策分析中 的重要性(这一模式并未全盘否认理性的作用),但是,它还是没有摆脱理性主义模式所陷 入的割裂目的——手段联系的窠臼。决策通常被形式化为一种手段——目的关系:手段一般 被理解成是根据最后独立确定的目的(先于手段之前确立)进行评估和选择的。②因此,这 两种模式都遵循着这样一条路线:即先确定明确的目标,再依此为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段。 事实上,人们的价值偏好并非固定不变的,管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证明了这一点。 当人们的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开始以更高层次的需求为目标,并将它当作是工 作或者生活的动力。应该注意的是,人们的许多行为通常受到社会环境的巨大影响。所以, 割裂手段和目的之间的互动进行方案的抉择,便潜藏着方案偏离目标要求的可能性。 二、渐进主义 林德布洛姆更强烈地批评理性概念及理性主义模式,并提出他的“渐进主义”概念及模 式。该模式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它最初被称为“渐进主义“(Incrementalism),后来 叫做“边际调适科学”(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后又变成“断续的渐进主义” (Disjointed Incrementalism)。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其内涵却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说西 蒙主要是从理性的角度来修正、补充理性概念及理性主义模式的话,那么,林德布洛姆则可 以说是另起炉灶,提出了一种全然不同的决策模式。 林德布洛姆认为,政策制定决不是理性主义者所说的是一种理性分析的过程,理性主义 模式与实际的政策制定过程不相符。尽管他同意某些分析工作对政策制定是必要的,但他对 那种把分析方法放到主导性的地位表示深深的怀疑。基于对美国联邦、州及地方政府机构的 政策过程的实际考察,他发现政策过程是如此零碎和复杂,涉入其中的有立法、行政和司法 部门、政党、压力团体和公民等各种政治力量,以至于理性分析只具有边际的效果。他在《政 治和市场》一书中论证说,在人类的智力和社会世界之间存在着如此之大的不配称,在形成 ① 参见范锡兵. 渐进选择:非理性主义? 政治学研究 1996(3). ② Charles E. Lindblom, The Science of “Muddling Throug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 (Spring 1959),pp.79-88

操作目标所遇到的困难,在价值和评价标准上的不一致,以及利益团体对理性分析的抵制等 降低了公共政策分析的作用及质量,并使关于处理政策问题的建议或方案除了小的变化之 外,成为政治上不可分行的。他在《政策过程》中又认为,政治上可行的东西是“那种渐进 地或边际上不同现存政策,具有本质上的差别的方案不在此列”。 林德布洛姆提出了他的渐进主义的模式,即把政策制定看作各种政治力量、利益团体相 互作用、讨价还价的过程,把政策制定看作是对过去的政策加以修正、补充的渐进的过程。 他假定,政策制定是一个序列,即通过一条政治和分析步骤的长链、一条没有开端和终结、 没有准确的边界的长链来展开。渐进主义的要点是 (1)在政策问题的界定上,认为人们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对问题的所有方面 及相关的所有环境因素作全面系统的分析,而只需集中于人们熟悉的、有经验的那些方面上, 这就大大减少了分析的因素的数量及复杂性。 2)在政策目标确立上,认为难以一下子就确定一个淸晰明确的政策目标,而只需确 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在沿着方向前进的过程中,目标自然会逐渐明确起来,并且这给灵活调 整目标或方案留有余地。 (3)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上,渐进主义并不要求对原有政策一揽子改变的全新方案,而 只要求对原有政策的部分修正、变化较小的方案,把创新限于边际性范围内。 (4)在政策方案的抉择上,渐进主义认为,政策的决策并非这运用理性分析的结果, 而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协商或妥协的结果,方案的选定是根据现实政治力量的相互协 商、妥协所达到的平衡点敲定的 从渐进主义模式的这些要点看来,渐进主义模式比前两种模式更加贴近政治生活。利益 集团对政治生活影响日益巨大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因此,一项政策是否能够 得到有效的支持,取决于它对于不同利益集团的损益状况。相比于理性主义模式和有限理性 主义模式来说,渐进主义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合理性,而是更进一步的政治合理性。受到经 济学自由竞争模式的影响,渐进主义抛弃了政策可以由表达集体之“善”的社会中心机构来 指导的看法。相反,政策是社会中无数社会团体一个“释放和吸收”( give-and-take)的结果 ①于是,判断一项政策优劣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一个好的政策的标准是政策制定者的 同意。2的确,在一个民主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支持的时候,缺乏一定的公众支持的 政策,在执行将面临许多的阻力和困难 渐进主义模式的另一个明显的优势在于:它更适合于处在当今社会变换频繁的环境下, 人们追求平稳的心理。渐进主义强调政策只不过是对原有政策做出的边际性的调整和矫正, 并不鼓励创新。在面对一个复杂的政策问题时,运用渐进主义模式所取得的政策确实能够较 大地节约沉淀成本,减少社会剧烈变动的程度。许多渐进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做得更好通常 意味着偏离渐进主义;渐进主义者则认为,对于复杂的问题的解决常常意味着更加熟练地运 用渐进主义,并且极少偏离。③ 虽然渐进主义模式表现出了更多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但是,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 先,按照渐进主义途径取得的政策,必然只是反映最有权势的团体的利益,因为团体间存在 mital 比om fixed Scanning: a"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Mixed Scanning: a"third approach to making-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Charles e. lindblom, Still Muddling, Not Yet Throug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5 操作目标所遇到的困难,在价值和评价标准上的不一致,以及利益团体对理性分析的抵制等 降低了公共政策分析的作用及质量,并使关于处理政策问题的建议或方案除了小的变化之 外,成为政治上不可分行的。他在《政策过程》中又认为,政治上可行的东西是“那种渐进 地或边际上不同现存政策,具有本质上的差别的方案不在此列”。 林德布洛姆提出了他的渐进主义的模式,即把政策制定看作各种政治力量、利益团体相 互作用、讨价还价的过程,把政策制定看作是对过去的政策加以修正、补充的渐进的过程。 他假定,政策制定是一个序列,即通过一条政治和分析步骤的长链、一条没有开端和终结、 没有准确的边界的长链来展开。渐进主义的要点是: (1)在政策问题的界定上,认为人们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对问题的所有方面 及相关的所有环境因素作全面系统的分析,而只需集中于人们熟悉的、有经验的那些方面上, 这就大大减少了分析的因素的数量及复杂性。 (2)在政策目标确立上,认为难以一下子就确定一个清晰明确的政策目标,而只需确 定一个大致的方向,在沿着方向前进的过程中,目标自然会逐渐明确起来,并且这给灵活调 整目标或方案留有余地。 (3)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上,渐进主义并不要求对原有政策一揽子改变的全新方案,而 只要求对原有政策的部分修正、变化较小的方案,把创新限于边际性范围内。 (4)在政策方案的抉择上,渐进主义认为,政策的决策并非这运用理性分析的结果, 而是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协商或妥协的结果,方案的选定是根据现实政治力量的相互协 商、妥协所达到的平衡点敲定的。 从渐进主义模式的这些要点看来,渐进主义模式比前两种模式更加贴近政治生活。利益 集团对政治生活影响日益巨大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因此,一项政策是否能够 得到有效的支持,取决于它对于不同利益集团的损益状况。相比于理性主义模式和有限理性 主义模式来说,渐进主义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合理性,而是更进一步的政治合理性。受到经 济学自由竞争模式的影响,渐进主义抛弃了政策可以由表达集体之“善”的社会中心机构来 指导的看法。相反,政策是社会中无数社会团体一个“释放和吸收”(give-and-take)的结果。 ①于是,判断一项政策优劣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一个好的政策的标准是政策制定者的 同意。②的确,在一个民主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支持的时候,缺乏一定的公众支持的 政策,在执行将面临许多的阻力和困难。 渐进主义模式的另一个明显的优势在于:它更适合于处在当今社会变换频繁的环境下, 人们追求平稳的心理。渐进主义强调政策只不过是对原有政策做出的边际性的调整和矫正, 并不鼓励创新。在面对一个复杂的政策问题时,运用渐进主义模式所取得的政策确实能够较 大地节约沉淀成本,减少社会剧烈变动的程度。许多渐进主义的批评者认为,做得更好通常 意味着偏离渐进主义;渐进主义者则认为,对于复杂的问题的解决常常意味着更加熟练地运 用渐进主义,并且极少偏离。③ 虽然渐进主义模式表现出了更多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但是,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 先,按照渐进主义途径取得的政策,必然只是反映最有权势的团体的利益,因为团体间存在 ① Amitai Etzioni, Mixed Scanning: a “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② Amitai Etzioni, Mixed Scanning: a “third approach to making-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③ Charles E. Lindblom, Still Muddling, Not Yet Through.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着各自权力地位的不同,弱势群体和组织涣散的团体的要求可能得不到体现。《所以,政府 作为社会公共部门,有责任承担起维护公平和正义的任务,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其次,渐 进主义容易忽视基本的社会创新,因为它只关注于短期,寻求的只是同以往政策有限差别的 结果。这样一种倾向于保守的政策取向,固然可以为一项政策赢得更好的政治支持。再次, 这种模式可能比较适合于变动节奏较慢的社会环境。如果社会系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那么, 援引旧例便会导致政策的失败。而且,在进行社会系统改造的过程中,长远的目光对于政策 制定者相当重要,渐进主义者似乎低估了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的冲击。③ 由此可见,在渐进主义那里,理性的分析(决策的科学化、形式化、定量化分析等)的作 用及地位是有限的。林德布洛姆认为,理性分析不应被用来寻求政策方案的重大革新,而应 为寻求其边际的或弥补性的变化服务:理性分析更多地是一种帮助决策者进行讨价还价的手 段,而不是为他提供足够多的信息而做出决策。因此,他断言,政策研究或政策分析所要考 察的是那些渐进地不同于现行的政策和渐进地彼此不同的替代方案,要做更多的理性分析 (定性定量工作)也只能是浪费精力,徒劳无功。显然,渐进主义看到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 治、价值等因素的作用,注意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问题,但是,它低估甚至否定了理性 分析在政策研究过程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理性分析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理性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是当代政策分析的主流。政策分析不能单凭经验、想象、臆断 或直觉,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有准确可靠的数字资料的分析作为依据。定性分析以及创造性 思维方法只能是单测度的,其结果只能指出大致的方向或区间范围,无法得出精确的结论。 这个工作必须靠理性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来完成。现代政策科学及政策分析的奠基者们为了 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可靠性,从一开始就从运筹学、系统分析、统计学、数学、计 量经济学等定量化学科中借鉴和发展出一些适应于政策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和工具。尤其是 60年代以后,系统分析方法在政策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定量化(分析)成 为现代政策研究中重要标志 定量分析方法在现代政策研究中占有举是轻重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定 量方法能使有关的知识条理化、专门化,能比较一些变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将这些变量和 其他特殊的变量加以比较。模式化、定量化的研究方式使我们能够使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手 段,并通过信息子系统积累、贮存和处理信息 其次,定量分析使公共决策所面临的复杂而又不确定的问题的表述更容易把握,它为规 定系统的输出提供了判断标准。通过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将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以便复查、 评估、比较以及用特殊的方法加以检验:利用定量分析的报告、定量表达的关系式以及随时 间变动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设计出反馈机制来帮助控制和决策:;定量分析使仿真模拟成为 可能,因为这些具备结构化的、合理的、可重复的处理手段,能够通过调整数量表示的自变 量对不同的输出结果进行分析(敏感性分析):通过数学和统计学推导出来的递归函数,能够 看出各种有用的关系。 Amitai Mixed Scanning: a"third approach to dicision 2Amitai Mixed Scanning: a"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l lic administration Revlew ③ Amitai Mixed Scanning: a"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 着各自权力地位的不同,弱势群体和组织涣散的团体的要求可能得不到体现。①所以,政府 作为社会公共部门,有责任承担起维护公平和正义的任务,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其次,渐 进主义容易忽视基本的社会创新,因为它只关注于短期,寻求的只是同以往政策有限差别的 结果。②这样一种倾向于保守的政策取向,固然可以为一项政策赢得更好的政治支持。再次, 这种模式可能比较适合于变动节奏较慢的社会环境。如果社会系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那么, 援引旧例便会导致政策的失败。而且,在进行社会系统改造的过程中,长远的目光对于政策 制定者相当重要,渐进主义者似乎低估了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的冲击。③ 由此可见,在渐进主义那里,理性的分析(决策的科学化、形式化、定量化分析等)的作 用及地位是有限的。林德布洛姆认为,理性分析不应被用来寻求政策方案的重大革新,而应 为寻求其边际的或弥补性的变化服务;理性分析更多地是一种帮助决策者进行讨价还价的手 段,而不是为他提供足够多的信息而做出决策。因此,他断言,政策研究或政策分析所要考 察的是那些渐进地不同于现行的政策和渐进地彼此不同的替代方案,要做更多的理性分析 (定性定量工作)也只能是浪费精力,徒劳无功。显然,渐进主义看到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 治、价值等因素的作用,注意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问题,但是,它低估甚至否定了理性 分析在政策研究过程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三、理性分析方法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理性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是当代政策分析的主流。政策分析不能单凭经验、想象、臆断 或直觉,在许多情况下,必须有准确可靠的数字资料的分析作为依据。定性分析以及创造性 思维方法只能是单测度的,其结果只能指出大致的方向或区间范围,无法得出精确的结论。 这个工作必须靠理性分析尤其是定量分析来完成。现代政策科学及政策分析的奠基者们为了 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和可靠性,从一开始就从运筹学、系统分析、统计学、数学、计 量经济学等定量化学科中借鉴和发展出一些适应于政策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和工具。尤其是 60 年代以后,系统分析方法在政策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定量化(分析)成 为现代政策研究中重要标志。 定量分析方法在现代政策研究中占有举是轻重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定 量方法能使有关的知识条理化、专门化,能比较一些变量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将这些变量和 其他特殊的变量加以比较。模式化、定量化的研究方式使我们能够使用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手 段,并通过信息子系统积累、贮存和处理信息。 其次,定量分析使公共决策所面临的复杂而又不确定的问题的表述更容易把握,它为规 定系统的输出提供了判断标准。通过定量分析,我们可以将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以便复查、 评估、比较以及用特殊的方法加以检验;利用定量分析的报告、定量表达的关系式以及随时 间变动的数量关系,我们可以设计出反馈机制来帮助控制和决策;定量分析使仿真模拟成为 可能,因为这些具备结构化的、合理的、可重复的处理手段,能够通过调整数量表示的自变 量对不同的输出结果进行分析(敏感性分析);通过数学和统计学推导出来的递归函数,能够 看出各种有用的关系。 ① Amitai Etzioni, Mixed Scanning: a “third approach to dicision-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② Amitai Etzioni, Mixed Scanning: a “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③ Amitai Etzioni, Mixed Scanning: a “third approach to decision-making.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再次,定量分析方法比其他的方法更客观、准确和严密。它们能够直观、具体、明确地 反映或展示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及所处的状态,因而有助于更好地界定问题、确定目标、设 计、比较和选择方案,既有助于政策制定,也有利于政策的执行、评估与监控。 虽然我们在政策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价值(效用)、政治或组织、文化或意识形态等 方面的不能定量分析因素,但是,定量分析是政策分析的一种不可或缺或基础性的方面。因 为所有的政策问题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或者说是质和量的统一,量 的方面的探索和质的方面的探索同样重要,而且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量的方面的认识是在质 的方面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是一种更高层次或深化的认识。在当代,几乎所有重大政 策问题的研究都毫不例外地要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随着理性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及计算 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应用不只局限于技术性和经济性的政策研究,而且也同样应用于政治 性和社会性的政策研究:不只应用于政策制定的阶段,同样应用于政策的执行、评估及监控 的阶段。正是定量分析方法的成长及其广泛的应用,才使得人类实现从传统的经验型决策向 现代的科学化决策的飞跃 但是,另一方面,理性分析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有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它不能处 理所有的政策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所有方面,不能取代其他分析方法,如定性方法、创造性思 维方法、价值分析和组织(政治)分析方法的作用。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 面 (1)用理性方法尤其是理性模型(定量分析模型)得出的政策并不是在何时期或任何情 况下都是最优政策,每个理性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定和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的,如果时间、 空间或其他方面的条件改变了,则原有的假定和框架可能不再与实际情况相符,结果原为最 优的方案,未必再是最优、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方案。 (2)理性方法都是一种静态的方法,结果得到的方案或答案大都是长期性的:而有的 改策从长期看可能是有问题的或错误的,但从短期看可能是正确、是必要的;同样,一种从 长期看是最优的政策,如果不考虑许多其他因素,在短期内实施,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效果。 (3)公共政策深受制度化和社会化了的过去的政策和价值标准的影响。这些制度化了 的政策的存在,可能妨碍政策分析者达成合理的研究结论:即使能找到最优的方案,这些现 存的旧政策也可能成为采纳并执行新政策的阻力 (4)政策分析者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一个政策问题,有时可能得出两个同样 优良的政策方案,而靠分析者用理性方法难以确定应当选择哪一个。政府必须在科学或理性 的方法以外去决定哪一个方案是最优的,并加以采纳。 (5)理性方法遇到的最大困难则是如何对各种不能量化的因素加以处理的问题,人类 行为、心理因素、社会政治制度及过程、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是难以靠定量分析来处理的。 在当代、如果不能将非量化的因素加以处理,要想得到最优的、合理的政策方案就是十分困 难的。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理性方法以及定量分析的局限性和应用范围,不要片面夸大其作 用,将它们当作政策分析的唯一的方法,而必须在各种场合辅以其他的方法。在政治问题 社会问题、经济上的分配问题、军事战略等领域,理性的计算或定量分析的局限性更是明显 ①参看伍启元著公共政策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346~347、358~364页

7 再次,定量分析方法比其他的方法更客观、准确和严密。它们能够直观、具体、明确地 反映或展示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及所处的状态,因而有助于更好地界定问题、确定目标、设 计、比较和选择方案,既有助于政策制定,也有利于政策的执行、评估与监控。 虽然我们在政策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价值(效用)、政治或组织、文化或意识形态等 方面的不能定量分析因素,但是,定量分析是政策分析的一种不可或缺或基础性的方面。因 为所有的政策问题如同其他事物一样,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或者说是质和量的统一,量 的方面的探索和质的方面的探索同样重要,而且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量的方面的认识是在质 的方面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是一种更高层次或深化的认识。在当代,几乎所有重大政 策问题的研究都毫不例外地要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随着理性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及计算 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其应用不只局限于技术性和经济性的政策研究,而且也同样应用于政治 性和社会性的政策研究;不只应用于政策制定的阶段,同样应用于政策的执行、评估及监控 的阶段。正是定量分析方法的成长及其广泛的应用,才使得人类实现从传统的经验型决策向 现代的科学化决策的飞跃。 但是,另一方面,理性分析方法尤其是定量分析方法有其局限性和适用范围,它不能处 理所有的政策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所有方面,不能取代其他分析方法,如定性方法、创造性思 维方法、价值分析和组织(政治)分析方法的作用。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 面:① (1)用理性方法尤其是理性模型(定量分析模型)得出的政策并不是在何时期或任何情 况下都是最优政策,每个理性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定和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的,如果时间、 空间或其他方面的条件改变了,则原有的假定和框架可能不再与实际情况相符,结果原为最 优的方案,未必再是最优、甚至可能是错误的方案。 (2)理性方法都是一种静态的方法,结果得到的方案或答案大都是长期性的;而有的 改策从长期看可能是有问题的或错误的,但从短期看可能是正确、是必要的;同样,一种从 长期看是最优的政策,如果不考虑许多其他因素,在短期内实施,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效果。 (3)公共政策深受制度化和社会化了的过去的政策和价值标准的影响。这些制度化了 的政策的存在,可能妨碍政策分析者达成合理的研究结论;即使能找到最优的方案,这些现 存的旧政策也可能成为采纳并执行新政策的阻力。 (4)政策分析者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一个政策问题,有时可能得出两个同样 优良的政策方案,而靠分析者用理性方法难以确定应当选择哪一个。政府必须在科学或理性 的方法以外去决定哪一个方案是最优的,并加以采纳。 (5)理性方法遇到的最大困难则是如何对各种不能量化的因素加以处理的问题,人类 行为、心理因素、社会政治制度及过程、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是难以靠定量分析来处理的。 在当代、如果不能将非量化的因素加以处理,要想得到最优的、合理的政策方案就是十分困 难的。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理性方法以及定量分析的局限性和应用范围,不要片面夸大其作 用,将它们当作政策分析的唯一的方法,而必须在各种场合辅以其他的方法。在政治问题、 社会问题、经济上的分配问题、军事战略等领域,理性的计算或定量分析的局限性更是明显, ① 参看伍启元著.公共政策.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346~347、358~364 页

甚至在环境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的应用上,政策分析者也常常感到定量分析方法的作 用有限。这就给非理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留下很大的空间。 第二节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作用 自20世纪40、50年代奥斯本(A.F. Osborn)和吉尔福特( J. P Guilford)提倡创造力 开发及创造心理学研究以来,有关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对 创造性思维本质、特征和作用等许多问题,学者们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从古到今并没有一个关于 它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有人把直觉、灵感、顿悟等看作创造性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有人则 把这几种形式看成同一东西,而把创造性思维称为直觉思维或灵感思维,并与逻辑思维和形 象思维相对照。而对直觉、灵感、顿悟同样没有明确的定义。例如,对于直觉,柏拉图认为 是一种直接的认识方式;柏格森认为是一种通过理智体验把握实在的生命本能:莱布尼兹则 看作一种认识自然的理性的真理能力;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则综合了一些 科学家的观点,把直觉定义为突然跃入脑海的能阐明问题的思想。 目前,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创造性思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创造性思维 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直接形成创造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发明技术、提出假说、创建新理 论等: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造成果起作用 的思维活动。① 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广义上的创造性思维,即相对于以往政策分析中认识问 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言,一切具有创新性质的思维过程,都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双重意 义:一是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这中的,是它的特殊高级形式。无论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还是狭义创造性思维,都有其限定性,当然狭义理解的限定性要比广义理 解的限定性更强,预设的条件更多。②因而广义层面的创造性思维有更好的研究基础、现实 意义和长远利益。在政策分析中,创造性思维主体不仅指高层决策者,民主与科学的决策环 境鼓励决策系统中所有政策参与者提供信息,提供具有创新性的构想、意见。所以,从广义 层面去理解创造性思维,能够打破普遍政策参与者对创造性思维的神秘心理,鼓励他们在组 织决策中更加积极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二是创造性思维本质并不是 种孤立的单向思维活动过程,而是一种多层次协同进行的思维整体过程,并非只局限于孤 立的高层次思维活动。③从创造性思维领域的开山祖师吉尔福特以及著名学者阿瑞提、高桥 浩的研究著作中都可发现,他们探讨的创造性思维理论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展都是从 日常生活、生长环境中进行研究的。同样,研究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要硏究对国 ①田运主编思维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208页 ②刘卫平著创造思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4页 ③刘卫平著创造思维.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4页

8 甚至在环境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的应用上,政策分析者也常常感到定量分析方法的作 用有限。这就给非理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留下很大的空间。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和作用 自 20 世纪 40、50 年代奥斯本(A. F. Osborn)和吉尔福特(J. P. Guilford)提倡创造力 开发及创造心理学研究以来,有关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对 创造性思维本质、特征和作用等许多问题,学者们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一、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从古到今并没有一个关于 它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有人把直觉、灵感、顿悟等看作创造性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有人则 把这几种形式看成同一东西,而把创造性思维称为直觉思维或灵感思维,并与逻辑思维和形 象思维相对照。而对直觉、灵感、顿悟同样没有明确的定义。例如,对于直觉,柏拉图认为 是一种直接的认识方式;柏格森认为是一种通过理智体验把握实在的生命本能;莱布尼兹则 看作一种认识自然的理性的真理能力;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则综合了一些 科学家的观点,把直觉定义为突然跃入脑海的能阐明问题的思想。 目前,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创造性思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创造性思维 是指人们在创造活动中直接形成创造成果的思维活动,诸如发明技术、提出假说、创建新理 论等;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切对创造成果起作用 的思维活动。① 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是指广义上的创造性思维,即相对于以往政策分析中认识问 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而言,一切具有创新性质的思维过程,都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双重意 义:一是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广义的创造性思维这中的,是它的特殊高级形式。无论 广义的创造性思维还是狭义创造性思维,都有其限定性,当然狭义理解的限定性要比广义理 解的限定性更强,预设的条件更多。②因而广义层面的创造性思维有更好的研究基础、现实 意义和长远利益。在政策分析中,创造性思维主体不仅指高层决策者,民主与科学的决策环 境鼓励决策系统中所有政策参与者提供信息,提供具有创新性的构想、意见。所以,从广义 层面去理解创造性思维,能够打破普遍政策参与者对创造性思维的神秘心理,鼓励他们在组 织决策中更加积极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二是创造性思维本质并不是 一种孤立的单向思维活动过程,而是一种多层次协同进行的思维整体过程,并非只局限于孤 立的高层次思维活动。③从创造性思维领域的开山祖师吉尔福特以及著名学者阿瑞提、高桥 浩的研究著作中都可发现,他们探讨的创造性思维理论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展都是从 日常生活、生长环境中进行研究的。同样,研究政策分析中的创造性思维,不仅要研究对国 ① 田运主编.思维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208 页. ② 刘卫平著.创造思维.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4 页. ③ 刘卫平著.创造思维.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4 页

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政策及重要人物,也要研究普通政策中组织与个人对创造成果 起作用的思维活动。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人们对于非理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的拒斥,往往基于对这种思维的本性的误解。因此,有 必要了解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创造性思维既是心理的过程,又是逻辑的过程,是心理过程与逻辑过程的统 创造性的直觉、灵感、顿悟等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生动直观 而是对事物本质或规律的洞察性猜测。它首先表现为一个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机制可以根 据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成果来加以解释。弗洛伊德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划分及其相互 作用的深层心理学,美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关于裂脑的研究成果,艾克尔斯和波普尔 在《自我者及其脑》中提出的脑与“自我意识精神”相互作用的观点,都可以作为解释创造 性思维心理机制的科学依据。心理学家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 许多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沃勒斯1926年提出的“四阶段说”一一即把创造性思维过程分 成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同时,创造性思维又表现为一个逻辑的过程。从表 面上看,创造性思维并没有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则进行,它的问题的结论直接显示出来,从问 题到结论似乎没有逻辑道路,没有显示出中间的逻辑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完全非逻辑 和非理性的,它是各种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的综合运用。意识的逻辑运演是明确的,同样, 潜意识也包含着不甚清晰的思维图式,思维的心理过程包含着逻辑的运演在其中,不能把创 造性思维归结为纯粹的心理的东西。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指出,人类的直觉能力和抽 象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中都起作用,两者在科学创造中是结合在一起的。事实上,人类必 然从直觉或想象着手,然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抽象能力,抽象能力与直觉能力可以相互转化 其次,创造性思维既是突发的,偶然的,又是渐进的、必然的,它是突发和渐进、偶然 与必然的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往往以突然爆发的形式出现,即所谓的“豁然开朗”“茅塞 顿开”。灵感或顿悟等的发生往往并不是在苦思冥想之时,而是在思路中断而转向之时,如 在散步、观光、闲谈、做梦等时候。在这些情景中,硏究者能触景生情,思路开通,问题的 答案迅速出现。费尔巴哈说道:“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点调节的,是 不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进发出来的。”许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创造发明家都以自己 亲身感受证明这一点。德国大物理学家赫姆霍兹说:在对问题作了各方面的研究以后,“巧 妙的设想不费吹灰之力意外地到来,犹如灵感”。他发现这些思想不是出现在精神疲惫或是 伏案工作的时候,而往往是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是当天气晴朗缓步攀登树木葱茏的小 山时。从表面看,直觉、灵感等的出现似乎主要靠运气、意外,但实际上,这正是研究者 长期探索、经验积累和思想进化的必然结果,它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时间的孕育过 程。一朝分娩,必先有“十月怀胎”。如果没有长期的研究思索的艰苦过程,没有知识、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三联书店,1961:504页 ②贝弗里奇著科学研究的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73页

9 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重要政策及重要人物,也要研究普通政策中组织与个人对创造成果 起作用的思维活动。 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人们对于非理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的拒斥,往往基于对这种思维的本性的误解。因此,有 必要了解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创造性思维既是心理的过程,又是逻辑的过程,是心理过程与逻辑过程的统一。 创造性的直觉、灵感、顿悟等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生动直观, 而是对事物本质或规律的洞察性猜测。它首先表现为一个心理过程,这一过程的机制可以根 据现代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成果来加以解释。弗洛伊德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划分及其相互 作用的深层心理学,美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斯佩里关于裂脑的研究成果,艾克尔斯和波普尔 在《自我者及其脑》中提出的脑与“自我意识精神”相互作用的观点,都可以作为解释创造 性思维心理机制的科学依据。心理学家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 许多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沃勒斯 1926 年提出的“四阶段说”——即把创造性思维过程分 成准备、孕育、明朗和验证四个阶段)。同时,创造性思维又表现为一个逻辑的过程。从表 面上看,创造性思维并没有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则进行,它的问题的结论直接显示出来,从问 题到结论似乎没有逻辑道路,没有显示出中间的逻辑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完全非逻辑 和非理性的,它是各种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的综合运用。意识的逻辑运演是明确的,同样, 潜意识也包含着不甚清晰的思维图式,思维的心理过程包含着逻辑的运演在其中,不能把创 造性思维归结为纯粹的心理的东西。日本著名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指出,人类的直觉能力和抽 象思维能力在创造性思维中都起作用,两者在科学创造中是结合在一起的。事实上,人类必 然从直觉或想象着手,然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抽象能力,抽象能力与直觉能力可以相互转化。 其次,创造性思维既是突发的,偶然的,又是渐进的、必然的,它是突发和渐进、偶然 与必然的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往往以突然爆发的形式出现,即所谓的“豁然开朗”、“茅塞 顿开”。灵感或顿悟等的发生往往并不是在苦思冥想之时,而是在思路中断而转向之时,如 在散步、观光、闲谈、做梦等时候。在这些情景中,研究者能触景生情,思路开通,问题的 答案迅速出现。费尔巴哈说道:“热情和灵感是不为意志所左右的,是不由钟点调节的,是 不会依照预定的日子和钟点迸发出来的。”①许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创造发明家都以自己 亲身感受证明这一点。德国大物理学家赫姆霍兹说:在对问题作了各方面的研究以后,“巧 妙的设想不费吹灰之力意外地到来,犹如灵感”。他发现这些思想不是出现在精神疲惫或是 伏案工作的时候,而往往是在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或是当天气晴朗缓步攀登树木葱茏的小 山时。②从表面看,直觉、灵感等的出现似乎主要靠运气、意外,但实际上,这正是研究者 长期探索、经验积累和思想进化的必然结果,它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时间的孕育过 程。一朝分娩,必先有“十月怀胎”。如果没有长期的研究思索的艰苦过程,没有知识、经 ①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北京:三联书店,1961:504 页. ② 贝弗里奇著.科学研究的艺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73 页

验及思想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的突发。直觉、灵感、顿悟只垂青于天才而又勤奋 的头脑。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直觉、灵感、顿悟的迸发带有偶然性,它在何时出现、以何种 方式出现、由何种因素所触发等是偶然的。但正如唯物辩证法所指出的,偶然中有必然,偶 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从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中可以解释发现过程中的偶然与必然的 统一。潜意识的活动是在自我意识的参与下完成的,意识对所思索的问题发散式地提供各种 相关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说不定其中的一个一下子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导致发现的突然 产生 最后,创造性思维既以创新性为目标,又以传统性为基础,它是创造性与传统性的统一 在科学研究及政策研究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目标是发现新概念、新定律和新理论,因此, 新颖性、独特性和求异性是它追求的目标。它或者表现为对已有理论或方案的分析批判,或 者表现为大刀阔斧、另辟蹊径。创造性思维是沿着人类铺就的知识大道前进的,它必须以背 景理论或知识作为出发点。只有当原有的理论或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或出现矛盾时,才会产 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猜测是在有了谜,而没有谜底时才发生的。因此 知识传统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思想原料。一般来说,知识越广博就越容易产生直觉、灵 感和顿悟。当然,有了丰富的知识,还必须具备批判的眼光 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 R·M·克朗对超理性的过程(非理性的过程)在政策分析中的作用作了分析,他列出 了超理性过程的各种表现或形式,并给这些形式下定义。在他看来,超理性过程包括:(1) 判断——从经验中获得的决策智慧:(2)直觉——不依靠逻辑推理而在头脑中领悟到的知识 (3)创造力一一产生型式、构造和关系的脑力过程:(4)灵感一一通过非理性的方式而得 到的偶然发现;(5)隐含的知识一一通过生活体验而获得的知识;(6)信仰一一未经理性检 验而接受为真理;(7)洞察力一一理解能力:(8)意志一一达到目的决心;(9)超感交流 越出感觉的正常范围的交流:(10)预见能力—一预见未来事件的能力。此外还包括爱情、 欢乐、歉意、憎恨、恐惧、领袖的魅力、政治等等。①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联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它们在政策研究过程的各个 环节中都起了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联想。所谓联想,是从一个概念或事物想到其他概念或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在政策研 究过程中的作用在于,首先帮助研究者和决策者形成和提出有价值的决策目标。决策目标并 不容易确定,有时决策目标是研究者把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与已有的某个政策问题或社会 需要联想到一起提出来的:;其次,联想是围绕创造目标,搜寻和调动头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 的途径。②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知识和经验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而是按各种知识元素 的相互联系有秩序地记忆下来,当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时,需要联想检索:再次,通过联想 可以把记忆的知识的丰富内容展现出来,也可以把许多知识与信息联系起来,从中把握客观 事物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规律。联想还可以开阔思路,从而产生、形成新的构想或解决问 ①参见R·M·克朗著.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8-39 ③陈昌曙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140页

10 验及思想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思维的突发。直觉、灵感、顿悟只垂青于天才而又勤奋 的头脑。从另一个角度上说,直觉、灵感、顿悟的迸发带有偶然性,它在何时出现、以何种 方式出现、由何种因素所触发等是偶然的。但正如唯物辩证法所指出的,偶然中有必然,偶 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从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中可以解释发现过程中的偶然与必然的 统一。潜意识的活动是在自我意识的参与下完成的,意识对所思索的问题发散式地提供各种 相关的信息,在这些信息中说不定其中的一个一下子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导致发现的突然 产生。 最后,创造性思维既以创新性为目标,又以传统性为基础,它是创造性与传统性的统一。 在科学研究及政策研究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目标是发现新概念、新定律和新理论,因此, 新颖性、独特性和求异性是它追求的目标。它或者表现为对已有理论或方案的分析批判,或 者表现为大刀阔斧、另辟蹊径。创造性思维是沿着人类铺就的知识大道前进的,它必须以背 景理论或知识作为出发点。只有当原有的理论或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或出现矛盾时,才会产 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猜测是在有了谜,而没有谜底时才发生的。因此, 知识传统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和思想原料。一般来说,知识越广博就越容易产生直觉、灵 感和顿悟。当然,有了丰富的知识,还必须具备批判的眼光。 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 R·M·克朗对超理性的过程(非理性的过程)在政策分析中的作用作了分析,他列出 了超理性过程的各种表现或形式,并给这些形式下定义。在他看来,超理性过程包括:(1) 判断——从经验中获得的决策智慧;(2)直觉——不依靠逻辑推理而在头脑中领悟到的知识; (3)创造力——产生型式、构造和关系的脑力过程;(4)灵感——通过非理性的方式而得 到的偶然发现;(5)隐含的知识——通过生活体验而获得的知识;(6)信仰——未经理性检 验而接受为真理;(7)洞察力——理解能力;(8)意志——达到目的决心;(9)超感交流— —越出感觉的正常范围的交流;(10)预见能力——预见未来事件的能力。此外还包括爱情、 欢乐、歉意、憎恨、恐惧、领袖的魅力、政治等等。①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联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它们在政策研究过程的各个 环节中都起了独特而又重要的作用。 联想。所谓联想,是从一个概念或事物想到其他概念或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在政策研 究过程中的作用在于,首先帮助研究者和决策者形成和提出有价值的决策目标。决策目标并 不容易确定,有时决策目标是研究者把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与已有的某个政策问题或社会 需要联想到一起提出来的;其次,联想是围绕创造目标,搜寻和调动头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 的途径。②头脑中已有的各种知识和经验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而是按各种知识元素 的相互联系有秩序地记忆下来,当调动和运用这些知识时,需要联想检索;再次,通过联想 可以把记忆的知识的丰富内容展现出来,也可以把许多知识与信息联系起来,从中把握客观 事物的本质、相互联系及其规律。联想还可以开阔思路,从而产生、形成新的构想或解决问 ① 参见 R·M·克朗著. 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8-39. ② 陈昌曙主编. 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140 页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6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