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一中2009届高三年级 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附加题 命题人:朱海彤审题人:赵军考试时间:30分钟试卷总分:40分 注意事项: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只须交答题卷。 、阅读下面文音文,按要求答题。(10分)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日:“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 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孟予·滕文公上》)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句(只能断6处)。(6分)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 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2.概括这段文字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述。(4分) ▲ 、名著名篇阅读题。(15分) 3.下列对名著名篇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沈从文在《边城》中,通过翠翠这一形象,有意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 着意表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B、鲁迅先生《药》中的华老栓是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他勤劳善良又愚昧麻 木,只关心给自己的儿子治病,对刽子手卑躬屈膝,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作者对他的 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巴金的《家》中的觉慧,是新青年的代表,他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对封建制度 深恶痛绝,积极参加社会进步活动,但又有幼稚的一面,过高地估计个人反抗的力量。 D、曹禺的《雷雨》最终结局是:鲁侍萍抖出各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周萍和四风知铸 成大错,周萍吞枪自杀,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同样触电身亡 E、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 物形象。如:泼辣能干的探春,怯懦的迎春,孤高的妙玉,温顺世故的晴雯,忍辱吞声的 尤三姐,敢于反抗的尤二姐和袭人等 4.《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是位怎样的人?举出一处情节加以说明。(5分) 第1页共3页
第 1 页 共 3 页 盐城市一中 2009 届高三年级 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附加题 命题人:朱海彤审题人:赵军考试时间:30 分钟试卷总分:40 分 注意事项: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只须交答题卷。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 分)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 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 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 (《孟予·滕文公上》)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句(只能断 6 处)。(6 分) 苟 无 恒 心 放 僻 邪 侈 无 不 为 已 及 陷 乎 罪 然 后 从 而 刑 之 是 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 罔 民 而 可 为 也 ? 2.概括这段文字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述。(4 分) ▲ ▲ 二、名著名篇阅读题。(15 分) 3.下列对名著名篇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沈从文在《边城》中,通过翠翠这一形象,有意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 着意表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B、鲁迅先生《药》中的华老栓是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他勤劳善良又愚昧麻 木,只关心给自己的儿子治病,对刽子手卑躬屈膝,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作者对他的 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巴金的《家》中的觉慧,是新青年的代表,他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对封建制度 深恶痛绝,积极参加社会进步活动,但又有幼稚的一面,过高地估计个人反抗的力量。 D、曹禺的《雷雨》最终结局是:鲁侍萍抖出各人错综复杂的关系,周萍和四风知铸 成大错,周萍吞枪自杀,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同样触电身亡。 E、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 物形象。如:泼辣能干的探春,怯懦的迎春,孤高的妙玉,温顺世故的晴雯,忍辱吞声的 尤三姐,敢于反抗的尤二姐和袭人等。 4.《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是位怎样的人?举出一处情节加以说明。(5 分) ▲ ▲
5.《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请简要叙述这一过程。(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分) 文化审视还是文化媚俗 古今中外,学者明星屡见不鲜从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到传统书院开馆授徒,再到近 代报刊开启民智……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放弃过向大众普及文化,传播新知的责任,同 时也不乏追随者。在西方,文化学者对待电视的态度是开放、进取并有责任感的。20世 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罗素就经常应英国媒体的邀请做通俗哲学演讲。 本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应只停留在书架上、故纸堆里,也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 与大众对话,在教化民众的同时,也接受民众的甄别与评判,学术才更有生命力。反过来 说,整个社会大众学术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会更好地推动学术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化批评学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说,让学 术走向大众是有必要的,“知识就是力量”也包含了这样的含义。其实,“学者明星化”并 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隐藏在“学者明星化”背后的问题,即“知识阶层市侩化”,学者 明星屈从于商业模式,迎合并制造一些虚假的大众文化需求。在这股潮流中,一些传统文 化在所谓的“普及”中早已面目全非,一些学者对文化的态度是“把玩"、“猎奇”,而不 是审视。不少学者明星正越来越多地具备和娱乐明星一样的特征:出入媒体机构,到处演 讲,出书、签名售书,担任各种社会职务,而学术含量越来越低,有时甚至打着文化的幌 子追名逐利,误导大众。 现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学者、媒体、大众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在文化失 第2页共3页
第 2 页 共 3 页 ▲ ▲ 5.《三国演义》中,“火烧连营”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请简要叙述这一过程。(5 分) ▲ ▲ ▲ ▲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15 分) 文化审视还是文化媚俗 古今中外,学者明星屡见不鲜。从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到传统书院开馆授徒,再到近 代报刊开启民智……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放弃过向大众普及文化,传播新知的责任,同 时也不乏追随者。在西方,文化学者对待电视的态度是开放、进取并有责任感的。20 世 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罗素就经常应英国媒体的邀请做通俗哲学演讲。 本来,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应只停留在书架上、故纸堆里,也不应是少数人的专利。 与大众对话,在教化民众的同时,也接受民众的甄别与评判,学术才更有生命力。反过来 说,整个社会大众学术文化素养的提高,也会更好地推动学术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化批评学者,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光芒说,让学 术走向大众是有必要的,“知识就是力量”也包含了这样的含义。其实,“学者明星化”并 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隐藏在“学者明星化”背后的问题,即“知识阶层市侩化”,学者 明星屈从于商业模式,迎合并制造一些虚假的大众文化需求。在这股潮流中,一些传统文 化在所谓的“普及”中早已面目全非,一些学者对文化的态度是“把玩”、“猎奇”,而不 是审视。不少学者明星正越来越多地具备和娱乐明星一样的特征:出入媒体机构,到处演 讲,出书、签名售书,担任各种社会职务,而学术含量越来越低,有时甚至打着文化的幌 子追名逐利,误导大众。 现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学者、媒体、大众之间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在文化失
范的时代,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日趋功利、浮躁,媒体把好了这个“脉”并投其所好, 把学者媚俗化无限放大,逐步“恶性循环”。 (节选自新华报业网) 6.文中“文化审视”和“文化媚俗”分别指什么?(每点不超过30个字)6分) 7.概括作者对于“学者明星化”态度。(9分) 第3页共3页
第 3 页 共 3 页 范的时代,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日趋功利、浮躁,媒体把好了这个“脉”并投其所好, 把学者媚俗化无限放大,逐步“恶性循环”。 (节选自新华报业网) 6.文中“文化审视”和“文化媚俗”分别指什么? (每点不超过 30 个字)(6 分) ▲ ▲ ▲ ▲ 7.概括作者对于“学者明星化”态度。(9 分) ▲ ▲ ▲ ▲