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相关标准)森林土壤测定指标 LYT 1221-1999 森林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文件大小:74.62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LY/T1221-1999 前 言 本标准是对GB/T7841一1987《森林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的修订。在修订中,对不符 合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标准的单位、不符合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土壤学名词的名词予以修改: 在编写上,按GB/T1.1一1993的要求执行. 本标准采用氢氧化钡吸收容量法,该法用采气钻收集土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力抽气采样测定。 经多年测定,认为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 自本标潜实施之日起,愿GB/T7841一1987作废 本标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妇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森林土壤研究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万儒、杨光性、屠星南、张种, 41

LY/T 1221-1999 前 言 本标准是对GB/T 7841-1987《森林土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盘的测定》的修订。在修订中,对不符 合国家法定计盘单位标准的单位、不符合全国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土城学名词的名词予以修改; 在编写上,按GB/T 1. 1-1993的要求执行. 本标准采用氢氧化钡吸收一容量法,该法用采气钻收集土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力抽气采样测定。 经多年测定,认为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可靠。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原GB/T 7841-1987作废. 本标准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森林土壤研究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万儒、杨光谨、屠星南、张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森林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LY/T1221-1999 Determina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ntent in forest soll air 1花图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氢氧化领吸收容量法测定森林士滚空气中二氧化碳合量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悠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LY/T1220一1999森林土接呼段强度的测定 3方法要点 从森林土壤各层次深度(20,30,50,75,100,150,200cm)用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朵集钻抽出 定体积(通常为1L)的二氧化碳气体,由定量的氢氧化钡标准溶薇吸收,剩余的氢氧化侧溶液用盐酸标 准溶液来滴定,从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的量中,可以计算出士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4试剂 同LY/T1220-1999第3章. 5主要仪器 森林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装置(见图1)包括; 1一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采集结2一压力拉气瓶3一二氧化碳及牧餐 图1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装置图 国家林业1999-07-15批准 1999-11-01实随 42

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 森林土壤空气 中二氧化碳含t的测定 LY/T 1221-1999 Determina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ntent in forest soil air 范圈 本标准规定 了采用 氢氧化钡吸收一容量法测定森林土壤空气 中二氧化碳含t的方法 。 本标准适用于森林 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的测定 。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LY/T 1220-1999 森林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 3 方 法要 点 从森林土壤各层次深度(20,30,50,75,100,150,200 cm)用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采集钻抽出一 定体积(通 常为 1L)的二氧化碳气体 ,由定量 的氢氧化钡标准溶液 吸收 ,剩 余的氢氧化钡溶 液用盐 酸标 准溶液来滴定,从所消耗氢氧化钡溶液的量中,可以计算出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4 试荆 同LY/T 1220-1999第 3章。 主要仪器 森林土壤空气 中二 氧化碳 含量测定装置 (见图 l包括 : 1一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采集钻;2一压力抽气瓶;3一二氧化碳吸收器 图 1 土壤空气 中二氧化碳含 量测 定装置 图 国家林业局1999一07一15批准 42 1999一11一01 -31;施

LY/T1221-1999 5.1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采巢钻。 二氧化碳气体吸收瓶:塑料制吸收瓶(100一200mL) 6涮定步骤 61在试验地中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把二氧化碳采集站钻入至土壤中所要剩定的深处,取出土钻 弃去填满土钻中的土壤,再将土估插人孔中,然后将帖简往上提两转,使钻头与钻孔间形成孔隙,然后压 紧土钻周田的土襄(在测定之前,需完抽取40~60L士镶空气,以使橡皮管及钻杆中都充满士壤空 6.2用皮管将深层二氧化碳抽气钻与二氧化碳气体吸收器相连接,用压力抽气瓶使土空气通过装有 20mLc号Ba(OH):=0.05mol/L氢氧化钡溶液吸收剂的小翘料瓶.通过塑料瓶吸效土壤空气的体积 为1L(压力抽气瓶上表示)。测定的同时观察大气压(mmHg)与气湿(℃),以及土壤中所要测定深处的 地温(℃). 6.3在吸收瓶中吸收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2满酚酞指示剂,此时溶液呈玫瑰红色, 用0.05m0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无色,记录盐酸标准溶液的滴定用量(W,),与此同时,吸取20mL 氢氧化钡标准溶液(空白),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以酚酞作指示剂,溶液由红色至无色,记录空白所用盐 酸标准溶液的意升数(V,), 7结果计算 二氧碳合量(mgL空气)=6X(W.-V,)X2××2 …(1) 二氧化碳含量(mL几空气)=二氧化碳含量(mg几空气)×0.051 …(2) 式中,V.一滴定20mL.氢氧化惯溶波(空白)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V,一滴定吸收1L土壤二氧化碳气体的氢氧化钡溶液时所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滴定用盐酸的标准溶液浓度,mol/儿 22 -1/2二氧化碳分子的摩尔质量,mg/mmol, p一测定地点的气玉,mmHg; 760 一一个大气压的毫米汞柱; 273 个大气压下的绝对温度,℃ 一测定地点的气温,℃: 0.051一由二氧化碳音量(mg/L空气)换算成二氧化碳含量(mL/L空气)的系数. 连,1mmHg=1.33322387mbr=133.322Pa: 0.750059 mmHg-3/4 mmHg-10'mPa

LY/T 1221-1999 土壤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采集钻。 压力抽气瓶:有刻度的塑料下口瓶(5 L)2个。 二 氧化碳气休吸收 瓶:塑料制吸收瓶 (100^-200 mL). 门.. n产 卜 几﹂ : , 哎 J ‘ J ‘ 曰 6 测定步异 6.1 在试验地中选定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把二氧化碳采集钻钻人至土壤中所要测定的深处,取出土钻 弃去坡满土钻中的土壤,再将土钻插人孔中,然后将钻筒往上提两转,使钻头与钻孔间形成孔隙,然后压 紧土钻周围的土城(在测定之前,需先抽取 40-60 mL土坡空气,以使橡皮管及钻杆中都充满土坡空 气)。 6.2 用皮管将深层二氧化碳抽气钻与二氧化碳气体吸收器相连接,用压力抽气瓶使土壤空气通过装有 20 mLc [合B.(OH),]=0. 05 m.1 /L”化钡溶液吸收剂的小塑料瓶。通过塑料瓶吸收土”气的体积 为IL(压力抽气瓶上表示)。测定的同时观察大气压(mmHg)与气温(℃),以及土坡中所要测定深处的 地温(℃)。 6.3 在吸收瓶中吸收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氢氧化钡溶液中,加人 2滴酚欧指示剂,此时溶液呈玫瑰红色, 用 0. 05 mol/L盐酸标准溶液滴定至无色,记录盐酸标准溶液的滴定用It (Vb).与此同时,吸取 20 mL 氢氧化钡标准溶液(空白),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以酚酞作指示剂,溶液由红色至无色,记录空白所用盐 酸标准溶液的毫升数(V.). 7 结 果计算 二氧碳含量(mg/L空气)二。X (V.一Vb) X 22 X76P0 273 273+ t ( 1 ) 二氧化碳含量(mL/L空气)二 二氧化碳含JI (mg/L空气)X 0. 051 式中 :V.— 滴 定 20 ml氢氧化钡溶液 (空 白)消耗 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 ,mL; ( 2 ) Vb— 滴定吸收 1L土壤二氧化碳气体的氢氧化钡溶液时所消耗盐酸标准溶液的体积,mL; :— 滴定用盐酸的标准溶液浓度,mol/L; 22- 1/2 =氧化碳分子的摩尔质量,mg/m mol; P- 测定地点的气压,mmHg ; 760— 一个大气压的毫米汞柱; 273— 一个大气压下的绝对温度,℃; t— 测定地点的气温 ,℃ ; 0.051— 由二氧化碳含量(mg/L空气)换算成二氧化碳含量(mL/L空气)的系数。 注:1 mmHg=1.33322387 mbar=133. 322 Pa; 1mbar=0. 750069 mmHg=3/4 mmHg=10' mPa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